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4
回覆列表
  • 1 # 天意U2

    首先奸詐和厚道這兩個詞放在劉備身上是不合適的。

    三國之中的劉備,從桃園結義開始,創業資金都是張飛出的,也就是說劉備一開始是個窮光蛋,他沒有關羽張飛這樣高強的武藝,沒權沒勢,放在放下社會就是一個草根,但就是這樣的條件,他說他要振興漢室,這是一個放在當時的劉備身上有點高不可攀的夢想吧。尋常人聽了都會覺得好笑,但是劉備卻是認真的。

    再後來,十八路諸侯齊聚,當時的劉備受到了不少的恥笑,可劉備呢,鎮定自若,毫不在意。

    風風雨雨,不知道打了多少敗仗,幾乎沒有容身之地,新野戰敗,卻還要帶上十萬百姓,因為他始終記得他的目標,就是振興漢室。

    他比不上諸葛亮的智計,沒有關張趙能打,可以說他不如身邊很多人,為什麼他還能當老大呢?

    那就是境界,這種人其實我們身邊就有,但是極少數,他從定下自己的目標開始,意志非常堅定,在他一步步走向他的目標的時候,不管經歷多少次失敗,受到怎樣的打擊,他從不動搖,他只有一個信念,就是要做的這件事,要用的這個人對他達到這個目標是有用的,在不和他的道德準則衝突的情況下,他會義無反顧的去做

    當他一步一步走向巔峰的時候,又有誰有資格評判他

  • 2 # 角聲

    歷史上的劉備,作為與曹操、孫權鼎足而立的天下英傑,蜀漢政權的開國之君,在歷史上經常被稱作明君。作為明君,劉備一生作為,基本符合古人對明君”最重要的兩點期待:一是仁德愛民,有濟世情懷;二是尊賢禮士,有知人之明。其中最能體現劉備明君識人之才的恐怕就是徐庶、諸葛亮、龐統三個謀士了。

    歷史上的徐庶,歸屬劉備的時間不算長,除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外,在政治、軍事上發揮的作用也不算大,《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僅雲: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曹公來徵……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諸葛)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而在《三國演乂》中,劉備一見徐庶,便坦誠相待,拜為軍師,委以指揮全軍之責。

    在先後打敗呂曠兄弟、曹仁之後,劉備更視徐庶為天下奇才。而當徐庶得知母親被曹操囚禁,辭別劉備時,劉備雖然難以割捨,但為顧全其母子之情,仍忍痛應允。分別的前夜,二人相對而泣,坐以待旦。”次日早,劉備又親送徐庶出城,置酒餞行。宴罷,仍不忍相離,送了一程,又送一程。”直到徐庶騎馬遠去,劉備還立馬林畔;凝淚而望”(第36回)。這些描寫,儘管主要是為走馬薦諸葛”和三顧茅廬”作鋪墊,卻足以見出劉備求才之誠,頗具藝術感染力。

    對於劉備對諸葛亮的高度信任與倚重,《三國演義》更是作了濃墨重彩的描寫。歷史上劉備請諸葛亮出山之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僅有一句話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而《演乂》卻以兩回半的篇幅,精心設計,反覆皴染,將三顧的過程寫得委婉曲折,令人悠然神往。劉備初見孔明,便屈尊下拜,聽罷隆中對策,先寔避席拱手謝,繼而頓首拜謝;乍聞孔明不願出山,當即淚沾袍袖,衣襟盡溼。及至孔明答應輔佐,又不禁大喜。這些充滿理想色彩的細節,把劉備求賢若渴的誠意渲染得淋漓盡致。

    諸葛亮出山以後,《演義》又充分突出其在劉蜀集團中的關鍵地位和作用,竭力強調劉備對他的高度信任與倚重。歷史上的諸葛亮,儘管一出山就與劉情好日密”,受到劉備的充分信任;但他在劉蜀集團中的地位卻是逐步提高的,按照通常的政治機制,這也是很自然的。……然而,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卻把諸葛亮寫成一開始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大權在握,指揮一切的統帥,大大提高了他在劉蜀集團中的地位和作用。……這些描寫,大大超越了歷史記載,使諸葛亮始終處於劉蜀集團的核心,地位明顯高於所有文武官員,而又使讀者覺得可信。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前屢遭挫折,而得到諸葛亮輔佐之後則節節勝利,兩相對照,讀者不由得深深感到:劉蜀集團的成敗安危,不是繫於劉備,而是繫於諸葛亮。

    歷史上的龐統,在劉備領荊州牧後歸之,開始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後經魯肅、諸葛亮薦舉;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併為軍師中郎將”(《三國志·蜀書·龐統傳》)。《演義》則在史實的基礎上,發揮浪漫主義想象,寫龐統剛投奔劉備時,劉備以貌取人,僅命其為耒陽縣令;一旦得知龐統半日了斷百日公務,劉備立即自責:“屈待大賢,吾之過也!”及至看了魯肅的薦書,聽了諸葛亮的評價,劉備隨即令張飛往耒陽縣敬請龐統到荊州,並下階請罪,遂拜龐統為軍師中郎將,與孔明共贊方略”(第57回)。如此虛己待人,不能不令賢士感動。這種君臣遇合,魚水相諧的關係,乃是千百年來知識分子最渴望的理想境界。

    總之,寬仁愛民和敬賢愛士這兩大品格的充分表現,使《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形象擺脫了以往三國題材通俗文藝中劉備形象的草莽氣息,成了古代文學作品中前所未有的明君範型。

  • 3 # 魚麻

    裝好人能裝一輩子,也是很不錯的啦。這種肯定他本身性格就相對忠厚,不然誰能一直裝呢,畢竟很多時候裝的人會覺得沒人看到,或者一直裝也沒啥好處就不裝了

  • 4 # 歷史劇

    奸詐和厚道取自於是否真心。哪怕是一些籠絡人心的手段,只要能夠把戲演好,把情感態度加入進去就會是厚道。比如摔阿斗,現在看來大家都知道不會摔,但是如果彼爾德情商低沒攔呢?誰會把自己的孩子命交給別人的情商來決定?更多的是在當時的情境中,確實怒由心生。所以奸詐還是厚道取決於當時的一種情緒,不過如果僅僅是靠厚道估計是活不過三集的!

  • 5 # 峴批三國

    劉備是奸詐還是厚道,我覺得用一句話就可以形容:能假一輩子就是真。

    從幾件事可以分析一下。

    1.劉備這一輩子,基本都是在逃亡。前期最風光的時候,就是在徐州,我們知道陶謙三讓徐州的故事,劉備最開始是作為援軍支援陶謙,打退了曹操,陶謙讓了一次徐州牧,劉備急忙推脫,暫居小沛;第二次陶謙讓徐州,劉備又拒絕了,只說為了共抗曹賊;第三次,陶謙病重,劉備不得已接下了這徐州,劉備是什麼人,從小就有鴻鵠之志,身為漢室宗親,一心想要匡扶漢室,名正言順,他本可以直接接下徐州,拓展地盤,再三推脫,我覺得是,保留一個好名聲,在這件事上,我覺得劉備有一點虛偽的成分在裡面。但不是奸詐。

    2.公元207年,劉備屯兵新野,與荊州劉表密切配合,共抗曹操,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沒過多久,劉表病逝,所有人都在建議奪了劉表的荊州,發展地盤,但是劉備拒絕了,同為漢室宗親,不敢僭越啊,之後劉表繼任者劉琮投降曹操,兩路夾擊劉備,劉備不忍心丟下百姓,竟帶著百姓一起逃亡,這件事上,劉備很聰明,民心所向,即使最後全部命喪,也是那曹賊的事情,與我何干,自己反倒是落了一個宅心仁厚的美名,但這也,說不上奸詐,百姓是自願跟隨的,劉備只不過是順水推舟。

    3.劉備入蜀,實為救援劉璋,其實是奪取益州,不免和劉璋假模假式的一番相處,最後還是撕破了臉皮,又擔心師出無名,鳳雛這時候以死來給劉備正名,攻取西川,可以說,劉備這個人,很會用人,不像曹操那般奸詐,但也絕不是完完全全的厚道君子。

    綜上所述,筆者覺得奸詐還是厚道都不足以評價劉備,亂世之中,君子不可存。成就大事者,不拘小節,最後天下三分,有他劉備一席之地,總歸有他的道理。

  • 6 # 家是最小國

    我認為劉備還是奸詐厚道這個問題不好回答,第一個奸詐因為赤壁之戰後孫權派遣孫瑜率領水軍進攻劉璋時,劉備不讓孫瑜的軍隊經過,他對孫瑜表示:“你打算奪取益州,我就算是披散頭髮,隱居山林,從此不過問世事,也絕不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義。”(汝欲取蜀,吾當披髮入山,不失信天下也。)孫權知道劉備的意圖後,只得下令讓孫瑜撤軍,不再攻進益州。

    然後劉備就自己去打益州了,簡直是當婊子立牌坊,把孫權氣得罵娘

    劉備奪取益州時的做法相當之厚黑

    劉璋找他幫自己討伐張魯,劉備收了劉璋的錢不幹活,拿去挖牆腳收買人心,接著藉口家裡有事,撂挑子不幹了,還開口就朝劉璋要一萬人和糧草,不得不說劉璋真是厚道人,劉備這麼無理的要求都給了他一半,

    然後劉備就破口大罵,說劉璋這是瞧不起他,還設鴻門宴斬殺了劉璋派去送行的官員,掉頭就去打劉璋

    劉備佔領益州後,發行直百錢剝削民脂民膏(直百五銖重量非常小,甚至有時候居然連半銖都還不到)。而且縱容法正的大肆打擊報復反攻倒算!!!綜上所述,這是奸詐的一面!!

    第二個,厚道劉備之所以能在西蜀稱帝,成為三分天下者之一,是因為他為人厚道,能放下架子,以禮對待他人。劉備寡言少語,善於禮待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喜好結交豪傑,深得賢士擁戴。因此,初起事就能招集一批人討伐黃巾軍,由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劉備因為人寬厚,就連刺客也不殺他。他任平厚郡相時,郡民劉平素看不起他,“恥為之下”,便收買刺客去殺劉備。刺客去見劉備,準備趁機殺他。劉備與此人雖然素不相識,但剛一見面就熱情地招待他,刺客被其誠意所感動,不忍下毒手,便把來意告訴劉備,而後辭別。

    關羽、張飛一開始就跟隨劉備,劉備任平原郡相,命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分統兵眾。劉備跟二人同床共寢,情同手足。劉備接待賓客,二人待立終日,不以為苦。劉備不僅對關、張如此,對他人也一樣,有困難的全力相助,對一般下士,也同席而坐,同桌而食,不分彼此,因此歸附他的人越來越多。

    劉備正因為寬厚仁慈,為人坦誠,才感動了本想隱居深山的諸葛亮,踏入仕途,助其一臂之力。當時劉備身無立錐之地,是寄人籬下,而曹操稱雄北方,亮好友多往投之;孫權據有富裕的東吳地區,其兄諸葛瑾得到重用,而諸葛亮無意投奔曹、孫,卻許為劉備“驅馳”,正是因被劉備難以抗拒的人格魅力所深深吸引。

    趙雲之所以死心塌地追隨劉備,也因感激劉備以誠相待之德。劉備依託於公孫瓚時,趙雲也在瓚處,因都是忠厚之士,二人一見如故,結為至交。趙雲因哥哥病死回去奔喪,劉備知他不返,握手告別,趙雲說:“終不背德也。”後來果然投於劉備帳下。劉備是寄託荊州,曹操南下荊州,劉備棄妻子南逃,有人說趙雲已北去投曹操,劉備以手戟摘之說:“子龍不棄我去也。”不久,趙雲果然保護劉備之妻甘夫人和兒子劉禪。二人以誠相待,彼此又增進了信任。

    正因為劉備為人厚道,能以誠待士,所以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人才對他忠心耿耿。“關羽千里走單騎”只為歸附劉備,諸葛亮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因君臣上下一心,當時較弱的蜀國才鼎足三分於西蜀近半個世紀之久。

    英雄人物具有厚道的品格,有助於他們成就千秋大業。對於平凡人來說,厚道一些也可在平日的人際交往中得到相應的回報。

    可見,做人厚道是贏得好人緣的不二法門。在以後漫長的人生路上,我們應把厚道作為永恆不變的做人準則。

    可是劉備是個帝王啊。古往今來,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個國家的建立免不了爾虞我詐,流血犧牲。所以不能單純的評價劉備是奸詐還是厚道,都是有失偏頗的。

  • 7 # 豔夜讀錦書

    如果你好奇這個問題,那麼我給你列一下劉備的發家史,我想你自己能自己作出了一些評判:

    1.首先我們來了解劉備的發家線路圖:與公孫瓚同拜師盧植學藝→因鎮壓黃巾起義有功封縣尉→加入何進的丹陽兵破盜賊有功封縣丞→投奔公孫瓚做別部司馬→升任平原相國→歸屬陶謙入主徐州→投靠曹操作豫州牧→加入“衣帶詔”反抗曹操→依附袁紹→依附劉表→聯合東吳赤壁分天下→受劉璋邀請入川后斬劉璋得兩川→建立蜀國。

    3.呂布攻打劉備,擄掠了劉備的妻子何兒女,劉備不敵便逃跑了,後來實在沒有辦法與呂布講和,呂布放了他的妻女,讓他入主小沛,可是劉備不甘心啊,又去打呂布,結果妻女又被呂布捉了,劉備在逃跑路上遇見了曹操,曹操給他兵一起去攻打呂布,後來呂布被捕,相要投降曹操,劉備見呂布不為自己所用,所以強力勸曹操滅了呂布,高順也就是這樣死了,不然歷史會再添一員猛將。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時,劉備感覺曹操容不下自己得才能,所以決定加入“衣帶詔”反抗曹操,被發現後逃到袁紹處,袁紹與曹操對峙時,自感袁紹不敵,便尋找藉口投靠劉表去了,得到荊州後,劉備受劉璋之邀入川,在眾人得勸說下,劉備最終滅了劉璋奪了兩川,便大業初成了!

    5.劉備有點大奸似忠,名為興漢,實為立國。這也就造成了人們到底認為他是厚道還是奸詐?

  • 8 # 聊聊過去的人和事

    我們從小學習馬恩列斯毛,我們知道世間萬物都在不斷髮展變化中,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沒有絕對的是與非,辯證法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思考問題的方法。

    劉備作為三國時代的風雲人物,我們很難用單一的詞彙來歸納他的性格,因為人的性格本就是多變的,我們只能根據他一生的重要經歷,來試著分析到底哪些性格在他的身上佔據主導地位。

    青年劉備,不務正業

    在校期間,荒廢學業,貪圖享樂,用叔父資助的錢買華美的衣服,學著貴族子弟終日以逗狗遛馬,喝酒聽曲為樂;

    步入社會後,結交了大量社會閒散人員,在當地,頗有人望。

    適逢黃巾之亂,他忽悠了中山大商人蘇雙,張世平,讓二人資助他招募鄉勇,關羽、張飛也是此時跟隨劉備;

    根據這些事實我們可以判斷青年劉備的內心是嚮往富貴生活的,試圖透過非正規途徑來改變自己貧寒的現狀,而且劉備這個時候應該是性格爽朗,待人真誠,喜怒不形於色,擅於與人交往,能籠絡人心。

    初入仕途,心比天高

    平定黃巾之亂因功被封為安喜縣尉,因上官態度傲慢,一怒之下將其綁縛抽打洩憤,然後掛印辭官而去。

    鞭笞督郵一事,我們能看出劉備對這個官職心存不滿,打完督郵洩憤後直接辭官,毫不留戀,他的目標是做大官,而不是做這樣的芝麻綠豆官。

    而從此事上,我們能看出劉備的內心其實是有狠辣之意的,他不是個好脾氣的人,只是平時能夠隱忍,這次實在是忍不住了,才爆發。

    公孫瓚的成功讓劉備開始成長

    公孫瓚曾經跟劉備一起拜在盧植門下學習,公孫瓚比劉備年長, 劉備以兄事之。學業完成後,公孫瓚回到幽州,透過自己的努力,威震塞外,黃巾之亂時大破青州黃巾,逐漸成長為一方諸侯。

    劉備顛沛流離多年,相繼做過下密丞、高唐縣尉、高唐縣令,但都不長久,高唐被黃巾攻破後,劉備無奈逃往幽州投奔公孫瓚。

    見到公孫瓚的劉備內心應該是備受打擊的,當初兩人是同一起跑線,而今天差地別,他還要仰其鼻息生存。

    挫折讓人成長,劉備開始學習投機,他要為自己找到在亂世立足的方法。

    平原縣令讓劉備掌握了“仁義”之術

    劉備後來因公被公孫瓚任命為平原縣令,在這裡,劉備竭力塑造自己愛民如子的形象,輕徭薄賦,實行仁政,改善百姓生活,收買人心。在任期間,劉備有一次被刺客暗殺,結果刺客認為劉備是好官,不忍下手,反而以實情相告。這一件事讓劉備明白自己的方法沒有錯,自此之後,劉備每到一地必然施行仁政,以收取人心。

    呂布給劉備上了生動的一課,信義二字被埋進土裡

    當年陶謙將徐州拱手相讓時,陳群曾力勸劉備不要去接手徐州,會招來禍患,呂布、袁術都是豺狼之輩,必然圖謀徐州,但是劉備不聽勸阻,執意要去。結果呂布在背後狠狠給了他一刀,讓劉備丟了徐州,袁術又在後窮追猛打,劉備損失慘重。

    自此之後,劉備再無信義可言,心中唯利而已。

    打不過呂布就投靠曹操,讓曹操幫自己報仇,殺了呂布;

    然後叛逃曹操,再奪徐州,甚至想聯合袁紹合擊恩人曹操,可惜盟友太蠢;

    曹操突襲徐州後,劉備無奈就跑去投靠袁紹,想讓袁紹給自己報仇;

    不過混了一段日子後,他發現袁紹是真的蠢,根本成不了事,於是就找了個藉口跑去汝南收編了劉闢,龔都,想割據汝南,結果又被曹操打敗,逃往荊州;

    赤壁之戰,孫權出力最大,可是勝利果實幾乎都被劉備竊取;

    孫權討要荊州,劉備寧死不給;

    夷陵之戰明明是想奪取荊州,偏偏打著為關羽復仇的旗號;

    白帝城託孤明明是對諸葛亮懷有戒心,還忽悠孔明“可取而代之”。

    劉備待人真誠,擅於收買人心

    對待關羽、張飛“寢則同床,恩若兄弟”,所以二人用自己的一生來回報;

    對待趙雲“同床眠臥”,所以趙雲對劉備忠心耿耿,不離不棄,甚至兩救阿斗,保全劉備血脈;

    孔明只因“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就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對待法正“以恩意接納,盡其殷勤之歡”,法正為此背叛劉璋,幫助劉備奪取益州,攻略漢中。

    劉備也有自私狠毒的一面

    早年間顛沛流離,每次戰敗拋妻棄子,導致自己的多位夫人和孩子死於戰亂之中;

    徐州之敗,拋棄關羽及妻兒,在張飛的護衛下逃奔袁紹,糜夫人自此失蹤;

    攜民渡江,最為歹毒。讓百姓把逃亡的苦難遭遇全部歸咎於曹操,讓曹操在荊州失盡民心,在關鍵時刻可以用災民造成的混亂幫助自己逃跑,而他可藉此樹立自己在荊州百姓心中的偉大形象,一舉多得;

    當陽之敗,劉備再次拋妻棄子,獨自逃亡,兩個女兒因之被曹操俘虜,卻不予營救;

    綜上所述,劉備性格複雜,奸詐與厚道,仁義與歹毒,豪爽與自私兼而有之,是個典型的亂世梟雄。或許劉備本性善良,但是為了在亂世生存,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必須做出改變。

    其實我們每個人也都是如此,每天攜帶著一堆的面具出門,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我們選擇合適的面具戴上,久而久之,面具後面的那張臉已經模糊難辨了,我們也忘記了那張臉的樣子。似乎聽著很可悲,但誰不是這樣過一生呢,習慣就好了。

  • 9 # 張越智872

    其實劉備即不厚道,也不奸詐,只是一個武功不高,智慧不足,膽量太小,缺乏自信的人。

    論武功,劉備戰績平平,沒有斬殺過一員敵方大將;論智慧,劉備沒有定奪過一個好計謀。所以劉備打仗靠趙關張,出謀劃策靠諸葛亮。

    說劉備膽小如鼠確有事實根據,曹操和劉備煮酒論英雄,當曹操說道:“天下英雄乃我和爾”時,劉備大驚失色,竟然把筷子都掉到了地上。

    公元209年,孫權把妹妹嫁給劉備。孫權的妹妹才思敏捷,性情鋼猛,有她兄長的風度。她的侍婢一百多人,都手執利刀在旁邊站立侍候。劉備每次進入內宅,心裡都很恐懼。

    公元214年,諸葛亮這樣評價劉備,他深刻地說:“主公在公安時,北邊畏懼曹操的強大,東邊害怕孫權的威脅,近處則擔心孫夫人在家中生出內亂。”

    公元220年,諸葛亮和劉備又害怕劉備的義子劉封鋼猛,世變以後,很難制服,為此,劉備就處死了劉封。以鞏固劉阿斗的地位。

    劉備死前又害怕劉阿斗無能,讓諸葛亮取而代之。諸葛亮沒有答應,只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綜上所述,劉備的才能有限,缺少自信,無法統一大漢江山。正如諸葛亮所說,蜀國即無劉邦那樣的明君,也無張良那樣的謀士,所以必敗無疑。

  • 10 # 落日熔金STUDIO

    劉備給後人的形象一直是一個謙謙君子,其實仔細解讀歷史就會發現劉備並不像他表面的那麼謙虛,他其實是一個會將人玩於鼓掌中的高人,就連諸葛亮都沒有看透,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劉備和曹操其實有的一比。劉備雖然是漢室宗親,但是因為家道沒落他的生活中充滿了坎坷和挫折,淪為一個小商小販,但是劉備的意志卻是非常堅定的,並且他並沒有被生活中的困難所打倒。在劉備年紀還很小的時候,他便有要做皇帝的大志。

  • 11 # 輕擷棠梨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是一種複雜的生物。每個人都有正義的一面,當然,有時為自己多考慮一點也並不過分。三國中,人物關係錯綜複雜,每個人性格鮮明,有的人忠肝義膽,有的人陰險毒辣。

    提問中問到了劉備是奸詐還是厚道。劉備為蜀國,為漢室算是竭盡全力的。從他的種種行為來說,劉備奸詐算不上,頂多是有點私心。再說了,三國中有私心的人多了去了。劉備最初打的旗號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他有野心,想稱帝,但是要有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所以,他指出了自己稀薄的中山靖王的血脈,利用血脈,打出正統的旗號。這不是奸詐吧?這隻能說明劉備是個野心家,政治家。

    再提劉備對下屬可謂是惜才,愛才。三顧茅廬為臥龍,怒摔阿斗惜子龍,更有白帝城託孤給孔明留下可取而代之的遺旨,這些都很好的證明了劉備很擅長拉攏人心。他是一個很好的上位者,懂得知人善任。他給手下新人建功立業的機會,平衡新兵老將的關係,這種種都體現了他在用人方面的能力。帝王之術,用人之道本身就沒有想象的那般光明磊落,但用奸詐一詞來形容劉備就有些過激了。

    劉備作為帝王,是一代明君,他體恤愛民,仁德寬厚。作為主公,他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為君,為主,劉備都稱得上仁厚一詞。

  • 12 # 唯微與危

    厚道為用,奸詐為根,政治有人喜歡陰謀,有人喜歡陽謀。評劉備不能被三國演義左右,劉備是有政治才能的,夷陵之戰實被孫吳拖累。

  • 13 # 青史君

    我寧願相信他是仁義之君,因為這是他唯一可以招攬人才的招牌,是他在亂世賴以立足的資本,儘管有時候看起來並非出於本心,但是劉備不得不這麼做,實屬無奈之舉。如果一個人可以一輩子裝好人做好事,那麼他本身就是一個好人;同樣,劉備打著仁義的旗號,行得也是仁義之舉,我也相信他是仁義之君,而非奸詐之徒。

    三國之中,曹操、孫權、劉備,三人只有劉備是真的白手起家,畢竟骨子裡的皇室血液在幾代人的沖洗下所剩無幾,否則也不會窮困潦倒靠賣草鞋為生。他沒有曹操的官宦背景,不如曹老闆家有錢有勢,比不上曹操的謀略權術;自然也無法跟生下來就可以繼承父兄基業,一堆謀士武將相隨的孫權相提並論。

    劉備有什麼?他唯一有的就是微不足道的皇室血脈以及眾口相傳的仁義。

    人品好,並不是說說就算,是真正做出來的,是靠別人品評出來的。劉備就是這麼一個人,他顛沛流離,為了謀求霸業四處招攬人才,靠的也是仁義二字。《關羽傳》中說“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這種情義並不是誰都有。在關羽落入曹操之手後,曹操為了收復關羽不惜重金美女相贈,官拜漢壽亭侯。曹老闆這麼器重他,關羽仍然不為所動,說:“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言外之意,就是說曹老闆你對我很好,但是劉備對我更好,我不能背叛他。關羽重情重義,視忠義二字堪比性命。劉備如果是假仁假義,似他這麼自傲的人,怎麼可能甘心追隨?常言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張飛、關羽、趙雲都是萬人敵,願意跟著劉備,足以說明他是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而並非虛偽。

    再者,曹操進攻新野,劉備打不過就必須得逃,於是有了“攜民渡江”的故事。那麼問題來了,劉備拖著百姓那不是找死嗎?此時劉備說:“奈百姓相隨許久,安忍棄之?”這一故事《三國志》也有記載,說明的的確確是真的。有人說,這正是劉備高明之處,為了收買人心,胡扯!虛偽的人收買人心拿自己的性命收買嗎?假仁假義的人收買人心自己老婆孩子也不要嗎?

    另外,“三讓徐州”在《三國志》中也有記載,雖然陶謙沒有三次謙讓,但是也的確打算交給劉備,而劉備猶豫了一下最後接受了,這裡的猶豫,我覺得是他不好意思。還有“三顧茅廬”,正史記載,劉備請諸葛亮確實去了三次,而且非常恭謹沒有任何架子。

    說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說,劉表送給劉備荊州他不要,反而奪取劉璋的益州呢?因為赤壁之戰以後,劉備勢力迅速壯大,佔領了荊州就不得不從全域性考慮。東吳在赤壁之後實力也提升不少,下一步一定會有取西川的打算,劉璋黯弱無能,肯定守不住而向劉備求援。恰此時,張魯攻打益州,劉璋藉機向劉備求助,益州遲早要落入劉備手中,晚一步不如早一步,索性拿下了西川作為大後方,成就三國鼎立之勢。何況,劉備佔領益州之後,並沒有殺害劉璋以及他的部下,反而在蜀中贏得了好名聲,受到萬民擁戴。

    縱觀歷史長河,哪一個開國之君不是殺伐決斷,唯有劉備以仁義立國。《三國演義》中,不可否認羅貫中對劉備的仁義進行了誇大美化,反而讓人覺得有些虛偽,但是客觀從史料出發,劉備的確稱得上是仁君。

  • 14 # 美鑫玉

    三國的人物中,真正的奸雄不是曹操, 而是劉備。由於三國一書的作者從內心深處的抑曹仰劉觀點,自然就把曹操描寫成奸雄。 但三國讀的次數越多,就越覺得劉備才是真正的奸雄。 曹操本來也夠奸雄的資格了, 但有劉備在, 他實在不應該 ’榮膺’ 奸雄這一稱號. 看看劉備的一生: 吞劉璋, 迫劉表, 坑呂布, 騙曹操, 懵袁紹, 伐孫權, 摔阿斗, 囑孔明, 迎張松, 欺袁術. 無不體現其奸雄的性格.

    劉備每逢遇到生人做自我介紹的時候, 都不忘說一句, “我乃漢室宗親”. 要知道, 在那時侯, 人們的頭腦中正統思想還是根深蒂固的. 外姓都可以紛紛割地稱王, 擁兵自重. “漢室宗親” 當然應該得到承認和更多人的支援了. 這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善於自我包裝. 還別說, 這種包裝有時還真管用, 當初劉備在第一次見到張飛的時候, 只這一句就把張飛給鎮得服服帖帖, 張飛一說, 關羽也老老實實跟著幹起了革命事業. 後來劉備在進位漢中王和進一步升為蜀漢皇帝時, 這一條果然派上了大用場.

    劉備受到呂布的攻擊, 投靠曹操. 劉備胸懷大志, 又怕曹操看出來, 就每天在後園澆水種菜, 以為韜晦之計. 可曹操還是看出了他的 ”胸懷大志, 腹有良謀, 有包藏宇宙之機, 吞吐天地之志”. 有一次同劉備煮酒論英雄, 曹操竟說出天下英雄 ”唯使君與曹耳” 的話來. 以曹操的英雄, 尚不敢居劉備之先, 野心一下被識破, 劉備竟嚇得筷子都脫手掉到了地上, 就在這時, 外面正好響了個炸雷, 好一個劉備, 從容地拾起掉在地上的筷子, 並說: “一震之威, 乃至於此”. 曹操聽了, 一笑了之, 竟再不疑劉備. 詩曰: “勉從虎穴暫趨身, 說破英雄驚殺人. 巧借聞雷來掩飾, 隨機應變信如神”. 發生了這件事後, 劉備就整天尋機脫身.

    曹操擒了呂布, 是用是殺, 還在猶豫. 這時候最著急的是劉備, 劉備深知, 以曹操駕馭手下的本領, 完全可以控制住呂布, 如果二人聯手, 他的野心也許根本就不可能實現了. 於是就出現了下面精彩的一幕: 呂布被綁縛在地, 趁曹操出去的一會功夫, 呂布向當時曹操的座上客劉備求情, 劉備點頭答應. 一會兒, 曹操回來, 問劉備呂布怎麼處理, 是用還是殺? 劉備說: “公不見丁建陽, 董卓之事乎?” 這二人都是呂布先認作乾爹而後又親手殺之, 曹操當然知道. 那呂布聽了劉備的回答, 氣得破口大罵: “是兒最無信者”. 而曹操上了一當, 還以為劉備是為他好呢.

    劉備和曹操打仗, 趙雲在長坂坡於百萬軍中捨命救得阿斗, 血染徵袍, 精疲力盡的趙雲將正在懷中熟睡的阿斗雙手遞給劉備, 劉備接過阿斗, 卻一下摔在了地上, 並說: “為汝這孺子, 幾損我一員大將”. 趙雲一見, 忙跪在了地上, 哭著說: “雲雖肝腦塗地, 不能報也”. 劉備為什麼要用這種方法來撫慰趙雲呢? 實在是沒有辦法, 當時的劉備不像曹操, 他沒權沒勢也沒錢, 除了摔阿斗, 還真想不出什麼辦法來對趙雲進行感激和獎勵. 其實, 劉備這一著的用意, 就是後來的普通百姓也都瞧出來了, 不是有句歇後語叫做 ”劉備摔孩子 ------買人心” 的嗎?

    劉備被曹操擊潰後, 要到荊州依附劉表, 劉表不顧手下將領的極力反對, 接納了劉備.劉備初到劉表處時, 還規規矩矩, 小心翼翼, 劉表也一度認為劉備是個至誠君子. 後來有一次劉表請劉備喝酒, 劉備喝得差不多的時候, 失口說出了劉表的碌碌無能, 言外之意, 他要是有劉表的荊州九郡之地, 將會大展雄才. 根本就沒把劉表放在眼裡. 劉表聽了, 不僅非常不滿, 而且也開始提防劉備了. 最後只得把劉備派到外地去駐守

    正當劉備棲身袁紹處時, 關羽卻在袁紹的對頭曹操處大開殺戒, 殺的不是別人, 正是袁紹以為資本的愛將顏良和文丑. 顏良在戰場上被殺, 敗軍回報說是被一個赤面長鬚大漢殺的, 這時袁紹的謀士沮授說是劉備的拜把兄弟關羽殺的, 袁紹急喚刀斧手推出玄德斬之, 劉備忙說:”天下同貌者不少, 你怎麼知道赤面長鬚的人就是關某呢?”. 袁紹一聽, 馬上放了劉備, 還責備沮授說: “誤聽汝言, 險殺好人”. 於是袁紹又派大將文丑進攻曹操, 文丑又被關羽斬了, 這一次, 已經弄清了, 殺人者就是關羽. 袁紹又令把劉備推出斬之, 劉備不慌不忙, 又說: “曹操素忌備, 今知備在明公處, 恐備助公, 故特使雲長誅殺二將, 知公必怒, 此借公之手以殺劉備也”. 袁紹一聽, 有理. 反而責怪部下幾乎使他受害賢之名. 劉備又說要寫封信給雲長讓他來投袁紹, 袁紹聽了, 心裡很高興, 說: “吾得雲長, 勝顏良文丑十倍也”. 其實劉備此時最想做的就是自己如何從袁紹處脫身, 怎會還把關羽往這裡拉呢. 可憐的袁紹.

    脫身的技巧. 劉備脫身的技巧就是能看準要害, 一說就準. 劉備胸懷大志, 自然不肯久居人下. 先是曹操, 後是袁紹, 都一一上了他的當. 劉備自從被曹操說破雄心之後, 一直惴惴不安, 尋機脫身. 正好袁術在淮南混不下去了, 想投袁紹, 曹操最怕的就是二袁聯合, 劉備當然也清楚這一點. 於是, 在劉備就對曹操說: “術若投紹, 必從徐州過, 備請一軍就半路截擊, 術可擒矣”. 曹操正愁這件事呢, 一聽馬上同意. 劉備急急忙忙帶軍離開了許都, 關羽和張飛還不明白劉備為什麼這麼匆忙, 劉備告訴他們, 他現在是籠中鳥, 網中魚, 如何不急? 劉備走後, 曹操聽了謀士的話反應過來, 馬上派人追回劉備, 劉備對派去的人說, 將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 何況我已和皇帝說過了. 就這樣輕鬆地逃離了樊籠. 劉備在袁紹處時, 對關羽殺顏良文丑的事算是蒙過去了. 下一步就是如何脫身, 劉備看準袁紹敗於曹操以後, 正想的是天下有誰能和他聯合抗曹, 於是就對袁紹說: “劉景升鎮守荊襄九郡, 兵精糧足, 宜與相約, 共攻曹操”. 袁紹說派人去過, 但他不同意. 劉備忙說: “此人是備同宗, 備往說之, 必無推阻”. “紹大喜從之”. 就這樣輕易地蒙過袁紹脫身了.

    劉備在迎張松的過程中充分顯示他的奸雄性格. 張松何許人也? 乃蜀中劉璋手下一謀士, 是個賣主求榮的主. 卻說那張松看透劉璋的暗懦無能, 決定將西蜀出賣, 他的首選是當時勢力最大的曹操, 可惜張松去的時機不好, 那時曹操剛剛打敗了幾個勁敵, 正在躊躇滿志, 目中無人的時候, 根本沒把張松當回事. 於是乎, 張松的熱臉貼在了曹操的冷屁股上, 偏偏這買主求榮的張松也是個吃軟不吃硬的主, 雙方鬧僵, 曹操要殺張松, 多虧眾謀士相勸才沒有被殺, 弄得張松灰頭土臉地逃回. 故事就發生在這時, 張松受辱於曹操, 因為出發前說了大話, 沒法回川交待, 聽說劉備在荊州, 便想取道荊州看看劉備的為人. 剛到郢州界口, 就見劉備派大將趙雲帶五百來人的隊伍迎接他來了, 用現在的話說, 就到外省的地界去迎接. 來到荊州界首, 關羽又領人馬來迎接, 上馬前行了三五里, 劉備領著諸葛亮和龐統, 親自來迎接 (量一張松在劉備眼裡真的那麼重要嗎? 意在西川也. 在曹操處劉備豈無細作?). 和曹操一對比, 張松好不感動! 張松在荊州, 一連三天, 全是宴請, 劉備絕口不提川中之事, 張松臨走, 劉備依依不捨, 甚至潸然淚下, 張松終於被感動得不行了, 親口將西川交給了劉備並答應做內應. 事後的局勢發展證明, 這是劉備後來能夠成功取得西川的重要開端. 這也說明, 劉備早在荊州時, 就已把在西川的 ”宗親” 劉璋視為獵物了. 入川后滿口的 ”宗親” 自然也是欺騙路人的了.

    益州的劉璋受到張魯的進攻, 請劉備進川幫助對付張魯, 哪知引狼入室, 劉備比張魯還很, 乾脆奪了劉璋的全部基業, 把 ”宗親” 劉璋發配到荊州. 劉備剛一進川的時候, 左右的謀臣武將們都勸劉備在劉璋迎接他的時候除掉劉璋, 劉備堅決不同意, 說劉璋是他的宗親, 怎麼忍心殺劉璋呢. 後來在宴會上龐統等不聽劉備的命令, 硬是想殺掉劉璋, 這下劉備讓龐統等逼極了, 才說了真話: “初到蜀中, 恩信未立; 若行此事, 上天不容, 下民亦怨.” 龐統等這時候才明白, 劉備不是不想殺掉劉璋, 而是時機未到, 殺掉以後也很可能失去人心, 很難站得住腳. 可謂深謀遠慮, 連 ”鳳雛” 龐通也甘拜下風.

    劉備當上了蜀漢的皇帝不久, 鎮守荊州的關羽被東吳的呂蒙用計殺害並奪回了荊州. 劉備失去了荊州和關羽, 要起傾國之兵討伐東吳, 以諸葛亮為首的大臣極力勸諫, 都認為兩個小國應該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強大的曹魏. 一生對諸葛亮言聽計從的劉備這一次卻沒有聽諸葛亮的, 蓋因他認為當時以他的力量有能力先滅東吳, 滅了東吳, 自然增加了與曹操抗衡的本錢. 最終還是親自帶領七十五萬大軍征討東吳, 劉備的這一行動, 當然不排除他為關羽報仇的原因, 但另一個更重要的動機是他想先統一南方, 再與曹操抗衡. 否則, 在東吳同意交出所有仇人和交還荊州之後, 他就該收兵了.

    劉備被東吳的陸遜一把火燒得逃回白帝城, 七十萬大軍盡數化為灰燼, 又氣又急又羞, 得了重病, 自知不起, 於是把諸葛亮叫到塌前, 對諸葛亮說: “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邦定國, 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 則輔之; 如其不才, 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諸葛亮聽了, 當時就把頭磕得流出血來了. 其實, 阿斗可輔不可輔, 劉備自己最清楚, 俗話說, “知子莫如父”, 諸葛亮也清楚. 正因為知其不可輔, 才有了這一番遺囑, 意思是要諸葛亮明知其不可輔也 ”硬要輔”. 完了, 又命令幾個兒子拜諸葛亮為義父. 你想, 經過這一番折騰, 諸葛亮不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才怪呢. 劉備死後, 諸葛亮一直扶著那個扶不起來的阿斗, 直到病逝於五丈原.

    劉備是不是奸雄啊?

  • 15 # Eleazarchen

    劉邦性格:

    呈豁達大度、平易近人和陰狠猜忌的雙重性,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性格有著不同的作用。在建國過程中,前者發揮著主導作用,吸引團結了一批文臣武將,使劉邦集團最具活力、智慧和凝聚力。在稱帝以後,其陰狠猜忌的一面則日益膨脹,對剷除異姓王,鞏固劉氏家天下,維護君臣等級制,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在抬高劉邦品德一方的觀點中,他是一個遊蕩好色的混混惡棍,在家的時分毫無勞作之心,也沒有經濟支出,常常與人聚在一起飲酒,起兵後以利為先,不念子女之情,言而無信,濫殺罪人。劉邦的惡棍是他的父親劉太公說的。在他當了天子後,有一次飲酒喝醉了,在野堂上抱怨起父親,說晚年父親總說本人沒出息,不會購置產品,不如二哥。事實上,劉邦也的確有過不好的舉動,如在流亡時幾回踢下年幼的惠帝和魯元公主。

    《史記》中寫道劉邦為了本人的安危還丟棄過本人的子女,闡明他是個無私、狠心的人。事先劉邦在彭城被項羽打得潰敗流亡,因為敵軍的緊逼,在流亡時三次把年幼的惠帝和魯元公主踢下車,以加重分量跑得快些,幸虧夏侯嬰把他們救了。以是作為父親,劉邦是不合格的。他是一個極不刻薄、心慈手軟、刁滑的人。登上帝位後,劉邦逐步猜疑、排斥那些勞苦功高的同性王,用武力、計策等手腕除掉了韓信、張敖、彭越等人,並讓劉氏家屬的人代替他們。

    他本身的品德也是起了很高文用的。他們以為劉邦漂亮謙遜,有仁愛之心,有必然責任感,體恤蒼生。劉邦晚年還在做亭長時,擔任押送犯人,他卻在路上把他們都放了;進入關中後約法三章,公佈了一些利民政策;漢代樹立呈現兵變,他就親身帶兵安定,因而他是史上首位親征的天子。

    以上歷史資料顯示劉邦的另一面,說不上奸妰還是厚道,只是當時形勢而論,劉邦自私自利一面較嚴重,劉邦性格上是個雙面人,因為劉邦自帶雙重性格,當時的劉邦在父母眼裡真的是好吃懶做,不學無術喝酒好色真是個大壞蛋,天下的壞劉邦應有盡有,即使父母看不上劉邦,劉邦的習慣己經難改,但是劉邦心中鴻浩志沒去表現,骨子裡的浩瀚正氣還是在江湖中有所表露,在成立劉邦集團時的大哥風範還是有所展現的。

    獵手各界人士出身貴族;知識分子;普通人士等跟隨劉邦創天下,大家也是為了共同利益聚在一起各有所圖,劉邦分清形勢不在話下,終究不食言滿足大家一起共事的同僚們,到最後劉邦打下江山稱霸皇帝,有仁德之心給跟隨者的官位與之前的合約兌限上崗。劉邦稱霸王道優點多於缺點,堅定不移的實現自我理想,吃苦耐勞;默默忍受;把握機會說明劉邦的情商是高人一籌的,反觀有自私自利的一面性格,也是劉邦有不服輸的一種固執心在裡面,以致做皇帝之後的猜疑心和有些大脾氣,就像現在說的話是官長脾氣長,瞭解劉邦的跟隨者只有張良的相勸劉邦方能聽進去。一分為二的看劉邦好的一面是自帶的有仁德之心,另一面是自己脾氣格性形成的,大家還是學習劉邦皇帝的優點吧!(圖片Cr瀏覽器)

  • 16 # 影音心靈剪輯

    這個問題我很難去說,只能跟你講要對事不對人,劉備一輩子都在做什麼事,不管他心裡怎麼想。他做的是好事就是好人,厚道。壞事就是壞人,奸詐

  • 17 # 腦洞趣味歷史

    年輕的時候,我也瞧不起劉備,總覺得這人老是哭哭啼啼,打敗仗,真是太沒用了!

    誰有事沒事老拿自己的出身說事?這不就是為了往臉上鍍金嗎!

    誰會扔好不容易被救回來的兒子?這不就是為了收買人心嗎?虛偽!

    也許是因為過了年少輕狂的時候,如今再看劉備,我對他只有敬佩:

    一個編草鞋為生的窮人家的孩子,他憑藉復興漢室的理想,在亂世中敢與曹操、袁紹、袁術、劉表、呂布、孫權等等當時雄踞一方的軍閥們抗爭,並且最後還建立了蜀漢政權,這樣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劉備是怎樣一個人,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意見,但若是單以“奸詐”或者“厚道”這樣的形容詞來評價他,卻又過於片面。借用曹操的話來講,劉備是一位足以和他比肩的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

    翻開劉備的履歷,他從來不是一位聖人。

    如果非要形容他的性格,那他是一位心懷天下蒼生的帝王,同時也是一位你對他好,他也對你好,你對他不好,他也會對付你的普通人。

    劉備在黃巾起義中,立下功勞,成為安喜縣縣尉時,因為督郵瞧不上他,想解除他的官職,劉備便和關羽、張飛兩兄弟一起把他綁了起來,毆打了兩百下。

    這說明劉備也是一位普通人,他跟我們一樣,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別人欺辱他,他同樣也想著報復。

    但他和我們不同的是:劉備很會反省自己的行為,他始終約束著自己行事。

    當某人是一位小人時,“權力”會考驗一個人的道德水平,他對待敵人的態度便是他人格的映照。

    劉備擔任平原相時,郡民劉平瞧不起他,認為讓劉備這樣的人擔任重職,對自己是羞辱。

    因而,劉平做了個決定:他派出刺客去刺殺劉備。

    這刺客不是那種穿著夜行衣,悄悄去劉備房裡,便完成了工作那種,他也需要想好“怎麼接近劉備”。

    刺客在接近劉備的過程中,他發現劉備待自己這個陌生人禮遇有加,他竟然有些“小感動”:不能這樣,我可是個沒有感情的刺客啊!但是,劉備對我這麼好,我實在不忍心……

    承受著良心考驗的刺客,終究拜服在劉備的人格魅力之下,他找到劉備坦誠了一切,劉備知道他是來殺自己的刺客後,並沒有為難他,而是很爽快的放他離去了。

    提到劉備,最讓我感觸的其實是他的“韌勁”,是什麼驅使一個40多歲的中年人,在多次創業失敗後,依舊滿懷熱情去做一件事情?

    當年,劉備在劉表手中得不到重用時,他看到自己大腿上長肉時,竟大哭出聲: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裡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理想這東西,口頭上說爛了,為何到了劉備這裡他卻能用自己的一生去踐行?

    如果說這還不值得敬佩,其實我們去評價劉備的理想時便已經失去了資格,除非我們也能如他這般真正意義上做到“堅持不懈,直到成功”。

  • 18 # 小佳傑

    劉備——最負美名的一代奸雄

    相比於劉備,司馬昭,曹操,司馬懿的奸詐真是小巫見大巫了。其他人奸詐能演善裝,都有奸詐之名。劉備奸詐,卻還能留下仁德美名,袁術都稱劉備為“厚道之人”,劉備實在是奸詐中境界最高的集大成者。

    桃園三結義和平原縣縣令為劉備發家賺得了原始積累,假裝偶遇公孫瓚,混入十八鎮諸侯聯盟,又憑藉三英戰呂布一站成名。而劉備欲擒故縱的本領也是爐火純青的,三讓徐州,巧借荊州,豪奪西川,打著借的名義就把人家的地盤給佔了,還贏得了仁德美名。

    和曹操煮酒論英雄,面對曹操的試探,劉備假裝糊塗,迂迴搪塞,全身而退。在獻帝面前又以血衣反曹,使得獻帝親修皇譜,賜他劉皇叔之名,為其的政治生涯加蓋了皇室的公章,從此他以皇叔自居,打著代表興復漢室之名,行謀圖霸業之實。

    長阪坡趙雲百萬軍中捨命救阿斗,劉備覺得無以為報,竟能狠心上演摔孩子的戲碼,讓趙雲吃了秤砣鐵了心地跟定他。臨終託孤時,他又瞄準了孔明的性格,說出:“君可自為成都之主。"這等逆反言語,令孔明惶恐不安,從此任勞任怨,輔佐劉禪。

    帝王心術向來高深莫測且冷血無情。人一旦走上權欲的巔峰,就再難迴歸本真了,劉備也不例外。瞭解三國的朋友都聽過白帝城託孤的故事,這是劉備夷陵之戰失敗後退守白帝城,向諸葛亮託付身後事的故事,白帝城託孤是蜀國的轉折點,從此蜀國大權轉移到諸葛亮手上,而實際上這是劉備一個陰謀。

    劉備託孤時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翻譯起來就是“先生的才能十倍於曹丕,一定能夠安邦定國,完成我們的大業。如果我這個兒子是可以輔佐的,請先生輔佐他;如果他不中用,請先生自行其是”,但這句話裡暗藏著一個巨大陰謀,諸葛亮被劉備給套上了。

    第一、劉備沒那麼偉大

    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怎麼可能拱手讓人?熟讀三國的人都知道,劉備的寬仁無私、偉大愛民都是裝出來的,那是他收買人心的手段;第二、史無前例

    在劉備之前託孤的事業不少,但從沒有任何一個帝王把基業都託孤送給異姓的,封建社會君臣關係分明,所以劉備不可能有這種思想;第三、猜忌

    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沒有好到贈送江山的程度,相反他對諸葛亮還存在猜忌;第四、權臣的擔憂

    劉備提到了曹丕,曹丕是什麼人?那是曹操的兒子,曹操架空了皇帝就被天下人罵為“漢賊”,倘若諸葛亮真取代了劉禪,那他會被罵成什麼?

    所以劉備並不是真正想把江山送給諸葛亮,既然如此,劉備託孤的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中暗藏什麼玄機?

    後世有學者研究,稱劉備的託孤乃是“陰懷詭詐,其意甚明”。劉備在蜀漢最信任的人是關羽、張飛、龐統、魏延、法正等人,他對諸葛亮是有猜忌的,此時除了魏延其他人都不在了,他總不能託孤給魏延吧,何況當時諸葛亮已經是丞相了,劉備說那句話就是把諸葛亮逼到死角,讓他無迴旋餘地,諸葛亮只得跪下來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就是劉備的陰謀,諸葛亮不得不被他算計。

    劉備為什麼要這樣閃爍其詞的表達出臨終的意思,因為他終究還是對諸葛亮不完全放心。二人關係最好的時期應該是從隆中對到赤壁之戰間,此後在三國曆史上就很少見到諸葛亮的記錄了,劉備入蜀帶龐統、攻打漢中帶法正,而此時諸葛亮在幹什麼呢?主要是鎮守成都富國強兵、徵調賦稅等等,相當於蕭何的後勤工作而已,在正面戰場上,劉備是不讓諸葛亮上的。

    諸葛亮號稱“臥龍”,單從這稱呼上就不能不讓劉備設防。劉備託孤核心就八個字:“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八個含義很深,主要在於最後一個“取”子,很多人理解為“取代”,但小編認為不是這樣,之前說了諸葛亮取代劉禪是不現實的,所以這個“取”字應該是“選取”的意思。劉備有三個兒子,依次是劉禪、劉永、劉理,劉備的意思應該是老大不行老二上,老二再不行就老三上,“君可自取”應是賦予諸葛亮選取廢立之權,而不是取代之權,當然廢立之權也已相當大了。

    諸葛亮被劉備託孤時的話逼得退無可退,只得接下蜀漢這盤大棋,忠心輔佐傻不拉幾的弱智劉禪,六出祁山討伐中原,最終死在未竟的北伐大業上,這也算劉備死後給他的壓力,自己被套上了枷鎖,讓劉備給算計了。

  • 19 # 談天說地那些事兒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同時被多次拍成了電視劇。劉備就是其中重要人物之一,被貼上了“仁義厚道”的標籤,但是劉備的“仁義厚道”是真的嗎?答案是否定的,劉備很奸詐,但是這種奸詐是仁義的奸詐、厚道的奸詐。

    劉備(公元161年~公元223年),字玄德,又叫劉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後代,公元221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

    劉備為了收買人心裝作自己很仁義、很厚道,這是他奸詐的一種表現,其實這種奸詐可以理解為仁義的奸詐,厚道的奸詐。也可以諒解,他的對手是曹操,不奸詐不行啊,不奸詐也許就見不到明天的太陽了。生在那個年代,要想成就一凡事業,光靠厚道是行不通的,還需要奸詐。

    “煮酒論英雄”大家都知道吧?酒桌上劉備說話遮遮掩掩,非常謹慎,當曹操說道,“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曹爾”,劉備聽後,如驚弓之鳥般露出極度恐慌的樣子,也恰逢此時天上打雷,劉備機敏反應也快,說道,是因懼怕雷聲才如此驚慌。試想劉備當時要是不這樣回答,結果會怎麼樣呢?估計也就不會有後面的魏蜀吳三國鼎立了。曹操很狡詐,看來與劉備比起來,還是有所不及啊!

    再者,劉備稱帝后,建立了蜀國,卻打著漢朝的旗號。此外白帝託孤之後,對諸葛亮說他的兒子如果沒有能力可以取而代之,用現在的一句話說,套路,全是套路,諸葛亮也要試探,好奸詐!

  • 20 # 君臨格史

    劉備,蜀漢的開國皇帝,三分天下有其一,對其評價並不能簡單的歸類為奸詐或厚道,如果非要從這兩個詞中選一個的話,我寧願相信劉備是厚道的。具體原因,請看我的分析:

    劉備是非常聰明的人,但聰明不等於奸詐。

    同所有作出非凡成就的人一樣,劉備從小便立有大志。劉備本為中山靖王之後,代代相傳,到他父輩時家境已經衰落。少年時與母親織蓆販履為生,生活非常困難,但這些並不影響劉備少有大志的夢想。

    在他家附近有一顆大桑樹,樹身高大,樹冠就像一個車蓋一樣,著實不凡。劉備與其它小孩在樹下玩樂時,指著桑樹說:“我將來一定會乘坐這樣的羽葆蓋車”。

    劉備少年時便脫穎而出,以至於得到族中長輩劉元起認可,認為劉備不是一個平常人,寧願資助他完成學業。伏波將軍陳登對劉備的評價是:“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曹操的謀士程昱說:“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曹操更是發出了“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樣的感嘆。

    即使是劉備的對手,也以"雄才"、"雄姿"、"英雄"這樣正面的詞彙來評價他,可見"奸詐"一詞並不適合劉備。

    從劉備的事蹟事看,用"厚道"一詞來形容再合適不過。

    劉備因討伐黃巾起義而崛起,因功任平原相期間,樂善好施,深得人心,即使是普通百姓,都可與他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甚至感動了行刺自己的刺客,不忍心殺害劉備,而是坦露實情而離去。

    劉備在徐州時,徐州牧陶謙病重,對屬下說:“非劉備不能使徐州安定。”陶謙死後,麋竺率徐州民眾迎接劉備接管徐州,劉備不受。在陳登、孔融的再三勸說下,劉備才領徐州。劉備在荊州時,劉表病重,準備把荊州託付於劉備,劉備再次不受。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親率大軍南下,形勢危急,諸葛亮建議劉備攻打劉表兒子的劉琮,佔據荊州,但劉備因和劉表有舊,不忍相奪。劉備敗退當陽之時,劉琮的部下以及很多荊州士人投靠劉備,十餘萬民眾跟隨劉備撤退,日行十餘里,劉備不忍拋下眾人!”

    奸詐之人,可能隱瞞一時,但絕不會隱瞞一世,如果真的一輩子沒有露出奸詐之行,怎麼會有奸詐之名呢?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這是劉備臨死之前教育自己的兒子劉禪的話,將死之人說出這樣的話,會是奸詐之人嗎?

    劉備不喜愛讀書,但喜歡狗馬、音樂、華服;劉備不愛說話,但能善待下人;劉備喜怒不形於色,但喜歡結交豪傑。

    相比於曹操的霸氣,孫權的福氣,劉備給人留下的則是義氣的形象。不管是"桃園三結義"、還是"三顧茅廬","忠厚之人"、"仁義之士"是劉備的標籤,也是劉備的致勝法寶。

    以現代營銷管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劉備的策略,這叫差異化經營。相比於曹操、孫權,劉備在地盤、根基、人才等等方面均不如對手,如果想嬴得市場,就要揚長避短,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劉備手中的牌不多,能夠打出的只有是漢統正統,和仁義之名,這二點也確實助劉備創下了一番功業。

    所以說,以仁義之名,行仁義之事,無可非議,不能以奸詐一詞來否定劉備所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現在的網紅?為什麼說我們社會需要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