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可是為什麼,有明一朝會出現如王陽明、徐霞客、宋應星、徐光啟、李時珍等這些各個領域的牛人了?
11
回覆列表
  • 1 # 文文情感故事

    八股文是古代的百一種寫作形式,其格式非常死板,必須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

    八股文

    在現代也有各種形式的文章,度說明文、議論文、記敘文等等。個人認為所有的文章都需要一定的形式控制才能寫出好文章。說八股文問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是因為他的格式要求極答其嚴格,若自己的文學功底不是那麼紮實,就算想出來自級要寫的東西,也很難按照這個格式寫出來。

    現代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要求考生必須寫八股文,內容限制在四書五經,句子長短、聲調高低、字型回繁簡都必須按照規定來,整體字數也有限制。若是平時努力學習,基本功紮實,自然也能取得好成績。

    明清時期,

    其實八股文也就是一答種寫作形式,只是作為考試文體,格式和內容太過於死板,沒有自由發揮的餘地。

    要想當官就必須學習、寫作八股文,八股文也成為當時流行的文體。在一定程度上,八股文束縛了文人墨客的想法表達,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也稱制義、制藝、時文、八比文。八股文章就四書五經取題,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而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也都要相對成文,字數也有限制。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個部分,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後四個部分每部分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起來共八股。舊時科舉,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氣說話,四副對子平仄對仗,不能用風花雪月的典故褻瀆聖人,每篇文章包括從起股到束股四個部分。

    八股文

    八股文也稱制義、制藝、時文、八比文。而所謂的股,有對偶的意思。八股文有一套相對固定的寫作格式,其題目取自四書五經,以四書命題佔多數。文章論述的內容要根據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等書而展開,不能隨意發揮。每篇開始以兩句點破題意,稱為“破題”。然後承接破題而進行闡發,稱為“承題”,接著轉入“起講”,即開始議論。後再為“入手”,意為起講後的入手之處。以下再分為起股(也稱起比,提比)、中股(也稱中比)、後股(也稱後比)、束股(也稱束比)四部分。末尾又有數十字或百餘字的總結性文字,也稱大結。從起股到束股,每組都有兩排排比對偶的文字,共為八股,所以稱為八股文。

    八股文的主要文義在於詮釋經書的義理,並要求據題立論,所以很少有作者自由闡發的空間,而它的重要體裁特徵便是對偶性。

    參閱《明史·選舉志二》,示例:清·阮元《四書文話》、梁章鉅《制義叢話》。《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條之後,便是禮部議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經》《四書》八股文。

  • 2 # 墨子小遊戲

    第一:中國的科舉制度起始於隋朝。開皇七年(即587年),隋文帝設立“秀才科”,叫各州每年須選送三人,其中考取優秀的人便為秀才。到了隋煬帝時期,又開始設立“進士科”。這也便是中國科舉制度的開端。科舉制度自隋朝以來,都是王朝選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因為朝代的不同,所考取的專案和選拔標準也都不盡相同。例如唐朝的考試方法就有“帖經”,也就是在考試的時候只露出經書的某一行,然後考生需要把上下文給默寫出來,就相當於現在的古詩文默寫一樣。因為唐代詩歌盛行,所以詩賦自然也成為科舉考試的一部分。

    到了明清兩朝之後,科舉制又有了新的變化,所考試的內容也就變成了我們熟知的“八股文”。科舉制度自隋朝開始,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止,在中國歷史上一共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可想而知它對於王朝的重要性。

    第二:什麼是八股文?八股文是指文章的八個部分,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後四個部分每部分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起來共八股。舊時科舉,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氣說話,四副對子平仄對仗,不能用風花雪月的典故褻瀆聖人,每篇文章包括從起股到束股四個部分。

    第三:明朝的科舉制度,除了最基本的選拔人才這一項功能以外,實際上它還充當了“政治工具”。所謂的選拔人才,從表面上來看無非就是單純的看重個人能力和才華,凡是那種能力強和才華高的人,那麼必然會受到皇帝的重用。但是這樣的解釋畢竟只是表面的,我們要想真正瞭解它,還需要加上一定的政治考量。從而我們會發現,科舉制度的存在就必須要能綜合平衡社會中的各種利益,因為只有這樣,那麼這套制度體系才能真正的被利用起來,也才能為帝國帶來一定的利益。

    第四:為什麼科舉八股文是禁錮了思想?

    因為它有固定的程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後四個部分每部分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起來共八股。缺一不可,而且文字必須出自四書五經中的文字。是不能隨意書寫的。八股文的要求嚴格,還多用對偶的語句,它擁有賦的排比、詩詞的對偶格律,是中國古典文體的集中體現。因此你學會八股文之後,再去吟詩作賦,就顯得十分容易了。

    其次,八股文同樣也是科舉制發展到最後,為了實行公平錄取考生,實行的一種制度。在八股文之前的科舉考試中,唐朝以賦來取士,宋以策論來取士,這些雖然可以使考生極大的自由發揮,但是經過千百年來的累積,題目始終從四書五經裡出,就會出現許多重複的現象。

    因此若不採用條件嚴苛八股文取士,那麼考生完全可以多多背誦前人的著名文章,在考試的時候直接套用。這樣就不能體現考生的文采優劣程度,而完全以記性取勝。也就無法錄取更加優秀的考生,還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

    而若是用八股文取士,那麼考生就必須在瞭解題目的情況下,在一個限制極大的文體下發揮,這樣才可以體現個人的才能。並且八股文將主觀臆斷的文學,改成像理科那樣有較為標準的答案,很容易排出名次,而且爭議較少。

    最後因為八股文的題目是從四書五經中選取的,那麼就使得世人不得不仔細的研究四書五經,以及為其註釋的許多典籍。這不僅會增加古典文學及中華傳統美德對讀書人的浸潤作用,還會大興研究整理古籍的風氣。事實上,在這種“學古”的風尚推動下,也確實挽回了不少的文化古籍。

    因此,明清統治者採用八股文取士有這種文體有益的一面,也有他們無奈的一面。即便八股文有很多死板腐朽的因素,也因為不適應環境而被廢除,但是不得不說,八股文為明清朝廷可以公平的錄用文人,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不能單方面的說它禁錮了的人們的思想,所以講明清兩朝的統治者用八股取仕都是為了王朝能夠延續下去。

  • 3 # 歷史的印跡

    一談到八股文,想必很多人會痛心疾首聲討此物,大談此害我中華600年。

    許多人認為,八股文禁錮了華人的思想,造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思想保守,固步自封。

    八股取士成於明代,八股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

    這讓我不禁想起了我們現在的很多考試中的設問。 以公務員考試的申論為典型,我們答題基本上是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基本思路。 雖然考試沒有嚴格規定形式,但你捨棄這個形式,估計你得高分比較困難。 如果告訴我若干年後申論考試將此思路制度化固定下來,我一點都不感到意外,因為它早已內在制度化,外不外在實質上只是潛規則和明規則的區別

    八股文同樣,不會說憑空創造出一種文體然後以此作為延續數百年的科舉的固定格式,肯定在之前就已經漸漸形成了一種解題模式,只是有人把它制度化下來。 每種制度的形成都有其內在必然性,其適應當時的形式,只是後來的發展往往會僵化,八股文也是如此。

    但是,不能因此就說八股文荼毒知識分子,禁錮思想。

    科舉以八股文為格式的確選拔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 終明一代,人才輩出,文有楊慎唐伯虎、武有戚繼光、政治上出現個卓有成就的改革家張居正、地理學上出現個徐霞客、醫學也有個李時珍、思想上什至還有啟蒙性質的思想家顧炎武 黃宗羲王夫之等人、登峰造極還有個能文能武,號稱聖人的王守仁。

    這些人大多數都是所謂受八股文影響最深的那撥人,不過,不得不承認,他們也是當時最優秀的人才。

    就好比如當下的高考,你可以批評它的僵化,也可以批評它有很多的不合理,但目前為止,它還是相對最公平的。 雖然有種種的不合理,高考制度卻是我們當下最適合的人才選拔制度。

    當年的科舉也一樣,雖然八股文有種種弊端,但是,作為一個選拔人才的手段,它無可取代。

    反觀清朝,在人才湧現方面跟明朝卻有著鮮明的對比。 一些人很想當然地歸結於八股文,其實不然,清朝的思想領域跟明朝比較有個鮮明的特點——文字獄!

    文字獄因滿清控制思想的需要而興起的。 思想的控制才真正會導致思想的衰竭。

    簡單舉個例子,明朝晚期東林學院門口的對聯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清朝乾隆盛世,卻出現了乾嘉學派,真正兩耳不 聞窗外事了。

    正因為此,雖然清朝為中國作出許多貢獻,我一直對其評價不高。

    所以,思想是絕對不能控制的。 因為他會扼殺創造力,以及一個民族的血性。 而制度,很多時候,都只是統治者錯誤政策的替死鬼,就如科舉制一樣。

  • 4 # 思遠讀歷史

    科舉一開始是好的,各種人才都有機會上位,但是之後去掉了詩詞歌賦,只有儒家經義才是當官的重要途徑。

    慢慢發展,應試的文人把科舉裡最重要的經義考試上綱上線加了條條框框,就成了八股。八股生產的畸形文人(誇誇其談而無執政能力)越來越多,加上社會發展變革等等原因,這些人最終把持朝政,把國家搞殘。

    隨著改朝換代,囂張的那些文人們一部分做了投降派,開始迎合主子,一味阿諛奉承,再也不能寫真正的好文章,而且變本加厲迫害政敵、篡改歷史。

    這就是為什麼說八股文禁錮了人的思想,這是雙向作用的結果,有人為的改變文章格式,同時這種死格式也淘汰了很多好的有才華的人,死格式選出來的一部分害群之馬反過來維護這種格式,掌權後僵化的思維認識不到全面的問題,最終結果是越僵化越不變通。

  • 5 # 飛哥說史

    八股文是古代的一種寫作形式,其格式非常死板,必須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

    在現代也有各種形式的文章,說明文、議論文、記百敘文等等。個人認為所有的文章都需要一定的形式控制才能寫出好文章。說八股文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是因為他的格式要求極其嚴格,若自己的文學功底不度是那麼紮實,就算想出來自級要寫的東西,也很難按照這個格式寫出來。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要求考生必須寫八股文,內容限制在四書五經,句子長短、聲調高低、字型繁簡都必須按照規定來,整體字數也有限制。若是平時努力學習,專基本功紮實,自然也能取得好成績。其實八股文也就是一種寫作形式,只是作為考試文體,格式和內容太過於死板,沒有自由發揮的餘地。

    要想當官就必須學習、寫作八股文,八股文也成為當時流行的文體。在一定程度上,八股文束縛了文人墨客的想法表達屬,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 6 # 知涯說史

    “八股文”是中國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的主要形式,因整篇文章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部分組成,故稱“八股文”。科舉考試是為了選拔人才,但是考試內容卻固定在“四書五經”,並要求出題和回答都必須使用“四書五經”的內容,不能有絲毫的發揮。

    ▲古代八股文手稿

    長此以往文人們就會形成思維定式,遇到問題不會去聯絡實際思考,自然會禁錮文人們的思想。

    內容、格式限制太嚴

    “八股文”的題目全部出自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且必須是原文。描述題目的文字必須是古人說話的語氣,不能有絲毫的自由發揮,題目中句子的長度,字型還有字數都有嚴格的規定。

    所以說出題也是一件極為繁瑣的事情,為了出一道好的題目,那些老頭子們往往要挑燈夜戰數月,還要不停的修改,直到大老闆皇帝滿意才行。

    ▲大學士出題圖

    出題都如此嚴格,繁瑣,考生們做答則更為嚴格。既然題目是從四書五經裡面出,做答當然也要用四書五經裡的內容來作答。考生們寫文章時只能寫死板教條的文章,不能使用華麗的辭藻,也不能引用任何四書五經之外的任何書籍。

    文章內容要求嚴格也就罷了,文人們還要揣摩孔孟等人的語氣,文章的詞句都要以孔孟的語氣說話。因此“八股文”讀起來比之古文還要生澀難懂。考生們在如此嚴苛的規矩下將四書五經中的內容做成一篇文章也是很不容易的。

    “八股文”之下的應試教育

    科舉考試考“八股文”,文人們自然學習也只是學習四書五經。靠什麼學什麼,這是亙古至今從沒變過的。但是越是這樣越容易禁錮人們的思想,人們一生中想象力最豐富的階段就是兒童時期。這個時候如果只學四書五經這些刻板的東西,那麼孩子們的腦子裡就充斥著這些東西,哪裡有地方去聯想,去創造新的東西。

    ▲私塾上課圖

    明清時期,孩子們上私塾開始的時候先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種句子短,讀起來流暢的書籍,孩子們讀熟、背過了,也就會寫那些字了。這時候主要是讓學生們識字,等字認得差不多了,就要開始學習四書五經了,直到考取功名。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曾說過: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於咸陽之郊。

    可見“八股文”的危害,可以和秦朝“焚書坑儒”相提並論。

    ▲科舉放榜圖

    總結

    明清時期,“八股文”就是科舉的主要考核科目,唯有寫好“八股文”才有可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這也就限制了文人們學習、閱讀的範圍,除了四書五經其他的書一概不讀,除了四書五經的內容其他的一概不思考,也不會自己創造新的東西。這種情形下,文人們的思想哪有不被禁錮的道理。

    鄧之誠在《中華二千年史》道:“宋熙寧中,王安石始廢詩賦用經義,元祐後復罷,迨元仁宗延祐中,定科舉考試法。於是王克耘始選八比一法,名《書義矜式》,遂為八股濫觴。”

  • 7 # 瀾僡小世界

    禁錮是肯定的。從泛處來說,所有的學識都對人的思維有一定的禁錮,因為要了解,就必須專注。而很多人,專注了之後就再也出不來,原因一方面是自身的能力,另外一方面就是現實的需要。而科舉制度就提供了這樣一個現實的狀態,你必須把四書五經讀通讀透,否則就不可能在有嚴格規定的格式裡寫出好的文章。

    很多人為了求取功名,在屢試不第的情況下,一年又一年的讀著那幾本書。所謂皓首窮經,科舉誤人一生,在明清兩朝都是常態。

    科舉只有在明清兩朝才規定必須用八股文?八股文有固定格式,題目都規定是四書五經中的內容。而且要求八股排比對偶,還要用孔子、孟子的語氣。這種規定了格式,內容,韻律甚至文風的文章,要想寫通順都難,還怎麼可能有自己的發揮。所以很多文人感覺不到自己思想的重要,久而久之就不思考了。

    禁錮文人思想的不僅是是文章格式,最重要的是他只有四書五經的內容,一個人一輩子就讀那九本書,每一個字都要研究透,人不知不覺就陷進去了。而且科舉考試還只認宋朱理學對這些內容的解釋,不能有自己的見解,固定的內容和固定的見解完全限制了舉子們的思維,基本上 他們的腦袋就是一個接收器,所謂優秀,就是接受得完整。

    透過科舉,封建統治者向無數學子灌輸著忠孝的思想,拋開忠孝的積極意義。其實這就是另一種方式的洗腦。他們透過這種方式讓封建思想成為整個國家的主流思想,從而鞏固他們的統治。

    至於問題所提到的幾個人,他們中的有些人和平常的舉子還是有點不同。

    比如王陽明,他從小就叛逆,立志做聖賢。後來長大了,因為父親的狀元,自己不考說不過去,才去考取功名的。所以只能說是業餘舉子。

    至於李時珍,倒是希望功名加身,可惜屢試不第,後來生了一場病,受夠了罪,深感自己祖業醫學之重要,索性不考了,隨父學醫。所以,他應該屬於中途退學。

    徐霞客就更嚴重了,由於他的祖先當年和王伯虎一起參加科舉,不僅沒有得到功名,還惹上了官司。惱羞成怒,回家就讓子孫不要參加科舉,所以他就一失學兒童。

    宋應星倒是個考科舉考到45歲的人,終身都只是一個舉人。他雖然把許多精力花在科舉上,但本身卻是一個興趣廣泛的人。而且他在哲學上推崇張載,而張載,是反對程朱理學的。

    至於徐光啟,這五個人裡,他的科舉成績最好——進士。可這個人的信仰有問題,是個天主教徒。

    所以這五個人,牛倒是牛,但都是科舉中的另類份子。

  • 8 # 甲小佳

    你好,我認為,把思想被禁錮歸罪於八股有甩鍋嫌疑。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搞清楚什麼是八股文

    八股文是指寫文章需要八個步驟,即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按現代話來說,就是:1、把問題的本質用簡短的語言講明白;2、根據題目做出精煉的解釋;3、提出自己對題目的觀點;4、論述自己觀點的正確性;5、在論證過程中要有連續對仗等高難度動作,以此證明自己的文學素養;6、總結觀點。

    也就是說,八股本質上是寫作邏輯上的一種規範,其實從哲學的角度看,分析一種現象(或一個事件)的過程無非就是“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三步,先搞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再看看出現的原因、意義、問題、危害,最後寫對策,其實和八股的思路差不太多,只是八股多了一些文字處理上的高難度動作而已。

    因此,八股文作為一種文體,本身沒有問題。

    那到底問題出在哪?

    明清的科舉制度確實影響了文人,但鍋應該扔給出題人。

    1.考試範圍太侷限。明清考試完全限制在儒家經典裡,你學別的沒用,這指揮棒都揮到茅房去了。就好比現在高考,國家如果明天加一門四書五經,分值1000,你信不信過不了幾十年全華人民就只會子曰書雲了。

    2.明清出題太過扯淡。明清經常從四書五經裡找幾個字出來讓考生寫,這不是強行讓人生拉硬拽麼?大家滿腦子都在攪漿糊,還能思維清晰麼?

    3.根本上講是統治者“弱民”思想在作怪。古代的帝王,最喜歡乖乖聽話的人民,他把四書五經當指揮棒,全國老小都一頭懟上去,自然沒精力幹其他的事情,這樣他的王朝就“既壽永昌”了。

    因此,我認為考試內容才是關鍵,喋喋不休的批八股有嚴重的甩鍋嫌疑。

    至於宋應星等人為何傑出,這個很好回答,因為他們在四書五經之外發展了自己的業餘愛好唄。比如現在有讀書讀成傻子的,但也有善於思考、搞興趣愛好搞的非常出眾的,這都不足為奇。

  • 9 # 煙雨踏秋殤

    八股文是古代的一種寫作形式,其格式非常死板,必須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

    在現代也有各種形式的文章,說明文、議論文、記敘文等等。個人認為所有的文章都需要一定的形式控制才能寫出好文章。說八股文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是因為他的格式要求極其嚴格,若自己的文學功底不是那麼紮實,就算想出來自級要寫的東西,也很難按照這個格式寫出來。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要求考生必須寫八股文,內容限制在四書五經,句子長短、聲調高低、字型繁簡都必須按照規定來,整體字數也有限制。若是平時努力學習,基本功紮實,自然也能取得好成績。

    其實八股文也就是一種寫作形式,只是作為考試文體,格式和內容太過於死板,沒有自由發揮的餘地。

    要想當官就必須學習、寫作八股文,八股文也成為當時流行的文體。在一定程度上,八股文束縛了文人墨客的想法表達,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 10 # 浩然正氣長存

    首先,我們要搞明白都是誰說的。然後我們再研究科舉八股文是否禁錮了文人的思想。

    第一個問題清朝以前的文人不會說。科舉不成,可以從商、從醫。即使科舉成功,金榜題名,也不影響他們的發展。明朝給《三國演義》寫抬頭詞的楊慎就是狀元及第,清朝的詩人畫家鄭板橋,科學家徐光啟,醫學家王化貞,著名實業家張謇。中國明清時期很多政治家,藝術家,醫生,科學家,軍事家都是科舉出生。你能說八股文禁錮了他們的發展。所以說這種說法的人是不負責任,極其錯誤的。

    明朝科舉八股取士,本質上是公務員考試。作為公務員,在工作中是不是受到重重限制,在重重限制中施展你的才華,完成你的工作。作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你自由嗎?沒有人敢說公務員自由。上有多重領導,下有多種下屬,中間有各樣同僚,不都的按照規矩工作。公務員就是就是在各種各樣的限制條件下工作的。沒有經過這樣的訓練很難勝任公務員工作。

    科舉八股取士就是讓讀書人接受這樣的訓練。金榜題名者,不求你才華多麼橫溢,但必須是合格朝廷官員,你的思想必須與朝廷保持一致。更何況絕大部分科舉出身的官員,文化素質一流,智商一流,具備良好的行政管理能力。許多還成為名垂千古的歷史人物。

  • 11 # 只讀帖不評論

    這個問題顯而易見。

    首先從文化表現上來看,唐有唐詩,宋有宋詞,這說明唐宋的文壇是非常活躍的,不僅大家輩出,而且不斷創新。除了詩詞以外,唐宋時期還出現了跨越幾百年的古文運動。古文運動誕生了八大家,他們打破傳統駢文的束縛,提倡自由行文,不拘形式,作品全部都新穎奪目。

    古代最好的詩,詞,文章都在唐宋。明朝開始,朱元璋實行嚴格的治理方式,不僅特務錦衣衛橫行,就連在文化方面也實行嚴密的監督,文人士大夫階層戰戰兢兢。

    為了徹底禁錮士子之心,明朝對科舉制度進行修改。

    第一,是規定考試的範圍,主要集中於四書五經。本來四書五經也沒有問題,也是傳統文化的瑰寶,但是作為考核人才的唯一標準,這個就有問題了。比如,現在學校裡有人數學特別好,就是不會寫作文,那他就沒有前途了。或者有人文章寫的特別好,但是就是不會算函式,不會微積分,同樣被淘汰下去。明朝的科舉選拔標準的單一化,集中化,片面化,不止壓制了社會各種人才,還造成了文化界的一片死氣沉沉。

    第二,是規定了文章的具體寫法。必須按照開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題目組成。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現在,特別是各種小學生,中學生作文培訓班,寫文章的理論一大堆,很多人懂得如何寫一篇好作文,但是自己寫不出一篇好作文。培訓體系下的作文,結構單一,風格單調,造就了一大堆無病呻吟的作文。

    在這種風氣下,明清時期,很多士子苦讀詩書,非常的用功和努力,但是往往讓自己的思想,靈魂被八股文框架起來,眼界心胸都變得非常狹窄。作為當時社會的精英階層,文人士大夫都如此頑固,刻板,整個社會自然也更加封閉落後了。所以,明清時期,中國的科技文化等開始落後於世界,人們失去了對外探索的慾望,也失去了創造和創新的能力,明清社會也就止步不前了。

    我們現在看到的范進中舉後發瘋的故事,實際上在明清層出不窮,是一個普遍現象,八股文制度下的文人已經失去了唐宋文壇那種自由,開放,包容的風氣。而也有一些文人因為不願意死讀書,讀死書,轉入底層的民間創作小說,這些小說作者不符合主流文化,跟現在的野雞文學差不多,在當時是被看不起的。只不過後世發現了他們的價值,授予了四大名著的榮譽稱號。就這樣人們才開始認識羅貫中,施耐庵等人。但是至今,關於他們的資料依舊不多,說明這些真正好的文學在當時有多麼被排斥和蔑視。甚至連作者的名字,身世都留不下來。

    明清小說的繁榮,並不是文壇的好事,而是八股文壓制之下無奈誕生的畸形文學。小說的繁榮證明了當時主流文壇的凋敝。

    所以,很多人把小說的鼎盛看成是明朝文化繁榮的標誌。其實不是,當時的主流文化已經全部被八股文荼毒,小說的繁榮恰巧印證了明朝文化有多麼衰弱,多麼落後,多麼刻板,多麼無恥。

  • 12 # 大叔有點胖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八股文。

    八股文:古人是清朝明朝時期的科舉制度,專門的文體,又叫制藝,制義,時藝,時文,八比文。文章必須有4段對偶排比文字,共包八股,所以成為八股文,股和比都是對偶的意思。題目必須出自於五書四經原文!

    八股文的字數也有限制,明朝初期鄉試會試用《五經》義一道,500字。《四書》義一道,300字。清朝康熙年間年間要求550字,到了乾隆時代,一律700字。

    八股文產生的社會背景:其實在秦朝時期秦始皇就加強了中央集權制以後,後來的中國各代統治者都設法加強這種制度,統治者不但在經濟,政治,軍事,甚至連人們的思想也要加以嚴格控制。八股人就在這種制度之下,在歷史的條件之下產生了!

    八股文的危害:主人是統治階級,為了統治人們的思想的社會條件下產生的,所以它帶有階級的色彩。當時的教育制度重心都放在了八股文上,埋頭於書本之中,不聞窗外事,不關心科技,不知世界的大局,考生必須模仿古人的語氣來書寫文章這樣就禁錮了讀書人的思想

    只在當時情況下,八股文是結合了當時的社會環境而產生的,八股文也不是沒有它好的一面,因為四書五經在當時來說已經很普遍了,並且當時的書籍的價格也非常便宜,任何人都可以買到。其實當時統治者不是考的,是科技知識。而是要考人們的吃苦耐勞,鑽研的精神。只要你當時肯努力,按照一定的格式去寫,就能有機會考取。假如說國家沒有統一的考試,按照當時的社會水平來說,很多人是得不到很好的發揮。

    不管在什麼時代,你只要是努力了,肯定有你的價值存在!

  • 13 # 古今談笑間

    八股文是明清時期朝廷錄用人才時,認定的一種寫作方式。八股文最初是在北宋年間王安石對科舉制度進行改革,要求去掉文章中的詩詞歌賦類的內容,要用古代先賢的典籍的內容,這樣才能闡述出聖人的道理。也就是說去掉文章中那些花裡胡哨的,比較具有文學色彩的抒情的內容,然後用各種大道理來填充。這裡有個關鍵,就是文章內容的取材來源,在北宋時還好,取材範圍比較寬廣,很多古代典籍都能借鑑,可是發展到後來模式越來越僵化。從元代開始,八股文就只能寫四書五經裡頭的內容了。到了明清時期,要求越來越多,不斷的給八股文套上枷鎖。所有闡述的問題都要符合孔子孟子原文的主張,甚至語氣都要模仿孔子等人說話的語氣,文章每一部分的文字數量有限制,而且要求是嚴格的對偶。發展到最後,文章就是空洞無趣,晦澀難懂,僵硬機械。

    對八股文我有以下評價:

    正面作用

    八股文在胸骨封建王朝存在了數百年,定然有其合理性。第一,這樣的文章形式方便了朝廷選拔人才。全天下那麼多人參加科舉考試,如果讓他們天馬行空的寫,那到底如何規定誰好誰壞呢,這就需要有一定的規則限制,才能在錄用人才時儘量達到公平。第二,越來越嚴格近乎苛刻的寫作要求也對考生對他們對於儒家思想理解程度有所考驗,很多題目要求考生熟背四書五經只是入門,還要有很強的寫作水平才能行。第三,八股文只能取材於儒家經典十分有利於對民眾思想的控制,這樣就能製造出最有利於朝廷的官僚團隊,也能防止發生民變。

    負面作用

    八股文發展到明清時期,弊端越來越明顯。第一,八股文的體制過於僵化,很多考生並沒有真正理解理解了先賢的思想,又因為文章內容都是取自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所以很多人都是直接套用,敷衍了事,造成八股文無法選拔出真正的人才。第二,文章流於形式,考生變成了只知道答題,背書的工具,也就是書呆子,畢竟現實和書本的差距還是有點大的,所以很多考生並沒有真才實學,也沒有處理政務的能力,以至於朝廷錄取的都是些廢物。第三,由於文章格式的僵化,很多時候考官也很難分辨出哪一個作品更為優秀,因為都是四書五經裡頭那一套,都是大道理一堆,如何說誰更優秀?所以這種現象也滋生了很多買官賣官,貪汙腐敗的現象出現。

    總之,八股文字身並沒有什麼過錯,而是歷代朝廷使得錄取人才的模式過度僵化,不斷在八股文身上施加諸多限制,而不知改革創新,才限制了人民的思想。

  • 14 # 格物小書齋

    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國家選拔人才的方式在不斷地演化,從漢代的察舉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一直到隋唐的科舉制。寒門仕子的上升渠道得到有效拓寬,但在明代,在科舉制中實施以八股文為主要考試文體,卻遭到廣泛的批評和否定,世人多評價八股文有害而無益。事實上,明代八股文並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文體規範,從產生到成型有一個不斷髮展變化的過程,在初期也能夠成功選拔出優秀的人才,直到後期固化成型不良影響才不斷擴大。下面,小學徒就從八股文的源起、發展沿革、影響利弊嘗試回答題主的問題。

    一、八股文的源起和利弊分析

    (一)八股的源起

    從唐宋兩代的試帖詩和經義文章都能看到八股文的源流,從行文結構上看,唐代的試帖詩就與八股文有類似之處。唐代的進士科考試常以五言八韻詩的結構作為應考賦詩的標準文體,要求包括首聯、次聯、頷比、頸比、腹比和後比幾個部分,講究對仗工整。唐代文學家韓愈的著名散文《原毀》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明朝人茅鹿門說:“秦漢來無此調,昌黎公創之。則是篇也,即為今日八股之權輿矣。”

    從考試內容上看,將經義文章作為考試內容,是從王安石開始的。在王安石變法中,將唐代以來的以詩賦取士改變為以經義文章取士,改變唐代明經科的帖括試文機械默寫的弊端,允許考生理解闡發經義中的意義。王安石認為,以詩賦取士只能考究文采,以經義取士才能選拔出國家需要的人才。“今以少壯時,正當講求天下正理,乃閉門學作詩賦,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習,此科法敗壞人材,致不如古。” 宋代經義文章內容主要來源於儒家即《四書》、《五經》,南宋大儒朱熹著述的《四書章句集註》後來成為科舉的標準教材,以程朱理學為主的儒學選拔標準在元代被官方正式認定和提倡,為明代八股文的形成提供了條件。

    在明代的初期,朱元璋和劉伯溫獨尊程朱理學,作為科舉的規定教材,但洪武年間的科舉行為文約束還沒有後來那麼呆板繁瑣,仍存在一定的發揮空間,在洪武、永樂年間為求取人才而與科舉並行還存在薦舉的渠道,對以科目取士的八股文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在洪武十五年重開科舉之時,朱元璋還專門頒發《臥碑文》:“四書經文策論,務要說理詳明,不許浮誇怪誕,記誦舊文,意圖僥倖。”反對死記硬背,使科舉考試中只會寫空洞經義文章的人難以入仕。

    明代戴名世曾說:“經義之文,自天順以前,作者第敷衍傳注,或整或散,初無定式。而成化以後,始有八股之號。”

    可見,八股文在明朝早中期並沒有特別嚴格的規範,仍有一定的發揮空間,是在成化、弘治以後,才變得逐漸死板呆板起來的。到隆慶、萬曆年間已形成了“為明文之衰,……亦有專事凌駕,輕剽促隘,雖有機趣,而按之無實理真氣者。”以科舉為目的的八股文逐漸形成了格式劃一、文字固定、排偶分明、文論偏狹等基本規範,真正變為文字形式主義,文體僵化,文風怪異,內容空洞,成為批評質疑的物件。

    (二)八股文的主要特點和影響

    明代明憲宗成化年間以後的八股文一律採用四書五經的原文作為考試物件,內容譯釋必須以程朱理學派的註釋為準,毫無發揮空間,格式須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高度教條化、形式化。明朝中後期的八股文成為後人普遍批評和質疑的物件,普遍認為有以下三個不良影響:

    一是僵化思想。科舉考試是當時讀書人進入仕途最主要的途徑,將八股文作為取士的主要標準,又嚴格地將考試範圍規定在四書五經等程朱理學上,且不允許隨意發揮,讀書人的學習涉獵極其狹隘,思想逐步僵化。程朱理學的所謂新儒家體系不但在相當大程度上割裂和歪曲了先秦時期儒家經學的本質和要義,也在相當大程度上導致了明代整體而言的社會政治文化、社會經濟文化和社會思想文化的滯後和落伍。

    二是敗壞文風。八股文有著嚴格的格式標準,在講求對仗工整上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因此八股文在中國文學中的地位遠不如詩詞歌賦,很多人對此持以鄙視態度。三是影響士風。八股文的出現,讓知識分子讀書目的進一步功利化,“士子但視為弋取科名之具,翁襲庸濫,於經史大義,無所發明”。讀書只為了做官,做官也不為國家百姓。所以有人寫文諷刺這種現象,“甘蔗渣兒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負光陰,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

    但小學徒認為對八股文的評價是有待商榷的,除了要區分明朝不同年代八股文的作用外。還需看到,明朝政府以八股文作為科舉取士的標準文體,是公平且有效率的,有利於大規模公開考試的閱卷和評判,可以考察應試士子的文字能力和行文語言水平。一個寫作能力差、不肯勤奮努力計程車子士不可能在八股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的。事實上,在明朝八股文寫作的名家裡,有很多也是才富五車的大儒,如明朝三鼎甲的商輅及同時為古文名家的唐順之、歸有光、王世貞等著名學者以及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藝術家和文學家唐寅、徐渭等人,均是八股文寫作的名家。在八股應試作品中,也不乏一些創新之作,比如明代會元唐順之作《晉人有馮婦者,馮婦攘臂下車》,以孟子借用馮婦打虎回絕陳臻請求其再次勸請齊王的故事“代立聖賢言”,以新穎的方式闡明“君子之道”,就是文學史上一篇傑出的代表作。由此可見,八股文寫作和科舉取士對明初重學勤學的風氣的養成是有一定促進作用的。

    小結

    八股文的形成是一個動態演化的過程,在明朝初年八股的規範尚未完全形成,考試仍有一定的發揮餘地,八股取士有利於提高人才選拔的效率和公平性,給平民階層打開了階級躍升的渠道。而成化之後,不斷成型的八股文體,對思想的禁錮和士風的損害,實質上是權力腐化僵化帶來的衍生影響,八股文體本身並無過錯。

    二、八股風之下王陽明、宋應星、李時珍等人出現的環境分析

    題主在問題中還提出,為何在以八股文為科舉主要形式下的明代,還能湧現出王陽明、宋應星等先賢,小學徒認為,除了明朝早中期八股文的格式尚未完全形成、還能發揮一定的人才選拔作用外,還有以下四個影響因素:

    (一)元代實用主義風氣的影響

    明朝是推翻元朝而建立的,而在元朝統治過程中,並不將儒學作為統治思想,更加透露出遊牧民族務實的文化特質,更加鼓勵職業教育的發展,早先為士人所瞧不起的“百工”因自身的技術特長而被統治者看重。為此,元代還專門設定了司天臺和太史院等專科學校,元代地方官學設有具有專業劃分和民族特色的蒙古字學和醫學、陰陽學。

    職業教育的發展,推動了一系列關乎國計民生的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天文方面,元政府派郭守敬建立科考站、計算黃道夾角、更新曆法;地理方面,編修了古代史上篇幅最大的一部官修地理志書《大元一統志》;農業方面,編撰了中國古代官方編行最早的農書《農桑輯要》。元代統治期間,職業教育的發展和科技技術的興起,為明代湧現出大量自然科學方面的優秀人物奠定了基礎。

    (二)明朝中後期較為寬鬆的學術氛圍

    明代雖然是以極度專制的權力為特徵的朝代, 但終其一朝,主要是朱元璋和朱棣兩位皇帝表現出極度暴虐和極具控制慾的傾向,出現了大規模迫害文人士子的現象。而中後期的皇帝有的雖然荒淫無度、不理朝政,但在文化專制控制力度上有所減弱,比如正德間,“諫諍雖不納,亦不甚摧折朝士”,明代後期朝廷對地方控制力有限,為學者們發表不同於正統道學意見提供了較為寬鬆的環境。而王陽明提倡的心學,從理論上還是導向讓民眾遵守儒家道德,服從專制統治的目標,明代統治者也沒有下大力氣去禁止此類學術討論。王守仁於隆慶年間被追贈新建侯,且在萬曆十二年從祀於孔廟,都反映出明王朝統治者對陽明心學的認可。

    (三)明朝學院的興起

    明代是高度重視儒學教育的朝代,洪武立國時“詔天下府州縣皆立學”,洪武八年年又令“設立鄉間社學”。據統計,洪武年間,天下共設府、州、縣學1311所,與當時全國府、州、縣總數相比,平均設學率為91.49%,達到了歷史的最高點。形成了中央太學、地方府、州、縣、都司、衛、所儒學和民間社學的三級教育系統網路圖。此外,明代的私學如書院、私塾、義塾在明朝中後期也逐步發展起來。

    在官學網路中,是以程朱理學為主要內容、以八股科舉為主要目標的學習系統,明中期以後,隨著文化控制的鬆動,科舉的利祿化,士風的功利化,王陽明、湛若水等大儒率創書院,首開講學之風,推動了書院的建立浪潮。大量私學書院的興起,為陽明學等各類思想提供了孕育的土壤。嘉靖、萬曆、天啟三朝曾先後四次禁燬天下書院,但仍不能完全剎住官方教育系統之外書院的講學論學風氣。書院的創立,培養了一批不單純以八股科舉為目標,有相對獨立思考能力的優秀人才。比如編出《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就曾跟隨老師在白鹿洞書院學習。白鹿洞書院現存明代天啟四年碑刻《李侯去思碑》中,宋應星作為當時110餘受業門人名列其中。

    (四)中西文化交流帶來的科技促進

    明代後期,中西文化交流空前興盛,來華傳教士不僅傳播了西方宗教文化,也交流了大量較為先進的科學技術,如明代著名傳教士利瑪竇,雖然未得到官方正式許可,但趁著明朝當時鬆弛的海禁進入中國活動,經常在他的住所展示天球儀、地球儀、星盤、象限儀、羅盤、日暑等天文儀器,並把他們作為禮物送給當地的政府官員。萬曆年間,利瑪竇還和白鹿洞書院山長章潢有過親密接觸。西方文化及科學技術在逐步滲透到官方網路和學術領域當中,帶來深遠的影響。

    小結

    以八股為主體的科舉雖然貫穿於明朝,但明中早期,八股規範尚未完全定型,對思想和學術的禁錮影響有限。到中後期,雖然隨著八股的逐步定型和上層權力的腐化墮落,士風學風收到了不良的影響,但專制放鬆帶來了一定的自由空間,在官學系統之外湧現出學院講學的風氣,中西文化的交流也促進的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元朝統治過程中對職業教育的重視,是王陽明、宋應星、李時珍等先賢誕生的時代背景。

  • 15 # 古風說歷史

    八股文是僵化了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到明王朝只剩下進士一科,並分為三個階段完成。縣級考試錄取稱為秀才,即初級知識分子。然後才有資格參加省級考試,錄取後成為舉人,即中級知識分子。然後才有資格參加由禮部主持的會考,錄取後再參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試,錄取後稱為進士,即高階知識分子。明朝跟宋朝一樣有一項不成文法,非進士出身,不能擔任宰相或高階官員。

    一、科舉制度的僵化

    科舉對知識分子重要,但並不是唯一的出路。漢唐還有學校一途,還有立功邊疆一途,都可以做官。明朝則沒有任何其他機會,朱元璋更規定考試範圍,以四書五經為限,又以理學領袖人物朱熹的批註為標準課本,頒佈一種試卷格式,規定應考的知識分子遵守。朱棣更進一步加以約束,規定使用八股文。

    二、八股文不能發表自己的意見,不能用“我”認為

    八股文是一種文章題材,一篇文章中不多不少恰恰包括八股,一股即兩個或四個完整的句子,這形式是嚴格的,不能改變,改變便不是八股了。但八股的主要特徵在它的內容方面,依照規定,做八股不能發表自己的意見,也不是自己在說話,八股文中沒有我字,而是儒家聖人在說話,看起來四平八穩,面面俱到,實際上卻什麼都沒有觸及。這種文體跟數學方程式一樣,用不著獨立思考,事實上是嚴禁獨立思考。

    三、沒有思想情感的中國式的官場形成

    知識分子所從事的唯一研究工作,是從四書五經中選出全部可以作為考試的題目,請老於此道的八股專家,撰寫數百篇八股文。日夜背誦,考試時把適當的一篇照抄一篇。就像賭博時壓賭注一樣,押重就成為進士,被命為官員,不重視則落第而歸,下次考試再來。知識分子不接觸其他任何書籍,偶爾翻閱歷史古籍,不但自己會懊悔浪費寶貴的光陰,家長和教師也會訓斥。

    如果有人竟然對文學藝術和科學工程有興趣,那更駭人聽聞,會被他的親友所不恥。知識分子,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己的感情,不知道人類還有別的知識和別的情操,只知道如何做八股文,如何做官,於是一種只有中國才有的官場社會形成。

    四、人性尊嚴被嚴重扭曲

    明朝統治階層由這類知識分子組成,它們對人的評價完全以“官”為標準。就像資本主義社會對人的評價,完全以“錢”為標準一樣。為了做官,不但忍受廷杖的恥辱,還建立一系列奴才哲學,宣稱皇帝既是父親,所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人性尊嚴被嚴重扭曲,中國社會喪失了前進的活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獨行俠對老闆庫班參加NBA總統競選的話,入主白宮的機會大嗎?哪些人會支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