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電視劇情的人生

    視劇《女醫明妃傳》中,皇太后孫氏不是明英宗朱祁鎮的生母。因為殺母之仇,明英宗對孫太后很不客氣,孫太后對明英宗也心存不滿,甚至想廢掉明英宗另立郕王朱祁鈺。那麼,在歷史上,明英宗果真不是孫太后的親生兒子嗎?

    孫太后,是明宣宗的第二任皇后,初為貴妃,是明宣宗最寵愛的女人。關於孫氏與明英宗的關係,《明史·后妃傳》稱“妃亦無子,陰取宮人子為己子,即英宗也。……而英宗生母,人卒無知之者”;《明史稿》稱孫貴妃“子宮人子”;查繼佐《罪惟錄》稱孫貴妃“寵冠後宮,宮人有子,貴妃子之”;毛奇齡《勝朝彤史拾遺記》稱“宮人有身者,貴妃隱之為已有。二年十一月,宮中傳言貴妃生皇第一子”,又稱“及妃稱有子,……子為皇太子,是為英宗”;王錡《寓圃雜記》稱“宣宗胡皇后無子,宮中(一雲紀氏)有子,孫貴妃攘為己子”。上述史料大同小異 ,均稱一個普通宮女生下明英宗後,孫貴妃移花接木,據為己有。

    自己生不出兒子,就搶佔別人的兒子,在歷史上屢見不鮮,比較有名的如漢惠帝的張皇后,宋真宗的劉皇后。張皇后得不到漢惠帝寵愛,“萬方終無子”,於是“陽為有身,取後宮美人子名之,殺其母”;劉皇后無子,“李宸妃生仁宗,後以為己子,與楊淑妃撫禮甚至”。那麼,明宣宗的孫皇后會不會也這麼做呢?

    孫皇后入宮較早,十幾歲時就跟當時的皇太孫朱瞻基有了交往,二人青梅竹馬,感情甚篤,歷久彌新。後來,因為明成祖干涉,入宮較晚的胡善祥後來居上,成為朱瞻基的正妻。朱瞻基即位後,是為明宣宗,胡善祥升格為皇后,孫氏只能屈居第二,名號貴妃。即便如此,明宣宗心裡裝的還是孫貴妃。廢掉胡皇后,另立孫貴妃,讓最愛母儀天下,是明宣宗稱帝后一直在考慮的事情。

    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明宣宗的第一子朱祁鎮降生。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朱祁鎮被立為太子。隨即,明宣宗廢掉胡善祥,立孫貴妃為皇后。明宣宗廢掉胡善祥的理由為“未有子,又善病”,另立孫貴妃的理由則是孫貴妃生下了朱祁鎮。《明史稿》《明史》《罪惟錄》《勝朝彤史拾遺記》《寓圃雜記》雖然稱朱祁鎮不是孫貴妃所出,但這些史料或成書較晚,或“非史官之正史”,其真實性有待商榷。瞭解這段撲朔迷離的歷史,筆者認為要參考原始資料《明實錄》和《明書》。

    據《明實錄·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之一》載,“英宗……諱祁鎮,……母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八配聖章皇后,以宣德二年丁未十一月十一日生”,稱明英宗的生母為孝恭章皇后,也就是當初的孫貴妃。據《明書》記載,孫貴妃於“宣德二年十一月,生英宗皇帝”,也稱明英宗的生母為孫貴妃。

    此外,明宣宗有一大心病,他年近三十無子,故一直盼著生兒子,對後宮懷孕情況也格外關注;再者,孫貴妃“有寵”,明宣宗整天往她那裡跑。如果孫貴妃假裝懷孕,懷胎十月,這能瞞過精明過人、盼子心切的明宣宗嗎?

    既然記載明英宗出身的第一手史料稱其生母為孫貴妃,為何會有後來的不同說法呢?筆者認為,這是世人出於對胡善祥的同情和對孫貴妃的詆譭。胡善祥“無過被廢,天下聞而憐之”,故意給孫貴妃臉上抹黑是很有可能的。

    事實上,明英宗跟孫太后關係和睦,母子感情很深。“土木堡之變”後,孫太后當機立斷,立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為皇太子,命郕王朱祁鈺監國;明英宗被俘期間,孫太后“嘗寄禦寒衣裘,手自縫織”;明英宗歸國被囚禁期間,孫太后“時時遣使問候,遺珍饌,且數自入視”;明英宗復辟時,“石亨、曹吉祥等謀奪門,密白後,後許之”。英宗復辟後,為孫太后上徽號曰“聖烈慈壽皇太后”。這一連串的故事,也是孫太后與明英宗“母子連心”的佐證。

  • 2 # 豔夜讀錦書

    《明書》記載孫貴妃於“宣德二年十一月,生英宗皇帝”。另一說是宮女所生,即孫貴妃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偷偷抱養宮女之子為己子,而那個宮女卻銷聲匿跡了。《明史稿》記載孫氏“子宮人子,於是眷寵日重”。查繼佐《罪惟錄》也說孫貴妃“寵冠後宮,宮人有子,貴妃子之”。《明史》中也認同這種說法。

    原來宣德年間,宣宗朱瞻基的正宮胡皇后舉止得體,賢良溫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還有一位孫貴妃。孫貴妃,永城縣(今河南永城)人,主簿孫忠女。10歲時,經彭城伯夫人、張太后母親向成祖推薦,選入內宮撫養。永樂十五年(1417),冊封為皇太孫嬪。宣宗即位後,被冊立為貴妃。

    孫貴妃深得宣宗皇帝的喜愛,惟一的遺憾是沒有得到皇后的寶座,於是孫貴妃絞盡腦汁,總想擠掉胡皇后而自立,機會終於來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沒能為宣宗生下一個皇子,孫貴妃雖然也沒能生子,但她想出了一條偷梁換棟的計策,他派人在宮中四處打探看哪位宮女被皇帝臨幸後懷有了身孕,於是將找到的宮女藏在秘室之中,與外界隔絕,派專人送飯、照看。然後買通御醫,對外號稱懷孕,並偽裝了許多懷孕的跡象,由於當時孫貴妃深的皇帝的寵愛,因此無人敢透露半點風聲,就這樣十月懷胎,宮女順利產下一子,孫貴妃馬上派人將孩子抱到身邊,秘密處死了宮女,然後派人立即通知宣宗,自己也裝出一副產後非常虛弱的樣子。就這樣這個小男嬰就成了孫皇后的親生兒子,而這個小孩就是後來的大明英宗朱祁鎮。

    朱祁鎮的出生並被立為太子,成為孫貴妃爭奪皇后之位的最重要的砝碼。後來太后和諸大臣同意宣宗廢掉胡皇后,冊立孫貴妃為皇后,應是母以子貴。由於宣宗皇帝一手導演了廢后的鬧劇,因此在他的一生英明中點上了一個很大的汙點。

  • 3 # 華英雄說歷史

    明英宗朱祁鎮,宣宗朱瞻基長子,九歲繼位,年號正統。其母孫氏,始為貴妃,後立為皇后。

    若問明英宗是不是孫貴妃抱養的,這在皇家是不可能的。皇室血脈傳承,那可是天大的事情,不可能如此輕率。我們都知道,明朝有嚴密的安全制度和宮廷紀律,皇帝寵幸嬪妃也有一整套既定流程,想隨隨便便抱養一個皇子那簡直是天方夜譚。具體的情況,我們可以分析一下:

    第一:皇帝寵幸嬪妃,敬事房都有嚴格的記錄,包括年月日和時辰,都詳細得很,這是以後嬪妃受孕的對證。

    第二:太醫院的定期號脈和體檢。自皇帝寵幸嬪妃後,太醫院就會例行安排請脈和體檢,並記錄在案。一直到確定懷孕後,還會實行多人會診,即號脈的,開藥的,抓藥的,煎藥的,負責監督服藥的,記錄胎兒成長的,太醫院會有一個專門的工作組,各負其責。

    第三:明朝的錦衣衛制度,那可是嚴密無比的。除了皇帝,基本上沒有人知道身邊的熟人是不是臥底。想飛一隻蒼蠅進去,那都難上加難。更何況偷偷的換一個皇子出去呢?

    我們因為電視劇看多了,所以經常會看到狸貓換太子這樣的狗血情節。不過現在的宮廷劇以及野史小說,為了單純追求收視率,確實喜歡惡搞歷史,胡編亂造,毀人三觀。

    不過話也說回來,明英宗朱祁鎮也算是一個奇葩的皇帝,身上的故事太多了。寵幸宦官釀成大禍,發生土木堡之變成了瓦剌人的俘虜。回來之後成了太上皇,囚禁於南宮。後又復位重新當皇帝,殺名臣于謙。如此起伏的人生經歷,這些故事確實足夠後人調侃。

  • 4 # 柔情似水—政委

    歷史上關於明英宗朱祁鎮和孫皇后究竟是不是親生母子還有疑問,傳說孫皇后當時並沒有懷孕,而是偷了別人的孩子。不過這個說法恐有詆譭之意,因為孫皇后假如是盜子,她就需要裝上十個月的身孕,這期間不僅要騙過侍從還有太醫,更要瞞住皇上和張太后,根本就不可能做到。而且這個說法出自清朝編史,所以真實性會大打折扣。那明英宗和孫皇后之間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呢?

    明英宗朱祁鎮是不是孫皇后親生?明英宗和孫皇后真實關係揭秘

    許多朋友受影視作品的影響,認為:明英宗朱祁鎮的生母另有其人,並不是孫太后。還有些說法是:孫太后曾謀害了朱祁鎮的生母,兩人關係不睦,孫太后甚至有廢帝改立朱祁鈺的打算。那麼,孫太后與朱祁鎮究竟是什麼關係呢?他們之間是否有仇隙呢?

    明宣宗朱瞻基一生總共冊立過兩位皇后,孫太后並非宣宗的原配皇后,但是,她卻是明宣宗最寵愛的妃子。關於孫太后與朱祁鎮的關係,《明史稿》中有這樣的說法:“妃亦無子,陰取宮人子為己子,即英宗也。而英宗生母,人卒無知之者。”

    根據這種說法,孫太后與明宣宗並沒有子嗣,不過,她卻透過某些手段霸佔了其他宮女的兒子朱祁鎮,至於這個宮女的身份則無從查證。《明史》等一些有權威性的正史均沿用了這一說法,雖然,細節有所不同,但是,大體來說都是:孫太后玩了一出移花接木的手段,強行將朱祁鎮過繼為自己的兒子。

    從時間上來看,當時的孫太后只是貴妃,想要晉升為皇后,則必須給英宗誕下子嗣。嬪妃自己不爭氣,便藉著別人的兒子“母憑子貴”,這種現象在歷史上不勝列舉。

    明英宗朱祁鎮是不是孫皇后親生?明英宗和孫皇后真實關係揭秘

    漢惠帝時期,張皇后因沒有子嗣得不到皇上的垂青,於是,便從後宮中挑選了一個懷孕的美人,待其誕下龍子後強行據為己有,還派人將剛剛生產後的美人毒殺,毀屍滅跡。宋真宗的劉皇后也曾做過這種事,不過,劉皇后的做法比較“文明”,她只是過繼了李宸妃的兒子,並未對孩子的生母痛下殺手。

    那麼,明宣宗的孫皇后會不會如法炮製呢?

    孫皇后十幾歲入宮,入宮後與朱瞻基情投意合,兩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可惜,由於種種原因,孫氏並未沒被冊封為太子妃,反倒是入宮較晚的胡善祥後來居上,成了朱瞻基的原配夫人。明宣宗登朱瞻基基後,胡善祥順理成章地成為皇后,孫貴妃只能屈居其後。

    明英宗朱祁鎮是不是孫皇后親生?明英宗和孫皇后真實關係揭秘

    畢竟,冊封胡善祥為太子妃是明成祖的命令,朱瞻基最喜歡的還是孫貴妃。如今,朱瞻基已當家做主,自然要將愛人扶正,於是,他廢掉了胡皇后,改立孫貴妃為後。明宣宗廢后和改立孫貴妃的理由都是子嗣,“胡皇后未有子,又善病。”

    明宣宗召見了大臣張輔、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商議,聲稱道:“朕年過三十了還未有兒子,現在孫貴妃有子,母從子貴,古亦有之。”於是,明宣宗列舉了胡皇后多次過失。此時孫貴妃假裝推辭:“皇后病癒之後肯定能生下皇子,我的兒子怎麼能先於皇后的兒子呢?”

    最終,胡皇后被降格為妃,讓她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而孫貴妃則因“誕下”了朱祁鎮而榮升皇后。

    《明史稿》雖然有權威,但畢竟不是官史,我們不妨來看看官史《明實錄》中是如何說的:英宗諱祁鎮,母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八配聖章皇后,以宣德二年丁未十一月十一日生。雖說,官史有被當朝掌權者篡改的可能性,但是,筆者推敲後認為:這段歷史沒有必要作假。

    明英宗朱祁鎮是不是孫皇后親生?明英宗和孫皇后真實關係揭秘

    朱祁鎮出生之前,明宣宗膝下無子,當時,宣宗已經過了而立之年,所以,他一定非常渴望嬪妃替他傳宗接代,對於後宮中嬪妃們的身子一定十分關注。如此下來,若有宮女懷孕,還能逃過明宣宗的眼睛嗎?他會容忍其他嬪妃為了上位搶奪龍子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此外,孫貴妃備受宣宗寵愛,兩人相聚的頻率很高,若孫貴妃假裝懷孕,且一裝就裝十個月,或許能瞞得過別人,但怎可能瞞得過求子心切的明宣宗呢?況且,倘若孫皇后真的這樣做,那麼,關聯此事之人肯定眾多,她不可能將關聯此事之人一一買通。

    那麼,既然官史這種“第一手資料”都說孫皇后就是朱祁鎮的生母,為何後來的史學著作會出現另一種說法呢?

    孫皇后歷經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六朝,並作為宣德朝的皇后,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的皇太后,和成化帝(朱見深)的主要撫育人,筆者認為:這完全是因為後世史書作者同情胡皇后的際遇,所以,才給孫皇后潑髒水。

    明英宗朱祁鎮是不是孫皇后親生?明英宗和孫皇后真實關係揭秘

    的確,胡善祥屬實比較冤,她在後宮中並未犯錯,卻被皇帝剝奪了後位,是以“天下聞而憐之”。但若是出於這個原因,而對原本並無過錯的孫貴妃加以詆譭,這就是史書作者的失職了。實際上,孫太后與朱祁鎮的母子感情很深。

    土木堡之變爆發後,孫太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孫子朱見深立為太子。倘若,她當初只是藉著朱祁鎮上位,那麼,為何不在朱祁鎮被俘後,站隊更有權利的朱祁鈺呢?若二人無母子關係,孫太后完全沒必要維護朱祁鎮的皇權。

    明英宗被囚與也先,孫太后“嘗寄禦寒衣裘,手自縫織”;英宗被迎回京城後遭到軟禁,孫太后“時時遣使問候,遺珍饌,且數自入視”;奪門之變時,石亨等大臣之所以敢救出朱祁鎮,完全是因為“密白後,後許之”。

    可以說,這些都足以證明兩人是感情深厚的母子,且他們之間沒有任何仇隙。

  • 5 # 風月追狂

    明史上記載明英宗是孫貴妃所生,宣德二年(1427年)孫嬪妃為明宣宗朱瞻基產下 長子朱祁鎮(明英宗),出生四個月後冊立為皇太子。因此孫貴妃抱養朱祁鎮在正史上沒有記載。在民間和野史當中,對朱祁鎮的身世之謎有爭議。關於這樣的說法,我在這裡分析一下我的觀點。

    坊間和野史中講述明英宗抱養的原因。

    明宣宗朱瞻基和皇后胡善祥多年沒有子嗣,因此宣宗同孫貴妃談到這件事,並且宣宗還說道,誰要能給他生下第一個皇子,他就立這個孩子為太子,封這個孩子的母親為皇后,廢掉以前的皇后。孫貴妃一聽這話,連忙下跪,說她這近身體身體有異常徵兆,不知道是不是懷孕了。宣宗聽後非常高興,如果貴妃懷有龍子,就改立她為皇后。其實孫貴妃是奉承宣宗的。

    為了達到自己能做皇后目的,所以她故意這麼說的。因為有了這個想法她處處留意。她得知一個宮女在偶然間被宣宗臨幸後懷孕了,她秘密把這個宮女隱藏起來,自己假裝懷孕的樣子,後來這個宮女生下一個男孩,她秘密殺害那個宮女,奪下這個孩子,買通接生醫生,稱自己生下皇子。這個孩子就是朱祁鎮。宣宗非常高興,並且兌現承諾,封這個孩子為太子,封孫貴妃為皇后。這就是孫貴妃抱養朱祁鎮的原因。

    明英宗被抱養在皇家之中沒有這個可能。

    明英宗朱祁鎮抱養這個原因是不成立的,皇宮裡皇家子嗣生養是非常嚴格的,不可能像坊間所說得那麼簡單,明朝宮裡皇帝和妃子同房都有記錄的,懷孕是否都要經過太醫院檢查登記,不可能別人懷孕的孩子隨隨便便到你那裡去,你假裝懷孕,能隱瞞這麼久嗎?畢竟從懷孕到臨產有那麼長時間,在這中間不可能不露出馬腳,這是欺君之罪,你也不可能有這樣的大膽,來隱瞞皇帝,因此在這裡說明孫貴妃抱養朱祁鎮是不成立的,在深嚴的皇宮裡,我想還沒有哪個妃子能夠膽大妄為。做這個大逆不道,偷樑換柱的事來,也是不可能辦到的,所以抱養之說,是不可能成立的。

    總結。

    皇宮內等級深嚴,人員之多,偷樑換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尤其在皇后和妃子生子過程中,都有全程跟蹤服務的,每個細節都記錄在案,並非坊間所說那樣,沒有事實根據來證明朱祁鎮是抱養的。

  • 6 # 碧水青山0

    明英宗不是抱養,是為了爭寵當皇后,她暗地裡換取了宮女的孩子。這是完全有可能的。理由如下:

    一,都是皇帝的孩子;二、孩子有高貴身份的母親,就是抬高孩子的身價;三,即使鬧出來,有辱皇家名譽;四,也是最重要的,她與皇帝青梅竹馬,朱瞻基對她言聽計從。所以皇家都睜著眼閉著眼。

    孫皇后一向精明 詭計多端。

    一、皇后不如廢后

    孫皇后十餘歲入宮,永樂八年,在明成祖朱棣的安排下,為皇孫朱瞻基的嬪妃。

    因入宮時只有十餘歲,與老公朱瞻基朝夕相處,感情深厚。明宣宗朱瞻基即位之後,冊封孫氏為貴妃,(皇后是爺爺朱棣以及奶奶張太后欽定的胡氏)。

    因胡皇后沒有兒子,1428年,明宣宗朱瞻基廢了胡氏皇后,退居長安宮,號“靜慈仙師”,冊立太子朱祁鎮之母孫貴妃為皇后。

    胡皇后無過遭廢, 得到了許多人的同情,包括朱祁鎮奶奶張太皇太后。《明史·后妃傳》記載:“張太后憫後賢,常召居清寧宮”。張太后不僅僅是常常把廢后胡氏接到宮裡住、召到宮裡玩。宮裡有什麼大小事,廢后胡氏排座卻在孫皇后之上。

    於是,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奇聞:堂堂的一個皇后,竟然不如一個廢后!這讓孫貴妃很是嫉妒鬱悶,不服氣,可因為是老天牌張太后在,她也無可奈何。

    特別是胡皇后死時,自己的老公也後悔當年“廢后”,說:“此朕少年事。”還恢復了皇后名號,尊“恭讓誠順康穆靜慈章皇后”。朱瞻基意思是說,自己廢后行動是因年少無知。其實他逼胡氏讓後時,朱瞻基已經31歲了。他如此說,言義之外,是自己聽信讒言,考慮不周。這讓孫皇后情何以堪,搞了半天自己是惡人,自己不配當這個皇后。

    其實按“母從子貴”定律,孫氏當皇后的確不合格。

    《明史·后妃傳》介紹孝恭皇后孫氏處記載:“妃亦無子,陰取宮人子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寵益重。”

    還有孫胡皇后不知道的,連後世歷史學家都把“廢了的胡皇后”擺在自己前面。

    二、果斷冷靜的太后

    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的訊息傳來,京師告急,震動朝野,明朝陷入危機。孫太后,果斷冷靜,拒絕南逃,毫不猶豫同意了于謙的主張,保衛北京城。

    《明史·于謙傳》記載:“初,大臣憂國無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請皇太后立郕王。”

    勢態緊急,于謙進宮請示。全天下的人都可以拋棄了自己的兒子朱祁鎮,唯獨她作為母親,不會放棄救兒子的希望。

    此時于謙挺身而出,當然不能錯過。於是,她當機立斷全盤接受于謙的提議:放棄孫子,立朱祁鈺。于謙已經說得很清楚,自己孫子年幼,不能掌控局面。

    於是,她出面,任命郕王朱祁鈺監國;任命于謙為兵部尚書,負責北京城備戰禦敵一切軍務排程。

    半月之後,文武百官不再議論遷都難逃了,卻請皇太后同意立剛剛監國的郕王朱祁鈺登基為帝,這意味著放棄孫子的基業,對此孫太后也咬牙準議。

    景泰帝朱祁鈺登位,尊封孫太后“上聖皇太后”。對孫太后而言,看似高尚無比尊貴至極的封號,背後是無盡的憂傷。自己貴為皇后時,地位不如一個廢后;自己升為太后時,證明自己但老公沒了;如今被尊為上聖太后,意味著兒子沒了。

    作為一個母親,不能為享受一個虛名而沾沾自喜。兒子還在瓦剌活著,自己不救沒有人救他。

    指望于謙?他現在心裡只有北京城的安危!指望朱祁鈺?他心裡只有帝王之位!自己唯一的幫手就是兒媳婦、朱祁鎮的皇后錢氏。

    這就是堅守北京但好處,起碼幫助被俘的兒子方便多了。即使救不回兒子,子孫揹負因土木堡兵敗而丟棄都城的罵名也輕得多。

    三、蟄伏待機的太后

    苦心人天不負!于謙的北京保衛戰大獲全勝,瓦剌首領派人南下求和,表示願意放朱祁鎮回來。只是景泰帝朱祁鈺貪戀帝位,不肯鬆口。

    關鍵時刻,又是于謙!

    《明史》記載:王直等人要迎接明英宗回來,朱祁鈺不大願意。“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

    朱祁鈺回來了,雖然被幽禁南宮,但已經從漠北到了眼皮底下,可以時時探視見面。

    其實景泰帝朱祁鈺值得同情,他也是厄運不斷,兒子病死,自己沒有子嗣。接著妻子杭皇后也離去,自己沒有知心人。

    自己有機會稱帝,可只是一個“名譽皇帝”,保衛北京之戰,自己也算是立了大功勞一件,但一幫在保衛北京城有功之臣,都惦記著在大漠裡打了敗仗被俘的朱祁鎮。

    1457年正月,朱祁鈺病了,病得很重!石亨見到躺臥在病榻的朱祁鈺,立即跑回去找人商議,如何幫明英宗朱祁鎮復辟,立“不世之功”。

    《明史》記載“石亨謀奪門,密白於太后,許之”。意思是投機分子石亨先找人商議後,再去請示孫太后。孫太后自然欣然同意。1457年正月十七日黎明,朱祁鈺拖著沉重的病體去上早朝,看見一群昨晚還對著自己表示忠心不忘皇恩的大臣,已經擁簇朱祁鎮坐上了龍椅。

    在朝臣對著朱祁鎮山呼“吾皇萬歲”的具有濃郁諷刺意味的聲音中,明景帝朱祁鈺緩慢地,回到孤獨的床上躺下。

    世人皆說:人走茶涼!可朱祁鈺沒有走,他還住在宮殿裡,茶水就已經冰冷!

    四、功德無量的太后

    八年之間,經過了“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變”,不論是一心為國的于謙,還是野心勃勃的石亨,事先都必須請示皇太后。

    她是真正的幕後掌舵人。

    面對萬丈狂瀾,她都能處靜不變而達到以靜制動但效果,她用智慧與行動,保護了被俘被幽禁兒子朱祁鎮,保護了被廢的孫子朱見深,從而化解了一切危機。

    由於年輕時,孫太后憑藉老公對自己的寵幸,憑藉自己佯裝懷孕、偷換了宮女孩子的心機,受盡了嬪妃宮女敢怒不敢言的冷漠與白眼。但晚年的孫太后,挽救了無數的宮女嬪妃。她督促她歷經苦難的兒子明英宗下詔,廢除了萬惡的嬪妃殉葬制度。

  • 7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這事在皇家有可能,但明英宗不是孫皇后抱養的。

    先說抱養他人子這事,這在皇家的確是有可能發生的,最著名的就是“狸貓換太子”的原型,也就是最近熱播劇《清平樂》中男主宋仁宗趙禎的身世問題。

    宋仁宗的老爹宋真宗寵愛劉娥,但劉娥無子,她被封為皇后本身就是宋真宗強力推行的結果,群臣反對者不在少數。

    為了堵住悠悠眾口,宋真宗把宮人李氏生的兒子交給劉娥撫養,這個孩子就是宋仁宗。

    《宋史·列傳第一·后妃上·章獻明肅皇后》載:李宸妃生仁宗,後以為己子,與楊淑妃撫禮甚至。

    同樣的字句,也出現在了孫皇后的傳記中。

    《明史·列傳第一·后妃·宣宗孝恭皇后》載:妃亦無子,陰取宮人子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寵益重。

    那麼,是不是說明英宗也是孫皇后抱養的呢?並不是,因為在英宗本紀和《明英宗實錄》當中,其生母都是孫皇后。

    《明史·本紀第十·英宗前紀》載: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諱祁鎮,宣宗長子也。母貴妃孫氏。《明英宗實錄》載:英宗······皇帝,諱祁鎮,宣宗······皇帝嫡長子,母孝恭······皇后(即孫皇后)。

    按照成書年份,顯然是《明英宗實錄》在前,這部史書從天順八年(1464年)開始修撰,到成化三年(1467年)完成,是官修的編年體史書。

    等到明英宗時期,孫太后去世後,明英宗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不是孫太后的親兒子,但錢皇后竟然知道,她在明英宗臨終前告知“真相”,明英宗遺命恢復無辜被廢的胡氏皇后之位。

    這處記載有兩處漏洞,一個是明英宗恢復胡氏皇后之位的時間,不是遺命,而是天順七年(1463年)閏七月,另一個是基本邏輯錯誤,如果連明英宗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世,錢皇后是怎麼知道的?而且她知道為什麼不早說,要等到丈夫臨終才說?孫太后可是在天順六年(1462年)九月就去世了。

    這些漏洞可以透過作者的身份得到解釋,《寓圃雜記》是明人王錡的作品。王錡出生於明宣宗宣德七年(1432年),去世於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長洲(也就是今天的蘇州)人,家裡世代務農,到他這輩出了個讀書人,遍覽經史百家。

    而《四庫全書》對《寓圃雜記》的評價是“是書載明洪武迄正統間朝野事蹟,於吳中故實尤詳。然多摭拾瑣屑,無關考據。”

    作為一個吳地出身、未入朝堂士人所著筆記雜史,用來了解當時吳地風情可以,用來圖個樂子也可以,但要是用來當史料,那可就不行了。

    至於修《明史》的史官為什麼要把這段加進去,可能只是史官出錯了吧,畢竟這段除了構成自我矛盾,並沒有其他作用。

    其實從地位來說,孫皇后奪人子有一個最大的障礙——誠孝皇后張氏,跟宋真宗不同,明宣宗在位的時候,老媽活得好好的,而且權威極大,宣德初年,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

    劉娥奪人子是因為有宋真宗的支援,宋真宗就是當時宋朝的天,在宋宮內更是說一不二,可明宮內就不同了,明宣宗只排第二位,如果孫皇后想要奪人子的話,僅有明宣宗的支援是不夠的,至少還要活得張太后的默許。

    問題是,張太后一直比較喜歡胡皇后,胡皇后無子被廢后,張太后還經常讓她參加宮廷宴會,位次還在孫皇后至上,惹得孫後常怏怏。

    從這一點來看,明英宗當是孫皇后親生的,這是她上位的資本,也是張太后沒有替胡皇后撐腰的原因,畢竟如果孫皇后是奪人子的話,為什麼胡皇后不能奪呢?

  • 8 # 帶上歷史的心行走

    最是無情帝王家,孫氏為這個昏庸無能的兒子,做到了“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的一切可能,史書多記載明英宗不是孫貴妃親生,《明史》明確地說:“人卒無知之者。”意思英宗的生母到底是誰已無從查證。明朝的歷史多為推翻它的清朝統治者編撰,多有偏頗,不得不持懷疑態度。

    一,奪宮人之子

    明宣宗寵愛孫氏,登基封孫氏為貴妃,特賜皇后才有的金寶金冊,宣德三年,孫氏懷孕生子地位大大提高,胡皇后多年無子,多病,在宣宗朱瞻基的暗示下,廢后一事提上日程,最後胡皇后請辭,孫氏立為皇后,兒子朱祁鎮為太子,此時朱祁鎮才四個月,史上最小的太子。

    後傳出孫氏是奪宮人之子而上位。史書記載這個孩子並非孫貴妃所生,而是“陰取宮人子為己子”,孫氏得寵更想往前一步,可是自己遲遲未孕,就找了一個被朱瞻基臨幸懷孕的宮女,關在密室,買通太醫謊稱自己懷孕,孩子出生殺死宮女,據為已有。

    二,“土木之變”後復辟

    明英宗朱祁鎮繼位,尊孫氏為皇太后,御駕親征,“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瓦剌人俘虜,孫太后和于謙擁立留下來監國的郕王朱祁鈺登基,以穩朝綱,一年後,瓦剌放了沒有用處的朱祁鎮,之後幽禁深南宮,七年之後,景泰帝朱祁鈺病重,“奪門之變”發生,英宗復辟。

    這一系列事件裡,孫太后充當什麼角色呢?擁立朱祁鈺,力爭救回朱祁鎮,助朱祁鎮復辟。孫太后在朝野勢力一直是強大的存在,卻沒有立朱祁鎮兒子朱見深,朱祁鈺兒子早逝,其一脈已無繼承人。沒有因朱祁鎮的過錯而褫奪其封號,作實質性懲罰。這種溺愛非親生父母才有,如果不是親生母親,已經尊為太后的孫氏何必操這份心,從被俘虜開始,那就應該讓他消失,景泰一樣尊她敬她,而且如果是抱養,死了就不會有東窗事發的可能。

    三,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如果當時有此傳聞,皇帝不明查也得暗查,不喜孫氏的張太后涉及皇家血統也不會袖手旁觀。如果此事為真,孫氏難穩皇后之位。就連胡皇后被廢,多年後,宣宗還向群臣道歉,都是自己少年輕率的決定,如果是殺人奪子,群臣就算沒證據也不會尊這個嫌疑人,尤其宣宗死後。

    土木堡之變,尤其顯出孫太后是作為一個母親的私心,只想救回兒子,好好教育這個兒子,幽禁是保他,教育他。朱見深是他的親孫子,孫太后沒有攜小皇子臨朝,一她不是野心家,二太溺愛這個兒子。在她的溺愛下朱祁鎮復辟之後,許多賢臣被殺,包括于謙。

    也許在孫氏心裡,愛這個兒子是第一,儘管他很無能;權力是第二。天倫之樂最大。殺人奪子傳言可能是她的敵人造謠,妒忌所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俄羅斯一個“捱打民族”怎麼就成了“戰鬥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