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天魚頭
-
2 # 邢者拾光
蒲松齡自己說,《聊齋志異》就是用茶水換來的。隨著閱歷的增加,“搜奇索異”借古喻今的念頭一直縈繞在他心上。為了便於向人打聽各地風情和民間奇事,他想出了絕招:在路邊鋪張蘆蓆,擺個茶攤,只要行人講個故事,或說個奇聞,就免費飲茶,不取一文。當然,茶客路人所能講的只是一些素材,最後成書還得靠蒲松齡的妙筆生花。蒲松齡科舉不行,屢試不第,在不快中把自己的全部心思寄託放在了《聊齋志異》這本書上。在西鋪村教書的日子裡,每天早晚時分,蒲松齡都會在大道旁擺上茶攤,熱情邀請過往行人入坐,久而久之,許多人都知道西鋪村有一個愛聽故事的“傻”先生,收在《聊齋志異》中的《席方平》就是這樣蒐集到的。蒲松齡每天坐候在道旁,一坐就是二十多年。他在“茶攤”上收集到大量素材,寫成有關鬼怪傳奇的作品近500多篇,彙輯而成《聊齋志異》一書。算是功夫不負有心人,人到暮年,蒲松齡終於大功告成。不知道做塾師的蒲松齡一共拿出多少錢買茶,也不曉得多少路客喝過他的茶,一部偉大的《聊齋志異》就誕生在柳泉邊的茶攤上。這些流傳於民間的故事,看似平常,卻是最接地氣的地方文化與地域文明形象,蒲松齡有這樣的意識,日積月累蒐集故事並加工成文,其精神甚至影響了中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幫助他成為了新時代的“故事大王”。
-
3 # 肥肥大狗熊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1640-1715年)是山東淄川(今淄博)人。兒時家境富足,後因社會動亂家道敗落。他從小聰慧敏捷,詩文才華橫溢,深得名士施閏章、王士稹的賞識。他在19歲時考取秀才,名列第一,可是在歷次鄉試(省試)中,卻屢試不中,直到71歲時才由府道薦舉補了個貢生。其間的50多年,壯志難酬,窮困潦倒,生活極為艱難。中年後為生活所迫,一直在鄉村當塾師。由於當年的私塾一般是冬春的農閒時節開學,而在農忙的夏秋季節則無書可教。為了維持生計,蒲松齡就在村口道邊的老槐樹下襬了個茶攤,每天賣幾碗大碗茶,餬口度日。
-
4 # 生活之路一帆風順
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卷、491篇,約40餘萬字。作品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秀傳統和表現手法,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許多篇章不斷被改編為戲曲、電影、電視劇,影響是深遠的。
蒲松齡在科舉上失意,不得不尋找其他精神上的寄託,於是便有了《聊齋》這個經典的出現。他在山東蒲家莊的老槐樹下,擺了個“茶攤生意”。他這個“生意”則是要收故事,而且他還立下了個規矩“只要是能夠說出一個故事,茶錢便分文不取”。於是天南地北的故事,古往今來的傳說,漸漸地,蒲松齡便收集到了風格迥異的故事和素材,《聊齋志異》這本奇書,真的可以說是用這一碗碗的茶水成就的。
透過蒲松齡擺茶攤寫奇書《聊齋志異》給我們現代人帶來啟示,不要執著一條自己認為能成材的路,一條路走到黑,什麼也落不下,還不如另闢蹊徑照樣可以實現自身價值。現在我們的年輕人都走“獨木橋”高考,上好的大學,考公務員,工資穩定,待遇好,可以企事業單位的崗位畢竟有限,還是有大量的大學生自找出路,選擇創業或打工,像馬雲、董明珠、馬化騰……他們不都是從無到有靠自己奮鬥出來的,事業也越做越大,實現自身價值。
大家都吃過“老乾媽”辣椒醬,陶華碧一位貴州山村裡的女人,靠自己的力量1989年在貴陽南明區龍洞堡的一條街邊,用四處撿來的磚頭蓋起一間房子,開了個簡陋的餐廳,取名“實惠餐廳”,專賣涼粉和冷麵。自己特地製作麻辣醬拌涼粉,有一次顧客來吃飯一聽說沒有麻辣醬了,就轉身走了。這件事對她觸動很大,從此潛心研究獨特風味的麻辣醬。有人專門買她的麻辣醬。後來麻辣醬做多少也不夠賣,涼粉賣得很少,甚至沒人吃了。陶華碧捨棄苦心經營多年的餐廳,於1996年7月,租借南明區雲關村委會的兩間房子,招聘了40名工人,辦起了食品加工廠,專門生產麻辣醬,定名為“老乾媽麻辣醬”。她從一點一點發展到現在的規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老乾媽”。有了這麼多成功人士從小做大的事例,我們也是有希望成功的,首先有個奮鬥的目標,為了目標堅持不懈前行,我們也會成功的。我就分享這些,歡迎大家討論,留言區留言,謝謝!
-
5 # 中醫上醫文化
我信因果,蒲松齡擺茶攤不過是在顯因緣之相,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一切唯心所造,都是當下之心感應來的相。所有一切發生是在顯他的心相。
-
6 # winner謝永勤
答:(1)為了收集素材:蒲松齡在老家的十字路口,擺了個小茶攤,有茶水有點心,南來北往的人路過歇歇腳,吃點東西喝點茶水,類似今天的街邊的大排檔,但是蒲松齡並不收錢。但也不是白給,必須得給他講一個奇怪的故事。
(2)為了收集素材和增長見識
(3)他在青少年時期過著窮愁潦倒的生活,決心用短篇小說來反映現實。他在農村一面教書,一面深入群眾瞭解老百姓的疾苦。他利用教學的空餘時間,在村莊路口擺茶攤,用茶水招待過往客人,與他們促膝談心,請他們講民間故事,蒐集奇聞異說。每當聽到有趣的故事時,他就邊聽邊問,詳細記錄下
(4)蒲松齡。他的茶攤並不以營利為日的,往來的路人只需在歇腳聊滅時,將自己聽過或見過的奇聞異事跟他聊聊,茶錢分文不要。這個不成文的“規矩”,由此也就傳開了,過往的行人不管有沒有真實的故事,都到他的茶攤去蹭杯茶吃,然後胡編一個故事應付。對此,蒲松齡並沒有斤斤計較,茶錢照例不收。久而久之,蒲松齡積攢了很多關於魑魅魍魎、狐仙妖魔的故事題材。
-
7 # 北疆同心聊歷史
誰說蒲松齡擺的是茶攤?在傳說中人家擺的可是賣綠豆湯的攤子!在傳說中,蒲松齡是個屢試不第的才子。後來,他看破了考場黑暗,便決心不再參加科舉考試了。
在長期的科舉考試經歷中,蒲松齡發現了許多不公平之事。而且因為他本人也曾因深陷科舉制度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所以便決心創作一本小說,透過藉助於描寫鬼神仙狐的故事,揭穿了黑暗的封建社會弊端,尤其是科舉考試對人們的毒害!
可是要想寫作就得有素材呀,而素材可是要靠積累的!怎麼辦呢?可巧的是蒲家緊鄰大路,南來北方的行人很多,而且當時又是三伏盛夏,走路的人們熱得難受!於是,蒲松齡決定在門口搭起蘆棚,擺了幾口大缸,將煮好的綠豆湯倒在缸裡,供行人消暑解渴。
無論是誰,只要口渴了都可以免費喝湯,蒲松齡是一文錢也不收!不過不收錢歸不收錢,蒲松齡還是有個小小的要求的——白喝湯可以,不過需要喝湯的人講個有趣的故事來換!蒲松齡就透過這個辦法,收集了好多的故事素材,這為他創作《聊齋志異》提供了有力條件。
以上便是“蒲松齡擺攤收故事”的傳說了。
-
8 # 明月明朗明空明天
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濟南府淄川(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清代傑出文學家,優秀短篇小說家。《聊齋志異》作者。
蒲松齡出生於地主沒落家庭,一生為功名奔波,17歲中秀才,然後開始了漫長而艱難的科舉之路,這一考就是十多次,清朝科舉每三年一次,從年輕考到老年,終於在72歲拔歲貢,從理論上說可以作官了,貢,即貢獻,就是有才能獻給皇帝,最終獲得個儒學訓導的虛職,即縣學的副官,清朝的學府分三級,國之監,府學,縣學。
在蒲松齡的家鄉淄川蒲家莊東側,柳樹成林,在柳蔭深處有一窪泉,常年流水,甘甜鮮美,所以,蒲松齡又稱為柳泉居士。
蒲松齡常年科舉,不是在科舉,就是在科舉的路上,但每每落榜,心情鬱悶,就萌發借鬼怪諷刺社會現實的想法,他又懂茶道,於是,在柳泉旁泡好茶收集素材,只要講一個鬼怪故事就可以免費喝茶。
蒲松齡的茶攤,一擺就是20多年,收集了500篇鬼怪故事,匯緝而成《聊齋志異》把民間的故事經蒲松齡這位文學大師的手筆,成了一部借鬼怪諷刺現實的名著。
-
9 # 大獅
相傳蒲松齡為了可以更多的獲取民間傳說的資料,藉以在十字路口擺設茶攤的方式,只要給他講一個故事或一則奇聞,便可以喝免費的茶水(一說綠豆湯)。
正是因為有了這個茶攤,蒲松齡才能寫出一部說鬼說狐的曠世鉅著《聊齋志異》。
事實上這不過是後人的傳說罷了,並沒有實質證據表面蒲松齡真的擺過茶攤。
我個人是比較喜歡品讀明清神怪類文言作品的,目前收錄很多這方面的書籍,包括一些絕版古書。
例如《埋憂集》、《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秋燈夜雨錄》、《夜譚隨錄》等等,都是類似於《聊齋志異》的作品,只不過其中沒有被翻譯成白話文,因此流傳度不廣。
實則那些書目記載的故事很大一部分跟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相重合,也就是一個故事多個版本。看多之後,發現真正堪稱經典者並不多。
《聊齋志異》之所以成為經典,緣由那些令人感動的愛情故事,書生與鬼狐,佳人遇仙人的故事是十分受人喜歡和推崇的,加之其筆鋒較為細膩,又有教化成分,因此備受後世的推崇。
最後給個小小的建議,對《聊齋志異》,若是能讀得懂文言,儘量去讀文言,因為白話文版本收錄的故事並不全面,有些故事因為極其隱晦,或者伴有香豔描述,因此並未被轉譯成白話。若是對文言不通,建議還是考慮一下為妙,要知道讀文言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尤其是長篇作品,簡直讓人抓狂。
回覆列表
蒲松齡,清朝人,字留仙,號劍臣,又號柳泉,世稱聊齋先生。作小說《聊齋志異》,談狐說鬼。
蒲松齡故居
在清朝訊息傳播是不發達的,想要知道故事,得從百姓口中得知。但是誰有會無緣無故的去講故事呢?
於是就有了擺茶攤,供行人休息,還不收取費用。在休息的同時講一個故事,這也就是聊齋志異能夠反應當時社會情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