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中華勁氣道武龍

    太極拳先天內家拳,以善養浩然之氣為本,技擊自衛為輔,注重七分養,三分練,O分用(非困不發)的修煉之路,昇華道的境界!

  • 2 # 絕代無雙

    度”無處不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存在著度的把握,事與事之間的平衡中存在著打理度的水平。對度的把握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作人做事如此,學練太極拳也是如此。練拳最關鍵的是把握好尺度,有度制衡,衡而適度,就能揮灑自如,打出水平,達到境界。主要包括:速度、角度、幅度、力度、柔度、和高度。

    一、速度要慢。

    太極神韻在於她的緩慢柔和,拳架中的每一招式都要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每組造型,只有慢才能完成。為什麼要慢,其中道理深刻。

    1、慢可以矯正動作。對初學者而言,只有慢才有時間糾正修改不順、不暢、不靈、不實動作,以使動作更加規範,姿勢更加正確,還可以細心揣摩每一個動作的來龍去脈、攻防含意。對套路熟悉者來說,慢可以保持呼吸自然深長,才有時間去感悟丹田之氣與周身相隨的感覺,才能領悟太極拳的奧妙所在。

    2、慢容易鎮定放鬆。習練太極拳要求全身放鬆,內臟器官、四肢百骸、筋脈皮肉等身體各個部位,完全處於放鬆狀態,使其不受任何拘束或壓迫,做到“動中求靜,雖動猶靜”。放鬆後就可隨屈就伸,捨己從人。慢動作可以逐步體會和糾正全身內、外不放鬆之處。

    3、慢能夠強身健體。動作慢,剛少柔多,只有慢動作才能輕靈活潑,舉動美妙,儀態萬千,在美妙況味中造就內功,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之目的。

    4、慢是太極拳特點。拳架中的每一招式都要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四肢百骸無所不到,只有慢才能巧妙完成。只有慢才能將內氣與外形合二為一,才能開合蓄髮,粘沾相隨。

    太極拳行功盤架必須慢,慢求的是功力、勁道。如果盤架子時打的過快,內在的功力勁道就體會不出來,拳打慢了,氣就會下沉,鬆柔自然就有了,因此,練拳時慢才能練出水平,達到太極的境界。

    太極拳運動速度的慢,是同其他武術相對而言的,慢也是有度的,慢以氣勢連貫、呼吸自然、動作不間斷為度。若速度過慢,勢必造成呼吸與動作脫節,因此講,慢並不是越慢越好。

    二、角度要準。

    練太極拳的方向,要以起勢的方向為準,起勢的方向確定之後各勢的方向相應確定。練拳必須嚴格按照各勢規定的方向進行,不可任意偏轉。所謂太極拳的方向,包括兩腳的相對位置、動作的方向,眼神顧及的方向,兩手的相對位置,手指所對的方向等。

    練拳時扣腳、轉腰、邁步、落腳、出手方向都要規範。如右攬雀尾的丁步抱球:要重心左移,身體右轉90度,右腳外撇;左單鞭的丁步按掌:上體右轉45度,重心右移;且記,凡落腳都要有適當的位置,都要有適度的腳尖方向。

    太極拳的角度是依據太極拳八門、五步十三勢的方向確定的。要求“發勁須沉著松靜,專注一方”,太極拳只有八個方向,即南、東、西、北、西南、東北、東南、西北。方向不可偏差,角度均應合度。

    從道理上弄明白了以後,練起來能使心底豁亮,路數清楚,目的明確,動作才能到位,並能有效地發揮太極拳的技擊功能和健身效果。動作自然也就規範了,比如“雲手”它主要是個防守動作,用於撥打對方的進攻,以保護自己,當手執行到左邊或右邊時,則可用分靠之力變守為攻,或擊打對方,這就是太極拳中所蘊含的防中有守,守中有防的哲學思想。

    三、幅度要圓。

    “圓”是對太極拳行拳走弧線的基本要求。圓指習練時要圓滿、活順、自然,身體的各個部位處處走圓,防止動作直來直去,出現稜角及僵硬的動作。太極拳運動,實際上就是“開與合”的運動。開合的變化是內外統一的,是在意識指導下先內動而後外動的。在練習時要求“裡邊不動,外邊不發”,每個動作都要求“始而意動,繼而內動,而後外動”,這裡所說的動作包括肌肉、骨節、內臟器官機能的內部運動和身驅四肢的外部運動,只有這樣“內動導外形,外形合內動”,才能稱之為內外合一。當然,開合是有變化的,即“開中有合,閤中有開”,“開中有開,閤中有合”,開合互為其根。

    太極拳拳架科學合理,舒展大方,架勢開闊,氣勢龐大,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一般初學者,先求姿勢開大,以松其筋肌,舒筋活血,使身體強健。而後再研究內含“精、氣、神相聚”,外延“筋、骨、肉合一”。內外兼修,動靜結合,由開展而緊湊,由健身而理解攻防意識。架子的開展與緊湊均須有度。拳論要求“無過不及”,過於不及皆失重心。手臂伸出將直未直為度,弓步的蹬腿以將直不挺為宜。雙臂和兩腿都不可直挺,但也不能縮手縮腳、彎腰駝背。

    四、力度要勻。

    太極拳的勁力要剛柔相濟。這裡的勻指勻速勻稱,要做到勁力的勻速勻稱,必須強調兩點:一是呼吸要勻,呼吸勻速,身體自然放鬆。二是行架要勻速,要連續、圓活、輕鬆、自然的做好每一個動作,中間不能有停頓處,連綿不斷,行雲流水。招式過渡要勻稱 ,如倒攆猴,腳步從提起到落實,速度要均勻;下勢,腿下坐的速度要均勻;動作與動作之間連線恰到好處,一個動作的結束就是下一個動作的開始,使勁力綿綿不斷,周身一家,完整一氣。勁力起於腳根,主於腰間,形於手指,發於脊背。前進後退,無絲毫散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方能奏效,即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

    五、柔度要剛。

    太極拳又稱柔拳、綿拳。什麼叫柔?柔就是要做到有控制的緊張,在保持適

  • 3 # 今生無悔133968281

    很少很少的人是練功。一部分是為了鍛鍊,一部分人是為了裝逼!不懂太極拳而每天在網上喧譁取崇,直至把假的講成真的!太極拳現在是表面的繁華,終久要被一些騙子們搞敗落!

  • 4 # 邊境小楊哥

     什麼是“陰陽相濟”?

    太極拳講陰陽,講的是陰陽相濟,陰陽相濟才能靈活。該用陽用陽,該用陰用陰,不是絕對地像陰陽魚那樣擺在那裡。陰陽魚也是動的,“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濟,方為動靜”。陰陽是互相滲透的。

    太極拳的運動是完全符合哲理的,符合道的,一陰一陽謂之道。太極拳練到最後是以虛空為本。

    拳論上講的陰陽相濟,我用陰,不露就是陰,露就是陽。所以柔多剛少,有意柔無意剛,練的都是鬆柔。剛是鬆柔到一定程度,自己發出來就是剛,不是人為地半柔半剛。(此句值得深思!)

    李文傑先生講過:“寓於陰陽,分為動靜;貫串兩極,融匯一爐”。這幾句話非常好。這陰陽是一個比喻,是為了說清問題。一動一靜相互為根,聽勁不也是這個道理嗎?一動一靜,聽對方的動,你得用靜去聽;貫串兩極,就是虛之極和實之極,實之極就是柔之始,柔之極就是實之始。融匯一爐,才能隨機應變,隨機而動。如果你太極拳柔得空洞無物,那這個柔也就沒有價值了;非常剛,沒有柔了,也沒有價值,必須恰到好處……

    內外要相合,以內為主。就象你沒有骨骼的支撐,你拿人,發力用什麼拿,用什麼發呢?所以,筋骨是“陽動”,皮肉是“陰動”。不給對方手的時候,完全鬆開,讓他摸不著勁,這就是陰,以陰接手,等裡頭的勁發出來,讓對方同樣感覺不出來,這就是陽動。這就是虛實的變化。(注:“接手對方摸不著,發放,對方感覺不出來,”這才叫太極推手。結合馬老爺子的推手影片,是不是這個味道,是不是這個境界?欣賞老爺子的推手就是太極的藝術享受。)

    太極拳最難練的是什麼?

    太極拳是過去修道的一個手段。咱們講北京城不是宣武就是崇文,過去的人不是習武就是學文,這就是兩種手段,透過習武的手段一樣可以瞭解中國文化。文武是一筆,是一個山的南北坡。

    修道要以《老子》為本。老子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其實練太極拳就是“扔”,也就是損之又損的“損”,扔掉的是本能,是後天的本能,迴歸的是先天的本能。先天的本能是不需要邏輯思維的,不需要後天的力。透過站樁,扔掉後天的本能,扔乾淨了,無中生有,再生出來的“妙有”,就是先天。(精妙!)

    太極拳的核心就是一個“松”,但一般對此都懷疑,或者半信半疑,或者嘴上說松,心裡耍小聰明。

    太極拳難練,就是因為要走這一步,克服本能是最難的。你不把本能克服淨了,後頭(妙有)那個生不出來。這和道家的功法是一樣的,“神是性兮氣是命,神不外馳氣自定”。神不外馳,真能做到,就是回到先天的本能了。定不下來,就是後天的本能。所以“心猿意馬最難收”。我們練太極拳松難,靜更難,因為它要“動中求靜”,還要“靜中求動”,比單純求靜又難了一層。拳論上講“視動猶靜”,視靜猶動”。你看他在動,在盤拳,但他裡頭要求靜,你看他很靜,但你又不能碰,一碰他就有反應,靜中又有動。這是個辨證關係,很不容易練。(讀不懂馬老爺子這篇文字,很難對太極推手做出準確的評判)

    “中正安舒”是輕靈不是外形?

    拳論上講“中正安舒”,這個“中”,不是說外形上我們站多直,就叫中、正,那樣人不就僵化了嗎?

    太極拳要求“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 ”,在變化當中,怎麼體會“中正安舒”呢?

    太極拳是個圓周運動,是立體的,像圓球,圓環無端,內裡是陰陽二氣。就是不管我身法怎麼動,從外形上歪斜仰俯也好,怎麼著也不丟“中”。

    就象一個圓球在地上滾動,它是一個立體的圓,不管它滾到哪兒,它都是一個圓,頂、底、中,三點一線,(在意不在形),這才是太極拳中正的本意,不是所謂的“三尖相照”。並不是一個動作我腰擺得倍直,那不符合太極拳輕、靈、圓、活的原則。

    要看老拳論,還要看很多經典的古籍

    太極拳非常奧妙,既要輕靈,又不能丟掉中正安舒。兩方面互相牽制,你才能理解,古人編排這個拳的時候,總結了多方面的東西。

    太極拳是悟道的階梯,這麼說也不過分。你要真正理解太極拳,不僅要看老拳論,還要看很多經典的古籍。

    比如老子講:“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太極拳就練的這個。健康得像小嬰兒那個柔,那個剛,那個氣遍全身,包括他那時候的思想,那是太極拳的東西。不過一百天的小嬰兒,你摸他的腳,他不“跑”,他頂著你的手走,那個頂就是不丟不頂的那個頂。你往裡去他往外有勁。你拿他的小手,他往裡揪你,你推他他往外推你。他可沒練太極拳,我們練太極拳的倒練不出這個勁來,為什麼?你後天的本能沒撤淨,先天的東西出不來。這些東西練出來了,太極的聽勁、懂勁、發人、化勁……就完全相合了。

    太極拳為什麼讓你放鬆呢?完全是為了恢復自然的東西。你可以體會一下,不過一百天的健康的小孩抓你手指是個什麼,那就是個整勁。

    太極高功夫的衡量尺度是什麼?

    練太極拳講究換力,這個力換得越乾淨,手就越高。真正的推手不用後天的有形有相的拙力,包括棚捋擠按,要把所有的笨勁、滯勁都得換掉。什麼時候算換過勁來呢?完全是條件反射,不經後天意識的雕琢。不是對方手來了,我去想想怎麼棚啊、捋呀,一接手自然就出這個東西。

    拳論上講,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力從人借,捨己從人。什麼叫“人不知我”?就是摸不出反作用力,沒有痕跡。什麼叫“我獨知人”?我捱上你,我就知道你這個勁從哪兒出,是怎麼回事。聽勁是聽這個東西,是聽“勁路”。對方打過來我反回去,這只是初級的聽勁,到了高層次的聽勁,拳論上講了,是用意,再後來連意也不用,“由著熟而漸悟懂勁,而懂勁而階及神明。”到了“神明”階段,就可以隨心所欲。怎麼用都合適,那個時候力才算換淨了。不僅是勁,包括後天的觀念、勝負,都得換沒了。什麼棚捋擠按都不用。所謂藝無止境,就是這樣。

    太極拳歷代高手不少,但換力能不能換得“淨”,絕對是一個衡量尺度,換得越淨,手法越高,境界越高,動作越小,威力越大,發人出去越乾脆。(用老爺子說的這個尺度衡量衡量當今的太極推手,你會得出怎樣的評判和結論呢?)

    現在是怎麼流傳的?不僅不換力,他還在這個力上加功,力上加上方法,不僅沒有克服本力,還去加工這個笨力氣。所以這樣就出不來過去老前輩那些功夫。現在一推手就爭勝負,就用力氣,……這就不叫太極拳!(

  • 5 # 老張3151

    太極拳早已喪失了技擊性,丟失了功法,毫無用處了,不值一談,相近的八極拳,形意通臂仍有殺招。可以在動態中細細揣摩一招一式在實戰中的用途。

  • 6 # 十里桃芲

    太極拳的尺度,我想是練到什麼程度,什麼樣的太極挙合自已練,這方面進行解釋。

    練到什麼程度,練太極拳不像氣功,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聽說練到走火入魔的人,每天早上集體進行練習一下,邊練邊休息,聊聊天,談談自己瞭解的新聞和身邊的事情,時間就兩個小時,很少一個人自已單獨練習的,多以群體進行,每天堅持下去,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間斷的練下去,對身體必有好處。

    適合自己的太極挙比較多,如陳氏,楊氏,孫氏等等,如初學者你先要進一個群,看這裡練挙的人的年齡,如果和自己差不多大或比自己年歲大一點,可進群練,因為他們能練你一定能練,50歲以上我建議練楊氏太極挙為主的挙種,因為這種拳不像陳氏太極挙發勁那麼剛猛,比較輕柔舒緩,適合老齡人練習,每個群體裡打太極不光練一種,五花八門,就像街舞一樣你永遠也學不完,光拳裡面數也數不完,有劍,有刀,有扇,有柔麗球,氣功,八段錦,等等,……入群后有人教,但要教學費,我們這很便宜,就30元一個挙種。一年會費60元。

  • 7 # 康橋綜述

    “度”無處不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存在著度的把握,事與事之間的平衡中存在著打理度的水平。對度的把握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作人做事如此,學練太極拳也是如此。練拳最關鍵的是把握好尺度,有度制衡,衡而適度,就能揮灑自如,打出水平,達到境界。主要包括:速度、角度、幅度、力度、柔度、和高度。

    一、速度要慢。

    太極神韻在於她的緩慢柔和,拳架中的每一招式都要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每組造型,只有慢才能完成。為什麼要慢,其中道理深刻。

    1、慢可以矯正動作。對初學者而言,只有慢才有時間糾正修改不順、不暢、不靈、不實動作,以使動作更加規範,姿勢更加正確,還可以細心揣摩每一個動作的來龍去脈、攻防含意。對套路熟悉者來說,慢可以保持呼吸自然深長,才有時間去感悟丹田之氣與周身相隨的感覺,才能領悟太極拳的奧妙所在。

    2、慢容易鎮定放鬆。習練太極拳要求全身放鬆,內臟器官、四肢百骸、筋脈皮肉等身體各個部位,完全處於放鬆狀態,使其不受任何拘束或壓迫,做到“動中求靜,雖動猶靜”。放鬆後就可隨屈就伸,捨己從人。慢動作可以逐步體會和糾正全身內、外不放鬆之處。

    3、慢能夠強身健體。動作慢,剛少柔多,只有慢動作才能輕靈活潑,舉動美妙,儀態萬千,在美妙況味中造就內功,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之目的。

    4、慢是太極拳特點。拳架中的每一招式都要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四肢百骸無所不到,只有慢才能巧妙完成。只有慢才能將內氣與外形合二為一,才能開合蓄髮,粘沾相隨。

    太極拳行功盤架必須慢,慢求的是功力、勁道。如果盤架子時打的過快,內在的功力勁道就體會不出來,拳打慢了,氣就會下沉,鬆柔自然就有了,因此,練拳時慢才能練出水平,達到太極的境界。

    太極拳運動速度的慢,是同其他武術相對而言的,慢也是有度的,慢以氣勢連貫、呼吸自然、動作不間斷為度。若速度過慢,勢必造成呼吸與動作脫節,因此講,慢並不是越慢越好。

    二、角度要準。

    練太極拳的方向,要以起勢的方向為準,起勢的方向確定之後各勢的方向相應確定。練拳必須嚴格按照各勢規定的方向進行,不可任意偏轉。所謂太極拳的方向,包括兩腳的相對位置、動作的方向,眼神顧及的方向,兩手的相對位置,手指所對的方向等。

    練拳時扣腳、轉腰、邁步、落腳、出手方向都要規範。如右攬雀尾的丁步抱球:要重心左移,身體右轉90度,右腳外撇;左單鞭的丁步按掌:上體右轉45度,重心右移;且記,凡落腳都要有適當的位置,都要有適度的腳尖方向。

    太極拳的角度是依據太極拳八門、五步十三勢的方向確定的。要求“發勁須沉著松靜,專注一方”,太極拳只有八個方向,即南、東、西、北、西南、東北、東南、西北。方向不可偏差,角度均應合度。

    從道理上弄明白了以後,練起來能使心底豁亮,路數清楚,目的明確,動作才能到位,並能有效地發揮太極拳的技擊功能和健身效果。動作自然也就規範了,比如“雲手”它主要是個防守動作,用於撥打對方的進攻,以保護自己,當手執行到左邊或右邊時,則可用分靠之力變守為攻,或擊打對方,這就是太極拳中所蘊含的防中有守,守中有防的哲學思想。

    三、幅度要圓。

    “圓”是對太極拳行拳走弧線的基本要求。圓指習練時要圓滿、活順、自然,身體的各個部位處處走圓,防止動作直來直去,出現稜角及僵硬的動作。太極拳運動,實際上就是“開與合”的運動。開合的變化是內外統一的,是在意識指導下先內動而後外動的。在練習時要求“裡邊不動,外邊不發”,每個動作都要求“始而意動,繼而內動,而後外動”,這裡所說的動作包括肌肉、骨節、內臟器官機能的內部運動和身驅四肢的外部運動,只有這樣“內動導外形,外形合內動”,才能稱之為內外合一。當然,開合是有變化的,即“開中有合,閤中有開”,“開中有開,閤中有合”,開合互為其根。

    太極拳拳架科學合理,舒展大方,架勢開闊,氣勢龐大,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一般初學者,先求姿勢開大,以松其筋肌,舒筋活血,使身體強健。而後再研究內含“精、氣、神相聚”,外延“筋、骨、肉合一”。內外兼修,動靜結合,由開展而緊湊,由健身而理解攻防意識。架子的開展與緊湊均須有度。拳論要求“無過不及”,過於不及皆失重心。手臂伸出將直未直為度,弓步的蹬腿以將直不挺為宜。雙臂和兩腿都不可直挺,但也不能縮手縮腳、彎腰駝背。

    四、力度要勻。

    太極拳的勁力要剛柔相濟。這裡的勻指勻速勻稱,要做到勁力的勻速勻稱,必須強調兩點:一是呼吸要勻,呼吸勻速,身體自然放鬆。二是行架要勻速,要連續、圓活、輕鬆、自然的做好每一個動作,中間不能有停頓處,連綿不斷,行雲流水。招式過渡要勻稱 ,如倒攆猴,腳步從提起到落實,速度要均勻;下勢,腿下坐的速度要均勻;動作與動作之間連線恰到好處,一個動作的結束就是下一個動作的開始,使勁力綿綿不斷,周身一家,完整一氣。勁力起於腳根,主於腰間,形於手指,發於脊背。前進後退,無絲毫散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方能奏效,即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

    五、柔度要剛。

    太極拳又稱柔拳、綿拳。什麼叫柔?柔就是要做到有控制的緊張,在保持適當緊張的同時做到最大限度的放鬆。練柔,首先要放棄動作中原有的僵勁、硬勁,“有心求柔,無心求剛”全身放鬆。當然,這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待這一過程過後,練剛的過程既隨之開始。打拳,要求有柔有剛,剛柔相濟。太極拳的“柔”不是無彈性的柔,“剛”也不是鼓勁的剛。剛柔是變換的,在神氣上是透過隱與顯而表現出來的,隱則柔,顯則剛;在姿勢上是透過開與合而表現出來的,在動作過程中表現為柔,在動作達到落點時表現為剛。這個變換是由精神意氣的隱顯來掌握的。以此做到柔中寓剛,棉裡藏針,動如江河,靜如山嶽。

    六、高度要適。

    練太極拳的架子可高可低,高架子運動量小,適合於年老體弱者;低架子運動量大,適合於身體強壯者;專業運動員、練功夫的人,架子可以更低。架子的高、中、低,要根據習練者的身體狀況和熟練程度來決定。但是,不管是採取高、中、低任何一種架式,從起勢開始就要確定高低尺度,整套動作自始至終都要保持同樣的高度。

    太極拳腳步的大小與架子的高低要相適應,練拳時邁出的腿長度是固定的,步子的大小完全取決於坐實的腿下蹲的高低,下蹲得越低,步子就越大。但是,拳架高低必須根據習練者體質和腿上功夫而定。勉強降低架子,必然會產生虛實不分等毛病,但練一套拳保持架子高度一致是必須的。拳論指出: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有人練拳時有意把架子壓低,以顯示自己腿上功夫,結果使弓腿膝蓋 超出腳尖,甚至上體前俯等。上步撤步時,腳步也不可過高,務必貼地而行,腳抬的過高,從練身講,下盤不穩;從技擊角度講,容易受制於人。保持穩定的架子高度,就是保持穩定的運動量,就是保持骨肉之間穩定的氣血流通。

  • 8 # 狼犬之魂

    太極拳的尺度是:圓滑,不走極端,以圓為中心行拳走架慢慢成自然,通俗點講:就是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軟我硬,敵硬我軟,纏纏綿綿最後制服他,就一個字:要活!

  • 9 # 德一大極文化傳播

    什麼是衡量太極拳技術水平的尺度呢?

    練太極拳講究去剛求柔,這個剛勁去得越乾淨越好。真正的推手不用後天的有形有相的拙力,包括棚捋擠按,要把所有的笨勁、滯勁都得換掉。什麼時候算換過勁來呢?完全是條件反射,不經後天意識的雕琢。不是對方手來了,我去想想怎麼棚啊、捋呀,一接手自然就出這個東西。

    拳論上講,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力從人借,捨己從人。什麼叫“人不知我”?就是摸不出反作用力,沒有痕跡。什麼叫“我獨知人”?我捱上你,我就知道你這個勁從哪兒出,是怎麼回事。聽勁是聽這個東西,是聽“勁路”。對方打過來我反回去,這只是初級的聽勁,到了高層次的聽勁,拳論上講了,是用意,再後來連意也不用,“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到了“神明”階段,就可以隨心所欲。怎麼用都合適,那個時候力才算換淨了。不僅是勁,包括後天的觀念、勝負,都得換沒了。什麼棚捋擠按都不用。所謂藝無止境,就是這樣。

    太極拳歷代高手不少,但換力能不能換得“淨”,絕對是一個衡量尺度,換得越淨,手法越高,境界越高,動作越小,威力越大,發人出去越乾脆!這就是衡量太極拳技術水平的一個尺度!

  • 10 # 燕山箴言

    太極拳的尺度,就是規矩。比如膝蓋尖不超過腳尖,寧可不到,不能對準腳尖。腳尖和膝尖方向一致,而從上下而言,膝蓋垂直於地面。預備式,兩腳與肩同寬,兩手自然下垂,腋窩開啟,不挾腋。好象挾一個剛出鍋的饅頭,挾緊了,燙;鬆了,掉。無過不及。舌頂上顎,連通任督二脈。虛領頂勁,頭部百會上領,而不能頂;含胸拔背,對上身要求胸內含,不是凹胸,也不準挺胸。背部自然拔起。含胸自然拔背。沉肩垂肘,把肘垂下肩才能沉下。圓襠落胯,襠撐圓,胯下落,而不是下蹲。太極拳欲前先後,欲左先右。邁步如貓行,如臨深淵。太極拳要內三合,外三合,內外相合。不用拙力,用意不用力。意守丹田、立身中正、守住中土等。手眼身法步,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都是有尺度的。師父趙幼斌在指導我們的時候,手裡就拿著一個尺子。趙斌大師給初學者講預備式,講了七天,告誡徒弟,千萬不要小瞧預備式,85式楊式太極拳所有動作的拳理都包含在裡面了。

  • 11 # 攻擊雞

    以我十餘年的太極拳經驗來看,不丟不頂就是太極拳最好的尺度!踢腿衝拳留有三分,轉腰跨步不出七分!非常符合孔子的中庸之道。

  • 12 # 鳳凰太極張玉君

    太極拳的尺度是太極拳貫穿始終的標準和精神,如稱之準心、渠之堤岸,不可輕而逾越也。今天玉君以陳式太極拳為例 和您一起探討。

    第一、身體姿勢的尺度。

    1.頭頸。頭保持中正,頭頂百會向上虛虛頂起,做到虛頂勁,自頭頂往下放鬆、平靜、似笑非笑、自然舒適;頸部豎起,對上將頭部虛虛撐起,對下引領脊柱,喉嚨放鬆,頸後部虛虛貼著衣領。

    2.上肢。上肢保持圓順、關節鬆柔、勿伸直僵硬,即使發力時也保持一定曲度,利於整勁的形成,則靜守如門、進攻如輪也。沉肩空腋、墜肘舒腕、展指氣貫,肩、肘、腕、指間關節鬆柔暢隨、勁力通達圓活,以身引手、以手帶身,轉換自如。

    3.胸背。舒胸暢背,胸部自然放鬆,隨呼吸保持舒適的狀態,微微觸離衣服前襟,象圓饅頭的底面;後背圓展,掤撐,象發起的饅頭上部;脊柱上下舒展,中正松活。

    4.腰腹。上下松活、彈韌柔軟;主宰周身、八面旋轉;承上啟下、摺疊滾翻;收放鼓盪、自如連綿。

    5.下肢。沉穩如塔基,壓之立彈起,圓撐八方力,行步恰貓行。由胯、由大腿、由膝、由小腿、由腳腕、由腳趾,由而反之,氣脈通達、勁力順暢、螺旋遞進、節節貫放。

    第二、呼吸的尺度。

    1.呼吸深長而不憋,緩慢而不滯。

    2.呼而舒展、吸而縮收。

    3.呼而勁出,吸而勁入。

    第三、發力的尺度。

    1.發力剛柔並濟,一剛一柔、交替連綿。

    2.發力剛而不折,柔而不軟。

    3.發力剛如彈爆、柔似溪泉。

    4.力發八面、勁整力透,梢炸座穩、驚定自如。

    5.發力勿破壞身形,勿前傾後斜、東倒西歪。

    6.發力勿僵直全身,力起肉催、力落松隨。

    第四、快慢的尺度。

    1.快如風,泥沙俱起、完整一氣。

    2.慢似泉,娟秀俊雅、汩汩纏綿。

    3.快與慢、相和相間,相應相連。

    4.快而不亂,慢而不呆。

    5.快而不跌、慢而不駐。

    第五、閃展騰挪的尺度。

    1.閃而不絆、閃而不跌。

    2.展而不直、展而不擰。

    3.騰而不空、騰而不猙。

    4.挪而不頓、挪而不趔。

    第七、竄蹦跳躍的尺度。

    1.竄如脫兔,前進三尺、後退半丈。

    2.蹦如彈球,乾淨利落。

    3.跳而不顛、落而不夯。

    4.躍馬揚鞭、酣暢淋漓。

    第八、松活彈抖的尺度。

    1.松而不洩、松而不散。

    活如車輪、活而不飄、活而不亂。彈如觸弦、箭出無礙。抖而不攣、抖而不顫。

  • 13 # 小太極猴劉永明

    太極拳的尺度分小架和大架。小架練心,大架練外形舒展(外形美觀)。不練小架心不明,不練大架藝不成。所以,練太極拳應該先練好小架太極拳,明白人體中心的位置和作用後,再練大架太極拳,這樣才能真正學以致用。

  • 14 # 燕南小生

    太極拳彥雲:無過不及,不偏不倚,很好的說明了太極拳的尺度標準,其目的只有一個:體現太極拳的中正安舒,松穩圓活。太極拳講究虛靈頂勁,含胸拔背,命門後突,尾閭前卷,所有這些的目的是把脊柱拉直,從身體的側面看,非常明顯,身體的重量,沿脊柱松沉到腳,松腰為了左右旋轉,松胯為了體重沉下去,松膝、松腳踝都是為了更好的力沉腳底,同時避免收傷。然後再說“開肩”,目的是在身體和臂之間加一個“彈簧”,開胯是在軀幹和大腿之間加一個“彈簧”。我們在練習套路時,起勢要求身體下蹲,我認為叫下沉更合適,其標準是,身體下沉,大腿放鬆,感覺大腿肌肉即將繃緊而未緊時,就是你身體應該保持的高度;上步時腳前伸,以腿伸開而未牽動身體重心為標準,推掌打拳亦如此,不能把身體帶歪;轉頭不能帶動胸部一起轉,轉腰時不能帶動胯一起轉,轉胯時不能帶動膝一起轉,凡此種種,保證各關節能各自活動,又能統一協調。練拳時保持這樣的狀態,相信你的功夫會慢慢上身的。

  • 15 # 使用者名稱遙望千里之外

    答:太極拳要把好六個尺度:一是速度要慢;二是角度要準;三是幅度要圓;四是力度要勻;五是柔度要剛;六是高度要適;

  • 16 # 山野一樵夫

    所謂太極拳的尺度就是對太極拳理論的理解和行拳的把控程度。初學太極都一般對太極理論的理解比較淺顯,而隨習拳的熟練理解的就會慢慢加深。練拳也是如此隨熟而知懂勁再到隨心所欲尺度也就慢慢漸漸加深。隨習練的熟而精練拳的尺度也漸長。還有一層意思就是標準,走拳不可過,不可不及,過和不及都練不出好功夫。個人理解,歡迎各舒已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硬碟格式變成RAW格式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