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胡亂看一點歷史東西

    天寶九年(750年)高仙芝再度奉命出軍,擊破親附吐蕃的車師國,俘虜其國王勃特沒。這兩次艱難的遠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獲得了極大的聲譽。

    此時,中國已經成為塔里木地區、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區的佔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他控制了帕米爾山谷地區,成了吐火羅地區,喀布林和克什米爾的保護者,高仙芝儼然是大唐在中亞的總督。

    天寶九年(750年)高仙芝還擊破了石國及突騎施。高仙芝以石國“無番臣禮”為由,征討石國。石國請求投降,高仙芝允諾。不久高仙芝違背承諾,擄走石國國王及其部眾,格殺老人與小孩,搜取財物。

    天寶十年(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將被俘的幾位國王獻於玄宗面前,高仙芝被授予右羽林大將軍,並將石國國王斬首。此時高仙芝達到了征戰生涯的最高峰。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遂向黑衣大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求救。

    高仙芝先發制人,主動進攻大食。高仙芝率領大唐聯軍長途奔襲,深入七百餘里,最後在怛羅斯與大食軍隊遭遇。

    擴充套件資料

    戰役影響

    戰役之後,唐王朝在西域的實力並未受到影響,但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導致唐朝無力經營西域,並自此退出對中亞霸權的爭奪。原本臣服於唐朝的中亞諸國轉而臣服於阿拔斯王朝和吐蕃王朝,對伊斯蘭教在中亞的傳播起了作用。

    儘管阿拔斯王朝取得了怛羅斯戰役的勝利,但是懾與唐朝軍隊在戰鬥中所展示驚人的戰鬥力,阿拔斯王朝也打消東進擴充套件領土的打算,阿拔斯王朝默許了葛羅祿在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附近的擴張。他們自立了一國家,並一直維持至九世紀末被後來建立Kara-Khanid Khanate的入侵者消滅。

    長遠來說,部分因為怛羅斯戰役的影響,伊斯蘭文化比中國文化對中亞的影響更為深遠。中國的造紙術亦因為唐軍戰俘中的造紙工匠被帶到由阿拔斯王朝第一任哈里發阿布·阿拔斯—薩法赫在撒馬爾罕新建的的造紙坊裡工作而傳到中亞和中東。怛羅斯戰役對東西方歷史程序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參考資料:但羅斯戰役

  • 2 # 文文情感故事

    唐軍在西域的前期主要集中於對付吐蕃。此後不久阿拉伯帝國國內發生了政權更迭。公元747年6月9日,阿拔斯人在呼羅珊開始了對伍麥葉王朝(中國稱之為“白衣大食”)的戰爭,艾卜勒·阿拔斯(Abu al Abbas)以呼羅珊(Khurasan)為基地,在內戰中節節勝利,於公元750年4月26日攻陷首都大馬士革,阿拔斯王朝(中國稱之為“黑衣大食”)建立。阿拉伯帝國進入了一個新的強盛時期,開始向中亞地區大肆擴張,與大唐帝國的激烈碰撞不可避免。  作戰經過  唐軍攻滅大食屬國石國之後,黑衣大食聯合河中所有屬國準備反攻安西四鎮。高仙芝很快得到這一情報,遂於天寶10年四月(公元751年)率大軍出征,準備先發制人。  唐軍翻越蔥嶺,穿過沙漠,經過三個月的長途跋涉,於當年七月抵達大食腹地怛邏斯城下,開始圍攻該城。大食聞訊後立即組織十餘萬大軍趕往怛羅斯城,雙方在怛邏斯河(Aulie-Ata今江布林)附近列陣決戰。

    唐代

      在高仙芝指揮下,唐軍官兵英勇作戰。憑藉手提陌刀的步兵不斷列陣衝擊,並充分發揮出強弓硬弩的優勢,唐軍在開戰之初就完全佔據了上風;唐朝的騎兵部隊在步兵與弩兵的密切配合下,也一度壓制住了以驍勇善戰著稱於世的阿拉伯騎兵。  在持續數晝夜的激烈對戰中,唐軍予大食軍官兵以極大的殺傷,史料中記述著“梟敵首數萬”的輝煌戰績!但由於參戰的阿拉伯聯軍數量極多,在數量上完全居於劣勢的唐軍始終無法有效地殲滅敵軍。戰役進入了僵持!  戰役進行到第五天傍晚,唐軍之中的葛邏祿(Qarluq)僱傭兵突然反叛,從背後包圍唐軍步兵並阻絕了他們與騎兵的聯絡,唐軍頓時陣腳大亂!  阿拉伯聯軍乘機出動重騎兵突擊大唐軍隊陣形中心,高仙芝部不敵潰敗,兩萬人的安西精銳部隊,經過血戰後僅有數千人突圍!在收攏殘兵之後,驍勇的高仙芝並不甘心,還想發動一次反擊,最後在副將李嗣業的勸說下才放棄。

    李嗣業

      重要人物  大食軍主將阿布·穆斯林此戰後不久因功高震主被殺,手下大將齊雅德·本·薩里也被處死,其餘部反叛,呼羅珊陷入動盪。  在唐朝積蓄力量準備與阿拉伯帝國再較高下時,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11月,安祿山叛反於范陽,天下大亂。高仙芝等將領先後被殺。  主要武器  唐軍  步兵均使用陌刀,威力極大,列陣而出則“如牆而進”,單刀肉搏時威力不減。史料中記載大將李嗣業用陌刀肉搏時: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  騎兵則以輕重騎兵結合,一般使用馬槊,在近身肉搏時候則是用橫刀,也就是現在所稱的“唐樣大刀”。唐代橫刀的鍛造技術在當時世界上是很先進的,鍛造出來的刀鋒銳無比,而且步騎兼用,製造橫刀的技術後來被倭奴學去,成就了倭刀後世的聲名。  唐軍的鎧甲拋棄了魏晉的具裝鎧,演變為以明光鎧為代表的唐十三鎧,重量更輕,但防禦力卻大為提升。

      重要人物

      唐朝軍隊在武器上最大的優勢是擁有先進的弩,戰時唐軍一般會使用四種弩,“伏遠弩”射程三百步(450米),“擘張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米),“單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米),四種弩在不同距離內均可對敵軍構成有效殺傷。  唐軍在與大食軍直接交戰前還曾圍攻過怛邏斯城,因此可以推測唐軍還動用了車弩,也就是後世所稱的床弩。車弩為“十二石”強弩,以軸轉車(即絞車)張弦開弓,弩臂上有七條矢道,居中的矢道擱一枝巨箭,“長三尺五寸”,“粗五寸”,以鐵葉為翎,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諸箭一發齊起,李筌《太白陰經》中曾記述道:”所中城壘無不摧毀,樓櫓亦顛墜”!可見威力之強。  大食軍  阿拉伯步兵列陣時俱以長矛配盾牌。  大食軍隊裝備的大馬士革刀也是步騎兩用,這種阿拉伯彎刀鋒銳無比,在唐朝國內也享有盛名,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就曾作《荊南兵馬使太常卿趙公大食刀歌》,盛讚“吁嗟光祿英雄弭,大食寶刀聊可比。”其騎兵的裝備也是長矛加盾牌,並且裝備弓箭。關於阿拉伯人的盔甲由於資料不足,沒有詳細的資料。在馬匹方面阿拉伯人更是佔了絕對優勢,阿拉伯馬是世界上最好的馬種,這是唐軍所無法比擬的。  結局  唐軍惜敗怛羅斯城下!

     唐軍惜敗怛羅斯城下!

      歷史意義  怛羅斯之戰的直接後果是阿拉伯帝國完全控制了中亞,中亞開始了整體伊斯蘭化的過程,在西域綿延千年的漢唐文明開始淡出這一地區。  影響  黑衣大食是阿拉伯帝國的一個鼎盛時期,雄心勃勃的阿撥斯王朝四處擴張,甚至有徵服中國的戰略計劃,在中亞與唐朝爭奪控制權只是該計劃的一部分。由於對大唐帝國軍隊在怛羅斯戰役中表現出的驚人戰鬥力印象深刻,阿拉伯軍隊未敢乘勝追擊,並由此放棄了進軍中國的迷夢,轉向對歐洲的擴張。此役中唐朝有大量技術人員被俘虜,中國的造紙術和火藥由此西傳,撒馬爾罕一度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造紙中心,對後世影響深遠。

      影響

      軼事  突騎施:高仙芝準備恢復唐朝在西域勢力之初,由於受到阿拉伯帝國強大的擴張壓力,中亞諸國均開始向黑衣大食臣服!先前由於與吐蕃連年征戰,唐軍無力西顧,使西域防務空虛。但高仙芝也採取了一些手段來對抗阿拉伯的勢力。突騎施是一支自西突厥汗國被唐軍攻滅後仍活躍於中亞的強大突厥人武裝,曾經對唐朝邊境不斷騷擾,後來接受唐朝招安,臣服於唐朝,並以大唐帝國代理人的身份和阿拉伯人在中亞對抗過一段時期。突騎施在後期再度叛唐,最終在阿拉伯帝國的猛烈打擊下徹底敗亡。突騎施殘部歸附了黑衣大食,成為阿拉伯帝國擴張的爪牙。

     軼事

    華人在歷史上從來就沒有擴張、侵略性。所有的所謂的“擴張”都是因為被那些“夷族”騷擾得火冒三丈才不得已出兵滅掉以絕後患。唐朝也是如此。唐朝經營西域,也是因為不堪突厥騷擾而憤起還擊。在貞觀四年(630年),驚才絕豔的名將李靖,僅僅以三千之眾,奇蹟般使得突厥主力土崩瓦解,而後與另一位大唐名將李世績的配合之下,一舉將東突厥徹底消滅。東突厥汗國納入中國版圖。唐朝利用投降的突厥軍隊作為先鋒,開始經營西域。在伊吾(哈密)、鄯善等國臣服於唐朝之後,唐朝又於貞觀十四年攻滅了西域上的絆腳石?高昌國,建立了西州和安西都護府。此後唐朝連續剿滅了焉耆、龜茲、疏勒、于闐等二十幾個不聽話的西域小國,建立了以安西四鎮為核心的西域統治體系。

    安西四鎮為龜茲

    當時的安西四鎮為龜茲(今新疆庫車)、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闐(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安西都護府則座落在龜茲鎮。隨著大唐帝國的興起,同時代也有兩個強國正在悄悄崛起,一個就是青藏高原上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帝國?吐蕃帝國,還有就是中東崛起的阿拉伯帝國。這兩個國家同唐帝國成為了這段時期西域歷史的主角。先由吐蕃談起,安西四鎮的興旺很快就引起了吐蕃的覬覦,吐蕃於公元670年唐高宗鹹享元年對安西都護府發動了第一次攻擊,拉開了兩國爭奪西域的序幕。此後唐朝與吐蕃在四鎮幾番爭奪,四鎮數度易手,終於唐朝在公元692年武周長壽元年,由唐武威軍總管王孝傑與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聯兵攻破吐蕃,安西四鎮的爭奪戰終於暫時告了一個段落。

    唐高宗

    從唐高宗到武則天這62年間,唐朝在西域與吐蕃進行了連續不斷的拉鋸戰,終於將太宗皇帝所打下的基業維持住了。時間流逝,終於到了玄宗皇帝的時代,唐朝的國力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在玄宗皇帝時期達到了頂點,而玄宗皇帝也是一個有遠大志向的皇帝,他並不滿足於只是作一個守成的君主。於是在他的領導下,唐朝開始了大規模的對外用兵。此時的阿拉伯帝國也已經加入了爭奪西域的行列,並且在開元三年(公元715年)和唐朝有了第一次衝突,西域終於變成三個大國之間的角逐。由於國力的強盛,在西域方面優勢開始向唐朝一邊傾斜,吐蕃在西域的擴張受到連續挫敗,甚至與阿拉伯帝國聯盟也不能佔得絲毫的便宜。首先在開元三年(公元715年),吐蕃與大食共同立了阿了達為王,發兵攻打唐朝屬國拔汗那國。監察御史張孝嵩與安西都護呂休率旁側戎落兵萬餘人,擊敗吐蕃大食聯軍,奪得中亞重要的屬國拔漢那,威振西域。

    威振西域

    然後是開元五年(公元717年),突騎施聯合吐蕃和大食(阿拉伯)攻打四鎮,被唐朝再次擊敗。接著是開元十年(公元722年),吐蕃大軍攻打唐朝屬國小勃律,北庭節度使張孝嵩率疏勒副使張思禮以步騎四千救援,大敗吐蕃軍。而阿拉伯方面,首先在被阿拉伯人稱為“列王之父”的阿卜杜勒。麥立克(685-705年在位)的任命之下,哈查只-伊本-優素福被任命為掌管東方的最高權利者,在他的領導下,阿拉伯的疆域向東方獲得了極大的擴張,由於垂涎中國的富庶,他應許他的兩個大將之一,穆罕默德和古太白,誰首先踏上中國的領土,就任命誰做中國的長官。

    然後是開元五年

    於是古太白本穆斯林巴西里征服了塔立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亞地區,而穆罕默德。伊本。卡西木征服了印度的邊疆地區,但是他倆都沒有能跨過中國的國界。在開元三年和開元五年阿拉伯對中國的戰爭均遭到失敗之後,阿拉伯仍舊執著地向中亞進行擴張。由於地理上的巨大優勢,更因為唐軍這個時期在青海和吐蕃進行大規模的戰爭而無暇顧及西域,阿拉伯的影響力慢慢的體現出來,軍事加上宗教的影響使得唐朝原本在西域的屬國慄特諸國紛紛倒向了阿拉伯一邊。

  • 3 # 螞蟻傳統文化

    大唐與大食的命運之戰

    大食是唐朝對阿拉伯帝國的稱呼。在穆罕默德的伊斯蘭帝國興起前,中原就與同代的阿拉伯人發生了聯絡。在唐朝高宗朝永徽二年(651年)大食帝國消滅了薩珊王朝(今伊朗)同年大食就派使者來到長安。此後,隨著大食勢力繼續東進,整個帕米兒高原基本成為大食的勢力範圍。唐與大食的接觸日益頻繁。因為當時世界的大國只有唐與大食,所以兩強的交流對世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顯慶五年(660年)摩維亞繼位,建立了烏梅雅王朝,因其服飾崇尚白色,我們稱他為白色大食。在天寶八年(749)阿拉伯另立阿拔斯為王,都城在底格里斯河邊(今伊拉克巴格達)因其服飾崇尚黑色,我們又稱其為黑衣大食。現有史料中與唐朝爭鬥的就是黑衣大食。在其滅掉波斯王朝後,繼續向東,不可避免地與唐朝發生衝突。

    大食的東進產生的蝴蝶效應引發了中亞地區的政治格局的大變動,在中亞地區被黑衣大食(下稱大食)滅掉,或、受到威脅的國家紛紛向唐朝請求庇護。八世紀初,唐與大食已經發生過兩次小規模的軍事衝突,一次發生在開元三年(715年〉,一次發生在開元五年(717年),這兩次事件還與吐蕃有關。其格局是,以大食為主,聯合吐蕃,同唐朝對抗,謀取唐在中亞的屬國,排擠唐朝勢力。因為唐朝勢力在中亞的興衰,直接地影響著伊斯蘭教在該地區的傳播。十分有趣的是:另一次所謂“渡瀘之役"也是吐蕃與大食聯軍為一方同唐軍對陣的。所不同的只是後一次戰役以吐蕃為主力而已。

    其中開元三年之戰,其導因是吐蕃與大食共立阿了達為拔汗那國傀儡發兵攻略該國。拔汗那王兵敗奔安西求救。拔汗那是唐的屬國,唐理應出師。

    這兩次戰爭,大食都是主動進攻的一方。雖然打了敗仗,但並未受到重創。兩年後又同吐蕃等一起興兵犯境。第二次戰爭唐廷好像沒有派遣本部人馬,勝負不明。但四鎮未入大食手中,是元疑問的。對於大食,第一次戰爭其目的是為了謀取唐的屬國,而第二次戰爭其目的就更進了一步,是為了侵奪唐朝本土了。唐、吐蕃、大食三種勢力在中亞一帶的角逐天寶年間漸趨嚴重,以至釀成了一場大規模的武裝衝突。這就是怛羅斯戰役。歷史上有個論斷,恆羅斯之戰是大唐軍隊在軍力上不敵大食軍隊。實際是如何的呢?怛羅斯之戰敗於輕敵。

    怛羅斯戰役發生於唐玄宗天寶十年(751年)。怛羅斯在前蘇聯境內江布林城附近。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因石國“無番臣禮”率兵征討。石國王約降,高仙芝允諾和好。旋即高仙芝爽約,將兵襲破石國,俘虜其國王,獻於闕下斬之。“殺其老弱,虜其丁壯,取金寶瑟瑟駝篤等,"。石國王子逃走,向大食及其他鄰國求援。各國對高仙芝的欺誘貪暴,甚為憤怒,計劃共同襲擊唐西域四鎮。高仙芝得知這個訊息後,想要先發制人,將兵進攻大食。參加唐朝聯軍的有葛邏祿部及拔汗那國兵,據說共有番漢兵三萬,其中漢兵兩萬,番兵一萬,深入七百餘里,在怛羅斯城與大食軍隊遭遇。我們現在介紹一下高仙芝,此君是高句麗人士,從高宗朝開始,唐朝滅掉了高句麗後,很多北韓貴族來到中原,高仙芝家族也來到長安,投身軍門。從一般軍士開時,用累累戰功獲得信賴,成為唐朝在西域的主要將領。

    一場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爭打響了。這次戰爭相持五日。由於葛邏祿部反叛,同大食一起夾擊唐軍,高仙芝敗績,士卒大部死亡,只有數千人逃脫。勢危之時,副將李嗣業勸高仙芝棄軍逃跑,別將段秀實責備李嗣業說:“憚敵而奔,非勇也;免己陷眾,非仁也。"李嗣業甚感慚愧,與段秀實一起,集攏散卒向安西退守。恰值此時,拔汗那兵也退了下來,輜餉塞道。李嗣業怕敵人追及,手持大棒擊斃拔汗那兵馬百餘號,道路始開。高仙芝等遂率殘兵還至安西。

    這場戰爭唐軍失敗了。這與唐朝聯軍方面的總指揮高仙芝的輕敵,進而孤軍深入,有很大關係。造成這一戰術性失誤也可能同三年前的一次戰鬥有關。那次戰鬥,高仙芝比較輕易地取勝了。

    天寶七年,安西都知兵馬使高仙芝奉詔總兵步騎一萬餘,出討勃律,擒其王及吐蕃公主,以兵戍守。於是大食等七十二國“皆震恐,威歸附"。這一“皆"一“威"的看法顯然是錯誤地估計了當時中亞力量的對比。其時,阿巴斯人正在帝國東部領地一一波斯呼羅珊掀起反抗伍麥葉人統治的鬥爭,國內戰事頻仍,無暇東顧,高仙芝遂得以順利地征服勃律國。這一經驗肯定影響了他以後指揮的怛羅斯戰役。

  • 4 # 歷史的星空9527

    據歷史記載,怛羅斯之戰發生時間在天寶十年(751年7月-8月),葛邏祿突然叛變,導致唐軍失利。這是阿拉伯與大唐幾次邊境衝突中唯一一次打勝安西軍。此戰對唐朝、阿拉伯雙方的疆域幾乎沒有影響。戰後,唐朝仍然控制西域,並且繼續擴張。

    從戰爭的結果來看,並不能定義為慘敗。

    唐軍與阿拉伯軍交戰5天,不分勝敗,葛邏祿突然叛變,與阿拉伯軍夾擊唐軍,導致唐軍戰敗。

    此役的具體唐軍損失數字不明。《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六 記載唐軍總數3萬人、深入與敵人作戰、最後返回數千人。以此計算,唐軍損失了兩萬多人。《舊唐書》列傳第五十九、《新唐書》列傳第六十三 都記載唐軍總數兩萬人、深入胡地與敵人作戰、最後返回數千人。以此計算,唐軍損失了一萬多人。

    怛羅斯之戰後,唐朝在西域的影響力並未受到動搖,西域唐軍迅速恢復。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強大的一個王朝,大一統之後不斷對外擴張,將版圖擴大到了西域,並在那建立都護府作為政府。與此同時,在不遠的中亞,也有一個國家,後來的阿拉伯帝國,也在不斷壯大。這是一場典型的擴張遭遇戰!

  • 5 # 小輝輝部落

    唐朝時期與阿拉伯發生的戰爭叫怛羅斯之戰,高仙芝於天寶十年(751年)四月,從安西出發。在翻過帕米爾高原(蔥嶺),越過沙漠,經過了三個月的長途跋涉之後,高仙芝在七月份到達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邏斯,並且開始圍攻怛邏斯城。

    由於阿拉伯人早就在準備對安西四鎮的攻擊,在接到高仙芝進攻的訊息之後立即組織了十餘萬的大軍趕往怛羅斯城,雙方在怛邏斯河兩岸、今天的奧李-阿塔(Aulie-Ata今江布林)附近展開了決戰。

    在高仙芝的指揮之下唐軍驍勇善戰,靠著步兵的強弓勁弩,唐軍曾經佔有很大的優勢,唐騎兵一度完全壓制了阿拉伯騎兵。

    但是由於阿拉伯聯軍數量極多,高仙芝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史載戰鬥持續了五日,第五日傍晚,葛邏祿(Qarluq)番兵突然反叛,從背後包圍唐步兵,並且斷絕了他們與騎兵的聯絡。

    阿拔斯王朝聯軍乘唐軍發生混亂的機會,出動重騎兵主力突擊唐步兵。高仙芝受到阿拉伯與葛邏祿部兩面夾擊,無力支撐,終潰不成軍。

    高仙芝、副將李嗣業和別將段秀實收攏殘部,向安西方向敗退,途中恰逢大唐聯軍的拔汗那兵也潰逃至此,兵馬車輛擁擠堵塞道路。

    李嗣業恐阿拉伯追兵將及,殺死百餘名拔汗那軍士才得以率先透過。兩萬人的唐安西軍,最後只剩數千名人。 

    唐軍與阿拉伯軍交戰5天,不分勝敗,葛邏祿突然叛變,與阿拉伯軍夾擊唐軍,導致唐軍戰敗。

    擴充套件資料:

    怛羅斯之戰的唐軍主帥介紹:

    高仙芝(?—756年1月24日),唐朝中期名將,高句麗人。姿容俊美,善於騎射,驍勇果敢。幼時隨父入唐。20歲時被授予將軍。官至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等職,封密雲郡公。

    吐蕃佔領小勃律,唐王朝三次出兵不捷,遂於天寶六年(747年)命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軍出擊,智取小勃律,升安西節度使。

    天寶九載進攻石國(今烏茲別克塔什干一帶),先約和,後突襲,生俘其國王和部眾。次年,石國引大食來歸。後入朝,授開府儀同三司,任右羽林大將軍。

    天寶十四年(756年),安祿山叛亂時,高仙芝以副統帥之職出征討叛逆,前線失利,退守潼關,為監軍宦官邊令誠誣陷殺害。

  • 6 # 花笙慢生活

    唐代與阿拉伯之戰敗北的應該是怛羅斯之戰,是唐朝安西都護府的軍隊與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中亞諸國聯軍在怛羅斯相遇而導致的戰役。怛羅斯所在地還未完全確定,但應在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西、吉爾吉斯斯坦與哈薩克的相鄰邊境、塔拉茲地區。怛羅斯之戰發生時間在天寶十年(751年7月-8月),葛邏祿突然叛變,導致唐軍失利。這是阿拉伯與大唐幾次邊境衝突中唯一一次打勝安西軍。

    當時的大唐軍隊,有點象眼下的美軍,是當時的高科技軍團。人少卻戰鬥力很強,強弓勁弩配合騎兵,完全可以以少打多。阿拉伯人即便人數數倍於唐軍,也只能與唐軍騎兵打個平手。所以戰事一度持續五天,都難以分出勝負。然而在這個時候,唐軍中的番兵出現問題了,一個叫做葛邏祿的部族部隊突然叛變,從背後包抄唐軍,切斷了唐軍步兵與騎兵的聯絡,事出突然,唐軍內部立即發生混亂——阿拉伯人立刻抓住時機,以重騎兵發起突擊。這個時候,高仙芝終於扛不住了,他向安西方向撤退。當時一支叫拔汗那(吉爾吉斯斯坦)的盟軍也潰退,潰兵車馬堵塞道路,高仙芝的副將殺死百餘人,這才得以率先透過——最終這支兩萬人的唐軍,倖存者僅數千人。所以,在751年發生的怛羅斯之戰,深刻影響了中亞地區乃至中國西北的民族分佈、文化分佈,所造成的影響,延續至今。

  • 7 # 長頁論史

    有的。這就是恆羅斯戰役。

    一,恆羅斯戰役所謂意義

    恆羅斯戰役本身對雙方戰力並無實際性的影響。

    但最重要的是,很多歷史學家認為此次戰役導致光輝燦爛的中國科學技術的輸出,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造紙術。

    這有點誇大其詞嗎?也可見大唐文明的發達程度和影響力,如果與西方此時的情況對比,就會發現,此時大唐文明與西方文明就如現在美國與非洲的對比。西方自498年西羅馬陷落就陷入長達千年的黑暗,大唐文明如太陽一樣光輝燦爛。

    這時候橫跨在西方與中國之間的橋樑就是阿拉伯的伊斯蘭文化,阿拉伯是典型的商業文明,他本身缺飯創造性,但正是他充當了東西方文明的傳播的橋樑。

    200百年後,大概1096年開始吧,為西方人崇拜的十字軍東征開始,他的意義是什麼呢?就是把阿拉伯從東方中國獲得的先進文化技術大批搶去了西方,特別是造紙術。然後他們驚奇了",許多西方人發現不一般的世界。然後文藝復興轟轟烈烈的來臨。

    恆羅斯戰役導致的結果就是煽動西方中世紀黑暗那隻蝴蝶。對造紙術在古代文明中的作用任何高歌都不為過,他是文明傳播的核武器。

    偉大的華夏,當時是如此強大,光輝燦爛,如此的驕傲。手中洩露的光明亦足以影響世界的程序。

    二,恆羅斯戰役導致文化科技傳播及其爭議

    怛羅斯戰役的失敗,損失的不僅是數萬軍隊,更重要的是,唐政府從此失去了對中亞的控制權,也就喪失了在絲路貿易中的主動權。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絲路貿易的鼎盛時期“, 但這一時期的到來卻凝結著漢族和西北邊疆各民族的血汗和共同努力”,為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唐朝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唐政府經過近百年與突厥、吐谷渾諸國的鬥爭後,逐步控制西北,進而發展了與中亞昭武九姓各國、天竺、大食、波斯的經濟政治關係。在怛羅斯戰役之前,與唐朝通使、通商的國家地區、部落民族多至上百,僅中亞腹地,就有石國、康國、安國、新城國、曹國、鈸汗國、火尋國、米國、何國、史國、吐火羅等內附或臣服唐天子。

    由於高仙芝對石國的錯誤策略和行動,使唐王朝失信於中亞諸國,許多親附唐朝的國家都轉而尋求大食的保護。怛羅斯戰役中“, 高仙芝所部全軍覆滅,中國遂失去對中亞及蔥嶺以西所有地方的控制”。“怛羅斯戰役後,大食勢力進入中亞,昭武九姓國隸屬大食。以蔥嶺為界, 大食與中國各執絲綢之路一端, 使歐亞大陸貿易的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至此,唐朝近百年來在蔥嶺以西的經營徹底結束,其後吐蕃控制河西走廊,加之唐朝經濟和軍事力量衰退,沒能力經營西北邊疆地區,中亞各國逐漸脫離了與唐政府的政治關係。 唐朝軍隊在高仙芝率領下, 長驅直入, 攻至塔拉斯河畔的塔拉斯城。但損傷精兵7 萬, 數千唐軍被俘, 被大食國軍隊押往撒馬爾罕城。當大食國元帥之子佳德得知戰俘中有熟練的造紙工匠時, 便在公元757 年利用了這些有經驗的唐工匠在撒馬爾罕城開設了第一家造紙廠。

    自此以後,“撒馬爾罕紙” 不僅滿足了當地的需要, 而且還和米、棉、絹一起作為東方的特產運到近東、北非以及伊比利亞半島等廣大地區。由於這些紙張既美觀又方便, 遠遠超過埃及紙草和羊皮紙, 備受歡迎和青睞。公元793 年左右, 在《一千零一夜》裡時常出現的回教領袖哈倫又從撒馬爾罕招來唐工匠, 在首都巴格達( 今伊拉克首府) 和大馬士革( 今敘利亞城市) 相繼建立造紙廠。“大馬士革紙”產生之後, 在幾個世紀內遠銷歐洲。 怛羅斯戰役對中國文化尤其造紙術的西傳具有積極意義。季羨林先生指出“: 中國造紙術的西傳和這次戰爭有關”“, 據阿拉伯方面的記載,在被俘的中國士兵裡有造紙工人”,他們“把自己的技術傳給阿拉伯人”,並透過阿拉伯人,將造紙術傳遍全世界。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中,把怛羅斯戰役當作“迎來中阿關係新紀元”的一個事件,認為在這次戰役中大批漢地士兵被俘往阿拉伯地區,其中有不少技術工匠,如造紙工匠、絲織匠、金匠、畫匠等“, 這次戰役促成了中阿之間第一次技術轉移”。怛羅斯戰役之後,中國的造紙術傳入穆斯林世界。據載,被俘中國造紙工匠協助阿拉伯人在撒馬爾罕建立了第一家造紙廠。這種觀點也見於其它研究領域的學者的文章中。例如納忠先生就認為“, 中國紙在阿拉伯人進入中亞以前很早就傳入撒馬爾罕,公元709 年阿拉伯人征服撒馬爾罕後開始使用中國紙,但不知造紙術。自從有了這些中國造紙工人,便利用他們造紙,還從他們學會了造紙術”。繼撒馬爾罕建立造紙廠後又在巴格達、大馬士革、開羅建立了造紙廠。宋峴先生撰文詳述了被俘的中國工匠幫助阿拉伯人修建巴格達城的情況 ,足見中國工匠還將建築方面的有關知識也傳往阿拉伯。《中國和阿拉伯人民的友好關係》一書作者也認為“中國造紙術從751 年以後從中亞傳入阿拉伯本土,以後再逐漸傳入埃及、西班牙和歐洲” 。 彭樹智先生認為“751 年底(天寶十年)的怛羅斯戰役的意義從文明交往方面講,超越了軍事勝敗的話題,在唐軍工匠傳播技術上賦予了深遠意義”。“戰爭作為一種暴力交往形式,對科學技術的傳播,往往表現在過程與結果的潛層次上”。“怛羅斯戰役之所以要特別提起,是因為這次戰役的後果在文明交往上超越了戰爭本身”。“有唐一代,不但有‘怛羅斯之戰’也有借大食軍隊平定安祿山史思明之亂,收復長安和洛陽的史實,更有阿拉伯商人云集廣州、泉州,以傳播伊斯蘭教的盛況。這是上承秦漢下啟宋元,實為中阿交往的興旺時代”。 由於這場戰爭, 中國文明透過兩萬名戰俘, 迅速向西傳播, 直至歐洲國家。當然,阿拉伯國家以及西方國家的文明也透過各種方式傳到了中國。在向西方傳播的中國文明中, 造紙術無疑是最有影響的

    三,恆羅斯戰役的具體過程

    怛羅斯之戰,是唐玄宗時期,唐朝安西都護府的軍隊,和阿拉伯帝國(唐朝叫大食國)為首的中亞諸國聯軍,在怛羅斯發生的一場遭遇戰。

    怛羅斯的具體位置,到今天也沒有確定。大致在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西、吉爾吉斯斯坦與哈薩克的相鄰邊境、塔拉茲地區。

    怛羅斯之戰發生時間在公元751年7月——8月,此戰以大食國軍隊的慘勝而告終。

    關於雙方參戰的兵力,由於史料記載的混亂,有多種版本:

    一、大食國二十萬人,唐軍三萬人。

    二、大食國七萬人,唐軍兩萬人。

    三、大食國先二十萬人,後增兵到三十萬人。唐朝遠征軍兩萬四千人。

    傷亡情況,通常有兩種資料:

    一、大食國方面傷亡7萬,唐軍傷亡2萬人

    二、大食國方面傷亡3萬,唐軍傷亡1萬餘人

    這是大食國與大唐幾次邊境衝突中唯一一次打勝安西軍的戰鬥。

    是什麼原因,引發了這場戰鬥呢?其實說起此戰的起因,很讓人不以為然。

    從公元747年開始,高仙芝帶領他的遠征軍,踏上了西征的征途。他首先用欺詐的手段打開了小勃律國的大門,隨後逼迫國王和吐蕃公主投降。

    下來緊接著又用同樣手段滅了石國,征服了朅師國,並且擊潰了吐蕃的援軍,為大唐立下不世之功。

    當他把這些俘獲的突騎施可汗、吐蕃贊普、石國王、朅師王押往長安後,受到唐玄宗的特別禮遇,除擔任安西四鎮節度使外,因為功勳卓著,又加授開府儀同三司。

    高仙芝雖然為帝國立下如此大功,但這裡頭有個問題。他的軍功充滿了詭詐和血腥,最關鍵的是出現了戰略失誤。

    這個錯誤在當時沒有表露出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錯誤開始擴大發酵,最後竟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他的戰略失誤是什麼呢?就是用不道義的手段征服了石國。

    石國國王那俱車鼻施繼位之後,因為對唐朝忠誠,所以當唐軍到來後,那俱車鼻施同意高仙芝的約和。高仙芝假意派人先與石國約和,然後趁乘其不備,出兵掩襲,俘虜石國國王及其部眾。這時他的貪婪本性暴露無遺,開始縱兵殺掠,甚至連老弱病殘都不肯放過。

    這次行動,高仙芝共掠奪了碧珠十餘斛,黃金五六駱駝,其他的馬匹雜貨等不計其數,他將這些財物全部拿回家中,據為己有。滅了石國以後,在回軍的途中,又誣衊突騎施反叛,攻打了突騎施,俘虜了移撥可汗。真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啊!

    石國與突騎施的被攻打,引起當地民眾的反抗,唐軍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進行了殘酷的鎮壓。

    被害者除了石國的老弱之外,還有許多在石國進行貿易的昭武九姓的胡商。

    石國的王子僥倖躲過了這場災難,逃到胡人部落。然後將高仙芝欺壓和貪暴的情況告訴了胡人。諸胡部落聽後大怒,暗中聯絡大食國的軍隊,要一起聯合進攻安西四鎮。

    高仙芝得到這個情報之後於公元751年四月,從安西出發,準備先發制人。

    在翻過帕米爾高原(蔥嶺),越過沙漠,經過了三個月的長途跋涉之後,部隊在七月份到達了大食華人控制下的怛邏斯,並且開始圍攻怛邏斯城。

    雙方在怛邏斯河兩岸、奧李-阿塔(今江布林)附近展開了決戰。

    在高仙芝的指揮之下,唐朝軍隊是極其善戰的,靠著步兵的強弓硬弩,一開始佔有很大的優勢;唐朝的騎兵一度完全壓制了大食國的騎兵。

    但是由於大食國聯軍的數量極多,唐軍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

    戰鬥進行到第五天,形勢突變,唐朝軍隊戰鬥到傍晚之後,高仙芝帶來的葛邏祿僱傭兵突然叛變,他們從背後包圍了唐朝的步兵並且斷絕了他們與騎兵的聯絡。而大食國的聯軍乘唐朝軍隊由於葛邏祿僱傭兵突然叛變而暫時混亂的機會,出動重騎兵突擊唐朝軍隊的中心,於是高仙芝終於潰敗。

    由於道路阻隘,拔汗那部眾又在前面擋住去路,人馬擁塞道路,撤退非常緩慢。

    右威衛將軍李嗣業急了眼,不管自己人還是敵軍,奮起大棒只管一頓猛砸,為他殺開一條血路,主將高仙芝這才得以逃脫。

    兩萬多人的安西精銳部隊,只剩下數千人逃生。

    在這裡要多說一句,關於人員傷亡,國內就好幾個版本。而大食國的統計在此忽略。

    《資治通鑑》計算唐軍損失了兩萬多人。

    《舊唐書》計算,唐軍損失了一萬多人。

    《新唐書》列傳第六十三記載“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千餘人”。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此戰唐朝軍隊至少損失在一萬人以上。

    怛羅斯中葛邏祿部族是極其關鍵的角色,他們的叛變成為了怛羅斯之戰的轉折點。

    關於葛邏祿部反叛的原因,主流觀點認為這是和大食國交易的結果——葛邏祿人幫助大食國打敗唐朝軍隊,而大食國則默許葛邏祿人在兩河流域附近的擴張。

    個人認為除了以上原因,葛邏祿這麼容易被策反,還有一個對高仙芝的信任危機問題。

    此前他對小勃律國和石國就是用欺詐手段取勝的,並且進行了瘋狂的搶掠,這種出爾反爾行為必定為他人所不齒。

    安西都護府此戰精銳損失殆盡,可稱是損失慘重。但是盛唐時期的恢復能力是驚人的,僅僅過了兩年,新任安西節度使的封常清於公元753年進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爾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還。”

    這說明安西都護府的實力已經大體恢復,如若不是安史之亂,唐朝和大食國兩者之間還有可能再一較長短。

    但是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使唐朝已經無力染指西域了,由此退出對中亞霸權的爭奪。

    此戰雖然唐軍敗了,但大食國也只能算是慘勝。

    就其軍事意義上來說,對兩國的整體實力並沒有造成多大的影響。但此戰之所以影響深遠,因為此戰造成了以下的後果:

    一、怛羅斯之戰過後,唐朝無力染指帕米爾高原以西之地,許多自漢代以來就已載入中國史籍併為中國干涉控制的古國均落入阿拉伯人手中,唐朝的勢力範圍縮小了百餘萬平方公里。

    二、它是漢文化和伊斯蘭文化在強勢擴張時的一次最直接的碰撞,這場戰役大致上釐定了兩大文化區的地理界限。

    此後以蔥嶺為界,西面為伊斯蘭文化控制範圍;蔥嶺以東則是漢文化的控制區域。

    東西方的第一次碰撞最終以這種心照不宣的形式結束了。

    三、此戰卻無意中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唐朝向西方輸出了許多寶貴的技術。

    唐帝國此役戰敗,有近萬唐兵成為戰俘,這其中有許多的工匠。這些工匠把唐朝的先進文化技術一起帶到了中亞歐洲,使自己的科技文化對阿拉伯地區形成了巨大的震懾。

    怛羅斯之戰促進了中國造紙術的西傳。據史料記載,正是怛羅斯中被俘的唐軍將士中的一些造紙工匠,將造紙術傳入中亞和西亞地區。

    當然,對於這一點,史學界有爭議,還有人認為早在怛羅斯戰役之前,造紙術就已經透過西域各國傳往了阿拉伯地區。

    但是我的個人觀點,在怛羅斯戰役結束後不久,中亞的第一個造紙作坊就出現在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塔什干附近),撒馬爾罕成為阿拉伯帝國造紙中心。

    很快巴格達也出現了造紙作坊與紙張經銷商,之後逐漸擴充套件到大馬士革、開羅,以及摩洛哥與西班牙的一些城市。

    這隻能說明是怛羅斯戰役中被俘的唐朝士兵,在當地生產紙張,並將手藝傳給了當地的阿拉伯人及中亞人。

    造紙術由此傳入阿拉伯,並進一步流入歐洲。

    平滑柔和、適於書寫的中國紙張很快取代了此前廣泛使用的埃及紙草、羊皮、樹皮等書寫載體,西方文明也因此獲得了迅速的發展。

    西方文明也因此獲得了迅速的發展。

    這可能是誰也沒有預料到的一個結果吧。

    參考資料: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 8 # 炎焱海風

    這應該說的是怛羅斯之戰,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崛起,波斯薩珊王朝滅亡,阿拉伯帝國開始和唐帝國接壤,雙方發生了兩三次小衝突。751年大唐安西大督護府,安西節度使(大唐西域總督)高仙芝誘殺石國國王,各國震恐,聯合抗唐,但考慮到大唐太強大,所以邀請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呼羅珊總督尤素福支援,雙方開戰,唐軍約3萬,兩萬安西軍,一萬附庸軍。阿拉伯軍約10萬。阿拉伯軍人數佔壓倒性優勢,雙方激戰三天,面對鼎盛期的唐軍,阿拉伯軍不但沒討到便宜,反而損失數萬人,在唐軍一次次突擊下呈現不支之態,到第四天唐軍附庸葛邏祿部突然反叛,襲擊唐軍側翼,唐軍崩潰,唐軍悍將李嗣業擊殺對方數百人,掩護高仙芝撤退。此戰唐軍只有幾千人撤回,損失四分之三的兵力。但大唐的恢復能力驚人,第二年高仙芝就滅了小勃律國,並計劃報怛羅斯一箭之仇,可惜隨後的安史之亂中止了這一切,華人向西拓展的時代結束了。而阿拉伯軍儘管勝利,但損失數倍於唐軍,更懾於唐軍驚人的戰力,也停下了東進的腳步。戰後不久高仙芝因未能迅速擊敗叛軍,被唐玄宗枉殺,尤素福也因功高震主,被阿拉伯哈里發所殺。對當時來說,這只是兩大帝國邊境總督的衝突,無論長安還是巴格達都沒當回事。但此戰意義深遠,大批被俘的大唐工匠為阿拉伯帝國帶去當時世界最先進的科技,並傳播到歐洲。中亞也開始了伊斯蘭化。此戰也讓雙方都認識了對方的力量,開始合作,並最終拖垮了強大的吐蕃帝國。

  • 9 # 長安回望品春秋

    大唐帝國與“大食國”阿拉伯帝國曾經發生過一次大戰—“怛羅斯之戰”!發生在天寶十年(751年7月-8月),唐朝安西都護府的軍隊與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中亞諸國聯軍在怛羅斯相遇而導致的戰役。

    公元六到八世紀,歐亞大陸上有三個大帝國正處於興盛期,分別是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唐帝國。其中阿拉伯人從阿拉伯半島開始,經過戰爭擴張成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空前大帝國,向西佔領了整個北非和西班牙,向東則吞併了整個西亞和大半個中亞,控制了地中海南岸的整個地區。阿拉伯帝國成為唐朝之外影響中亞的另一力量。天寶八年(749年),阿拉伯政權從倭馬亞家族(白衣大食)轉入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

    天寶九年(750年),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奉命出軍,擊破親附吐蕃的車師國,俘虜其國王勃特沒。這兩次艱難的遠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獲得了極大的聲譽。此時,中國已經成為塔里木地區、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區的佔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他控制了帕米爾山谷地區,成了吐火羅地區,喀布林和克什米爾的保護者,高仙芝儼然是大唐在中亞的總督。天寶九年(750年),高仙芝以石國“無番臣禮”為由,征討石國。石國請求投降,高仙芝允諾。不久高仙芝違背承諾,擄走石國國王及其部眾,格殺老人與小孩,搜取財物。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遂向黑衣大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求救。高仙芝先發制人,主動進攻大食。高仙芝率領大唐聯軍長途奔襲,深入七百餘里,最後在怛羅斯與大食軍隊遭遇。怛羅斯之戰爆發。

    唐軍約兩到三萬人,阿拉伯軍約十萬人,雙方交戰五天,不分勝敗。因為葛邏祿突然叛變,與阿拉伯軍夾擊唐軍,導致唐軍戰敗。《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六 記載唐軍總數3萬人、深入與敵人作戰、最後返回數千人。以此計算,唐軍損失了兩萬多人。《舊唐書》列傳第五十九、《新唐書》列傳第六十三 都記載唐軍總數兩萬人、深入胡地與敵人作戰、最後返回數千人。以此計算,唐軍損失了一萬多人。此戰,阿拉伯軍傷亡約七萬人,由此可見,唐軍的戰鬥力是極強的!

    中世紀阿拉伯史書對這場戰役也有記載,如伊本·艾西爾(Ibn al-’Athīr,公元1160-1233)的《歷史大全(al-Kāmil fī al-Tārīkh)》。

    譯文如下:

    “[伊歷133年]本年,費爾干納的伊赫西德(’Ikhshīd)與赭石國王反目,伊赫西德遂向中國(al-Ṣīn)國王求援,中國國王派遣十萬名士兵支援他,他們包圍了赭石國王。於是赭石國王便臣服於中國國王的統治之下,他本人和他的隨從們都沒有受到虐待。艾布·穆斯林(’Abū Muslim)得知這個訊息,就派遣齊亞德·本·薩利赫(Ziyād ibn Ṣāliḥ)與他們戰鬥。雙方在怛羅斯河(Nahr Ṭarāz)相遇,穆斯林戰勝了他們,對方大約有五萬人被殺,大約有兩萬人被俘,剩下的人逃回了中國。此事發生在一百三十三年十二月。”

    怛羅斯之戰後,唐朝在西域的影響力並未受到動搖,西域唐軍迅速恢復。僅僅過了兩年,升任安西節度使的封常清於天寶十二年(753年)進攻吐蕃控制的大勃律,大破敵軍,征服當地。安西都護府的實力已經大體恢復。天寶十三年(754年)唐朝在西域、中亞的勢力到了極盛。後來唐朝退出中亞,根本原因是安史之亂。

  • 10 # 公子講故事

    一、《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六:高仙芝之虜石國王也,石國王子逃詣諸胡,具告仙芝欺誘貪暴之狀。諸胡皆怒,潛引大食慾共攻四鎮。仙芝聞之,將蕃、漢三萬眾擊大食,深入七百餘裡,至恆羅斯城,與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羅祿部眾叛,與大食夾攻唐軍,仙芝大敗,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數千人。

    二、《舊唐書》列傳第五十九卷和一零九卷,這樣記載道:“初,仙芝紿石國王約為和好,乃將兵襲破之,殺其老弱,虜其丁壯,取金寶瑟瑟駝馬等,華人號哭,因掠石國王東獻之於闕下。其子逃難奔走,告於諸胡國。群胡忿之,與大食連謀,將欲攻四鎮。仙芝懼,領兵二萬深入胡地,與大食戰,仙芝大敗。會夜,兩軍解,仙芝眾為大食所殺,存者不過數千”。

    三、《新唐書》列傳第六十三:仙芝率兵二萬深入,為大食所敗,殘卒數千。

    四、戰爭經過,是公元750年唐安西節度使高仙芝打敗了西域不臣的石國(也就是昭武九姓之一),並對其進行了殘酷的劫掠。石國王子逃走,向阿拉伯帝國求救。高仙芝知道阿拉伯帝國會發動進攻,於是先發制人,率先發動進攻,在怛羅斯,也就是今哈薩克的江布林城附近,與阿拉伯軍隊遭遇。

    這次戰爭,唐帝國與阿拉伯帝國軍力相當,戰爭開始時,兩軍相持五日,不分勝負。不過最後由於參加高仙芝唐軍的葛邏祿部反叛唐帝國,投降阿拉伯帝國,並與阿拉伯帝國一起夾擊唐軍,導致高仙芝最後戰敗,士卒大部死亡,只有數千人逃脫。高仙芝率領殘兵敗將返回安西。

    其實,這一戰嚴格意義上來說,唐軍並不算慘敗,對當時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的疆域並沒有影響。這場戰爭被後世認為是唐朝安西都護與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和中亞聯軍的遭遇戰。唐軍三萬(阿拉伯記錄10萬,但不被世界認可,更贊成唐三萬)損失15000—20000餘人,後有幾千唐軍逃了回來。這也是唐朝與阿拉伯帝國邊境衝突中,唯一一次戰敗。

  • 11 # 六等三侯說歷史

    唐代的確有過和阿拉伯軍隊作戰的記錄,安西唐軍敗於阿拉伯軍隊。

    兩大帝國的碰撞

    唐朝天寶十年,唐軍與阿拉伯軍隊在怛羅斯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交戰。

    大唐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的軍隊和阿拉伯帝國軍隊在怛羅斯城附近交戰五天不分勝負,後來由於大唐附庸葛邏逯人叛變導致唐軍慘敗,唐軍只剩幾千人突圍存活。

    這次戰爭對雙方的疆域影響不大,雙方關係也毫無影響,這是大唐與阿拉伯帝國幾次遭遇戰中唯一一次敗於阿拉伯軍隊之手。

  • 12 # 理工男讀歷史

    雙方曾經交戰過一次,唐軍戰敗,但不算慘敗,這就是天寶十載(751年)的怛羅斯之戰。

    這段歷史史書上記載比較詳細,《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三部正史都有。當時還有一個唐軍軍官叫杜環,被俘後隨阿拉伯軍隊到了中亞、西亞、北非,漂泊12年後回到長安,寫了一部《經行記》記載了這個過程,此書大部分失傳,僅留下近2000字可供參考。

    怛羅斯之戰的歷史背景

    先說唐王朝這邊,當時已經是盛唐後期。

    在此之前,李隆基依仗強盛的國力,先是活生生耗死了後突厥這個北方大敵,又從遼東地區收縮以加厚河北兵力壓迫契丹、奚等異族勢力,對吐蕃防守反擊也取得較大戰果,周邊防線十分穩固。

    這時的唐王朝,與初唐已經有了明顯的變化,邊境駐軍數量所佔國家整體軍事力量的比例大幅度提高了。這個過程從武則天在邊境各地設立軍鎮長期駐軍開始,到李隆基設立天寶十節度使,標誌著唐王朝以常駐軍隊為核心的邊防體系建設基本結束。

    邊境駐軍有了足夠的兵力,再有節度使這樣能夠統轄數個州郡、數萬乃至十幾萬大軍的高階將領,自然就可以比較自由的處理邊境事務。這也是李隆基設立十大節度使的初衷,可以提高邊境將領的快速反應能力,並具備打一場區域性戰爭的足夠的力量。

    這也是盛唐後期對外軍事戰略的調整,原來叫“持重安邊”,打防守反擊仗,這時改為“對外開邊”,可以主動出擊。

    阿拉伯帝國當時剛剛興起,那時叫大食。

    大食本來是波斯薩珊王朝控制下的一個部族,後來起兵造反,連戰連勝,在唐王朝貞觀年間已經佔了上風。波斯薩珊王朝派遣使者到長安向李世民求援,但畢竟遠隔萬里,李世民只是緩步推進到了西域,緩解了波斯薩珊王朝東方來自西突厥的壓力。這種情況下,波斯薩珊王朝仍然無力抵抗大食攻勢,被大食消滅。

    之後的唐高宗李治支援波斯薩珊王朝復國勢力復國,並在中亞設立了十六州都督府,開始與大食處在敵對狀態。大食本來把中亞視為囊中之物,沒想到唐王朝過來插了一腳,就聯合吐蕃在西域搗鬼,李治、武則天時期安西四鎮反覆易手。

    中原到中亞,西域安西四鎮是必經之路,這樣唐王朝就無力支援中亞十六州都督府抵抗大食攻勢,大食全面佔領中亞,由大食呼羅珊總督管理這片區域。

    李隆基在位之後,逐漸穩定住了西域局勢,並扶持突騎施對抗大食。變成了大食和突騎施打,唐朝和吐蕃打,突騎施也和唐朝打。最悲催的是中間的一些小國,被幾個強大勢力反覆蹂躪。

    等到盛唐後期,突騎施退出棋盤,中亞到西域只剩下唐、大食、吐蕃三股強大勢力和一群搖擺不定的小國了。

    高仙芝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率領安西都護府數萬唐軍和各部族僕從軍遠征中亞,並在大食境內的怛羅斯城下與阿拉伯軍隊交戰戰敗。

    怛羅斯之戰過程

    天寶十載,高仙芝發現大食在背後挑動中亞各國反唐,並且之前高仙芝屢次打擊各國也讓各國對唐王朝產生了不滿。於是,高仙芝主動出擊,前往怛羅斯城尋找戰機。

    怛羅斯城和碎葉城原來都是突騎施的地盤,在唐王朝與突騎施戰爭期間,唐軍曾經攻破過怛羅斯城。所以,對於高仙芝來說,這條路線並不陌生。

    怛羅斯城與大食軍隊的駐地撒馬爾罕不遠,雙方地理條件差不多。

    高仙芝帶領軍隊數量說法不一,比較靠譜的說法是唐軍2萬,僕從軍葛邏祿、跋汗那部落總計1萬。也有說法是總數7萬,但那樣的話後勤保障的難度就太大了。

    大食軍隊數量也有多種說法,7萬、20萬、30萬不等,其中也不全是阿拉伯人,也包括了他們的僕從軍。

    戰鬥持續5天,雙方戰況膠著。唐軍僕從軍葛邏祿部突然反叛,從背後攻擊唐軍,唐軍大敗。當夜,高仙芝收集殘兵數千人退兵回到西域。

    怛羅斯之戰的影響

    高仙芝雖然打了敗仗,但想必損失不是特別大,因為李隆基之後並未處罰高仙芝,高仙芝仍然任安西節度使。幾年之後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從西域抽調精兵,西域空虛,吐蕃乘機而入,大食和唐王朝也就被徹底隔開;

    大食取勝後,部分被俘唐軍被送往大食後方,剛才所說的杜環就是其中一個,還參與了巴格達新城的建設。另外軍中一些工匠也被俘虜,造紙術就是因此擴散到了西方。大食當時也不安定,白衣變黑衣,也是無力向東擴張。

    (巴格達古城復原圖)

    總之,怛羅斯之戰是東亞唐王朝和西亞阿拉伯帝國擴張過程中唯一一次較大規模戰爭,關注度一直很高。但實事求是講,這隻能算是一次邊境衝突,一次對對方實力的試探,並未對雙方關係及發展造成嚴重影響,更不代表雙方實力的強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勒布朗詹姆斯和辱罵他的科爾比考文頓在八角籠裡打一場,勒布朗有勝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