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文化貌似成了撐門面的工具,不斷給假文化充當嫁衣,博士竟然不識知網,小影片低俗成癮
14
回覆列表
  • 1 # 溫柔第一劍

    文化只有消隱與彰顯,永遠不會消失。儒家文化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日薄西山,再經十年浩劫,氣息奄奄,再經科學技術昌明而座於一隅,然而還有人執著為之續命,現代新儒家前赴後繼,政治儒家極力呼喊無怨無悔,雖然成效不大,但家庭、親子還是活在部分人心中。道家文化,也存活於道觀裡,民間的做道場雖是粗俗表現也未嘗無道家的影子(道教固然異於道家,而尊老子也是不爭的事實)。

    儒家道家文化還寄託在古典詩歌裡:杜甫的詩全是儒家精神的現象表現,而詩藝的至臻化境保持了精神的永不磨滅;李白的詩蘇軾的人格精神有道家濃厚的因素。這兩人又是家喻戶曉的大詩人。

    中國文化相容幷包,包容了佛教,難道不能包容西方現代文化?時機不到而已。

  • 2 # 老馬還是個小朋友

    說說社會現象

    談古就算了,因為沒有生活在那個時代,所以不敢妄言,那就說說自己經歷過的年代吧。我是八零後,北漂一個無名小卒,記得我們小時候,大部分家庭的父母們都忙著上班,根本無暇照顧孩子們。我們就自己走路去上學,溜達十幾二十分鐘就到學校了。老師上完課,會留一些課外題,那時候沒有印表機影印機這麼方便,只有考試的時候才會用那種特別簡陋的油墨影印紙,一次複製一份那種,而且油墨味很大。平時就會讓課代表把作業題往黑板上寫,大家在下面照著抄,做題快的,一邊抄一邊做,基本黑板上抄完了題,我們也完成了作業,時不時幾個同學還會調皮搞笑一下,想想那會也真的很有意思。

    對於學習不好的孩子,老師會叫到辦公室開小灶補課,週末還會叫同學們到老師家裡去補課,當然都是義務的,沒有現在輔導班的概念。而且只有調皮搗蛋惹事了,老師才會叫家長,其他學習的事情,一般不會要求家長做什麼事情。反觀現在,幼兒園以及小學生的家長們,是不是有種在和孩子們一塊上學的感受,連作業都是一塊做的,如果完成不好,老師們還會批評家長不負責任。老師們課外辦各種輔導班,報班的考試就能考好成績,不報的就差點事,你說奇怪不奇怪,別人都報班,你能忍住不報嗎?還有各大班級群,家長群,裡面是不是總有幾個跪舔老師的特別份子呢?往往一開口,大家雞皮疙瘩掉一地,你說有沒有?且不說這些孰對孰錯,就說這種感受已經和我們小時候,大不相同了吧。

    這可能就是當下的社會氛圍吧。另外這次疫情也暴露了很多教育問題,學歷再高,三觀不正,這些大大的“人才”有什麼用,能指望著他們報效祖國嗎?大部分的網紅,估計也就是些無聊的人打發滿足了另一些無聊的人吧,偶爾緩解一下日常的緊張狀態也無可厚非,別沉迷就好!生活原本就應該有這些色彩。當然對於那些露個背影,扭啊扭的,超級低俗的段子,甚是反感,問候一句趕緊走人。

    一點感想

    當下社會確實有點浮躁,看到別人在跑,想都不想就跟著追,忙忙碌碌究竟是為了什麼,人活著是為了什麼?有什麼意義?記得有位大師,從哲學角度講,人活著沒有任何意義。想想是很有道理,人生就像是一顆砂粒,微不足道。但從個人角度講,匆匆來世幾十年,難道就不應該活出點自己的意義嗎?

    文化氛圍固然重要,但是一個人的三觀得正更重要,浩然正氣在身,就不怕妖魔鬼怪搗亂。正確的三觀,可以讓人有選擇正向資訊,做出正向動作的能力。與其感嘆當下社會文化氛圍,不如修身養性,自己練內功,朝著自己有意義的方向走過去。

  • 3 # 都是個人想法

    文化 沒落

    當代乃至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應當都是科學以加速發展,而文化、藝術卻是退化的,人工智慧的出現導致這一趨勢更快的發展。

    從前,人類的文化一直隨著文明而發展,二者基本呈正比關係。但自工業時代起,平衡被打破,文明發展超過臨界點,人類為科技所異化,越來越遠離自然,文化便開始隨著文明的進步而倒退了。

    我們國家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國家實行文化強國戰略。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總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經濟、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否定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我們不能否定我們的傳統文化,沒有傳統文的薰陶與培育也就無法凝聚起獨屬於中國的民族精神。一個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無所依託。

    中國的傳統文化依然在以一種緩慢的速度沒落下去,造成文化沒落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當代年輕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缺乏深刻的瞭解與認識,進而沒有認同感,不相信自己的民族文化。問他們“你瞭解中國傳統嗎?”,“你看過四書五經嗎?”,聽到的大多回答也許是“不瞭解”、“沒看過”,這不是很悲哀嗎。其次,西方文化的入侵也造就當代年輕人崇尚西方文化而忽視中國的傳統文化,據調查只有25%的小學生知道文房四寶是什麼.在關於節日的調查中,除了兒童節,孩子們最喜歡過的是聖誕節,只有33%的孩子喜歡過春節,14%的孩子喜歡過中秋,12%的孩子喜歡過國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但也架不住只有少數人對其瞭解並能持續不斷的改善完善它。在精深的東西也遭不住我們對它的視而不見。

  • 4 # 青門文化

    現在大家都在談復興文化,因為華人的思想一直在變化,確實把中國的傳統文化沒有保持,導致整個社會比較浮躁,都想一夜暴富。

    多年前,有人預測拯救21世紀的中國,只能靠大乘教法和儒家思想

  • 5 # 老劉爆品會

    學術上說,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人類所有的生活離不開文化,文化服務於生活。擁有知識不等於有文化,知識是文化的一個小部分。

    生活中我們常抱怨說某某人沒文化,辦事沒品位。某某人以有文化自居,瞧不起其他人。其實,這些人根本就不懂文化的內涵。有故事,有傳承,有創造,有發展,這才是文化的精髓。

    文化可以細分成很多的種類,比如我們常說的餐飲文化,戲劇文化,茶文化,酒文化,軍事文化,藝術文化等等不一而足,羅不勝舉。而這下名詞下又可以細分更細的分支,如把餐飲文化細分為麵食文化,湯文化,菜系文化,層出不窮,每一個領域都能有故事,有傳承,有創造,有發展,而最終這些都為生活所用。所以大的文化氛圍始終是向前發展,沒發展,就形不成文化。

    文化是靠傳承,靠創造的,有了這些,文化才能發展。同一文化體系內,有人會創立新的文化體系。比如盛行網路文化的今日,有人就給它分成不同的文化體系。如網路音樂文化,網路影片文化,網路高雅文化,網路低俗文化等等。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分支呢?因為生活的需要呀。你想聽音樂,他想看影片,他想發文章……所以說文化鮮爛多彩。多姿多樣。

    我不知道這樣說,解答了你的問題沒有?我記得有位作家說了這樣四句來對大家說什麼叫文化。

    1,文化是根殖於內心的修養。

    2,文化是無需提醒的自覺。

    3,文化是以約來為前提的自由。

    4,文化是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讀懂這四句,才算是半個文化人,扏行了,才算一個完整的文化人。

  • 6 # 鹿先森0705

    觀點:文化氛圍並沒有沒落,無非是各個歷史時代有不同的呈現方式。(一):古代的文化氛圍真的如我們所聞嗎?

    諸多的歷史作品典故都在向我們展示著一個書香年華的世界,好像古代到處都是研究儒學,深刻研習的讀書人,不錯,古代受科舉考試的影響,出現了很多的書生,包括儒學的影響,尤其是在宋代,文學的發展達到了巔峰,但無論在任何時期,文學都不會是主流,因為大部分人的人都是俗人。所以我們不能簡單拿古代與現代作比較。

    (二):現代社會文學氛圍真就差了嗎?

    古代影響文學的是科舉,而現在,教育的普及讓更多的人得到了更好的文化升級,所以在我看來,現在的氛圍反而是更好,從來沒有那個歷史時期像今天寫般重視文學,重視教育!但為什麼人們感受不到了呢?因為文化氛圍這些東西已經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潛移默化中已經影響到了我們。

    (三)文化逆旅?

    不得不承認的是,雖然文化氛圍存在,但大家所收到外界的影響因素也更多了,因此如何保證在文化氛圍的薰陶下,快速提升自己,成了接下來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

  • 7 # 海棠花開春雨來

    其實關於文化,是一個超大範圍的命題,僅憑一個簡單的回答,其實難以做到周全。

    在回答問題前,先試著對文化作一個定義:文化是人類一切可被傳承的意識總和。順著這個界定,或許大致能回答好問題。

    既然文化是可被傳承的意識總和,那麼可以肯定的是現代人類在意識上比前人承載著更加豐富的內容。單從這個方面上說,文化沒落的說法應該沒有道理。意識是腦力訓練的結果,內容承載量越豐富,勢必進化後人類比前者的生存狀態會更復雜,但因為複雜所需匯入的能量要求更多,則會導致比前者的生存力更低。如果說這個理念是正確,那麼說文化將走向沒落就有其一定的道理。

    與此相關的理論,還有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和歷史學家斯賓格勒,在其所著的《西方的沒落》中,以生物生長過程的觀念進行對文化的研究方法進行了革新,他對每一種文化的現象採取“觀相式”的直覺把握,以某些基本象徵來揭示這種文化的全貌,他稱之為“文化的形態學”。在他的研究中,他認為精英對大眾文化的無限提取,會失去大眾基礎營養的方便輸入,最終導致精英文化缺血而死。這一種文化沒落的假設,在現代人類文明中,隨著文化科技提升的群體間認知差異越來越拉大,也是比較符合邏輯性推理原因之一。

    現階段中,所謂快餐文化比較盛行,從文字時代進入到讀圖時代,並即將進入到短影片時代。文化的氛圍看似很好,參與感也很強。背後實質在於意識對內容的參與正在在減少。某種程度上說是大眾腦力的訓練機會正在喪失。本應走向深度和專業化的個人系統,正在被細分成群體系統,同時,這也意味著個體的腦力意識在下降,在時間座標的衡量下,也的確意味著整體沒落的開始和危險。

  • 8 # 陳桃浪

    文化沒有沒落!也不會沒落!

    首先,我們要明晰的一點是——什麼是文化?

    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它涵括智慧群族從過去到未來的歷史,是群族基於自然的基礎上所有活動內容。

    即,只要人類存在一天,活動一天,那麼文化就會存在,就會發展。

    日光之下無所新也!

    這句話出自《聖經》,全句是“已有的是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你所說的不識知網事件,和低俗小影片古已有之。

    不信?且往下看。

    雖然,我不想舉這個例子,我其實滿喜歡司馬衷的,但是......誰叫他最貼切呢?!

    不識“知網”對應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

    《晉書·惠帝紀》中記載,有一年,天降災荒,百姓吃不上飯,餓殍遍野。

    當時,有官員將災情稟報給司馬衷,我們的皇上回了一句,“百姓肚子餓沒米飯吃,為什麼不去吃肉粥呢?”。

    低俗小影片對應“丑角”。

    這個“丑角”,不是專指京劇裡的丑角,而是一種泛指。

    例如,川劇裡的“丑角”,解放前的相聲段子(現在聽得到,都經過“美化”)......

    自古以來,便有“審醜”文化。

    傳承

    我知道你想說的,其實就是“美好”,“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

    她從未沒落。

    譬如,漢服復興,“非遺”扶持......

    具體一點,你可以去B站搜搜“嗩吶”,再去搜搜“李子柒”.......

    你會根據系統給你的推薦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愛著,傳承著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

    結語

    新聞之所以是新聞,是因為稀缺性。

    就像白衣服粘上泥漬,你一眼瞧去,被汙漬吸引,而忽略了——那大片,大片的潔白!

  • 9 # 楓下居士

    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傳承與弘揚是國家的基本責任。隨著我們的國際地位日益增強,中化文明一定大放異彩。

  • 10 # 什麼都要懂一點

    觀點一:其實現在的文化氛圍比起以往任何時期都更熱烈。

    1、相比以前,現在一方面是人們對文化的需求算得上“全民期盼”,營造出了廣闊的文化市場。

    經濟富裕,社會開明;資訊廣為傳播,民智正在綻放。群眾從追求物資豐富逐漸向尋求精神滿足轉變,催生了高產優質的文化需求。

    2、另一方面,現在參與文化創作的門檻低到了極限、便利程度幾乎隨手可及,可以稱為“全民接觸”,產生了相比以前更熱烈的文化氛圍。

    以前的文化生產大多集中在特定的群體或者行業裡,屬於少數人擁有的能力,但現在卻是絕大多數人都有參與的機會。只要識字、會使用智慧手機就可以輕鬆參與文化創作:自由收集資訊,隨時釋出作品,瞬間公開傳播,實時跟進反饋。

    3、再一方面,因為眼界開闊了;因為學會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因為不要求拘泥於固定形式;因為不強制遵循著既定思想……所以,相比以前,現在的文化創作其型別和主旨更多種多樣、精彩紛呈、自在奔放。

    觀點二:視線沒有跳出時代侷限的人容易產生現代文化在沒落的認知,但這完全是一個錯覺。

    1、現在的文化積累遠比以前的更深更厚更大,導致了和以前相同的增量放到目前會顯得更少、增速更慢,容易使人錯以為“現在的文化增量不如以前的”。

    對於這點,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數學來直接證明。假設以前的文化體量是100,那麼現在的則肯定要超過100,至少是200、可能有500,甚至會由於資訊大爆炸而到達了1000。所以如果同樣是10的增量,在以前的增速是10%,但放到目前的增速才1%——5%,感覺增量在明顯降低,然而事實上並不是。

    2、低效率有利於以前新增的文化被古人們記憶沉澱,高效率則促使眼前新增的文化被現代人逐漸淡忘,造成“現在的文化增量及其質量都比不上以前的”這個認知誤區。

    以前的新文化傳播速度和產出頻次都必定用“月、年”作為基本的計量單位。但相比之下,現在的“時、天”提升了效率多達成百上千倍。這使得人們對新文化的接觸時間大多短暫,甚至是轉瞬即逝。因此印象理所當然遠不如以前那般深刻,也就容易忘記。進而習慣性忽視眼前接觸到的各種新文化,且不論數量和質量都沒有沒落。

    3、歷史上留傳至現在又廣為人知的文化,大多是出自名人名家之手的精華作品,還經過了千百年的積累。在歷史文化的質量與數量並重、加之“靜止看歷史”的情況下,所謂現代文化沒落的觀點純屬於“唯心主義”。

    我們如果以“動態的眼光”審視歷史上的文化程序,再相較單獨某個歷史時期,那麼就會發現現代文化無比昌盛。假如後世的某人用“靜止的眼光”把歷史上的文化積累看作整體,那麼在評價當時的文化時也可能會產生錯覺:沒落了,比不上歷史文化,其中自然包括了沉澱下去被劃入歷史的現代文化。

  • 11 # 曹宗國

    現在的文化氛圍和生態確實很壓抑和低迷,主要表現在文化生產很困難,比如圖書出版、影視戲曲等文藝生產、社會科學各領域的研究等,都難以正常進行,難以出成果。而網路文化更是無序而混雜,垃圾遍地雞毛紛飛。文化消費和市場很不景氣,消費心理浮躁而變態,商品化市場化的文化產品嚴重背離社會效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晚上蛇最怕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