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目桐君採藥人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看問題看站在什麼角度,角度不同答案完全不同。孔子如果是生活在現在,他也會運用辯正思維看問題。

  • 2 # 化萬物而得智

    此文透過描寫兩個小孩爭辯太陽在早晨和中午距離人們遠近的問題,反映出中國古代的人們對自然現象的探求和獨立思考、大膽質疑、追求真理的可貴精神。

    兩小兒在對話中都使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並用比較的方法,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第一個小孩用面積大小相比,帶有直觀性,似乎是有理的。第二個小孩比較了人對太陽在不同時間冷和熱的感受,似乎也是有理的。對於兩個小孩為什麼觀點不同,那是因為他們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一個從視覺出發,用“如車蓋”和“如盤盂”的比喻,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太陽形狀的大小;另一個從觸覺出發,用“如探湯”的比喻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太陽在中午時的灼熱。由於中午的照射角大,地球表面獲得的熱能多,因而氣溫高;早晨照射角小,因而氣溫低。至於太陽“早晨大,中午小”,則完全是人視覺上的錯覺,由於早晨背景小而暗,因此覺得太陽大一些,而中午則有廣闊而明亮的天空做太陽的背景,看起來就覺得它小一點了。

    現代科學知識關於太陽離人在不同時間的遠近問題,通俗的解釋是這樣:由於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太陽在早晨和中午與人的距離確有一些變化,但微乎其微,憑肉眼難以覺察。這種情況對於氣溫的影響也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孔子掌握了現代知識,將真實原因告訴兩個小孩子,估計他們也不能理解,因為他們的認知並沒有達到現在的水平,會覺得孔子在“胡說八道”,會更傾向於相信自己的視覺和觸覺。

    《兩小兒辯日》【作者】列禦寇 【朝代】先秦

    原文: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譯文:孔子到東方遊歷,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便問是什麼原因。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時候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些,而到中午的時候距離人近。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一樣大,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個盤子,這不是遠處的看著小而近處 的看著大嗎?”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有清涼的感覺,等到中午的時候像手伸進熱水裡一樣熱,這不是近的時候感覺熱而遠的時候感覺涼嗎?”孔子不能判決(誰對誰錯)。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您的知識淵博呢?”

  • 3 # 職業教育小學生

    文明與愚昧的碰撞,穿越未必是好事。

    非常感謝回答這個問題,我個人觀點是知識的發展是當時社會生產力的體現,是經過大量實踐總結而形成的。太超前的知識未必是好事,更多時候文明會受到愚昧的迫害。

    華佗因要給曹操做開顱手術,遭到猜疑而拷問致死。一代神醫華佗就此成為絕響。

    《 兩小兒辯日》,孔孑明白,那眾人就都能明白嗎?文明的推動,知識的進步不是哪一個人就能怎樣的,生產關係是生產力發展的必要結果。

    孔子再有現代知識,肯定不為人理解。可能還會受到迫害。往往政治需要的是愚昧而不是改革,因為這樣更易於統治。

    文明的進步是隨著整個社會的推動前進,不是個人的事情,現代人到古代就會幸福嗎?肯定不會。

  • 4 # 中華哲學原理

    如果孔子掌握了現代知識那就是現代的孔子,其後果必然培養出現代的天子皇帝及其奴才——改天換日——把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再換成天子皇帝專政的舊中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你可能遇到比我更好的很優秀的人,但不會遇到比我更愛你的人”,你們會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