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果兒童情商教育中心
-
2 # 小老師慧慧
咱們父母做為一個成人,不能和孩子一樣,只有小孩才會說“我不和你玩了”。家長別總對孩子說"我生氣了"因為 後果很嚴重!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家長對孩子說:“快回家吧,要不媽媽生氣了!”“你再不好好吃飯,奶奶生氣了!”等等。大人們似乎認為,只要讓孩子意識到家長生氣了就會乖乖地聽話。事實上,家長總是對孩子說“我生氣了”,就是企圖在用自己的情緒操控孩子,很容易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心理研究顯示,對6歲前孩子經常性生氣,會讓他形成消極的負面人格,產生自卑、內向、憂鬱的心理,而且害怕與人相處,久而久之,為了不惹別人生氣,為別人而活成了他不得不接受的現實。
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後會活得很累,也難得開心。一方面,他需要刻意去討好周圍的每個人來認可自身的價值,另一方面,他自己的需求也在蠢蠢欲動,這就很容易導致他陷入一種矛盾的境地。不迎合別人,他會覺得自己不好,有一種罪惡感、恐慌感,就好比當年惹媽媽奶奶生氣的感覺。迎合別人,他又覺得被剝奪,也很難受。更讓他難受的是,他內心深處的這種衝突,周圍的人也可以察覺到,於是,他雖然事事處處替人著想,但這種帶著被剝奪意味的“好”會讓人覺得很勉強,結果反而給人虛偽的印象。一旦人家覺得他很虛偽,對他的態度就會變化。感受到對方的這種態度,就會加重他“不好”的感覺,使他內心更加糾結。
即使他這種矛盾的感受被掩蓋了,當他的討好得不到認可,他的自我價值受到挑戰時,一樣會惶惶然不得安寧。不僅如此,一個只知道一味討好他人的人,他的自我價值感相對比較低,而一個自我價值感低的人,也難得有人會發自內心地尊重他,認可他的價值。相反,他往往成為被鄙視的物件。
不管孩子做了什麼樣的事情,也不管這個事情我們如何不能接受,都要讓孩子明白,他的某個行為需要改進,但我們對他的愛永遠不變。引導他改變某個行為並非是他不好,也不是為了討好他人,而是為了他成為更好的自己。
遇到問題家長先保持冷靜
對待孩子的言行,爸爸媽媽們要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是用生氣來管教孩子。如果孩子出現反常的舉動,比如突然不聽媽媽話了,大哭大鬧,家長們首先要保持冷靜,如果覺得很生氣也要先壓住火氣,仔細想想孩子哭鬧是不是有他的原因,用輕柔的語氣詢問他:是不是病了累了,還是在幼兒園受欺負了,瞭解情況之後再撫慰孩子,在平復孩子心情的同時,爸爸媽媽的火氣也慢慢消退了。
如果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比如亂扔東西,或者說粗話等等,也可以嘗試著先耐心地引導他,告訴他“要將東西放回原位,而且小孩子要講文明,不能隨便說粗話。”看到孩子認真地改正了,爸爸媽媽要及時誇獎,讓他感覺到自己這樣的行為能受到表揚,他就會高興起來。
別用大人的理念分析孩子行為
小孩子都有自己玩樂的世界,有他喜歡的遊戲方法,這些都是大人不懂或不瞭解的,所以爸爸媽媽認為孩子不應該做的事情,他自己可能覺得沒什麼不對的,就是可以這麼做。這樣一來,如果爸爸媽媽生氣了,他就會更加疑惑,甚至懷疑自己,產生自卑了。
比如說,孩子正在用蒼蠅拍打蒼蠅,他是把它當作玩具玩了,可是爸爸媽媽卻不懂他的想法,馬上命令他:“快把這個髒拍子放下去洗手,你要是不放媽媽就生氣了!”這時候孩子會覺得媽媽連玩具都不讓他玩了,很傷心。其實媽媽不妨嘗試一下,跟著孩子一起玩,拿著拍子跟他一起拍,一邊問他:“寶寶告訴媽媽,你在幹什麼呢?”玩過之後再帶孩子去洗手,並告訴他:“蒼蠅拍是打蒼蠅的,上面有好多好多細菌,寶寶如果一定要玩的話,玩過後要把小手洗乾淨,知道嗎?”
不要輕易用生氣制服孩子
許多家長總會時刻盯緊孩子,只要孩子犯了一點小錯,或者有什麼不好的舉動就馬上制止,想從根源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但是這樣做反而更不容易讓孩子的不良行為消失。而且如果爸爸媽媽一直管制著孩子,他一犯錯就用生氣來制服他,反而會形成副作用:使性情較弱的孩子會變得內向自閉鬱悶,而開朗外向的孩子尤其男孩會變本加厲故意使壞搗蛋。
其實,如果孩子犯了無傷大雅的小錯,爸爸媽媽大可以裝作不知道,讓孩子嚐到事情的後果,以後自然而然就不會再犯錯了。
等孩子長到五六歲後,開始慢慢懂事了,爸爸媽媽就可以用講道理的方式來引導他,在平時聊天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告訴他什麼事情應該做什麼事情不能做,或者把孩子近期犯的小錯誤拿出來分析,幫他改正壞習慣,讓孩子形成正確的是非觀。
7
用生氣來硬碰硬會形成反作用
面對爸爸媽媽生氣,比較調皮的孩子也會使出絕招,學著大人一樣用生悶氣的辦法來要挾爸爸媽媽。這個時候家長們再無奈地妥協,就容易讓孩子形成要挾大人的壞習慣,以為生悶氣爸爸媽媽就拿他沒辦法了,反之,如果家長們繼續生氣,跟孩子硬碰硬,也只會讓矛盾更加激烈。
其實,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保持好心態,先不要生氣,不給孩子要挾大人的機會,同時,爸爸媽媽也要儘量關注孩子的正面行為並加以讚賞鼓勵,讓孩子覺得自己受到信任,給他樹立美德的機會。比如孩子如果不肯洗澡,大人不妨通融一次,告訴他今天不洗就算了,但明天要洗,這等於期待孩子能做到說話算數,是對孩子信任的具體表現,孩子都很重視爸媽對自己的信任,一般會樂意第二天洗澡的。
爸爸媽媽要生氣時,先讓自己冷靜下來,透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之後,再採取相應的行動,看看孩子是需要關心撫慰,孩子需要大人的引導,對症下藥,既能夠解決孩子不聽話的問題,也可以避免大人們生氣給孩子帶來心理影響。
-
3 # 紫怡愛健康
和孩子說,我不跟你玩了,孩子的心靈會受到一種打擊,也許表面上看不出來什麼影響。但據心裡研究,一些過激的言語,會潛意識地給孩子弱小的心靈帶來傷害,特別是經常性的這種不當語言。
孩子是在養中進行教育,大人的一言一行都在他的眼中。所以這種傷害的事情就不要再做了。如果實在不小心說出了這些言語,也要找到合適的時機,和孩子道歉,比如他很開心的時候,比如他親親你的時候,此時說出你的感受和請求他原諒的話,相信他也會慢慢理解和接受。
當然,最好是不說過激的語言。大人一定要和孩子學會交朋友,站立位能感同身受,大人的語言可以帶點童趣,比如早晨孩子不愛起床,你可以溫柔地說:小鳥在嘰嘰喳喳,那隻母的小鳥長得真好看。這樣,孩子會有了興趣,即語言是一門藝術,要好好約會用它。其次,大人的行為也是要注意,吃飯,去購物,洗衣服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與孩子交流或是教育中,要在樂趣,例項中讓孩子學到知識,而不是逼迫。
孩子出生都是一樣的,可能先天智力有所不同,我們大人就是要培養他們的正確三觀,多理解孩子,多學習方法。這樣,孩子起碼能有個快樂和豐富的童年。
-
4 # 芋芋說育兒
1、對孩子說“我不跟你玩了”這個說法肯定對孩子有消極的影響,讓孩子的社交受挫,從心理學上說,不利於孩子的的心理發展,可能會造成孩子自我否定,他不知道你為什麼不跟他玩了,可能對外界和自己產生不滿等不好的情緒。建議家長避免這樣的語言傷害,可以換個溫和的交流方式,比如媽媽現在有更重要的事情,你可以自己玩一會嗎?
2、養育孩子是個慢活,需要耐心,育兒先育己,育己先育心,家長首先從認知上認識到孩子是有獨立人格的自然人,他有精神需求,他需要得到尊重,信任,把孩子當成朋友,大人放低姿態,慢慢的,很多事情會迎刃而解的。
3、對孩子說“我不跟你玩了”主要不利後果是涉及社交方面,其實有關係存在的地方,就會有衝突,但衝突本身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我們如何教孩子面對衝突、解決衝突,進而型塑未來的基本能力之一—社交能力。家長在和孩子平時的相處中,應該以身示範,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社交引導,這個良好的引導就從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開始吧。
-
5 # 不唱情歌也浪漫
人類最深的情感,從最大的喜悅到最深的痛苦,都源自於“關係”。
———《小王子》
我覺得會影響孩子的心理成長,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有很多敏感期,人際交往也一樣會有一個非常敏感的時期。孩子的人際交往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一個人要處理各種關係,與他人相處的社交能力,覺得大人要做好一個榜樣,引導語言是非常重要的,不然直接影響到孩子長大後的生活品質和工作效率和社交能力。
-
6 # 37度暖爸
意味著被拋棄!
每個人都有社交的願望和需求,需要透過社交活動,獲得社會認同感、群體認同感、群體融入感。
人類是群居性動物,不可能脫離社會生存。所以,我不跟你玩了,這句話,對於孩子來說就是意味著被拋棄,被群體隔離,殺傷力巨大,不亞於在孩子的世界裡扔下了一顆原子彈。
回覆列表
1⃣️我們是一家從事3-12歲兒童情商能力(性格培養)培養的機構:大果情商。您提問的這個話題,也屬於兒童性格培養的一些基礎內容。
2⃣️孩子自我形象的來源都是依靠外界給予的評價,和自身對於環境之下自己感受的判斷來形成的。家長的言談舉止都會比較影響孩子對於自我形象感的塑造,有些孩子聽到這句話的感受的理解就是,“我不好,所以別人不跟我玩”/“別人不喜歡我,所以不跟我玩”。對孩子的自信心,人際交往,情緒管理,挫折抵抗力等都會帶來不同的影響。
3⃣️良好的性格全部體現在孩子對於外界事物的行為反應上,如果孩子性格怯懦,或者性格衝動,都會在孩子外在遇到事情上體現出來,不過孩子的性格確實是後天可以進行更好的塑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