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吱道書法剪輯

    這個問題我昨天看田蘊章老師的 每日一題節目中 田蘊章老師也提起過。

    千字文,由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一千個漢字組成的韻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韻、不對仗的文字,被稱為“筆”,而非“文”)。

    自有《千字文》以來,歷代書家紛紛書寫和臨摹,無不盡思其妙。為何他們如此偏愛《千字文》呢?其實,《千字文》是傳統蒙學三大讀物之一,一千個字寫下來,功力盡顯。除此之外,全文為四字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采斐然。

  • 2 # 穆如淸風

    《千字文》是中國古代幼童啟蒙讀物之一,流傳至今將近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它編撰於中國南朝梁武帝時期。梁武帝蕭衍博通眾學、擅長文學、雅愛書法。他十分推崇前代大書法家的字,曾評贊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墨跡“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歷代寶之、永以為訓”。為此,梁武帝派人從他所喜愛的前代大書法家鍾繇和王羲之的墨跡中,集了一千個各不相同的字;並且由周興嗣按照四言韻語的形式,把這一千個字連綴成為一篇通俗的文章,這就是為人們所熟知的《千字文》的由來。

    據史書記載,《千字文》最早而有名的有三種:一為(傳)王羲之臨鍾繇古千字文;一為齊之蕭子範千字文;一為周興嗣次韻千字文。此外,梁武帝亦有自制千字文。隋以後又陸續有多種續編和改編本。據清代梁章鉅《浪跡叢談》記載,還有一種隋滿徽所撰《萬字文》。但只有周興嗣撰寫的《千字文》因敘述了有關自然、社會、歷史、倫理、教育等方面的內容,便於對初學者進行啟蒙教育。所以,得天獨厚地流傳下來。

    似乎歷代歷代書法家都寫過《千字文》,諸如懷素、歐陽詢、宋徽宗、文徵明、趙子昂、鮮于樞、祝枝山、文徵明、智永、李陽冰、鄧石如、吳昌碩、褚遂良、解縉等等,都寫過。為什麼這麼多的書法家都愛寫千字文,總結大概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千字文》的內容;千字文,共1000字,每四字組成一句,每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其內容涉及天象、地理、歷史典章、為人處世等各個方面,非常適合人們用於抄錄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這類似於很多古今書法家喜歡抄錄(寫)《心經》一樣,一說練字,實可達到靜心養性的效果。

    二.《千字文》的字數;《千字文》有1000個字,要一股勁寫完寫好,絕非易事,十分考驗書寫人的書寫水平。

    三.《千字文》的字;《千字文》是梁武帝命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取1000個不重複漢字所編纂成的文章,極具書法學習性、挑戰性;一位書家,一方面能用自己風格的字寫這1000個不重複漢字,足以證明自己書寫水平已經上了檔次,另一方面若用王羲之集字版《千字文》作為範本學習,1000個不重複漢字,就有1000中結字範本,對結字的掌握也極具幫助。

  • 3 # 江上俠chenxiliang

    《千字文》為什麼當代書法家喜愛它?因為它不但內容精美,而且和書法藝術有久遠的密切的源流關係。1400多年前,隋唐之前的南北朝的南朝梁武帝愛好書法,為了讓諸王大臣及子孫們也練好書法,就命人從晉朝的書法大家王羲之作品中拓出1000個不同的字來,敕命非常有學問的散騎侍郎周興嗣把這1000個無序的字編成押韻詩體。任務異常艱難,因為字是限定的,這比任意發揮、寫1000個字的長詩難多了。周興嗣確實有才,用了一夜時間,編成了4字一句,共250句的千字韻文,累得鬚髮都白了。1000個字使兩字相同。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這《千字文》從天文寫起,再到地理歷史,文字衣裳,國家制度,風俗禮儀,動物植物,農耕生產,人物典故……簡直是一部古代百科全書式的美文,讀起來文字流暢,氣勢磅礴。《千字文》自問世之後,既是歷代從蒙童到成人識字學文的優秀讀物,也是書法家書寫的佳文法帖。像智永、懷素、歐陽詢、趙佶(宋徽宗)、趙孟頫、文徵明等都有傳世至今的帖本。因生字多,典故多,現當代一般中學生讀《千字文》讀不懂,能全部讀懂的要中文字科生、研究生。《千字文》既是法帖(包括原帖和諸多傳世帖本),又是內容精湛的文史,所以現在進取性強的書法愛好者和書法家青睞《千字文》就可想而知了。

  • 4 # 愛芳書法

    《千字文》是南朝梁周興嗣集王羲之字編寫而成的。

    從古至今,書法家都喜歡學習《千字文》,智永、趙佶、趙子昂、祝允明等人都有《千字文》書法作品存世。那麼《千字文》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首先,識字是讀書、明道的前提條件。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小學”教育,而《千字文》字字不同、形體各異,幾乎涵蓋了漢字中所有的結構、偏旁,是識字的理想範本。

    其次,《千字文》中包含了大量的天文、地理、歷史和人文資訊,是古代儒家思想的教科書,在識字之餘,可以達到啟發蒙童的作用。

    第三,《千字文》辭藻華麗,文筆優美,韻腳分明,朗朗上口,適合背誦。

    《千字文》在一於四百多年的流傳過程中,內容也有所改動,版本不一,還遠涉重洋影響到了日本、北韓等國家,對中華文明的傳播功不可沒。

  • 5 # 會講故事的明月

    千字文,由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一千個漢字組成的韻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韻、不對仗的文字,被稱為"筆",而非"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取1000個不重複漢字,命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編纂成文。全文為四字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采斐然。《千字文》語句平白如話,易誦易記,並譯有英文版、法文版、拉丁文版、義大利文版,是中國影響很大的兒童啟蒙讀物。

    中國大陸實行簡化字、歸併異體字後,其簡體中文版本剩下九百九十餘個相異漢字。

    歷代書法家喜歡的原因

    一是《千字文》的內容;千字文,共1000字,每四字組成一句,每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其內容涉及天象、地理、歷史典章、為人處世等各個方面,非常適合人們用於抄錄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這類似於很多古今書法家喜歡抄錄(寫)《心經》一樣,一說練字,實可達到靜心養性的效果。

    二是《千字文》的字數;《千字文》有1000個字,要一股勁寫完寫好,絕非易事,十分考驗書寫人的書寫水平。

    三是《千字文》的字;《千字文》是梁武帝命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取1000個不重複漢字所編纂成的文章,極具書法學習性、挑戰性;一位書家,一方面能用自己風格的字寫這1000個不重複漢字,足以證明自己書寫水平已經上了檔次,另一方面若用王羲之集字版《千字文》作為範本學習,1000個不重複漢字,就有1000中結字範本,對結字的掌握也極具幫助

  • 6 # 筆事

    首先,《千字文》是梁朝梁周興嗣集王羲之字編輯而成,此文一出,立即引起廣泛的關注。加之王羲之是後世公認的“書聖”,他的字自然受到歷代書家的追捧,成為書法的範本,古往今來的書法家均爭相臨摹研習。如祝允明,虞士南,蘇軾、文徵明,黃庭堅等都有《千字文》面世。

    (王羲之書法:《千字文》)

    其次,千字文包含了大量的天文、地理、歷史和人文資訊,是古代儒家思想的教科書,在識字之餘,可以達到啟發兒童的作用。

    (蘇軾《千字文》)

    第三,千字文辭藻華麗,韻腳分明,文筆優美,朗朗上口,適合背誦。書法家在書寫的過程中意隨筆動,心馳神往,越寫越愛寫,激發起無窮的靈感和知識的凝聚。同時,由於《千字文》的實用價值和經濟價值,而成為歷代書法家的鐘愛之選。

  • 7 # 大千淘淘客

    因為《千字文》太經典,短短的一千個字左右,它包羅永珍,含蓋了天文地理、氣候物產、社會經濟、歷史人文等方方面面,並且充滿哲理。

    因為《千字文》在過去作為蒙學,流傳廣,有深厚的群眾基礎。

    因為書法史上,以《千字文》為書寫內容的書體多,書法資源豐富,而且名家多,名氣大。

    等等等等……

  • 8 # 風帆一船

    個人也喜歡臨帖,寫字✍。對於你的這個問題,個人覺得選擇字帖有很多方面的因素!選擇千字文,個人感覺,名家臨寫比較多,趙體等很多傳世名家都有寫,所以選擇千字文可以多重比較!

    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

  • 9 # 數學趣味課堂

    確實如此,似乎歷代歷代書法家都寫過《千字文》,諸如懷素、歐陽詢、宋徽宗、文徵明、趙子昂、鮮于樞、祝枝山、文徵明、智永、李陽冰、鄧石如、吳昌碩、褚遂良、解縉等等,都寫過。個人以為,可從三個角度試著回答,原因如下所示:

    1、《千字文》的內容

    千字文,共1000字,每四字組成一句,每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其內容涉及天象、地理、歷史典章、為人處世等各個方面,非常適合人們用於抄錄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這類似於很多古今書法家喜歡抄錄(寫)《心經》一樣,一說練字,實可達到靜心養性的效果。

    2、是《千字文》的字數

    《千字文》有1000個字,要一股勁寫完寫好,絕非易事,十分考驗書寫人的書寫水平。

    3、《千字文》的字

    《千字文》是梁武帝命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取1000個不重複漢字所編纂成的文章,極具書法學習性、挑戰性;一位書家,一方面能用自己風格的字寫這1000個不重複漢字,足以證明自己書寫水平已經上了檔次,另一方面若用王羲之集字版《千字文》作為範本學習,1000個不重複漢字,就有1000中結字範本,對結字的掌握也極具幫助。

  • 10 # 古風堂書法

    為什麼一些書法家鍾愛寫《千字文》?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說白了,就兩點足以說明問題。

    其一,內容經典 《千字文》是由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由一千個不同漢字組成的韻文,全文上下四字分句,條理清晰,工整對仗,文采飛揚;而且內容也是平白如話,易誦易學。

    其二,流傳下來的《千字文》古碑帖非常多,可以滿足不同書體愛好的書家們去研究學習。至從《千字文》橫空出世以來,歷代許多書法大家都寫《千字文》,我們首先應該提到的就是是隋朝的智永和尚(王羲之的第七代孫)。為繼承王家家風,苦練書法,一生中書《千字文》800多本,傳世很多版本。還有古代的著名書法名家張旭、懷素、孫過庭、顏真卿、歐陽詢、趙孟頫、米芾、文徵明及祝允明等等,寫的都是經典之作,涵蓋了行草隸篆等諸多書體,並大都流傳於世。這些都是書法愛好者的學習楷模,研究的典範之作。特別是墨跡版本的千字文字帖傳世較多,更便於書家們進行地深入研究。另外一個優點就是內容相對較長,再加上內容經典,一旦書寫內容完美,做成冊頁或長卷的話,那就有點孫過庭《書譜》(書文並茂的典範)的感覺了。並且適合收藏,亦可作家傳之物,流傳後人。何樂而不為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時間失業後是隨便找份工作呢?還是堅持找自己喜歡的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