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舞姬雪

      這是一個充滿人類的地球。這話很廢,但是我想強調的是,因為如此,我們主宰著這裡的一切。

      這裡——毋庸置疑,在這裡產生的一切的一切都離不開人類,而且一切的一切都是跟隨著人類的進步和改變發生著默默的改變,是我們讓一切發生和變化。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藝術就來到了我們的身邊,並變換著他們的樣子一直陪伴在我們的身邊。

      如果人類的歷史有蹤可覓,有根可尋,那麼我相信關於藝術的起源我們是可以找尋得到的,而目前所追溯到的“第一藝術”我相信並不是它的根源,因為這個發現僅是限制於目前的發現手段和水平而已。

      作為藝術的追隨者,我相信大家在網上隨意一搜,一溜一溜的藝術流派,介紹得滿滿當當的,雖然表述不同,但也差不多是這麼回事了。譬如這樣的:

      1300文藝復興-國際哥特主義-自然主義-人文主義-世俗主義-古典主義-紀念碑主義-理想主義-巴洛克-卡拉瓦喬主義-寓言主義-巴洛克古典主義-絕對主義-洛可可-學院派-新古典主義-19世紀--東方主義-浪漫主義-拉斐爾前派-現實主義-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象徵主義(表現主義)-現代主義(立體主義)-分離派-野獸主義-達達主義-新造型主義-超現實主義-構成主義-抽象表現主義(分支:動作畫派)-社會現實主義-空間主義-後現代主義-觀念主義-極少主義-新表現主義-新觀念主義-感覺主義2000

      又或者是這樣的(蒼蠅與拍蒼蠅人):

      

      我們都喜歡把一個獨立的整體,細分細分再細分,複雜複雜再複雜,似乎要把每一個細胞都要單獨命名,這麼做的目的可能為了更清晰,但是很多時候結果卻是讓人迷惑,適得其反,方向本末倒置。

      其實那麼多流派,除非你是專業的,否則我相信你記不下來幾個。自然更別說對藝術產生任何的感覺。我覺得這是這麼多年來阻礙更多人理解藝術並愛上藝術的的最大障礙--裝B搞深沉。

      如一開始所說的,藝術伴隨著人類的成長,因此藝術的發展與人類成長密不可分。那人類成長的標準和過程又是什麼?就是人們慢慢從無知無明無依無靠,開始尋找生而為人的價值和尊嚴,質疑控制人性的神性,追求平等、解放和快樂,發現人性的光輝和偉大。

      伴隨著人性光輝的發揚,藝術文化便有了隨之而來的養分土壤。所以要知道藝術的流派從根本上研究人性的發展便可得知其規律和派別。

      那麼自文藝復興以來,我說歐洲的藝術流派只有2個(不含未來的哦)。

      -- 懵懂流派

      -- 肆意流派

      可能你會覺得我草率胡搞。不急,請看我娓娓道來。

      懵懂流派:

      所有讓我們開始知道或者意識到我們是可以不依存任何意識、勢力而獨立存在的藝術,都是懵懂流派。這是一種介於知道又不知道的狀態,是又不是。

      正如一個一兩歲的小孩子,在他身邊經常出現一位長著長長烏黑頭髮、經常逗他對他笑、常常陪伴在他身邊、面容慈善的人,這個人經常讓他叫她“媽媽”。於是只要見到,他就會喊她“媽媽”,但是他知道“媽媽”意味著什麼嗎?不知道,那只是一種習慣和感覺的初步建立,他還需要時間長大和理解。

      在歐洲那段黑暗時代中世紀,基督教和黑死病所帶來的恐懼和死亡的圍繞,讓人們無法安生。

      出於生存的本能,很多人開始尋找一條讓內心能存活下來的道路。於是人們開始向內、向自己去尋找更多的生存答案,他們隱約感覺到“媽媽”的溫暖而可靠的存在,但是他們還不能理解這所代表的意義,他們繼續探尋這個“媽媽”到底是什麼。

      屬於這類流派的,包括國際哥特、自然的、人文的、理想的、浪漫主義、拉斐爾前派現實主義等,無不是為了強調事物的本來面目、精神、情感、直覺、自然和本能的存在。這是開始認識自我的觸覺。

      肆意流派:

      這個流派的發展其實是一個強烈打破束縛,加深認識自我和認識人性的過程。

      你可以發現,印象派,包括新印象派、後印象派,野獸派,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都是以非常誇張的色彩和手法去表現人事物,沒有思維拘束甚至可以用非常張狂不羈來形容。

      社會、朝代可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改頭換面,但是一代又一代的朝代和社會對人的精神所烙下的印記卻不是那麼容易抹去。我們需要更強大的力量去展現自我的存在、強調人性的不可漠視,肆意妄為是對枷鎖深重的扭曲精神最好的衝擊和鞭撻。

      所以才有了從顏料管中擠出顏料,直接塗抹的粗放直率、顏色誇張的野獸派筆法。

      有了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組合、多角度交錯迭放、以碎片形態為目的的立體主義。

      一種追求更加有破壞力、玩世不恭的達達主義。

      甚至產生了希望創造一種直接從無意識中生髮,而沒有受到理性、道德和審美判斷力侵蝕的超現實主義,這種影響一直探索至今、延續至今。

      一切都還在發展中。在這漫長的歲月生長中,我們越來越感知到自己,知道自己的獨一無二,偶爾感觸到自己內心的溫存和寧靜。

      藝術,如同科技、物質的發展,是隨同人類的發展,人類社會所有的產品無不隨著人性發現和發展而更契合人性的需求。她更像一個嬰兒的長成歷史。若脫離了人性變化談論藝術發展,就猶如談論一個丟了魂的人,沒什麼可談的。

      西方醫學很早就對解剖學有非常深的瞭解,他們的方向是把人體分解成各種小部件,肌肉、韌帶、血管、細胞,眼耳鼻口,心肝胰肺腎,這思想在西方藝術發展中得到很好的延續。被稱為“與神只有一具不死之身”的達芬奇除了是藝術家,還是生物學家,他所創作的人體解剖圖與當下先進的CT,MRI醫學手段所拍攝出來的人體結構簡直相媲美,那是達芬奇解剖了三十多具屍體後得出來的結果。

      但是對於藝術流派進行如此細緻的分類其實是有很不客觀的一面,因為藝術的每個流派都是其他流派的延續和融合,就像一條河流和生命一樣,你不可能把河流分段定格,更不可以把生命分割成幾個獨立的階段。越是細分,你越不能站在一個客觀的制高點去了解事物、掌握事物本來。這種對事物“合一”“不二”的觀察方法其實是就最高的中華傳統文化思想。這也是中醫與西醫最根本的差異。

      因此,化繁為簡,讓我們眼睛明亮,心靈不被迷惑,洞悉所有,才有可能瞭解事物的根本。

      未來,藝術世界甚至人類社會是一個人性光輝迸發的共生時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不是我,我不是我,這是人性使然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春秋將再起。

      最後,大概談談中國的藝術的發展,中國藝術與歐洲文藝復興的發展和作畫畫風截然不同,藝術所探索的層面也是完全不同的差異,這不是畫工或者藝術工具上的區分,而是由文化底蘊所決定。中國藝術有著大格局。與西方藝術是面與點的差別,但是這不妨礙這兩者在歷史舞臺上綻放屬於他們的光芒。這個我們以後會談到。

  • 2 # 穀風美術

    我們都知道藝術來源於生活!所以我們看到的很多藝術都是對真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化表現。比如像周星馳的《喜劇之王》。電影中的小人物就是來自於生活中的千千萬萬這樣的人物,我們可以從這個人物的身上找到我們自己的影子,產生共鳴。那麼這樣的作品就是非常接地氣非常受大眾所喜愛的作品。

    周星馳電影《喜劇之王》劇照

    我們再來看一看藝術為什麼會驚人的相似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藝術的相似之處就是觀眾的共鳴之點。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共同的世界當中,藝術也是來源於生活,既然是生活所以就會有很多相同之處。如果把這些相同的生活進行藝術化的表達,作成繪畫、或者是電影、或者是音樂只要能跟大眾產生共鳴,那麼它就是非常好的一部作品。其中的共鳴點就是藝術的驚人相似之處。藝術創作者會有意識的去迎合觀眾的共鳴點。藝術家在創作作品的時候首先會考慮到這件作品帶來的觀眾效應,會給觀眾帶來什麼樣的感受或者體驗,如果感受和體驗越是相似,就越能產生共鳴,讓大家記住作品,喜愛作品。大眾具有相同的審美需求。我們每個人都會喜歡積極向上的一面,都願意看到正能量,希望世界充滿愛心和關懷,希望世界充滿溫暖。這些都是我們平常所希望看到的生活狀態。所以當我們看到藝術作品的時候,就會有意識的去尋找作品帶來的這些好的感受和體驗。因此藝術作品總是能產生驚人的相似性就不足為奇了。

    電影《大聖歸來》劇照

    綜上所述,好的藝術作品就會給人帶來驚人的藝術相似之處。因為好作品會有相似的共鳴點,相似的審美需求。所以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也會盡力去迎合大眾的審美需要,用藝術化去表現觀眾的審美共鳴點,所以我們看到的“藝術總是會有驚人的相似之”我們就找到答案了。

    宮崎駿水彩畫《龍貓》作品

    希望越來越多的優秀藝術家能夠創造出更佳優秀的作品,隨著人們日益提升的審美要求,對於藝術家的創作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但是用心去貼近生活,去反映生活,創造生活,那麼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優秀藝術作品。也希望“藝術的驚人相似之處”越來越多。

  • 3 # 源源繹思

    不同藝術總是相似,是因為很多關於藝術的東西或多或少都有某些聯絡,有些明顯,有些隱晦。不同的藝術,它們有區別,又有很多相通之處,比如書法和繪畫。自古以來都說書畫同源,中國漢字最早是甲骨文那種象形字,其實就是畫一樣的字。所以中國書畫藝術是先有繪畫,後又漢字,再有書法的,因此書法是以繪畫為基因的。而且書法和繪畫在筆法上也有相通之處,都是線條的造型藝術。綜上,不管書法還是繪畫的作品,他們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不同的藝術,雖然存在形式不同,但是人們的審美追求卻有很多相同之處,因此創作出的作品也會有相似之處。比如,希臘雕像藝術,希臘的人體雕像,藝術家刻畫肌肉間微妙的起伏變化,準確地傳遞出因動作而帶來的緊繃與鬆弛,表現得十分真實和細緻,體現了對“真實美”的追求,讓人覺得真實、親切。再看看中國的國畫大師齊白石,他的畫反對不切實際的空想,他經常注意花、鳥、蟲、魚的特點,揣摹它們的精神,畫蟲更是一絲不苟,這也是對“真”的一種追求,我們也能從畫中感覺彷彿看到真實的事物一般。

    另外,同類型的藝術作品也會發現有驚人的相似,是因為有些來自同一流派,一個藝術流派又有其獨有的特點,同屬一個流派的作品帶有相似的特點再自然不過。

    再則藝術家創作靠的是思維,他們在創作中會融入自己的情感,而人們總會有一些共同的情緒情感,他們表達出的這些也會讓人們體悟到,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明明有時候看的不同藝術作品,但能有同一種感覺的原因,因此我們會覺得他們是有相似之處的。

  • 4 # 周建廣

    這個問題的解答可因人而異。我是長期做過歷史工作的,很看重歷史對藝術的無可替代的影響和作用。恩格斯曾說過:歷史往往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這決定了藝術也多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因為任何藝術都是歷史的,都要打上歷史的烙印。非歷史的藝術是不存在的。從藝術本身的發展看,任何藝術家都必要經歷臨摹到出新的發展過程,無可避免的給自己的藝術作品打上歷史印跡。再從藝術作品市場看,由於競賣等等因素的作用,特別是高額利潤的誘惑和驅動,仿冒歷史名人名作的現象屢禁不止,也是藝術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的一個令人遺憾和憤懣的佐證。至於現代模擬技術帶來的“可以亂真”的實際狀態,因為是許可的就不多說了。

  • 5 # 詩夜城主

    藝術總是有驚人的相似

    “藝術來源於生活”這一句話就可以概括藝術總是有驚人的相似,每個時期的藝術家的生活都存在許多相似的地方,我們可以用“臭氣相投、同病相憐、蛇鼠一窩”來形容藝術家們的生活興趣愛好,古人也曾說過,“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藝術家也同樣如此,導致他們的創作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

    上段是以藝術家的作品來理解“藝術總是有驚人的相似”,事實上,的確也是如此,比如,很多畫家或書法家經常臨摹模仿前人的繪畫書法作品,相似度不說百分之百,技藝精湛的人至少也達到99%的相似度,從作品畫面效果來看,就是驚人的相似了,對吧!

    其實,不同領域種類的藝術之間都有驚人相似之處,比如,超寫實油畫與攝影,它們之間的相似度就非常非常的高,導致人們將超寫實油畫與攝影稱之為“姐妹藝術”,有人說為什麼畫家要把油畫描繪的和攝影照片一樣呢?這是一個無法完整解釋清楚的問題,我們只能這樣理解,藝術是相通的,

    17世紀荷蘭偉大畫家倫勃朗創造的“倫勃朗式用光”,從而使攝影藝術在19世紀誕生了,然後印象派油畫也採用攝影藝術“可移動、可變幻”的光影,20世紀超寫實主義油畫也被稱之為“照相式寫實主義油畫”,同樣,攝影家們也追求將攝影照片拍攝出油畫的效果,所以,我們看到藝術總是有驚人的相似。

  • 6 # 每日素描練習

    但是每個人有著不同的人生經歷和生活在不同的時代環境當中,這些個人因素會反映在個人作品當中,所以每個人的作品可能會相似,但絕不相同。除了抄襲[捂臉]

  • 7 # 松風工坊

    國內外中青年藝術家作品有些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些幾乎雷同,這個在藝術領域抄襲借鑑其實由來已久。

    就“模仿”來說,它是社會群體中的個體行為,受社會群體意識的制約。只要個體之間存在交流,模仿行為就會發生。因為模仿是個體適應群體、獲得發展的最初級手段。模仿的物件總是指向群體中能力強、有實效的個體。模仿也是個體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藝術家的成長之路也是在模仿中積累經驗得到成長,從低階走向高階、從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然經歷。

    但模仿也有高低優劣之分。照搬、照抄是低層次模仿;而理解物件的精髓、與自然特點有機結合地進行的再創造,是高層次借鑑的活學活用。照搬、照抄可稱之為“抄襲”,理解後的再創造的叫“借鑑”。抄襲在任何創作領域都被視為惡習,因為這種做法違背創作的精神不被大家尊重。

    其實藝術領域藝術家創作群體中,經常有抄襲擁有高名氣或人氣藝術家的事發生,因為可以給抄襲帶來名利。在老年畫家和中青年畫家中,近年來都有抄襲事件爆出。其中某些中青輕畫家抄襲作品完全一致的尷尬。

    即使在西方藝術發展中模仿前人也是慣常的做法。如:畢加索的立體主義風格是受了塞尚晚期作品的影響,他的雕塑也和非洲的土著雕塑有直接的聯絡。但積極地學習前人的經驗,將其轉化為個人創新的動力!雖然世界上所有的藝術家都是從臨摹別人的作品起步的,但真正的大師無一不具備獨立的的藝術風格。畢加索博物館曾經舉辦名叫“畢加索窺視德加”的藝術展印證了畢加索受到德加影響,但他沒有對德加的作品進行簡單的抄襲,而是學習研究德加的作品,發掘他創作的根本動機和意圖,並以更具創造力的的方式進行創作。

    中國書畫臨摹歷來都被認為是傳統功力練習的一種。古人臨摹一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練習方法,二是為了展示自己藝術表達的功底,而不是為了再創作來展現自己的藝術水準。原本,藝術教育大多都從研習經典開始,繪畫要臨摹,書法要師名家各體,學習的過程也就是模仿和積累突破的過程。中國古代傳統繪畫中的臨摹其實質就是借鑑。明清畫家對古代大家繪畫的模仿與複製很多,他們選擇以這樣的方式去體驗與昇華心境,因為他們認為傳統的藝術有傳統的正規化,對正規化的學習也是他們畢生的追求。這是在當時的觀念下形成的對傳統學習、傳承以及個人創作規範的一個框架。但真正的藝術創作者絕不會滿足於模仿,更不會容忍抄襲。

  • 8 # 習兿無涯

    藝術總是驚人的相似,對這句話我認為

    另一方面,藝術都有基礎性的東西,基礎性的東西就是共性,在基礎上自由發揮,就是個性

  • 9 # 曾曾曾永旭

    我剛會彈琴時,認識一個學校裡的混混,全校同學都怕他,我也很怕,後來有一次他看到我在彈琴,走進我,聊了一會發現他這個人沒有那麼壞,在藝術面前,往事從前都不算數,我們有了很多共同語言,所以有句話說,學藝術的孩子不容易變壞,從這個角度理解驚人相似能行吧

  • 10 # 儒風雅韻57801034

    以我的個人體會與理解,藝術本身源於生活,生活是什麼,一日三餐是生活,酸甜苦辣是生活,聚散離合是生活,愛恨情仇也是生活。生活就是多姿多彩,但在多姿多彩的生活裡,我們總有重點,總有堅持和堅守,這才是真正的生活。

    你看書法、看繪畫,有溫文爾雅,也有波瀾壯闊,有山間幽蘭,也有大漠雄風。你聽音樂,有婉轉悠揚,也有澎湃激昂。你看影劇、看小說,有平淡如水,也有跌宕起伏。

    生活與藝術都充滿了變化,變化彰顯著生命力。但是光有這些變化還不夠,每一個藝術作品都會有思想表達,這種表達就是藝術作品的靈魂。這也就是我們在生活中堅持堅守的東西。

  • 11 # 鄭宏祥畫點畫

    這句話根本不成立,說這句話的不是老古董就是外行中的外行,藝術最好的地方正是每一種優秀的作品都有著巨大的不同,這樣藝術才有不斷的推進,而藝術的推進是人類文明推進的一個重要部分。如果真的“驚人的相似”,那麼藝術早就已經死亡了。

  • 12 # 雲飛藝術

    雖然世界在不斷變化中,但世間萬物的美有相對不變的規律和內在聯絡。人們透過自身的審美意識去觀察事物之美,而藝術家往往更具有獨到的審美眼光。不同時代甚至同時代的藝術家以個性的眼光觀察到事物的美,而這種美又往往天然具有共性,在不同的藝術家透過不一樣的表現手段或介質表達這種美的時候,這種種個性的表現往往體現出那天然的共性美,所以藝術總是有驚人的相似,但這又不影響總是驚人相似下的藝術個性之美,而這或許正是藝術不斷傳承發展、深具魅力的原因之一。

    白石老人曾有國畫《他日相呼》(圖一,網圖),我收藏的一千多年前的漢磚硯上即有類似的圖景(圖二)。不談水墨筆法和簡筆線條各自的意趣美,僅那憨態可掬而爭食的雞雛神態穿越千年,表現出驚人的相似的藝術美。八大山人《八哥圖》(圖三,網圖)形簡氣逸,而天風齋藏明瓷殘片上之畫圖(圖四)亦可稱生動傳神。這裡不談八大作品透出的兀傲,單就筆少而形妙而言,何嘗不是藝術總是有驚人的相似之生動例證呢?!

  • 13 # 張家口德藝藝術教育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任何偉大的優秀的藝術作品,都離不開人生體驗!作為藝術家,或經歷過磨難,體會過痛苦、悲傷,或經歷過幸福快樂……然後結合自身的藝術修養,或是一件樂器,亦或是一支畫筆,再或者是一副嗓好子,或即興,或專業創作……優秀的亦或偉大的作品,總是會打動人心,觸動心絃,引起共鳴的!真正偉大的作品,絕不單單是技術的體現,一定是讓人情感直達靈魂深處的,這便是偉大藝術的相似之處!

  • 14 # 一雨葬花

    聯想到一句話“美的總是千篇一律,而醜的是千奇百怪。”毫無疑問藝術是美的,那有驚人的相似也是說得過去的吧。

    比如說一件雕塑,精巧的造型,細膩的色彩,這是一種精緻的美;簡潔的造型,樸素的顏色,這是一種簡約的美。一幅畫從它的構圖、光線到選取的物件都是經過構思的,也遵循了某一種繪畫規律或者說技巧來達到美的展現。

    在我看來,藝術也是有一套規律可循的,在這個展示美框架內來抒發不同的內心情感。使用的手段可以是類似的,但表達的情感是不同的,而好的藝術品可以帶給我們強烈的共鳴,這種共鳴來源於情感,用哪種表達方式只是一個媒介。所以可以說藝術總有驚人的相似,這只是藝術的表象,向我們展示美的一面,更深層次的情感需要我們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自己去體會。

  • 15 # 盛唐博藝術品

    回答問題,輕鬆多了呢......

    首先,我宣告一句:我不是藝術愛好者,

    而是熱愛著她,她是我視為生命的藝術人生的藝術工作者!

    是舞蹈?是文字?

    有區別嗎,都在抒寫人生,是不是

    還有這個,是用肢體在寫狂草,對吧

    重點是:“ 舞蹈與書法 ”,與美術中繪畫語言 “點,線,面 ” 的相通相似的地方。

    我是畫家,亦是藏家,職業是藝術品投資理財顧問。

    我也教書育人,我們是師大畢業的,幾乎都是美術老師!

    根正苗紅的 當代藝術 “ 閩派 ” 幸二代......承上而啟下的,幸福幸運的一代畫畫人!

    為什麼說,幸福和幸運呢?.....

    別急,我會娓娓道來....

    我很幸運也很幸福,因為有兩個重要人物必須說

    一是林超先生,當時是福建美術出版社社長,後去徐江先生那裡建立動漫學院!

    二是範迪安先生,算起來是師大美術系的大師兄,更是我從事當代藝術品市場工作的引路人!

    林超哥,教我如何為人再做事;迪安老師教我如何處事之正道!

    請問,是不是有幸相遇,是幸運的?得前輩們的呵護長成,是不是幸福的?

    當代藝術,重要代表人物都是福建人,所謂 “ 閩派 ” 四大代表人物...徐江,黃永平,蔡國強,邱志傑.....可以問度娘下!

    可惜呀可惜,可惜的是,黃先生2020年初去了天堂,廈門人 “ 達達主義 ” 的創立人!

    他是王來文師兄的啟蒙老師,他的太太沈遠,是我大學時的素描,速寫老師,直到她隨著黃先生遠去法國......

    沈遠老師,生長在藝術世家!她的胞弟沈也,也是我的老師!

    請問,有幸相遇高人,是幸運的吧?我何德何能,享受著前輩們的呵護長成,是幸福的吧?

    我的隨手一拍,感動著我,打動到您嗎?

    這裡面,有個小故事......我是個花痴,祖母花痴,潛移默化到了我;是個好色之徒,可能我眼球偏淡,不吸收光吧,我可以看到無盡的多彩之色!......早起發現,家中鮮花敗落,我沒有放棄她,偶爾,水撒到她們身上,無意間發現了,原來可以這麼來玩兒......拍下無數的照片

    水撒進了她的身體,她在水中媚笑......

    我熏熏然,我痴痴醉.....

    我彷彿聽到了音律,一首有戰鬥的進行曲......

    我似乎看到了一個著名的logo.....

    我想到她可以,用各種多元的繪畫語言來表達,我的所思所想......

    天吶,感謝感恩,讚美!

    是3D嗎?

    明明,因為施工不平整.....卻呈現出,那個叫美的姑娘...美的像水彩作品,像當代剪紙作品,美的像3D街畫......

    有的小人物,也能放歌

    水溶互動

    為什麼說 “ 藝術總是有驚人的相似 ” ,一目瞭然吧!

    簡單的總結下吧,

    答案是:因為,那個叫做 “ 美 ”的小姑娘呀,她一直都在,您看不到嗎?無論是視覺的,是聽覺的,宏觀的大道宇宙,微觀到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呀。

  • 16 # 醒墨行者

    為什麼藝術有驚人的相似?因為藝術代代相傳,在繼承中不斷的創新,所以我們往往會看到很多藝術特別的相同,作為一名藝術家是不容易的,透過學習,不斷的研究加以重新,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我們感悟生命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就會開拓新知,從畫面中獲得新知,藝術品就會呈現出不同視覺效果,但是藝術品來源於生活,在體裁上,難免相撞!

  • 17 # 鳳冠山文化論壇

    作為藝術作品,總是在不斷地學習和傳承,借鑑和發展,藝術作品總是有驚人的相似很正常。比現當代國畫的山水、花卉、蟲鳥的構思和畫法,與古代許多名畫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當今的書法作品基礎都是來源於古代柳體、顏體字型,甚至書法作品的佈局和寫法都與古體書法相近似。所不同的是,每藝術家對藝術的理解不同、把握不同,藝術作品無形中有了創新,有了變化,形成了各自的風挌。當然,藝術需要借鑑,更需要發展,雖然藝術有驚人的相似,但不等同於照搬、不等同於抄襲。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只有繼承和發展了的藝術才有生命,即使有驚人的相似也很正常。

  • 18 # 黃瑩21053935

    有一句俗語說的: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在這裡用這個來比喻藝術雖然不是很恰當,但可以從這裡說去,因為我就是文藝專業工作者!更因為人類缺少不了藝術!生活缺少不了快樂!所以藝術是給我們帶來快樂的!相對來說藝術是精神!各種的包羅永珍的藝術表現形式~繪畫歌舞影視等等都是我們視覺聽覺甚至味覺的至高無尚的精神食糧!有時我們都會覺得好奇為什麼很多的事物物理現象它會一通百通呢?!每一個學科,每種事物,都有連貫和奧妙相連體系。繪畫以至寫字我們說所謂書法必定有規律可循的。以此類推歌舞藝術也是一門一通百通的也就是題目說的驚人的相似之處。但這個相似之處絕對不是雷同更不是抄襲更更不是胡編亂造的!所以我們要把藝術上各有各的不幸歸處為創作者的閱歷和他的人生道德品質決定了作品的好壞!我們不反對相似,絕對的相同,絕對的正能量我們要永遠謳歌的!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麼祖國會強大,是全國人民同心同德的凝聚力!

  • 19 # 黃智637

    藝術總是有驚人的相似,體現出不同藝術形式相互聯絡的統一。藝術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看似有相互區別,但要把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聯絡一起,形成統一的藝術風格,就會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一、藝術總有驚人的相似——巴洛克美術。歐洲的巴洛克美術熱情奔放、運動強烈、裝飾華麗而自成一體,體現出繪畫、雕塑、建築相互聯絡的驚人相似。巴洛克美術在文藝復時期之後,發揚了現實主義的傳統,突破了文藝復興以來古典藝術的那種理性、勻稱、靜止、典雅的風格。

    二、巴洛克美術在繪畫和雕塑上的相似特點。巴洛克繪畫和雕塑的風格特點,廣泛採用垂直線、 水平線來追求穩定,並在作品中強調激情、運動感和戲劇性,追求光線和色彩的表現,廣泛採用曲線、弧線,偏愛複雜多變的結構。宏偉壯觀,充滿動感,精湛的透視變奏,戲劇性的構圖,起伏波動,體現無限的空間,加以明亮光色的對比,使畫面產生統一協調的相似特點。

    三、巴洛克美術在建築和雕塑上的相似特點。巴洛克美術建築和雕塑的風格特點,建築物大多是教堂和宮殿建築,表現出巴洛克建築莊重、和諧與結構清晰的特點,追求結構複雜多 變,配以大量雕塑和裝飾的效果,如同一尊大型雕塑。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富麗的裝飾和雕塑、強烈的色彩,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的雕塑感。

  • 20 # 繪畫與攝影

    藝術離不開人的審美觀,美是有共性的,不需要用言語去表達,是靠人的情感相互去產生共鳴、產生愉悅。不論那種藝術形式,只不過表現手法不同,最終所追求的也是美,所以美好的事物往往給人愉快的感覺,“美”有令人滿意的意思。所以存在“藝術總是有驚人的相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老人重男輕女,我是女生,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