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按照古代禮法規定,皇帝須在祭天前三天來齋宮齋戒。這幾日,皇帝要不吃葷、不飲酒、不聽音樂、不近妃嬪、不弔喪、不理刑事等,祭天對天災有用嗎
21
回覆列表
  • 1 # 秋晨147355414

    我認為古代科學不發達,人們還處在極封建迷信時代,用一些禮法,祭奠來消除天災的來臨做法是極其不正確,也是自我安慰的一種形式,迷信的,天氣變化多端,無法達到人們想要的結果。現在時代不同了,科學處在發達的時代,人定勝天,能克服或減少一些自然災害的發生。謝謝!

  • 2 # 文文情感故事

    沒用,因為古代都很迷信,要相信科學。

    祭祀天神,祭祀上天。祭天是古代的重大祭祀,不同民族的有各不相同的祭天儀式。起源於上古時期。是人與天的“交流”形式。祭天儀式通常由“天子”主持。透過祭天來表達人們對於天滋潤、哺育萬物的感恩之情,並祈求皇天上帝保佑。祭天禮複雜而完整,主要過程包括迎神、行禮、進俎、初獻、亞獻、終獻等。冬至祭天盛於唐宋,明清間更為隆重尊崇,並且逐漸流傳至民間,演變為冬至祭祖的傳統習俗,稱為“祭冬”或“拜冬”。無論是官方祭天還是民間祭祖都表達了向上天祈求風調雨順、豐衣足食的樸素願望。

    祭祀天神

    式的第一項是迎神,燔柴爐內升煙火,表達了將人間敬天之意傳於上天的寓意。皇帝至昊天上帝牌主位前行跪拜之禮,後至祖宗配位前上香,叩拜。回拜位後,對諸神行三跪九拜禮。迎神後為奠玉帛,即向天神、祖宗進獻玉、帛。行禮時由太常卿導引皇帝盥洗後至神位前行三上香禮,執事官向皇帝呈進玉帛。皇帝至上帝及祖宗牌位前行敬獻禮儀,鞠躬拜興後回拜位。第三個步驟是進俎,內贊奏升壇後,皇帝在導駕官陪同下到主位、配位前進俎,進俎畢皇帝復位。接下來行初獻禮。皇帝先至爵洗位受爵、滌爵、拭爵、進爵,而後升壇至酒尊所,執爵官以爵進皇帝,皇帝到主位前跪獻爵,行三上香禮,同時司祝跪讀祝文,樂暫止,讀畢樂起。

    式的第一項是迎神

    初獻之後行亞獻和終獻禮,除了不宣讀祝文外,程式與初獻基本相同。終獻以後,行飲福受胙禮,光祿寺官員奏飲福酒,奏受胙,皇帝行禮後拜興回位。祭天為大祀之首,按祖制一般為皇帝親祭,但王朝後期,天子多怠政,連祭天禮亦遣官代祀。官員行禮時,儀式大為精簡,其中飲福受胙禮擱置不行,寓意只有天子能接受上天所賜之福。飲福受胙後徹撰送神。讀祝官捧祝,進帛官捧帛,掌祭官捧撰,皆送到燎爐焚燒,皇帝至望燎位觀看焚燒祭品,內贊奏禮畢,祭天大典正式結束

    亞獻和終獻禮

    在漢族傳統社會中,節氣日形成了眾多慶賀禮俗,而其中最高的祈禱儀式則是天子舉行的祭天禮,於每年冬至日舉行,由皇帝代表萬民蒼生向上天祈求天下安泰、萬物豐收。冬至祭天之前,要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涉及到封建王朝的各個部門,內容主要包括擇日、齋戒、習儀、省牲器、告廟、有司陳設等。《左傳》記載:“禮,不卜常祀,而卜其牲日。牛卜日曰牲。牲成而卜郊。”古代祭祀日期的選擇一般有專門的機構負責,明代則由欽天監選定,並製作成冊,交由太常寺卿於上一年十二月朔日上奏皇帝,再由皇帝遍告有司及天下百姓。《禮記》有言:“三月系,七日戒,三日宿”,即是指祭祀之前的齋戒活動。

  • 3 # 田不留行

    禮法祭天源於上古時期,是人與天的“交流”形式。祭天儀式通常由“天子”主持。透過祭天來表達人們對於天滋潤、哺育萬物的感恩之情,並祈求皇天上帝保佑。無論是官方祭天還是民間祭祖都表達了向上天祈求風調雨順、豐衣足食的樸素願望。

    個人觀點:首先古代民智未來,管理者為了更好的管理國家個人民,利用這種手法達到效果,其實對於那些讀過書的人來說心裡都清楚這是一種手段。他們自稱天子,向上天祭祀是向百姓們交代。也為了防止有心之人利去鼓動百姓。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這就是封建迷信!

  • 4 # 晉人今語

    古代天災來臨,禮法祭天,我覺得有一定作用,但僅限於精神方面,能做到這一點,已經很不容易了。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這個問題:

    一、生產力低下的無奈之舉

    其實,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天災的發生都是不可避免的。由於古代科技水平較為落後,百姓抵禦風險的能力較差,一旦有了天災,損失有時候是致命的,那怎麼辦?

    既然皇權都是上天賜予的,那還有什麼是神靈解決不了的?於是,上至朝廷,下到百姓,都在忙著用自己虔誠的心打動上蒼。皇帝齋宮齋戒,不飲酒,不近女色,不理朝政,甚至還下“罪己詔”,檢討自己為政的失誤,渴求天災早些過去。

    百姓們在民間也有自己的行動,天旱了,拜龍王;發洪水了,祭河伯;蝗災來了,那就給黃大仙燒些紙,做完這些,彷彿災難就會過去。

    你還別說,真有偶然事件。皇帝祭過天之後,下雨了;百姓燒完紙後,蝗災慢慢少了,等等。於是,在沒有更好的辦法出來之前,大家先用這個辦法,聊勝於無嘛,萬一有用呢?

    二、統治者的轉嫁矛盾之舉

    天災的發生,對於統治者來講,真的是一場考驗,有時候甚至是兇險的,因為它極有可能釀成民變,威脅到政權的穩定。歷史上有太多農民起義的誘因是天災了,比如,唐末的黃巢起義,明末的李自成起義等等。

    於是,一場好戲上演了。皇帝虔誠地祭天,甚至“罪己詔”的戲碼,足可以讓百姓心中對欺壓自己的小官小吏的怒火降下來,因為作為“天子”的皇帝都這麼做了,說明這個國家還是把他們當一回事的,於是大家再忍一忍,總會過去的。

    你看,作用還是很大的。

    三、純精神的信仰之舉

    其實,歷朝歷代,對於天地,鬼神的祭祀,崇拜,有時候真的是一種信仰。只有心中有了敬畏心,那即便是天災來臨,老百姓心裡是有盼頭的。

    這就是古人的認知 ,更是以皇帝為代表的統治者樂意看到的。雖然我們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但我們君民心中有“我相信”。

    綜上所述,我認為,天災來臨之際,禮法祭天還是有一定作用的,要看你從哪方面理解了。

  • 5 # 無聲致意

    祭天主要是因為在當時的時代,科學不發達,思想教育程度不高,古人認為天下由神明掌控,再加上可能之前有一些碰巧的案例,認為“心誠則靈”,心誠可以感化天地,讓天神伸出援手來幫助自己。但是,根據如今的科學來看,世上根本沒有天神,所謂的神明不過是人們在沒有較高思想學術水平下,為了解釋一些當時不清楚的現象而臆想出來的一個精神寄託。所以,在面對天災時,最主要的還是人類自己動用全力來抵抗災難,而不應該一味地祭天以求神明保佑,這樣是沒有絲毫作用的。

  • 6 # 食堂開講

    從現在科學角度上看沒用。

    但是在古代,受天人感應影響,對無法解釋、突然出現的自然災害,統治者會認為是上天對天子的警告。

    出於這個方面考慮,自然要祭天,並有一套完整的禮儀。

    另一方面,這種禮儀也能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

  • 7 # 織水長長

    有,肯定的。原因有二:

    其一,天災來臨時,最大的災難是人心失常。驚慌失措,不能自己,更談不上應對天災!禮法祭天,利用曆法的神秘與威嚴,攝服人心,丁有一定作用;

    其二,天災來臨時,人力更顯渺小。無奈之下,奢求禮法祭天,帶來力量,與災難相鬥,以求得心裡強大之念,樹立戰勝信心,有用!

  • 8 # 古代勸善故事

    所謂天災,必然出現在世間混亂之時。按照古籍的說法,人間是由天上的神在管的,當人間有不好的人和事出現時,就會有災難出現。這種理解在《封神演義》中就有,呂嶽在封神臺上被封為“瘟癀昊天大帝”之職,是瘟神鼻祖。這樣說來,瘟疫也是有神在管的。

    一:天降瘟疫 只因人間怨氣

    卻說漢靈帝時十常侍用事,忠良黨錮,讒諂橫行,毒流四海,萬民嗟怨。那怨氣直達上蒼,降下兩場大災,久雨之後,又是久旱。那雨整整的下了五個月,直落得江湖滿目,廚灶無煙。及至水退了,又經年不雨,莫說是禾苗槁死,就是草木也乾枯了。可憐那一時的百姓,吃早膳先愁晚膳,縫夏衣便作冬衣。正是朝有奸臣野有賊,地無荒草樹無皮。壯者散於四方,老者死於溝壑。(出自《警世通言》第四十卷 旌陽宮鐵樹鎮妖)

    二:醫官做“救飢丹” 一丸四十天

    時許都有一人姓許名琰,字汝玉,乃穎陽許田之後。為人慈仁,深明醫道,擢太醫院醫官。感饑荒之歲,乃罄其家資,置丸藥數百斛,名曰“救飢丹”,散與四方食之。每食一丸,可飽四十餘日。饑民賴以不死者甚眾。(出自《警世通言》第四十卷 旌陽宮鐵樹鎮妖)

    在瘟疫面前,上天有好生之德,總是希望那些好人不在懲罰淘汰之列,想出各種的方法來救他們。醫官許琰能夠做出“救飢丹”也是天意。得救之人其實都是一些品行好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羅賓為什麼會往巨大化方面開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