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山js

    民國四大才女中呂碧城獲得的名頭最多,影響也不小。她被稱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中國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個女編輯、中國第一位動物保護主義者、中國女權運動及女子教育的先驅者。

    呂碧城出身於官宦家庭,其父呂鳳岐曾做過山西學政,但在她12歲時,父親因病去世且無子嗣,其家族拒絕分配遺產,其母無奈之下只能帶著呂家四姐妹投奔在塘沽任鹽課司大使(八品官)的舅父嚴鳳笙。

    8年後,在清末女權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呂碧城有意去天津“探訪女學”而遭到舅父嚴詞罵阻,並訓之以女子當“恪守婦道”。憤然之下,年方二十的碧城小姐逃出家門,獨闖天津。

    當離家出走時的激憤、興奮漸漸地消退,呂碧城第一個意識到的就是這個現實問題:她兩手空空,身無分文,連買車票的錢都沒有。就在她苦想無計的時候,透過和車上乘客的談話,她意外地結識了一位貴人——天津佛照樓旅館的老闆娘。這位好心的女人非常同情呂碧城的遭遇,不僅為她補上車票,抵達天津之後,還將暫時無處可去的呂碧城帶到自己家中安頓下來。知道這樣下去不是長久之計,呂碧城經過打聽,得知她認識的方太太就住在天津《大公報》報館中,於是提筆給她寫了封長信。無巧不成書,這封信恰被《大公報》總經理英斂之看到,一讀之下,不禁對呂碧城的文采倍加稱許,又兼得知呂碧城就是自己早先認識的才女呂美蓀之妹,便欣然前往佛照樓探望。兩人相見後,言談甚歡,英斂之對呂碧城的才華膽識甚是讚賞,當即約定聘請她擔任《大公報》見習編輯。這對呂碧城來說,是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件,那意味著她擁有了當時離家出走女性面臨的“墮落”和“回來”之外的第三條道路——獨立自主的人生之路。

    不久,呂碧城在《大公報》上發表了一系列格律嚴謹、文采斐然的詩詞作品,因其迥異於一般女性的開闊視野和胸襟,贏得了一片讚譽之聲,當時名流紛紛唱和,並登門造訪。

    而且,呂碧城的文章還為她引來了一位意想不到的朋友。

    1904年6月10日,借住在英斂之家中的呂碧城正在看書,門房舉著一張名片進來稟報說:“來了一位梳頭的爺們兒。”呂碧城接過名片一看,上書“秋閨瑾”三字。等到門房將此人引進來之後,呂碧城但見來客身著長袍馬褂,一副男人的裝扮,頭上卻梳著女人的髮髻,長身玉立,目光炯炯,英氣勃發,氣度非凡,一看就不是尋常之輩。此人就是後來號“鑑湖女俠”的秋瑾,當時正準備留學日本。秋瑾亦曾以“碧城”為號,因此許多人經常將呂碧城的詩詞誤為秋瑾之作,而秋瑾讀呂碧城的作品,亦嘗有引為同調之感,所以此次留日之前,特來登門拜訪。

    呂碧城和秋瑾交談之下,不禁都有相見恨晚之感。當晚,呂碧城即將秋瑾留宿在自己的住所內,徹夜長談,同榻而眠。對於國家的積弱凋敝、政府的腐敗無能、民族的危機憂患,兩人在觀點上可謂一拍即合,但在具體做法上,卻各有選擇。秋瑾試圖勸說呂碧城跟她一起東渡扶桑,籌劃革命。可是呂碧城自稱是個世界主義者,雖然同情革命派,但並沒有政治上的企圖,相反,她更願意從教育入手,啟迪民智,轉移社會風氣,以為將來濟世救民作準備。

    呂碧城和秋瑾的此番相會不足四天,卻一見如故。二人約定,秋瑾去日本從事革命事業,呂碧城則在國內倡導輿論,遙相呼應。秋瑾還慨然取消其“碧城”之號,讓與呂碧城專用,成就了兩位卓異女性間的一段因緣佳話。

    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紹興遇難。呂碧城用英文寫就《革命女俠秋瑾傳》,發表在美國紐約、芝加哥等地的報紙上,引起頗大反響,一度也使自己陷於險境。

    呂碧城不但才華出眾,特立獨行,便是在穿衣打扮上,亦是敢於領時代之先,處處風標高致。她喜穿洋裝,而且最愛繡有大幅孔雀的衣衫。女作家蘇雪林在《女詞人呂碧城與我》一文中記述說,雖然因緣交錯,使得自己和呂碧城從未謀面,但一直對其心懷仰慕,曾“從某雜誌剪下她一幅玉照,著黑色薄紗的舞衫,胸前及腰以下繡孔雀翎,頭上插翠羽數支,美豔有如仙子”。

    英斂之與呂碧城相識後,因為欣賞其才華膽識,一度生出傾慕之心。英斂之的妻子淑仲以女性的直覺感到丈夫的熱心有些過了頭,暗自傷心悲痛,幾欲離家避走。最後,英斂之“發乎情,止乎禮”,以君子之風控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只在事業上給予呂碧城以指引支援,不但對她力加拔擢,還將她引薦給當時的眾多社會名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英斂之和呂碧城之間的關係卻慢慢地出現了不和諧的音調。

    在個人層面上,呂碧城個性很強,遇事極有主見一,隨著交往日多,在各種事情上,難免與英斂之言語失和,甚至發生矛盾爭執。由於英斂之對呂碧城恩情太深,所以這時呂碧城即使沒有忘恩之心,在別人看來,也難免有負義之嫌。英斂之對她的態度也由最初的欣賞漸漸地變為不耐和反感,在日記中甚至斥之為“不通”、“虛驕刻薄,態極可鄙”。隨後發生的另一件事,終於將兩人本已不睦的關係推向了破裂。

    呂碧城性喜奢華,打扮新潮,這些都為英斂之所不喜,並曾因此批評過她,呂碧城對此不以為意,依舊我行我素。1908年,《大公報》上刊載了一篇題為《師表有虧》的短文,批評幾位教習打扮妖豔,不東不西,不中不外,招搖過市,有損於師德。當時的女教習並不多,打扮妖豔者更屈指可數,又兼英斂之之前曾經對自己的裝扮有過微詞,呂碧城讀後覺得這是在刻意譏刺自己,於是在《津報》上發表文章,針鋒相對地進行反擊。英斂之在日記中記道:“碧城因《大公報》白話,登有勸女教習不當妖豔招搖一段,疑為譏彼。旋於《津報》登有駁文,強詞奪理,極為可笑。數日後,彼來信,洋洋千言分辯,予乃答書,亦千餘言。此後遂永不來館。”

    在上海,呂碧城投身商界,從事外貿生意,憑藉自身獨特的女性魅力、過人的才幹膽識,再加上在政壇和上流社會所累積的豐富人脈,迅速在號稱“冒險家樂園”的十里洋場嶄露頭角,僅兩三年間,就積聚起可觀的財富。

    馳騁於商場、旋轉於舞場的同時,呂碧城也繼續著自己詩詞唱和的生涯。1914年,她在上海加入由柳亞子等人創辦的著名詩歌社團——南社。當時,呂碧城與南社同仁,如汪精衛、張默君、鐵禪、餘十眉等,都有往來。柳亞子稱其為“南社女詩人中的佼佼者”,林庚白贊其曰:“碧城故士紳階級中閨秀也,驚才絕豔,工詩詞,擅書翰……讀之使人迴腸蕩氣,有不能自已者。”這一時期,呂碧城還自學了法、德等語言。

    對於婚姻,呂碧城因“年光荏苒所遇迄無愜意者,獨立之志遂以堅決焉”。母親病逝後,呂碧城了無牽掛,又兼經濟上已經具有足夠的能力,1920年,一直嚮往西方的她以上海《時報》特約記者的身份,隻身赴美,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旁聽,主攻美術,兼學歷史和文學,同時將她看到的美國之種種情形發回中國,讓國人與她一起看世界。

    旅居西方的她,長年住在當地的豪華賓館裡,因為其氣質高貴、出手豪綽,許多西方人甚至以為她是東方的公主。到處是繽紛的色彩,悠揚的音樂,然而身處錦繡叢中、繁華世界,她的心中卻有不為人知的落寞,自覺如一粟漂於滄海,感慨不知生存的目的何在。

    1943年1月4日,呂碧城夢中得一詩,抄寄友人:“護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績忍重埋。匆匆說法談經後,我到人間只此回。”這也是她人生中的最後一首詩作,堪稱絕命詩。

    20天后,61歲的呂碧城在香港九龍逝去。

  • 2 # 設計界的混子

    我不能決定怎麼生,怎麼死。但我可以決定怎樣愛,怎樣活。

    蕭紅

    蕭紅的書推薦讀一讀,我很喜歡上面這句話,有些事情不能決定那就放開手,有的事情在手中就緊緊的握住[奮鬥][奮鬥][奮鬥][奮鬥]

    她生命的31年,也是中國近代史上動盪轉變的一段時期。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蕭紅出生在東北;隨後,北洋政府分崩離析、國家動盪不安,蕭紅在這個大社會環境中成長;

    1928年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從形式上統一中國,民國進入黃金十年建設期間,社會穩定、教育發展,這時候的蕭紅為繼續上學鬥爭,為反對包辦婚姻鬥爭,兩年後離家出走;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國土淪喪、民族危難,蕭紅的生活也經歷著改變,她和蕭軍於1938年初正式分手,那時離她最後生命的終止只剩三年。

    看一個人的一生,不能避開她背後的社會。

    讀蕭紅傳的這幾日,心情一直很壓抑。

    民國時期是完整與破裂衝擊的時期,是新舊思潮動盪轉變的時期。

    這樣的時代和家庭背景,造就了蕭紅這個矛盾體,她既追求自由獨立又不放棄尋求情感依賴,她敏感反覆但有時又木訥遲鈍,她遇人不淑又難斷其亂,她既可憐又可恨。

    1911年6月1日,農曆端午節,蕭紅出生在黑龍江省呼蘭縣。

    蕭紅原名張乃瑩,張家祖上是從山東闖關東過來的,到了爺爺這一輩搬到呼蘭縣,是個地主人家。

    在當地有個說法,端午節出生的孩子是不吉利的。

    農曆五月被稱為惡月,是猛獸毒蟲最活躍的一個月,五月初五端午那天被稱為惡日,是一年中毒氣最盛的一天,所以古人認為這天出生的小孩會克父母。

    蕭紅的奶奶因此對她帶著深深的成見,蕭紅的父母也因為是女孩而冷落她,在這個大家族裡,只有爺爺給予了她溫暖。

    蕭紅的童年是無拘無束的野孩子般生活,與大戶人家該有的大小姐形象大相徑庭。她頑劣、胡鬧,不討父母的歡心,在爺爺的溺愛下,自由奔放的成長著。

    蕭紅六歲時,奶奶去世;八歲時,母親去世;九歲時,她迎來了新媽媽。

    為了減少女兒和新妻子的矛盾,父親將蕭紅送去上學。

    那時,五四新文化運動正在進行著,蕭紅迅速接受著新文化新思潮,用新的眼光觀察著世界。她站在底層人民身邊,剪短髮,參加學生運動等。她開始有自己的思想,愈發變得叛逆和激進。

    這一點,在某種程度上,與父親張廷舉很像。

    張廷舉少年時代也是個叛逆性子,他不甘心將一生的命運栓在土地上,於是,自作主張離開呼蘭縣去到齊齊哈爾市讀書,隨後,當教師、當校長、當教育局局長等。

    張廷舉支援反封建,力主女兒接受新式教育;可是,對於蕭紅從一個瘋鬧的頑皮小孩,一躍成為激進青年的變化,他是始料未及的。尤其後來,蕭紅參與到反對日本侵略的學生運動隊伍中,令他更為擔心。

    他不是反對女兒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只是擔心小孩衝動倔強性格,會捅出大簍子。

    所以,蕭紅初小畢業後,家裡人就反對她再繼續讀書。

    關於繼續上學的鬥爭,蕭紅爭取了很久。這場鬥爭也是父親與女兒的鬥爭,兩個性格同樣倔強的人的鬥爭。這場鬥爭持續了很久,最後以蕭紅的勝利告終,她爭取到了去哈爾濱上中學的權力。

    在蕭紅眼裡,父親張廷舉是可恨的。他不愛自己,從小就板著一張臉動不動就呵斥她,他阻止自己繼續上學,包辦她的婚姻,等等。

    然而,張廷舉本身也是可憐的。他讀過詩書、見過世面、反對封建,卻無力對抗傳統,娶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妻子蕭紅母親;他支援新式教育,新文化活動,卻也害怕女兒接受太多新式思想,顯得出格異類;他反對傳統,可也傳統的重男輕女,續絃。

    他的一生是苦悶的,上面是父輩傳統封建的枷鎖,下面是子女新潮前衛的激進突破,他夾在中間,糾結一生,壓抑一生。

    在蕭紅筆下,父親是惡毒的。

    父親老去後,曾託人尋找蕭紅的文學作品,他期望從書中看到蕭紅的現狀和思想,可是殊不知,那時候的蕭紅已經逝世於香港。

    在蕭紅初中畢業之際,家裡人為她訂下一門婚事。

    這是一門實打實的包辦婚姻,對方是汪恩甲,也是一地主家的兒子,和蕭紅算得上門當戶對。

    蕭紅在哈爾濱讀高中期間,汪恩甲時常來校園探望這個未婚妻,兩人不深不淺的交往著。

    其實兩人並沒有大矛盾,大的意見糾紛,若是這樣交往下去,婚姻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可是,當時的知識分子大多抵制包辦婚姻,像魯迅、徐志摩;蕭紅也認為,作為新女性,屈服於一樁包辦婚姻,不是自己的性格;這難免也顯得為反對而反對了。

    所以,有些人物評價文章中說蕭紅作,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她追求獨立,可是她離不開人群。

    蕭紅後來跟隨已婚的表哥私奔,到北平讀書,花完了所有錢之後,無奈回到東北,答應了結婚這件事,然而其實,她心裡還在籌劃著第二次離家。

    再次逃家,到達北平之後,表哥陸振舜並沒有跟來,這個表哥是個多情、軟弱、可恨的人;蕭紅失望、孤寂,又缺錢,她給未婚夫汪恩甲寫信;汪恩甲如期而至,不僅帶來了錢,還填補了蕭紅內心的空缺。兩人再次花完了所有的錢之後,一起返回哈爾濱。

    這次返回,鬧了一樁轟動呼蘭城的醜劇。

    汪家因為蕭紅和表哥私奔的事,大為惱火,取消了他倆的婚約。而這時,向來反對這樁婚姻的蕭紅,卻拼命捍衛這個婚約,一紙訴狀將汪恩甲大哥汪大澄告上了法庭。關鍵人物汪恩甲這時候,雖捨不得蕭紅,但要維護家庭的名譽,違心的承認了解除婚約是自己的主張。

    如此,官司敗訴。

    張家因蕭紅顏面丟盡,整個呼蘭城都在嘲笑這件事。

    在蕭紅第一次私奔的時候,時任黑龍江省教育廳秘書的張廷舉,因教子無方被撤職,到巴彥縣任督學。這一次,失望透頂的張廷舉決定,舉家遷移到阿城縣的鄉下老家,把蕭紅幽禁在鄉下。

    為何蕭紅既不愛汪恩甲,又不願退婚?

    她大約也是無助,初戀私奔的表哥懦弱靠不住,父親的親情靠不住,她環顧茫茫世界,總要找一個人靠靠,只就只剩汪恩甲了。

    事實證明,汪恩甲也是一個靠不住的人。

    蕭紅第三次出逃,從鄉下老家逃到哈爾濱。她衣衫襤褸,身無分文,無助的時候又找到了汪恩甲。

    她與汪恩甲在哈爾濱的東興順旅館開始了同居生活。

    這個結果很諷刺,她四年裡的反覆逃婚、抗爭,可是每到無助時候卻總是向汪恩甲尋求幫助,最後,他們還是在一起了。

    不過,開頭說了,汪恩甲也是一個靠不住的人。兩人坐吃山空,欠了旅館鉅額食宿費,在蕭紅懷孕後的某一天,汪恩甲藉故回家取錢,一去不復返。

    對於那時候的蕭紅來說,汪恩甲是可恨的,他拋棄了她們母子;他自己也是可憐的,既愛這位個性的大小姐未婚妻,又承受不起傳統的目光。

    蕭紅是一個無法獨立生存的人,她依賴男人,需要情感;正是因為這樣缺乏獨立意識,可又追求自由的性格,讓她的男人都一個個拋棄她而去,陸振舜如此、汪恩甲如此、蕭軍如此,後來的端木蕻良也是如此。

    蕭軍的出現,就是蕭紅在被汪恩甲拋棄之後,尋找新依靠的結果。

    這段歷史在電影《黃金時代》、《蕭紅》中均有體現。

    蕭紅因拖欠住宿費,被困旅館,在洪水季被一艘小船救下。

    彼時的蕭紅頂著大肚子,抓住蕭軍這根救命稻草,拋棄了剛出生的女孩。

    兩人開始在旅店裡同居,他們的生活一直窮困潦倒;隨著革命動盪,他們倆也一直顛沛流離;從哈爾濱,到青島,再到上海。

    這段時間也是二蕭文學創作的高峰期,尤其到了上海之後,有了魯迅的提攜,蕭紅逐漸成長成為知名的民國女作家。

    生活狀況改善了,二蕭的知名度提高了,蕭軍的緋聞也越來越多。

    蕭紅是個矛盾體,既依賴人,又自我。

    伴侶蕭軍移情別戀之後,她又尋找友情來填補這份空洞。她喜歡找朋友聊天,而且常常說得忘了時間;這一點上,許廣平頗有微辭,蕭紅常常去找魯迅聊天,時間和次數長到令主人勉強。

    蕭紅害怕過沒有溫度的生活。她知道蕭軍已經不愛她了,所以決定東渡去日本,渴望改變自己。

    然而,她本就是一個不夠獨立的人,在去日本的路上她就已經開始無比思念蕭軍。

    思念戰勝了曾經不愉快的記憶,不過事實是,蕭軍並未改變,他和好友妻子發生婚外情,而且動不動就對蕭紅實施家暴。

    蕭紅一生處理事情的方式就是逃避,她又去了北平。

    又因為思念蕭軍,不久後再次返回上海。

    蕭軍是可恨的,他家暴,無情,與蕭紅相愛才半個月就移情別戀,之後一直戀情不斷,甚至對蕭紅訴說他對別人的愛憐;蕭紅是可憐的,她苦苦抓住感情的依賴,既苦悶又解脫不了。

    (蕭軍、蕭紅)

    端木蕻良的出現,就成了蕭紅新的感情寄託。

    和端木蕻良的感情平實多了,這時候的蕭紅已經不是少年時期的尖銳個性了。

    不過,對於和蕭軍生的孩子,她還是沒有留下。

    端木給了蕭紅此生唯一的一場婚禮。

    蕭紅至始至終沒有成為獨立的人,她不斷的抓住感情寄託,可是卻總是懷著上一個的孩子,跟下一個人在一起。

    蕭紅生命的最後幾年是在香港渡過的。

    她最後病重的一段時間,是由東北作家駱賓基陪伴著的。

    關於蕭紅最後一段時間裡,端木蕻良是否陪伴在側這件事,已成謎案。

    但,能確定的是,蕭紅遺言把《商市街》版稅留給弟弟,《生死場》版稅留給蕭軍,《呼蘭河傳》版稅留給駱賓基,說明她已經把駱賓基當成親人了。

    (黃金時代劇照)

    蕭紅的一生是可憐的,顛沛流離,飢寒交迫。

    作為女兒,她不受疼愛;作為愛人,她屢遭拋棄;作為妻子,她承受家暴,不被尊重;作為作家,她沒有像樣的創作環境。

    她的一生也是可恨的。

    她反抗父親,卻總需要男人做依靠,成為男權的另一種犧牲品;她追求自由獨立,卻一直無法自立;她不負責任,拋棄自己的孩子,兩次。

    想起一句話“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

    她的才華是她理想自由的啟蒙,也是悲慘人生的引線。

    她的叛逆與順從,自我和依賴,可恨與可憐,在文字中獨立綻放,這也許就是她的黃金時代。

  • 3 # 何處天天芳香

    五四運動後,受倡導婦女解放的思想影響,民國出現了一大批女性作家、詩人、文學家等。如秋風掃落葉,為世間敞開了一扇清明之窗。關於四大才女之論,版本很多。其中從文學角度來講有四位非常出名、才華橫溢、才能卓卓的優秀女姓:

    一,集美麗與才華於一身。膽識過人的呂碧城。詩人、政論家、社會活動家、資本家。“絳帷獨擁人爭羨,到處鹹推呂碧城”。小說創作以《紅鬃馬》、《匹馬嘶風錄》為代表。

    二,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作品有《棄兒》、《生死場》、《孤獨的生活》、《砂粒》等

    三,“高石"之戀,併合葬。生命雖短,其輝可耀的石評梅。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大量詩歌、散文、遊記、小說。小說創作以《紅鬃馬》、《匹馬嘶風錄》為代表。其作品編輯成《濤語》、《偶然草》兩個集子。

    四,有“奇才異女”美名的張愛玲。家世顯赫。一生創作大量文學作品,型別包括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

    她們的家勢背景很雄厚,生活也很優越。敢直面面對世間的白眼,做天下女人不敢做之事,佩服又佩服!

    在那個動亂的年代,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她們掙脫了封建枷鎖,解放了自己,也向世間女子伸出溫暖之手。以自己的才能、才華向世人詮釋:巾幗不讓鬚眉。獨特的文風和新的審美觀,如春風吹進那帶有濃郁封建氣味的年代,為淨化那苦難歲月對女子輕視的濁氣,可謂貢獻了一份力量。傳播婦女的解放與自由,並將自身經歷和感受融於作品。如一面鏡子,又如一盞暖陽。讓閱讀者,重拾勇氣,重塑愛情觀、自由觀。在人們對愛情、生活失望與悲觀時,又如一座燈塔,讓迷茫的人們看到了活著的溫暖與希望。

    四位才女我都崇拜、喜歡,尤張愛玲更甚。

    一,張愛玲名句之一: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對我觸動很深,經歷過愛情,既嚐到愛情的甜蜜,及相守的不易,便知道,寬容別人,也是放過自己。

    二,才華橫溢,作品頗多。讀過其作品《半生緣》、《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張愛玲全集》、紅學論集《紅樓夢魘》。

    三,讀其作品,感受其喜怒哀樂。“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爬滿了蚤子."對其生活的感悟。人生苦短,讀其作品,卻似延長了人生。

  • 4 # 廉隅132

    1912年,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覆滅,中華民國正式成立。緊隨其後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使民主和科學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漸漸開化。中國文壇上出現了一大批女性文學作家及作品。她們以其獨具特色的創作風格及審美傾向而獨樹一幟,尤其是她們將自身大膽的人生情愛追求和不懈探索精神,滲透融合於文學作品之中,達到了更鮮活更新奇的效果,成為當時文學中的一股強勁的新鮮血液。其中的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更是被稱為“民國四大才女”。筆者認為這四大才女各有千秋難分伯仲,論影響力和知名度當屬張愛玲,她的許多作品被搬上了銀幕,藉助電影電視劇的傳播力讓國人認識了她,她的文風更接近於現代生活,更容易被讀者接受,然而,筆者個人卻更喜歡呂碧城。呂碧城雖出身於官宦家庭,但在清末女權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呂碧城有意去天津“探訪女學”而遭到舅父嚴詞罵阻,並訓之以女子當“恪守婦道”。憤然之下,年方二十的碧城小姐逃出家門,獨闖天津。

    1923年,也就是呂碧城離家出走的20餘年後,魯迅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演講“娜拉出走之後”,談到娜拉出走之後會面臨的兩個結果:不是墮落,就是回來。而當年,當離家出走時的激憤、興奮漸漸地消退,呂碧城第一個意識到的就是這個現實問題:她兩手空空,身無分文,連買車票的錢都沒有。就在她苦想無計的時候,透過和車上乘客的談話,她意外地結識了一位貴人——天津佛照樓旅館的老闆娘。這位好心的女人非常同情呂碧城的遭遇,不僅為她補上車票,抵達天津之後,還將暫時無處可去的呂碧城帶到自己家中安頓下來。知道這樣下去不是長久之計,呂碧城經過打聽,得知方太太就住在天津《大公報》報館中,於是提筆給她寫了封長信。無巧不成書,這封信恰被《大公報》總經理英斂之看到,一讀之下,不禁對呂碧城的文采倍加稱許,又兼得知呂碧城就是自己早先認識的才女呂美蓀之妹,便欣然前往佛照樓探望。兩人相見後,言談甚歡,英斂之對呂碧城的才華膽識甚是讚賞,當即約定聘請她擔任《大公報》見習編輯。這對呂碧城來說,是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件,那意味著她擁有了當時離家出走女性面臨的“墮落”和“回來”之外的第三條道路——獨立自主的人生之路。不久,呂碧城在《大公報》上發表了一系列格律嚴謹、文采斐然的詩詞作品,因其迥異於一般女性的開闊視野和胸襟,贏得了一片讚譽之聲,當時名流紛紛唱和,並登門造訪。

    1904年6月10日,借住在英斂之家中的呂碧城正在看書,門房舉著一張名片進來稟報說:“來了一位梳頭的爺們兒。”呂碧城接過名片一看,上書“秋閨瑾”三字。等到門房將此人引進來之後,呂碧城但見來客身著長袍馬褂,一副男人的裝扮,頭上卻梳著女人的髮髻,長身玉立,目光炯炯,英氣勃發,氣度非凡,一看就不是尋常之輩。此人就是後來號“鑑湖女俠”的秋瑾,當時正準備留學日本。秋瑾亦曾以“碧城”為號,因此許多人經常將呂碧城的詩詞誤為秋瑾之作,而秋瑾讀呂碧城的作品,亦嘗有引為同調之感,所以此次留日之前,特來登門拜訪。

    呂碧城和秋瑾交談之下,不禁都有相見恨晚之感。當晚,呂碧城即將秋瑾留宿在自己的住所內,徹夜長談,同榻而眠。對於國家的積弱凋敝、政府的腐敗無能、民族的危機憂患,兩人在觀點上可謂一拍即合,但在具體做法上,卻各有選擇。

    呂碧城和秋瑾的此番相會不足四天,卻一見如故。二人約定,秋瑾去日本從事革命事業,呂碧城則在國內倡導輿論,遙相呼應。秋瑾還慨然取消其“碧城”之號,讓與呂碧城專用,成就了兩位卓異女性間的一段因緣佳話。

    呂碧城個性極強,在上海時,她投身商界,從事外貿生意,憑藉自身獨特的女性魅力、過人的才幹膽識,再加上在政壇和上流社會所累積的豐富人脈,迅速在號稱“冒險家樂園”的十里洋場嶄露頭角,僅兩三年間,就積聚起可觀的財富。

    馳騁於商場、旋轉於舞場的同時,呂碧城也繼續著自己詩詞唱和的生涯。1914年,她在上海加入由柳亞子等人創辦的著名詩歌社團——南社。當時,呂碧城與南社同仁,如汪精衛、張默君、鐵禪、餘十眉等,都有往來。柳亞子稱其為“南社女詩人中的佼佼者”,林庚白贊其曰:“碧城故士紳階級中閨秀也,驚才絕豔,工詩詞,擅書翰……讀之使人迴腸蕩氣,有不能自已者。”這一時期,呂碧城還自學了法、德等語言。1920年,一直嚮往西方的她以上海《時報》特約記者的身份,隻身赴美,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旁聽,主攻美術,兼學歷史和文學,同時將她看到的美國之種種情形發回中國,讓國人與她一起看世界。

    1943年1月4日,呂碧城夢中得一詩,抄寄友人:“護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績忍重埋。匆匆說法談經後,我到人間只此回。”這也是她人生中的最後一首詩作,堪稱絕命詩。20天后,61歲的呂碧城在香港九龍辭世。

    呂碧城被稱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中國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個女編輯、中國第一位動物保護主義者、中國女權運動及女子教育的先驅者。呂碧城著作頗豐,詩詞、散文俱佳。代表著作有《信芳集》、《呂碧城集》、《歐美漫遊錄》等。她的詩詞更是令人叫絕。筆者特選《瓊樓》一篇,與眾人分享。

    瓊樓秋思入高寒,看盡蒼冥意已闌; 棋罷忘言誰勝負,夢餘無跡認悲歡。

    金輪轉劫知難盡,碧海量愁未覺寬; 欲擬騷詞賦天問,萬靈悽側繞吟壇。

  • 5 # 穆如淸風

    呂碧城

    呂碧城出生於安徽旌德縣,她是中國女權運動的首倡者之一,是女子教育的先驅,而且她還有三個“第一”,她我國第一位動物保護主義者,第一位女編輯,第一位女性撰稿人。呂碧城一生勤奮好學,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並開創了近代教育史上女子執掌校政的先例。除此之外,她還是一名文學家和詩人,有“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之美譽。

    蕭紅

    蕭紅出生於黑龍江哈爾濱的一個封建地主家庭,不過她從小就接受了“五四”以後的進步思想,後來由於受到魯迅、矛盾等人作品的影響,便開始對文學產生了興趣。蕭紅一生,散文、小說不斷,一篇《生死場》更是讓她名聲大振,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不過可惜的是,就這樣一位“文學洛神”卻因患了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於1942年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

    石評梅

    石評梅原名石汝壁,因其愛慕梅花的俏麗堅貞,遂自取筆名石評梅。石評梅生於山西平定縣,她很早就熱衷於文學創作,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小說等,其中尤以詩歌見長,被譽為“北京著名女詩人”。然而叫人難以想象的是,年輕的石評梅卻在1928年9月因患急性腦炎突然病逝於北京,當時她還不滿27歲,就這樣英年早逝了。

    張愛玲

    張愛玲是我最欣賞的第一才女,她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風格很有趣,像是繞過了五四時期的文學,直接從《紅樓夢》、《金瓶梅》那一脈下來的,張愛玲的小說語言更純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國傳統文化造詣其實很深。

    張愛玲原名張煐,生於上海,祖“”籍河北豐潤,張愛玲從小就表現出了“才女”的天賦,據說她7歲就能寫小說,12歲就開始在校刊和雜誌上發表作品。張愛玲一生不但創作了大量的散文和詩歌,而且後來當她移居美國定居之後,還創作了諸多英文作品,只不過這些英文作品出版的並不多。張愛玲著作等身,尤其是《傾城之戀》、《金鎖記》、《半生緣》、《紅玫瑰與白玫瑰》等更是廣為人知。順便再說一句,2007年李安執導的電影《色·戒》就是根據張愛玲的同名短篇小說《色,戒》改編而來的。

    那麼為什麼民國四大才女裡面沒有林徽因呢,因為民國四大才女,主要是從文學角度來評的,而林徽因是綜合素質比較高,比如說“林徽因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和作家”,同時是位社交能手。林徽因為我們所知,一半因為美貌,一半因為情史。

    林徽因

    林徽因的最主要的貢獻是在建築,在中國來說是開啟建築的先鋒,當時的清華建築系就是她和梁思成一手建立的,雖然她在小說、詩歌、戲劇等方面都很好,也有一定的貢獻,但是與其他才女比較起來就成就來說要遜色一些,她的名聲雖然在我們看來是很大,但是這都跟當時她的一些與一些大文豪、大詩人的友情交情不薄上有很大的關係,例如徐志摩。

  • 6 # 青鴿

    呂碧城生於1883年,父親呂鳳岐是光緒三年丁丑科進士及第,曾任國史館協修、山西學政等,家有藏書三萬卷。12歲那年,父親去世,因呂家無男子,族人便以其無後繼承財產為名,霸佔呂家財產,與呂碧城9歲時便議定婚約的汪氏,見呂家變故,也連忙退婚。

    1904年,呂碧城結識了天津《大公報》總經理英斂之,並以絕妙文采,得到英斂之的賞識,成為該報第一位女編輯。從此,呂碧城聲譽鵲起,一發不可收。此後,她興辦女學、提倡女權、出國遊學,後因不屑袁世凱稱帝,毅然辭去了大總統秘書的職位。

    動盪的時代,新舊擅遞,社會劇烈的變革,個人不同尋常的境遇,使碧城的詞別開生面,多姿多彩,倍受世人矚目。呂碧城是那個時代特立獨行的新女性,也是近代傑出的女詞人,她的詩詞創作,有著極高的天賦和才華,作為辛亥革命前後著名的文學團體——南社的重要成員,被稱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龍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詞選》錄六十六位名家詞作四百九十八首,呂碧城五首殿後,有“一代詞媛”之稱。文學家潘伯鷹形容她的詞“足與易安俯仰千秋,相視而笑”近人錢仲聯先生作《南社吟壇點將錄》將呂碧城目為“地慧星一丈青扈三娘”,認為“(碧城)近代女詞人第一,不徒皖中之秀。”

    生平

    呂碧城出身於官宦家庭,其父呂鳳岐曾做過山西學政,但在她12歲時,父親因病去世且無子嗣,其家族拒絕分配遺產,其母無奈之下只能帶著呂家四姐妹投奔在塘沽任鹽課司大使(八品官)的舅父嚴鳳笙。

    8年後,在清末女權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呂碧城有意去天津“探訪女學”而遭到舅父嚴詞罵阻,並訓之以女子當“恪守婦道”。憤然之下,年方二十的碧城小姐逃出家門,獨闖天津。[1]

    1923年,也就是呂碧城離家出走的20餘年後,魯迅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演講“娜拉出走之後”,談到娜拉出走之後會面臨的兩個結果:不是墮落,就是回來。因為當時女性很難在經濟上做到獨立,“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他還告誡年輕人“夢是好的;否則,錢是要緊的”。

    而當年,當離家出走時的激憤、興奮漸漸地消退,呂碧城第一個意識到的就是這個現實問題:她兩手空空,身無分文,連買車票的錢都沒有。就在她苦想無計的時候,透過和車上乘客的談話,她意外地結識了一位貴人——天津佛照樓旅館的老闆娘。這位好心的女人非常同情呂碧城的遭遇,不僅為她補上車票,抵達天津之後,還將暫時無處可去的呂碧城帶到自己家中安頓下來。知道這樣下去不是長久之計,呂碧城經過打聽,得知方太太就住在天津《大公報》報館中,於是提筆給她寫了封長信。無巧不成書,這封信恰被《大公報》總經理英斂之看到,一讀之下,不禁對呂碧城的文采倍加稱許,又兼得知呂碧城就是自己早先認識的才女呂美蓀之妹,便欣然前往佛照樓探望。兩人相見後,言談甚歡,英斂之對呂碧城的才華膽識甚是讚賞,當即約定聘請她擔任《大公報》見習編輯。這對呂碧城來說,是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件,那意味著她擁有了當時離家出走女性面臨的“墮落”和“回來”之外的第三條道路——獨立自主的人生之路。

    不久,呂碧城在《大公報》上發表了一系列格律嚴謹、文采斐然的詩詞作品,因其迥異於一般女性的開闊視野和胸襟,贏得了一片讚譽之聲,當時名流紛紛唱和,並登門造訪。

    而且,呂碧城的文章還為她引來了一位意想不到的朋友。

    1904年6月10日,借住在英斂之家中的呂碧城正在看書,門房舉著一張名片進來稟報說:“來了一位梳頭的爺們兒。”呂碧城接過名片一看,上書“秋閨瑾”三字。等到門房將此人引進來之後,呂碧城但見來客身著長袍馬褂,一副男人的裝扮,頭上卻梳著女人的髮髻,長身玉立,目光炯炯,英氣勃發,氣度非凡,一看就不是尋常之輩。此人就是後來號“鑑湖女俠”的秋瑾,當時正準備留學日本。秋瑾亦曾以“碧城”為號,因此許多人經常將呂碧城的詩詞誤為秋瑾之作,而秋瑾讀呂碧城的作品,亦嘗有引為同調之感,所以此次留日之前,特來登門拜訪。

    呂碧城和秋瑾交談之下,不禁都有相見恨晚之感。當晚,呂碧城即將秋瑾留宿在自己的住所內,徹夜長談,同榻而眠。對於國家的積弱凋敝、政府的腐敗無能、民族的危機憂患,兩人在觀點上可謂一拍即合,但在具體做法上,卻各有選擇。秋瑾試圖勸說呂碧城跟她一起東渡扶桑,籌劃革命。可是呂碧城自稱是個世界主義者,雖然同情革命派,但並沒有政治上的企圖,相反,她更願意從教育入手,啟迪民智,轉移社會風氣,以為將來濟世救民作準備。

    呂碧城和秋瑾的此番相會不足四天,卻一見如故。二人約定,秋瑾去日本從事革命事業,呂碧城則在國內倡導輿論,遙相呼應。秋瑾還慨然取消其“碧城”之號,讓與呂碧城專用,成就了兩位卓異女性間的一段因緣佳話。

    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紹興遇難。呂碧城用英文寫就《革命女俠秋瑾傳》,發表在美國紐約、芝加哥等地的報紙上,引起頗大反響,一度也使自己陷於險境。

    呂碧城不但才華出眾,特立獨行,便是在穿衣打扮上,亦是敢於領時代之先,處處風標高致。她喜穿洋裝,而且最愛繡有大幅孔雀的衣衫。女作家蘇雪林在《女詞人呂碧城與我》一文中記述說,雖然因緣交錯,使得自己和呂碧城從未謀面,但一直對其心懷仰慕,曾“從某雜誌剪下她一幅玉照,著黑色薄紗的舞衫,胸前及腰以下繡孔雀翎,頭上插翠羽數支,美豔有如仙子”。

    英斂之與呂碧城相識後,因為欣賞其才華膽識,一度生出傾慕之心。英斂之的妻子淑仲以女性的直覺感到丈夫的熱心有些過了頭,暗自傷心悲痛,幾欲離家避走。最後,英斂之“發乎情,止乎禮”,以君子之風控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只在事業上給予呂碧城以指引支援,不但對她力加拔擢,還將她引薦給當時的眾多社會名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英斂之和呂碧城之間的關係卻慢慢地出現了不和諧的音調。

    在個人層面上,呂碧城個性很強,遇事極有主見,隨著交往日多,在各種事情上,難免與英斂之言語失和,甚至發生矛盾爭執。由於英斂之對呂碧城恩情太深,所以這時呂碧城即使沒有忘恩之心,在別人看來,也難免有負義之嫌。英斂之對她的態度也由最初的欣賞漸漸地變為不耐和反感,在日記中甚至斥之為“不通”、“虛驕刻薄,態極可鄙”。隨後發生的另一件事,終於將兩人本已不睦的關係推向了破裂。

    呂碧城性喜奢華,打扮新潮,這些都為英斂之所不喜,並曾因此批評過她,呂碧城對此不以為意,依舊我行我素。1908年,《大公報》上刊載了一篇題為《師表有虧》的短文,批評幾位教習打扮妖豔,不東不西,不中不外,招搖過市,有損於師德。當時的女教習並不多,打扮妖豔者更屈指可數,又兼英斂之之前曾經對自己的裝扮有過微詞,呂碧城讀後覺得這是在刻意譏刺自己,於是在《津報》上發表文章,針鋒相對地進行反擊。英斂之在日記中記道:“碧城因《大公報》白話,登有勸女教習不當妖豔招搖一段,疑為譏彼。旋於《津報》登有駁文,強詞奪理,極為可笑。數日後,彼來信,洋洋千言分辯,予乃答書,亦千餘言。此後遂永不來館。”

    在上海,呂碧城投身商界,從事外貿生意,憑藉自身獨特的女性魅力、過人的才幹膽識,再加上在政壇和上流社會所累積的豐富人脈,迅速在號稱“冒險家樂園”的十里洋場嶄露頭角,僅兩三年間,就積聚起可觀的財富。

    馳騁於商場、旋轉於舞場的同時,呂碧城也繼續著自己詩詞唱和的生涯。1914年,她在上海加入由柳亞子等人創辦的著名詩歌社團——南社。當時,呂碧城與南社同仁,如汪精衛、張默君、鐵禪、餘十眉等,都有往來。柳亞子稱其為“南社女詩人中的佼佼者”,林庚白贊其曰:“碧城故士紳階級中閨秀也,驚才絕豔,工詩詞,擅書翰……讀之使人迴腸蕩氣,有不能自已者。”這一時期,呂碧城還自學了法、德等語言。

    對於婚姻,呂碧城因“年光荏苒所遇迄無愜意者,獨立之志遂以堅決焉”。母親病逝後,呂碧城了無牽掛,又兼經濟上已經具有足夠的能力,1920年,一直嚮往西方的她以上海《時報》特約記者的身份,隻身赴美,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旁聽,主攻美術,兼學歷史和文學,同時將她看到的美國之種種情形發回中國,讓國人與她一起看世界。

    旅居西方的她,長年住在當地的豪華賓館裡,因為其氣質高貴、出手豪綽,許多西方人甚至以為她是東方的公主。到處是繽紛的色彩,悠揚的音樂,然而身處錦繡叢中、繁華世界,她的心中卻有不為人知的落寞,自覺如一粟漂於滄海,感慨不知生存的目的何在。

    1943年1月4日,呂碧城夢中得一詩,抄寄友人:“護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績忍重埋。匆匆說法談經後,我到人間只此回。”這也是她人生中的最後一首詩作,堪稱絕命詩。

    20天后,61歲的呂碧城在香港九龍辭世。[2]

    個人記錄

    被稱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中國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個女編輯、中國第一位動物保護主義者、中國女權運動及女子教育的先驅者。[1]

    個人著作

    呂碧城著作頗豐,詩詞、散文俱佳。代表著作有《信芳集》、《呂碧城集》、《歐美漫遊錄》等。

    代表詩詞

    《瓊樓》

    瓊樓秋思入高寒,看盡蒼冥意已闌;棋罷忘言誰勝負,夢餘無跡認悲歡。

    金輪轉劫知難盡,碧海量愁未覺寬;欲擬騷詞賦天問,萬靈悽側繞吟壇。

    《祝英臺近》

    縋銀瓶,牽玉井,秋思黯梧苑。蘸淥搴芳,夢墮楚天遠。

    最憐娥月含顰,一般消瘦,又別後、依依重見。

    倦凝眄,可奈病葉驚霜,紅蘭泣騷畹?滯粉黏香,繡屧悄尋遍。

    小欄人影悽迷,和煙和霧,更化作、一庭幽怨。

  • 7 # 左國曹

    我是一朵不開花的花,尚未學會綻放,就已學會凋零。

    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玫瑰就變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飯渣子,紅的還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下面,筆者簡單介紹一下民國四大才女。

    民國時期湧現出了眾多才華橫溢的優秀女性,其中的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更是被稱為“民國四大才女”。

    1、呂碧城

    動盪的時代,新舊嬗遞,社會劇烈的變革,個人不同尋常的境遇,使碧城的詞別開生面,多姿多彩,倍受世人矚目。呂碧城是那個時代特立獨行的新女性,也是近代傑出的女詞人,她的詩詞創作,有著極高的天賦和才華,作為辛亥革命前後著名的文學團體——南社的重要成員,被稱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龍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詞選》錄六十六位名家詞作四百九十八首,呂碧城五首殿後,有“一代詞媛”之稱。文學家潘伯鷹形容她的詞“足與易安俯仰千秋,相視而笑”近人錢仲聯先生作《南社吟壇點將錄》將呂碧城目為“地慧星一丈青扈三娘”,認為“(碧城)近代女詞人第一,不徒皖中之秀。

    呂碧城著作頗豐,詩詞、散文俱佳。代表著作有《信芳集》、《呂碧城集》、《歐美漫遊錄》等。

    2、蕭紅

    蕭紅一生受盡白眼冷遇,她的作品中最有成就的是回憶性長篇小說《呼蘭河傳》,被香港“亞洲文壇”評為20世紀中文小說百強第九位。

    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現代文學史上一位極具個人特色的作家,她一生拒絕給定、拒絕平庸,這不僅體現在她對傳統社會的抗爭和對愛情自由的追求,更體現在她的文學創作中。不管是從題材選取還是手法運用,蕭紅都拒絕已有成法,另闢蹊徑,堅持自己別緻而獨特的風格。在中國文學史上,蕭紅將北方鄉村特有的荒涼曠野下人們的生存狀態、風俗文化,第一次如此逼真的帶入文壇,使文壇既陌生又無限新奇。

    主要作品

    小說:跋涉,生死場,橋,牛車上,曠野的呼喊,馬伯樂,呼蘭河傳,手,小城三月,蕭紅短篇小說

    散文:蕭紅散文,回憶魯迅先生,蕭紅書

    3、石評梅

    石評梅是中國近現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促的一位,因愛慕梅花之俏麗堅貞而自取筆名石評梅。石評梅出生于山西一個清末舉人家庭,自幼受“四書”、“五經”薰陶,有深厚的文字功底。

    石評梅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歌、散文、遊記、小說,其中尤以詩歌見長,有“北京著名女詩人”之譽。

    石評梅的作品不僅有纏繞不清的哲學臆病和清冷的悲哀色彩,而且在感情的層面上也表現得脆弱和哀苦,通篇充滿了“冷月、孤墳、落花、哀鳴、殘葉”等冷豔的詞彙,她的作品彷彿是一串串淚珠匯成,可謂滿紙辛酸淚。然而她的善感與抑鬱的氣質並不妨礙她對女性命運和人生的思考,反而使她能夠從悲觀主義的角度循著情感的悲哀邏輯進行思辨與覺悟,表現一種極熱烈又悲哀至極的吶喊。

    主要作品

    4、張愛玲

    張愛玲(1920.9.3-1995.9.8)原名張瑛。原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

    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玫瑰就變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飯渣子,紅的還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我是一朵不開花的花,尚未學會綻放,就已學會凋零。

    筆者是比較喜歡張愛玲的。

  • 8 # 使用者言午澤群

    1912年,中華民國正式成立,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被推翻,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漸漸開化,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推行民主科學的新風尚令中國文壇耳目一新。其中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被稱為“民國四大才女”。

    石評梅,生於山西一個清末舉人的家庭,自幼受“四書”“五經”薰陶,五四運動後,她報考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期間開始在《語絲》、《文學旬刋》、《婦女周刋》等報刋發表大量詩歌散文和小說,有“北京著名女詩人”之譽。她的作品多以清冷悲哀、善感抑鬱的特點,對女性命運和人生思考,從悲觀角度進行思辯與覺悟,表現出一種極熱烈又悲傷的吶喊。她的作品無論是對光明的渴望,愛情的追求,還是對婦女和社會的解放,都充滿著奮力掙扎和不斷追求真理的執著精神,以而使爭取自由解放的情感赫然紙上。

    廬隱評價她說:“石評梅註定了她是悲劇中的主角,她經歷了從幻想到現實痛苦,從虛幻、失望、渴望到仇恨、反抗、破壞的連續悲劇起落的過程。”石評梅是中國近現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暫的一位,因愛慕梅花之俏麗堅貞而自取筆名石評梅。

  • 9 # 老g3231676013

    民國四大才女中,我最喜歡和欣賞的是林徽因。

    用作家文潔若的話說:“林徽因是我平生見過的最令人神往的東方美人。她的美在於神韻。”

    林徽因是著名才女,除建築學外,在文學上也頗有造詣,著有《你是人間四月天》等,其書法也頗有靈氣!

    國徽等很多我們所熟悉的建築都浸透有她與梁思成的心血。

    她還設計了東北大學的校徽。

    梁思成一生愛著他,徐志摩至死也愛著他,還有一個,也深愛他的哲學家金嶽霖,一生都陪伴在梁思成與林徽因身邊!

    林徽因一生詩畫,一生傳奇,一生美麗。

  • 10 # 嚴汝祥

    對於才子才女之說,本人從不欣賞任何人。記得去年曾發文議論過類似問題。一個人過了真正有才情外,很大的因素是條件。當然也需要自身努力。昨天讀了一篇文章,介紹馬未都先生的,具說他只讀了小學四年級,現在成了名家。他的成名除了自己努力外,但有條件,生在北京,見多識廣,先前有一份工作,衣食無慮,有時間搞自己喜愛的。(另外父母是可以支援他各方面的)。假如生在貧困落後的農村,口朝黃土背朝天,為一日三餐發愁,累得心力焦瘁,看他怎麼有閒心搞其它事。

    前天跟一個本市書法界的朋友聊天,他跟我講,蘇東坡和歐陽詢的書法不及兩個無名氏,但兩個無名氏的書法分別靠上了二人,也就是說無名氏在中國書法史上無名,雖然作品比蘇歐強,但被此二人引用而無名。

    總結:無論是才子才女一要靠權力,二要靠門閥,你的作品再好沒有人推薦也是白搭。

    引用一句老話:沒有先主顧草堂,哪有諸葛列朝房。

  • 11 # 衛友林

    你最好去問民國時期與"四大才女"一起出生的人!!!現代人只欣賞"小鮮肉""小鮮花"凃脂抹粉男不男 女不女的"戲子"!它們有千萬上億的薪水!

  • 12 # 大楊岸

    最喜歡林徽音,氣質如蘭,學富五車,情感豐富,學識淵博,試想一下,能做印度大詩人的翻譯,民國時期的女子有幾個。

  • 13 # 冬去春來花又開

    林微因。她是一個才貌雙全,懂取捨,有進取心的女人。徐志摩愛她一生,梁思成伴她一生,金嶽霖等她一生,在她的生命中有這麼優秀的三位男人都鍾情於她,可見她,人見人愛,花見花開,是多麼優秀又具有魅力的女人。是一位優秀的女建築學家,懂詩詞,會書畫,英文槓槓滴……身上有許多的閃光點。她雖然愛徐志摩,卻不去拆散別人的家庭,而是選擇退出,最終嫁給同是建築學家的梁思成。死後,她丈夫為她設計墓碑。相比陸小曼,她的人生結局好了很多,她兒女雙全,陸小曼卻最終孤家寡人。

    林微因是所有女人的好榜樣。

  • 14 # 珍重友情

    民國四大才女,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都是才華橫溢,影響深遠的人,石評梅山西人,她和高君宇用全部的心血譜就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愛情悲劇,可惜英年早逝,二十八歲離開人間,但她留下了許多感人的文學作品,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和劇本。同時她的丈夫高君宇還是我黨最早的政治活動家,可惜英年早逝,年僅二十九歲就永別人間,高君宇逝世後,石評梅把他安葬於北京陶然亭畔,高君宇的死對她打擊非常大,她連寫十多篇文章悼念,曾說,生前未能相依共守,願死後能並葬荒丘,大際三年後石評梅病逝。石評梅除了文學的才情外,她所尋求的婦女自由,執著的愛情追求都將這位才女展現在世人面前,讓人們記住了這位中國現代的傑出女性,同時她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當然不止這四人,我國近現代還有許多優秀的才女。

  • 15 # 無量天真

    呂碧城:

    她被贊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與秋瑾被稱為“女子雙俠”,甚至譽為近代李清照,但真正更令人佩服欣賞的是她為女權運動所做的貢獻。

    她不僅是女子教育的提倡者和組織者,還是男女平等的呼籲者和先行者,更是提倡女權和女學的急先鋒。她把興女學提到關係國家興亡的高度,以此衝擊積澱千年的“三從四德”、“女戒女訓”、“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陳腐觀念。

    這在現代男女平等之下,女人主張思想獨立,經濟獨立來講,對女權已經直接上升到政治話語權的高度。

    1928年,呂碧城創辦中國保護動物會,成為中國史上第一位動物保護主義者。

    她靠自己的能力,有足夠的財富,“有才,有名,有財,最重要的是,她擁有絕對的自由,並積極擁護民主革命,對人生的把握,不受制於婚姻和情感,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體現了比男人更強大的勇氣和灑脫。

    林徽因:

    中國近現代傑出的建築師、詩人、作家、建築學家,雖然她不在四大才女之列,但卻最讓人熟悉。

    我最為欣賞她的地方,就是她在感情中沒有選擇徐志摩,而是選擇了梁思成,這一點就足夠表現她的眼光和思想高度,是一位非常有眼見又理性的女子。

    和優秀的人在一起,才會讓自己更優秀。林徽因在文學上在民國,或許並不是很出色,但她跟著梁思成,取得了更耀眼的成就,她跟著走了中國的15個省,19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738處古建築物,很多古建築就是透過他們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國的認識,從此加以保護。

    1949年初,被聘為清華大學建築系一級教授。為了保護全國古建築,她編寫了《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

    最重要的是,她還參與了國徽的設計,雖然設計的人不止她一個,但是主設計是由她完成的,這已經足夠深刻於我們每個人心中了。

    蕭紅雖然文采很棒,但思想上始終都太過於理想主義,她這樣解讀自己:“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為我是一個女人。”

    而張愛玲的主要成就在於文學創作,另外在學術與翻譯外國作品上也有一定成就。她遠離抗日救國的主流話語,把眼光投向了“婚姻、愛情、家庭、女人的挫折、女人的處境——一個充滿女性氣息的世界”。她的小說由對女性悲劇命運成因的剖析,而上升到了對更具普遍意義的人性、人生、命運、歷史的感悟與思考。

    作家葉兆言:張愛玲的一生,就是一個蒼涼的手勢,一聲重重的嘆息。

    她的愛情名言:“遇見你我變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裡去,但我的心是歡喜的,並且在那裡開出一朵花來。”她雖然對女性心理有深刻的理解,用紅玫瑰與白玫瑰形象的比喻女人在愛情中的無奈和幽怨,可她依然選擇愛著,也是我們多數平凡女人無法逃脫的束縛。

  • 16 # 大眼夢

    民國的才女最喜歡張幼儀。

    她活的最為通透,她受的磨難也是最多吧。

    不知道用什麼詞形容她比較合適,不管她與徐志摩的坎坷婚姻、還是後來遭遇的喪子之痛,外人看起來她像是妥協了,但是她從來沒低過頭。

    能從人生的最低處,一步一步走向最高處,鬼知道她經歷了什麼。

    不管看多少本傳記,我們都體會不到她的萬一,

    刨除那些磨難,她最終活成了我們都喜歡的樣子。

  • 17 # 燕舞展飛

    民國是讓人嚮往的年代,因為哪個年代,才女輩出,四大才女是,呂碧城,蕭紅,

    石評梅和張愛玲,走近她們就如走進另一個世界,從她們身上,會帶給你不一樣的魅力。四人中我欣賞張愛玲,因讀過她的作品。

    張愛玲的代表作有《傾城之戀》,《茉莉香片》,《半生緣》,《紅玫瑰與白玟瑰》等,她作品不少,好評不斷,影響深遠。

    我最開始讀過她寫的《私語》,描寫了她許多童年值得留戀的趣事,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草木漸長,燕子歸來的青蔥歲月,觸景生情。她的代表作《紅玫瑰與白玫瑰》,寫的是愛情與婚煙的演變,愛情是理想中生存,而婚煙卻離不開瑣屑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張愛玲追求的是脫離現實的純粹愛情,在無涯的時空裡,在浩渺的人海中,一種不問緣由,不問經歷的永恆的真愛,她的內心追求的是那種超凡脫俗的愛情,但實現與幻想差距是大的,也讓她不由感概,"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部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魂,久而久之,紅的變成了牆上一㭑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上的一顆硃砂痣"。她能用犀利的筆觸,不露痕跡地挑開了掩飾生活本質的層層疊疊的面紗,不由得讓人震撼和醒悟。

    我還欣賞她的名句,"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孤獨的人有他們自已的泥沼","笑,全世界便與你同聲笑,哭,你便獨自哭","人總是在接近幸福時倍感幸福,在幸福進行時卻患得患失",等等,她對人生,社會現實,愛情婚姻的描寫,刻畫得入木三分。

    張愛玲,以自身大膽的人生情愛追求,和不懈探索精神,滲透融合於其中,達到更鮮活更新奇的效果,成為當時文學中一股強勁的新鮮血液。我喜歡她細緻入微的描寫,也被她的文彩折服,她不愧有奇才異女的盛名,所以我欣賞她。

  • 18 # 成都購物達

    民國時期湧現出了眾多才華橫溢的優秀女性,其中的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更是被稱為"民國四大才女"。

    其中最欣賞女子當為呂碧城——自幼即有才藻名(5歲會對詩,7歲就會作畫),工詩文,善丹青,能治印,並嫻音律,詞尤著稱於世,每有詞作問世,遠近爭相傳誦。有才,有名,有財,有貌,獨立,自主,新潮、事業成就大。

    私覺得,這丫頭不是省油的燈哈哈哈哈......

    呂碧城(出生於書香門第,年幼較為坎坷:少年失怙,家產被奪,夫家退婚,寄人籬下,母妹服毒,但後來活出“我是女王”的既視感,真心欽佩),女權運動的首倡者之一,中國女子教育的先驅,中國第一位動物保護主義者,中國新聞史上第一位女編輯,中國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並開創近代教育史上女子執掌校政先例的民國奇才女。

    她尤擅填詞,吟詠自如,被贊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與秋瑾被稱為"女子雙俠" ,詩人、政論家、社會活動家、資本家。 20世紀頭一二十年間,中國文壇、女界以至整個社交界,曾有過"絳帷獨擁人爭羨,到處鹹推呂碧城"的一大景觀。

    民國第一剩女,一生未嫁

    (私認為剩女沒什麼不好,因質量優而剩,她身邊一直不乏憐香惜玉的護花之人,與她交往的社會名士中,不乏才子和高官,如著名詩人樊增祥、易實甫,袁世凱之子袁寒雲、李鴻章之子李經羲等,可我家碧城就是不喜歡吖)

    呂碧城是少年抱得大名的人,時人對她的文學才華評價非常高,高到什麼地步,說是可以和李清照相比,所以她自小心氣就高,更不肯屈就自己。於是,呂碧城雖姿容優雅,終身未婚。呂碧城為什麼未嫁,關鍵點在於經濟權,她在袁世凱稱帝之前辭職到上海做生意,在那兩年裡跟外商合作掙了好多錢,生活非常奢華。"有才,有名,有財,事業上又有很大的成就,這女人就沒有當時女性結婚的理由--找個男人養著,她沒有結婚的實際需要。最愛她一句話:欲使平等自由,得與男子同趨於文明教化之途,同習有用之學,同具強毅之氣。

    秋瑾在紹興遇難,無人敢為其收屍,中國報館"皆失聲",呂碧城(與秋瑾私交甚好)設法與人將其遺體偷出掩埋,又在靈前祭奠。她後來南遊杭州,又拜謁了秋瑾墓,不禁感慨萬端,作一首《西泠過秋女俠祠次寒山韻》,追懷這位志同道合的摯友。 之後,呂碧城用英文寫了《革命女俠秋瑾傳》,發表在美國紐約、芝加哥等地的報紙上,引起頗大反響,也使自己陷於險境。(這份友情,堪為敬佩)

    呂碧城的詩詞文章,手筆婉約,敏感玲瓏,別見雄奇,卻又暗蓄孤憤。柳亞子稱她"足以擔當女詩人而無愧";詞學家龍榆生稱譽她是"鳳毛麟角之才女","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詩人易實甫認為其"詩文見解之高,才筆之豔,皆非尋常操觚家所有也"。她畢生用文言寫作,時光變遷,其文名漸被湮沒。時至今日,這位民國女俠,已鮮為人知了。

    詩作

    《瓊樓》瓊樓秋思入高寒,看盡蒼冥意已闌; 棋罷忘言誰勝負,夢餘無跡認悲歡。 金輪轉劫知難盡,碧海量愁未覺寬; 欲擬騷詞賦天問,萬靈悽側繞吟壇

    《清樂平》

    冷紅吟遍,夢繞芙蓉苑。銀漢懨懨清更淺,風動雲華微卷。水邊處處珠簾,月明按時歌弦。不是一聲孤雁,秋聲哪到人間。

    《生查子》

    清明煙雨濃,上巳鶯花好。遊侶漸凋零,追憶成煩惱。當年拾翠時,共說春光好。六幅畫羅裙,拂遍江南草。

    詞作

    《望江南》

    (摘取部分)灜州好,春意鬧湖邊。小白長紅花作市,肥環瘦燕水為奩,三月麗人天。灜州好,重賀太平時。遠近鐃歌傳彩幟,萬千嫠緯泣淄衣,哀樂太參差。灜州好,衣履樣新翻。橡屜無聲行避雨,鮫衫飛影步生煙,春冷憶吳棉。灜州好,辟穀餌仙方。淨白凝香調犢酪,嫩黃和露剝蕉穰,薄膳稱柔腸。

    《浪淘沙》

    寒意透雲幬,寶篆煙浮。夜深聽雨小紅樓,奼紫嫣紅零落否?人替花愁。臨遠怕凝眸,草膩波柔。隔簾咫尺是西洲。來日送春兼送別。花替人愁。

    《踏莎行》

    水繞孤村,樹明殘照,荒涼古道秋風早。今宵何處駐徵鞍?一鞭遙指青山小。漠漠長空,離離衰草,欲黃重綠情難了。韶華有限恨無窮,人生暗向愁中老。

    《滿江紅》

    (摘取部分)問何人,女權高唱,若安達克?雪浪千尋悲業海,風潮廿紀看東亞。聽青閨揮涕發狂言,君休訝。幽與閉,長如夜。羈與絆,無休歇。叩帝閽不見,懷憤難瀉。遍地離魂招未得,一腔熱血無從灑。嘆蛙居井底願頻違,情空惹。

    《江神子》

    催花風雨弄陰晴,似多情,似無情。廿四番風,換盡最分明。更換鳴禽如過客,先燕燕,後鶯鶯。浮生同此轉飈輪,是微塵,戀紅塵。如夢鶯花,添個夢中人。霎春痕如夢影,休苦苦,喚真真。

    《江城梅花引》

    搴霞扶夢下蒼穹。怨東風,問東風。底時朱唇,催點費天工。已是春痕嫌太豔,還織就,花一枝,波一重。一重一重搖遠空。波影紅,花影融。數也數也數不盡,密朵繁叢。惱煞吟魂,顛倒粉園中。誰放蜂兒逃色界?花歷亂,水悽迷,無路通。

    傳世著作有《呂碧城集》、《信芳集》、《曉珠詞》、《雪繪詞》、《香光小錄》等。

    呂碧城在香港辭世的時候,她立下遺言,捐出個人全部資產,將自己火化,骨灰投入大海,一切皆空。

    特立獨行的生前身後。這位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留給世間的最後一首詩是:

    護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績忍重埋。

    匆匆說法談經後,我到人間只此回。

    欣賞她的才情,欣賞她的勇謀,欣賞她的奢靡,欣賞她的為人,欣賞她的秉性,甚至欣賞她一生在情上所表現的孤傲.........欣賞她的每一個詞,每一個句,每一個符號,都甚好,極好。

    蕭紅(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

    中國近現代女作家,紅顏多薄命,且,整個人生中經歷的感情好虐,只想用一個字來形容“慘”。

    先來整體一說,蕭紅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1935年,在魯迅的支援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

    蕭紅病情加重,被送進香港跑馬地養和醫院,因庸醫誤診為喉瘤而錯動喉管,手術致使蕭紅不能飲食,身體衰弱。在紙上寫下"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下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這句觸動頗深。

    蕭紅曾這樣解讀自己:"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為我是一個女人。"達達私認為,她人生中最大的不幸不是病痛折磨,而是情感糾葛。

    少女時代的蕭紅,曾被家裡訂了婚,未婚夫叫汪恩甲。這人相貌堂堂,師範畢業,蕭紅對他也很是傾心。但是,蕭紅在初中畢業後跟表哥搭伴去北京讀高中,這件事情在當地引起了軒然大波,未婚夫的哥哥汪恩厚因此逼迫弟弟跟她分手。蕭紅不服,到法庭狀告汪恩厚代弟休妻,汪恩甲為保全哥哥在教育界的名聲,表示解除婚約是他自己的要求,令蕭紅敗訴。不過,蕭紅後來還是原諒了汪恩甲。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兩人住進哈爾濱東興順旅館,不久蕭紅有了身孕。但是,當蕭紅臨產期近,汪恩甲卻突然失蹤,令蕭紅獨自被困在旅館。

    蕭紅處境艱難,只好寫信向哈爾濱《國際協報》的副刊編輯裴馨園求助,裴馨園多次派蕭軍到旅館給蕭紅送書刊,兩位文學青年因此開始了相互愛慕。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松花江決堤,由於蕭紅欠旅館的錢太多,旅館不讓蕭紅離開。蕭軍趁夜租了一條小船,用繩子把蕭紅救出水困。不久蕭紅進醫院分娩,但她無力撫養孩子,將孩子送人,這個孩子後來夭折了。出院後,蕭紅與蕭軍住進當地的歐羅巴旅館,開始了一段貧苦但甜蜜的共同生活,同時,蕭紅也迎來了自己的創作黃金期。但是,蕭軍並未拿蕭紅當成自己最後的歸宿:"她單純、淳厚、倔犟,有才能,我愛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兩人從哈爾濱結伴去青島,最後又到了上海,但最終,蕭紅還是向蕭軍提出分手,結束了這段既愛且痛的戀情。

    當蕭紅終於下定決心跟蕭軍分手時,她已經懷了蕭軍的孩子,但她和端木蕻良(曾是蕭紅和蕭軍共同的朋友)仍於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5月在武漢舉行婚禮。對這段感情,蕭紅曾經這樣形容:"我和端木蕻良沒有什麼羅曼蒂克的戀愛史。是我在決定同三郎(蕭軍)永遠分開的時候我才發現了端木蕻良。我對端木蕻良沒有什麼過高的要求,我只想過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沒有爭吵、沒有打鬧、沒有不忠、沒有譏笑,有的只是互相諒解、愛護、體貼。"但是,端木蕻良的個性和他過去的優越生活決定了他並非很好的照顧者。有人譴責端木蕻良在蕭紅生命攸關的時刻離開蕭紅,但據後來的端木夫人鍾耀群所解釋,端木蕻良離開蕭紅是為了外出購買食品和藥物,並尋找尚未被日軍接管的醫院。1987年,端木蕻良曾到廣州銀河公墓為蕭紅掃墓,並寫下"天涯海角非遠,銀河夜夜相望"的悼念之詞。

    當初翻閱蕭紅經歷時,胸中就很沉悶,生活斷不能過成這樣,太慘,太慘。

    石評梅

    爭取自由和解放,也是一個紅顏薄命之人,不過相較於蕭紅,命運還是眷顧她的。高君宇與石評梅的愛情曲折而堅定,兩個人猶如天空中的煙火,在短暫的生命中演繹了絢麗燦爛的絕世之戀。

    石評梅一生中,創作了大量詩歌、散文、遊記、小說,尤以詩歌見長,有"北京著名女詩人"之譽。作品大多以追求愛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為主題。小說創作以《紅鬃馬》、《匹馬嘶風錄》為代表。

    石評梅的作品不僅有纏繞不清的哲學臆病和清冷的悲哀色彩,而且在感情的層面上也表現得脆弱和哀苦,通篇充滿了"冷月、孤墳、落花、哀鳴、殘葉"等冷豔的詞彙,她的作品彷彿是一串串淚珠匯成,可謂滿紙辛酸淚。然而她的善感與抑鬱的氣質並不妨礙她對女性命運和人生的思考,反而使她能夠從悲觀主義的角度循著情感的悲哀邏輯進行思辨與覺悟,表現一種極熱烈又悲哀至極的吶喊。

    廬隱曾評價她說,石評梅註定了她是悲劇中的主角。她經歷了從幻想到現實痛苦,從虛幻、失望、渴望到仇恨、反抗、破壞的連續悲劇起落的過程。她的散文就她自身的情感苦旅和這中間巨大的思考時空的真實記錄。

    張愛玲

    說起張愛玲,許多人都能想到她與胡蘭成的那一段故事。在愛情面前,她執著、堅毅,甚至可以說是痴狂,從來只問愛不愛,不問值不值。

    她曾寫到:見了他,就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是內心卻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相信這句話已經被很多人用過很多次了。

    胡蘭成對張愛玲的愛是短暫的,可張愛玲對他卻恰恰相反。我們都曾經是張愛玲,但做不了張愛玲。達達欣賞她的才情,但,也僅僅是才情,或者可以稱之為“才華”。

    但單從出生背景來說,張愛玲的出生背景是極好的。出名門,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

    作為近代文壇最富傳奇的女作家,以小說《傳奇》、散文《流言》享譽文壇,一出道就註定風華絕代成為名噪一時的才女寫盡了舊上海的男女之情,作品成為文學史上的一個異數,坐到了文壇金字塔的頂端,文字在她的筆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帶給讀者們的是莫大的喜悅。張愛玲的作品是可以收藏長讀的。《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半生緣》《金鎖記》《第一爐香》《流言》《同學少年都不賤》.......

    摘抄些張愛玲的經典語錄

    1. 太陽曬在腳背上,很是溫暖,像是一隻黃貓咕嚕咕嚕伏在她腳上。

    2. 我喜歡錢,因為我沒吃過錢的苦,不知道錢的壞處,只知道錢的好處。

    3. 給我一個支點,讓我重新撬動你的心好嗎?可令我難過的是,直到你離去,也始終不肯給我這個支點。

    4. 情,親情我們之間無所不有,卻唯獨沒有愛情。

    5. 有人追求幸福,所以努力;有人擁有幸福,所以放棄......

    6. 情還沒有來到,日子是無憂無慮的;最痛苦的,也不過是測驗和考試。當時覺得很大壓力,後來回望,不過是多麼的微小。

    7. 這些年了,他帶著黃金的枷鎖,可是連金子的邊都啃不到,這以後就不同了。

    8. 你把人家的心弄碎了,你要她去拾破爛,一小片一小片耐心地拾拼起來,像孩子們玩拼圖遊戲似的 也許拼個十年八年也拼不全。《心經》

    9. 彼此都有意而不說出來是愛情最高境界,因為這個時候兩人都在盡情享受媚眼,盡情享受目光相對時火熱心理,盡情享受手指相碰時驚心動魄。一旦說出來,味道會淡許。

    10. 生活的戲劇化是不健康的。像我們這樣生長在都市文化中的人,總是先看見海的圖畫,再看見海;先讀到愛情小說,後知道愛。

    11. 一個人,學會了一樣本事,總捨不得放著不用。

    12. 替別人做點事,又有點怨,活著才有意思,否則太空虛了。《張愛玲語錄》

    13. 除了覺得一百個不對勁之外,紊亂的心緒裡卻夾雜著一絲喜悅。所以心裡也說上來是一種什麼滋味。

    14. 為什麼要那麼痛苦地忘記一個人,時間自然會使你忘記。如果時間不可以讓你忘記不應該記住的人,我們失去的歲月又有甚麼意義?

    15. 因為平淡,我們的愛情有時會遊離原本溫馨的港灣;因為好奇,我們的行程會在某個十字路口不經意的拐彎,就在你意欲轉身的剎那,你會聽見身後有愛情在低聲地哭泣。

    16. 一個真的人!不很誠實,也不很聰明!但是一個真的人!——

    17. 裝扮得很像樣的人,在像樣的地方出現,看見同類,也被看見,這就是社交。

    18. 他們的星期天永遠沒有天明! 《十八春》

    19. 繁榮,為難,氣惱,這就是生命。

    20. 男人徹底懂得一個女人之後,是不會愛她的。

    21. 怎麼這些時都沒有看見你?我以為你像糖似的化了去了!

    22. 明知道天要下雨就該帶把傘,明知道不會有結果就請別開始!

    23. 生命即是麻煩,怕麻煩,不如死了好。

    24. 也許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半生緣》

    25. 漂亮有什麼用處,像是身邊帶著珠寶逃命,更加危險,又是沒有市價的東西,沒法子變錢。

    26. 人生最可愛就在那一撒手。

    27. 精神戀愛的結果永遠是結婚,而肉體之愛往往就停頓在某一階段,很少結婚的希望。精神戀愛只有一個毛病:在戀愛過程中,女人往往聽不懂男人的話。《傾城之戀》

    28. 極端病態與極端覺悟的人究竟不多。時代是這麼沉重,不那麼容易就大徹大悟。《恨獨》

    29. 照片這東西不過是生命的碎殼;紛紛的歲月已過去,瓜子仁一粒粒嚥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給大家看的惟有那狼籍的黑白的瓜子殼。《連環套》

    ......

    實在太多太多,初中的時候甚是喜歡張愛玲這些詞句,情竇初開,悲春傷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想閒觀雲卷舒。時過境遷,再次讀來,才覺得心中哀愁繚繞,揮散不去,民國四大才女中,也只有呂碧城,最為達達所欽佩。詩詞,生活,作風,甚同。

  • 19 # 求是棄非

    看了前面網友的回答,很是讚賞!

    民國四大才女:

    堪稱第一才女的張愛玲,

    唯一能和張愛玲比肩的蕭紅,

    與張愛玲齊名的石評梅,

    一代詞媛之稱的呂碧城。

    最欣賞最惋惜的當屬英年早逝年僅二十六歲的石評梅,尤以她寫就的那篇令人心酸的《墓畔哀歌》使人難以忘懷,在此不妨再贅述一遍:

    我由冬的殘夢裡驚醒,春正吻著我的睡靨低吟!晨曦照上了窗紗,望見往日令我醺醉的朝霞,我想讓丹彩的雲流,再認認我當年的顏色。

    披上那件繡著蛺蝶的衣裳,姍姍地走到塵網封鎖的妝臺旁。呵!明鏡裡照見我憔悴的枯顏,像一朵顫動在風雨中蒼白凋零的梨花。

    我愛,我原想追回那美麗的姣容,祭獻在你碧草如茵的墓旁,誰知道青春的殘蕾已和你一同殉葬。

  • 20 # D東哥

    一代才女蕭紅

    在民國時期,我國文壇上湧現出了不少才華橫溢的優秀女子,其中的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被人們稱作為“民國四大才女”。

    這四大才女都很出色,但如果要問我最喜歡哪一個,我想還是才女蕭紅莫屬。

    蕭紅,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府的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她的童年歲月並不怎麼美好。由於她的母親早亡,父親張廷舉續絃後,繼母梁亞蘭與蕭紅的感情並不好。

    她的父親張廷舉曾擔任過呼蘭小學的校長、通俗出版社的社長,省教育廳秘書等職,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做派比較新的人物。可他骨子裡的觀念比較封建守舊。蕭紅母親死後,家境也開始變得不怎麼好,這時張廷舉的工作和家不能做到兩頭兼顧,加上他心情不好,對家裡的孩子也沒有太多時間照顧,更沒有什麼好態度。這些變化都給年幼的蕭紅留下了很深的印跡。

    1928年蕭紅在哈爾濱讀中學。由於受五四進步思想的影響,特別是受到魯迅、茅盾和美國作家辛克萊作品的影響。蕭紅對文學產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她曾在校刊上發表過一首詩,名叫《吉林之遊》,初露頭角,就引起人們的熱評。

    1930年,為反對父親的包辦婚姻,不得已蕭紅離家出走。後與中學同學汪恩甲相愛並同居,不幸的點懷孕後被拋棄。當時蕭紅挺著大肚子,生活陷入了困境,只能困守東興旅館。旅館老闆還逼著蕭紅趕快還賬,說不還就將人她賣到道外圈樓(低階妓院)去抵債。

    沒辦法,困境中,她向報社投稿,由此認識在報社的蕭軍,拉開了兩人相愛的序幕。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蕭紅正式走上寫作之路。蕭紅與蕭軍曾出版過合集《跋涉》,他們二人對魯迅先生十分敬仰,經常與魯迅有書信往來。魯迅也在看過他們作品後,還邀請二人到上海敘談。

    在上海,在魯迅親自指導下,蕭紅很快創作並發表了小說《生死場》,而蕭軍也發表了自己的作品《八月的鄉村》。後來二人的作品都被魯迅收集到《奴隸叢書》中。

    《生死場》以哈爾濱近郊某農村為背景,描寫“九一八事變”前後,東北鄉村的荒野景象,寫出了東北鄉村底層人們在黑暗的生存狀態,以及當地村民和他們視為珍寶的土地,以及牲口之間的故事。

    寫作《生死場》時,蕭紅只有23歲,此時她正被父親軟禁於阿城縣,對她逃避包辦婚姻和男友私自外逃的懲罰。因此,《生死場》的故事。就是以蕭紅被軟禁在阿城張家地主莊園的那幾個月的見聞作為創作素材。

    後來,在上海時,蕭紅和蕭軍的感情已經產生了嚴重的裂痕,二人就相約暫時分開一年,蕭軍回到了青島,而蕭紅去了日本東京。

    1937年抗戰爆發後,蕭紅又認識了她人生中第三個男人,東北作家端木蕻良。蕭紅跟端木是在上海的《七月》籌備會上相識的。其實蕭軍跟端木一開始關係也是比較友好的。但是後來,兩人關係開始惡化。端木確實是十分欣賞蕭紅的才華,最終他們終於走到了一起,這裡面的情感關係是比較複雜的,但這和蕭軍與蕭紅的關係發生裂痕和危機有很大的關係。

    1938年2月蕭紅與蕭軍在西安正式分手,1938年5月,蕭紅與端木蕻良在武漢結婚。這件事在當時的文藝界中飽受非議。因為那時的左翼文學圈子裡的人大多對端木這個人沒有什麼好感。所以蕭紅和端木結婚後,就立即遭到不友好的隔離與拒絕,之前跟她和蕭軍往來的一些作家朋友,這時也大多不和她來往了。

    1940年初與端木蕻良二人來到香港,這裡也是蕭紅生命中的最後一站了。

    當時的蕭紅身患重病躺在病床上,她內心十分害怕端木此刻會拋棄自己。而端木也確實有八天左右時間不在蕭紅身邊。這讓蕭紅對他產生不滿和失望。雖然蕭紅死時陪在她身邊的還是端木蕻良。

    蕭紅在死時留下這樣的遺言:“我將於藍天碧水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可以說蕭紅一生確實受盡人們白眼冷遇,但對於她遺言中“白眼”和“半部紅樓”到底指的是什麼?一直以來人們猜測很多,至今沒有一個完全令人信服的解釋。

    蕭紅一生創作了很多作品,主要作品有小說:《跋涉》、 《生死場》、《橋》、《牛車上》、《曠野的呼喊》、《馬伯樂》、《呼蘭河傳》、《手》、《小城三月》、《蕭紅短篇小說》。散文有:《蕭紅散文》、《回憶魯迅先生 》、《蕭紅書簡輯存註釋錄》、 《蕭紅選集》。

    要說蕭紅作品中最有成就的應該還是她的回憶性長篇小說《呼蘭河傳》,這部小說被香港“亞洲文壇”評為20世紀中文小說百強中的第九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釣魚怎麼選釣位,怎麼喂窩料才能快速上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