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情商第一課

    張仲景,公元150年—219年,東漢南陽人,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世界醫史的偉人。相傳漢靈帝時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

    張仲景從小嗜好醫學,年輕時曾跟同郡張伯祖學醫,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和臨床實踐,醫名大振,成為中國醫學史上一位傑出的醫學家。

    張仲景生活在東漢末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動盪的時代,戰亂頻頻,瘟疫流行,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

    張仲景的家族本是個大族,人口多達二百餘人,自建安初年以後,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死亡,其中死於傷寒的竟佔十分之七。面對瘟疫的肆虐,張仲景內心十分悲憤,在長沙任太守期間,他在料理政事之餘,還在大堂上坐堂行醫,為百姓施醫診病,挽救了許多百姓是生命。

    為紀念張仲景,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或店裡給人看病的醫生統稱為“坐堂醫生”。後來,張仲景辭去長沙太守職位,潛心研究傷寒病的診治,認真總結前人的醫學理論和經驗,廣泛收集民間驗方,寫成了《傷寒雜病論》這部不朽的醫學鉅著。

    《傷寒雜病論》是中國最早的理論聯絡實際的臨床診療專書,它系統的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辯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書中還精選了三百多方,這些方劑的藥物配伍比較精煉,主診明確,經過千百年臨床實踐的檢驗,都證實有較高的療效,併為中醫方劑學提供了發展的依據。不少藥方都是從它發展變化而來。可以說這部醫書熔理法方藥於一爐,開辯證論治之先河,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醫學思想體系,對於推動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就連名醫華佗讀了這些本書後,嘖嘖讚歎說,“此真活人書也”,喻嘉言高度讚揚張仲景的《傷寒論》說,“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

    歷代有關注釋,闡發此書的著作很多,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國界,對亞洲各國,如日本、北韓、越南等國的影響也很大。

    張仲景一生的醫學著作十分豐富,可惜大部分都已失傳了,只留下《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這兩本醫書與《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並稱為“中醫四大經典”,張仲景一人就佔了兩部,在中國醫學發展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中佔有特殊地位。

    張仲景因對醫學的傑出貢獻,被後世尊奉為“醫聖”,因此他的墓地和紀念地稱為“醫聖祠”。醫聖祠坐落在南陽市東郊溫涼河畔,經歷代擴建至明、清,已初具規模,現存建築即為清代建築。

    醫聖祠前面巍巍屹立的是仿漢子母闕,漢闕上的朱雀面南而立,展翅欲飛。大門門額上郭沫若題的“醫聖祠”熠熠閃光。跨進大門,一塊三米見方的石刻屏風而立,正面刻著《張仲景傳》,背面刻著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序》。

    門後,寬敞院落中花草遍地,綠樹成蔭。大院中央新建一座雙層六角琉璃瓦碑亭。前院東西兩邊是長廊。東廊鑲嵌著記述張仲景有關事蹟的史畫,生動地展現了這位醫學家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終稱為萬世醫宗

  • 2 # 666山野村夫

    張仲景原本是長沙太守,看到連年的戰亂,瘟病盛行,百姓民不聊生,於是潛心醫學,勤求古訓,博採眾方,集前人之大成,寫出了不朽的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這部醫書熔理、法、方、藥於一爐,開辨證論治之先河,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醫學思想體系,對於推動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張仲景被後世尊為醫聖人,主要還是因為他寫了《傷寒論》。

    在中醫的傳世醫書很多,但是要說經典,就當屬《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這兩部了。

    黃帝內經構建了中醫的世界觀系統,傷寒雜病論是中醫一套臨床方法論系統。

    如果說,世界觀是解決面對世界我們該怎麼看的問題,那麼,方法論就是解決遇到問題我們該怎麼辦的問題。

    所以黃帝內經就是要告訴世人,什麼是陰陽五行,什麼是生老病死、什麼是五運六氣,什麼是離合生死。它詮釋了人身體內部各個臟器之間的關係,經絡穴位與疾病之間的關係,身體與時間、空間、氣候、環境、與飲食作息之間的關係等等。作為中醫的理論基礎,它是在宏觀系統的層面解釋了生命以及生命疾病。

    但是有一個問題是:很多人雖然說黃帝內經說得頭頭是道,但是,真要推一個重症病人擺在他面前,讓他臨床看病,他就不會了治了。為什麼呢?

    因為他只掌握世界觀,沒掌握方法論;只掌握道,沒掌握術,這些醫生就和一個明白了一堆經濟學道理,但不會掙錢的經濟學家是一個樣的。

    而《傷寒論》就是一本集成了理、法、方、藥於一爐的寶典,它是從臨床醫學的角度,從方法論的解讀給出了各種疾病的解決方案,後世的醫者可以透過六經辯證和八鋼辯證等方法論系統對照出臨床治病的思路,從而指導醫生去診斷和用藥。

    所以,古人常說“不明四書者不可以為儒,不明本論《傷寒論》者不可以為醫。”,這句話充分顯示了《傷寒論》的重要臨床價值。

    張仲景的兩大可貴之處:

    一、不藏私,將自己畢生的醫術心得,治病之法,經過自己改進後的方劑和方法論和盤托出,傳授給後人。不像很多所謂的行家,都是獲得一兩個秘方驗方之後,就藏著掖著,變成了祖傳神方、獨門秘籍,如果他們家後嗣不濟的話,他們寧願失傳了也不知道主動傳給別人。這導致了中醫有大量的特效秘方盡皆失傳,令人嘆息!

    而張仲景沒有門戶之見,他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共收集和改進了300多個方劑,為後世醫家留下了寶貴財富。

    二、不拘泥於方劑層面,而是上升到方法論系統層面。本著“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原則,張仲景透過對方劑的藥效進行深入研究,結合望聞問切等診斷方式的研究以及對於《黃帝內經》等的專研,進而總結出了一套方法論系統(主要是:六經辯證和八鋼辯證);有了方法論的指導,後人根據方劑治病的時候,就可以有了依據,並可以對方法論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發展。這才是對醫學最重要的貢獻,我們知道中醫近代以來,發展比較緩慢,客觀來說,中醫遠遠沒有西醫發展那麼快,為什麼?

    可能很多人能找出一堆的原因。但是最為核心的一個是中醫從業者大多沉迷於個案和方劑效用,不願意上升到一般化的方法論層面去研究,而且很多人都喜歡藏著掖著,不願意共享知識,共同研究。然而正是因為張仲景這樣無私的分享和探索精神,才使得千百年來的各代醫家,有了學習和研究的物件。不然,沒有方法論系統的中醫就成立世界上很多地區的那千百種傳統醫學一樣,成為了只有藥。沒有醫,只有單個驗方,沒有方法系統的絕後醫學了。最後西醫來了之後,藉由西醫統一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系統,就輕而易舉的把那些傳統醫學打趴下了。所以至今,中醫雖然危險,但還沒有步入世界上很多傳統醫學的後塵,我們要感謝《黃帝內經》,更要感謝《傷寒雜病論》,感謝醫聖張仲景。

  • 3 # 隨心隨意性情中人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為醫聖。

    東漢末年,屢起大疫.張仲景博覽群書,廣採眾方,系統地總結了漢代 以前的醫學精華,根據自己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著《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後世醫學者稱張仲景為"醫聖",奉"傷寒"、"金匱"為醫經(唐宋以後將《傷寒雜病論》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從魏晉及今,一千六百多年來,一直是學習中醫必讀的經典著作.中醫"四大經典",張仲景一人就完成了兩部.他所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祖國醫學偉大寶庫中的燦爛明珠,從而使中華民族的醫學獨具特色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自隋唐以後,張仲景的著作遠播海外,在世界醫學界享有盛譽.從晉朝到現在,中外學者整理、註釋、研究、發揮《傷寒論》、《金匱要略》而成書的已超過一千七百餘家,這在世界史上亦屬罕見.張仲景是中華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學說哺育了世代名醫.

    扁 鵲:中醫世家;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

    扁鵲,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春秋戰國時期渤海郡鄭(今河北滄州市任丘市)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

    華 佗:外科鼻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外科尤為擅長;

    華佗,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

    華佗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遊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

    華佗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被後人多用神醫華佗稱呼他,又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有傑出醫術的醫師。

    李時珍:李時珍 ,明代著名中醫藥學家;他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中國古代藥物學的總結性鉅著;

    孫思邈:被譽為藥王;著名的醫師與道士,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後人譽為“藥王”,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

  • 4 # 三天魚頭

    首先扁鵲是醫祖,是中華民族醫藥始祖,所以就不用爭醫聖的稱號了。

    歷歲浸遠,難可考評,惟張仲景方一部,最為眾方之祖《中國醫藥籍考》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是除了《黃帝內經》之外的第一部現存的醫學典籍。而《黃帝內經》無從考證,《難經》只是記載在書中的醫學典籍,沒有具體書籍。

    傷寒雜病論

    所以張仲景稱之為“醫聖”當之無愧。

    那華佗、李時珍、孫思邈什麼不能成為醫聖呢?

    張仲景比華佗、李時珍、孫思邈都早,而張仲景又有兩部醫學典籍加持,醫聖稱號跑不到了。

    在古代的原則就算誰早誰更有影響力,那如果沒有扁鵲的話,醫聖也有可能是張仲景的。也不知道這種說法有沒有說服力,但根據我的理解就算這樣的,表達能力有點欠火候了。

  • 5 # 長頁論史

    " 張仲景是醫聖的理由簡單而又粗暴,他是為中醫建立系統和標準的人。張仲景在中醫屆的地位就好像牛頓在物理學界的地位一樣。

    無論華佗,扁鵲多麼神奇,都沒法和張仲景相提並論。

    中醫有四大經典《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中醫和針灸思想集大成者。但沒有具體的診斷和藥方。

    神農本草經。中醫藥經典學著作。

    那麼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又是什麼呢?

    一。創立六經治療原則。

    張之前的醫學是沒有治療方法的,張仲景創立六經辯證,使"診斷疾病有跡可循。又"綜合運用望聞聽切四診,確認病症所在。再辨證施治。

    所謂六經,指的是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這六經,這六經辯證是一種遵循疾病從外往內,由淺入深逐層辯證,依證施治的診療方法,是《傷寒雜病論》的核心精華。

    二,創立了許多藥方

    張以前的醫學著作藥方較少,用藥混亂,張仲景使用畢生精力,整理。在張的書中共使用藥206味,藥方112個,張的藥方在日本稱之為經方。關鍵是醫聖建立了藥方"組方標準,後世的方子幾乎都以他的準則為標準。

    三,張仲景醫德高尚

    其實,以前每一個醫生的藥方都是秘不示人的,張仲景在家傳醫學的基礎上,博採所長,"著書立說,全部施於眾人,為拯救蒼生付出所有。

    他的醫德高尚,慈悲為懷,為後世醫家"之楷模。

    總之,中醫在"張仲景手裡才真正成為一門能治病救人,有章可循的廣泛應用的實用技術。

    而扁鵲和華佗雖然在張仲景之前,但他們並沒有創立系統的中醫理論,李時珍在張仲景之後,雖然寫了宏篇著作《本草綱目》,但這本書只是藥學集大成者,李時珍作為一個醫生並沒有創立什麼新的理論,而是張仲景理論的受益者,運用者。所以只有張仲景才是公認的醫聖。

  • 6 # 亙古聞今

    張仲景對中醫最大的貢獻是將中醫的進行系統化《傷寒雜病論》是其著作。在其著作中張仲景從太陽症降到太陰症,以陰陽虛實表裡寒熱八綱辨證的方式將中醫理論系統化。

    張仲景出生在東漢時期,中醫經過漢唐的發展已經成為較為系統的醫學,在這段時間裡張仲景的貢獻可見一斑。

    1.張仲景對中醫進行系統化。

    從《黃帝內經》以來中國古人看病已經在使用中醫,包括針灸、藥方等等。張仲景總結前人的基礎之上將中醫上升為理論,從實踐方面進行系統化。

    孫思邈當時有本書叫《千金要方》在看了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之後,感嘆裡面的闡述,後來對他的書籍進行完善,後改名《千金翼方》。

    2.張仲景將自己知識進行分享。

    在古時候從醫者一般都是家傳,這樣經過家傳祖祖輩輩可以有個飯碗吃飯。如果是收門徒,那出師之後,門徒要到50公里以外的地方去行醫。可見以前中醫從業者對自己手上的中醫技術傳承還是非常謹慎的。

    張仲景不僅僅將自己的醫學知識進行分享,還將其系統化,方便後人進行診斷病情,可見良苦用心呀!

    3.《傷寒雜病論》用藥出奇制勝。

    傷寒論的藥方非常簡單,一副藥也就是幾種藥材而已,藥簡力專。

    張仲景對中醫進行系統化、將自己知識進行分享、《傷寒雜病論》用藥出奇制勝以上三點奠定了張仲景的醫聖地位,希望你能滿意。

  • 7 # 青山私塾

    嚴格上來區分的話,華佗屬於外科手術醫生,扁鵲屬於內科醫生,李時珍屬於中草藥技師,孫思邈屬於中成藥技師,以上都屬於專科醫生。

    只有張仲景屬於全科醫生,著有《傷寒雜病論》流傳於世,能治療各種疑難雜症的醫生,一定是全科醫生!

  • 8 # 文人鬼

    我認為這個問題很簡單,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張仲景在中國古代醫學上貢獻巨大;二是“醫聖”稱號與其他稱號不可重複使用,一個蘿蔔一個坑,人們更習慣於稱號的指代與唯一性。

    一、“醫聖”稱號是人們對張仲景的認可與讚譽

    (張仲景的著作)

    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著名醫學家,其代表作是《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相結合的臨床診療專書。它創造和記錄了許多方劑,同時確立了辨證論治的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傷害雜病論》被後世醫學家尊為“萬事寶典”。

    《傷寒雜病論》是中國中醫理論的重要著作,它是中國醫學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後世學習和研究中醫的必備經典。清代醫家張志聰這樣評價這部醫學著作:“不明四書者不可以為儒,不明本論(《傷寒論》)者不可以為醫。”簡單理解就是,不知道四書算讀書人,不讀《傷寒雜病論》不算中醫。

    (張仲景形象)

    張仲景除了這部醫學著作為世人稱道,還有他的醫術和醫德也為世人稱道。

    大家都懂知道,東漢末年是個外戚專權,軍閥混戰的大動盪時代。而此時不光光是戰亂還有四處蔓延的瘟疫,人民的生活極為困苦。除了戰亂會奪走人們的生命,隨著戰亂之後的瘟疫流行更是導致成千上萬的人失去性命。而張仲景為了救治更多的人,一心研究和救治患疾病與傷寒的人們。最終,他寫出來《傷寒雜病論》這樣的鉅作,為後世醫家治療和救治患傷寒症的病人提供了診療的方法和藥劑。

    因此,張仲景被後世尊為“醫聖”,是實至名歸的。

    二、“醫聖”稱號不用來稱呼其他名醫的原因

    關於這一點,主要是兩個原因:要麼其他醫生沒有張仲景貢獻多、影響力大;要麼是其他名醫已經有了相匹配的稱號。

    1.“醫聖”尊號具有唯一代表性和辨識度

    簡單來說,尊號一般是代表性稱號是唯一的,一般不會同時給兩個名醫相同的尊稱。不然,每個人都是“醫聖”,那醫聖就掉價了。如果華佗、扁鵲、李時珍等人都叫醫聖,那麼就沒有辨識度了。

    這是我們約定俗成的用法,就像我們古代的著名詩人的尊號也是具有唯一性的可辨識的尊稱。

    比如,“詩仙”是李白,“詩聖”是杜甫,“詩鬼”是李賀等等。如果每個人都叫詩仙,那“詩仙”的特殊地位和意義還怎麼彰顯?

    因此,張仲景被稱為“醫聖”,那麼其他名醫肯定就不會再使用這個尊號了。

    2.不同名醫有各自的代表性尊號

    華佗,一般現在我們可能稱他為“神醫”,是中國古代的“外科聖手”、“外科鼻祖”,最著名的發明是“麻沸散”。

    其實,張仲景也是當時的神醫,也可以稱為神醫,只是後世為了區別兩人就不怎麼這樣稱呼了而已。華佗、張仲景和董奉被並稱為“建安三神醫”,所以張仲景也有“神醫”之稱。但還是辨別度的原因,大家習慣了稱華佗為神醫了,那便習慣了。因此,用“醫聖”來稱呼張仲景更適合。

    李時珍被稱為“藥聖”,李時珍的代表作是《本草綱目》,因為其在本草藥用植物方面的突出貢獻,所以稱為“藥聖”。我認為尊號或尊稱和名醫本身的個人特色是有關係的,而且我們自古就有避諱的習慣,古人已有的一般後代不會與之重複尊號。

    孫思邈被稱為“藥王”、“妙應真人”、“孫十常”、“白山藥王”等,最為人所知的是“藥王”。孫思邈著有《千金要方》,他還參與編訂了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

    而扁鵲本本名不叫扁鵲,扁鵲本身就是世人對他的尊稱。扁鵲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一說是姬姓,秦氏,號越人,因為在趙國行醫,趙國看到他就像看到了喜鵲一樣高興,因為他醫術高明,能治好人們的疾病,人稱“在趙者名扁鵲”。

    所以,不管是出於何種原因,“醫聖”的尊號是不會輕易重複使用的,因而“醫聖”一般會單獨指代張仲景,不會用於其他名醫。

  • 9 # 昱越影視

    東漢末年,屢起大疫。張仲景博覽群書,廣採眾方,系統地總結了漢代 以前的醫學精華,根據自己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著《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後世醫學者稱張仲景為"醫聖",奉"傷寒"、"金匱"為醫經(唐宋以後將《傷寒雜病論》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從魏晉及今,一千六百多年來,一直是學習中醫必讀的經典著作。中醫"四大經典",張仲景一人就完成了兩部。他所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祖國醫學偉大寶庫中的燦爛明珠,從而使中華民族的醫學獨具特色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自隋唐以後,張仲景的著作遠播海外,在世界醫學界享有盛譽。從晉朝到現在,中外學者整理、註釋、研究、發揮《傷寒論》、《金匱要略》而成書的已超過一千七百餘家,這在世界史上亦屬罕見。張仲景是中華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學說哺育了世代名醫.

      扁鵲,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據人考證,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於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他為什麼被稱為“扁鵲”呢?這是他的綽號。綽號的由來可能與《禽經》中“靈鵲兆喜”的說法有關。因為醫生治病救人,走到哪裡,就為那裡帶去安康,如同翩翩飛翔的喜鵲,飛到哪裡,就給那裡帶來喜訊。因此,古人習慣把那些醫術高明的醫生稱為扁鵲。秦越人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刻苦鑽研,努力總結前人的經驗,大膽創新,成為一個學識淵博,醫術高明的醫生。他走南闖北,真心實意地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獲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歡迎。於是,人們也尊敬地把他稱為扁鵲。

      至於後兩位嘛,也是醫中龍鳳,號稱神醫,但是華佗與李時珍都是出生在張仲景之後的,張仲景已被封為“醫聖”,總不能再叫醫聖吧。就像李白稱為詩仙,杜甫只能作詩聖了

  • 10 # 胖哥按摩

    第一位就要說扁鵲,扁鵲是古代對從事醫療方面的人一個統稱,這裡所說的扁鵲,本名秦越人。戰國時醫學家,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於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善用“針石”、“服湯”、“熨”等治病,所著《扁鵲內經》、《外經》已佚。“扁鵲見蔡桓公”這是故事讓我們耳熟能詳。

    第二位是華佗,東漢末醫學家,精內、婦、兒、針灸各科,外科尤為擅長,“麻沸散”的使用為世界醫學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還發明瞭“五禽戲”。三國裡給關羽刮骨療毒、給曹操治頭風讓後人對他印象深刻。

    第三位是張仲景,約生於東漢和平一年(150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東漢醫學家,辭官業醫,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確立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規律,它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著作,開創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先河;同時在製劑學方面也有獨到之處,對後世也有深遠的影響。歷代醫家無不尊張仲景為“醫聖”,故有“醫聖者,即醫中之堯舜也,榮膺此譽者,唯仲景先師。”與張仲景同時代的華佗讀了《傷寒論》後喜曰:“此真活人也”。

    第四位是皇甫謐,魏晉醫學家。西晉安定朝那(今甘肅靈臺人縣朝那鎮)人。著名醫家,其著作《針灸甲乙經》是中國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總結了晉以前的針炙學成就,在針灸學史上,佔有很高的學術地位。 另著有《帝王世紀》等。

    第五位是葛洪,人稱葛仙翁,他同時在道家也是神仙一流的人物。西晉思想家、醫藥學家。丹陽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縣)人。約生於晉太康四年(公元二八三年),卒於東晉興寧元年(公元三六三年)。流傳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後救卒方》葛洪的醫學著作,據史籍記載,尚有《金匱藥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

    第六位孫思邈,京兆東原人(今陝西省耀縣孫家塬)人,出生於隋開皇元年,卒於唐永淳元年。活了102歲(也有說他活了141歲),他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歷史上,被人們尊為“藥王”。一生致力於醫藥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創立髒病、腑病分類系統,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

    第七位錢乙,字仲陽。北宋醫學家,始以兒科著名,後擢太醫丞,為公卿宗戚看病,名聲大著,祖籍浙江錢塘,後祖父北遷,遂為東平鄆州(今山東鄆城縣)人。約生於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於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 其所著《小兒藥證直訣》,是中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它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對小兒的辨證施治法,使兒科自此發展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後人視之為兒科的經典著作,把錢乙尊稱為“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 另有《傷寒指徵》、《嬰孩論》等。

    第八位宋慈,(1186-1249),字惠父,漢族,建陽(今屬福建南平)人,與理學大師朱熹同鄉,祖籍河北邢臺市南和縣,唐相宋璟後人,生於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南宋著名法醫學家,中外法醫界普遍認為是宋慈於公元1235年開創了“法醫鑑定學”,因此宋慈被尊為世界法醫學鼻祖。

    第九位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明朝醫學家,湖北蘄(今湖北省蘄春縣)人,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聞世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肯於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李時珍歷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綱目》,為中國醫學史上一大鉅著。是中國明以前藥物學的總結性鉅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第十位葉天士,名葉桂,字天士,號秀巖,清醫學家。江蘇吳縣人(1667-1746),祖父葉時和父親葉朝採都是當地的名醫。葉桂幼時便隨父親學醫,14歲時,父親去世,便又隨父親的一位姓朱的門人繼續學習。他勤奮好學,聰穎過人,沒幾年,就超過了教他的朱先生,聲名遠播。他是中醫學史上溫病學派的創始人,其著作《溫熱論》至今仍被臨床醫家推崇備至。對治奇經、脾胃、兒科等病尤為擅長,尚有《葉案存真》、《末刻本醫案》。

    除了上述十大醫王,還有醫祖黃帝,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其著作《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是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這幾位歷史上的奇人是現代中醫大夫公認的醫家之祖。至於有人說朱丹溪,比較有爭議,姑且不提。張仲景之所以被稱為“醫聖”就是因為《傷寒雜病論》開創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先河。他對於後世的中醫發展貢獻極大。

  • 11 # 隴上陌客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據史書記載,東漢桓帝時大疫三次,靈帝時大疫五次,獻帝建安年間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萬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其中尤以東漢靈帝(公元168 一188 年)時的公元171 年、173 年、179 年、182年、185 年等幾次的疾病流行規模最大。南陽地區當時也接連發生瘟疫大流行,許多人因此喪生。張仲景的家族本來是個大族,人口多達二百餘人。自從建安初年以來,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於傷寒者竟佔十分之七。面對瘟疫的肆虐,張仲景內心十分悲憤。他痛恨統治者的腐敗,將百姓推入水深火熱之中。對此,張仲景痛下決心,潛心研究傷寒病的診治,一定要制服傷寒症這個瘟神。建安年間,他行醫遊歷各地,親眼目睹了各種疫病流行對百姓造成的嚴重後果,也藉此將自己多年對傷寒症的研究付諸實踐,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經驗,充實和提高了理性認識。經過數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終於寫成了一部名為《傷寒雜病論》的不朽之作。這是繼《黃帝內經》之後,又一部最有影響的光輝醫學典籍。

    《傷寒雜病論》是集秦漢以來醫藥理論之大成,並廣泛應用於醫療實踐的專書,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古典醫著之一,也是中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鉅著。《傷寒雜病論》序中有這樣一段話:“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生長全,以養其身”,表現了仲景作為醫學大家的仁心仁術,後人尊稱他為“醫宗之聖”。

    張仲景的醫者仁心為後世的醫者提供了精神榜樣,因為世人樹立了一塊職業豐碑,這樣的人,我願意向其致敬,尊他一聲“醫聖”

  • 12 # 頑石77916881

    在中華神洲慢長的歷史歲月中,名醫輩出,古典醫藉汗牛充棟,許多醫學家在臨證醫學的各個方面,作出了傑的出貢獻,推動了臨證醫學的迅速發展,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有扁鵲、華佗,張機、孫思邈,李時珍等,而張機獨稱醫聖何也?

    扁鵲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鄭(今河北任丘縣)人,生於戰國中期,約公元前407年——前310年左右,年青時曾任過舍長,受業於長桑君,盡得其真傳,後行醫於民間,遊歷各諸侯國,其醫術精湛,享有崇高聲譽,人們尊稱為“扁鵲”,據史書記載,其足跡遍及燕、齊、趙、魏、虢、秦等國及周王朝都城洛陽,因招致秦國太醫令李醯的妒忌而被殺害。

    《漢書,藝文志》記載題名為扁鵲的兩部著作,(扁鵲內經)和(扁鵲外經),可惜其書佚亡,他的後學有子陽、子豹、子容、子明、子同、子越、子游、子儀等人。

    扁鵲在臨證各科都有很深造詣,尤長脈診,在趙國都城邯鄲作過帶下醫,在周王朝都城洛陽作過耳目痺醫,在秦國都城咸陽作過小兒醫,臨床經驗豐富,故診斷如神,在齊國時,透過望診,準確判斷出齊桓侯田午的疾病不治將深,最後將無法治療,田午不聽其言,果然不治而亡。晉國趙簡子患病昏迷五天,不省人事,扁鵲透過切診認為趙簡子血脈迴圈正常,可治,經過扁鵲施治,兩天多趙簡子就甦醒了。在虢國時,聽說虢太子暴蹶而死,華人正在籌辦喪事,扁鵲透過問診瞭解其患病情形,其屍未僵冷,並有微弱呼吸,推斷為“屍蹶”(假死),可救。扁鵲令子陽針刺“三陽五會”,太子即甦醒了;又讓子豹熱熨兩腋下,太子即坐立起來,再配湯藥調之,二十餘日,太子病告癒,這事兒一傳出,人們都認為扁鵲有起死回生之術。

    扁鵲的生平事蹟主要記載於《史記》及漢以前的文獻中,司馬遷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講述了越人入虢為齊桓公望診的故事後,針對當時社會上一些不良現象而發表評論,他言道:“使聖人預知微,能使良醫得蚤(早),從事,則疾可已,身可活也。……故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藏氣不定,四不治也;形蠃,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則重難治也。”這六不治,特別是“信巫不信醫”,是對當時巫祝迷信的大膽挑戰,對當時和後世醫學健康發展,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二)華佗

    華佗,東漢末年的著名醫學家,又名旉,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約生於公元141年~208年。少時遊學徐州,兼通數經,曉養生之術,沛相陳珪和太尉黃琬都曾舉薦他做官,由於他淡於功名利祿,均被婉言謝絕。華佗行醫在今江蘇、山東、安徽、河南等地,其醫術高超,樂為民眾療疾,深受百姓愛戴,後因治癒曹操的“頭風眩”病,被任命為“侍醫”,因託言妻病而拒絕,操疑而殺之。

    華佗著有醫書,臨死前交與獄吏,獄吏畏懼操權勢而不敢私藏,華嘆息,索火焚燒,致使其學術經驗未流傳於世,實為醫學史上一大憾事。現存《中藏經》雖是後人託華佗名而作,但仍然是一部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辨證施治緊密結合的古醫籍。

    《後漢書.華佗傳》言華佗“精於方藥,處齊(劑)不過數種,心識分銖,不假稱量,針炙不過數處,該書和《三國志.華佗傳》”中記載華佗診治的十多個病例,彰顯了華佗精湛的醫術和診斷水平,華佗可進行全麻下的剖腹術,他發明的“麻沸散”,服後可令病人無所知覺,而刳破背腹,抽割積聚,清洗膿瘍,除去疾穢,再行縫合,敷上託腐生肌藥,四~五天創口癒合,一月可痊癒。

    晉景帝司馬師在嬰童時曾“目有瘤疾”,司馬懿請華佗診治,華佗”,“出眼瞳割其疾而納之傳藥”,治癒了司馬師眼疾。(沈約《晉書》)司馬師生於公元207年,華佗卒於208年,華佗給司馬師作眼科手朮時,司馬師才一歲多,其手朮難度可想而知!華佗能做腹腔大手朮和精微的眼科手術,的確是祖國醫學的驕傲。

    華佗很注重體育運動對身體的保健作用,“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銷,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杇也。”(《後漢書.華佗傳》),他在前人“熊經鴟(即鷂鷹)顧”導引術的基礎上,建立了“五禽之戲”,模仿虎、鹿、熊、猴、鳥五種動物的形態進行鍛鍊身體,其健身效果頗佳,他的學生吳普堅持不懈習煉,“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堅”。

    華佗醫術精湛,內、外、婦、兒諸門學科造詣頗深,尤以外科見長,為當時人和後世人推崇,故尊稱為外科鼻祖。

    華佗弟子有吳普、李當之、樊阿等人,都是很有名望的醫家,吳普著有《吳普本草》,李當之著有《李氏藥錄》,樊阿精於針灸術,深受百姓喜愛。

    張機,字仲景,南郡涅陽(今河南南陽)人,約生於公元二世紀中葉~三世記初葉,當時是戰爭頻繁,政局動亂,民不聊生,疾病猖獗,十室九空的東漢末年。

    張機幼時,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師從同郡張伯祖,得其真傳,漢靈帝時,被舉為孝廉,據傳還任過長沙太守,故稱張長沙(但無史據),東漢末年,戰亂四起,疾疫連年蔓延,白骨蔽野,張機家族有二百多人,沒幾年時間,就減少了三分之二,其中死於傷寒者又佔了十分之七,可謂撕心裂肺,但當時的部分人,卻借災難之機,“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視民眾生命如芥草,遇到病危,只能“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更有一些庸醫,“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病問疾,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對於這種舉世昏迷,莫能醒悟的悲狀,真是如覆薄冰,張機看到了苦難掙扎中的百姓,深感作為一個醫者之責任重大,於是“勤求古訓,博釆眾方”嘔心瀝血,終於在三世紀初葉撰寫成了一部醫學鉅著《傷寒雜病論》。

    傷寒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傷寒指多種外感熱病的總稱,《素問.熱論》“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狹義傷寒,為外受寒邪感而即發熱的病變。張機討論的是廣義傷寒,是對《素問.熱論》學術思想的充實和發展,為後世學醫者必讀的經典著作。

    《傷寒論》成書後,當時沒有得到很好流傳,而且原書還殘缺失次,到三國時,經魏國醫學家王叔和整理編次才又重新面世。

    另還有一部署名張機著書《金匱要略方論》,該書在唐以前的書志中從沒見有記載,至宋代經翰林學士王洙於1054年從內府館閣的蠹簡中發現後才流傳於世。

    《傷寒論》的成書,標誌著中國臨證醫學理論、辨證論治原則的建立。《傷寒論》所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不僅對於“傷寒”治療,對於各種雜症,也是行之有效的。自金代成無己為該書作注後,後世為其註釋、研究、整理、發微的注家有數百家,形成了“傷寒學”的專門學問,足見其影響之巨大及在中國醫學史上的地位,張機也因為給後世留下了這樣一部極為寶貴的醫學鉅著,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而被後人崇稱為“醫中之聖”。

    孫思邈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約生於581~682年,享年一百零一歲。他是隋唐時代著名的醫藥學家。七歲時入學館,日誦千餘言。十八歲開始習岐黃術,二十餘歲時就精通老子、莊子及其它諸家之學,兼好佛學。隋文帝和唐太宗、唐高宗多次徵召他為官,被拒,後隱居太白山中,著有醫學、本草、經脈、養生、導引、食治、煉丹、農家月令及道家著作數十種,給後世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其醫學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在學術思想上,孫思邈博米眾家之長,他的著作中,有儒家、道家、佛家、陰陽家、雜家等多種學術思想。在醫學方面,對急慢性傳染病、雜病、婦產科、五官科、外科、以及營養學、衛生學、老年醫學、藥物學等方面都有獨到見解和創新,是一位醫術全面,造詣精深的醫學大家。

    孫思邈的醫學倫理學,更為後世稱頌,他認為,“人命至重,貴於千金,一方濟之,德踰如此”。孫思邈以《大醫習業》《大醫精誠》為題,強調作為一個醫生除具有精湛的醫學修養外,還必須有不求名利,不辭勞苦為病人服務的高尚醫德,亦為今天醫者之楷模。

    孫思邈不失為一代名醫,為拯救人民疾苦,八十年如一日,足跡遍及川、陝一帶的太白、終南、娥眉、五臺山等地區。勞動人民奉他為“神人”,士大夫稱其為“真人”。他逝世後,人們在五臺山建立藥王廟,敬奉他為“藥王”,永享人間香火。

    李時珍

    李時珍,字東壁,號瀕湖,蘄洲(今河北蘄春)人。生於1518年,卒於1593年。其家世代從醫,使他從小受到了良好的薰淘,年青時常跟隨其父李言聞外出釆藥,豐富了自已的藥物學知識。他曾三次參加鄉試,但未中舉,於是潛心研究醫學,曾為楚王的孫子治癒蟲病,被楚王府聘為奉祠正管理良醫所,不久又被推薦到太醫院任職,這樣就有機會接觸到朝廷和王府的大量藏書,拓展了視野,知識大增。沒到一年,便託病辭職歸故里,專心診療和研究藥物,重修本草書,從1552年起,開始全心投入《本草綱目》的著述,前後27年,參考了800多種藥學典籍,尊重客觀事實,虛心求教,廣收驗方,並深入峻山叢林實地考察,先後三易其稿,終於在1578年寫成了近150萬字的鉅著《本草綱目》。

    該書共52卷,載藥1892種,其中374種為李氏新增藥物,集藥方8160首,附藥圖譜1000多幀,對每種藥物的產地、性味、形態、釆集方法、炮製過程、藥理研究、方劑配合都詳細敘述。

    《本草綱目》總結了中國十六世紀前的藥學知識和用藥經驗,並糾正了前人的許多錯誤,批駁了服食“金丹”可長生不老的謬論,指出了服食“石”的危害性。

    《本草綱目》包括了化學、動物、植物學多方面的知識,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推動了藥物學的健康發展。

    《本草綱目》十七世紀初就傳入日本,最後節譯成德、法、英、俄、拉丁等多種文字在歐洲出版,被國外醫學譽為“東方醫藥鉅著”。李時珍也被國內尊稱為“藥聖”。

    除《本草綱目》外,李時珍還撰著了《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另有《五臟圖論》《命門考》,惜已佚。

    綜合悟空問答所列,扁鵲、華佗、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都是各個歷史時期杏林湧現的佼佼者,各有所長,為人稱頌的大師級別醫學大家,都對後世醫學產生了極其深遠影響,都冠於了尊稱,張機《傷寒雜病論》的指導思想是重視辨證施治,貫穿了脈、證、方、治幾方面內容,唐孫思邈曾感嘆“傷寒熱病,自古有之,名醫濬哲,多所防禦,至於仲景,特有神功尋思旨趣,莫測其致,所以醫人未能鑽研,嘗見太醫療傷寒,惟大青,知母等冷物投之,極與仲景本意相反,湯藥雖行,百無一效”在祖國醫學領域內,由專門研究或發揮《傷寒論》的著名醫家,形成一大醫學流派,稱為傷寒學派,這一學浱從晉唐開始,直至明清,傷寒學派被視為主流派,所以張仲景被尊稱“醫聖”,應是必然。

    附言

    由於本人學識短淺,文中謬誤頗多,且漏洞百出,誠望各師長斧正,在此表示真誠謝意——頏石。

  • 13 # 溫酒侃大山

    說到這個問題,就聊一聊大家不知道的李時珍吧。

    茅臺總工程師王莉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名單

    其實,搞出大新聞,是茅臺的老傳統了,在大明王朝1566中,太監呂芳就用李時珍給的藥方,用60年茅臺給當時的嘉靖皇帝洗腳,治療嘉靖皇帝因為吃過多重金屬丹藥,造成的面板潰爛的問題。

    而今天我們要聊的是給出茅臺洗腳藥方的李時珍,講一些你不知道的奇聞軼事。

    李時珍的父親和祖父都是醫生,但是當時的醫生的地位十分低下,所以家裡人都想他參加考取功名,進入朝廷,混個一官半職。

    初期,李時珍也是非常給力,14歲就考取了秀才,但是後勁不足,後面又參加了3次科舉考試,均已失敗告終,無奈,只能子承父業,在家裡幫父親謄抄藥方。

    有一天,父親不在家,來了兩個火急火燎的病人,一個眼睛痛,一個拉肚子。李時珍說,父親不在家,你們要是急的話,我就先給你們開個方子試試,拉肚子的病人頂不住,就同意了,沒想到吃完後果然見效,父親因此對李時珍刮目相看,此事也宣佈李時珍也正式加入了醫生的行列。

    李時珍不僅在醫學上天賦異稟,而且是一位對對子的高手。8歲剛上學的時候,私塾先生出了上聯“遠聲隔林靜”,李時珍脫口便對“明霞對客飛”。

    有一家藥鋪給女兒徵婚,就出了一個藥名對子“玉葉金花一條根”,一位馬公子,長得挺英俊,就是文采差些,便尋求李時珍幫忙,李時珍脫口對道:“冬蟲夏草九重皮”。沒想到鋪主又出了一個上聯,限一天對上,上聯是:“水蓮花半枝蓮見花照水蓮”。李時珍又幫忙給出下聯“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

    鋪主有點上頭,又給出一聯“白頭翁牽牛耕熟地”,限半天對出,李時珍稍假思索,便對出下聯“天仙子相思配紅娘”。

    鋪主聽到下聯,當即答應了訂婚。

    李時珍圖

    後來李時珍因為醫術高超,被舉薦到太醫院任職,給當時的嘉靖皇帝看病,當時的嘉靖皇帝沉迷煉丹,希望長生不老,李時珍知道,所謂的仙丹都是用水銀、鉛、丹砂、硫磺、錫等重金屬煉取,含有毒素,跟大家說:“丹藥能長壽的說法,決不可信。”

    當時沒有人相信李時珍,於是,在把太醫院的醫學藏書看得差不多的時候,便辭職回家了。

    李時珍之所以如此有名,與進化論的奠基人,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有很大關係。李時珍主導編寫的《本草綱目》一書,改變了中藥沿襲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首次把藥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谷、萊、果、木、器服、蟲、鱗、介、禽、獸、人共16部,包括60類。

    《本草綱目》分類法

    這個分類剛好是從無機到有機,從植物到動物,從低等生物到高階生物,與達爾文的進化論不謀而合,因此,在達爾文看到《本草綱目》後,把其稱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這也進一步提升了李時珍在國際上的地位。

    達爾文

    《本草綱目》詳細記載了各種藥物的形態用途等,並且李時珍本人也親身對一些藥物和藥方實際進行過驗證,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醫學財富。

    《本草綱目》

    但是出於時代的侷限性和個人資金以及能力的限制,《本草綱目》中仍有許多封建迷信的藥方,這是我們需要摒棄的,比如《本草綱目》中,有記載這樣一個奇葩藥方:[噎膈反胃,諸藥不效:真阿魏一錢,野外幹人屎三錢,為末。五更以薑片蘸食,能起死人。]把真阿魏和幹人屎磨成粉末,五更的時候,用薑片蘸著吃,能讓人起死回生。

    在傳承傳統文化時,我們一定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每一個人都無法擺脫時代的侷限,我們也不能用這個時代的思維去看古人。

    李時珍採藥圖

    至少,從李時珍能夠知行合一,不僅從典籍中向古人學習,而且能夠走進廣大人民群眾中,向人民學習,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親身觀察和檢驗藥品和藥方的療效,這種科學研究的方法和做學問的態度,無疑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有些父母輩怎麼還是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