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4
回覆列表
  • 1 # 翔兒說

    是患病不愈而卒,終年七十三歲

    葬於魯城北泗水岸邊。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唯獨子貢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魯華人從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裡。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受到人們的奉祀。

    都說聖人長壽,墨子活了92,孔子只有73歲,那是與孔子晚年受到幾次打擊分不開的。

    69歲時,獨子孔鯉去世。71歲時,得意門生顏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極,哀嘆道:“天喪予!72歲時,突然得知子仲由在衛死於國難,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曆二月,孔子寢疾7日,齎志而歿。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說《春秋》為無名氏所作,孔子修訂)。

    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拓展: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

    孔子聖賢圖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 2 # 漂泊遠方的刺蝟

    孔子是患病不愈而卒,終年七十三歲。

    魯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門生子路死於衛國內亂,而且還被剁成肉醬。經過這一系列打擊後,孔子知道自己時日不多。

    魯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貢來見孔子,孔子柱杖依於門前遙遙相望。他責問子貢為何那麼晚來見自己。於是嘆息說泰山將要坍塌了,樑柱將要腐朽折斷了,哲人將要如同草木一樣枯萎腐爛了。

    孔子流下了眼淚,講到天下無道已經很久很久了,沒有人肯採納自己的主張。自己的主張不可能實現了。夏朝的人死時在東階殯殮,周朝的人死時在西階殯殮,殷商的人死時在兩個楹柱之間。昨天黃昏夢見自己坐在兩楹之間祭奠,自己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

    魯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終年七十三歲,葬於魯城北泗水岸邊。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唯獨子貢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魯華人從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裡。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孔子受到人們的奉祀。

  • 3 # 飛哥說史

    孔子3歲喪父,隨母親顏徵在移居闕里,並受其教。孔子幼年,“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少時家境貧寒,15歲立志於學。及長,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虛心好學,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30歲時,已博學多才,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一位學者,並在闕里收徒授業,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範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歲時,因魯國內亂而奔齊。 為了接近齊景公,做了齊國貴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孔子說:“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極為讚賞,欲起用孔子,因齊相晏嬰從中阻撓,於是作罷。欲起用不久返魯,繼續鑽研學問,培養弟子。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 由於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則之” 52歲時由中都宰提升為魯國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魯、齊夾谷之會,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齊景公欲威脅魯君就範,孔子以禮斥責景公,保全了國格,使齊侯不得不答應定盟和好,並將鄆、龜陰三地歸還魯國。 孔子54歲時,受季桓子委託,攝行相事。他為了提高國君的權威,提出“墮三都”、抑三桓(魯三家大夫)的主張,結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對,未能成功。55歲時,魯國君臣接受了齊國所贈的文馬美女,終日迷戀聲色。孔子則大失所望,遂棄官離魯,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另尋施展才能的機會,此間“幹七十餘君”,終無所遇。 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魯國季康子聽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勸說,才派人把他從衛國迎接回來。 孔子回到魯國,雖被尊為“國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繼續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弟子三千餘人,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者七十二人。 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為後人所稱道。他先後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了全面整理。 老而喜《易》,曾達到“韋編三絕”的程度。 69歲時,獨子孔鯉去世。71歲時,得意門生顏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極,哀嘆道:“天喪予!天喪予!”這一年,有人在魯國西部捕獲了一隻叫麟的怪獸,不久死去。他認為象徵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現又死去,是天下大亂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書的編撰。 72歲時,突然得知子仲由在衛死於國難,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曆二月,孔子寢疾7日,齎志而歿

  • 4 # 情商第一課

    幾乎所有的史學家都認為孔子是病死的,那麼孔子到底是得的什麼病而去世的呢?我們從《論語》中並沒有看到孔子死前對自己症狀的描敘。只知道有一次孔子生病了,子路為他禱告,孔子知道後說:我早就禱告過了。這說明孔子對自己的病比較瞭解,不是很危重。

    《論語》一書對孔子的言行記錄非常詳細,就連“始作俑者,無其後乎。”這樣近似潑婦罵街的話都記錄在冊。為什麼就沒有孔子病情的記錄呢?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孔子不是病死的。會不會是意外死亡呢?雷擊,溺水,陣亡,中暑,凍傷等等沒有任何記載,何況孔子死於4月11日,當時春意盎然,Sunny明媚,魯國歌舞昇平。意外死亡近乎荒唐。

    是不是他殺呢?孔子雖然有政敵,晚年做官也可能得罪了有些人,可孔子為官清廉,又有誰去謀殺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呢?更何況孔子德高望重,弟子數千,謀殺談何容易?謀殺之說沒有根據,不能成立。有沒有可能自殺?孔子一生多災多難,然而孔子意志堅強,從未放棄理想。何況他胸懷博大,智慧如海,自殺沒有任何理由。那麼孔子到底是怎麼死的呢?孔子死前到底做了哪些事呢?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終於完成了《春秋》這篇傾注了自己畢生心血的歷史鉅著。 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為國老,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注於教育和古籍整理。孔鯉、顏回、子路皆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5年後,孔子逝世,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 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

  • 5 # 肥肥大狗熊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顏回不幸早逝,得意門生子路死於衛國內亂,兒子孔鯉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這一連串的打擊之下,筆者猜測孔子的身體健康受到了極大的損害,孔子於公元前479年農曆二月十一日73歲時(72週歲)與世長辭。

  • 6 # 順其自然1317

    跟隨孔子時間最長是子路,在衛國內亂中身亡,被剁肉泥,孔子聽到訊息悲傷至極,本來就風燭殘年身體本來虛弱,子貢來了說泰山倒了,頂梁折了,哲人死亡說完七日後死亡。弟子心誠在墓前搭屋棚服喪。

  • 7 # 呂永軍123

    孔子是病死的。按中國傳統文化來講,聖人是要長壽的。莊子活了83,孟子活了84,墨子活了92,為什麼孔子才活了73呢?

    這是因為一,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只活了32歲,在孔子71歲時死了,這件事對孔子的打擊非常大。魯哀公曾問孔子,你的弟子裡面哪一個最好學?孔子說:“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無。”因顏回是傳孔子道的人,顏回之死使孔子之道不傳也,這是對孔子的第一個打擊。

    第二,孔子晚年,有一天在家裡坐著,忽有弟子來告訴他說,魯國的郊外出現一隻麒麟。孔子聽後特別高興,就跑去看。結果沒等孔子跑到,又有弟子來報說,麒麟已被人們打死。孔子聽後一下子從馬上跌落下來,大號,之後七天七夜不省人事。等到睜開眼睛,他第一句話就問麒麟之事,弟子們不理解為什麼。孔子說,麒麟的出現是太平盛世的徵兆,天下有了太平盛世,麒麟才會出現。可是麒麟剛一出現就被打死了,太平盛世還沒到來就被扼殺在搖籃裡了。這就是著名的“西獵獲麟”,這一次孔子也受了深深的打擊。

    孔子只有一子,名叫孔鯉,亦早逝於孔子。老年喪子也對孔子打擊不少。

    聖人為天下蒼生憂,縮短了壽命,只活了73歲(虛歲)。去世時,弟子紛紛在其墳前修茅廬,為他守靈三年。孔子晚年有個最喜歡的弟子叫子貢,為孔子守靈6年,足見他們之間的師生情誼。

  • 8 # 上官敏學

    孔子是怎麼死的?()

    首先來看看孔子的影響力和成就: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國家的祖先同等級別的“大祀”。

    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本來應該是自信的,滿足的,有那麼多的好學生,自己又有那麼多的學術建樹,足以名垂千古。

    都說聖人長壽,莊子活了83,孟子活了84,墨子活了92,孔子只有73歲。

    除了年齡越來越大,身體越來越差之外,與孔子晚年受到幾次打擊分不開。

    晚年孔子的心中可謂是一片悲涼。

    首先,“吾道不行”。“克己復禮”、“吾其為東周”的理想徹底破滅,社會不但不見起色,而且比以往更糟。老年孔子飽嘗理想破滅的灰心和英雄垂暮的無奈。

    再者,兒子孔鯉先己而去,孔子深受老年喪子之痛。

    不久,最好的學生顏回死了。“天生顏回是來輔助我的,他死了,這不表明天要亡我嗎?”孔子這樣想,所以他痛苦到呼天搶地:“天喪予!天喪予!”

    更要緊的時,有人在鉅野的大澤裡狩獵打死了怪獸,人們不認得,以為“不祥”。孔子看後說:“這是麒麟啊!”這就是“西狩獲麟”。這件事對孔子打擊很大!

    麒麟本是太平神獸,只有天下清平,祥瑞才出現,得天而應人。

    現在麒麟出非其時,自取其亡,孔夫子認為這是老天爺來暗示自己,召喚自己,是自己將歿之證!所以孔子“見麟”後大驚失色,喟然長嘆:“吾道窮矣!”

    最後,幾個月後,翻過年頭,也就是孔子七十三歲這最後一年,忠心耿耿的子路又死了。“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予者,其由與!”而今,子路也死了。老先生傷心之極,大病。

    這已是孔子在世的最後七天,子貢來了,他是聞訊專程來看望老師的。

    子貢遠遠望見老師顫顫巍巍拄著一根柺棍在門前,沒等走到跟前,就看到老師兩行清淚,哽咽著說:“子貢啊,你怎麼來得這麼晚呢……”就再也說不下去了。

    慢慢地,孔子緩過氣來,作歌曰:“泰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哼完,已是淚流滿面。

    子貢看著老師老淚縱橫地感傷,看著老師風中殘燭般衰朽,肝腸寸斷……

    七天後,孔子離開了人間。

    ~~~~~~~~~~~~~~~~

  • 9 # 高山上的飛鳥

    孔子是患病不愈而卒,終年七十三歲。

    魯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門生子路死於衛國內亂,而且還被剁成肉醬。經過這一系列打擊後,孔子知道自己時日不多

    魯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終年73歲。

    葬於魯城北泗水岸邊。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唯獨子貢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魯華人從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裡。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受到人們的奉祀。

    擴充套件資料:

    孔子的教育成就: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複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範,“仁”為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

    “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由於孔子保守的政治態度,因此對待經濟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

    比如魯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從法律上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時代的重大經濟改革;但是據《左傳》說,孔子修《春秋》時記載“初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也”。

  • 10 # 歡樂頌歡樂GO

    公元前399年,古希臘最偉大的哲人之一、西方哲學的奠基者蘇格拉底離開人世。作為雅典公民,蘇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不敬神和敗壞青年等罪名處以死刑。

    他在死前說了什麼,做了什麼(資料圖 圖源網路)

    蘇格拉底之死成為西方哲學歷史上一樁意義非凡的事件。而在蘇格拉底去世前的八十年,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時年73歲的聖人孔子離開了人世。孔子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聖哲,他一生的作為對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孔子是怎麼死的?他在死前說了什麼,做了什麼,並不為人所熟知。

    好在有《禮記·檀弓》的記載,讓我們得知了聖人在臨逝前的幾天,發生了什麼。這是看似與往常無異的一天,但不同的是,這一天,孔子特別早就起來了。更為反常的是,起身後的孔子沒有像往常一樣,端正地拄著手杖,以合乎禮儀規定的莊重姿態出現在弟子面前,而是徑直將雙手背在身後,將手杖的一端拖曳在地上,顯示出一副非常鬆弛,甚至看起來有些太過散漫隨便的樣子,大搖大擺地散著步走到門前,開口便唱道:“泰山將要坍塌了吧?棟樑之木將要壞掉了吧?哲人將要病逝了吧?”歌罷,便進了屋子,對著門坐下。這一舉動也極為反常,因為根據禮制的規定,君子是不應該對門而坐的。

    蘇格拉底之死(資料圖 圖源網路)

    弟子子貢聽到了孔子的歌聲,馬上警覺到了異常,自言自語道:“泰山將崩,我還仰望什麼呢?棟樑將要折壞,哲人將要病逝,我還效仿什麼呢?先生這恐怕要生病了吧!”於是快步走進了屋子。孔子見子貢進來,嘆了一聲:“賜,你怎麼來得這樣遲啊?昔日,夏后氏時代的人把棺柩停放在堂的東階之上,而殷商時候的人把把棺柩停放在兩楹(堂屋前面的兩根柱子)之間的地方,周代的人則把棺柩停放在堂的西階之上。我孔丘是殷人的後代,昨天晚上我做了個夢,夢見我坐在屋子兩楹之間被人祭奠。現在聖明的君王不出現,而天下誰能尊我在兩楹之間的位置上呢?這恐怕預兆我快要死了吧。”從這天之後,孔子便臥病不起,七天之後便溘然長逝。

    在這段記載中,我們看到,孔子對自己的死亡似乎具有某種確切的預知。孔子一生禮度自守,貌恆矜莊,卻在這一日表現出種種不合禮的舉動,正是在向弟子們無聲地傳達自己將不久於人世的訊號。但孔子向子貢描述的“兩楹夢”,不僅在表達一個關乎死亡的預兆,還另有一層意思:房屋宮殿的兩楹之間,原本是諸侯國君處理政事的地方。

    對命運不予的無力與無奈(資料圖 圖源網路)

    和堯、舜、禹、湯這些前代的聖王相比,孔子雖然也是聖人,但命運給予他最大的反諷便是,一生棲遑周流於列國之間,始終無法獲得一個施展抱負的位置。而孔子夢到自己坐在兩楹之間被人祭奠,他想到的是,在這春秋亂世之中,始終沒有出現能夠終結這亂世的聖明天子,自己又如何可能被這樣的聖明天子尊為諸侯之君,坐在兩楹之間呢?可以說,無論是孔子所唱的歌,還是他所述的“兩楹夢”,表達的都不是孔子對大限將至的哀傷或者恐懼,而是聖人對己道不行於天下的深深悲涼,對命運不予的無力與無奈。

    一個身負偉大使命的聖人(資料圖 圖源網路)

    但孔子直至臨終,仍然沒有放棄對弟子的教誨和對天下人命運的關懷。聖人死前的這一幕,既是真切的,也是沉重的,但更是動人的。它讓我們看到,一個身負偉大使命的聖人,是如何認清他的使命,又是如何坦然地面對他的命運。

  • 11 # 老森

    孔子是患病不愈而卒,終年七十三歲。

    魯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門生子路死於衛國內亂,而且還被剁成肉醬。經過這一系列打擊後,孔子知道自己時日不多

    魯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終年73歲。

    葬於魯城北泗水岸邊。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唯獨子貢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魯華人從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裡。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受到人們的奉祀

    孔子的教育成就: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複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範,“仁”為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

    “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由於孔子保守的政治態度,因此對待經濟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

    比如魯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從法律上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時代的重大經濟改革;但是據《左傳》說,孔子修《春秋》時記載“初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也”。

  • 12 # 高臺民俗博物館鄭

    2小時前

    幾乎所有的史學家都認為孔子是病死的,那麼孔子到底是得的什麼病而去世的呢?我們從《論語》中並沒有看到孔子死前對自己症狀的描敘。只知道有一次孔子生病了,子路為他禱告,孔子知道後說:我早就禱告過了。這說明孔子對自己的病比較瞭解,不是很危重。

    《論語》一書對孔子的言行記錄非常詳細,就連“始作俑者,無其後乎。”這樣近似潑婦罵街的話都記錄在冊。為什麼就沒有孔子病情的記錄呢?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孔子不是病死的。會不會是意外死亡呢?雷擊,溺水,陣亡,中暑,凍傷等等沒有任何記載,何況孔子死於4月11日,當時春意盎然,Sunny明媚,魯國歌舞昇平。意外死亡近乎荒唐。

    是不是他殺呢?孔子雖然有政敵,晚年做官也可能得罪了有些人,可孔子為官清廉,又有誰去謀殺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呢?更何況孔子德高望重,弟子數千,謀殺談何容易?謀殺之說沒有根據,不能成立。有沒有可能自殺?孔子一生多災多難,然而孔子意志堅強,從未放棄理想。何況他胸懷博大,智慧如海,自殺沒有任何理由。那麼孔子到底是怎麼死的呢?孔子死前到底做了哪些事呢?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終於完成了《春秋》這篇傾注了自己畢生心血的歷史鉅著。 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為國老,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注於教育和古籍整理。孔鯉、顏回、子路皆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5年後,孔子逝世,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 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

  • 13 # 孟醫人

    孔子是患病不愈而卒,終年七十三歲。

    魯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門生子路死於衛國內亂,而且還被剁成肉醬。經過這一系列打擊後,孔子知道自己時日不多

    魯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終年73歲。

    葬於魯城北泗水岸邊。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唯獨子貢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魯華人從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裡。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受到人們的奉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婚前丈夫說婚後由我管賬,婚後總說他的錢都在我這裡,你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