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湖南長沙湖南大學的嶽麓書院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16
回覆列表
  • 1 # 江湖煙雨客

    作為一名地道的湖南人,對這句話應該是耳熟能詳,並以此為豪,至少半個多世紀來,湖南人才在中國歷史上書寫了濃重一筆,湖南人“霸蠻”的性格估計也有一點關係吧!

    典故來歷,清嘉慶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嶽麓書院山長。門人請其撰題大門聯,袁以“惟楚有材”囑諸生應對。正沉思未就,明經(貢生的尊稱)張中階至,眾人語之,張應聲對曰:“於斯為盛”。這幅名聯就此撰成。

      上聯“惟楚有材”,典出《左傳》。原句是:“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下聯“於斯為盛”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 ,本為孔子盛讚周武王時期人才鼎盛局面。全聯的意思或可理解為;楚國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嶽麓書院更是英才齊聚之會所。

  • 2 # 鹿鹿哥

    談一談“惟楚有才、於斯為甚”相關的典故及歷史意義。

    湖南,記住是湖南,有時候有人硬說成湖北。

    湖南長沙嶽麓山的嶽麓書院,兩門對臉“惟楚有才、於斯為甚”八個大字。

    “惟楚有材”出處,源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晉卿不如楚,……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大意說楚國物產豐富,出產的杞木、梓木、皮革都被送往了晉國使用,聲子(人名)本想幫助受岳父申公子牟(人名),牽連逃離楚國的好友伍舉(人名)回國,楚國令尹(人名)果然同意,加封伍舉爵位,令其回楚。

    下聯“於斯為盛”,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本為孔子也是盛讚周武王時期人才鼎盛局面。

    清嘉慶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嶽麓書院山長。門人請其撰題大門對聯,袁以“惟楚有材 ”囑諸生應對。眾正沉思,明經(貢生的尊稱)張中階至,眾人語之,張應聲對曰:“於斯為盛”。這幅名聯就此撰成,今在湖南省長沙市湖南大學嶽麓書院。

    對聯的意思是“楚國出人才,而這裡的人才又最為興盛”,另外一種意思是:“楚國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嶽麓書院更是英才齊聚之會所”。

    湖南能在中華文明歷史上作出了卓越貢獻,來自於湖湘文化的“無所依傍,浩然獨往”的精神,強烈的求新求變、堅決的反封建精神,成為湖南人勇於沖決網羅的文化底蘊,敢死敢拼和勇為天下先的氣質,風格鮮明,構成了湖湘文化“獨立根性”“淳樸重義”,“勇敢尚武”,“經世致用”,“自強不息”的品格。

    湖南之地,人才眾多,得益湖湘這塊熱土,一方水土滋養一方人。

  • 3 # 源來緣聚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相傳此聯由嘉慶進士袁名曜所作,是非常有代表性的集句聯佳作!

    但也有一種說法,這副聯的作者叫張中階,或是由袁名曜與張中階共同創作的;

    由於這副對聯題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書院門前;

    因此,作者就只署了嶽麓書院山長袁名曜的名字;

    上聯“惟楚有材”,出自於《左傳》“雖楚有材,晉實用之”的典故;

    下聯“於斯為盛”,是《論語》“唐虞之際,於斯為盛”的引用;

    由於“惟"經常與"唯"通用,於是大家看到上聯時,第一印象是“只有楚地有才俊";

    但是"惟"作為助詞用於句首的時候,是沒有實際意義的,所以這句話只是“楚地有才"而不是“全天下只有楚地有才[微笑]…

    於斯為勝,引用的是孔子盛讚周武王時期人才鼎盛的局面,藉此來表示嶽麓書院大量聚集了楚地才俊…

  • 4 # 旭日東昇OR夕陽西下

    清嘉慶年間,書院大修。完工後,學生們請山長袁名曜撰寫對聯。

    袁名曜出的上聯是“惟楚有材”。這四個字出自《左傳》中的“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原文之意是,即便楚國有很多的人才,但其實都在晉國發揮了作用。

    《左傳》中的這句話其實是講當時楚國人才外流的問題。

    但寫到對聯裡就要“正能量”地講,“於是把‘雖楚有材’改成了‘惟楚有材’”。

    但下聯遲遲沒有人對出。一個叫張中階的學生脫口而出,“於斯為盛”。這四字又出自《論語》中的“唐虞之際,於斯為盛”。

    這副名聯就此撰成。

  • 5 # 語留人

    人留語亦留,答題從不躲。

    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是楚地人才多。我覺得導遊回答此題得心應手,我雖然不是,但聽導遊嘚啵過,而且還查閱過相關資料,我略調理思緒,給您娓娓道來。

    首先,要了解兩個知識點,以便之後的理解。

    一、楚文化

    楚就是指春秋時的楚國,和上聯中的“楚”同義,文化的解釋就太廣泛了,很難解釋,簡單地說,就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一定要注意我為什麼說“物質”、“精神”,後面用的到。

    二、集句聯

    是對聯的創作手法,顧名思義,就是找兩個出處不同的句子,分別作上下聯,對仗工整、渾然天成,毫無違和感。可以使詩句、駢文、成語等等,都是可以的。

    “惟楚有才,於斯為盛”就是個很著名的集句聯。

    給您舉個簡單的例子,您就明白了。

    上聯:勸君更盡一杯酒下聯:與爾同銷萬古愁

    上聯是王維《 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詩句,下聯就不用多說了,出自李白的《將進酒》,無論是從音律上,還是從對仗上,都對得很貼切,毫無違和感,如果您要是沒聽說過這兩句詩,很有可能認為是一人所作。

    說句開玩笑的話,我可是寫集句聯的高手,而且很小就是了,因為從小就記性不好,所以最討厭背誦課文,經常把詩給背串了。

    朝辭白帝彩雲間,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輕舟已過萬重山。

    不過這個可是真的,我小時候真就這樣默寫過,而且絕不是成心的,當年還是同桌之間互相判,就這首詩,讓全班同學都知道了,淪為了話把而,所以記憶猶新。

    惟楚有材

    原出處為《左傳》。

    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文言文不太難,不翻譯了,“雖楚有材”本意是說楚國物產豐富,後將雖改為惟,並引申為楚地人才多。

    於斯為盛

    出自《論語》。

    唐虞之際,於斯為盛。

    說的是周武王的時候人才多。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袁名曜清朝時當過嶽麓書院的院長,寫門聯,出上聯為惟楚有材,有一個叫張中階的對出下聯於斯為盛。

    人家也確實沒有吹牛,楚地一直人才輩出。伍子胥、龐統、屈原等等不勝列舉,我學識尚淺知道的不多,您可以給補上一些。

    爭論

    這個爭論可能僅僅是我認為的,“惟楚有材”中的惟,大多數人認為是句首語氣助詞,而我認為應該就是唯獨的意思,這絕不是狂妄,而是作者的自豪與歸屬感,並非狂妄自大。

    而且“惟楚有材”也並非袁名曜最先使用,早在一百多年前,湖廣巡撫林天擎曾感嘆“餘思惟楚有材,自昔豔羨”,這裡的惟解釋成語氣助詞就太牽強了吧。

    當然,“惟”是什麼意思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此聯的巧妙絕倫,以及荊楚之地人才濟濟的事實,在此,希望楚地以及全國,人才能夠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

  • 6 # 臘肉哥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湖南省長沙市湘江之畔的嶽麓書院門前的一幅對聯。

    上聯“惟楚有材”,出自《左傳》。原句是:“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即楚材晉用的典故。

    下聯“於斯為盛”,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本為孔子盛讚周武王時期人才鼎盛局面。

    意義:

    這兩句話,寫在嶽麓書院的門前,示意著千年學府嶽麓書院,有著眾多學子,人才濟濟。

    而且嶽麓書院,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網路了不少的才子前來拜學求師。

    在這裡,培養了:彭龜年,王夫之,曾國藩,左宗棠,楊昌濟,程潛等優秀人才。

    用這兩句話,作為門前的對聯,象徵著嶽麓書院,貴為“四大書院”之一,為我們華夏文明的興盛,奉獻了自己的綿薄之力。

    而且,它也將更加激勵我們後人,要向前輩們學習,要像他們一樣好學,求知等。

    我也堅信,嶽麓書院將會繼續發揮它的作用,它將成為湖南大學的金字招牌,成為我們湖湘大地的驕傲!

  • 7 # 謀略秘籍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湖南人說著,充滿自豪,可是,有些外地人聽了卻多少有一點兒不舒服。原因是將"惟楚有材"這幾個字理解成:只有楚地有人才。"惟楚有材",只有你楚地有人才,我們這地兒就不行!是有點牛氣。問題出在"惟"上,將"惟"理解成"惟有"、"只有"。其實,這個"惟"並不是"惟有"、"只有"的意思。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中記了這麼件事:

    春秋時,楚國有個叫聲子的人,因國內有亂,投奔鄭國。一次,他回到楚國,楚國令尹子木問他晉國國情。子木問:"晉城大夫與楚孰賢?"聲子說:"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雖楚有材,晉實用之。"聲子說的意思是:晉國卿一級幹部水平不行,可是他們的大夫一級,全是可以做卿的人才。這就如同晉國上等的木材、皮革一樣,全是從楚國弄去的,這些人才本是楚國的。雖然楚國有好的材質,但是,全給人家晉國用了。

    聲子說的是"雖楚有材",並不是"惟楚有材","雖"是表示轉折的,意思是"雖然","材"指的是木材、皮革。聲子是以木材、皮革比喻人才,想要表達的是:楚國的人才全到了晉國,自己卻沒有好好利用。後來,聲子的話變成了成語"楚材晉用",意思成了引進人才,利用外地、國外人才。

    嶽麓書院的"惟楚有材",是聲子說的"雖楚有材"的引用,但是,"雖"改成了"惟",物直接換成了人。"雖"改成"惟",不再是轉折語氣了,但這個"惟"也並不是"惟有"、"只有",而是語氣詞,沒有實在意義,只是為了與"於斯為盛"對稱成四個字,形式上整齊。

    "惟楚有材"就是:楚地有人才。並不是隻有楚地有人才。

  • 8 # 一個冒牌的讀書人

    想知道“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典故,首先了解一下湖南大學嶽麓書院的歷史概況。

    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赫赫聞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嶽麓山腳下,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其古代傳統的書院建築至今被完整儲存,每一組院落、每一塊石碑、每一枚磚瓦、每一支風荷,都閃爍著時光淬鍊的人文精神。1988年,嶽麓書院建築群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嶽麓書院歷經千年而絃歌不絕,學脈延綿。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由官府捐資興建,正式創立嶽麓書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見嶽麓山長周式,御筆賜書“嶽麓書院”四字門額。嗣後,歷經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緒廿九年(公元1903年),嶽麓書院與湖南省城大學堂合併改製為湖南高等學堂,沿用書院舊址。中華民國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學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學,仍就書院基址擴建至今。

    嶽麓書院大門楹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橫批:嶽麓書院

    此聯大意是:楚地有人才,且在此地會聚。上聯是清代嘉慶年間任嶽麓書院院長的袁名曜(峴岡)所出,語出《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晉實用之。下聯是當時書院的一位學生張中階所對,語出《論語•泰伯》: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此聯四言,簡約有力,氣勢非凡。

    楚地是哪裡?古代有荊楚大地之稱,是現在湖南,湖北一代。嶽麓書院楹聯上的楚地就是指湖南湖北地區,但是個人覺得有點狹隘了,應該代表全中國,讓全國的人才都可以在嶽麓書院交流。這是對後人的一種啟示,希望學子們能敞開心扉,各抒己見,並能得出新的感悟

  • 9 # 莊稼漢自留地

    這是一副典型的集句聯,是懸掛在嶽麓書院大門口的一副對聯。

    上聯“惟楚有材”,典出《左傳》。原句是:“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下聯“於斯為盛”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 ,本為孔子盛讚周武王時期人才鼎盛局面。

    這幅對聯的來歷呢,還有著一段故事,據說,清嘉慶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嶽麓書院山長。門人請其撰題大門聯,袁以“惟楚有材”囑諸生應對。正沉思未就,明經(貢生的尊稱)張中階至,眾人語之,張應聲對曰:“於斯為盛”。這幅名聯就此撰成。

    全聯的意思或可理解為;楚國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到嶽麓書院這裡更繁盛,這裡是英才齊聚之會所啊!

  • 10 # 史永wang

    集句為聯,最著名者,莫過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這是湖南省長沙市湘江之畔的嶽麓書院門前的一幅對聯 。

    上聯“惟楚有材”,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後此句演變為成語“楚材晉用”,沿用至今。

    下聯“於斯為盛”,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本為孔子盛讚周武王時期人才鼎盛。

    今天,“惟”的解釋,一般為“唯一”、“只有”,但在此處,卻非此義。惟,語助詞,沒有意義。這句相當於“楚有才”。 而非“只有楚有材”。至於“斯”,是這裡的意思。

    該聯作者在許多聯書中均署嶽麓書院山長(院長)袁名曜,其實還有一位是當時嶽麓書院的一個學生,叫做張中階,所以此聯應是兩人合撰之作。因袁名曜名頭大得多,嘉慶進士,故張名為袁名所掩。這幅對聯意境非常深遠,氣勢非常豪邁,成為了湖權南的標準的廣告語。這副對聯在晚清也成為嶽麓書院的真實寫照,魏源、曾國藩、左宗棠等大批人才從這裡走出。

    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赫赫聞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嶽麓山腳下, 1988年,嶽麓書院建築群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天的嶽麓書院,在大多數人眼中似乎成了旅遊景區,或是被當作文物。但事實上,這裡至今絃歌不絕——它仍是一所教育機構。如果將視野擴大至中國現存的所有書院,幾乎很難找到一所像嶽麓書院這樣、依然承擔著教學功能的書院。

    2005年湖南大學正式恢復嶽麓書院,下設中國哲學研究所、歷史研究所、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國書院研究中心和中國軟實力文化研究中心等多個部門。

    2009年嶽麓書院學科從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格局已經完備。正式成為為湖南大學的實體辦學機構和科研基地,千年學脈再次延綿,千年學府再添光輝。

    今天的嶽麓書院不僅是湖南大學的文史哲人才培養和研究基地,湖南省旅遊勝地,更是是整個長沙市的文化視窗和文化名片。千年學府嶽麓書院,是三湘人才輩出的歷史記錄。

    書院記憶體八景:柳塘煙曉,桃塢烘霞,桐蔭別徑,風荷晚香,曲澗鳴泉,碧沼觀魚,花墩坐月,竹林冬翠。其景緻各具特色,令人流連忘返,美不勝收!

    “來北望南嶽,青似一重雲。”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

  • 11 # 悅讀紋章

    清嘉慶年間,袁名曜任嶽麓書院山長,門人請他撰寫門聯,袁出上聯“惟楚有才”,囑咐各門生應對,張中階以“於斯為盛”對之。這幅名聯就此撰成。自此,這幅對聯便成了湖南長沙嶽麓書院的楹聯。全聯的意思是:楚國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嶽麓書院更是精英會聚之所。

      這幅對聯上下兩聯有其不同出處。上聯“惟楚有才”,出自《左傳》。原句是:“雖楚有材,晉實用之。”下聯“於斯為盛”,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

      上聯之典《左傳》中講述了襄公二十六年的一件事。春秋時,蔡國大夫聲子,一次來到楚國,楚國令尹子木因為知道聲子經常出使晉國,問他晉國國情。子木問:“晉城大夫與楚孰賢?”聲子說:“晉國的人才沒有楚國多,晉國雖然有不少大夫很有才能,不過他們皆來自楚國。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雖楚有才,晉實用之。”聲子的意思是:晉國的優秀人才都來自楚國。這就如同如同晉國上等的木材、皮革一樣,全是從楚國弄去的。雖然楚國有好的材質,全給人家晉國用了。從《左傳》來看,楚國是多人才的。

      嶽麓書院對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上聯的“楚”是指楚國,下聯的“斯”是指嶽麓書院。問題是這楚國指的是湖南還是湖北?

      楚國作為春秋戰國時的諸侯國之一,疆域廣闊,人口眾多。特別到戰國後期,楚國幾乎可以作為南方的代名詞。許多人認為“惟楚有才”中的“楚”指的是湖南。因為五代十國時,木匠馬殷以湖南為中心建立了楚國,國都在長沙。從馬楚之後,楚主要指湖南。而後來“惟楚有才,於斯為盛”這副對聯又在嶽麓書院出現,人們自然想的楚便是指湖南。

      然,支援“惟楚有才”的“楚”實指湖北的人同樣不少。是因為“惟楚有才”出自春秋時聲子之口,而春秋時,楚國的核心統治區郢都是在現在的湖北荊州。又明朝開國皇帝曾封自己的第六子朱楨為楚王,封地在現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這說明明朝人也認為湖北就是楚地。

      所以,上聯的“楚”只是泛指楚地,至於它在湖北還是在湖南,並不重要,重要是下聯的“斯”專指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是我國四大書院之冠,創辦於公元976年,即北宗太祖開寶年間。書院自建立以來,輸送了大量人才,頗負盛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于漢超事件,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啟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