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青峰曰史
-
2 # 什麼都擅長
元順帝在宮中玩的興高采烈,宮外農民起義的烽火已經燃遍大江南北,天下一時大亂,在群雄爭霸中朱元璋成為最後的贏家,在消滅整合了陳友亮,張世誠的割據勢力後,朱元璋於至正27年下令揮師北伐,元順帝倉皇北逃,又回到了成吉思汗的老家漠北草原,因為元順帝一心北逃,未做任何抵抗,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朝政權全身而退的奇蹟,朱元璋認為他克順天命,所以就給他了一個順帝的諡號
被餓死的國君:齊桓公
在早期地段之後,齊恆公不僅知人善任,胸襟豁達,他還是一個十分注重禮節尊重人才的君主。他對朝中的賢能之才向來以禮相待,畢恭畢敬,也因此身邊有許多得力的臣子。
可惜人無完人,齊恆公的英明賢德也伴隨在在位時間的增加而日漸消亡。晚年的祁恆公開始變得驕傲自大,目中無人。他開始更多追求飲酒作樂,甚至不聽忠臣的勸告,任用奸佞小人易牙、開方的人為臣。橫弓43年,齊桓公的身體狀況江河日下,重病不起,豈止是便開始趁機肆意勾結,為爭奪大權爭得你死我活。朝中奸臣開始興風作浪,一時間朝野陷入一片混亂,形勢極其可危,此時的齊恆公已自顧不暇,更無力平息這場混亂,甚至被這幫奸臣軟禁起來,最後落的一個活活被餓死在病榻上,落得無人收拾的淒涼下場,直到其國公子無詭登基,齊恆公的屍體才得以入土為安。
“五魁首”的來歷
凡是上過九局的都聽過“五魁首” “六六六” “七個雀” “八匹馬”的酒令聲。划拳時的行酒令古來有之,其中五魁首還跟永樂帝有關。
相傳明朝永樂皇帝朱棣主編,主持編修永樂大典後,時常張張自喜自以為自己是天下第1號有學問的人,於是他總想顯露一下自己的才華,有一次他心血來潮趁全國才子到京城考狀元的機會,化名改姓,扮成應考生混進了考場,他以為自己能奪個魁首,沒想到發榜的時候只得了個第5名,他十分氣憤,跑去詢問主考官,主考官一臉不屑地說:“這第5名還是勉強的理。”他抬頭仔細一瞧天哪,竟然是當今皇帝嚇得他魂不守舍,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求饒。朱棣心想:金榜已經出了,現在殺了主考官,傳出去以後自己臉上更無關,乾脆饒了他吧,於是他一臉不悅,二話沒說就走了,可是主考官可放心不下皇上,皇上可是得罪不起啊,於是他在榜文上加了個註解,第5名為前4名之魁首,這是傳到民間成了人們的笑談,後來人們喝酒猜拳行令,也戲謔稱五魁首了。
宋朝典型的“守宮砂”
在古代為了驗證女人的貞操,通常會在他們的手臂上點一顆鮮豔的紅痣,如果女人守住了自己的貞操,那麼紅痣的顏色不會褪去,這就是守宮砂
“守宮”其實就是用硃砂餵養的壁虎,晉朝《博物志》對守宮砂的製作過程是這樣描述的,先用硃砂餵養壁虎,吃了硃砂之後,壁虎身體的顏色就會變成紅色,當壁虎吃滿7斤硃砂將壁虎搗碎,然後用搗碎的壁虎點染處女的肢體,點上的紅痣在不發生房事的時候就不會變淡消去。
宋朝四川萬縣富豪林宓,林密接到提拔他的通知之後,要到北京去面見皇上將家中所有事情都交代妥當之後,他非常不放心,年輕貌美的侍妾會乘他不在家的時候做出越軌之事,得出這種擔心之後,他的好朋友太乙真人想出一個好方法,就是那是侍妾們點上手工紗,唯獨一個侍妾何芳子不甘心,她認為這種形式上的約束毫無意義,而從一而終的本來就是一個女人該遵守的本分,聽到了這種說法,林宓自然無法接受,而林宓的妻妾們終於得到羞辱何芳子的機會,何芳子思無奈之下只好讓他們在自己的手臂上頂了守宮砂。
在官人離開家之後,別的女人都非常小心翼翼,保護手臂上的那顆紅痣,唯獨何芳子滿不在意,照常沐浴不久她手臂上的守宮砂的就消失了。半年之後林宓派人把妻妾接到京城,再檢視妻妾們的守宮砂時,驚奇的發現只有何芳子守宮砂不見了,為此嚴刑拷打愛妻何芳子最終無法忍受上吊自殺。林宓打死侍妾的事很快就被傳開,官府立馬下下令徹查此案,林宓一一交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後,經調查之後發現臉上守宮砂以後,數日不洗顏色才會滲入皮下不會消失,如果點上之後馬上清洗,很快就能夠被洗掉,謎底揭開何芳子是被冤枉而死的,林宓自然難逃責任,在被大理寺決判之前林宓神秘死去,而太乙真人也在得知這件事之後投湖自殺。
“狗咬呂洞賓”的由來
在做了好事之後,不僅沒有得到對方的表揚,還被對方責怪時,很多人們都喜歡說: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其實狗咬呂洞賓,原本是“苟杳呂洞賓”,與狗無關。
傳說,呂洞賓在成仙前原是一個讀書人,因為參加兩次考試都未中舉,再也不願意讀書,就依靠祖輩留下的家產,會客訪友,遊山玩水,過著逍遙自在的日子。
當時呂洞賓有個同鄉好友叫苟杳(yǎo),家境十分貧寒,呂洞賓很同情他與他結拜,請他到家中居住,希望他能夠刻苦讀書,將來有個出頭之日,後來有位姓林的朋友來到呂洞賓家中做客,見苟杳,一表人才讀書用功,並想把妹妹許配給苟杳,呂洞賓怕耽誤了苟杳的行前程連忙推脫,但苟杳得知之後便心動了。就和呂洞賓表示同意這名親事,沒想到呂洞賓卻說:“林家小姐貌美賢惠,賢弟同意,我也不好阻攔,但是成親之後得讓新娘子先陪我睡三宿” 苟杳聽了後很不能接受,但思前想後還是咬牙答應了。
在成親這一天,呂洞賓喜氣洋洋,而苟杳卻無臉,見人乾脆躲到一邊去。
晚上新娘子頭蓋紅紗,倚床而坐。呂洞賓進了洞房不說話,只坐在桌前燈下埋頭讀書,林小姐等到半夜丈夫還是不上床,只好自己合衣睡下,天明醒來,丈夫早已不見,一連三夜都是這樣。
苟杳好不容易熬過三天剛進洞房,就見娘子正傷心落淚連忙上前賠禮,林小姐只管低頭哭著說郎君為何三夜竟不上床同眠,只對燈讀書,天黑而來天明而去。此時,苟杳才明白,原來哥哥是怕我貪歡,忘了讀書,用此法來激勵我,哥哥用心,可謂太狠心啊。
幾年之後,苟杳金榜題名,與呂洞賓一家灑淚而別赴任去了。
一晃8年過去了,這年夏天呂洞賓家不慎失火,所有家產化為灰燼。
呂洞賓只好用殘留的破瓦爛磚搭了一件毛草屋,和妻小在裡面躲風避雨,日子十分艱難,於是決定去找苟杳幫忙,在一路上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了苟杳府下,苟杳對呂洞賓遭大火的是非常同情並熱情招待他,可就是不提幫忙的事情,住了一個多月,一分錢也沒有給呂洞賓,呂洞賓以為他忘恩負義,一切之下走了。回到家中才發現家中已經蓋了新房,很是奇怪,剛要邁進家門,突見大門兩旁貼著白紙,知道家中死了人,大吃一驚,忙慌走進屋內,只見屋內換著一口棺材,妻子披麻戴孝正在嚎啕大哭,呂洞賓愣了半天,輕聲地叫了一聲娘子。妻子回頭一看,驚恐萬狀,顫顫抖抖的叫道:“你是人還是鬼?”呂洞賓更覺得詫異,問娘子何出此言,我好好的回來,如何是鬼呢?娘子端詳了好久才認出呂洞賓,原來呂洞賓走後不久就有一幫人來幫他蓋房子,蓋完房子就走了,前天中午又有一大幫人抬著一口棺材進來,他們說呂洞賓在苟杳家中病死,呂洞賓一聽就知道是苟杳的把戲,他非常生氣,操起一把大斧把棺材劈成兩半,卻見裡面都是金銀珠寶,上面寫著一封信,寫的是:苟杳不是負心郎,路送金銀家蓋房,你讓我妻守空房,我讓你妻哭斷腸。
呂洞賓看完此信,如夢初醒。
後來因為苟杳與狗咬同音傳來傳去變成了: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
3 # 學益精舍
看到這個問題,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歷史遺留下來的謎團,我們以明末三大奇案為例:
①、梃擊案
萬曆四十三年,有人夜裡拿著棗木大棍,闖進了太子的行宮,兩道宮門卻沒有任何守衛,刺客在想刺殺太子時,被太監活捉,交給了刑部,刑部的總結是刺客得了瘋病,有人給他說可以拿著木棍告狀,於是就發生了梃擊案。後來萬曆皇帝怕案子查到最後,會牽連到鄭貴妃,讓鄭貴妃去請求太子,太子朱常洛很感動同意就此了結此案,萬曆皇帝下令處死刺客張差,同時指使張差的兩位太監,也被萬曆皇帝秘密處死。
②、紅丸案
梃擊案後朱常洛的地位大大提高,受到了萬曆皇帝的重視,鄭妃等人開始巴結太子朱常洛,給朱常洛送來了8位美女,太子也因此變得放縱,原本就虛弱的身體更加疲憊不堪,到了萬曆四十八年八月初一登基,不到四十歲就病體沉重,,在太監的攙扶下完成登基,過了三十天就去世了。
太子繼位後,第一件事就是給萬曆皇帝辦理喪事,緊接著鄭妃被封為太后,鄭妃給朱常洛送來多位美女,朱常洛一到後宮就開始縱慾,臨幸了多名宮女,八月十一日是朱常洛的生日(萬聖節),舉國慶祝,而這一天朱常洛臥床不起,登基十一天,太醫把脈發現是縱慾過度,修養幾天就可以了,但是御醫說是腎虛火旺,給朱常洛開了瀉藥,一夜四十多次,加重了病情。朱常洛感覺自己自己命不久矣,就召叢集臣,準備託孤,召見了太子朱由校,命令大臣輔佐太子。不久有人說鴻臚寺李可灼煉了仙丹能治百病,朱常洛就讓李可灼進宮治病,讓李可灼立馬獻藥,李可灼拿來了紅色藥丸,用奶調和,朱常洛喝完立馬不喘了,群臣退下後內侍傳來訊息,說皇帝想吃東西,大臣也放心了。可是皇帝怕藥力過去,就又讓李可灼獻藥,第二天九月初一皇帝駕崩。
紅丸案剛剛停息不久,又出現了移宮案。太子時期朱常洛寵妃郭氏去世後,就再也沒有立妃,梃擊案後太子地位穩定,鄭妃送給東宮美女,妃嬪又多了起來,那時候朱常洛最喜歡兩個寵侍,稱為東李和西李,朱常洛喜歡西李,西李在朱常洛登基後,開始插手朝政,再加上朱由校朱由檢兩位皇子也交給她照顧,朱由校一出生就被萬曆皇帝認定為以後得繼承人西李支援鄭妃當太后,鄭妃支援西李當皇后,尤其在朱常洛病重,兩人聯絡更加密切。等到朱常洛駕崩,要挾朱由校和大臣冊封她為太后,把朱由校藏了起來,在群臣的交涉下西李交出朱由校,就這樣朱校被救出了,西李為了當上太后,開始在乾清宮撒潑,想要再次控制新皇帝朱由校,被大臣反對,最後西李無奈只好遷出乾清宮,但是事情沒有了結,讓太監散出謠言,說自己被大臣逼得險些自盡,奸黨彈劾群臣,但是明熹宗朱由校罷黜了西李的皇貴妃封號,奸黨賈繼春被貶官,移宮案最終結束。
明末三大奇案,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滅亡,最終對歷史走向產生了影響。
-
4 # 十二月917
分享一個歷史上有趣的“文化大爭搶”的故事。
符堅(357年—385年在位),是“十六國”時期前秦的國君,他在位前期,勵精圖治,很想統一中國,請了當時的明僧釋道安作為自己的精神文化導師,釋道安在講了幾次課之後告訴他,自己的學問還有欠缺,真正懂得大乘佛教道理的,叫鳩摩羅什,應該向他請教。當時鳩摩羅什只有三十歲,住在遙遠的西域,就是現在的新疆庫車。
符堅下定決心,再遠也要把這位讓自己的老師推崇的年輕人請來。但是,當時的“請”,其實就是“搶”,因為鳩摩羅什的母親是當時西域龜茲國王的妹妹,這麼重要的皇家要人,派幾個黑衣俠客去搶肯定不能成功,符堅就決定發動一場戰爭,派出呂光將軍帶領了一支龐大的軍隊長途跋涉去攻打龜茲,然後搶人,而且爭搶的竟然是一位文化人、一位佛教哲學家、一位翻譯家。這件事聽著有些荒唐,卻也值得後人為之驕傲,或許這些對文化的尊重與追求,註定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時代唐朝的到來吧。
終於,382年,呂光將軍贏得了戰爭,搶到了鳩摩羅什,搶奪大軍回去的路途實在是太遙遠了,行走了一半,到了當時的涼州,就是現在的甘肅武威,傳來國君符堅失敗下臺的訊息,一大隊人馬就這樣留在了涼州,呂光做起了涼州的統治者。遺憾的是,符堅終究沒能等到心心念唸的鳩摩羅什大師。
鳩摩羅什在涼州一停就滯留了十七年,除了繼續精修佛理外,他在漢語學習上下了極大的功夫,成為了一位精通漢文的語言學家,為他後來在長安主持翻譯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鳩摩羅什是與唐代玄奘齊名的大翻譯家,佛教經典《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等名句,就是鳩摩羅什的譯文,文字凝練、準確、優美,無法超越和更改。
-
5 # zj史海拾貝
俄界會議在黨史、軍史上都是一次十分重要而又有影響的會議,他進一步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被稱為是“危急時刻定乾坤”的會議。
在經歷了張國燾“分裂黨、分裂紅軍”事件後,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的領導下,迅速北上,脫離了險境,於1935年9月12日到達了甘肅俄界,中央政治局在這裡召開了擴大會議。參加會議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毛澤東、張聞天、博古、王稼祥、劉少奇、凱豐、鄧發。另外還有
,葉劍英、林伯渠、蔡樹藩、楊尚昆、李維漢、李德、林彪、聶榮臻、朱瑞、羅瑞卿、彭德懷、李富春、袁國平、張純清等21人。周恩來因患重病未能參加會議,提交了書面發言。
毛澤東在會上作出了《關於與四方面軍領導者的爭論及今後戰略方針》的報告, 闡述了中央一直堅持的一、四方面軍會合後北上的戰略方針,分析了張國燾堅持南下的錯誤主張及紅軍今後的任務與到達甘南後新的戰略方針。公開批判了張國燾的反黨分裂活動和軍閥主義傾向, 作出《關於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為了繼續教育和挽救張國燾,這個決定沒有向全黨公佈。同時,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林彪、王稼祥組成的五人團,成為領導全黨和紅軍的核心領導層。
遵義會議上,增補了毛澤東同志為常委,取消“三人團”,仍由最高軍事首長朱德、周恩來為軍事指揮者,而周恩來同志是黨內委託的對於指揮軍事上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而俄界會議,成立了新的“五人團”,毛澤東居首位,這就進一步提升和鞏固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的最高核心領導地位,是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
-
6 # 市井九公子
其實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明中,有趣的故事可謂是數不勝數!今天小九介紹的這個歷史典故,大家也耳熟能詳!《望梅止渴》
-
7 # 歷史碎片
清朝三大疑案
1.孝莊太后下嫁小叔子之謎
在清朝歷史上,有兩個太后的知名度很高。一個是清朝後期的慈禧,另一個是清初時的孝莊。孝莊太后是順治皇帝的母親,康熙皇帝的祖母。一生輔佐過康熙、順治兩代帝王。因為皇太極臨終前沒有指定繼承人,使朝中出現諸王爭霸的局面。攝政王多爾袞權傾朝野,皇長子豪格也是皇位有力的競爭者,而最後由6歲的福臨登上皇位。所以歷史上關於孝莊是否下嫁多爾袞,來助兒登基一事眾說紛紜。
按照滿族的風俗,父親死了,兒子可以娶庶母。兄長死了,弟弟可以娶嫂子。這算不上是有悖倫理的事情而大家認為下嫁的原因有:順治帝曾稱呼叔父多爾袞為皇父,且按照清朝早期的喪葬制度。帝后一般會合葬。但皇太極、孝莊的陵墓分別在瀋陽、河北,兩地相距400多公里。多爾袞死後順治帝給他安了很多罪狀,其中說他來到皇宮後院。但是稱呼或許不能代表什麼,光緒皇帝也曾尊稱慈禧為皇阿瑪。而陵墓位置是孝莊為陪伴兒子提出的,康熙皇帝不敢違背祖訓,又不敢違抗祖母之命,把孝莊的棺材臨時安置,雍正即位後才修建的昭西陵。所以關於下嫁問題至今還是個謎題。
2.順治皇帝出家做和尚
釋迦摩尼佛悉達多出家前,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子。
據說在中國也有一位天子放棄皇位,皈依佛門。他就是順治皇帝。清史料中說他染上天花而死,駕崩時還不滿24週歲。但這個說法卻受到質疑,大家認為順治皇帝並沒有駕崩。在他的清東陵孝陵中,只有一副空棺。他是脫去龍袍換上袈裟,於五台山修身向佛,並於康熙五十年左右圓寂。
那麼順治為何要拋棄後宮佳麗三千,和至高無上的權力,皈依佛門。順治皇帝生前確實痴迷佛法,他召見玉林琇等和尚,在宮裡講經說法。玉林琇賜他法名行痴,法號痴道人,又喚作佛心天子。
順治是一位痴情皇帝,人間流傳著他與董鄂妃的愛情佳話。但董鄂妃和孩子都死於天花,順治帝萬念俱灰。據說他因此了卻紅塵,出家為僧並寫下出家偈,其中那句“我本西方一衲子,緣何落在帝皇家”,至今仍在傳頌。康熙皇帝繼位後多次隨,孝莊太后前往五臺山禮佛,人們也因此認為順治就在五臺山。另外在河南省的白雲禪寺周邊,發現了高僧畫像,畫像中老和尚背後的椅子露出龍頭,穿的是朝靴且大殿琉璃瓦上有蟠龍。同時還在白雲寺挖到,一塊康熙親筆題寫的御賜碑,有人認為畫像就是順治帝。
3.乾隆皇帝身世之謎
乾隆,大清王朝的第六位皇帝。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後世對於乾隆的身世有著種種的猜測。
雍正在九龍奪嫡的時候是個冷門,但最後即位了,有人認為雍正就是,用孩子(乾隆)換來了康熙的寵愛,康熙傳位雍正是為了弘曆。乾隆的母親在史書上,記載是孝聖憲皇后,但對於乾隆的身世,民間卻有另外兩個說法。
第一個是說乾隆並不是純正的滿族人,是雍正和宮女生下的。相傳康熙十五年的時候,康熙帝帶著皇子們在外打獵。期間,雍正射傷了一隻梅花鹿,並飲了鹿血,不料鹿血有壯陽作用。年輕氣盛的雍正便和隨行服侍的宮女發生關係,生下乾隆。當然這也僅在野史中能夠找到一些影子。
另一個說法則是狸貓換太子的戲路,說乾隆是浙江含鹽商,陳閣老的兒子。這一說法中乾隆完全是漢人,雍親王福晉和陳閣老的夫人同一天生娃。但雍正家是女兒,陳閣老家是兒子,雍正以為陳格老慶賀的理由。把陳格老的一家子都請到了自己的府上,調包了孩子。但若乾隆真是漢人,雍正能讓他繼承皇位嗎?會把大清江山交給一個漢人嗎?後來乾隆即位時,有人說他六下江南是為了去看自己的親生父母。但很多史料都能夠證明,乾隆多次下江南都是為了國家政事。
-
8 # 青史君
必須“九子奪嫡”呀!
自夏商周開始世襲制以來,歷朝歷代皇子對皇位的爭奪可謂不擇手段,弒父奪權,骨肉相殘,為了九五之尊的位子無所不用其極。在諸多儲君爭奪戰中,清朝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最為著名,而且多部電視劇例如《雍正王朝》、《步步驚心》、《九子奪嫡》中體現的很明顯。
當然,在這裡咱們不以電視劇為準,單從史料上來簡明的說一說這件精彩之餘而又極為慘烈的歷史事件。
作為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愛新覺羅·玄燁也就是康熙皇帝,身體那是沒的說,光兒子就生了24個,其中9個兒子參加了激烈的“皇位爭奪戰”。這9位參賽者分別是老大胤褆,老二胤礽,老三胤祉,老四胤禛,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䄉、老十三胤祥、老十四胤禵。
先說老大,愛新覺羅胤褆,惠妃葉赫那拉氏的兒子,康熙年間名相納蘭明珠也是葉赫那拉氏家族中人,但是不是胤褆的舅舅,大家不要被《康熙王朝》誤導。其實胤褆是康熙的第五個兒子,因為前四個夭折,他自然而然成了皇長子。論身份背景,老大還是有爭奪皇位的資本,一是皇長子,二是有家族權臣明珠支援,三是因為軍功突出,也很受康熙喜愛。但是,胤褆這個人腦瓜子不大靈光,武將出身,殺伐無情,太子胤礽被廢后,他竟然主張要殺掉老二,被康熙一怒之下直接驅逐出局,永久失去爭奪儲君的資格,最後被監禁至死。
老二胤礽,仁孝皇后赫舍里氏所生,屬於嫡子,早早就被康熙立為皇太子。胤礽聰敏好學,精通四書五經,長大之後還多次代康熙祭祀,數次監國而且政績不俗。以這樣的勢頭看,老二離皇位之差一步之遙,可一步終究還是差。康熙四十七年,皇太子隨行康熙巡幸塞外,十八子突遭惡疾,康熙愛惜兒子,心情十分焦慮。而皇太子作為二哥,卻表現的很平靜,甚至有點幸災樂禍的樣子,康熙心中有些惱怒,加上平時老大經常在老爹面前說他的壞話,久而久之,康熙覺得老二太過冷漠無情,開始煩他。可是老二呢,非但沒有意識到怎麼回事,夜裡還偷偷摸摸窺視康熙的營帳,這還了得?九五之尊本來就怕別人行刺,即便作為兒子也不能鬼鬼祟祟的監視我啊?康熙一怒之下廢了他。不過,這一次康熙並沒有打算真的廢他,而是給他一個教訓而已。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又借張廷玉等人舉薦的機會,重新立他為太子。可惜,這一次老二不但沒有珍惜,反而犯了不可饒恕的大罪——逼宮,最終被康熙徹底廢黜。
老三胤祉,榮妃馬佳氏所生,這位仁兄其實也是冤枉,他爭奪皇位的心並不強,反而更加喜歡讀書,是一個書呆子。可是,老三跟老二的關係不錯,平日走的很近,太子被廢,他也一併隨著太子黨覆滅。
老四愛新覺羅·老四胤禛,媽媽是孝恭仁皇后,庶出而身份低微。在皇位爭奪戰中,胤禛自始至終都表現的很冷靜,心機很深,他從不主動暴露自己的目的,就像一把隱藏鋒芒的利劍,等待著時機。在老二被廢之後,老四沒有表現出多麼興奮,也沒有急於爭寵,反而上書請求復立太子。不得不說,這一招走的極妙,以退為進,贏的了康熙的欣賞。老四非常懂得察言觀色,平時表現的誠實而又孝順,在其他皇子斗的不可開交時,他卻表現中庸,誰也不幫也不參與奪嫡,其實暗地裡籠絡人才,培養親信,最終贏得皇位,是為雍正皇帝。不得不承認,老四真真切切是個狠人。
老八愛新覺羅·胤禩,和老四差不多,出身低微。此人從小城府極深,文武兼備,待人隨和,素有“賢王”之稱。直到老二被廢之後,老八才終於露出了鋒利的爪牙,開始爭奪那至高無上的皇位。其中,老九、老十、老十四都被他攬住人心,包括裕親王、大學士徐元夢、內閣大臣佟國維等重臣,鋒芒極銳。可以說以當時局勢來看,如果有人能爭奪皇位,這個人一定是老八胤禩。然而爭儲的轉折點是“死鷹”事件,一次,老八安插在康熙身邊的線人得知康熙做過一次“海東青”的詩,於是費勁心思弄來兩隻“海東青”,可誰知到了康熙手裡卻成了死鷹。為此,康熙大怒,甚至要和老八斷絕父子關係,從此老八黨羽一蹶不振。到目前為止,“死鷹事件”一直是懸案,究竟是誰做的不得而知,是個未解之謎。
老九胤禟,老十胤䄉,老十四胤禵,三人都是“八爺黨”,有勇無謀,唯老八馬首是瞻,沒什麼可說的,隨著老八的覆滅,三人也失去了奪嫡的資本。
老十三胤祥,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一直是老四的絕對支持者,而老四對他也堪比親兄弟,二人關係非比尋常。開始時,老十三深受康熙喜愛,甚至康熙去哪裡也一定要帶上他。不幸的是,老十三因為廢太子之事被囚禁宗人府,從此不再被康熙重用。好在他在軍中威望極高,對老四的奪嫡起到了關鍵作用,老四繼位後對老十三也非常好,被封“鐵帽子王”,配享太廟。
九子奪嫡殘酷異常,卻也無法避免,在歷史上有著深遠影響。也正是如此,給了大清一代明君雍正帝,老四胤禛爭儲成功,精心治理國家,為“康乾盛世”打下了良好基礎。
-
9 # 戲說電影hhh
【項羽死亡之謎: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
奪鉅鹿,覆秦室,立霸業,咸陽一把火,焚盡天下人心。
鴻門宴,放走死敵,被取笑婦人之仁,烏江之畔,英雄末路,自刎身亡。
這大概就是眾人對項羽的感官。那真實歷史上的項羽,真的是這樣嗎?
兵敗烏江後,本可以乘著小船東山再起,為什麼一定要拒絕希望,拔劍自刎。
真相是什麼?真的是項羽死要面子活受罪嗎?也許事實並非如此....
一種說法是:項羽不想再打下去了。
他覺得打到這個程度已經夠了,再打下去爭王位勞民傷財,而且百姓苦啊!年輕人都上戰場,田裡的地沒人耕種。得儘快恢復生產啊,項羽憂心忡忡,於是為了百姓,就自刎了。
《史記》中記載,項羽察覺到“楚國久相持不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鞍漕”,遂對劉邦曰:天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
項羽覺得老百姓辛苦,還曾讓步與劉邦何談,然而劉邦最終撕毀協議,繼續楚漢之爭。項羽不能不再次鬥爭,最後落敗,為了百姓自殺,這種情懷難能可貴,但是否就是項羽身亡之謎?尚未可知。
一種說法是,虞姬的死給項羽沉重打擊。
虞姬和項羽是青梅竹馬,兩人感情很好,在多年爭鬥中,一直是虞姬陪著他,兩人可以說是患難之交。在虞姬先項羽死去後,項羽感情徹底崩潰,又好面子。既絕望又羞愧,此時的項羽受到很大的打擊,心一橫,兵也沒了,乾脆自刎以謝江東父老吧!
還有一種說法是,項羽並非死於烏江,而是在別處。
當時烏江亭長乘小船來接項羽,但項羽沒有坐船,而是重回戰場。本來也就二十多個人,因為寡不敵眾,項羽無奈,眼看漢軍越來越多,這時,項羽遇到舊部下馬童,乾脆自刎把頭送給馬童。
但這種說法也有疑點,如果項羽要自殺,完全可以烏江自刎,沒必要去突圍,然後再自刎送人頭呀!
學者馮其庸認為,項羽不是不想過江,而是還沒到烏江就死了,他認為項羽死在東城。
史記中也曾記載:項羽“身死東城”,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定遠,距離烏江還有近三百里,率領不到三十兵 前有堵截,後有追兵,道路還不熟悉,項羽又如何能逃出昇天呢?
項羽為何不過烏江,你們有什麼新的看法嗎?
-
10 # 金陵太史令
歷史就是一本百科全書,有趣的事件不計其數,例如下面這些人和事:
一、征戰途中掉河裡淹死的皇帝。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由三位國王率領,德意志國王腓特烈一世、法國國王腓力二世、英國獅心王理查一世。這三位都是當時聞名於世的國王,其中腓特烈一世又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在1189年6月10日騎馬過薩列法河時掉進水裡死亡,十字軍隨之瓦解。類似的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和第15位皇帝明熹宗都曾掉進水裡,溺水留下了後遺症,不久就死了。真是好尷尬哈!
二、唐僧高徒辯機與高陽公主偷情事件。
辯機和尚是玄奘的高徒,是大唐高僧,在當時是非常有聲望地位的佛學家,整理和編輯了《大唐西域記》。高陽公主是唐太宗第十七女,深得李世民喜歡,高陽公主嫁給了名相房玄齡的兒子房遺愛,後來婚後與辯機和尚私通,此事被唐太宗知道後,腰斬了辯機和尚,高陽公主因此事對太宗怨恨很深。這件偷情之事,發生在一位得道高僧和一位皇家公主之間,讓人咋舌。《舊唐書》沒有記載,《新唐書》卻記載了,《資治通鑑》更是補充了兩人私通的細節。
三、被自己設計的斷頭臺處決的法國國王。
路易十六是個不幸的皇帝,和明朝崇禎皇帝處境相似,當皇帝的時候社會矛盾尖銳,王朝已經病入膏肓。法國大革命爆發後,1793年1月21日,法國國王路易十六,一改往日的懦弱,深情威嚴地踏上巴黎革命廣場,被自己設計的斷頭臺處決。路易十六認為斷頭臺刀是直的,會延長刑犯的痛苦,不人道,於是將刀改成三角形,沒想到改進後的斷頭臺用到了自己身上。真是世事難料!
更多歷史趣事敬請關注後續文章!
-
11 # 風輕雲淡品趣史
永樂遷都,這是北京人和南京人都感興趣的事件。永樂遷都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可以說一直影響到我們現在,當時朱棣主要有三方面考慮:一是北京是他的根據地,他的勢力在北京根深蒂固。二是北京的地理位置自古就是軍事重鎮,明朝當時最大的外患就是北方蒙古元軍殘餘勢力,定都北京可以有效的調動軍隊,天子戍邊就是對朱棣最大的褒獎!三朱棣內心不想待在南京,靖難之役使他登上皇位,他心裡發虛,南京城裡的保守思想對他並不友好,即是不去北京,他也會去別的地方!
影響:遷都本來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情,可朱棣卻用他的智慧,大力發展經濟,對外宣揚國威,帶領明朝開創了永樂盛世,為遷都重新疏通的大運河,確保南北貿易暢通,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加強了對北方的控制,改變了南強北弱的局面,經濟文化發展也更加平衡。
-
12 # 秋軒夜話
明末發生的天啟大爆炸之真相
記得很早的時候瞭解到明朝末年的這次爆炸,一度以為非常奇異,並且有人把它列為世界三大未解之謎。經過長時間的研讀相關資料,發現所謂天變之記載大體是人們在災害面前的恐慌擴大化之後的遺存。本來是一次安全事故卻長期被認為是自然界發生的神秘事件。下面我們大致看一下這件事情的始末:
明史記載:“(天啟六年)五月戊申,王恭廠災,死者甚眾。”——《明史·本紀第二十二·熹宗》,這是正史中的記載,並沒有明確指出是何種災害。但是從影響範圍來看不大可能是地震。
當時官方調查稱“塌房一萬九百三十餘間,壓死男婦五百三十七名口。”確實破壞房屋眾多,傷亡慘重。
當時的京師,是明軍的武備庫、火藥庫,並且不止一次發生過爆炸事件。明顯這次爆炸事件,屬於火藥庫意外爆炸機率較大,只不過爆炸更加劇烈、損失更加嚴重。至於民間傳說的“古今未有之變”,資料來源是一個不知出處的《天變邸抄》。所謂邸抄,就是官府內部傳抄的公文,就像是今天的紅標頭檔案,官府內部流傳,老百姓一般無緣,這樣更增加了這次爆炸的神秘感。但是天變、災變在古代屬於非常敏感的時間,除非是確鑿發生的災難,一般人傳言災變是冒極大政治風險的。因為古代有天人感應的說法,災變、天變這樣的名稱不可能是一種《邸抄》的正式名稱。
再看所謂《天變邸抄》的記載:“北城察院,此日進衙門,馬上仰面,見一神人赤冠赤發,持劍坐一麒麟,近在頭上,大驚墮馬傷額,方在喧嚷間,東城忽震。”竟然還有神人坐麒麟上,這也太不靠譜了,不知道西方有這樣的事會有什麼樣的人騎在什麼神獸上。
人都有獵奇思想,這件事情在現代人的發掘和渲染下,更是資料確鑿,於是就有了一下的說法:”公元1626年(明熹宗天啟6年)明朝首都北京發生了一起大爆炸事件。這次爆炸原因不明、現象奇特、災禍巨大,是“古今未有之變”。5月30日上午9時(五月初六日巳時),位於北京城西南隅的王恭廠火藥庫附近區域,發生了一場離奇的大爆炸。這次爆炸範圍半徑大約750米,面積達到2.25平方公里,共造成約2萬餘人死傷“
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誠然,歷史變遷,很多歷史證據早已湮沒不存,於是各種傳言、偽史夾雜氾濫。作為歷史愛好者,今天我們學習歷史知識,要想一窺究竟,瞭解古代社會的真實歷史,還是要去偽存真,多思考,不可人云亦云,一味跟著古人的思路走。
-
13 # 孫平傑
我最感興趣的是人類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事,比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其實所謂的新大陸本來就存在的,當地土著一直是那裡的主人,西方約定俗成的用了“發現”這種說法。這種觀點暗含著對美洲原住民的蔑視,那種白人高高在上目中無人的傲慢與偏見。幾百年來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影響太大了,我總結了一下幾點。
第1點,歐洲人越過大西洋去開疆拓土,瘋狂的劃分殖民地和勢力範圍,掠奪美洲的資源與財富,美洲的黃金、礦產、農產品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歐洲,為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後來的工業革命提供了物質條件。
第2點,所謂的發現新大陸,也是非洲黑人被販賣的血淚歷史,歐洲人在美洲開設的種植園、礦山,還有各種基礎工程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最廉價的辦法就是透過武裝掠奪,或者利用非洲的部族衝突,把數以萬計的非洲人變成只能幹活沒有自由的奴隸,到19世紀,幾百年間累計1億非洲人被販賣,中途死亡的更是不計其數。
第3點,新大陸的開發也是美洲印第安人的悲慘開始,據說,哥倫布第一次來到美洲大陸時,一直以為這裡只是印度,所以,才稱當地的人為印第安人。這片大陸被發現後,許多身犯重罪的白人和一些亡命之徒便將這裡當做了避難之地。歐洲人剛來到美洲大陸時,曾受到了印第安人的熱情接待,和當地人也算融洽,隨著白人越來越多,終於原形畢露,露出了他們本來的面目——歐洲殖民者!為了徹底將整個大陸佔有,慘無人道的歐洲殖民者開始滅絕計劃。透過引進天花等疾病,還把原住民從土地上趕走,甚至直接屠殺。使美洲的印第安人從最高峰的8000多萬,到現在只剩下300多萬純種的印第安人。
第3點,勤勞智慧的美洲印第安人培育了許多種優良的農作物,比如玉米、土豆、西紅柿、番薯、辣椒,由於地理大發現傳到了世界各地,成為今天人們的日常食品,玉米、土豆、紅薯等產量高的農產品引進之後解決了許多地方的溫飽問題,使世界人口大量增加,如果沒有地理大發現,沒有各洲的物質交流,我們就不可能享受到這一切。所以現在的觀點認為“發現新大陸”從整體上說是利大於弊。
第4點,大量新的國家的形成,美洲現在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大國有美國,區域大國有加拿大、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其中最成功的國家就是美國,地球上自然稟賦最好的一塊陸地,雨熱均衡氣候適宜,地勢平坦沃野千里,東有大西洋西有太平洋,只有南北兩鄰居,還不是強國,沒有外敵入侵風險。另一個在美洲大陸成功的國家我認為是西班牙,西班牙本土人口只有4000多萬,而美洲西班牙後裔有幾億人(包含有西班牙血統),西班牙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僅次於英語。
總之新大陸的“發現”,美洲的開發,形成了現在的世界主要國家的格局,是人類歷史上重要的轉折點。
-
14 # 春秋秦炅
你好,我是明明知道。我來回答您的問題
我覺得是北魏孝文帝遷都為什麼呢,因為他是五胡亂華到民族融合的縮影,又成就了雲岡石窟到龍門石窟的輝煌,但也導致了北魏滅亡,尤其是導致北魏滅亡,是我們之前接觸的歷史很少提到的。
在我說明北魏遷都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北魏。
一、北朝
晉朝南渡後,北方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我們所謂五胡亂華階段,第二階段就是北魏成立,這才有了我們說的南北朝的“北朝”。中國後面的盛世,隋唐都是從這個“北朝”興起的。
二、二元政權
北魏建立者拓跋氏,起家于山西北部長城沿線地區,這是草原和中原的過渡和交接地帶。正因為這個地理因素,這個政權是北方民族和漢族的二元政權。這也是後面遷都的因素
好的,說完北魏這個“背景”,下面我們正式說一說北魏遷都。
一、起因
1、孝文帝他奶奶是漢族人。北魏孝文帝是他奶奶馮太后扶植起來的,馮太后是個純種的漢族人,從小就對孝文帝進行儒家教育。所以洛陽對於孝文帝是一個“文化聖地”,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定往洛陽遷都。
2、建立自己班底-官僚系統。馮太后為了對付鮮卑貴族干政,所以要培養自己的班底,也就是自己官僚系統,而官僚系統,漢族人從春秋戰國就“研發”了,所以漢化本身就是馮太后推行的方向。
3、北魏畜牧業為主向農業為主轉變。這裡面有一個重要的制度-均田制。制度規定,國家定期按人口向農民授予土地。意義:1、解決了有地沒人種的尷尬局面,大量流民進入北魏區域。2、把給貴族幹活的農民,變成國家直接控制。增加了勞動力及稅收還打擊了貴族,甚至為以後的隋唐都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4、擺脫鮮卑貴族,尤其是軍事貴族的控制。軍事貴族的軍隊,都駐紮在平城附近的長城沿線,孝文帝為了擺脫貴族控制,只有讓貴族遠離他們的大本營,貴族實力才會大大減小。
二、過程
1、假裝攻打南朝。公元493年,孝文帝聲稱攻打南朝,強迫大部分貴族隨軍參戰。
2、大雨幫忙。當時是夏天,大雨一直下,一直下,一直下。貴族天天兩腳泥。到了洛陽後,孝文帝故意找個大雨的日子,繼續前進。貴族內心崩潰了,跪地懇求不要南征。
3、搞定。孝文帝說,不南征可以,但要遷都洛陽,貴族想想永遠幹不了的衣服,就委屈同意了,於是孝文帝昭告天下。
4、深入改革。提倡漢語、使用漢字、鼓勵與漢族通婚,將鮮卑姓改為漢姓,比如“拓跋”拓跋氏改為“元”,尊奉孔子,提倡以孝治天下。
三、後果
1、極大的促進了北方漢化,創造了民族大融合的和諧局面,為以後隋唐盛世,打下堅實民族基礎。
2、將雲岡石窟的能工巧匠帶來洛陽,形成了“龍門石窟”,對我們現在研究佛像文化和佛像中國化提供了清晰路徑。
3、為北魏滅亡埋下導火索。遷都導致鮮卑族內部的分化。南下洛陽的貴族保留貴族頭銜,成為“漢化”的貴族。而留在平城的貴族逐漸失去地位,甚至後來朝廷稱平城鮮卑人為“北人”,開始歧視。之前平城的貴族和軍隊,是保衛國門的勇士,擁有極高的榮譽感。和“北人”形成鮮明對比,埋下叛亂的種子(北魏主要軍隊鎮守圖)。
我再針對滅亡導火索多說幾句。這看似偶然的政策失誤,是有更深刻原因的。這本質是沒有處理好遊牧和農耕這個二元制的關係。這是入住中原的外來名族政權都面臨的問題。最後的清朝,沒有被動接受漢化,而是主動在自己文化和漢文化中尋找一種平衡,並且找到最大公約數,這也是清朝能夠長期統治的原因之一。
-
15 # 天空的雲凡
76年打倒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不在人鬥人,人整人,取消以階級鬥爭為鋼,中國人民從此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人民才吃飽穿暖。
-
16 # 暗夜思考
一、歷屆奧運會上的奇聞趣事。
莫名其妙的掌聲!
1900年,在法國巴黎的奧運會400米跑的決賽上,美國運動員馬克西朗以49.4秒的成績一舉奪冠之時,卻莫名妙的響起了現場法國觀眾雷鳴般的掌聲!
身在法國客場,現場觀眾的舉動讓得馬克西朗像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原來,因為當時的馬克西朗穿著哥倫比亞大學藍白相間的條紋背心,這正好與巴黎賽馬俱樂部的標誌顏色一模一樣。於是,現場的法國觀眾都誤將他認成了法國選手!!
旅途中的奧運冠軍
1896年的首屆奧運會時,英國手津大學的學生博蘭正好在雅典旅行。出於熱愛並且受到了現場氛圍的感染,博蘭現場報名了網球專案!
沒想到,這一隨意的報名竟成就了奧運史上第一個網球單打冠軍!!
二、“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由來。作為諺語“條條道路通羅馬”現今用來比喻做事情的方法不只一種,人生的路出不止一條。然而最初,出自於《羅馬典故》的這句話本質上的來源是當時羅馬城的繁榮建設及其四通八達的道路網。
原本只是一個小城邦的古羅馬,在公元前三世紀羅馬統一了整個亞平寧半島後,在公元前一世紀羅馬城成為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於是,在當時,有且只有羅馬才建設了空前龐大的道路網!公元前312年,阿匹亞道路開始動工修建。隨著羅馬帝國在周邊地區的戰爭勝利,羅馬的道路也像網路一樣延伸至四面八方。
有一種說法是:當時從義大利半島甚至歐洲的任何一條道路開始出發,只要不停地走,最終都能抵達羅馬!!
-
17 # 異拾
杜秋娘和金縷衣
公元833年春(唐文宗大和七年),詩人杜牧奉命至揚州聘問淮南節度使牛僧孺,過金陵,偶遇一婦人。
包子鋪老闆:杜秋啊,昨日送去的桂花糕你可吃了?
婦人微笑著點點頭,然後離開了。
杜牧望著離去的婦人背影,自言自語道:杜秋……可是她?
他開啟手中的書卷,書卷上的“手持玉斝醉,與唱金縷衣。”映入眼簾。
公元806年,鎮海節度使招募歌姬,舞技了得的杜秋娘成功地進入了節度使府邸,併成為了頭牌舞姬。
杜秋娘才華橫溢,閒時她會寫詩撫琴。雖然出身貧寒,可她心氣頗高,不甘永遠做一名舞姬。
偶然間,杜秋娘撞見李錡與他的幕僚密謀造反。
一日,在李錡的宴會上,舞姬跳舞助興,李錡命領舞的杜秋娘為自己斟酒,杜秋娘不小心將一杯酒灑在李錡衣服上。
李錡:來人,把這舞姬拖下去,杖責。
杜秋娘:大人,在杖責之前,請容奴為大人吟首詩。大人再決定是否杖責奴,可好?
李錡:這可有意思了,今日我心情好,我便準你吟詩!
杜秋娘: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眾人被杜秋娘的詩驚到,轉瞬眾人鼓掌。
李錡:你叫什麼名字?
杜秋娘:回大人,奴名叫杜秋娘。
不知是被秋娘的才貌所吸引,亦或是秋娘的《金縷衣》戳中了李錡的心思,李錡收了這名才貌雙全的女子做妾。
兩人度過了一段甜蜜卻短暫的時光。
公元807年,李錡起兵造反失敗,被朝廷處死。
節度使侍妾鄭氏與杜秋娘都被罰入宮廷之中。鄭氏成為郭貴妃的侍女;杜秋娘則進入樂館,成為宮中的舞姬。
在樂館的日子裡,杜秋娘為《金縷衣》譜了曲,教其他舞姬一起唱。此曲很快在宮內傳唱開來,就連婢女太監都會哼上兩句。
最終這首曲子引起了唐憲宗的注意。
唐憲宗:你們唱的這是什麼?
宮人:回陛下,奴婢們唱的是《金縷衣》。
唐憲宗:金縷衣?何人所作?
宮女:樂館出的新曲,至於是何人所作,奴婢們便不知了。
我覺得這裡可以加一段唐憲宗和杜秋娘的偶遇,由這句詩“年少追夢,幾許閒愁,幾許閒愁,幾許躊躇。 一指流沙,時光轉眼瘦。”
唐憲宗對這首金縷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才知道是宮中舞姬杜秋娘所作。於是他召來杜秋娘,讓杜秋娘為他表演《金縷衣》。
此時的唐憲宗正是青春少年時,曲中那種熱烈的情緒深深感染了他。再看杜秋娘氣韻非凡,不禁為之心動;而她的才情更是令唐憲宗傾心不已。不久,杜秋娘被封為秋妃。
秋娘在唐憲宗身邊,既是愛妃又是秘書,秋妃不著痕跡參與了一些軍國大事,用她的慧心和才智,為唐憲宗分憂解勞。然而這讓同為節度使府出身的罪臣家眷鄭氏心生妒意。鄭氏去郭貴妃扇耳邊風,說杜秋娘妄議朝政。郭貴妃私下傳信李吉甫,讓李吉甫勸諫皇上。
宰相李吉甫勸憲宗:天下已平,陛下何不廣選天下美女?
唐憲宗:有秋妃,餘生足矣!
李吉甫:可秋妃……
唐憲宗:朕的家事,就不勞愛卿費心了。
可見秋娘深得唐憲宗的專寵,幸而秋妃是個深明大義的女子,雖然拴住了憲宗的心,但並沒使他沉溺於享樂而忘卻國事,相反的倒是潛移默化地幫著他治國安邦。
本以為這樣的歲月靜好會一直持續下去。
不料,公元820年春,憲宗駕崩。有人說憲宗是服食長生不死金丹中毒而亡,也有人說是內常侍陳弘志蓄意謀弒,然而當時宦官在朝中勢力龐大,也就無人膽敢往下追究了。
隨即唐憲宗的兒子李恆(唐穆宗)即位。唐穆宗尊杜秋娘為太妃,並且讓她作為兒子李湊的傅姆。
在杜秋娘的教養下,李湊風度翩翩,明理恭謹,被封為漳王。
唐穆宗好色荒淫,不到三十歲便一命嗚呼。唐穆宗駕崩後,他的兒子唐敬宗、唐文宗相繼即位。宦官專權是唐朝長期以來的積弊,杜秋娘見三位皇帝連續暴斃,唐文宗被宦官王守澄所控。
杜秋娘找宰相宋申錫密謀:皇帝連續暴斃,若要保住李氏江山,必先除掉王守澄。不料,宦官耳目眾多,計劃被宦官王守澄所知。計劃失敗,李湊被貶為庶民,杜秋娘削籍為民,回到金陵。
屋外,幾個小孩唱著:“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此時的杜秋娘已經是一個年過半百的婦人了。她坐在簡陋的茅屋中,拿著曾經寫給皇上的詩句“年少追夢,幾許閒愁,幾許閒愁,幾許躊躇。 一指流沙,時光轉眼瘦。”
她本想提筆寫詩,但此時她已心力交瘁。筆從手上滑落,她安詳地倒在桌上。
杜牧想到了那日偶遇的婦人,提筆續寫之前的《杜秋娘詩》,他寫道“我昨金陵過,聞之為歔欷……因傾一樽酒,題作杜秋詩。愁來獨長詠,聊可以自貽。 ”
-
18 # 大秦銳士天下無敵
東西方國家對於軍人氣節問題的差異看待堪稱天壤之別,絕對讓你目瞪口呆。在我們東方人的印象裡,從小就聽過不少關於軍人和烈士身陷重圍或者落入敵手後,大義凜然!寧死不屈,最後英勇就義,寧肯犧牲生命也絕不投敵變節的故事。無論是古代的楊令公、文天祥等不勝列舉的忠臣良將,還是近現代的瞿秋白、趙世炎、劉胡蘭、江姐、小蘿蔔頭等無數革命先烈,都表達出了中華民族視死如歸,堅貞不屈的獻身精神,在我們眼中,氣節重於生命,寧死也不能沒有氣節,為氣節而死,死得其所。而在西方人的眼中,對這個缺並沒有同樣的看法,相反,他們認為生命高於一切,保住自己的性命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自己陷入了重重包圍,並且面臨彈盡糧絕、孤立無援的絕望境地,只要自己確實盡了力,那投降就是理所應當的事,所以,西方軍隊中很少有我們那些寧死不屈大義凜然的故事發生,當這兩種天壤之別的觀念思想發生了碰撞之後,會產生怎樣的火花呢?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此類人物故事不勝列舉,蘇武牧羊、耿恭守城、楊家將戰死兩狼山、史可法死守揚州、關天培血濺虎門、八女投江等,太多這樣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但最具代表性的,要數李陵血戰匈奴的故事。漢武帝時,大將李陵奉命率五千步兵出征匈奴,不料卻在浚稽山遭遇到匈奴三萬精銳騎兵,陷入重圍之中,眼見將有全軍覆沒之危。要知道,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堪稱步兵剋星,對於步兵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其來去如風、快如閃電的速度機動性,令步兵對它是追也追不上,逃也逃不掉,只有伸直脖子等著騎兵來砍的那種絕望。因此,有後世專家下過結論,若想戰勝一萬騎兵,至少要有兩萬步兵方可,也就是說必須當步兵人數倍於騎兵之時,才有與騎兵一戰的實力,即便那樣,仍可能結果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所以,當五千漢軍步卒被三萬匈奴鐵騎包圍時,似乎全軍覆沒成為了他們無法逃脫的噩運,但戰役的最後結果卻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鏡,漢軍兵力雖少,但在李陵的正確指揮下,很快結成堅固隊形,以盾牌作為屏障,阻擋騎兵衝擊,再用矛戟和箭矢,分別殺傷遠處和近前的敵軍,尤其是弓弩,箭如雨下,使一批批敵人還來不及衝到近前,就紛紛應弦而倒,山谷中,匈奴人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訓練有素的漢軍憑藉著正確的戰術和精良的裝備,整整抵擋住匈奴軍隊十天的進攻,並殺傷了其數千精銳騎兵,甚至逼得惱羞成怒的匈奴單于增兵八萬鐵騎來進攻,到最後,李陵因箭矢用盡、孤立無援,被迫率軍投降了匈奴。此戰,堪稱軍事史上一場成功典範,五千步兵對抗十一萬騎兵,能堅守十日且殺敵數千,完全稱得上是戰爭史上的奇蹟。但是,漢武帝卻無法接受李陵投敵變節的行為,認為他應該戰死殉國,因此遷怒於他的家人,將他抄家問罪,家人也被一同治罪,就連太史令司馬遷也因為幫他求情而被盛怒之下的漢武帝處以宮刑。
李陵在身陷重圍之時,仍能憑藉自己的謀略和膽識奮力殺敵,在徹底陷入絕境之時才向敵軍投降,但依然被視為投敵變節的可恥叛徒,足見中國人對待氣節和名譽何等看中了,在東方人眼中,即使生命都難以與之相比。但西方人卻在看待這個問題上,採取了和我們截然相反的做法。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12月8日,日軍大舉進攻美屬殖民地菲律賓,由於雙方力量懸殊,在日軍的瘋狂進攻下,美菲聯軍節節敗退,被迫退守巴丹半島。眼見美軍敗局已定,美國總統為避免上將被俘的恥辱,將聯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調往澳大利亞,麥克阿瑟將最高指揮權移交給溫萊特陸軍中將後,對他做出“我一定會回來的”承諾,之後便乘船離開了菲律賓。然而臨危受命的溫萊特面對絕境也無法力挽狂瀾,為保全島上數萬將士的生命,他選擇放下武器,向日軍投降。在他被日軍俘虜後,最終在輾轉關押多個戰俘營後被送到東北奉天俘虜收容所,一直被關押到戰爭結束,但他始料不及的是,這些兇殘的日軍完全將國際法視為兒戲,對已經放下武器的戰俘,毫無人道主義精神,虐待、凌辱,甚至殘殺的暴行比比皆是,更是喪心病狂地製造了臭名昭著的“巴丹半島死亡行軍”事件,使無數美軍官兵喪命在異國他鄉。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廣播無條件投降詔書,8月18日,關在瀋陽北大營戰俘收容所的溫萊特被救出,並且麥克阿瑟指定其陪同自己參加在密蘇里號戰列艦上的受降儀式。如果在中國人看來,這樣一個主動放下武器,甘作俘虜的敗軍之將怎麼有資格享受這份榮耀呢?但美國人卻並不這麼看,在美國人心中,溫萊特是國家英雄,因為他保全了很多美軍的生命。當他還在戰俘營時,人們就曾為他舉行過一次盛大的慶祝活動,他成了《時代》雜誌的封面人物,他成了英雄人物,媒體競相報道他的事蹟。對比美國人的做法,我們國家的李陵,乃至與溫萊特同時代的將領方先覺,結局何其悲慘不幸也!
不光這兩位的遭遇,還有其他許多對比能看出東西方人看待生命和氣節哪個更重要的問題上天壤之別的態度,除去以上這些事蹟,還有許許多多大家耳熟能詳,能夠證明東方軍人視死如歸,寧死不降的真實事例。而西方軍隊在陷入困境時選擇投降,也有很多經典代表,日軍大舉進攻新加坡時,防守新加坡的英軍及其殖民地軍隊加起來有八萬餘兵力,且在彈藥、食物和淡水等物資補給上相當充分,而日軍到達的先鋒部隊只有三萬餘人,且是遠道而來的疲憊之師,同時面臨著後援不繼的困境。但即使是在這樣有利的情況下,英軍指揮官居然仍被日軍嚇破了膽,下令投降,於是令日軍將領都難以置信的一幕出現了,八萬多英軍,向三萬多日軍投降,如此多的俘虜令日軍目瞪口呆,始料未及。而在後來的朝鮮戰場,一位名叫劉光子的志願軍戰士,一個人一下子俘虜了63名英軍俘虜,訊息傳開,不但他成為了全國稱讚的戰鬥英雄,也讓我們再一次看到了西方軍隊在面臨生死關頭的考驗時,是怎樣的一種價值宦。除了英軍和美軍之外,法軍尤其是義大利軍隊也讓我們感到驚奇,尤其是義大利軍隊,簡直是把投降當作藝術,水平“登峰造極,無人可敵”了,網上故事很多,就不在此一一贅述了,這一樁樁事蹟,可以讓我們充分看出,東西方軍人在面臨生死抉擇時,會做出怎樣不同的選擇,前者視榮譽氣節高於生命,認為任何情況下都堅決不能投降,應該以死殉節;後者則認為生命高於一切,一旦到了彈盡糧絕、孤立無援的境地,投降是理所應當的事,因此當兩種文化產生碰撞時,各自都對彼此感到不可理喻。太平洋戰場上,美日兩軍對對方的俘虜做法,都感到非常不理解,美軍不明白,為什麼日本人那麼一根筋想不開,整天喊著效忠天皇,一不留神就要自殺;日軍也不理解,為什麼美國人臉皮那麼購,被俘後,還有說有笑的,毫無恥辱悲傷的感覺,一點羞恥心都沒有。
歷史上,這兩種截然相反的價值觀對比是不是讓你也覺得有些有趣呢?你更加贊同哪種看法?
-
19 # 勿忘我27957
改革開放,撥亂反正。
中國人民迎來了絢麗多彩的春天。走進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新時代。
中國人民終於看到了,盼到了,過上了咱們老百姓自己真正的好日子!!!
回覆列表
不要搶,讓小青峰來答!一談起歷史,很多人的腦海中會想到歷史與我們的距離如此遙遠,枯燥乏味,研究了幹嘛。但是,在小青峰看來,浩浩蕩蕩的歷史長河,湧現出一批批人物,發生過許許多多的事情,回味歷史,一定會勾起你的興趣。今天,我要分享的是黃金榮為何最終淪落到掃地翁的地步,這是為什麼呢?
作為民國時期赫赫有名的上海灘大亨,黃金榮可謂是上海灘人盡皆知的青幫大佬,巔峰時期,就連尚未崛起的蔣介石都曾在其麾下投靠。然而,時過境遷,黃金榮迎來了自己悽慘的晚年,曾經腳踏黑白兩道、左右逢源的流氓大亨,在風燭殘年時竟然拿起了掃帚,在上海大世界門口掃大街。
一、黃金榮作惡多端,致市民極度痛恨
年輕氣盛的黃金榮,作為青幫臭名昭著的大亨,只要腳跺一跺,上海便會震一震。在那個年代,幾乎沒有他黃金榮不敢做的事,操縱販賣鴉片、賭博等罪惡勾當,拐賣人口、殺人、綁架,利用幫會勢力網羅門徒,經常欺壓老百姓,幾乎什麼壞事都做過,搞得上海社會是烏煙瘴氣。可想而知,上海市民們是有多憎恨這個人。也許是出於黃金榮當時青幫事業發展的最輝煌的時候,上海的各個角落都有他的勢力,以致於老百姓們不敢反抗,只能表面上做出唯唯諾諾,順從的樣子,將自己心中的憤怒壓制於心中。幸運地是,黃金榮的歲數一年比一年大,青幫事業對他來說已經是有心無力,很多時候都無暇顧及,放手讓手下去幹。市民們已經察覺到黃金榮的勢力逐漸在衰弱了,他們是絕對不可能同意這樣的人安享晚年的,於是眾多市民一起聯名寫控訴信,舉報信,又是碰上上海大解放時期,鑑於市民要求太強硬,政府官員迫於無奈不得不對黃金榮作出一些措施,黃金榮本人也悔過自新,寫了一封自白書併發佈於報刊上。
二、紅顏禍水最要命黃金榮在上海灘稱得上是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再加上他年輕時期英俊瀟灑,博得許多女人的芳心,都想和他扯上一點關係。黃金榮本人也吃喝嫖賭樣樣在行,經常光顧妓院尋歡作樂,很快他就看上了戲子露春蘭,結婚之後,露春蘭掌管著府中大大小小的事,但是她明白自己和黃金榮沒有真感情,這個空虛孤獨的女人偷偷地勾搭上了上海顏料富商的二公子薛恆,於是她經常趁黃金榮不注意的時候,偷偷地轉移財產,日積月累,數額肯定不少,之後就與薛恆私奔了。黃金榮非常生氣,但是他依然色心不改,最後又愛上了自己年輕貌美的兒媳婦李志清,李志清也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她心裡清楚攀上了這個老頭兒,就等於掉進了金錢堆裡,所以,她很快就迎合了黃金榮,但是隨著黃金榮年齡越來越大,也就越來越對李志清有了依賴,最後,家裡的錢和事物都交給了李志清打理。最後,李志清也暗地裡將家裡的金銀珠寶席捲一空,然後跑去了香港享福去了。試問再大的家產怎麼經得起這麼多女人的揮霍呢?黃金榮晚年已經變成了一個窮困潦倒的老頭兒。
黃金榮從發達到落魄,折射出出一個時代的發展和落幕,由小見大,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的變遷,反映一個時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