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島主說事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哈,二戰時候是沒有衛星定位,那大炮怎麼打到敵方陣地的呢?實際上,不僅二戰時候衛星對地面作戰目標定位不了,就是到了現在,衛星也對戰場的作用有限,定位也會受到一些條件制約,炮兵打擊仍然要透過偵察和觀察哨提供射擊諸元來達到打擊目標。

    一方面,現代炮兵與二戰時期炮兵有很大差別。就蘇德戰爭而言,雙方用於戰場上的炮兵打擊力量,主要有近距離火炮和遠端火炮。近距離火炮包括裝甲坦克上的射擊火炮、反坦克炮、迫擊炮等等,這些都是離對手較近,使用肉眼及望鏡都能發現的目標,也是蘇德戰場上應用最多的一種快速攻防打擊方式。遠端火炮包括加農炮、榴彈炮以及火箭炮系列,這些火炮通常都在陣地後方,離前線有一定的距離,一般情況下打擊範圍在幾公里甚至二十三十公里範圍以上。

    由於遠端火炮通常應用於戰爭打響前進行炮火覆蓋及炮火支援,所以必須要事先派出偵察小組或者前沿觀察哨,查明敵方主力點及陣地情況,然後向後方傳送打擊資料,這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我們經常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的偵察兵,好多都是為後方炮火提供支援的,並不是炮兵在後方隨便射擊。

    另一方面,二戰時期的炮兵是戰場主力。蘇德戰爭,蘇軍之所以打敗德軍,很大程度取決於炮兵的打擊力量。戰爭打響以後,由於蘇軍的炮兵都在靶場訓練,躲過了德軍的飛機轟炸,使蘇軍在戰爭初期保留了一部分火炮,據朱可夫回憶錄記載,從1939年1月1日到蘇德戰爭爆發,蘇軍有92578門各式火炮,而且所有邊境軍區都達到了齊裝滿員。與德軍不同,蘇軍還組建了60個榴彈炮團和14個加農炮團,還在戰爭打響前著手組建10個反坦克炮兵旅,僅從這方面來看,蘇軍的炮兵打擊力量就是非常強大的。而且從1941年戰爭打響到1945年戰爭結束,蘇軍一共生產了82.5萬門火炮和迫擊炮,10.3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這個數字可比德軍多得多。

    從上面分析看出,炮兵不愧為戰爭之神稱呼,其作用就是到了現在也是其它武器無法替代的。隨著軍事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炮兵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就樓主提出的衛星定位問題,確實在遠端打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受作戰條件和地域的影響,傳統的偵察和觀察仍然不能丟掉,仍然是炮兵打擊的重要指揮手段。

  • 2 # 海中巖haha

    從前炮兵有專門的觀察哨,要前出很遠去找出敵人位置,畫出座標,再通知炮兵按標記的位置開炮,高階的觀察哨還能有探空氣球坐坐。炮兵觀察哨可能是炮兵裡最危險的工作了,要在開炮前到達目視距離給炮兵報座標,炮兵開炮後還要回復打擊效果,調整射擊,如果對方炮兵轟擊非常準確十有八九就是對方的觀察哨到了很近的位置。其實現在也還有,不過都被專門的特種兵代替了。美國的步兵其實就是炮兵觀察哨,衝鋒的目的就是引出對方的重火力,然後報給炮兵轟擊。《風語者》中主角和印第安人的任務就是給炮兵指示位置,就非常危險,報過後一場炮擊就把敵人消滅了。

    事實上現在的衛星定位也不過是提高了精度,讓打得更準一點算得更快一點,省去了計算的時間,減少了誤差,炮兵觀察哨的作用從來都沒減少過。

  • 3 # 高紅權先生

    現在的大炮也不依靠衛星來定位。

    現在的大炮在使用時,和二戰時期的火炮大同小異,最大的區別就是多了個炮位偵察雷達,可以很方便地和對方的炮兵進行炮戰。

    火炮在確定敵方目標方面,主要靠的是偵察人員的觀測、引導。偵察人員透過自己的觀測,會把包括標尺、方向、高低角度等射擊諸元直接通知給炮手們。炮手們就按照這個指引來發射火炮。

  • 4 # 紅色手電筒

    二戰的時候沒有衛星,但是有飛機呀,飛的沒有那麼高,但是看的更清楚,再以前沒有飛機的時候,還有氣球呢。

    從一戰開始,炮兵就開始主要用曲射了,在前方設定大量的炮兵觀察所作為火炮的眼睛,在觀察所觀察對方的陣地,尋找炮擊的目標。

    這個是鬼子的炮兵觀察所,現在的炮兵觀察所大體的結構也差不多。

    到現在,設定炮兵觀察所也是各國炮兵進行射擊指揮的主要做法,各種射擊諸元從炮兵觀察所透過無線電或者有線電話傳回炮兵陣地,由炮兵指揮中心再下發給各炮。

    炮兵觀察所一般要找地形高的地方設立,如果沒有那就只好加起來了。

    飛機一開始的用途就是偵察對方的陣地,或者校正炮兵的射擊,一開始飛機還落後的時候,是用氣球,不過到了二戰時期,主要是飛機了,不過日本人還是有用氣球的,這種觀測氣球很容易被飛機打下來,二戰開始沒多久就被淘汰了。

    其實,在一戰時期,火炮是剛剛完成從直射為主到曲射為主的轉變,原來的火炮由於射程近,都是直接擺在陣地的一線,直接轟,這個時候直接看就可以了。

    到了一戰前後,隨著火炮技術的發展,火炮的射程越來越遠,這個時候火炮開始以曲射為主,這個時候直接用炮手的眼睛看就不行了,這個時候各種級別的炮兵觀察所就開始發揮了炮兵眼睛的作用。

    有了炮兵觀察所觀察到的目標,在地圖上標定以後,再透過計算射擊諸元,再把射擊諸元下發給各個炮位,這樣就可以指揮炮兵射擊了。

  • 5 # 歷史雜談驛站

    以前是有炮兵觀察員的,就像集結號裡的那個,負責修正目標引數。現在也應該差不多吧?只是偵查手段多了,目的還是相同,弄清楚你的方位座標就好辦了。看過電影《風語者》的都知道,只要電臺一提供敵方位置座標,炮兵就知道往哪打了?

    而現代資訊科技更發達,衛星、飛機、地面觀察,無人機等等,炮兵就像導彈一樣,長了眼睛就奔敵人那去了。而在二戰時期首先要有一張準確的戰區地圖,比例是1:10000,地圖上 1CM等於實際中 100M,炮兵是看不到目標的,他和前線的聯絡只有地圖和無線電。

    然後在地圖上準確標出自身的炮位,然後以自身炮位為原點,以北方為0位,每間隔 1000密位作一道射線,美軍一個圓周是6400密位,蘇聯一圓周 6000密位,接下來標註幾個已知關鍵點的位置。

    炮兵需要從地圖上,標出我軍前沿陣地的位置, 根據友軍給予的目標引數, 在地圖上作圖標出目標位置,得到目標的座標以後, 就要進入火力籌備的階段了。在地圖上量出到目標的距離,然後就要確定火力打擊的方式,是先試射? 還是不經試射直接效力射? 是全連齊射? 還是全營齊射? 是彈幕推進? 是空爆覆蓋? 是多發同時彈著?

    二戰時比較標準的是試射後全營效力射,試射的引數決定了整個火力打擊的成敗, 試射長了延誤戰機,要儘可能減少試射,因為試射不僅會讓敵人提前隱蔽,還會暴露自己的炮兵陣地位置。

    在二戰中火炮得到了蓬勃發展並被廣泛應用到各個軍種,從各種型號口徑的速射炮、防空炮到 火力空前的列車炮,它們都有各自的瞄準“辦法”,然而萬變不離其宗,短程火炮直接依賴觀 瞄裝置,遠端火炮則依賴測距系統,這是無需改變的真理。

    尤其是海上戰爭更能體現出這個道理,戰艦之間的相互廝殺由遠及近,最遠距離甚至要透過偵察機定位和修正彈道,中近距離就 要靠炮塔與艦橋上的光學測距系統,距離確定以後剩下的就是選擇發射藥和調角度的問題。

    在實戰中炮火後坐力巨大,不管車載炮還是牽引炮,在開炮後都會偏離剛才的水平角度,所以 需要再次檢查或調整然後繼續開炮。戰列艦就更不用說了,高高揚起的火炮必須重新調製小角 度才能繼續裝填彈藥,而且海戰本身就是相互移動,每開一炮後距離和方位都發生變化,需要 重新調整諸元。

    從1990年代以來發生的區域性戰爭來看,在未來的戰爭中,以資訊戰、火力戰和特種戰為核心的三戰將主導未來的戰場。在面向未來的戰力建設大轉變中,炮兵必須要以遠端火力建設為中心,大力提升縱深打擊能力,以在高技術戰爭中,大炮仍能繼續保持戰爭之神的地位。

    現在許多國家都裝備了較為先進的“反炮兵雷達”,這種雷達可以透過對方的火炮射擊迅速捕捉到火炮陣地,而且極為精確,讓己方火炮或其他火力點以最快的速度進行反擊。

  • 6 # 蕭武

    1937年10月中旬,國軍統帥部認為,淞滬會戰已經初步達到了消耗敵人、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抗戰決心的目的,為了持久抗戰、儲存有生力量,應該先脫離蘊藻浜一線與日軍的接觸線,逐步退過蘇州河,依託蘇州河與日軍對峙,吸引日軍前進,為下一步繼續向江陰一線的國防工事撤退做準備。

    這也是在全面抗戰爆發之前,國軍統帥部就已經確定的作戰計劃,並不奇怪,國軍統帥部和高階將領對此基本上沒有人反對。但時任軍委會副總參謀長的白崇禧卻公然反對,他認為應該再堅持一下,等桂系部隊的兩個軍、六個師上來之後,反擊日軍,可以直接取勝,不用等待國際干預。

    桂系部隊中,老兵較多,因為廣西閉境自守之後,內部治理比較細緻,經濟情況也相對要好一些,所以武器裝備水平在當時的地方部隊中也屬於比較好的。而且,在抗戰開始之前,廣西進行了普遍的義務兵役制,每個成年男子都要服役,接受軍事訓練,從而變成預備役人員。所以,抗戰開始後,桂系迅速從兩個軍擴編為四個軍。

    此時,桂系已經抽調兩個軍,組成第二十一集團軍,以廖磊為總司令,下轄第七軍和四十六軍兩個軍,配屬一部分炮兵,正在從廣西趕往淞滬戰場。到十月中旬的時候,桂系的部隊已經到達嘉興一帶,正在集結中,距離淞滬戰場很近。所以,白崇禧認為,戰爭持續了兩個月,國軍傷亡慘重,日軍同樣也已經筋疲力竭,現在桂系正是顯山露水的好機會。

    到十月下旬,桂系部隊終於上來了,準備大展拳腳,在全國各地的精銳部隊面前大幹一場,給大家看看桂繫到底有多厲害。桂系部隊一上來,就先破壞了之前德國顧問給國軍確定了戰法,直接整建制把在一線的中央軍嫡系部隊替換下來了,而不是像之前其它中央軍部隊那樣,分批補充到在一線的嫡系中央軍部隊裡去。

    桂系部隊這麼做,當然用意很清楚。如果桂系部隊分批補充到中央軍部隊裡去,那麼打跑了鬼子,這個功勞算誰的,不就成了桂系部隊白效勞,好處、名譽都歸了中央軍嫡系部隊了嗎?這種虧本的買賣咱不能幹,要幹咱就自己幹,好處和名譽都歸自己。所以,桂系部隊上來之後,直接把在一線的87、88和36等幾個部隊換下來了。

    到第二天早上,各部隊以團為單位,集結在前線附近的竹林裡,準備團長進行戰前動員之後,就開始上火線開始攻擊。就在團長剛出來,剛開始講話,有的團長還沒來得及張嘴,日軍的飛機就飛過來了,先是一陣低飛掃射,接著是一輪轟炸,再接著就是日軍的炮彈像雨點一樣傾洩下來。

    等到日軍炮擊結束,這些部隊已經損失過半,失去了戰鬥力。原本的計劃是桂系部隊開始反攻日軍,但沒想到,炮擊一結束,桂系部隊還沒整理好隊伍,日軍就開始越過蘊藻浜,打過來了。桂系部隊無力組織抵抗,只能開始潰退。好在這時候在側翼的胡宗南部隊看到形勢不妙,趕緊過來幫忙,一方面收集桂系潰兵,一邊頂住了日軍攻擊,重新穩定了戰線。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就是桂系部隊上來之後都是奔著揚名立萬而來的,所以總體都很輕敵,連戰前的基層軍官勘察地形的準備工作都沒做,也沒向之前的部隊瞭解日軍作戰的風格、特點、優點、缺點,就直接準備開始攻擊了。而當日軍飛機開始凌空掠過他們頭頂的時候,他們也沒有當回事,以為不過是正常的偵查而已。

    但這時候國軍其他部隊其實已經熟悉了日軍的基本戰法,每天早上早飯過後,日軍就開始升起繫留氣球,以觀察國軍陣地的情況,如果發現有部隊移動,日軍飛機就會起飛進行偵查,如果發現國軍沒有防空武器,就會開始直接低飛掃射,同時呼叫日軍炮兵陣地,指引炮兵開始炮擊。炮擊結束之後,步兵開始衝鋒。每天如此,機械呆板,但卻無往不利。

    抗戰開始之初,國軍尚有空軍可以抵擋,筧橋之戰之後,國軍空軍基本上消耗殆盡,也沒有其它防空武器,所以日軍就得到了完全的制空權。日軍每天都用飛機沿著京滬鐵路線(現在的滬寧線)來回巡邏,發現國軍有大部隊調動,或者是有物資運輸,就會呼叫其它飛機進行掃射,或者是轟炸。在前線陣地上,則是每天用繫留氣球指引炮兵。

    日軍這個戰法一直持續到武漢會戰結束之後,也沒有出現嚴重的問題。凡是在一個戰場與國軍陷入對峙狀態,日軍就是每天這樣打,早上吃過早飯,士兵像上班一樣,開始出來進行飛機偵查、掃射、呼叫炮兵轟炸,然後是步兵衝鋒,發現國軍陣地仍然沒有動搖,就退下去,天黑以後就原地防禦,也不進行夜戰,等天亮後再重新開始。

  • 7 # 沙漠之湖

    大炮都有高低機和方向機。高低機負責操縱大炮炮管的俯仰角,而方向機負責操縱大炮的指向,炮兵的方位不同於普通的360度單位,而是採取專用的密位單位,變360度為6000個密位,來保證方向射擊的精度。

    每種火炮都有一套彈道表。就是在某種高低角和密位下,用某種裝藥的炮彈打出去後的基本機率射程。這種彈道表都是某種火炮和配套的炮彈,經過密集試射,得出的規律表。火炮或者炮群準備射擊前,應該先知道自己炮位的座標,然後透過炮位偵查哨或者步兵偵查知道要打擊的目標的精確座標或者大體正確的座標,透過三角函式,迅速算出炮位和目標之間的直線距離和密位,調整好炮口,就可以進行射擊了。

    人工計算炮位本身的座標,目標的座標,距離和方位是過去炮兵指揮部的基本技能,但是計算過程比較麻煩,特別是對運動中的自行火炮則更麻煩。因此過去的炮兵都要進行多發試射,進行誤差的消除。若戰場比較固定,那麼炮兵會選擇一處或多處明顯的地標,比如一塊巨石或者一棵大樹,作為基準點,再根據敵對目標和基準點的距離和方位差來射擊,這就是提前標定戰場的射擊諸元。提早標定好射擊諸元的炮兵群射擊效果、準確度會比沒有提前標定好諸元的射擊準確的多。

    那來看看二戰時期炮兵怎麼打的準呢!

    首先要有一張準確的戰區地圖, 比例是1:10000, 地圖上 1CM等於實際中 100M. 炮兵是看不到目標的, 他和前線的聯絡只有地圖和無線電. 然後在地圖上準確標出自身的炮位, 然後以自身炮位為原點, 以北方為 0位, 每間隔 1000密位作一道射線, 美軍一個圓周是6400密位, 蘇聯一圓周 6000密位. 接下來標註幾個已知關鍵點的位置, 例如觀察點, 山峰等, 並標出於自身炮位之間的角度和距離. 還要測出炮兵連裡其他火炮的相對位置

    .這裡有一些事前準備的工作提一下. 儘管是同一個型號的火炮, 發射一樣的彈藥. 由於製造公差、服役時間長短、維護保養的情況存在差異, 所以初速存在較大差異. 為了指揮方便, 也為了充分發揮遠端火力, 需要根據火炮的初速對炮兵部隊進行分組. 師的炮兵營會定期組織火炮初速測試, 所有火炮都要參加. 得出每門炮的初速值, 算出全營火炮的平均值,並依次分組. 初速平均值最接近標準值的一組, 選為炮兵營的基準連, 通常是1連, 然後依次排2連,3連...每個連再根據各炮的初速, 選出接近平均值的一門作為基準炮. 基準連的基準炮是全營的基準炮. 這樣, 前期工作差不多了,

    就等火力支援的呼叫了. 如果是炮兵部隊預先往目標地域派遣了專門的火力觀察員, 那麼事情最好辦了. 觀察員擁有一樣的地圖, 標有同樣的地物. 他可以直接讀出目標的座標值(經緯度), 報告給炮兵營. 如果是其他部隊的火力呼叫, 不能直接聯絡炮兵營, 只能呼叫團部, 或者師部, 然後再由師部給炮兵營下命令. 由於前沿的步兵不是"專業人員", 他們無法報出準確的座標值. 只能給出目標與我軍之間的角度值和估算距離. 炮兵需要從地圖上, 標出我軍前沿陣地的位置, 根據友軍給予的目標引數, 在地圖上作圖標出目標位置. 得到目標的座標以後, 就要進入火力籌備的階段了. 在地圖上量出到目標的距離. 然後就要確定火力打擊的方式, 是先試射?

    還是不經試射直接效力射? 是全連齊射? 還是全營齊射? 是彈幕推進? 是空爆覆蓋? 是多發同時彈著? 比較標準的是試射後全營效力射. 試射的引數決定了整個火力打擊的成敗, 試射長了延誤戰機, 要儘可能減少試射.

    所以沒有衛星導航也一樣精確打擊!只要知道了敵人的方向、距離,以及風向、風力等引數就足夠了,雖然有誤差,但基本仍在殺傷範圍內。再者,別忘了還有“炮火覆蓋”這詞——那就是靠密集換精度的意思。

  • 8 # 十三哥喂

    火炮武器的攻擊,包括直射和超視距射擊兩種。

    超視距射擊,簡單的說就是想看不到的地方射擊,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準確的擊中目標,主要需要偵察校正。

    偵察校正有三種方式,一種是飛機校正。依靠偵察機、巡邏機或者專職的炮兵矯正機進行射擊引導。

    此時炮兵首先會進行試射,隨後炮兵矯正機會根據彈著點將射擊狀態報告給炮兵,炮兵中的指揮員和測繪員則會制定新的射擊諸元,然後再次試射。如果炮火準確的擊中目標,炮兵矯正機也會給予訊息回饋,炮兵就可以根據正確的射擊諸元進行正式的炮擊。在小說《東方》中,就曾經出現過一架紅鼻頭的炮兵矯正機在戰鬥機的掩護下對志願軍陣地進行偵察的情節。

    還有一種是氣球校正。這個和飛機校正其實差不多,但是引導射擊的距離不會太遠,只是佔了站得高看得遠的便宜。日軍在中國戰場上用過此種方法。其實氣球校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甚至南北戰爭期間都用過,但是隨著高射武器的發展和戰鬥機的發展,這種辦法在二戰時已經落後於時代了。只是在中國戰場,日本人欺負我們孱弱。

    第三種是偵察兵校正。通常是透過炮偵小組、偵察兵、前出的突擊小隊,步兵分隊,甚至身陷敵後的單個人員。只要能保持通訊的暢通,就能引導炮兵或者航空兵對敵人的重要目標進行打擊。美軍在阿富汗廣泛使用這種戰法,已經將這種戰術昇華了。

    我們在影視作品中也經常能看到某牛人,比劃幾個手勢,就向炮兵通報座標打擊敵人的情節。

    這種情節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沒影視裡動作那麼裝而已。

    總之在沒有衛星的時代,炮兵的超視距射擊就已經被實現,並且即便是現在,飛機校正,前沿校正的方式還是廣泛地運用著。

  • 9 # 真正鱷魚不哭

    除了坦克炮、反坦克炮一類直瞄火炮命中率較高外,二戰主力火炮啥時候能“準確無誤”了?

    別說二戰火炮,就是你覺得“準確無誤”的現代火炮,射擊還是有很大誤差的,不然就不會有那麼多“誤擊”了!

    精確制導出現前,炮兵作戰大多是點對點靜態射擊,根據偵察結果先在地圖上標定射擊諸元,然後參照射擊引數表調整火炮仰角裝藥,再進行射擊。理論上說只要地圖準確,透過物理數學計算,是可以瞄準有效射程內任何目標——前提是戰場是物理意義的理想環境。

    我們做物理習題時,通常是忽略許多現實因素的理想狀態。比如勻速運動,當推動力與阻力相等時確實可以存在。而實際情況下,阻力並不是永恆不變的,所以物理意義的勻速運動並不存在。同樣道理炮彈出膛後是會遇到空氣阻力的(因此實際炮彈飛行軌跡是一條比拋物線更復雜的彈道曲線),由於不同地區不同時間空氣阻力不盡相同,且不同火炮炮彈都存在微小差距,這決定了射擊誤差是客觀存在的。

    在非制導時代,火炮一般不追求直接命中,而是針對一定區域進行概略性射擊,主要目的是壓制敵人火力,能命中最好不能也無妨,所以二戰時期彈藥攻擊效率低得令人髮指。

    事實上,現代火炮本身在原理上跟二戰時期並沒有本質不同,加工精度不足以抹平誤差,差別是炮彈。

    現代制導炮彈加裝了彈翼,實現滑翔減速,再透過衛星鐳射等制導手段引導其命中目標,這個效能與火炮本身無關。而在那些追求高速的場合,比如坦克炮航炮,依然是沒有制導的,能否命中靠射手的經驗判斷。

  • 10 # 木易一心

    別說二戰,就是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戰時,也沒有衛星定位,紅外瞄準。那時候的大炮打擊地面敵人,目測不到的幾公里以外的目標,是由炮兵偵察兵(異於步兵偵察兵)前出抵近敵陣地附近觀察,還有就是透過敵方火光煙塵聲音等測繪判斷方位距離高低等等,提供資料由計算員(1個炮兵營1個偵察計算班?)算出射擊諸元(距離高低俯仰角修正量等等),炮手據此操作射擊。前方觀察哨會迅速反饋射擊精度、修正資料,炮群據此發射鋪天蓋地的炮彈,消滅敵移動目標、步兵群或摧毀敵炮陣地、碉堡、工事、橋粱等固定目標。炮兵不能像步兵一樣,利用地形地物臥倒匍匐曲線分散衝鋒等,各個炮手位置都是固定的,瞄準填炮射擊等各司其責,就是敵方炮彈打過來都要堅守炮位,犧牲一個填補一個。我的戰友ⅩⅩⅩ是一個炮兵偵察兵,他前出抵近敵附近觀察到四、五輛汽車裝載越軍士兵行駛,透過火光灰塵馬達聲等計算出資料,提供我炮兵射擊。由於越軍是運動中的目標,道路彎彎曲曲,坡度高低起伏,只擊毀一輛另三輛拼命逃跑。他不顧危險,爬上一個高坎(便於更清晰觀察敵逃跑時車輛騰起的灰塵)觀察,完全不顧個人危險,忘記自己就在敵人附近,硬是給炮兵提供修正資料,將四輛越軍汽車及人員全部消滅。與此同時他也被敵人發現了,敵炮彈呼嘯而至,一發炮彈落在了他的腳前方,他渾然不知,還站在那裡觀察著。其他觀察哨迅速指揮我炮兵,將敵炮消滅。機會不錯,他站的高坎腳下有一個洞,炮彈是打進洞裡爆炸的,可能是泥土先炸開,而後彈片才到。戰友們上去士兵鏟都不用,拼命的用手扒呀扒拉著泥土,我和很多戰友指甲都刨掉成血糊拉拉的,終於扒拉出他全身,震得不省人事了但有心跳。送往後方醫院,命是撿回了,但腦袋裡還是蹦進了一塊彈片不能取,每逢陰雨天疼得要命,去年得知他1999年?就去世了。所以說,炮兵的隱蔽偽裝很重要,聲音光亮煙塵等要控制,陣地不得抽菸,車輛滅燈行駛,在很遠的地方做飯送上來,等等。

  • 11 # 勤勞的軍建

    二戰時候沒有衛星定位,那時候的大炮是透過什麼準確無誤打到陣地的?

    二戰時期一般都是靠肉眼觀察,目測出敵人活動的目標,死目標容易打,移動目標那就得計算出提前量。

    比如我八路軍的團長楊成武將軍在太行山上,用繳獲日軍的迫擊炮,用肉眼目測準確日本一名高階將領後,連射兩炮就把它們炸死了。

    如果是遠距離的目標,那就得派偵察兵,對敵人的炮位、明碉暗堡進行人工計算出距離我方炮的位置,然後製成簡易地圖交給炮兵指揮人員,指揮人員按照偵察兵的資料引數調好炮的高低,進行精準打擊。也就像電影《渡江偵察記》一樣,先派偵察兵滲透到敵陣地,掌握好敵方炮位後再傳送給我方炮兵指揮人員,然後根據偵察兵的資料,我炮兵再把敵火炮摧毀。

    進入七十年代末那場中越戰爭時,我軍是用偵察機把越軍前線陣地上的炮位和碉堡拍照,回來後再做資料分析,弄準弄清敵方位置後,在進攻前兩、三個小時用火箭炮對敵方覆蓋式打擊,很準確的把越軍的重要目標一一摧毀,然後地面部隊再大舉進攻。

  • 12 # 滄海一粟287046695

    大炮的射擊距離一般都在10幾公里,肉眼或藉助望遠鏡都無法準確鎖定目標。唯一的方法就是派偵察兵低進敵人前沿徵地,鎖定目標方位,還要畫出圖紙提供給炮兵。這需要一定的專業技術,炮兵有自己的偵察兵,普通偵察兵無法取代。電影《渡江偵察記》裡偵察兵其實就是炮兵偵察兵。

  • 13 # 七季冰峰

    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啊。

    民間所說的“大炮”在軍隊統稱“火炮”。火炮分為直瞄和間瞄兩種。

    所謂直瞄炮,就是炮手能夠透過瞄準鏡直接觀察到目標。這一點非常好理解,與槍的射擊原理相同,只要事先檢查好零位零線,這與輕武器的校正好瞄準基線是一個意思,然後進行射擊就行了。

    所謂間瞄炮,就是火炮與目標之間不能通視,簡言之就是站在炮陣地的位置是看不到目標的,需要由觀察所指揮火炮裝定諸元進行射擊。而觀察所是能看到目標的。

    那麼怎麼樣測定我方火炮與敵方陣地之間的距離呢?其實就是採用初中數學中平面幾何的原理。三角形已知任意兩邊之長和它們的夾角,就能推算出第三邊之長。還有三角形已知兩角和它們之間的邊長,就能推算出另外兩邊之長。也就是中學生們常說的“角邊角”和“邊角邊”。

    那麼,炮兵觀察所除開設“主觀”以外,還會開設一個“側觀”。兩觀均能通視目標,兩觀與目標之間形成第一個三角形,依此就能測出兩觀之間的距離和兩觀與目標的夾角,推算出兩觀與目標的距離。這就是用的“角邊角”。

    得知觀察所與目標距離後,就能測出觀察所與目標,和觀察所與炮陣地之間的夾角。這就形成了第二個三角形。炮陣地與觀察所的距離是能測量的,這就能推算出炮陣地與目標的距離了。這就是“邊角邊”。

    而火炮的射擊諸元又要使用到高中的極座標原理,使火炮能夠準確瞄準目標。

    當然,有人要問,過去戰爭年代,並沒有那麼多高中生、初中生,根本不懂平面幾何和極座標怎麼辦?事實上,炮兵戰士只要會簡單的加減乘除法就行。因為,在火炮出廠時就已經驗證好了各種引數,並製成射表和計算盤。計算盤的使用與鐘錶原理差不多,只要肯下功夫,半天時間就能掌握。就算笨一點的,兩三天、三五天總能學會。指揮分隊的人只要會拉計算盤,會查射表就成。有的老炮兵,儘管沒啥文化,但時間長了,連計算盤都可以不用。這就是所謂的“熟能生巧”啦。

    還有就是,過去火炮在射擊時,通常會先進行試射,然後再進行修正。所以,許多老兵都知道,敵方開始打一兩炮時,這是敵人炮兵在開始試射了,說明馬上要炮擊了,會立即進行隱蔽。

    當然,現在的炮兵不一樣了,衛星定位、鐳射測距、智慧化裝備等等,早就實現了精確打擊。

  • 14 # 兵器知識譜

    當然是透過測繪和計算確保大炮準確無誤達到敵方陣地的,遠端火炮的炮擊流程是這樣的:偵察兵觀測目標→通訊兵傳遞炮擊引數→炮兵裝填諸元射擊投送火力。

    槍械射擊時一般是透過“三點一線”來進行瞄準,“三點”即照門、準星、目標,“一線”即距離(照門與準星的距離和準星與目標之間的距離)。

    大炮射擊時則遵循“三點三線”的瞄準原理,“三點”即火炮位置、觀測位置、目標位置,“三線即”火炮位置與觀測位置之間的距離、觀測位置與目標之間的距離、火炮與目標之間的距離。

    可見它們之間是一種三角關係,即火炮位置、觀測位置、目標位置,如果用直線將它們連線在一起,那就得到了一個三角形,而這三條直線就是大炮準確無誤打到敵方陣地的首要引數——距離。

    火炮位置與目標位置之間的距離稱之為射程,目標必須處於火炮的最大射程之內,射程才有意義,否則無論如何都做不到“大炮準確無誤打到敵方陣地”,所以偵察兵發現目標以後第一項測繪內容就是獲得射程,也就是測算火炮位置與目標位置之間的距離。

    鑑於火炮、目標、測繪點(偵察兵觀測點)的三角形關係,可利用勾股定律計算出射程:設火炮位置為A,目標位置為B,測繪位置為C,那麼在這個三角形內A點與B點或A點與C點之間為鄰邊;B點與C點之間為斜邊。

    透過量角器(方向盤)測量B點與C點之間的夾角度數以及透過炮隊鏡測量B點與C點之間的距離,就能利用勾股定律計算出A點與B點之間的長度,而這個長度就是射程。

    下圖為中國產63式炮隊鏡,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測距,在鐳射測距儀發明前,炮隊鏡是炮兵偵察兵必不可少的器材,只有透過炮隊鏡的觀測才能獲得精確的相對距離,進而測算出射程,如果沒有精確的測算,大炮就無法做到遠距離“準確無誤”打到敵方陣地,二戰時期的戰列艦甚至配備了15米長的巨型炮隊鏡。

    接下來是目標方位的計算,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偵察兵在測繪射程時已經得到了目標的基本方位,比如說東北方向XXX°,但是這組數字是無法成為射擊諸元讓讓炮兵在火炮上裝填的,因此需要偵察兵使用更精密的方向盤進行測算。

    所謂“方向盤”指的是一種由光學觀測儀(望遠鏡等)、測角儀和定向羅盤組成的炮兵營、連用的射擊指揮儀。它主要用於測量磁方位角、方向角及高低角,賦予火炮基準射向。方向盤的測算原理是將環顧四周的360°細分為6000份,即密位制,1密位=0.06°,假設目標為東北方向50°,那麼50÷0.06=833密位。

    也就是說火炮的方向角調整為3密位時,炮口正好與目標重疊,3密位就是火炮應該瞄準的方位,偵察兵應記錄為:08-33,表示射界為833密位,通訊兵上報時讀作“洞833”。

    最後就該計算火炮的射擊仰角了,射擊仰角的計算既可以又炮兵完成,也可以又偵察兵完成,通常以炮兵計算為主,因為火炮的射程受發射藥的裝填藥號影響,以155mm榴彈炮為例,藥號為0號~6號,藥號越高,射程越遠。

    以中國產某型155mm自行榴彈炮為例,當使用6號藥、仰角52°時最大射程為45公里,假設目標距離正好為45公里,那麼火炮的裝填諸元計算應為52÷0.06≈867密位,炮手只要把炮管仰角在密位盤中搖到867讀數位置,火炮仰角就正好處於45公里的最大射程。

    好了,現在偵察兵透過測繪已經得出目標距離45公里、方位東北方向50°的引數,透過換算得到火炮射界833密位、仰角867密位的諸元,透過通訊兵的上報炮兵指揮所以後,炮兵搖動大炮射界至833讀數;把炮管標尺搖至867讀數,然後裝填炮彈,擊發繩一拉,biu~的一聲,大約7~8秒以後,炮彈就“準確無誤”的打到敵方陣地附近了。

    下圖為我軍炮兵正在調整152mm牽引式火炮的射擊仰角標尺,全藥號裝填式,標尺每上調或下調1密位,火炮射程就增加或下降100米,如果觀測點偵察兵上報彈著點偏離200米,那麼炮兵就需要在校射時調整標尺2密位。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透過計算折騰了半天,為什麼炮彈卻只落在了敵方陣地附近,而不是真正意義上“準確無誤”的命中呢?

    這是因為火炮的射擊精度是存在誤差的,而且這個誤差是隨著射程的增大而增大的,由於155mm高爆榴彈的絕對殺傷半徑為30米,有效殺傷半徑為110米~180米不等,所以當炮彈落點距離目標中心30米~180米時,可視為命中,反之則視為偏離,需要進行二次校射,這也是遭到炮擊時總是有兩輪轟擊的原因(第一輪為試射,火力稀疏;第二輪為校射,火力密集)。

    當然了,上述的火炮瞄射是在陌生地域實施的炮火打擊,如果己方完全掌握戰場主動權,把戰場的每一個地點統統測繪完畢,那麼炮火打擊過程就沒有那麼複雜了,可以完全省略偵察兵冒險前出這一環節,前線兵力就能直接呼叫炮火打擊。

    比如說《金剛川》里美軍飛行員在呼叫遠端火炮轟擊橋體時上報的引數為“阿爾法4006號橋,Golf5308”,這些引數表示目標為地圖上已標註的編號A4006號目標,目標位置為地圖上橫座標“53”,縱座標“08”的位置。

    當炮兵收到該呼叫以後就會在地圖上根據座標線分別找到“53”和“08”的交匯地點,並根據之前的測繪引數為火炮相對應的射擊諸元,這就是火炮打擊來得非常迅速的原因。

    下圖為網格化的炮兵射擊地圖,地圖上的每一個地點都被測繪過了,步兵可以根據目標所在位置在地圖上標註出來,然後向炮兵上報打擊座標或者區域,炮兵再對一對射擊諸元表就可以立即操作火炮開火了。

    當然也可以根據測繪把戰場上的每一個打擊節點在地圖上繪製為網格,前需要炮火支援時直接向炮兵上報網格編號或者網格顏色即可,比如說在上述中提到的“橫座標53和縱座標08”,如果地圖網格化以後,可以把這個位置標註編號“D1”或者標註為紅色,當前線呼叫炮火時只需要上報“目標位置D1”或者“目標位置紅區”即可,炮彈會在呼叫結束幾秒鐘之內從十幾公里或者幾十公里外準確無誤打到敵人陣地上。

    所以大炮的瞄準是不需要或者說不依賴衛星定位的,只要學好數理化,指揮單炮或者炮群打擊十幾公里或者幾十公里外的敵人陣地時就形同如臂使指,炮彈就會“準確無誤”打到敵方陣地,這也是炮兵、偵察兵都要求高中以上學歷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去過塞普勒斯的,那邊旅遊有什麼好玩的好吃的,幾月份天氣最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