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像教室
-
2 # 雁引追夢人
包拯一生為官清廉,剛直不阿,三口鍘刀之下多少奸佞之徒喪命,之所以受到百姓的擁護愛戴,就是靠始終秉持著嫉惡如仇、公正廉明、鐵面無私的執法精神。在包大人的字典裡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即便貴如太師駙馬也照樣懲處,毫不留情,何況親侄兒包勉犯下的是死罪,就算嫂娘對自己恩大於天,那也只能在心底裡對包勉怒其不爭而哀其不幸,又怎可能罔顧國法道義於不顧而徇私枉法,那樣做只會更加愧對朝廷的重託、萬民的信賴、嫂孃的恩養。最終只能揮淚斬馬謖,完成自身的使命,再去為嫂娘盡養老送終的責任。
-
3 # 老黑雜談
事實上包拯並沒有斬包勉。是戲劇改編。
郭德綱曾在《坑王駕到》裡提過。
他說,在原本的版本里,包拯鍘的並不是真的包勉。真的包勉在赴任途中被人殺了。然後被人冒名頂替。
後來我去翻看《三俠五義》發現確實是這樣。第四十六回——“設謀誆藥氣走韓彰,遣興濟貧忻逢趙慶”、四十七回——“錯遞呈權奸施毒計,巧結案公子辨奇冤”、四十八回——“訪奸人假公子正法,貶佞黨真義士面君”。
戲劇對這一段進行了很大改編。這是為了突出包拯的鐵面無私,增加戲劇衝突。也是當時老百姓的一種願望,希望這世界上真有包拯這樣鐵面無私的清官。
其實這樣的改編隨處可見,為了迎合觀眾,或者為了讓觀眾更容易接受,或者為了市場等因素
比如《隋唐演義》,《水滸傳》。評書和戲劇,與原著相差甚大,甚至有很多地方改的面目全非。最典型的就是武松斷臂擒方臘,原著中抓方臘的是魯智深。
-
4 # winner謝永勤
答:(一)包勉揹負著2條人命一條強姦罪,包拯大義滅親逮捕包勉,下令斬方包勉。這就是包拯大義滅親的故事。
(二)包勉從小就不是一個省事的孩子,長大之後更是不好好做人,靠著小聰明當上了官,之後經不住人家的誘惑,收了人家賄賂他的錢。
(三)這個事情很快就被包拯知道了,包拯大公無私,從來不包庇自己親信,他大怒,卻又猶豫,畢竟這是自己的侄子,如果自己依法懲辦了他,對有養育之恩的哥哥嫂嫂該怎麼交代,可是看著百姓們一個又一個渴望的眼神,包拯下定決心處置包勉,最後將包勉砍頭,儘管是自己的侄子,但是包拯毫無包庇之心,對自己,對百姓,對國家都做到了大公無私。
(四)包拯上任多年從來不包庇任何人,對人對事都一視同仁,他的一生為官清廉,大公無私,成為了後世所有當官的人的榜樣。
-
5 # 愛心恆大
鐵面無私包青天,
執法如山政清廉。
明察國情諳民意,
願留青史薦黃泉。
《 包公》七言絕句
-
6 # 一憶一
《鍘包勉》是《三俠五義》中的一齣戲,包勉作為地方官,貪汙了用來賑災的糧錢,包拯查明真相之後,直接就鍘了包勉。
歷史上的包拯鐵面無私屬實,但沒有鍘包勉、秦香蓮、審烏盆等史實,這些都是後人編造的。
電視劇《開封府傳奇》中,包勉是包公的侄子,由於他貪贓枉法,利用職務便利,貪汙用來賑災的糧錢。後被人舉報。作為監察官的包拯,親自審理此案,查明事實真相後,下令處死自己的親侄子包冕。本來包公就是鐵面無私的。鍘了包勉,也證實體現了這一點,但是包公從小父母雙亡,是由他嫂子撫養起來的。他的嫂子罵他禽獸不如。臨行刑時,面對嫂子的責罵,包拯表明自己不是“忘恩負義”的小人,而是因為職責所在,要嚴格執法,“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為了解脫自己的道德煎熬,包拯跪地直呼“嫂娘”,願代替侄子為她“養老送終。
但是這裡大家需要注意的是,這是戲劇電視劇的一種表現手法而已,在宋朝的時候,包拯如果鍘了包勉(自己的侄子)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宋刑統》的有關規定,包拯也不能明知故犯吧!肯定是需要回避的。包拯與包勉是叔侄的關係,那麼還能做到大義滅親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所以說,後人編造的這些故事,其實都是側面去烘托包拯的鐵面無私。
-
7 # 以畫隨出
因為包勉犯的就是死罪!
老包如果不鍘包勉,那他就不是清官!就因為他是清官,他才必須鍘了包勉!就因為他剛正不阿,所以包公才會傳到今天!
-
8 # 泥巴黑土
包拯為什麼鍘了包勉?
包勉是包拯的侄子,靠著自己的才學,也算是出人頭地當上了一個小官,在過去的封建時代,這可是祖墳冒青煙,光宗耀祖的事,包公的嫂嫂那也是何等的榮光和自豪,真正是母因子貴,到處吹噓自己的兒子,如何的聰明瞭得。可好景不長,包勉在長期的從官過程中,貪汙腐化,終因貪汙賑災款一事,東窗事發,無法瞞天過海,案件交由包拯處處理。
包拯的父母死的早,包拯從小是哥哥嫂子撫養成人的,自己捨不得吃,都給包拯吃,並供包拯讀書,將包拯培養成人,包拯對哥哥嫂嫂那是感恩戴德,終身難忘。
包拯的嫂嫂救兒心切,找到包拯,實指望以養育之恩和嫂嫂之身份,可以保下兒子,殊不知包拯不為親情所動,非斬包勉不可,並當場給嫂嫂跪下哭喊“嫂娘”,誓言嫂子就是包拯的娘,包勉所盡之義務,包拯全部承擔。
可謂是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大義滅親之舉。其實包勉之案早已驚動皇上,可以說是當時的熱點,全國都在熱炒。
皇上在看,皇上的浩蕩皇恩在包勉這兒沒有得到落實,權威何在,不殺不足以嚴肅紀律,體恤民意。
王公權貴在看,如此膽大妄為之舉,如此蔑視皇權的小兒,誰敢有一點包庇。
天下百姓在看,為官者貪汙腐化,國家還能不能制約,百姓的利益遭到了損失,還能不能還一個公道。
執行者包拯所處的環境,天下共知,人人喊殺,壓力山大,即使不要了自己的性命也難以逆天。
所處的社會環境是包拯殺包勉的背景,忠君思想是包拯殺包勉的政治素質,維護法律尊嚴是包拯殺包勉的職業道德。包勉的惡行也使包拯難生同情之心。斬包勉唯一的障礙是親情,是如何說服嫂子?而這一點,是可以做得到的。不斬包勉似乎不太可能。
鍘包勉再次成就了包拯的鐵面無私的硬漢形象。
-
9 # 人生就是兩個字
關於這個問題,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清官難斷家務事”。現今,無論戲劇還是影視都廣為流傳。關於結局,網上和明間傳說之中可以說是眾說紛紜,但劇情大概如一。
我在此以93版《包青天鍘包勉》為準,講訴此故事。
劇中包勉是包拯的侄兒,也就是包拯嫂子的兒子,包拯自幼喪父,由嫂子撫養長大。包勉被外放為萊陽縣令,不幸被捲入一樁殺人案,被受害者告到開封府,指認其貪贓枉法。所有的證據都指向包勉,害人者亦一口咬定為包勉所指。作為開封府府尹,包勉親叔的包拯該如何審理此案呢?
那麼,問題就來了:幫親還是幫理?
在我看來,情、理、法三字自古以來便糾纏不清,有時候你說幫理,那麼事情落到你身上時,你希望你的親人是幫親還是幫理?
紙上得來終覺淺,事非經過不知難。
其實,這個問題的看法我不是那麼絕對,還要看看事情與當事人之間的關係,事情是大,是小,良性,惡性,是否是其所為,是否為人誣陷?
那麼,這時,需要關心的就是如何去解決事情。很多時候,需要維護法律與社會秩序的同時,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及。如何才能讓雙方都滿意的解決這一件事才是重中之重。
若是普通雞毛蒜皮的小事,放在任何人身上,大概都是選擇幫親的,放在全國總人口之中,大概可達98%左右。
若是打架鬥毆,意氣之爭以致傷人者,可以說幫親幫理者大概可對半而分了,其中或許又有使自家人長個記性的也不在少數,此時,幫親者大概可佔總人口50%左右了。
若是殺人,搶劫,偷盜,甚至對社會造成惡性影響者,輿論壓力,口誅筆伐,大概可使得幫親幫理者與小事之中反轉一下了。此時,幫親者大概可佔總人口5%—10%左右了。
若是當事人身陷牢獄,仍喊冤不止,對其信任者應該仍會選擇幫親吧,此時,幫親者大概可佔總人口20%—40%左右。
所以包拯選擇了鍘包勉,是因為所有的證據都指向包勉,害人者亦一口咬定為包勉所指,包拯只能大義滅親,鍘了包勉。
-
10 # 齊一人
包拯人稱包青天,可以說是歷史人物中的清官No1 ,他的故事在民間流傳極廣,家喻戶曉。為什麼包公鍘了自己的親侄子包勉?這要從兩方面探討:首先,這個故事只是民間傳說,正史裡並無此事。其次,民間傳說也不是空穴來風。這與歷史上真實包拯性格人品和職業操守都有關係,下面我們慢慢細說。人們之所以對包公的故事津津樂道,從側面反映出了古代封建社會權 大於法,官場 黑暗,百姓 有冤難申。所以人們就把能夠秉公執法 為民申冤的希望寄託在清官身上。而包拯的身上集中表現出了"清官"需要具備的所有要素。他為官清正廉潔,性格剛直不阿,執法如山鐵面無私⋯⋯ 古往今來受到了民間的廣泛喜愛和歡迎。編織出了很多包公的故事和傳說。鍘包勉這個故事可能與歷史上真實的包拯堅持自律與家規嚴格有關。據南宋人記載的包拯家訓中說,包公規定:凡是做官的後代,如果犯了貪贓枉法的罪名,不許回老家,死後不許葬在祖墳。不尊守的就不是我的子孫。原文共有三十七個字(見附圖)。鍘包勉這個故事正是包拯家訓的演繹和具體體現。傳說包公自幼父母雙亡,是嫂嫂吳妙貞撫養成人,侄子包勉是吳氏夫人的獨生子,與包拯年齡相差不多,倆人從小一起長大,又一起參加科舉考試,後來包拯進京做了大官,包勉也做了個縣官。有一回包拯去陳州賑災視察,得知包勉貪汙 賑災物資,就把侄兒包勉依法處斬了。嫂子聽說後就找包拯拼命,在包拯的耐心解釋勸慰下,得到了吳氏夫人的諒解。京劇《赤桑鎮》演的就是這段故事。包公的故事與傳說非常多,傳說包公不僅在人間審訊斷案。還能在陰曹地府裡為孤魂野鬼們平反冤假錯案。遊走於陰陽兩界。有"日斷陽世,夜審陰間"之說。 以包公為題材的評書 戲曲 影視劇作品非常多。單說京劇裡就有《遇皇后》《打龍袍》《赤桑鎮》《鍘美案》《探陰山》《烏盆記》⋯⋯等。再來說說包公又鍘親侄子,又鍘駙馬爺,又鍘判官的大鍘刀是怎麼回事。傳說是皇上御賜給包公三口大鍘刀(見附圖):龍頭鍘可殺皇親國戚,虎頭鍘專殺貪官汙吏,狗頭鍘專殺地痞惡霸。而且可以先斬後奏。賜給包公這三口鍘刀的皇帝據說就是現在熱播劇《清平樂》裡的宋仁宗趙禎。
-
11 # 清風朗月zxz
1.包拯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難得的一股清流的代表,他以光明磊落、兩袖清風、大公無私而著稱,他是廣大人民群眾對權貴社會、腐敗朝廷無比憎恨,以及渴望為公平、公正、平等、合理的美好生活而抗爭的化身;
2.包拯面對自己的親人包勉貪贓枉法、謀害百姓的違法犯罪事實,在律法與親情之間,在恩與怨之間,在理想抱負與殘酷現實之間,在人民群眾的殷殷期盼與嫂孃的苦苦哀怨之間……也曾備受煎熬。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他終究還是剛毅果敢、法不容情、大公鐵面,公私恩怨、各放一邊,大筆一揮,鍘了包勉。從此,一段佳話,變成美傳!
-
12 # 靜謐光陰
小說,尤其是武俠小說,故事情節大多是虛構的。所以,也就談不上什麼歷史真相了。歷史上的包拯雖然大公無私,但也決不可能無情無義,他也沒有象戲曲裡的包勉那樣的不堪的侄子。而且歷史上的包拯也非大嫂養大,史載包公曾辭官回家侍候年邁的雙親,雙親相繼故去後,他又守孝期滿才赴京上任,為了孝道不惜耽擱仕途10餘年。所以對於大嫂更談不上什麼忘恩負義了。
包拯出任廬州知州時,因他老家就是廬州的,所以這裡有許多他的親朋,自以為有老包做仗勢,就難免做出不少欺人之事。包公得知後決心一定要大義滅親,不能讓此風助長。恰逢他的一個從舅,也就是他母親的一個叔伯兄弟做出不法之事,包拯就拿他開刀,當堂按他所犯之罪予以嚴厲懲罰,從此其親朋果然引以為戒,再不敢仗勢欺人了。
另外官家制度有親屬犯案迴避制,這個制度就表明,即便是真的包勉犯罪了,那也不可能由包公,他的親叔叔來審包勉的案子。負責辦案的官員與被告有五服內之親都需要回避,更不要說親叔侄了。所以說小說只是小說,戲曲只是戲曲,故事只是故事,傳說只是傳說,都是算不上歷史的,不過卻都是有歷史的影子的!
-
13 # 憂國憂民士大夫
因為包冕作為地方官,利用職務便利,貪汙用來賑災的糧錢,後被人舉報。作為監察官的包拯,親自審理此案,查明事實真相後,下令處死自己的親侄子包冕。
臨行刑時,面對嫂子的責罵,包拯表明自己不是“忘恩負義”的小人,而是因為職責所在,要嚴格執法,“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為了解脫自己的道德煎熬,包拯跪地直呼“嫂娘”,願代替侄子為她“養老送終。
包公在劇目中自小就失去了父親,是由包勉的母親撫養他長大,所以他稱呼她為嫂娘。嫂娘對他恩重如山,包勉又是嫂娘唯一的兒子,包公左右為難。但是在公私兩難之中,他選擇了前者,決定大義滅親,決絕地斬下了包勉的頭,然後又回到赤桑鎮向嫂娘認錯。
故事講述:北宋時期,包拯奉旨往陳州放糧,首相王延齡、司馬趙斌同至長亭餞行。包侄包勉私告趙斌自己當縣令受賄之事,趙故意當眾告包拯,包按律擬鍘包勉。
包勉求趙斌求情,許賄三千金。趙代求情,包不允。勉又求王延齡,王令勉泣求,包許免死。而趙斌向勉索謝金,勉不給,趙即冷語譏包拯。包拯大怒,立鍘包勉,並當眾怒斥趙斌。
包拯鍘包勉後,嫂嫂吳妙真得到包勉死訊後,至赤桑鎮大罵包拯,包拯百般解勸,這就是後面的《赤桑鎮》。
-
14 # D東哥
包拯為什麼鍘了包勉?因為包勉貪髒枉法,貪汙賑災的糧錢,被人舉報。包拯親自審理此案,查明事實後,親自下令鍘了包勉。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一代名臣。包拯清正廉潔、公平公正、不附權貴,鐵面無私,能替百姓報不平,人們都稱他“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後人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也稱“包青天”。話說北宋時,包拯奉旨到陳州放糧救災。首相王延齡、司馬趙斌一起到長亭為他餞行。包拯的侄子包勉就私下告趙斌,自己當縣令時有受賄情節,讓他給叔叔求情,但趙斌故意當著眾人面把這事告訴了包拯,包拯一聽大怒,按宋律準備鍘包勉。包勉懇求趙斌求他求情,並許諾事成給他三千金。趙斌為他求情。但包拯不答應。包勉又懇求王延齡為他求情。王延齡就讓包勉向包拯哭泣求情,說這樣,或許包拯能免他一死。由於趙斌向包勉索要酬金,但包勉不給。趙斌就立即用冷語譏諷包拯。包拯大怒,下令鍘了包勉,並怒斥趙斌。包拯鍘了包勉後,嫂嫂吳妙得到包勉死訊後,一氣之下,就到赤桑鎮大罵包拯忘恩負義。面對嫂子的責罵,包拯說自己不是“忘恩負義”的人,鍘包勉是為職責所在,不得不嚴格執法。要知道包拯打小就失去了父親,是由包勉的母親撫養他長大,因此,包拯認她為嫂娘。嫂娘對他恩重如山,包勉又是嫂娘唯一的兒子,在鍘包勉時,包拯曾猶豫再三,左右為難。但權衡再三,決定維護律法,大義滅親,斬下了包勉的頭。
圖片來自網路
回覆列表
包拯斬包勉這個是《鍘包勉》是京劇裡面著名的劇目,主要是講包拯的親侄子犯了法,包拯沒有顧及親戚的關係,反而大義滅親斬殺了包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