-
1 # AIR量子
-
2 # 青年毒舌曉聲說
方言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是由於歷史、地理、文化、人種、民族等各種因素交織形成的。
人作為社會性動物,需要透過語言交流,基於以上因素的不同,每個地區的語言都有所不同——這裡所指的語言主要指發音。
在中國,儘管大多數華人都以漢語為主要語言,但漢語本身也有多種發音。
如今我們所提倡的普通話也不過是以中國華北某地區的方言為規範所確定的——說白了,普通話也是一種方言,主要是由於廣泛提倡和要求才成了主流。
語言是一種文化。在古代沒有文字的時候,人們祖祖輩輩所流傳的各種智慧積累文明積累都需要透過語言交流來傳承給下一代。因此,不同地區的文化特色很可能在該地區的方言裡都有體現。
這種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不同歷史所凝聚的文化形成了中華文明的多樣性。這是部分人提倡說方言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二點,人作為社會性動物,十分需要歸屬感、認同感和集體感。而方言恰好具備這樣的功能,掌握某種方言,能夠識別區分不同的人,與自己講同種方言的人天然有種親切感和歸屬感。
第三點,就是方言的小眾性可以體現某種個性——即,我和你不一樣,我就是要和你不一樣——憑什麼大家說話都要一樣?
-
3 # 文字拾荒人
方言,即"地方語言",不僅是某一地域的語言交際工具,也是對歷史發展、社會心理變化、風俗民情,思維方式的描述與記錄。
俗語云“十里不同天,十鄉不同音“,”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說一方話。“方言是地域文化核心價值之一,是同一地域人們的情感認同,是共同歷史和文化生活的載體,具有徹底的地方性。方言與地域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它是地域文化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方言與地域文化一同承載著地方文化、歷史、經濟、政治、民俗等的發展與變遷,在服務當地社會文化建設、弘揚地方精神文明、發展地方社會經濟以及維護社會團結穩定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方言起源於部落語和部族語,是漢語的地方變體。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文種的國家,有56 個民族,共有80 種以上語言。當前,現代漢語方言大致被劃分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吳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湘方言和贛方言。在各方言中,北方方言又稱為“官話”,分佈地域最廣,使用人口最多,約佔漢族總人口的73%。其次是吳方言,主要通行於浙江、江蘇、上海、江西、福建等地,使用人口約八千萬,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官方語言。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每種語言都能表達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觀、思維方式社會特性以及文化、歷史等,都是人類最珍貴的無形遺產;當一種語言消失後,與之對應的整個文明也會消失。這不僅僅特指民族語言,也適用於地方方言。我們知道,方言是真正的口語,它儲存了各地的歷史、戲曲、民俗等各種文化要素,若某一天方言消失了,地域文化勢必會隨之消失。
誠然是因為各地方言在語音、語調、用詞上各不相同,的確帶來了一些交流上的障礙和不便,但這種不同地域語言之間極大的差異性,卻最能體現地域文化的獨特性,是人們認識和區分地域文化最明確的標杆之一,也是地域文化最具魅力的展現。
方言作為特定地域文化的重要部分,體現著一個地方的人們對世界的基本認知方式,承載著他們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積累的大量文化資訊,是組成地方文明的重要元素之一。方言本身也是一種文化,是一種情結。
總的來說,各方言在一定的區域內使用,不僅具有溝通交流的基本功能,同時,也是促進人民團結、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橋樑與紐帶。不同方言的共同發展,也大大繁榮了地方文藝,豐富了民族文化的形式與內容,為中華文明增添了無窮魅力。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我們必須提倡和支援說方言,保持我們的民族特色和語言特色。
-
4 # 徐敏豪大詩人
上聯:無論支援與否方言都客觀存在符合天道,
下聯:必須堅持統一國語破西方預言大道至簡。
橫批:堅持統一國語保留方言習俗符合天道的自白。
註釋:
1.何為“方言”?即地方語言,與國語(即國家通用語言)形成唯物辯證、對立統一的關係。一陰一陽謂之道,語言亦然,符合天道。
2.為何保留方言?歷史不能假設。方言的產生,源遠流長。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中國國土廣闊,歷史悠久,東西南北出現不同方言,即使同一地區也發音迥異,實屬必然。為何?葉無兩同、河無兩踏,大道至簡、道法自然,物異理同,符合天道。
3.何為“西方預言”?西方鑑於歐洲雖歷經數次整合,分分合合,但始終未能成為整體,究其原因,歐洲各國語言文字不同。唯此,西方“假想敵”千方百計企圖分裂中國,分而化之,以便各個擊破。如同歐洲、前蘇聯等。因此,在保留方言的同時,必須堅持國語的統一。同時,也應看到,方言也是民生,鄉音鄉情,由此寄託。國語也需改革,大道至簡、道法自然。不能使國語讀音一說就錯,喪失華人語言交流的自信心。也因應外國友人普遍認為,中國國語最難學,“難於上青天”的無限感慨。
結論:
方言可以保留,也必須保留,符合天道。國語必須統一,也必須改革,大道至簡。已經成為時代最強音。勢在必行,刻不容緩,關乎國運。唯此,國家、民族、先賢、先烈、子孫幸甚。
-
5 # 崔海新
首先非常感謝你的提問。
方言,是一種文化的載體。它是存在於一定的區域範圍內通用的語言。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其中語言就是地域特色中最明顯的。甚至一個省份都能有多種方言。這也跟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有很大的關係。
在人類的歷史傳承過程中,語言是最重要的一個版塊。文字跟語言是我們能夠獲得過去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某些地方曲藝甚至都沒有文字記載,完全空語言的傳遞一代一代的傳承了下來。某些地方戲就是用當地的方言來演繹的,換了別的語言,就完全沒有了韻味。
比如說,粵語歌曲,閩南語歌曲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種方言形式。東北方言演繹的東北幽默,在二人轉和小品中帶來了更有生活化的趣味。西北方言那種濃厚的鄉土氣息把西北人的勤勞勇敢也表現的淋漓盡致。四川方言那種音調的起伏同樣讓人聽了別是一番滋味。
當方言有一天消失了,都說普通話了,會是什麼樣的一種情況呢。那將會是人類文化的一種重大浩劫。在普通話已經推廣了多年以後,很多本土的方言體系受到了衝擊,由方言帶給人的精神層面文化需求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這個時候,很多學者開始倡議保護地方文化,保護方言文化。這應該值得所有人都警惕。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彪悍的民族,比如說匈奴,比如說蒙古鐵騎,但為什麼在今天卻尋不到他們的蹤跡了呢。就是因為漢民族的同化作用,把人已經泛漢化了,自然而然的原來的民族文化體系就消失了。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國家開始提倡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原因所在。當文化消失了,人還是這個民族的人,但是已經沒有了那個民族的文化印記。
保護方言文化勢在必行。
-
6 # 老柴黃工
回答了:
方言土語作為一種地方語言,它對當地的民族發展交流及文化的傳承,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起到了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就是在如今普通話非常普及的情況下,方言土語依然有著強勁的生命力。
通常一個地方的方言和當地的經濟和文化底蘊息息相關。經濟越是發達,文化底蘊越是深厚的方言地區,它的方言使用率、普及率更高,而且流傳更加廣泛,學這種方言的人也更眾。而且操這種方言的地方群體更容易有自豪和優越感。並常常以操這種方言為榮。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方言土語更是多如繁星,有些多民族聚居地區,隔個村屯就是兩種方言。所以普及普通話方便各民族交流也勢在必行。但是地方方言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地方文化,流動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很有必要保護和發揚光大的。
況且在如今仍有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因經濟落後,交通不便,缺少與外界的交流,至如今方言仍然是他們的主流語言。
-
7 # 為龍
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別人在你面前說聽不懂的方言,你啥感受?》,遇到外鄉人不說普通話,說實話我真的聽不懂,所以我很佩服秦始皇“書同文”的先見之明,現在普通話的標準化。
但是,作為四川人的我,遇到說四川話的老鄉,我真會“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
眾所周知,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才延續到現在。記得有位名人說過:“慾望其國,就要滅其志,亡其文化”。中國沒有滅亡,就是因為文化不滅。
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語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方言是語言的變體,一個特定地理區域中某種語言。
“鄉音無改鬢毛衰”,同時,地方語言文化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方言畢竟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徵,它代表著一個民族的靈魂。支援方言,是我們的歸屬感所致,是我們傳承文化。
隨著生活和全民素質的提升,地球村變化,方言似乎逐漸淡出舞臺。這種文化傳承不能丟失在我們自己的手裡。學習方言不僅具有文化傳承的社會意義,傳承好中華民族的傳統語言文化。
但是這也不是我們不用普通話的藉口,在傳承方言與學習普通話,一定要平衡。
-
8 # 龑之衍
因為,首先方言不僅是語言,也是家鄉本土文化的象徵。熟悉的鄉音總是勾起你對家鄉的思念,方言較正式的普通話很接地氣。其次是差異造就美,正是方言與普通話的發音詞彙差異造就表達方法的差異美。一種意思可以有幾種表達方法。南腔北調的交織體現出不同的地方特色。有人說方言造成溝通隔閡,這個確實不假,但是並不代表因為有隔閡就必須捨棄掉。現在交通比古代發達多了,同城效應比比皆是。不同地區的方言會在人口流動中交融,混合,可能你說一句話,就可能包含了ABC幾個地方的方言詞彙。溝通隔閡逐漸在方言的交融中被消融了。很多習俗已經消失,但是依舊可以在方言中找到影子。家鄉方言的形成絕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家鄉方言不土,只是非常接地氣而已。所謂普通話也不過是取了北方方言經過閹割過後形成的版本。不管怎麼說,一定不要覺得自己家鄉方言土,說近點就是不愛家鄉,方言是家鄉文化重要體現,說大點就是為崇洋媚外埋下禍根,畢竟你是建立在歧視抵制本土文化的基礎上的,定有外來“先進文化語言”佔據你的位置。
-
9 # 寒妍君
說明方言更自然,有其實用性和其魅力。一個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只有說當地話才更顯實和便捷一語明瞭,一個外地人說了本鄉的土話會讓人感到新奇和興奮。樂在其中。各地方的人文歷史宗教都存在著差異,好的東西就要傳承,如果都說了普通話就顯得蒼白沒有各方的特色,沒有更多地域文化元素匯流,生活的價值大大折扣。普通話只是為了交流,方言才是生活的本質,穿插其中趣味無窮。
-
10 # 禪留心間
因為傳承越來越少,有些方言裡面的內涵和精髓是普通話不能達到的,所以為了多元化,為了百家爭豔的繁榮,所以支援方言的人越來越多,不要等到快要滅絕的時候才知道保護。現在有條件就應該努力去做。
-
11 # 一朵跳躍的浪花
這是一個偽命題!原因有三!
(1)中國好像從來就沒說過不支援方言!
(2)普通話有利於交流,但是方言在一定地域佔重要地位,如果要離開地域發展,普通話可能要好一點!
(3)互相尊重是前提!無論什麼語言,都有一些人在用,尊重互相的習慣就好!
-
12 # 你看那片天邊的雲
支不支援不都得說嗎,不管哪的語言,語言的產生本身就是為了交流方便……這種事兒支援有啥用,比如說我是北方人,我就不會說南方方言,南方地方又那麼多,我又不去那裡生活,就算誰再推薦,你覺得我有必要去學嗎?
-
13 # 嘉年健身騎遊vlog
支援方言的人,可能覺得方言有親和力,但從個人發現來說,方言太有侷限性,只適合老鄉間交流,如果你想闖出更廣闊的天地,我覺得普通話確是必須學好的標準語言。
-
14 # 九龍玉春
方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積澱的過程,能夠延續使用到今天,必定有其精華之處。記得上世紀八零年前後,國家曾經推廣普通話,最終的目的是逐步取消方言。當然,這樣做有它合理性,但卻遭到了廣東上海兩地不少民眾的反對,最終的結果是推廣普通話,保留方言。
開革開放之初,廣東率先發展走在了前面,廣東話(粵語)也流行全國,成了人們談資中的一道風景線。後來電視劇《霍元甲》在內地上影,那首主題歌又助推了一把。以至北方的小朋友也加入了模仿的行列,時至今日,恐怕再也沒有粵語大出風頭了。
再後來全國經濟活力增強,人們南北交流,東西互動,在這個過程中甚至出現了方言的變異版,也是一種有趣的現象。
有眾多的方言存在,既是一種文化包容,又是文化的一種活力。我們常說文化的源頭在民間,也正是這個道理。從中國眾多的地方戲曲就可以知道,中華民族的文化流派多樣性,也正是地方語言的集中體現。
-
15 # 博眾
方言是一個地方,古老文化的傳承,日積月累的特色的語言。有的地方一個鄉鎮就有一
種方言。同樣的字,聲,腔,調,意思都不一樣。用方言交談,有一種親切感,人和人
之間沒有戒備感,是那樣的隨和和自然。
方言都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都有自成一家的文化歷史和背景,不要遺忘方言,更不要
不會方言,方言是對家鄉的懷念和感恩。
-
16 # 渤海觀潮
文化需要特色、區域性,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千篇一律,沒有差異就沒有文化,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體現,也是一種客觀存在,保護方言也是對歷史的保護和傳承,中國古代典籍的記載中都有方言,特別是地方誌,掌握方言才能更好地瞭解歷史,才能古為今用,才能繼往開來。
-
17 # 妙不可言12138
方言是鄉音,見了老鄉說方言特親切。跟外面的人打交道肯定要講普通話啦!我的孩子在外面出生長大他就不會講方言,我也不刻意去讓他講方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順其自然,各自會有自己的生存方式。
-
18 # 老臣臣在
因為,首先方言不僅是語言,也是家鄉本土文化的象徵。熟悉的鄉音總是勾起你對家鄉的思念,方言較正式的普通話很接地氣。其次是差異造就美,正是方言與普通話的發音詞彙差異造就表達方法的差異美。一種意思可以有幾種表達方法。南腔北調的交織體現出不同的地方特色。有人說方言造成溝通隔閡,這個確實不假,但是並不代表因為有隔閡就必須捨棄掉。現在交通比古代發達多了,同城效應比比皆是。不同地區的方言會在人口流動中交融,混合,可能你說一句話,就可能包含了ABC幾個地方的方言詞彙。溝通隔閡逐漸在方言的交融中被消融了。很多習俗已經消失,但是依舊可以在方言中找到影子。家鄉方言的形成絕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家鄉方言不土,只是非常接地氣而已。所謂普通話也不過是取了北方方言經過閹割過後形成的版本。不管怎麼說,一定不要覺得自己家鄉方言土,說近點就是不愛家鄉,方言是家鄉文化重要體現。
-
19 # 涓涓細流長純清
方言是一方水土的生命、生活符號,是人們在生息過程中,慢慢的形成演化產生的。發言有很強的生命力、承載力、親和力,會促成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倒不一定必須支援說發言,全國的規範語言是普通話,是不可以改的。在非官方場合,說方言會激發人們的民族情懷,增加親和力,凝聚力,同時也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
-
20 # 簫聲無痕
漢語真奇妙,字同言自飈。
族群時地異,讀法各風騷。
為使交流易,普通話定標。
何須相排斥,並蓄促新高。
……眾所周知,語言是一個民族“思維和交流的工具”。跟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優秀文明一樣,漢語言,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語言。
……為什麼這樣說呢?
……這就要說到漢語言中神一般的存在——“方言”現象。
……大家知道,自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以來,漢語言的發展便出現“文字相同而各地讀法不同”的奇妙現象,即:不同地域不同族群對同樣的漢字發不同的讀音,並隨時代變遷,因“語流音變”而造成同一族群不同時代對同一漢字發不同讀音的現象。一般而言,各地不同的族群對漢字不同的讀法,稱為“方言”。雖“方言”各異,但漢字同一,所以人們交流上無大礙。而各“方言”是對漢語言的具體應用,正因為有許多不同的方言,這些不同的漢語實踐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言體系,使得漢語言體系一直呈現生機勃勃的狀態。不僅方言,還有各種外來語,無論從西方北方還是東方南方泊來的語言,都融入到漢語言體系之中,從而使漢語言體系根深葉茂生機無限。這,正是中華文明“海納百川”“善於學習”“勇於創新”的優秀“硬核”之所在。
……所以,並非如題所述“現在開始有人支援說方言”,而是一直都不歧視方言,更是一直都重視從方言甚至外來語言中吸收豐富的營養,使漢語言日益強大。這,也是民族復興的重要基礎之一。
回覆列表
一、方言面臨消亡的危機。中國至1980年代進入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員流動變得越來越便利,城市化的程序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的溝通是以普通話為語言基礎。這直接導致了方言使用頻率的減少。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將近40年。第1代從落後地區進入城市的人已經逐漸老去。中國全國各地的方言包括少數民族語言面臨著消亡的危險,於是保護方言的呼聲開始興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故事是汪涵自掏腰包近500萬元採集全國各地的方言進行錄製並儲存。
二、保護方言的重要意義。方言代表著一個地區的文化。方言裡面的語音語調、平仄起伏、抑揚頓挫都包含了一個地區群體的民風和性格,體現著多姿多彩的光輝歷史與民俗文化。比如說革命領袖毛主席寫的代表性詩詞《沁園春.雪》用湖南湘潭方言讀起來就非常的雄壯,能夠體現出一代偉人的收放自如和運籌帷幄,彷彿讓人目睹了一場酣暢淋漓的太極拳表演。而用普通話讀起來就顯得平淡許多。
三、不同的人支援說方言有不同的目的。最常見的和最有意義的目的就是保護方言。當然還有其他的不同目的。例如方言可以代表一個時代的烙印。中國的改革開放由廣東向全國擴散。在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粵語曾經風靡一時,以粵語為基礎的歌曲廣受歡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是上海話,上海音樂也在中國的發展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當然也有人講方言是因為思念家鄉,經歷過那個年代或地方的人聽到熟悉的方言,會勾起他們或美好或悲傷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