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臨秀亭940
-
2 # 諞點歷史
趙括並非沒有能力,只是白起太強了,秦軍在長平之戰前期的傷亡也很大。趙括熟讀兵書,如果不是趙軍糧草確實供給不上,他應該也不會冒險
-
3 # 三天魚頭
趙括,戰國時趙華人。馬服君趙奢之子,亦稱馬服子。
從小學習兵法,善讀兵書,但從來沒有打過仗。
歷史上的長平之戰就是趙括的傑作,也讓他留下紙上談兵的成語。
周赧王五十五年秦令王齕進攻上黨,拔之。趙孝成王使廉頗為將,駐軍長平,以御秦軍。王齕攻長平,廉頗築壘堅守,秦數挑戰,趙兵不出
長平之戰
當時廉頗和王齕在長平打仗,趙軍不應戰。秦國就用反間計,派間諜到趙國散步不利於廉頗的謠言。使得被廉頗罷免,趙括接任。同時,秦國秘密令白起前往前線指揮,導致趙軍大敗。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趙國至此一蹶不振。
這也是趙括一生中的第一次戰役,也是最後一次。
趙括一生就打過一次仗,沒法去反思自己。敵人沒有給趙括機會,讓趙括去反思。
失敗是成功之母,就算趙括反思自己,又能如何,一切會重來嗎?
一個貴族公子,沒有打過仗,一上來就被委任為總指揮,這樣合適嗎?
長平之戰
古代王侯將相那個不是一步一步爬上來的,而趙括的突然提拔,任誰都會飄的。
錯不在趙括,在決策者。他們把四十萬趙軍交到一個沒有實戰經驗的人身上,拿軍人的生命當兒戲,這樣的國家,肯定統一不了六國的。
-
4 # 歷史的印跡
評價一個將領的能力,不僅僅要看勝負,還要看他對陣的是什麼樣的將領.什麼樣質量的軍隊.面對戰神白起這樣的將領,和秦軍這種戰術素養極高,戰鬥經驗極其豐富,和士氣極為高昂的常勝之軍,就是把整個人類戰爭史上的所有名將都搬過來,只要是出擊,只要是被白起切斷了退路,甚至只要是不知道他面對的是白起這樣的將領.其結局也不可能比趙括表現得更好!他們也只會自毀英名!
所以筆者趙認為括並不是沒有本事的人。
-
5 # 魚麻
其實不是,就是他沒機會打過仗,他理論應該很厲害,放今天說不定是天才的戰略家或者一流參謀長,把他放在統帥的位置上是趙王的錯。
-
6 # 小豚歷史課
我認為趙括不是不善於反思自己,而是過於自信,沒有正確的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
趙括劇照
趙括從小就是軍事迷,喜歡研讀兵法,做為軍事愛好者,趙括把書本里各種排兵佈陣之法都研究透了,可以說理論知識掌握的很好,筆試部分得滿分沒有問題。以我們現在的角度來看,這已經是個愛學習肯學習的好孩子了,趙括書本知識掌握的很透徹,所以自負的認為自己學習這麼好,考試肯定是沒問題了。
但是打仗之事,瞬息萬變,不是比武場場上的套路對練,對手按著套路來,趙括從沒有在軍中歷練過,也沒有經歷過打擊,對自己過於的自信,又缺少對戰場形勢的敏銳判斷和反應能力,上了戰場才發現戰爭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樣,是自己把戰爭想簡單了。即使是考試,題目也不可能都出自於書上的內容,如果把戰場看做實踐考試的話,那趙括就是零分。趙括沒有戰場的歷練,所以根本不覺得自己只會紙上談兵,就如同現在很多年輕人創業,創業之前信心滿滿,感覺遍地都是商機,講起道理一套一套的,各種規勸聽不進去,他們還會覺得勸說他的人思想保守,那一套已經不屬於這個時代,已經過時了。等真正進入商場之後,才發現自己太過理想化,商場遠比自己想象的困難和殘酷。
趙奢,做為戰國名將,久戰沙場,早已看到兒子只會誇誇其談,卻從來沒有規勸和正確的引導趙括,沒幫助趙括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不把他帶上戰場讓他閱讀戰爭、磨礪性格,卻任由趙括醉心於自己內心理想化的戰爭世界。趙括是有潛力成為一名優秀將領的,但是趙奢沒有認真的去培養他,只是指責自己的兒子太能吹,從不看好自己兒子的帶兵能力。在兒子成長道路上,趙奢做為父親顯然是失敗的,浪費了趙括這個好苗子。
趙奢劇照
趙孝成王也不是一個好老闆,急於求成,趕鴨子上架的把趙括推上了戰場,趙括本來就是血氣方剛的有志小青年,老闆好不容易給了自己一次表現的機會,那自然是要好好表現的,到了戰場,照著書本的理論知識做了一遍,檢視地形,更換部隊將領,改變軍中制度,這些舉措顯然是正確,沒有任何問題,換做任何名將都會這麼做,但是卻遇到了書本之外的第一道難題,就是趙王勒令出擊的命令,廉頗被換就是趙王反感廉頗堅守不戰策略,覺得仗這麼打太丟人、太膩歪,一點不沒有大國的風範,那留給趙括的只有主動出擊這一條路了。
主動出擊也講究個怎麼出擊法,這時候趙括指揮經驗不足的缺點就現露出來了,要說趙括運氣也是真不好,參加高考卻遇到了史上最難試卷,秦國統帥已經悄悄換成了白起。白起打仗就沒輸過,估計換誰來這仗都得輸,趙括主動出擊,卻遇到了最擅長打殲滅戰的白起,糧道被切斷,趙軍相互殘殺為食,趙括突圍失敗被秦軍亂箭射死,四十萬士兵被坑殺。突圍前的趙括或許明白了父親的話,看清了自己的問題所在,可是還有用嗎?
白起劇照
趙括雖然有臨陣指揮不當之責,但重點還在輸在戰略佈局上,輸在了趙王的用人不當,外交失利,如果趙王聽從虞卿建議聯合各國,使秦國畏懼各國的合縱抗秦,也許不會有長平之敗。
-
7 # 淦珩夢侃
紙上談兵是用來說趙括的,其實很冤枉。造紙術的發明是在東漢時期才有的,在戰國時期都是使用竹簡。但不知道為什麼戰國紙都沒有趙括就當了這個冤枉鬼!
趙括被說紙上談兵主要是長平之戰趙國失敗了而他是主帥。要說他不善於總結那是假的。如果趙括不善於總結他就不可能和自己的父親趙奢就軍事理論進行討論和辯論並且每次都可以將自己的父親辯得啞口無言。因為長期跟在父親的身邊所以經常為父親出謀劃策,還和父親一起大破秦軍於閼和,在趙軍當中還是很有威信的。個人本身善於治軍,軍紀也比較嚴明。
長平之戰是換了任何一個趙國將領都必須輸的局面,正所謂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相當於趙括就直接進了一個必死之局,也就再也沒有了總結的機會。
之所以說趙必須輸是指國力上的懸殊,這也是為什麼要換趙括為將的原因。在商鞅變法以後秦朝的變法徹底而且完整地延續了下來,國內重農抑商獎勵農耕北有胡宛的資助,南面佔據巴蜀,要糧有糧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要兵有兵。長平之戰中秦國投入65萬大軍,趙國投入45萬大軍。相互已經對峙超過三年,這三年當中從渭河進黃河再從黃河的支流汾河陸路進沁水河直接到達長平之戰的前線為大軍供糧。由於國力的強盛軍隊並不缺糧。反觀趙國本身地薄人稀,長期的對峙使得國內的田地荒蕪無人種植造成了前線缺糧的現實,而其他五國燕國是秦國的盟友,齊楚韓魏既不借兵也不借糧作壁上觀,趙國為了打破這種僵局需要急勝。若不這樣不需要秦國打,趙國也會因為國力虧空而被其他諸國分而吞之。
當時趙國的大將有以下幾人:其中趙勝善於調配資源;田單作為國家的相國也有實力但因為是齊華人被趙王防備;樂毅年老不能再戰;李牧鎮守邊關防備匈奴的偷襲;廉頗善於防守而不善於進攻;在這種情況下善於進攻的只有趙括所以樂毅也推薦趙括上前線主政。
反觀秦國這邊也是將自己的國運賭上,不僅僅是派出了全國最好的大將白起,副將人選也相當不錯是久經沙場的左庶長王齕。並且增派司馬梗,穰侯投入全國的預備兵力。使得秦國正面戰場兵力遠遠超過趙國。
剛開始的戰役趙括和白起打的有來有回,在第二階段的包圍和反包圍的作戰當中趙括身先士卒深陷重圍,無可奈何的是秦國包圍的鐵筒密不透風,裡面的趙括大軍衝不出去外邊的長平援軍打不進來,為此秦國也付出了25萬人員犧牲的代價。在最後的突圍戰中趙括被亂箭射死,包圍圈中的趙軍缺少糧食在吃光了所有的戰馬甚至是老弱病殘的屍體而選擇投降,最後被坑殺。
在這種情況下趙國沒得選,趙王沒得選,趙括沒得選。年輕的趙括就這樣的在歷史舞臺上謝幕,不多說很讓人惋惜。所以不是趙括不總結,是時間給不了他總結的餘地。
-
8 # 冷月青史
趙括被“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害了。
長平之戰(前260年)爆發前,秦趙兩國百萬大軍已經把各自國家的家底耗光了。秦昭王和趙孝成王都扛不住了,都想快速結束戰鬥。廉頗那種保守消耗戰趙國實在頂不住,只能換戰略。廉頗善守不善攻,只能換成少年激進派的趙括。
戰略上是沒有錯誤的,但要二三十歲的趙括對陣六十多歲的戰神白起,戰術選將上就有很大問題。他們不在一個重量級上。放眼當時,能與白起對陣的戰將有誰?
最後,趙括慷慨赴死,完成了一個將軍最後的尊嚴。他盡力了。
-
9 # 公子皇鋣
趙括不是不善於反思自己,而是沒有機會反思自己。
趙括沒有總結反思的機會,因為他的第一次實戰就以失敗身亡告終,雖然我們不能否認趙括的能力。
我們從可以查詢的史料中發現,趙括並不是一無是處,他學識還是很豐富的,從小學習兵法,和他的父親名將趙奢談論排兵佈陣之道,他的父親竟然難不倒他,從這看來他至少是一個合格的軍事理論家和辯論家。趙括也絕不是無能之輩,能被作為秦國實施反間計的物件,在當時趙括肯定是很有名聲的;能夠被趙王認同,也證明趙括肯定是有能力的。
趙括是一個典型的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對自己非常的自信,以為天下沒人能夠比得上他,接受趙王讓他接替廉頗為將的任命,初次領兵就率領幾乎全國的兵力打一場決定國家命運的戰爭,他沒有過一丁點懷疑自己的想法,自信心絕對爆棚。他欠缺的是實踐經驗,缺少實踐經驗的總結反思,真正的名將幾乎都是從戰爭走中出來的,也都善於從實戰中總結反思經驗教訓。。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不是初戰就是決定秦趙國運的長平之戰,而是一次次小的區域性戰爭,趙括有希望有能力有時間成為比肩他父親趙奢的名將,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趙括是悲劇的,也是可惜的。
-
10 # 趙胖君扎西達瓦
非常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是趙胖君。
趙括,一人一戰一國隕落留下一條成語。雖然只參與指揮了一場戰役,就名留青史,機遇難得卻已得。至於趙括是不是不善於反思自己,我想應該具體分析一下才行。
史載,戰國時代,秦趙長平大戰,秦將白起用反間計,使趙王臨陣換帥,和藺相如鬥了許久的廉頗被撤掉,換上了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而趙括一到前線,就改變了廉頗的戰略部署。改為主動出擊,結果戰敗身死,所率領計程車兵全部被白起坑殺。趙括一生只參與指揮了這一場(或者說半場,前半場不是他)的戰役,然後就死掉了。此後華人,除了赳赳老秦之外,似乎都對趙括這位悲情將領慼慼然,並被許多長輩們引以為戒,告訴小朋友們,千萬別學趙括,要腳踏實地,不能紙上談兵。
趙括戰爭之前是否善於反思自己,沒有記載,戰後是沒有機會反思了。
說到長平之戰,是戰國時代一場可以改變歷史格局的著名戰役。起因是秦攻佔南韓野王,使上黨形成飛地,與南韓完全隔離,迫使上黨投降秦國,上黨的行政長官馮亭不喜歡秦國,不想降秦,想利用趙國的力量抗秦,於是決定降趙國,趙國孝成王綜合考慮後決定接受。這樣,秦國不滿,同時也有了藉口進行報復(趙括他爹趙奢不久前在閼與曾大敗秦軍),於是兩國大戰一觸即發。
這裡還有個歷史背景是這樣的,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經過多年拉鋸最終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強國,都想滅掉周室統一六國,先後經歷了魏國李悝變法,秦國衛鞅變法,趙國武靈王胡服騎射等等改革措施,最終比較成功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和趙國趙武靈王變法。兩國國力大增,高於其他國家。因此,秦趙兩國為了未來統一大業,必將決一死戰,而長平處於這樣的時機這樣的位置,就成了死戰的舞臺。
戰爭過程不細說了,秦國除參戰的近四十萬士兵外,動用了近三個郡的人力進行後勤補給,甚至一個郡的人力就是做熟軍糧,想想一個郡的人每天都是在烙大餅,烙了一年,是個什麼場景。糧食從巴蜀源源不斷運往前線,王宮貴族都縮減用度,以滿足戰爭需要。趙國其實也一樣,而且向魏、韓等國借人借糧借物,綜合說來長平之戰就是兩國國力的比拼,而秦國之前佔領了巴蜀之地,沃野千里,同時遠交近攻,逐步蠶食魏、趙、韓的土地。此消彼長。國力之爭趙國已經落了下風。
其餘五國也深知這場戰爭的重要性,但是都坐山觀虎,想坐收漁利。無論誰勝都會大傷元氣,輸的就更不用想。導致當時全國一片靜悄悄,全部目光都集中在了長平。
到了戰爭後期,其實是不用白起使用反間計,趙國也已經挺不住了,沒糧沒錢了,這麼耗著趙國已經耗不起了。反間計也好,趙王頂不住也好,這場戰爭趙國是必須要結束了。廉頗明白,趙括明白,趙王秦王都明白。滅國大戰耗的就是綜合實力。果然最後秦國還是先燒了趙國的糧食,斷糧40余天,想不打都不行了。趙括的到來,更多是告訴趙國計程車兵,王,下了打的決心。而趙王似乎也想利用馬服君的影響力鼓舞士氣,畢竟前一個馬服君曾經戰勝過秦軍。
魏、韓、趙三國可以說是相當鬱悶的國家,首先三家分晉,得國不正。然後夾在秦、齊兩強中間,兩面捱打,擴不出去,趙更慘,背面還是匈奴。自古燕趙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是地理位置決定的。
長平之戰投入,秦:四十萬,傷亡二十五萬。趙:四十五萬,傷亡四十五萬。兩國加起來傷亡六十多萬。戰國時代中國總人口才3000萬呀。這是一個很恐怖的數字了。
長平之戰的結果趙括是決定不了的,他只是這場戰爭的參與者。至少是起不了決定作用的那個人.我想,他一定會反思自己的一生,戰爭中他是一個英雄,沒有自己逃跑,而是衝在了士兵的前面,死在了前面。紙上談兵的說法,對他也許不公平,就如同泰坦尼克撞到了秦國的冰山,誰當船長,結果都一樣。
-
11 # 那些花裡胡哨的歷史
趙括,出生在一個戰亂的年代,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他是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的兒子。在他父親的影響下,他從小熟讀兵書,也沒少沙盤演練,懂得如何結合地勢採取攻守姿態,但是他卻一直處在父親的庇佑下,一直以來都被“馬服子”這個名號束縛著,因為有趙奢將軍在秦軍一直不敢妄動,所以趙括從來沒有上過戰場,他不知道戰爭的殘酷,只是把戰爭當成一場遊戲,只有輸贏。反觀他的對手白起,一身經歷數百戰役無一敗績,他眼中的戰爭包含了方方面面:地勢、國力、國際關係、人心。他能做到運籌帷幄,面對戰事從容應對。他深知此戰的重要性,開戰前,他在心裡已經過了千次萬次演算,他苦心積慮,盡了自己最大的思考才做出的避虛就實,誘其深入截其糧道依險勢合而為之,圍而不殺的行動。他不是不懂反思,他是沒有看清局勢,沒有想到秦軍臨陣換帥,換的不是別人而是老謀深算的白起,二人歷練皆不在一個檔次。如果秦軍主將還是王齕,他的計謀也許沒有錯,至少也能五五開,而非後來的自己被射身亡,後面被殺降四十萬,也許三年前廉頗還未高牆固守時,趙括出站,結局也將不一樣。三年後的形勢大不一樣了,趙國三年大旱,國無餘糧,而秦軍有巴蜀這一大糧倉供給糧草,國力差距日益顯露出來,他當趙軍主將時已經沒得選,只能硬著頭皮出戰。被圍時他還想辦法突圍,只是功未成身先死。
-
12 # 王大師說
趙括或許是真正的英雄。
為什麼紙上談兵的故事能被後人津津樂道,正是因為這個故事的反常。
首先,趙括是草包嗎,既然能受到朝野上下一至的好評,自然不可能是草包。而秦軍為了勝趙,散佈只有趙括能勝秦的謠言,更是沒有任何理由的,難道秦軍知道趙括當上主將,秦軍就一定能大勝嗎?秦華人沒有理由比趙華人更瞭解趙括。
其次,秦國先滅楚,後攻韓魏,連年大戰難免國力有損。而趙國一直儲存實力,乘著戰亂坐收好處,白得了南韓的軍事要地上黨地區。此時秦趙兩國兩軍對壘,應該是趙國佔盡優勢才對。
再者,長平之戰秦軍40萬大軍對陣趙國45萬大軍,這一場大戰的勝敗可以說直接決定了這兩個邦國存亡。但這場戰役以白起坑殺趙國大軍告終,就算主將已死,趙軍投降,但是以幾乎一比一的數量進行活埋坑殺,如何實施?
更為巧妙的是,於此同時,秦王號稱盡發河內十五歲以上男子參軍。在之後的邯鄲之戰,秦軍軍力竟然倍數於長平之戰,也就是達到了百萬大軍的規模。
其實,在秦軍換將白起,趙國換將趙括之前,30萬對30的大軍對壘已久,廉頗堅持固守,趙秦兩國長期深陷戰爭的泥塘 ,都已處在崩潰的邊緣。正是趙括打破了這個僵局。
大膽的想象一下,趙括不是草包,趙括是真正的大智慧者,他的視野高於邦國相爭的格局,他又正真明白百姓遭受戰爭煎熬之苦。於是他與白起一起給世人演了一齣戲。
或許根本就沒有那次留下諸多爭論的坑殺,趙軍被拆散後從河內收編進入秦軍,幫助秦王迅速統一了中國,將戰爭對百姓的損傷降到了最小。
而馬服子趙括,拯救世界的代價是什麼?不僅是年青的生命,還有揹負一世的罵名。
-
13 # 寄暇學宮
長平之戰進入白熱化的時候,趙括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反思;長平之戰結束的時候,趙括即使想反思自己,也沒有能力再去反思了!
那麼趙括在參與長平之戰之前,為什麼不去反思自己呢?
我們首先需要搞清楚一件問題,一個人在什麼時候才會反思自己?
這個問題也可以換一個問法,在參與長平之戰之前,趙括需要去反思自己嗎?
我們都知道,長平之戰不是趙括主動請纓,而是趙王任命趙括前去指揮的。
趙王為什麼會任命趙括前去指揮?咱們不提什麼中了秦軍的反間計之類的話題,趙王肯定不會是一個傻子,當然還是因為趙王認為趙括完全能夠勝任。
趙括的軍事修為是從哪裡來的?很顯然是來自他的父親趙奢。趙奢也是趙國的名將,在趙王的眼中趙奢甚至比廉頗還要優秀。
秦國有一次攻打南韓,趙王就問廉頗能不能去救援?廉頗答道:“道遠險狹,難救。”趙王又去問樂乘,樂乘持和廉頗一樣的觀點。
而趙奢卻認為:“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於是趙王就任命趙奢前去救援。趙奢率軍前去之後,還打贏了不可一世的秦軍。從那之後,趙奢的官階一下子就和廉頗、藺相如相同了!
趙括身為名將趙奢的兒子,自幼就開始學習兵法,兵法理論包括戰例全都研究得相當透徹。
尤其是在各種模擬演練、軍事推演,趙括都能出色地完成既定目標,就是他的父親趙奢都抵擋不了。
趙括就相當於軍事學院裡的學霸,連他的導師都難為不了他。這時候的趙括需要反思自己嗎?
沒有和白起交鋒過的將領,絕對不是一個出色的將領。趙括和白起交鋒過了,雖然最終還是失敗了,但能把長平之戰打到那個結果,趙括也算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將領了。
如果趙括能夠在長平之戰中活了下來,以趙括出色的軍事理論修養,只要經過反思和總結,必定會成為戰國時期最出色的將領!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14 # 西府趙王爺
對於趙括,不是不善於反思,而是他根本就沒有時間反思。長平之戰既是他的開始,也是他的結束,他沒有再來一次的機會。
眾所周知,長平之戰,趙國損失慘重,四十五萬青壯年,幾乎全部葬身於此。曾經實力冠絕山東六國,一度可以與秦國掰手腕的趙國,至此失去了與秦國爭霸的機會,逐漸淪為二流。
長平之戰後的趙國有多慘?邯鄲城內家家掛上白布,百姓們屋中再無餘糧,而那城門樓上守城計程車兵,不是兩鬢斑白的老頭就是乳臭未乾的少年,有的人,甚至連手中的長戟都掄不圓,握不穩。而國勢衰微的背後,更多的是敵人貪婪的目光,當時就連燕國這種常年吊車尾的戰國末流國家,都敢興兵犯邊。可想而知,當時的趙國,虛弱到了何種地步。
而這些都源於長平之戰的失敗,作為長平之戰趙軍的主將,趙括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罪魁禍首。似乎長平之戰就是因為他,趙國才敗的。
然而事實上,長平之戰的失敗與否,不單單是趙括一個人的能決定的。
當時和秦軍對壘,趙國處於一個被動防守的局面。之前廉頗率軍和秦軍打過幾次,結果都被秦軍所擊敗,是故,廉頗才想出了築壘防守這樣一個計策。
這樣一來,雙方的對戰就變成了一個消耗戰。別的不說,雙方數十萬大軍每天吃飯所消耗的糧食就是一個不小的數字。而在這種局面下,誰最後撐不下去,自然就會退兵。
不過,誰退兵,就意味認輸。這不僅僅是丟面子那麼簡單,丟掉的還有稱霸七國,一統天下的機會。
因為長平之戰源於上黨之爭,誰退兵,就意味著誰放棄了上黨郡。而上黨郡對於當時兩國來說,都是不可獲缺的存在。
上黨郡地處於太行山脈,而太行山被稱為“天下之脊”,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早在三家分晉之前,這裡就是晉國的咽喉之地。
“俯瞰中州,肘臂河東、幷州,則謂晉國咽喉也”
而三家分晉之後,南韓分得上黨郡,其正好夾在南韓和趙國之間,將兩個國家分割開來。
而在當時,秦國東進最主要的對手是趙國,所以上黨便成為重要的戰略目標。如果秦國拿下上黨,趙國兩大中心,晉陽與邯鄲的聯絡將會被切斷。秦國則掌握戰略主動權,可以隨時可以沿汾水取晉陽,或者從太行山直撲太原盆地。而趙國如果想要救援,就只有北太行山井陘一條小路,不僅繞路,而且道路崎嶇,補給困難。
當然,秦國拿下上黨,主要目標並不是晉陽。其最多隻是佔據太行山脊,居高臨下,對趙國形成一個戰略主動優勢。
秦國更大的目標是南韓,拿下上黨之後,南韓已經基本上處於秦國的包圍之中。屆時秦國便可以毫無顧忌的遠交近攻,慢慢消化掉南韓,從而獲得出函谷關的絕對主動權,打通東進道路。
所以,拿下上黨對於秦國來說,至少有兩個好處,第一個是進一步兼併南韓,第二個是獲取攻打趙國的主動權。
這兩個好處,對於秦國東進有著決定性的意義。
而對於趙國來說,拿到上黨,一來可以保證太原盆地這個大糧倉不受威脅,而來則可以進一步封鎖秦國,從而使自己掌控戰略主動權。
所以,雙方對於這個原本並不屬於自己,都很感興趣。
於是乎,大家都在硬撐。而到最後,雙方都有些撐不住了,但誰也不想先認輸,怎麼也得打一場吧。
於是乎,秦國派人賄賂趙王近臣郭開,讓他換下廉頗,換上趙括。其實這裡秦華人之所以選擇趙括,不是因為他們未卜先知,知道趙括紙上談兵,能力不行。而是單純的想換下廉頗,換上一個敢出來一戰的人。因為廉頗這個人太能忍了,三年都不出戰,強攻又攻不下。
之所以散佈秦軍害怕趙括的言論,也更多地是因為趙括父親馬服君趙奢戰勝過秦軍,所以這樣的言論更加令人信服。
而趙王這邊,也是有感國力不支,急需打破僵局。而廉頗之前屢戰屢敗,加上其不姓趙,秦軍又謠言滿天飛,所以趙王對其能力漸漸有些懷疑。
至於最後選擇趙括。不否認有著郭開耳邊風的功勞,但趙王並不是什麼都不懂的昏君,他也有自己的考慮。首先趙括精通兵法,在年輕一輩中可謂是佼佼者,他的能力趙王是比較認可的。其次,趙括是馬服君趙奢之子,是曾經擊敗過秦軍的英雄之子,可以振奮軍心。最後一點,他姓趙,是自家人,忠誠度可以保證。
當然,除了趙括,趙王當時手裡還有二十萬的生力軍,這是其最大的依仗。
而他對於趙括的要求其實並不高,只是要主動出擊打一場,不求全勝,只求打個兩敗俱傷。因為沒有那個必要,畢竟除了秦趙兩國,還有五個國家呢。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秦趙兩國因為長久的對峙,消耗嚴重,更多的是屬於強弩之末。如果雙方血戰至死,那麼很可能被其他國家乘虛而入。
所以,正常來看,當時趙軍主動出擊的結果,就算是輸也不會輸得很難看。其更多的是雙方戰平,談判瓜分上黨。這是對於兩國來說,最好的局面。
但是趙王沒想到,秦國換上了白起,一個只打殲滅戰的怪胎。趙括第一次上陣,就遇到了這種級別的對手,那別說多倒黴了。
當然,不僅僅是白起,更厲害的是秦昭襄王。他遠比趙王有魄力。原本白起率領的秦軍想要將趙括的四十萬大軍圍殲也不是那麼容易,畢竟圍殲可不比擊敗,其需要更多的兵馬,以及更為持久的糧草支援。只要有一個地方出現了口子,那計劃就宣告失敗了。
但秦昭襄王硬是冒著被其他國家釜底抽薪的危險,舉全國之力支援白起,讓白起完成了他這一場封神之戰。
當然,這個代價是慘重的。雖然趙國大軍全軍覆沒,而秦國也付出了半數的傷亡,要知道秦國可是有著六十萬大軍。
如果趙括是一個紙上談兵,毫無能力的平庸之輩,他打不出這樣的戰績。因為當時趙軍是被包圍,沒有糧草後勤支援。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趙括依然帶領趙軍堅持了一個多月,還帶給秦軍帶來了三十萬人的損失。
最後是趙括在突圍的戰鬥中戰死,趙軍群龍無首,再加上卻是餓得打不動了,這才投降的。由此可見,趙括的指揮能力並不差,是一員猛將。而且還有這較強的領導能力,否則趙軍根本不能堅持那麼久,早就潰敗了。
所以,你可以說趙括不如白起,孤軍冒進中了圈套。而且趙國戰敗,他作為主帥,絕對要負責的。但你不能因此就說他是紙上談兵,是一個平庸之輩。試問當時世上有多少人能贏白起?
要知道,這是趙括第一次經歷這樣的大戰啊,尚能打出如此戰績。若是再給他一些時日曆練成長,未嘗不會是又一個馬服君。
再者,這本就是一場實力不對等的戰爭,趙國國力雖強,但比起秦國還是差了一些。趙括被圍之後,秦國尚有餘力征發兵員糧草,而趙國只能寄希望於趙括突圍。
回覆列表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趙括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認為天下沒有人能夠抵擋他。(趙括)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但是(趙奢)不承認他有軍事才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說:"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趙括把它說得輕而易舉。假使趙國不讓趙括做將軍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擔任將軍,那麼毀掉趙國軍隊的一定是趙括。"等到趙括將要起程的時候,他母親上書給趙王說:"趙括不可以做將軍。"等到趙括(被拜為大將)即將出兵的時候,他的母親上書告訴趙王說:"趙括(這個人)不可以讓他當大將。"趙王說:"為什麼?"(趙括的母親)回答說:"當初我開始侍奉他的父親時,(他)當時做大將,親自捧著飯把食物送給(別人)的有幾十次,所交的朋友有幾百個;大王和宗室賞賜給他的東西全都把它送給軍中將士和士大夫,從(他)接受任命的那一天起,就不再過問家裡的事。現在趙括剛當上大將,就面朝東方接受朝拜,軍中將士沒有敢抬起頭來看他的,大王所賞賜的金銀財寶,(他)都拿回來藏在家裡,而且每天看到有便宜的田地住宅可以買下來的就買下來。大王認為(趙括)跟他的父親相比如何呢?他們父子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出兵。"趙王說:"老太太你的意見還是先放在一邊吧,我已經打定主意了。"趙括的母親於是說:"大王最終決定要派他出兵,那麼如果有不順利的情況發生,我能夠不受到連累嗎?"趙王答應了她。趙括代替了廉頗(擔任抗秦大將)後,全部更改(原有的)紀律和規定,並撤換重新安排軍官。秦將白起聽說了這件事後,便派出引誘趙括做出錯誤判斷的小股部隊,佯裝失敗,卻斷絕他的糧道,分段兩軍,士卒計程車氣大亂。四十多天後,軍隊士兵飢餓,趙括帶領精銳的兵士親自上陣戰鬥。秦軍射死了趙括。趙括的軍隊大敗,於是幾十萬兵士投降於秦軍,秦軍把他們全部活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