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重返現場

    古人沒有手機,沒有網路,沒有通訊,沒有電,沒有燈光,因而一般都睡的很早!

    睡眠時間古今略有不同,古人娛樂活動較少,照明措施也不發達,所以起更,也就是19點的時候,已經開始準備睡覺了,到21點的時候,多數人已經就寢。

    我國一句俗話是這樣說的,吃人參不如睡五更,因此可見睡眠的重要性啊,人參不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吃到的,但是夜晚的睡眠卻是我們必須的生理需求。

    睡眠是人對自然界晝夜節律的一種生理適應。睡眠時,人的基礎代謝率下降,能有效恢復體力,增強免疫力。近年來的許多調查研究發現,長壽老人多有一個良好的睡眠習慣,提示睡眠與長壽有很大的聯絡。正如唐代醫家孫思邈所說:“燈用小炷,節愛精神。”睡眠充足的人,就像那用小炷的燈一樣,能更長久地燃燒。

    我們現在因為工作的原因,晚上7點多就是吃晚飯的時間了,很多人晚上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到,但是我們一般晚上9點要準備開始睡覺了,10點到11點是最佳睡眠的時間,最晚也不能到夜裡12點。

    “睡五更”對人體機能恢復的作用,還要取決於睡眠質量的好壞。若是上床半小時內能入睡,夢少或自感無夢,睡眠時間保證在6至8個小時,第二天醒來沒有睏倦疲憊感,就是一個好的睡眠。

    睡眠是解除一天疲勞的主要途徑,也是抵禦疾病的防線,更是延年益壽的靈丹,其效勝過人參多矣。

  • 2 # 多彩紀錄

    古人的時間觀念裡,有一個常用的概念:時辰。辰,是“震”、“振”的本字,《說文解字》解釋為:“辰,震也。三月,陽氣動,雷電振,民農時也。”在十二支中,辰代表三月。《日知錄》中解釋為:“日月所會謂之辰”。《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有:“範者,法也。圍者,周也。言乾坤訊息,法周天地,而不過於十二辰也。辰,日月所會之宿,謂諏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星紀、玄枵之屬是也。”

    古人對一天的劃分經過了一段演變,《淮南子·天文訓》中是將一天分為十五段:“晨明、朏明、旦明、蚤食、晏食、隅中、正中、小還(小遷)、餔時、大還(大遷)、高舂、下舂、懸車、黃昏、定昏。”

    同時,古人在此基礎上用報時的方法將一晚分為四個時段,有“打五更”之說。《顏氏家訓·書證》中有:“或問:‘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訓?’答曰:‘漢魏以來,謂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為節。。。更,歷也,經也,故曰五更爾。’”

    提及古人的作息,往往可總結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這只是較為粗略的說法。在上文提及的“十二辰”名字中,有很多是以日月運動規律來命名的,其中與人們睡眠相關的有“人定”、“夜半”、“平旦”三個時間概念,與其對應的分別為“二更”、“三更”及“五更”。

    所謂的“人定”,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即夜深人靜時,人們進入一個安定的狀態,相當於現代的“21—23點”

    我們在睡眠時間上,可效仿古人的作息時間,即在人定、夜半時間入睡,而關於起床時間,應根據自身的情況,需保證足夠的睡眠,以達養生目的。

  • 3 # 橦霖

    就是早晨起來後幹活,晚上黑天后就睡覺。形容作息規律。

    成語解釋

    【詞 目】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讀 音】rì chū ér zuò,rì rù ér xī

    【釋 義】:這二句詩描寫古代勞動人民樸素的生活及讚頌太平盛世。後人用來說明農民早出晚歸,過著勤樸、起居工作有規律的生活。

    成語典故

    【引 用】《莊子·讓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

    【出 處】先秦《擊壤歌》,中國歌曲之祖。《帝王世紀》記載:帝堯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八九十老人,擊壤而歌。

    【原 詩】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

  • 4 # 雪花飄飄tk

    古時候沒有電,沒有照明裝置,就是根據太陽☀️的升落來安排生活起居和工作,太陽落山了就收工,回家做飯,天黑之前吃完飯收拾停當就睡覺了,早上天一亮就起床開始新的一天的生活。這就是日出而作

  • 5 # 博弈娛樂新媒體

    古代人把一天用子、醜、寅、卯、辰、巳、午、未、度申、酉、戌、亥 12個時辰來表示,每個時辰對應現在的兩個小時!

    這句話全句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用來描寫古代勞動人民樸素的生活及讚頌太平盛世。後人用來說明農民早出晚歸,過著勤樸、起居工作有規律的生活!至於日落是否一定休息,這也是不一定的,一般日落時分在今天的六七八點鐘左右,或早或晚,農民忙活完一天農事,也不可能直接休息的!

  • 6 # 逸川12138

    正常來說,都是在下午六點左右。

    因為那時候天都已經黑了,古代沒有電燈,不可能抹黑幹活吧?所以就這樣定了。

  • 7 # 昴日星官

    分析題目

    這個題目給的太寬泛了,很不好答。按照5W+H的原則,題主給出了“who”沒有地點,很不好給出具體答案。

    我國地跨五個時區各個地區,各地經緯度不一樣,春夏秋冬四季也不同,所以日出日落的時間是不一樣的,沒辦法給你特別詳細的答案。我只能給一些圖表,你具體參照下。

    分析答案

    古人是很勤勞的,實際上也並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產力不高的時候,他們往往是披星戴月而作。日落而息,那是吃飽了飯的一群人,他們是一群不用擔心明天不用擔心家庭成員會餓肚子的存在。

    元朝的劇本《冤家債主》裡面有這麼一句話“這大的孩兒披星戴月,早起晚眠”講述的就是這種事情。記得電視劇《平凡的世界》裡面也有這樣的場景,孫少平的哥哥很晚才從地裡回來。

    直到現在,人們透過計算機才能初步計算出來日落時間:

    日落時間=(180+時區*15-經度+cos(tan(10547π/81000*cos(2π*(日期+9)/365))*tan(緯度*π/180))*180/π)/15

    題主柯以柔根據這個公式去算算古人的日落而息的具體時間。

  • 8 # 匆匆是光陰

    古人是根據日月執行的規律來定製時間起居,用太陽的升落作為依據,四季日落日出時間不同,所以說沒辦法固定是幾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家三口,丈夫說:家務活都應該是女的幹,你覺得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