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兒童康復治療師阿乖

    作為一名兒童康復治療師,我認為可以利用獎懲制度。把他喜歡的東西作為獎勵,他不喜歡的事作為懲罰。可以從最簡單的開始。

    你想要讓他完成某件事你可以告訴他,完成了就可以得到什麼東西,比如一個水果一個小玩具。

    第二部,在上一部的基礎上和他說,我會根據你完成的時間或者完成的東西給予多一點獎勵,或者少一點獎勵。

    第三部,孩子不需要你的提示就能主動去做你想讓他去做的事。然後慢慢的誘導他告訴他,你不管去做什麼事,不一定會得到獎勵或者表揚,但是嘞你不去做就什麼都沒有。

    從新培養一個好的習慣。

  • 2 # 平方

    首先你得接受孩子是4歲,僅僅4歲而已。

    4歲的孩子做錯事情太正常不過了,何況成年人也經常做錯事,要不全國那麼多監獄、看守所關了那麼多成年人[呲牙][呲牙]

    孩子不承認錯誤,肯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和原因。當孩子在氣頭上時,和他講道理簡直是對牛彈琴的,待到心平氣和一片豔陽天時,再和孩子來聊天,一定是聊天而不是教育或批評,平等地聊天,聊剛才發生的事情為什麼會這樣。

    有時大人看到的僅僅是單一方面,在孩子的角度來說也許還另有隱情。

    以聊天的方式告訴孩子,假如爸爸媽媽遇到這樣的事情會如何處理,這樣處理會有什麼效果。

    切忌盲目地、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批評,結果只能適得其反。

  • 3 # 拂曉影月

    孩子已經4歲了,對很多事情都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透過打罵這一條想讓他承認錯誤是行不通的,這個首先得放棄。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慢慢的去引導孩子,多一點耐心,首先透過我們可以陪著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情或者玩喜歡的玩具讓孩子先冷靜下來,然後在忘卻了不愉快玩的過程中告訴他錯在那裡,為什麼他錯了,並且透過一些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或者告訴他這件事情如果做錯了會有什麼樣的後果,讓他慢慢的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孩子還小,也許不可能完全理解,但是他們也不是完全不懂,當他們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後,甚至有時候還會主動承認錯誤,跟你表明下次不會再這樣了(哪怕有些時候還是會再犯,但至少當時孩子已經意識到自己做錯了,知道了害怕)所有很多時候我們給孩子講道理是完全有必要的。對待孩子平時要多一些耐心,多陪陪他們,多傾聽他們有趣的想法與可愛的聲音!!!

  • 4 # 毛毛媽yanzi

    1.正面引導

    當孩子出現上面的問題時,作為父母的我們首先想到的策略應該是正面引導。一開始孩子可能是自己心裡也認為自己做錯,他發脾氣有時候也是為自己而發,只是又礙於面子尊嚴還不想跟爸爸媽媽“低頭”,那麼寶爸寶們這時候一定不能先著急,更不能在他“起頭兒”上職責他。你可以先稍微緩一緩,讓他自己平靜一下,然後在跟他交流,認識並直視自己的錯誤,並討論以後遇到這種事情該怎麼做。同時,我們還可以告知並分析他這樣做可能給他自己帶來的一些不良後果,比如,可能失去朋友。

    2.反面糾正。

    一些孩子可能性格比較犟,用正面引導會不奏效。那麼,就可以試試“以牙還牙”式的反面糾正。他做錯了事情,不願承認還發脾氣,你也可以讓他體驗一下別人做錯事還給他發脾氣的感受,故意損壞他的一個小玩具,不承認是你做錯了,並當面對他發脾氣,在他感同身受了之後,和他開誠佈公地溝通這樣做帶給別人的感受,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3.變問題為技能。

    當然,我認為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各種問題,都可以轉化成為他們需要學習的一項新技能。那麼,在這個事例中,你的孩子需要學習的新技能就是學會誠實。這樣一來,把問題轉化成為技能,孩子就不會反感你揪著他的錯誤不放,反而會很樂意配合你去學習一項新技能。你可以與他一起制定學習新技能的任務,指定獎勵措施,一起暢享學會這項僅能的好處,然後和他一起去執行。一定會讓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只要我們作為父母,有耐心,好學上進,孩子的問題總會朝著我們預期的方向邁進。

  • 5 # 大果兒童情商教育中心

    1⃣️我們是一家從事3-12歲兒童情商教育的機構:大果情商。您問的問題,裡面包含了兩個方面,第一,做錯事情不承認。第二,有生氣的情緒,家長可以怎麼做。

    2⃣️第一,其實很多家長非常在意“讓孩子承認錯誤”,因為家長會認為“孩子承認錯誤=真正認識到錯誤”。這個論斷是不對的。我們反過來想想,所謂的真正認識到錯誤,是反應在日後再同樣遇到這類事情的時候注意,避免不犯錯或者少犯錯。但是仔細回憶下,基本上都是不能的。真正認識到了錯誤,是因為承擔了這件事所帶來的後果才能“認識到錯誤的”。比如,東西不收好,弄丟了,就找不到了。也不會再給你同樣的東西了。孩子承擔了後果,才能“真正的記住”!家長不必糾結於,孩子是否口頭上承認不承認,只要去承擔了這件事的後果就可以。不承擔後果是不行的。

  • 6 # Kory媽愛分享

    你好,我是一個5歲半男孩的媽媽,分享下我在和孩子相處中如何處理孩子做錯事的,我覺得可以先從三點上去考慮下。

    1.孩子做錯的事情,是否是真的錯事,還是我們家長觀念的裡的錯誤。

    很多時候,我們家長眼中的錯誤,在孩子眼中不是什麼錯誤,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水灑了,碗掉了,或者是小朋友好奇心驅使,犯下的錯誤。

    2.是否家長在面對孩子錯誤的時候過激。

    家長在遇到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是否表現過激,大聲呵斥,或者在孩子承認錯誤後,依然喋喋不休。當家長對孩子的錯誤反應比較激烈時,孩子就會傾向於不願承認錯誤,並且會模仿家長的反應,也會使用比較激烈的抵抗行為。

    3.家長是否在和孩子的爭執中強佔上風

    有時候,家長在面對孩子錯誤的時候,一定要強迫孩子認錯,或者當孩子出現牴觸行為的時候,非要和孩子較個高下,向孩子宣誓父母的權利。

    4.是否用邏輯後果處理孩子的錯誤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他們要面對的是錯誤帶來的自然後果還是邏輯後果也會影響孩子面對錯誤的態度。自然後果就是這件事導致的後果,比如該吃飯的時候不吃飯,那自然後果就是沒飯吃餓肚子,如果是邏輯後果,那就是不吃飯,就沒電視看。我們不能利用孩子的錯誤,去剝奪孩子的其他權利,那自然孩子就不願意接受錯誤。

    那面對孩子錯誤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我們自己要改變對於錯誤的認識,我們要能接受孩子犯錯,只要是不傷害他人,不傷害自己,不傷害社會的錯誤,我們應該都要去坦然接受,甚至用喜悅的心情去面對錯誤,因為有失誤,我們才能更棒,用這樣的觀念慢慢影響孩子,孩子的抗挫能力也會越來越強。

    同時我們家長,自己要調整好情緒和心態,我們需要的不是孩子承認錯誤,而是讓他們能有糾正錯誤的能力,引導孩子透過錯誤變得更棒!我們需要培養孩子面對世界的能力,當然錯誤也是世界組成的一部分啊!

  • 7 # 大格小絮新世界

    孩子年齡小,其生理機能的發育和心理發展還不成熟,常會說錯話、做錯事,這是難免的,在成人的幫助下能認識錯誤,改了就好。可是有些孩子做了錯事不肯認錯,倔強、執拗,確實令人生氣。對孩子的這種不良行為,家長應仔細分析原因,在瞭解孩子的基礎上給予正確的教育。

    1、 孩子做錯了事,自己不知是錯的。如三四歲的孩子,常有把衣服紐扣扣錯位,將襪底穿到腳面上,把兩隻鞋子穿反等現象;再大一點的孩子,特別是男孩子,頑皮、好打鬧,有時會把衣服弄破,或是為了探個究竟,把新買的玩具拆得亂七八糟……這都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特點造成的,他全然不知錯。對這類錯誤,家長不應該過多地責備孩子,更不要說那些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如:“你真笨”,“你真是沒用”等等。而應該在“如何做”上給予具體指導,不斷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激發他積極主動進取的願望,在一次次戰勝錯誤的過程中學到更多的本領,學會辨別對與錯。

    2、 孩子做錯了事拒絕認錯。有的孩子個性強,倔強、執拗、 任性 、自以為是,做錯了事不願承認,怕認錯後丟面子。有的孩子則從來沒有認錯的習慣,這與家長的教育有關係,如孩子摔倒了,家長不教育孩子走路要當心,反而怨地不好;小孩子之間發生糾紛,家長往往是袒護自己的孩子,說別人的不是;家庭成員之間教育方法的不一致等等,都是導致孩子做錯事又拒絕認錯的原因。對這樣的孩子,家長不要急於追究錯誤的大小,而應把重點放在如何幫助承認錯誤上,首先,家長必須改變以上不正確的做法,是誰的錯就是誰的錯,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要怨天、怨地,混淆孩子的是非觀念。再就是鼓勵孩子說實話,以親切的態度告訴孩子:“做錯了事沒關係只要勇改地承認錯誤並願意改正,就是好孩子。”同時嚴肅地指出:“做了錯事又不肯承認是錯上加錯!爸爸媽媽不喜歡這樣的孩子。”待孩子表示認錯後,肯定他的進步,再幫助孩子分析錯在什麼地方,其嚴重程度、不良後果等,教孩子應該怎樣做,讓他從中接受教訓,為今後正確的行為打下基礎。

    3、 孩子做錯事,怕受懲罰,不敢認錯。有的家長教育方法簡單、粗暴,不是呵斥就是打罵,常使孩子驚恐萬狀,無所適從。當孩子做了錯事後為了逃避父母的懲罰,只好用說謊來掩飾自己的過錯。要幫助孩子克服和糾正這種不良行為,家長必須改變不良的教育方法,堅持正面教育。 家長制的作風要不得,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最有利於孩子良好品質的形成。孩子雖小,但也有他 獨立 願望,有自尊心,孩子做了錯事,家長採取 打罵孩子 的做法是一種失敗的教育方法。家長要持冷靜的態度,分析孩子做錯事的原因,本著重動機、輕後果的原則,原諒孩子因生理、心理因素及缺乏經驗造成的過失。孩子畢竟是孩子,但是對其行為、品德上的錯誤則要毫不客氣地給予嚴厲批評,絕不姑息遷就,以便幫助孩子明辨是非,增強道德判斷能力,少犯錯誤。

  • 8 # 親媽猴仙姑

    九歲男孩媽媽,分享一點心得:

    兒子像哪吒一般,頑劣調皮闖禍不斷。不論發生什麼問題,家長應該把握幾個關鍵點:

    1.彼此心平氣和的情況下再溝通: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在盛怒、情緒不穩定、哭鬧等情況下,都不是溝通的好時機。先想辦法平復情緒,包括大人自己。

    2.多傾聽,避免先入為主,沒了解清楚情況,就用固有的認知、刻板印象給孩子下定論。

    3.個人經驗,孩子們都懂道理,只是在事情發生的時候不擅長控制自己,可以嘗試用遊戲的方式跟孩子約定規則,規則越簡單清晰,越容易達成,越方便反饋越好。

    舉例說明:我的孩子在外面玩的時候,很難接受大人的干預指令,比如“別跑”、“不許碰”這類的,而且有時會越不讓他做的事情,他越做。我用遊戲的方式跟他設定暗號,比如“小白燈”就是停下來的暗號,然後每次遇到需要他停下的情況,就都喊“小白燈”。久而久之,孩子形成條件反射,反而效果比直接斥責和控制好。

  • 9 # 夜蘭遊舞

    小朋友不承認自己做錯了還生氣,說明他不認為自己做錯了,他覺得我們冤枉了他。

    您可以問問孩子:你是不是覺得你這樣做是對的?你是不是覺得爸爸(媽媽)冤枉你了你很生氣?我們可以這樣嘗試跟孩子溝通下,讓孩子跟您開啟心扉,告訴您一個四歲孩子認知世界,我們瞭解後根據孩子的講述的情況做恰當的引導。

    再告訴孩子你這樣做是不對的,這樣做會有什麼不好影響,我們應該怎麼做。

  • 10 # 超寧的雙胞胎育兒筆記

    關於孩子做錯事不承認,這一點父母需要對兒童道德規則認知的發育有所瞭解。

    5歲以下的兒童還處於“前道德階段”

    “前道德”就是發生在“道德”之前,意思就是這個階段的是沒有道德概念的。

    5歲以下的孩子剛剛有簡單的思維意識,還沒有複雜的道德認知。因此他們的行為做事完全是依靠本能,以自我為中心。他們想怎樣就怎樣,完全按照自己想象的規則去行事,只有一個準則,就是追求最大的快樂,完全的利己主義。

    因此,我們會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看到想要的就會搶,就會拿,得不到就會哭,而且滿地打滾的哭,絲毫不會顧及別人的眼光。因為在他們的腦子中只有滿足自己慾望的本能,沒有其它任何的道德意識。

    但作為父母不能因為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就指責孩子不懂事,任性,這是孩子當前的發育階段所決定的。對錯其實是父母根據生活和道德經驗做的總結,但對於孩子還沒有對錯之說。所以但孩子做了大人認為的錯事,父母最好的方式有如下幾步:

    1、告訴孩子他的行為給父母帶來了哪些不便或者麻煩,這些麻煩將會導致什麼?

    比如孩子把水端到客廳來玩,還灑在沙發上,這種行為第一讓爸爸媽媽很容易因為地滑而摔倒,沙發弄溼了爸爸媽媽還要花時間來清理,很耽誤時間也會很麻煩。這樣就事論事的告訴孩子也會讓孩子更加清晰的知道自己行為的後果,而不是隻停留在對錯上。

    對錯是抽象的,而具體的影響則是具體的,孩子更容易理解。

    2、面對生氣的孩子,父母需要提醒自己他還是個孩子。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不道歉還生氣是更加不懂事的表現,但從孩子的角度講,當孩子做的事情被打斷,自己的需求沒有被滿足,生氣發脾氣是正常的反應,加上孩子只有4歲,他還無法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緒,這就需要父母先回歸到成人這個角色,先接納孩子的情緒,等孩子情緒平靜後再去和孩子講道理,比孩子已經情緒激動更加能夠接受大人的建議。

    所以面對孩子做的事情,客觀的冷靜的告訴孩子具體的影響,以及如何做能夠讓雙方更舒服,比僅僅有個對錯的判斷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幫助。

    雙胞胎男寶媽媽,美國父母效能訓練認證講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中科院教育與發展心理學研修生

  • 11 # 小喬治恐龍爸爸

    做錯事死不認賬,有時脾氣還很大,這恐怕是很多男孩子的通病,除了性格使然,和家長日常的教育還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那麼家長面對這種情情況究竟該怎麼做呢?

    一、謊話連篇死不認賬

    很多父母是不是都有過樣的體會,當發現孩子某件錯誤時,本想善意的引導,得到的回答卻是謊話連篇,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在你的家庭發生過:

    1、剛收拾好的家,被弄得慘不人睹

    這種情況媽媽一都要瘋掉,剛剛收拾好的家,一轉眼就弄得亂七八糟,即使有十足的證據,小傢伙也能厚著臉皮說這是爸爸弄的,或者恐龍弄的,反正死活承認,說多了,他比你還厲害。

    2、白白的牆畫得面目全非

    各位爸爸媽媽你們是這樣的,孩子鬧的時候兼鬧,不鬧的時候肯定有事,比如干乾淨淨的牆畫上各種完全認不出卡通造型,孩子還死硬的說的是佩奇畫的。

    如此等等,這樣場景還有很多,讓家長本來想善意收導的心一下子肖失,很多家長直接就揍一頓

    二、找到孩子不肯承認錯誤的原因

    1、家長的過度擔心孩子沒有認錯的後果,

    兩個孩子打鬧,如果有孩子哭了,往往是沒有哭的孩子,家長因為擔心孩子品行出問題往往就是要求孩子立即認錯,這樣做的就會使得孩子感到十分委屈,時間一長,必然對於家長指令有著極強逆反心理。

    2、擔心因此丟人

    “堂前訓子,背後教妻”

    在這種傳統思想影響下,家長認為孩子只要犯錯了,就可以不分場合教育孩子,其實這樣做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顧及到孩子的自尊心,很有可能產生羞辱感和牴觸心理,這時即使孩子知道自己錯了,也不願意承認。

    3、學習他人的後果

    三四歲的低齡幼童沒有形成自己的獨特認知,很多時候都在模仿他人,尤其是自己父母,如果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父母可以回憶一下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情況。比如日常生活裡夫妻對話什麼的。

    4、單純倔強固執

    由於孩子還小不能完全認知每一件事的對與錯,有時候很多明明錯誤的事情,他們反而認為是對的,所以就一定要堅持,尤其是三四歲孩子第一次叛逆期。

    5、擔心受罰

    很多家長為了避免孩子走彎路往往制訂了嚴格的處罰制度,使得孩子產生害怕心理,所以明明知道自己錯了,可依然堅持不肯認錯的。

    綜合以上所述,這是孩子在犯錯時不肯認錯的常見心理原因,此外這樣做也未必是壞事。孩子之所以出現種情況,也說明孩子已經知道自己做的事情並不是一件“光明正大”的事。發展心理學家Thomas Lickona在書中說:能夠懂得規則以及違背規則帶來的後果,是孩子在這個階段正在進行和完成的一個生長髮育“作業”。

    三四的孩子是無法準確快速認知的到自己的錯誤,面對這種情況,家長需要給予足夠的關注、理解和指導,才能慢慢孩子建立起正確道德意識。下一講我們來談談家長究竟該怎麼做

    三、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建立正確道德觀

    1、少一點棍棒教育

    心理學認為:過度的皮肉傷害,對於還沒能有明辨是非能力的孩子而言,只會讓他覺得更加壓抑。

    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這恐怕是很多家庭的做法,其實這樣的後果有時候只能換來短暫服從。很多孩子因為懼怕父母的棍棒教育,慢慢就開始逃避責任,少做一點,就會少犯一點錯的。

    2、找到事情原因

    發生事情之後不要急於怪孩子,給孩子一個說話機會,更不要為了顧及自己有一個懂事孩子好名聲,而冤枉孩子。理性耐心的孩子分析事情經過,讓孩子知道自己哪裡做對了,哪裡做錯了。

    3、告訴孩子如何解決問題

    分析完事情以後,孩子一般就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家長應該告訴或者引導孩子孩子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切忌家長武斷讓孩子道歉、或者公共場合之下罵孩子

    4、不管發生什麼,家長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正如前文所述,家長看見犯錯一時生氣直接揍一頓,而這樣的暴燥的情緒只會讓孩子感到更加害怕,因此家長切不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轉嫁自己的情緒。

    5、自己犯錯也要承認,

    家長自己犯錯也要承認,給孩子做好榜樣。身教重於言教,家長平時怎麼做,孩子自然會學習和模仿。所以家長以身作則非常重要。家長的面子相比於孩子的未來真的不算什麼,親身體會。

    隨著年紀增長,男孩子會出現越來越強的個性以及自我意識,爸爸媽媽這個時候應該減少暴力的棍棒教育更多采取談話等理性方式,因為當孩子真正的意識到了錯誤,真誠地說出那句“對不起”的時候,才能讓孩子學會去承擔責任,而不是逃脫。

  • 12 # 雞零狗碎的日常

    四歲了,已經懂的觀察大人和模仿大人的年齡,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通常是一張白紙,大部分的行為和習慣都來自家庭。首先是家長得反思是不是自己的問題,導致孩子受影響,其次看是什麼事情,所謂的對錯只是一種說法,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看法,在大人看來,孩子可能做了一些不應該做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可能覺得是純粹的覺得好玩和有趣。這個時候不應該嚴厲批評,而是問他,為啥這樣做?讓他說出自己的理由和想法,然後根據他的說法,來告訴他,那些對,那些不對。如果實在不願意說,也不承認,你站在他的立場上,做一件他認為錯的事情,然後問他這樣做為啥錯?理由呢?只有你問著他了,他沒法回答,讓他知道錯了,他才會真正的該正,說到底,一句話,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如果實在想發脾氣,就說服自己,親生的,隨我,多唸叨,慢慢冷靜,很多問題都解決了。

  • 13 # 37度暖爸

    這就是這個階段孩子年齡的特性(學齡前2-7歲)。

    第一,不具備邏輯思維能力

    舉個例子:孩子開窗戶下雨了,就認為是因為自己開窗才會下雨。孩子沒有邏輯思維,不懂得事物間的因果聯絡,自然沒法去和他“理論”。

    第二,自我中心

    凡事以自己的需要為出發點,不能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對於價值判斷也完全是從我的視角出發。所以,孩子只要認為自己做的對,那你是很難改變的。

    第三,關於生氣

    要引導孩子合理表達情緒,而不是不說話,發怒,甚至攻擊性語言和行為進行對抗。

    1、父母要詢問孩子的感受

    你現在感覺怎樣?/ 你很生氣對嗎? 用這樣的話引導或替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體驗,幫助孩子建立用語言表達情緒的能力。這個環節要注意做到接納,即:無條件接受孩子的情緒感受,不做評判。

    2、詢問原因,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你為什麼會生氣/發怒/委屈/悲傷......

    3、表達同理心

    媽媽知道你很........

    4、表達自己感受

    不做評判,用第一人稱我做開頭,只說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你怎樣,所以我才會怎樣,這是指責式的語氣。

    5、幫助孩子去中心化

    剛才提到這個階段孩子的特性是自我中心,沒有同理心,不會從別人的視角看問題。父母要用他所能接受的方式,進行去中心化的聯絡。

    有位媽媽回答到:孩子現在處於前道德階段,這個階段的特點就是我剛才提到的那兩點:自我中心,不具備邏輯思維能力。下個階段是他律道德階段,孩子會以權威為自己的判斷對錯的依據。也就是說,父母、老師,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會升高,你們的意見會成為他的標準。

    所以,父母表達自己的感受就夠了,沒必要非要和孩子爭個對錯。

    去中心化的練習,建議是透過相應的繪本來進行。一般的繪本,都是以孩子的視角出發,考慮到孩子的生活經驗和年齡特性而編寫的,針對性較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雙層公交車容量大,為什麼會退出舞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