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深圳家教李老師

    如果是因為成績不理想而要求去打掃衛生絕對不行。國家一直強調公平、公正。每個學生都要好好學習、勞動,但勞動並不能做為懲罰的手段。班級分配的打掃衛生任務必須是要公平公正的,這是義務,每個學生都要參與,和孩子的出身、成績沒有任何關係。否則,會變相告訴孩子,學習好了可以不盡其他義務,如果走上社會還是這個觀念,這個危害相當大。像社會上有些不好的現象,他們自我膨脹、不尊重勞動者等

  • 2 # 雙老西

    首先表明一下觀點:這種方式是不可取的,根據你說的情況,當事的老師已經達到了“變相體罰”的標準。

    什麼是“變相體罰”那?“變相體罰”的概念不明晰,不是正規的法學概念,變相體罰常指教師為了維持教學秩序,不直接對學生的身體訴諸拳腳和工具,而是間接地處罰違反教育教學秩序的學生,使受罰者身心感到痛苦或者屈辱的懲罰方式。所以根據你說的情況,這應該是一種“變相體罰”。

    有人會說,教育部已經發文,賦予了教師的“懲戒權”,這屬不屬於“懲戒權”範圍那?教育懲戒是指具有懲戒權的教育主體對於具有不良品德行為的學生做出的一種否定性評價。教育懲戒權是教育權力的下位權力,是學校與教師懲戒違反校規的學生的權力,是作為教師應有的一項管理和教育學生的權力,它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方式,是教師透過對學生的身心施加某種影響,使學生感受到榮辱、對錯、痛苦等,幫助其認識到自己的過錯,增強為自己過失負責的責任感,從而達到矯正和教育的目的。在我國,由於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體罰,尤其是對所謂“變相體罰”的“零容忍”,教師的懲戒權在理論研究上被懸置,同時,由於適當的合理的教育懲戒也會被當成是體罰或變相體罰,加上學校和教師擔心引起事故糾紛,所以教育懲戒在實踐上被看作不合法而被取消。

    看看吧,是不是看暈了?很難區分,不好界定。我的觀點是:要看這種懲罰或懲戒手段出發點對不對,目標達沒達到。

    如果作為家長,認為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變得更好,可以起到激勵的作用,我們家長應該配合老師,適當給孩子一些壓力,方法得當,事半功倍。

    如果教師的出發點只是為了發洩自己的不滿而這麼做,那麼我建議可以適當的時候,恰當的語言與老師談一談,溝通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都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出現的問題,我們要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解決問題,社會上看到很多,動不動就找校長,向上級部門申訴,或者求助媒體等等,輿論有了,教師處罰了,那麼你的孩子那?是否也在此次事件中受到了影響那?

    不排除有些家長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錢,可是與孩子的未來相比,哪一個更重要那。

    當然,更多的家長的出發點只是為了孩子。記住,問題的解決方法有很多,如何能夠做到影響最小,效果最好,才是最重要的。

  • 3 # 平凡練家人

    針對問題:“初三的孩子,因成績差,讓去打掃衛生”,此行為不合理,分析回答如下:

    成績差,如果打掃衛生來懲罰,侵犯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權。

    學生的成績不理想,如果因此背派去打掃衛生來懲罰孩子,是不合理的。嚴重侵犯了該學生的身心健康權,每個學生都有人身權力,其中身心健康權是指體罰、變相體罰學生。

    面對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作為老師應該採取合理的方法給予成績上的幫助與正確引導,而不是採用懲罰的辦法來“治理”學生。每位學生性格都不一樣,因此在遇到問題時,需要用正確合理的適合他們的方法才能真正有效解決成績不太理想的狀態。

    打掃衛生,雖然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是想透過此舉來激勵學生好好學習,但是現在很多學生他們沒有成熟,甚至思維達不到成年人的成熟思維。弄得不好,反而會加深他們對老師的做法的誤會,因此,教育孩子還得講究方法得體得當為好。

    如果是在上課期間讓去打掃衛生,侵犯了受教育權。

    孩子成績不太理想,如果是在上課期間,背老師派去打掃衛生,這侵犯了學生的受教育權。每位學生都有受教育的權力,作為教育工作者的老師不能無故剝奪其受教育的權力。包括勸退、停課、趕出教室、開除等一些不好的過激行為,都屬於侵犯學生受教育權力。

    因此,作為老師,面對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心裡著急,又不知從何做起。但是切記不能因為一時心急,就做出過激行為來觸犯相關法律法規。

    自我心裡調解能力也是老師必修課之一,他能讓老師在面對學生問題時,能指導老師用正確的、合理的、合法的方法去指導與幫助學生。

    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需要老師的關愛與關心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完整的個體,那麼個體之間就會出現差異性。比如學生接受知識的快慢不同、領域知識的能力不同等等,都會導致學生成績出現不理想的狀態。

    老師面對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應該用實際行動踐行教師職業道德里面的理念:關愛與關心學生,而不能採取違背理念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況且教師觀裡面也有規定,老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師生之間相處應該秉承相互尊重、讚賞、民主、互動、教學相長的理念來幫助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

    面對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老師不應該以打掃衛生的方式給予教育。應該用關愛、包容、的心態去對待,充分發揮新時代老師的教書育人的作用。

  • 4 # 長白雪舞

    合理不合理,肯定是不合理啊。

    但是有時孩子不學習,老師安排點活動,打掃衛生,也是常規的,

    1 有的時候,是懲戒性的,為了讓孩子吃到苦頭,以後就能幡然悔悟,要好好學習,就不用去打掃衛生了。

    2 有時候確實是沒辦法,孩子可能已經放棄了學習的念頭,老師再苦口婆心的教育,也沒用,與其讓他坐在教室,鴨子聽雷,不如讓他出去打掃衛生。有時候孩子是自願出去幹活的。

    3 初三的孩子容易叛逆。現在社會上的風氣不正,經常有家長不講理,或者孩子父母離異,孩子性格偏激,多種原因造成學生與老師的矛盾,現在一旦發生嚴重的事件,往往教育局會懲罰老師,輕的記過處分,重的可能解聘,而學生不會怎麼樣,會受到法律的保護,不學習的孩子有時在課堂上不學習,坐不住板凳,老師再管理,容易與老師發生爭執,而老師有礙著為師的面子,可能對學生體罰或者侮辱,容易造成矛盾,。

    但讓學生出去打掃衛生剝奪學生的受教育權是不對的。

  • 5 # 三哥手機影片剪輯教學

    這樣教育孩子是最失敗的,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應該鼓勵和幫助孩子去克服困難,去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如果學習成績不好,就這樣去懲罰孩子罰站、上課站著聽課,這樣對於一個孩子的傷害是最大的,不但不能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反而會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會讓孩子自卑自棄,一輩子給孩子造成了心理陰影。

    讀書雖然可以改變命運,但是改變命運不一定要透過讀書,我身邊很多朋友,從小讀書一塌糊塗,人家現在這樣做老闆。

    作為家長的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一下,你作為家長都沒什麼出息,你逼著孩子成才,這是不現實的。

  • 6 # 梁老師讀書

    這種事情先不說合理不合理,事實上是存在的,如果說存在即合理的話,那就是合理的。

    初三的學習,老師通常抓的很緊,因為中考成績是畢業班的老師考核的唯一指標,有些學校規定及格率不能少於95%、97%, 這簡直就是反人性的。為了不落人後,老師們很是拼命,早自習、晚自習不說,甚至中午都要去班裡檢查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重壓下的老師對於反覆強調的知識點仍沒有掌握的學生很是無語,能壓住火不發出來就是涵養了,讓其去打掃衛生,去活動下筋骨,鍛鍊下身體不是壞事。

    這裡我想說明一個問題:千萬不能教育孩子長成一顆玻璃心。記得多年前班裡一個學生是單親家庭,某天,他媽媽帶著他來到老師辦公室,說班裡同學欺負他。老師忙問這個學生怎麼回事,學生說他同位老擠他;同學們中午吃飯的時候都不和他坐一起;週末出去玩的時候,大家也都不喊他。老師回頭問班裡同學,結果同學們嘰嘰喳喳對他吐槽個沒完,有說他小事兒多的;有說他不愛說話,沒法和他溝通的。說到最後,老師明白了:這個學生因為個性的原因,大家都不願意和他一起玩耍,但算不上欺負他。只是在內心認定別人欺負他之後,他就更不會敞開心扉和大家交朋友,導致同學關係越來越淡漠。

    再說到問題裡那個初三學生,估計你在教室裡背書做題也很厭煩吧,出來打掃下衛生不好嗎?即為班級創造了美好的環境,又放鬆了自己的身心,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為什麼非要糾結合理不合理?

    這個問題回答到這裡應該就結束了,但我還想再嘮叨兩句:人與人是有差別的,被差別對待也是符合人的發展規律的,差別沒有好壞之分,你認為打掃衛生比呆在教室學習差,是因為你的認識有偏差。

  • 7 # 陳陽子

    你好同學,你說成績不理想,老師就讓你去打掃衛生,這是主要原因嗎?請你先自我好好的反思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其他的原因。通常情況下,老師讓個別幾個學生專門打掃衛生,一方面是對這些同學的懲戒,另一方面也起到一個警示作用。如果單純的說就是因為你成績不好啊,老是讓你專門打掃衛生,那麼這個就是老師的過錯是非常不可取的,也是不合理。針對這樣的情況,我給你給幾點建議:

    首先請你卸掉所有的不滿意負面的情緒。一個人每天帶著不滿的情緒學習生活是非常不可取的,這是自我傷害。同學,你是為自己而生活,而不是為他人而生活。

    其次你要找一個合適的原因,有跟老師溝通,就讓老師知道你的想法。不要怕老師批評你,或者同學嘲笑,或者不敢去這種想法。只有自己勇敢的走出去面對問題,你才能解決問題。針對於這種情況,我給你兩個建議,要麼是找個合適的時間去跟老師聊聊,要麼或者把你的想法寫在紙上,私自交給老師。然後你要跟老師多溝通。我相信大部分老師都是通情達理的,只有個別可能是針對你個人有什麼意見。

    第三請重視你的學習,你說是成績不理想,老師才讓你打掃衛生,那你就想辦法把成績搞上去。只有成績搞上去了才能提高自信心,在班裡每個同學面前才能獲得那份榮譽感。這個時候老師對你的那種看法也會慢慢的改變。請你記住成績是第一要訣啊!

    針對如何提高成績如何以下明確點看法。

    首先同學們要有一個詳細的學習計劃,專注。每天按時去複習哪一個章節哪一個板塊,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和時間觀念。

    其次你要堅持明天去學習,新的反思一定要堅持,時間長了你的思維能力就會拓展,你解題的能力就會大幅度的提高,這個時候你的成績會越來越具備提高。

    最後你要多跟人去接觸,多和班級的任何人都有接觸,相互之間溝通,一個微笑,一個動作都是很好的一個視窗。

    最後同學請你認真的去多讀一些正能量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書籍,適合中學生高中生的。只有我們書讀的多了,我們的想法管理才有提升,我們看待問題就不會片面化。

    同學加油啊,一定要先把成績搞上去啊,成績搞上去的,別人的看法都不是看法。最後建議多跟老師同學交流,交流的多了別人才能知道你的內心的想法。加油,相信你自己的人生道路沒有磕磕絆絆是不完美的。

  • 8 # 幸福生活幫

    親,你遇到的這個問題,可能不少家長也遇到過。

    我肯定的說,老師的做法是不對的。

    首先,初中是義務教育。每個學生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力,也就是接受上課時間,內容都是平等的,你剝奪了學生的權利,性質很嚴重,是違法的。

    其次,老師素質不高,能力很有限。作為一個優秀的老師,不但要有淵博的知識傳授,還要能夠因材施教。哪怕是成績差的學生,先了解具體情況,再運用各種方法,透過各種途徑對學生因勢利導,把他培養成才,因為,孩子都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的建設者。老師並沒有這樣的認識,就有悖於國家賦予老師的職責,家長對老師的寄託。所以這些做不好,就不是一個合格的老師。

    事實上,現實中有合格的,但做得不好的,不合格的也客觀存在。

    孩子成績不好,要看學生的智力情況,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等等。進行區別對待,在遇到情況時,什麼原因,給家長交流,共同對待處理,不能影響孩子的學習和健康成長,不能侵犯孩子的權力。

    同時,我們也要理解一下老師,十個指頭不一樣長,同時他們也很辛苦!要寬容他一次。我勸你不要生氣和鬱悶,可以找老師交流一下,如果是孩子學習不努力,這也是教育引導自己的孩子的機遇,說不定壞事變好事呢?你說是不是?

    總而言之,只要對孩子健康成長,成才有利,只要不是故意長期刁難,傷害。也要給以理解容忍,否則,可以找他的上級理論理論!

  • 9 # 百川談教育

    問題背景是初三畢業班的學生,中考在即,時間緊,學習任務重,複習比較緊張。

    具體事件是進行打掃衛生。

    活動主體是在班級學習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參加。

    辯論焦點是這一安排的合理性。

    (一)打掃衛生是學校正常教育教學活動的組成部分。既然能夠出現在學校的教育教學安排之中,就不是學校刻意體罰學生的工具。(二)每一位學生都有參加勞動教育的義務。無論你在班級裡的成績好還是不好,都和是否參加這樣的活動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三)打掃衛生也有其自身的教育意義。它是培養基本的勞動意識、勞動技能和集體觀念。除了在學校,現在的中學生在家裡還能夠主動幫家長乾點力所能及的家務嗎?恐怕多數人都沒有。(四)勞逸結合,適度參加一些體能活動有益無損。無論你是初三還是高三畢業的孩子,這並不是問題,學習緊張不是理由。總結:同樣一個活動,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認識不同就會產生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家長和學生都應該積極配合老師承擔各自的義務,沒有原則的內耗才是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最大威脅。

  • 10 # 小丸子悟職場

    不合理,你只是老師你沒有處罰權,孩子即使不學習也與你沒有關係,你處罰他打掃衛生出發點是好的,希望小懲來讓他改正,但是家長不這樣想,家長覺得自己有能力給予孩子一切,所以你這樣做很可能不能再當老師了,要是家長在網上爆光了你,那麼你跟你家人還會受到網友的騷擾的,得不償失。

    我有幾個同學都是在做老師,她們都說現在做老師很幸福,在這最應該感謝的是家長,因為是家長為她們減負了,她們現在只需上完一節課就是了,孩子學不學,跟她們沒關係,因為家長不需要她們管,她們要管的話,就會被投訴。

    所以,我認為你不要這樣做。隨他去,為了自己的工作也為了家人的清靜。

  • 11 # 老師的日記

    “因為成績不理想而被安排去打掃衛生”,從目前法律法規上說,這是不合理的行為。但是從個人的情感角度上說,這是合理的行為。

    “因成績不好而被安排去打掃衛生”在教育學行為主義理論中,稱為懲罰。這是一種被廣泛應用在日常生活的教育方式。

    懲罰是教育學行為主義理論中的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

    著名行為主義學家斯金納指出:懲罰,是指當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以後,呈現一個厭惡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類反應的過程。

    “打掃衛生”是一種厭惡刺激。孩子為了逃避厭惡刺激(打掃衛生),而減少“學習不努力”這一行為的機率。從而起到一種積極作用的效果。

    懲罰作為一種教育方式,被廣泛用於日常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懲罰被廣泛應用。舉個例子:小強假期在家經常睡到中午12點,被媽媽看到就罵了一頓,小強就起床了,媽媽就不罵了。以後小強每一次睡懶覺,媽媽就罵一頓,不睡懶覺,媽媽就不罵。這樣,小強晚起床的機率就減少了。

    在這個例子中,媽媽罵就是一種厭惡刺激,小強為了逃避厭惡刺激(媽媽罵),就減少了晚起床的機率。

    懲罰不等同於體罰。

    體罰屬於懲罰的其中一種形式。體罰是指用罰站、罰跪、打手心等方式來懲罰學生的行為。變相體罰是指用上述體罰方式以外的其他形式來體罰學生

    變相體罰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 過度罰抄(5遍以上);

    2. 罰錢;

    3. 罰做值日或打掃衛生連續幾 天;

    4. 逐出教室不及時處理;

    5. 辱罵、挖苦或諷刺學生;

    6. 敲教鞭、摔東西;

    7. 未經領導同意,停課或者停止學生參加一切活動。

    從體罰和變相體罰的定義中可以知道:因成績不好而被安排打掃衛生是變相體罰學生的行為,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同時,我們從體罰和變相體罰的定義中,老師對學生幾乎沒有了懲戒權。對於擾亂課堂、學習懶散的學生,老師也只能做好思想工作,如果批評用語不當,也是會被扣上損害學生身心健康的罪名。那麼,老師還敢管理學生嗎?

    個人情感上支援這種懲罰手段

    古言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不管承不承認,在絕大多數家庭教育中,總會出現父母威脅孩子的現象。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對話,經常出現“你不怎樣,我就怎麼樣”形式的語言。

    舉個例子:小強不小心打翻水杯,導致水灑了一地。這個時候,父母會罵小強一頓,而且懲罰小強把地拖乾淨。假如小強執拗一點,不願意拖地。那麼小強的父母是不是打小強一頓?還是威脅說:“你不拖乾淨,我就打你?”

    這樣的例子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極其普遍,那麼父母的做法在本質上與老師何異?但因為是老師,所以就要以君子之禮,聖人之道待之?

    互相理解,將心比心。假如我的孩子因為成績而老師這樣處罰,他就應該感恩老師,更應該自我反思受罰之因,更應該明白一個道理:不努力,吃虧的就是自己。

    總結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指出教師懲戒權。但是,檔案並沒有明確教師懲戒權細則。直到今天,老師們依然保持著警惕之心,不能管不敢管,明哲保身的做法依然沒有發生改變。

    在此,呼籲社會和家長:監督老師行使職權和行為是有必要的,但是也請給予老師足夠的尊重,給予老師一定的管理尺度和空間,讓老師做一個能管敢管的好老師。

  • 12 # 手機使用者63598947177

    再合適不過!靠自己的能力想在社會上生存沒有一技之長怎麼辦?試比較一下在國外這是必須完成的作業,讓他在體驗中明白道理而後覺醒,你自已教育也要跟得上,孩子之所以有今天根源恐怕在你身上,若你自已不知返醒,恐怕會害孩子一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3歲,僅有存款15萬,想買房父母不幫襯,怎麼辦?各位有什麼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