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晨觀歷史

    恩貢是恩貢生的簡稱。

    明清科舉制度規定,每年由府、州、縣選送廩生入京都國子監肄業,稱為歲貢。凡遇皇帝登極或其他慶典而頒佈恩詔之年,除歲貢外再加選一次,稱為“恩貢”。

    如:清順治元年(1644),詔直省府、州、縣學,以本年正貢作恩貢,次貢作歲貢。又,清代聖賢后裔入監聽講、陪祀,恩准入國子監讀書者,亦稱恩貢。

  • 2 # 徐大乎

    恩貢是“官學”——國子監招生時,對某一類生源的稱謂,詞義語意都是,沐恩者之貢生,包涵有“照顧”、“感謝”和“栽培”之義,有一點類似於今天的各類“委培生”。

  • 3 # 唐門吹水

    恩貢並不是一個職位,它是貢生裡面的一個特殊群體“恩貢生”的簡稱,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特招生”。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科舉是古代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基本制度,跟我們現在的公務員考試有些類似。

    清朝時期,一個學子要想從一介平民走上人生巔峰,獲取功名,進入皇帝的法眼,他必須走完科舉考試這段歷程。

    童試

    童試也叫童生試,是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它包括縣試、府試、院試三個階段。簡單來說就是參加縣裡、市裡、省裡的三級統考。通過了童試獲得文憑了就是“生員”也就是秀才。如果你是秀才裡的第一名那就叫“案首”

    大家可別小看了秀才,他們不但可以進入縣學,州學,府學繼續學習經史,其中的優秀分子還有工資和大米領取。考取了秀才就意味著已經邁入了科舉的門檻,獲得了參加鄉試的資格。

    鄉試

    明清時代,每三年會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考試,一般都在秋天舉行,所以鄉試又叫“秋閨”。鄉試的考官來頭就大了,那可是由皇帝指派的。鄉試考過那就是“舉人”了,如果考中了第一名就是“解元”。由於考試者眾多,能中舉者實屬不易,怪不得范進中舉之後會突然發癲。

    中了舉人,就獲得了可以做官的資格,當然舉人能選的可沒有什麼好的官位,也是為那些正道上來的進士所不齒的。要想獲得好名聲,好崗位,你還得繼續努力參加會試。

    會試

    明清時期每隔三年在京城舉行的考試,因為是在春季舉行,所以又叫“春閨”。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考官。各省的舉人和國子監的監生都可以參加。這場考試的錄取率可是很低的,全國總共才錄取三百個,比現在的國考還要難考。考上的就叫貢士,貢士裡面的第一名就是“會元”,可不是我們現在的會員哦,現在的會員滿大街都是。通過了會試,那麼恭喜你可以去見皇帝了。

    殿試

    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就是在那三百個貢士裡面,再選出精英中的精英,那可是真正的天子門生。殿試分為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進士第一甲第一名就是“狀元”,他可是要拿來遊街的。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第二甲的第一名叫“傳臚”,當然他跟前面三位不在一個檔次。

    你看一個寒門學子,要想從草根修煉成為一個紫衣官身,他得付出多大的努力啊。

    瞭解了科舉制度的流程,明白了寒門學子該走的逆襲之路,我們再來研究“恩貢究竟是個什麼東東”。

    恩貢,其實是恩貢生的簡稱,是明清時期各種名目貢生中的一種,不是一個職位。

    明清時期,國家的最高學府就是國子監,在裡面讀書的學子就叫“監生”。每年都會由各府、州、縣選送一批優秀的生員,也就是秀才,進入京城的國子監學習,這批生員就叫做貢生,這個好理解,畢竟是貢獻給朝廷的人才吧。因為是每年一次,所以叫“歲貢生”。

    如果是遇上新皇登基,或者其他的隆重慶典頒佈恩詔之年,皇帝頭腦一發熱,除了歲貢外還會再加選一次貢生,另外增加的這批“特招生”就叫“恩貢生”,看來恩貢生應該要拜謝皇恩浩蕩啊。

    清朝時期,國子監監生裡面還有一個大的群體也是恩貢生。他們是各類官員、名門望族的子弟,朝廷特許他們進入國子監學習。看來每個時代,都有特權階層享受特殊待遇。

    恩貢擁有一項歲貢所無的特權,即非有重罪,學政也就是教育部門的主官,不能呈請革去他們的功名。恩貢生正是由於擁有這個特權,所以會讓人誤認恩貢是一個職位。其實恩貢就是貢生裡面,一批享受特殊待遇的“特招生”。

  • 4 # 棍哥觀史

    恩貢不是職位,而是一種特殊的錄取方式,這是區別與歲貢而言的。貢泛指貢生,在科舉考試中,挑選府、州、縣成績優異的生員,進入京師國子監繼續深造,這些人稱貢生,這種稱呼的意思就是將人才進貢給皇帝。

    清朝科考進階過程

    清朝想要參加科考,首先是參與童試,這裡包含縣、府、院三個階段。縣試由知縣主持,通過後則可參加府試,府試再通過了就成為具備進一步深造的資格。深造的地方就是各省學政或學道主持的學院,相當於被錄取到重點高階中學了。高階中學有個畢業考試,即院試,透過院試的童生就是生員,也稱“秀才”。

    考上了秀才就意味著擺脫了童生的身份,如果在縣、府、院三級考試中均是第一名,那就是俗稱的“小三元”。秀才就是合格的畢業生,也就獲得了參與“公務員”考試的資格。為體現對人才的重視,令生員專心學習考試,便從政策上給予很多優待。比如免除徭役、遇公事可稟見知縣、見知縣不下跪、打官司時不能隨便用刑等。

    生員也分為三等,成績最優的稱“廩生”,享受國家每月的糧食補貼;次一級的稱“增生”,這一級是沒有糧食補貼的,“廩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而且也有“熬資歷”的成分;另外一個級別稱“附生”,指的是剛入學的附學生員。

    舉個例子,清末的名臣曾國藩想必都熟悉。他在六歲時在私塾學習,自學透過縣試;道光六年(1826年)參加長沙府府試,以第七名的成績入衡陽唐氏宗祠進修,次年轉入湘鄉漣濱書院。道光十二年(1832年),考取秀才,兩年後前往長沙嶽麓書院進行學習,準備“公務員考試”,並以鄉試第三十六名中了舉人。

    這裡的鄉試就算“國家公務員考試”,考中的則稱為舉人,進入預備幹部體系。清朝的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考場稱為“貢院”,由中央指派官員主考,地方學政就不得干預了。中舉之後算是拿到了鐵飯碗,如果無心再進一步,那麼在地方找任一個學官還是很隨意的。或者長期參與會試不中者,可以向朝廷申請“大挑”,也就是向國家要個一官半職,就此安心工作。朝廷會根據舉人的鄉試成績劃分等級,一等的舉人可以獲得知縣身份;二等的舉人,會被授予教諭、學正的官職。左宗棠就是以舉人的身份入幕湖南巡撫駱秉章身邊。

    舉人更進一步的考試為會試,這也是三年一次的選拔考試,由朝廷於京城主辦,主考官往往是大學士。這個考試就是選拔頂尖人才,錄取名額不多,清朝最多一次錄取406名,最少一次是錄取了96名。所以像曾國藩、李鴻章這樣的名臣,也經歷過會試落第,左宗棠更是三次會試無一中第。往往有個誤區,將會試中第者稱為進士,這是錯誤的,這個群體有個專屬名稱——貢士!

    貢士需要進行殿試,才有可能成為進士。殿試是皇帝親自主持,所以殿試通過了往往被稱為天子門生。但殿試的淘汰率並不高,因為貢士選拔出來就已經代表著國家最拔尖的人才,殿試只是透過策論的形式,檢測這些貢士是否為書呆子。

    進士的名次由皇帝欽定御批。一甲前三名即為狀元、榜眼、探花,統稱“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稱“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稱“同進士出身”。左宗棠因功名僅限於舉人,在朝堂上總有人以此開他玩笑,面子上掛不住,後來慈禧太后就特賜了他“同進士出身”。

    恩貢的來源“教官及在籍恩貢生、歲貢生、監生,願就本省鄉試者,均許與生員一體考送,卷面書‘官’字、‘貢’字、‘監’字,另案發落。”——《大清會典事例·禮部·貢舉》

    貢生主要是指學子們在學習過程中,有機會被推薦或選拔到國子監讀書。正常的流程就是在各級考試中選取和推薦,這個選推基本上是每年或兩年一次,府、州、縣生員中成績優異者就有機會被選推,稱為歲貢。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保送”至最高學府。前面講過,秀才分為三個級別,其中只有廩生才具備成為貢生的資格。而且廩生出貢,有一定年限,例如清初臺灣府學是每年一貢,臺灣、鳳山、諸羅縣學每二年一貢。

    在歲貢的基礎上,清朝還形成了幾種選拔貢生的形式。比如“優貢”,這主要是針對地方學政而言,清朝規定,每地方學政三年一任,當學政任期滿時,可以舉行一次考試,擇優者送入國子監。實際上是對學政工作的考察,而且清朝很多高官都是從治學開始的,比如紀曉嵐擔任過福建學政、張之洞擔任過湖北、四川的學政。再如“拔貢”,也是幾年一次大型選拔,乾隆時期形成定製,十二年一次大選,每府學選拔兩名、州、縣學選拔一名,由學政保舉至國子監,所以學政的“門生”基礎都很好。

    除了擇優而入的貢生外,還有透過“贊助費”進入國子監的“例貢生”,也就是無需透過考試選拔,而是向朝廷繳納一定的錢財,就能取得貢生資格。這就好比今天的高價生,拼爹贏在起跑線上。另外,清朝規定,在鄉試中,於錄取名額之外備取副榜,副榜上的秀才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學習,叫做“副貢”,這是為了給讀書人爭取更多入仕的機會,往往進入副榜的都是文章極佳,但因額滿而遺於正榜以外的。

    另外還有一種叫“恩貢”,這是指出貢的年份遇到皇帝登基或者國家大型慶典,皇帝向天下學子施恩,在正常的歲貢之外,加選一次,收錄更多生員進入國子監。這就好比皇帝大婚、國家大捷時進行大赦一樣,屬於施恩於天下。而且恩貢比歲貢多了一項特權,即非有重罪,學政不能呈請革去科名。

    在國子監的學生並非都是貢生,還有監生,他們不需要考試選拔就能進入國子監讀書,途徑有四,即恩監、廕監、優監、例監。廕監就是三品以上官員子弟或勳戚子弟可以入國子監讀書;例監則是指那些沒有透過科舉程式的,又想入仕做官的,可以捐個監生出身,至於進不進入國子監讀書,並無強制要求。

    綜上,恩貢並不是官職,而是一種錄取至國子監的方式,之所以有人將恩貢與官職聯絡在一起,主要是因為進入國子監後,就擁有了入仕的捷徑。比如優貢生,都是由地方學官保舉的品學兼優生員,經國子監深造後,即可優選以小京官,次者也可授以學官。

    參考資料:《大清會典事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8000元買個滷水配方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