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鐵血金戈
-
2 # 螞蟻傳統文化
在中國古代政治歷史中,不光有著想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諸子百家的讀書人,還有著其痛恨的物件—宦官。作為古代中國政治體系中非常關鍵的一環,宦官這一皇室家奴卻曾多次禍亂朝綱。
宦官,也就是許多人認為的太監,這一類人是指古代宮廷中替皇室服務並受閹刑的男性。宦官由來已久,從目前史學家已有的資料和推斷來看,早在夏商時期的古代宮廷中宦官可能就已經存在了。依據《詩經》《周禮》《禮記》中關於宦官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在周朝時期,周王室及各諸侯國大都設定了宦官。
宦官插手朝政的事例幾乎數不勝數,較為典型的就要數秦時的趙高、唐代高力士、北宋的童貫、明朝的劉瑾和魏忠賢等。但是,我們會發現,在歷代都存在的宦官專政現象卻在清朝幾乎銷聲匿跡了。
清朝作為女真人的第二次崛起,雖然在軍事上有著強大的實力,但是他們的文明發展卻遠不如中原漢族。在清兵攻入山海關前,他們的皇家宮廷中是沒有太監存在的。不像現在的一些影視作品所描繪的一般,歷史上的皇太極和他的父親努爾哈赤身邊沒有一個太監。
在清朝取代明朝政權後,他們發現皇宮的日常運轉還是離不開宦官,因此也像歷朝歷代一般使用宦官。但是,明朝因為宦官亂權而導致江河日下,社稷傾覆的往事歷歷在目。這也使得,清朝在早期對於宦官的使用是相當警惕的。
首先,清朝對宦官的人數有著嚴格的規定。在明朝時,宮中宦官可以說是人滿為患,即便是人數最少的時候,也有著兩萬人之多。而在清朝時期,宦官人數銳減,以順治皇帝為例,他的宮中宦官只有1000人。
其次,清朝也將宦官手中的權力極盡降低。規定宦官在平日裡只能幹體力活,不得介入管理的層面。這樣,宦官在明朝時期的司禮之權被剝奪。為了防止宮外勢力插手宦官,清朝還規定只有四品以上的宦官有出宮的機會,並且不得向宮外透露宮內的任何訊息。
到了康熙在位時期,他將明代保留的宦官十三衙門給撤銷了,使得後宮混亂現象為之一清。此後的雍正時期,雖然為了政治的需要,雍正將宦官權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他的繼任者乾隆皇帝對宦官卻很不友好,甚至規定宦官只能以秦、趙、高為姓來警醒自己。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宦官再也無法像往朝一般得以專政,架空皇權。
-
3 # 華夏有傳奇
宦官開始出現,宦官在歷史上就一直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從東漢末年的宦官擅權,到明末清初的魏忠賢,宦官亂政的情況屢見不鮮。
歷史上比較出名的宦官,趙高,東漢末年擅權弄職的張讓,唐朝的高力士,李輔國,宋朝的童貫,明朝的王振,劉瑾,魏忠賢。
這些宦官無一不是權傾一時,影響了一個朝代的人物,可以說,自春秋亂世過後的歷朝歷代,總要有那麼幾個宦官弄權,將一個帝國逼向破滅的。
儘管歷朝歷代都有宦官專政的現象,但距離我們最近的大清王朝,看起來好像卻是沒有宦官干政的事情,這又是為什麼呢?
清朝的宦官,自然也有犯下滔天罪行的,安德海就是一個。
咸豐帝去世前夕,就曾經下過密詔,選定了繼承人,並且要求八王攝政,只是安德海將這一事情告訴了慈禧,這才有了後來的慈禧掌權之事。
安德海一時間成了慈禧眼前的紅人,相信如果沒有安德海,慈禧不上臺,中國的情況會好上很多。
另一個比較出名的太監就是李蓮英,雖然看起來李蓮英沒做過太多的錯事,但如果仔細瞭解就能發現,李蓮英也參與了不少擅權弄職的事情,朝中大事,沒有不參與的,官員的升值罷免,也沒有李蓮英不出主意的,李蓮英跟了慈禧幾十年,為慈禧做過不少壞事。
當然了,清朝雖然也有這種臭名昭著的太監,但相對來講,清朝還不算是有那種宦官專政的太監存在,這又是為何呢?
筆者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分析一下宦官專政的前提要素是什麼。
宦官是宮中與皇親國戚最為親近的一類人,宦官專政,自古大多發生在皇帝年幼登基的基礎之上,皇帝年幼,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而宦官與其關係極深,自然宦官說什麼,皇帝也就信什麼。
當然了,明朝時期,還專門設立了東廠西廠,提高了宦官的地位,可以說明朝比較特殊,不僅不削弱宦官權勢,反而是因為宦官無法生育子嗣,專門將權力授予宦官。
宦官專政,從很大一方面來講,與皇帝的母親也是脫不開關係的。
皇帝駕崩,信任的小皇帝與小皇帝的母親自然就成了孤兒寡母,沒有依靠,加入小皇帝的母親是個女強人,外戚勢力又比較強大,那就會發生呂雉,武則天這樣的外戚干政的事情,而如果小皇帝的母親比較弱小,外戚力量也不夠,那麼太監自然就是他們最大的依靠。
從這一方面來講,清朝的確做得好了很多,首先清朝的大部分皇妃,貴妃,皇后,都不可能從普通人裡面選取,一般都是世家大族的子嗣,從小也都是要世家的教育的,有了孃家做後盾,自身還比較有能力,自然不用把權力移交給宦官。
舉個例子,慈禧太后,孝莊文皇后,這都是世家子女,自身能力也比較強,當然了,她們最後也是將權力牢牢的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
宦官專政,需要的是適合他們的土壤,清朝沒有這樣的環境,宦官專政的事情自然不會發生。
-
4 # 寧靜的大海29184229
在我國古代的封建王朝中,有兩大問題存在著,一是宦官專權,二是外戚亂政。比如西漢就是亡於外戚王莽之手,東漢宦官專權極為嚴重,還有唐朝、明朝也都有宦官專權的現象,相比下來宋朝和清朝的宦官權勢比較小,沒有出現很嚴重的宦官專權現象。清朝最著名的大太監李蓮英也只是貪些錢財,並沒有威脅到滿清的統治地位。為什麼別的朝代或多或少都有宦官專權現象,清朝立國兩百多年卻沒有宦官專權呢?
這與明朝的教訓有關。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宦官專權最嚴重的王朝之一,雖然朱元璋早就立下“內臣不得干預政務,犯者斬”的規矩,但是朱棣在造反過程中受到宦官的幫助很大,於是宦官勢力從明永樂年間開始慢慢壯大。到明英宗時期出了一個大宦官王振,甚至能左右皇帝的想法,接著又是汪直、劉瑾、魏忠賢等一個接著一個,把明朝的朝堂搞得烏煙瘴氣。清朝吸取教訓,入關以後對宦官的管理十分嚴格,康熙帝甚至還說“太監最為下賤,蟲蟻一般之人。”可見在清朝宦官的地位是有多低下。其次清朝也杜絕宦官觸及朝政大事。清朝入關以後建立了專門管理皇宮內務的內務府,而內務府總管一般都是不讓宦官擔任的,基本上都是由滿清的貴族擔任,既然是貴族自然看不起宦官,不會與宦官有勾結。而且雍正皇帝還設立了軍機處,將皇權進一步集中,使得中國的中央集權制度走向巔峰。什麼事都由皇帝親自處理,根本不用經過宦官,這也就導致了清朝的宦官少有機會參與朝政大事。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清朝的宦官數量不多,與明朝相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明朝前期大概還只有三萬的宦官,但是到了明末宦官人數已經達到八萬人,這麼大的一個團體對皇帝可是一個威脅。清朝入關以後則大大削減了宦官的數量,順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宦官人數一直維持在千人左右。等到皇位傳到乾隆手上後,國家已經十分強盛,所以乾隆皇帝十分好大喜功,宦官的人數有所增加,但也是維持在三千人左右,加上行宮的宦官人數也不過五千。一直到清末都是這麼多人,宦官的團體小,力量就小,這也是清朝沒有宦官專政的一個客觀原因。
不過雖然清朝沒有出現宦官專權的現象,但也沒有成為一個長壽王朝,畢竟清末內憂外患嚴重,又是慈禧當政,滅亡是遲早的。
-
5 # 市井九公子
清朝總得來說沒有出現過宦官專權的事例,雖在清末有慈禧太后寵宦安德海、李蓮英等屢犯例禁,朝臣為之側目,終未出現漢、唐、明宦官的專權現象。下面
-
6 # 邪哥說歷史
關於清朝為何沒有出現太監亂政,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清朝統治者以史為鑑
清朝絕大多數制度都是繼承明朝的,但是明朝宦官專權現象堪稱封建王朝之最。有了明朝的前車之鑑,清朝統治者對宦官管理十分嚴格。雍正皇帝更是立下了“宦官品次不得超過四品”的國法家規,從根源上對“宦官專政”加以扼殺。
第二:清朝宦官人數有限,不足為懼
據《明實錄》記載:明朝初期宦官人數高達3萬人,自萬曆皇帝后,宦官人數更是達到了8萬人的空前規模。反觀清朝,清朝統治者將宦官人數很好地控制在了千人左右,最多的時候也不過乾隆時期的5000人左右,相比明朝來說,清朝宦官權利不大,人數少,難成氣候。
第三:統治者牢牢掌握實權
嚴格來說皇姓之外的皇親國戚皆為外戚。但通常來說,“外戚”多指皇帝母親一方的親屬。
太后臨朝的情況在歷史上屢見不鮮,她們掌握權利給外戚的發展提供了機會。為杜絕這一現象的發生,清朝皇帝一改前朝的做法,每逢嬪妃誕下龍子,便會強行將這對母子拆散,將皇子送給其他嬪妃或宮女撫養。有時,皇帝還會將皇子交給信得過的大臣,讓他們撫養皇子。
這種方法顯然不近人情,但是,卻能有效削弱皇子與生母之間的關係,降低太后掌權的可能性,不過,清朝後期還是出現了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
-
7 # 嘿你來啦
自宦官開始出現,宦官在歷史上就一直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從東漢末年的宦官擅權,到明末清初的魏忠賢,宦官亂政的情況屢見不鮮。
有些宦官權傾一時,甚至影響一個朝代,儘管歷朝歷代都有宦官專政的現象,但距離我們最近的大清王朝,看起來好像沒有宦官干政的事情,單“名聲在外”的大太監也不乏其人,比如:大太監安德海。
咸豐帝去世前夕,原本選定了繼承人,要求八王攝政,就是安德海將這一事情告訴了慈禧,才有了後來的慈禧掌權之事。也因此安德海成了慈禧眼前的紅人,相信如果沒有安德海,慈禧不上臺,清朝後續發生的很多事情可能會是另一個局面。
另一個比較出名的太監就是李蓮英,看起來李蓮英沒做過太多的錯事,但其實他也參與了不少擅權弄職的事情,不管是朝中大事,還是官員的升值罷免沒有他不參與的,李蓮英跟了慈禧幾十年,為慈禧也做過不少壞事。
但相對來講,在清朝他們還沒有到達那種宦官專政的程度,這又是為何呢?
因為宦官專政大多發生在皇帝年幼登基,因小皇帝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而宦官與其關係極深,自然宦官說什麼,皇帝也就信什麼,再有明朝時期,專設東廠西廠,提高了宦官的地位,可以說明朝比較特殊,不僅不削弱宦官權勢,反而是因為宦官無法生育子嗣,專門將權力授予宦官。另一方面皇帝駕崩,一旦小皇帝的母親是個女強人,外戚勢力又比較強大,那就會發生呂雉,武則天這樣的外戚干政的事情,如果外戚力量不夠,太監就成為他們最大的依靠,形成太監專政。
從這樣看的話,因為清朝的大部分皇妃,貴妃,皇后,都不是世家大族的子嗣,有孃家做後盾,自身還比較有能力,權力不會到宦官那裡。慈禧太后,孝莊文皇后,她們最後將權力牢牢的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
宦官專政在清朝始終就沒能出現。
-
8 # 湖南衡陽唐門少主
清朝在立國之初,就對歷代出現的太監專權亂政現象非常警惕,並採取了各種嚴格防範措施。清朝統治者為了禁絕太監專權亂政的現象,實施禁止太監群體接受文化教育的措施。唯一教授太監的就是尊禮守節,效忠皇室。這一個洗腦的方式有效的禁絕了宦官專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清朝的皇帝整體上算是勤政,沒有給太監禍亂朝政抄的機會。另外據說清太祖也嚴令禁止太監干政。清世祖順治在位期間,仿效朱元璋在皇宮內交泰殿樹立鐵牌,嚴禁宦官干預朝政,太監品級最高不得超過四品,並讓內務府專門負責管理。清代各個皇帝也基本都能秉承祖訓,把壓制太監作為傳統保持二百餘年。一直到慈禧上臺後,才出了安德海李蓮英之輩,然而也是位尊而無權,與魏忠賢等的把持朝政禍國殃民,根本就不可同日而語。
清朝統治者為了杜絕外戚專政此類現象的發生,在宮內有嬪妃生下皇子之後,便將其母子拆散,將皇子送於他人撫養。這種方法有效地杜絕了外戚專政現象的發生。
-
9 # 大學趣聞365
個人認為是清王朝吸取明亡教訓,也是中央集權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國封建時代,皇權與相權之爭貫穿歷史!皇帝為了限制相權,多重用身邊人,於是宦官和外戚專權就有了天然的沃土。兩漢時期外戚和宦官專權輪流上演。隨後歷代王朝吸取前朝教訓,均設法限制相權,對外戚也多加防範,清朝封建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不容皇權旁落!
-
10 # 舟說
很多朝代都有太監亂政和外戚專政的現象,而清朝卻沒有,為什麼呢?
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 滿族人天然對宦官沒有好感在清軍入關之前,滿族皇族沒有使用太監照顧家眷的情況。所以,可見,他們沒有使用太監的慣例,只是在入關之後,沿用了明朝的官僚制度,才開始設定太監這一職位。
同時,清朝對宦官的管理極其嚴格,嚴格控制宦官進出宮門;不允許宦官和外界接觸。內務府嚴格限制和監視太監的行為,對於違反者予以嚴懲。
比如說,慈禧太后身邊的太監安德海,跑到山東犯了規矩,被山東巡撫給處決了。
2 滿族皇帝一般比較勤奮宦官外戚專權一般存在於皇帝比較小或者比較懶惰的情況,明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時很多皇帝都不務正業,把該辦的事情交給身邊的宦官或者外戚去辦理,這就造成了宦官外戚有機會專權。比如說清朝的順治帝因過度勞累而吐血。
3 清朝機構完善,皇權集中清朝時我國封建社會中央權利集中的最高峰,雍正設立的軍機處,將皇權進一步集中化。同時,清朝內閣的權利比明朝內閣的權利大多了,所以,根本就沒有留給宦官外戚專政的機會。
4 參與輔政的太后比較厲害一般外戚專權都發生在皇帝年幼不懂事的時候,這個時候皇太后如果能力不足的話,一個人往往無法把持朝政,所以一般依靠她那邊的親人如父親兄弟來控制朝政。雖說清朝也出現過,皇帝幼年登基的情況,但輔佐他們的女人一般都比較厲害,能力較強,如清朝初期參與平叛三藩的孝莊太后扶持了順治和康熙,清朝末期慈禧則更是直接搞了個垂簾聽政,把權利獨攬到手中。
綜上,清朝沒有宦官和外戚專權。 -
11 # 赫連一航
首先說太監亂政:
什麼是“宦官專權”。指在中國歷史上,皇帝將君主權力賦予一部分給自己的家奴(宦官),讓他們代替自己參與朝政,最後形成宦官專權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形成關鍵因素是皇帝受到的來自外朝文官集團或外戚集團的威脅,皇帝出於自身安全和權力考慮委權於宦官,以期達到制衡的目的。這種現象往往出現在王朝的中晚期,其中以東漢,唐,明三朝最為嚴重。
清朝的宦官制度開始於順治帝時期。康熙皇帝在位時規定由內務府總管宮廷事務,並設立敬事房作為太監的管理機構。康熙、雍正、乾隆諸帝統治之時,吸取了前朝的經驗教訓,對宦官的約束非常嚴格。具體有以下舉措:
一、嚴格限制人數
清朝入關之前的王族中是不用太監的,在入關建立皇朝之後他們才決定沿用前朝的太監製度。不過歷史上一個個血淋淋的教訓擺在那裡,他們也不敢重用太監,以免步了前朝的後塵。與明末紫禁城裡超過兩萬名太監相比,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僅有一千多名太監,在以後的皇帝中太監人數基本控制在地位,有著人數的限制,他們就算有心也掀不起什麼大浪來。
二、嚴格規章制度
嚴禁太監干預朝政。甚至對太監的行為習慣都進行了嚴格的約束,如吃酒賭博、當差懶惰、口出怨言、混亂行走、言語高聲等行為都是禁止的。乾隆時還禁止太監與外廷官員、王公大臣的來往,一經發現嚴厲處罰。上述規章制度基本在宦官勢力形成之初就將其扼殺,一顆種子沒有適合生長的土地自然也就發不了芽,即使發了芽也只能夭折了。
三、時時警醒,一旦發覺立即打壓
有鑑於歷朝歷代受宦官專權之苦,清朝對太監的警惕可以說是如芒在背。簡單三個例子可見一斑
有一名叫做吳良輔的宦官,因為順治皇帝的信任,吳良輔積極和外官勾結,貪汙納賄無所不作,並且仿照明朝舊例還原出了司禮監等宦官理政的衙門。吳良輔在順治皇帝的包庇下逐步有了一絲把持內廷干預朝政的苗頭,在他被揭發後,順治皇帝雖然最終沒有處理掉吳良輔 ,但還是取消了吳良輔設立的司禮監等衙門,順治死後,剛繼位的康熙馬上就幹掉了吳良輔,徹底遏制住了宮中宦官勢力企圖出頭的勢頭。乾隆繼位後,對太監干政的事很重視。入宮的太監,他都會給改個姓,一般都姓“秦、趙、高”這仨姓。為什麼呢?因為“秦、趙、高”也就指秦朝那個指鹿為馬、禍國殃民的趙高。乾隆這樣做,是為了提醒自己,一定要高度警惕,千萬不能給太監干政的機會。
慈禧太后寵信的大太監安德海,不過慈禧太后對祖制的維護還是很堅持的,她並不支援宦官干涉朝政和地方事務,安德海就因為在地方上橫行不法被山東巡撫丁寶楨給幹掉,慈禧在得知身邊人可能會被殺後也只是預設,並沒有因為安德海被殺去報復丁寶楨。
這些都是宦官無法在有清一朝做大的原因,只能恭恭敬敬做個僕人。
再來說外戚專政
“外戚”指的是皇帝母親一方的親屬。許多皇帝身體欠佳,壽命較短,在英年早逝後幼年的太子登基繼位。顯然,年幼的太子根本無法治理國家,所以太子的生母便會走上政治前臺,進行垂簾聽政。
首先是奪,在滿清建國後,統治者們一改前朝的做法,每逢嬪妃誕下龍子,便強行將這對母子拆散,將皇子送給其他嬪妃或宮女撫養。有時,皇帝還會將皇子交給信得過的大臣,讓他們撫養皇子。這種方法雖然有些不近人情,但是,卻有效地離間了皇子與生母之間的關係。比如雍正帝,對自己的生母烏雅氏比較單薄,對自己的養母佟佳氏十分親厚。
然後是殺,康熙時,索額圖是孝誠仁皇后的叔父,因參與皇太子奪權,被圈禁宗人府,飢餓而死。雍正時,年羹堯是年妃的親哥哥,因驕橫跋扈,被雍正賜自盡。乾隆時,高恆是慧賢皇貴妃的兄弟,因為受賄被抄家問斬。
所以太監亂政,外戚專政很難在滿清的土壤裡滋生。
-
12 # 魚麻
因為跟明朝的皇帝相比,清朝的皇帝,包括慈禧都還算不錯的,這個跟制度關係不大,朱元璋還立規矩不讓太監當官呢,封建時代皇帝說了算
-
13 # 誓言2
清朝沒有太監亂政的原因有很多,我選擇一些簡單的進行分析:
1.清朝時取明朝而代之的,對明朝後宮大太監狐假虎威的現象十分警惕,所以歷任皇帝都比較防備太監,太監最高也才正4品。
2.清朝時期,太監基本都是漢族的貧苦百姓,即使他們獲得了很高的內務職位,在滿清這個所謂的異族人統治的年代,也不會有有亂政的資格
3.清朝的高階官員大多是旗人,且清朝統治的基礎是八旗制度和各地的綠營,他們大多是既得利益者,就算太監們想亂政,他們也不會迴應!
4.清朝前期一直在壓制太監的權利,到了慈禧太后手上時才有了個李蓮英這個大太監,不過李蓮英敬畏權勢,只僅是貪財了些。而且清朝是事中國中央集權制度的巔峰,太監奴性非常的高,不敢有干政之心。
清朝沒有外戚專權的原因:
1.清朝有設立輔政大臣的傳統,幾個輔政大臣相互牽制,最後使得皇權集中到皇帝自己的手中,而且清朝皇帝喜歡設計一些獨特的權利結構比如尚書、軍機處,外戚沒有專權的機會。
2.清朝有個變態的宮廷制度,不管是哪個皇妃生下皇子,都沒有撫養皇子的權利,讓皇子們和皇妃們的關係也沒有那麼緊密,更不用說和外戚了
3.清朝旗人之間才可通婚,而旗人也就那麼些,幾代人下來,都是親戚,都是貴族,最少表面上都是忠心於皇帝的人,和歷朝歷代都有很大的區別。
當然了,原因肯定還有很多,我也需要繼續努力,增長見識!
-
14 # 家是最小國
因為清代是明君比較多的一個朝代,例如康熙、雍正、乾隆等都是明君,都是雄主。清朝吸取前朝的教訓,降低宦官的官階品級,並且建立了複雜和苛刻的宦官等級制度。宦官內部層層牽制和約束,無法結黨營私,玩弄權術。
清朝嚴禁宦官干政,宦官不得入朝為官。君主專制加強,軍機處的設立,太監最多三品,並且不讓參國政。
還有就是皇帝本身對太監的厭惡。康熙、雍正、乾隆都十分討厭宦官,都對太監干政的危害有深刻而清醒的認識。康熙時,太監改姓秦、趙、高,就是牢記趙高亂秦的教訓。乾隆時太監改姓王,沒有名字,這是故意混淆個體差異,避免外朝官員和太監建立緊密關係。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滿人有一個特殊的制度,恰好可以滿足皇帝放心大膽地使用身邊人辦理私密事的實際需要,又能避免由此帶來的干政問題。
這個制度就是包衣制度。也就是內務府制度。大大的遏制了太監專權的機會。
既然要正式啟用太監製度,那就得規範些,順治帝為此設定了十三個太監衙門,將太監分工,讓他們各司其職,每個人都有自己負責的領域。為了防止太監鬧事,甚至影響到前朝,懲罰措施也是有必要整理一套的,於是順治便寫了一塊牌子。
這塊牌子主要內容,太監在整個後宮中不可或缺;太監只能在固定的範圍內活動,他們只為皇室成員而服務,不可以有個人意願和追求,最重要的是,絕對不可以摻和到政治中,否則下場就是凌遲處死。為了讓所有人都看到,順治把這牌上的內容鐫刻到了一塊鐵質的牌子上,然後在十三個太監衙門面前都立了一塊,讓進進出出的太監每天都能看到,以起到警醒的作這就是為什麼清朝大部分時間都沒有出現像魏忠賢那樣的禍亂朝政的太監了,並且清朝一朝幾乎都沒有出現“宦官干政”的現象,這一切都是因為順治皇帝立下的牌子。
而清朝開始以後,一直對宦官們的管理是很嚴的。康熙皇帝對宦官的評價也是十分刻薄,稱他們是螻蟻一樣的人,而雍正對宦官們的管理更為嚴厲。無論宦官犯了打錯小錯都會受到十分嚴厲的處罰。
清朝對宦官的管理也是十分嚴格,慈禧太后時期,安德海當時說是清朝第一宦官。沒過多久就被太后和皇帝聯手殺了。而後李蓮英等人就沒有這個膽子了,充其量就是弄一點額外的收入。對於朝政是他們是絕對不敢插手的。而慈禧在臨終以前也告訴溥儀,太監不能干預!!!
-
15 # 豪森林
清代屬於非漢族入主的政權,自開國之初,就對於其統治合法性和穩固性時時警醒、戰戰兢兢,又因為其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有大量的前代興衰歷史可以借鑑。因此,入關後,清代統治者深入研究了朝代更迭經驗,總結了危及皇權的幾大因素:強藩,權臣,外戚,宦寺等,採取了在當時看來十分有力的應對措施,對傳統的政治資源和技術手段進行了充分挖掘,統治技巧達到了封建王朝的巔峰(後來的覆亡,一方面是封建王朝不可避免的興衰規律,這不是技術手段可以完全克服的;另一方面是時代的變遷,農業時代遭遇工業時代的強敵,無法抗拒)。就太監和外戚而言,清代採取了一系列手段。
防止太監專權:1、設立主管太監的專門機構---內務府。即由一個外朝機構來監管太監。太監犯了法由內務府懲罰,太監由內務府收錄分配,平時還要接受內務府的訓導管教。
2、限制太監的規模。明代太監數萬人,清代太監滿編僅3300人。
3、限制太監的品級、地位。最高品僅四品,且不得參與朝參、朝賀。
4、制定嚴密的行為規範。清朝為規範太監製定的條例有:《太監犯賭治罪條例》、《逃走太監分別治罪條例》、《太監私藏軍器治罪條例》、《太監偷竊官物治罪條例》、《逃走太監私投王公門下治罪條例》等等。
5、還有一些原因,與太監本身無關,但確實也限制了太監專權的機會。由於清代嚴格的皇子培養制度以及擇優選擇繼承人的密儲制度,清帝一般比較勤政,而且個人素質不差,這也減少了太監上下其手的機會。
防範外戚專權:1、皇嗣不由其生母撫養。一般是由位分更高的妃子或皇后撫養;或者過繼給官位較高的親王或大臣培養。防止母妃對皇子過高的影響力。
2、限制后妃與皇帝的感情。很非人性的一種措施,皇帝就算再寵愛一個妃子,也要分配時間給其他妃嬪(有一整套程式和規範);而且妃子侍寢不能留宿,完事就走,限制相處的時間,防止吹耳邊風。
可以說,清代為維持其統治,各類規範做到了極致,然而,封建政權的根本性缺陷還是無法完全避免,清末就發生了慈禧太后專權(只是她本人比較剋制,並未大量提拔外戚),而且過後三年,清朝即壽終正寢。
統治技巧與個人努力畢竟無法抗拒歷史的客觀規律,帝國奠基者千秋永固的痴心夢想,如流水落花,最後只留下一個王朝淒涼無奈的背影。
-
16 # 雪穎溯史
我們首先來看看什麼是太監。其實太監本來的稱謂是宦官,是中國古代專門為皇帝及其家族成員服務的官員。太監是一種官職,是對職務相對比較高的宦官的尊稱。在先秦和西漢時期,太監並非全是閹人,從東漢開始則全部由閹人擔任。
清朝時期的太監
縱觀中國古代史,歷朝歷代,當一個王朝顯露出衰落的跡象的時候,總有太監亂政的現象發生。比如秦朝的趙高、宋朝的童貫、明朝的魏忠賢等。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清朝末期,大太監李蓮英雖然深受慈禧寵信,甚至恃寵而驕,權勢熏天,但他的行為並沒有嚴重到擾亂超綱、干涉政治的地步。縱觀清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並未出現過一個外戚專政、太監亂政的現象,這是為什麼呢?
大太監李蓮英
清朝的政權得自於明朝。清朝的開創者們親歷了明朝末期因宦官亂政而導致的朝政腐敗、民不聊生的局面,也清楚太監參政帶來的危害性。在吸取前朝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了對太監的管理。
一是設立專門的機構管理太監。康熙年間,規定由內務府總管宮廷事務,內務府下面又設立敬事房專門管理太監,並對太監在皇宮內的起居住行等方面做了嚴格規定。如太監的混亂行走、高聲喧譁等行為都是明令禁止的。
二是對太監的品級做了嚴格規定,並建立了嚴苛和複雜的等級制度,限制了太監的權力。清朝規定太監的品級最高是四品,這是史無前例的。整個清朝除李蓮英外沒有人打破這個規矩。而且將太監的晉升之路設定的尤為複雜。太監內部層層約束,相互制約,太監們忙於內鬥,自然也就沒有精力去考慮別的事情了。明朝時,皇帝下達的命令,都是由司禮監的太監用硃筆記錄下來後,先交由內閣草擬聖旨,然後再交給六部校對釋出,在這中間,太監可以隨便更改皇帝的意思。而清朝則不同,太監與皇帝之間有內務府、敬事房隔著,而且皇帝和大臣之間可以之間聯絡,不用經過其他機構,所以皇帝的旨意可以直接下達到臣子手裡。雍正時期還創立了“密摺專奏”制度,地方大員的奏章可以直接送到皇帝手裡,奏章送到指定的地方,鑰匙在皇帝手裡,別人是看不到的,大大的限制了太監的權力。
魏忠賢
三是禁止太監入朝為官。在清朝以前,宦官是可以做官的。比如童貫、魏忠賢等,不但入朝為官,甚至還能擔任重要職務。所以清朝以前的太監都是位高權重的,甚至還能主管國家核心機關。一旦遇到昏庸之君,馬上就能把皇帝架空。而在清朝,雖然有些事情需要太監去辦,但是掌握國家權力核心的往往都是皇帝的親信,再加上清朝的皇帝都比較勤奮,太監更不敢隨便胡作非為。
四是斷絕了太監與外界的聯絡。清朝規定太監不得私自出宮,否則就是殺頭的大罪。到乾隆年間,乾隆就下旨明令禁止太監在宮內傳言政事,嚴禁太監與外臣、王公大臣之間的來往。斷絕了與外界的聯絡,再大的權力也沒用了。
五是限制太監的人數。明朝皇宮中太監最多的時候達到10多萬人。至明朝滅亡時,整個明朝皇宮的太監數量也有二萬人之多。而在清朝,太監人數最少的時候只有幾百人,最多的時候也不過兩三千。即便這三千人鬧事,皇宮裡的五六百侍衛對付一幫太監還是不成問題的。
與太監的管理一樣,為防止外戚干政,清朝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
童貫
“外戚”是一個相對籠統的概念,嚴格來說皇姓之外與皇家有親屬關係的都可以算是外戚。一般情況下,“外戚”指的是皇帝母親孃家的親屬。因為許多皇帝身體欠佳,壽命較短,在英年早逝後由幼年的太子繼位。而年幼的皇上根本無法治理國家,所以皇上的生母便會走上政治前臺,垂簾聽政。
一旦太后臨朝,就給了外戚們掌握政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機會。這種情況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在清朝建國後,清朝的統治者們一改前朝的做法,當嬪妃生產下龍子後,強行將母子拆散,將皇子送給其他嬪妃或宮女撫養。除了每年正旦、中秋、母親生日這三天時間以外,皇子與母親是不能隨便見面的。當皇子長大,皇帝就會給他在宮外賜府,除正常上下朝外,沒有皇上旨意皇子是不能隨便進入後宮的。以雍正為例,他對自己的生母“烏雅氏”的感情非常淡薄,但是,卻與自己的養母佟佳氏十分親近。雍正登基後,曾感念佟佳氏對自己的養育之恩,寫下“撫沖齡而顧復,備蒙鞠育之仁,溯十載之劬勞,莫報生成之德”的句子。
雖然這種做法不近人情,但是,卻有效地離間了皇子與生母之間的關係,大大減少了外戚專政的可能性。
而且清朝有規定,後宮嬪妃既不能幹政更不能隨意回孃家。嬪妃的孃家人不奉詔也不能隨意進入後宮探望嬪妃,所以外戚想要專政根本就不具備可能性。
-
17 # 小白說華史
一、前言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經歷過了很多的朝代,而每個朝代都有每個朝代的特點,也都有每個朝代的問題。比如秦朝、漢朝、唐朝、明朝都出現過宦官亂政現象,漢朝、晉朝還出現過外戚專權。而最後一個王朝——清朝,從1636年到1912年,共存在了國祚276年,中國古代的專制封建主義走向了最高峰,但是在這期間,卻沒有出現太監亂政和外戚專政等現象。
這是為什麼?
二、清朝防止太監亂政我們知道,在歷史上出現了很多有名的太監,譬如趙高,東漢末年擅權弄職的張讓,唐朝的高力士,李輔國,宋朝的童貫,明朝的王振,劉瑾,魏忠賢等等,這些宦官無一不是權傾一時,影響了一個朝代的人物。但距離我們最近的大清朝,看起來好像卻是沒有宦官亂政的事情,這又是為什麼呢?
(1)禁止宦官接受文化教育,在思想意識上嚴防死守。他們只需接受的教育就是以皇室為主,遵守禮節,不得違背。清朝皇帝對太監竊國弄權持有極高的警惕性,歷代皇帝都曾三令五申,嚴禁太監干預朝政,並且採取種種措施來限制太監的行為,將太監干政消滅在萌芽之中。
(2)在行為規範、制度設定上處處限制。首先,規定太監不能出京,太監一旦不能出京,就不能和地方勢力相互勾結了。其次,明令禁止太監行為,如吃酒賭博、當差懶惰、口出怨言、混亂行走、言語高聲等等。在乾隆時期還禁止太監與外廷官員、王公大臣的來往。
另外,清朝還建立內務府機構,這對太監勢力能夠起到有效的制約作用。首先,內務府作為管理皇宮的最高機構,能夠對太監出入門禁嚴格把關,防止太監與外人接觸;其次,內務府負責承辦宮內一切事務,事無鉅細,無所不管,這就進一步削弱和剝奪了太監的執掌和權力,太監們只能做些灑掃、傳話、端茶送水等雜事,不能參入到更高級別的國家政務之上。
(3)法規條例上進一步限制
自順治時期起,清朝就制定了一些對太監行為過失而懲罰的規定,經過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等近200年的發展,形成了一整套專門針對太監的“處分則例”和“治罪條例”,這些則例和條例種類名目繁多、設計範圍極其廣泛、具體規定詳盡而嚴密。太監們稍不注意,就會觸犯相關規定,遭受處罰。
由此可見,在清朝當太監並不是一件好差事,在著裝、說話、走路、行禮上都得謹小慎微,稍不注意就是一頓毒打,嚴重的話很可能就會直接被弄死。忍受不了的,也不能逃跑,更不能自殘、自盡,否則將面臨責打、做苦力、發配黑龍江甚至死刑等懲罰。
在這種情況下,清朝的太監們別說雄起了,連活著都是一種幸運。嚴刑峻法之下,連大太監也不能倖免。慈禧很寵愛的太監安德海因違反“出行未攜帶任何公文,且沒知會任何官方衙門)的祖制”被丁寶楨處死,並暴屍三日。三、清朝防止外戚專政外戚干政是歷史上諸多朝代都曾發生過的事情,尤其是皇帝比較小的時候。外戚指的是皇后的親人一系,許多朝代中皇帝突然駕崩,年幼的皇子即位。由於皇子年齡較小無法處理朝政,於是皇后便走向臺前,開始垂簾聽政。外戚正是由於皇后的親情關係,在皇后垂簾聽政之後,獲得極大的政治便利,從而干涉朝政。
清朝一共出現了五個孩子皇帝,但是卻沒有一個有外戚專權現象出現。這個在歷史上是唯一的一個朝代。那麼,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外戚干政的現象呢?
因為清朝統治者為了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在皇宮中一旦有嬪妃生下皇子,便將其母子拆散,將皇子送給其他嬪妃或宮女撫養。有時,皇帝還會將皇子交給信得過的大臣,讓他們撫養皇子。這種方法有效地杜絕了外戚干政現象的發生。
這種方法雖然有些不近人情,但是,卻有效地離間了皇子與生母之間的關係,從而也就與母親一方的親戚疏遠了。
以雍正為例,他對自己的生母“烏雅氏”的感情非常淡薄,但是卻與自己的養母佟佳氏十分親近。雍正登基後,曾感念佟佳氏對自己的仰慕之恩,寫下了“撫沖齡而顧復,備蒙鞠育之仁,溯十載之劬勞,莫報生成之德”的句子。
另外,由於清朝是依靠滿人建立的,人數比較少。而且滿人集團本身是支援皇權的小集體,與漢族官員對立,外戚也歸屬其中,本身就是旗人陣營很團結。再加上皇帝都比較清明,感情和事業分得很清,而且他們都謹遵祖訓,不致寵而授權於後官。
譬如,清初的外戚鈕祜祿氏家族、赫舍裡家族、富察氏家族雖然曾經一度有些實力,但由於康雍乾個個都很強勢,將皇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裡,最終沒有掀起大風浪;後期的慈禧太后雖然掌權了,但奈何本家的弟弟、侄子都太不爭氣,權勢之爭更是無從談起。所以,有諸多限制存在,清朝的外戚是無法幹權的,這從而使清朝皇帝的專制主義達到了頂峰,幾乎所有的權力都集中在皇帝手裡了,真正做到了無人之下,萬萬人之上。四、結言針對宦官亂政和外戚干政現象,清朝統治者吸取了之前歷朝歷代的教訓,採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從萌芽中、根本上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有效地穩定了皇權,從而讓封建統治更好地延續下去,使得專制主義達到了巔峰。不過就是這樣的一個朝代,最後卻因為自己的盲目自大,導致列強侵略。最終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可以說下場也是非常的慘的。
-
18 # 春夏秋冬L
在我國古代的朝代的歷史當中,宦官亂政,外戚專政的政治事件也並不少見。外戚宦官專政,是東漢後期特殊政治事件,明朝時期,宦官專政更為嚴重,這些事件對當時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帶來嚴重的威脅。但是清朝時期,為何沒有宦官亂政,外戚專政的事件發生呢?
明朝宦官專權在明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件之後,廢除了在我國曆史上存在1600餘年的丞相制度,明朝初期,朱元璋吸取以往歷朝歷代宦官禍國的教訓,為了限制宦官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規定不許宦官識字,不許兼任外臣,任職不許超過四品,並在宮門外立一鐵牌,上書“內臣(宦官)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
“靖難之戰”的過程中,宦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朱棣開始重用宦官,隨著時間的推移,宦官的權利也越來越大,他們成為了皇上身邊的心腹,開始為皇帝“分擔”國家政務,開始攝政。他們作威作福,權勢滔天。比如王振鼓動英宗親征瓦剌,最終釀成了土木堡之變。劉瑾漸漸把控了朝政,民間戲稱武宗朱厚照為坐皇帝,劉瑾為站皇帝。閹黨人都稱魏忠賢為九千歲,僅次於皇上的萬歲。這些宦官禍國殃民,為非作歹,給社會帶來很大的危害!
漢朝宦官,外戚交替亂政首先,所謂“外戚”是指什麼?它是指皇帝的母親和妻子的那一家族成員,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孃家”。在當時,繼承製度是同姓宗室的皇室後裔才擁有皇位繼承權,東漢宦官專權開始於十歲即位的漢和帝時期。皇帝上位時的年齡小,所以他的母親“輔政”,國政會掌握在他的母親手中,母親自然重用於自己家族的人,從而造成外戚專權的局面。
隨著年齡的增長,皇帝想想奪回屬於自己的皇權,但是自己一人怎麼鬥得過外戚專權的整個家族?這個時候,與皇上朝夕相處的宦官便登上了歷史舞臺,皇帝得到皇權後便封賞幫助自己的宦官,宦官的權利不斷提升,從而導致了宦官專權。根據史料記載,在西漢和東漢時期都存在過外戚,宦官交替執政的局面。是因為隨著皇帝的換代,新的外戚就會出現,新的宦官也會出現。這也是漢朝時期當時一個特殊的政治特點。
清朝政治制度的格局清朝的政治制度從中央到地方都得到了更好的完善和提高。比如中央的內閣、六部、翰林院、六科給事中、都察院等,到地方的行省、道、府、縣衙門的建置合理,制度森嚴。皇帝把這些權利細分,並不集中在一個一個組織或個人的手中,這樣不僅可以極大的維護國家的穩定,還可以使得皇帝的權利更加集中。
其次,清朝時期不同於以往各個朝代,宦官和外戚權力得到了很大的削弱。雍正皇帝時期,為了加強皇權,設定的軍機處的設立取代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君主集權達到了頂峰。皇帝透過軍機處,可以把全國的軍權和政權都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進而實現了“乾綱獨攬”的絕對君權。不論是宦官,或是外戚都沒有權利去攝政,所以沒有機會威脅到皇帝的權利。
總結自古以來,各個朝代歷史的舞臺上,由於當時的政治制度等原因,給了宦官,外戚獨攬大局的機會,不論是宦官亂政,亦或是外戚專政,造成了國家的政治局面更加複雜,社會動亂不安。清朝時期,皇權得到了絕對的加強,君主專制更加集中,宦官,外戚沒有機會得到權利。這也帶來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康乾盛世,社會穩定,國泰民安,四海昇平!
-
19 # Mer86
清朝沒有外戚問題,宋、明也沒有。所以可以說,外戚問題早在宋朝就已經解決了。
宋朝是怎麼解決的呢?
其實宋朝皇帝並沒有像防備武將一樣,刻意針對外戚。外戚勢力在宋朝被遏制,屬於是宋朝皇權進一步加強後的自然結果。因為外戚之所以能專權,一定要有兩個大前提。
第一,太后強勢,提拔外戚。
第二,外戚要擔任大權獨攬的職務,比如西漢時期的丞相,或者是東漢時期的大將軍。
這兩個大前提缺一不可。
宋朝有沒有強勢太后?有。比如宋仁宗的老婆曹太后,宋英宗的老婆高太后就是。
宋朝有沒有大權獨攬丞相呢?沒有。宋朝是群相制,單一的宰相(宋朝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以及元豐改制前的中書、樞密和參知政事都是宰相)不可能像兩漢外戚,如王莽和梁冀等,當上權臣就能掌握天下兵馬,繼而控制皇帝。
宋朝單一的宰相,不可能專權。
所以,從宋朝開始就沒有外戚專權了,實際上就是相權被削弱,皇權加強的結果。
同理,明清也一樣。明清連丞相都沒有,內閣首輔和軍機大臣雖然類似宰相,但權力被削得更弱。外戚在這種制度基礎下,專權的可能性更是無限等於零。
另外,外戚崛起之所以,最早是因為皇帝覺得皇族和豪門大族都靠不住(皇族和豪門大族可以不依賴皇權生存),需要寒門遏制朝臣,平衡朝政。但當時沒有科舉制度,寒門沒辦法上位。皇帝能信任提拔的,只是外戚群體,所以外戚才能崛起。
而當宋明清三代的科舉制度完善後,就連這個政治需求也都不存在了。
比如說明初和清初,進士中的寒門子弟高達70%以上,有這麼多的寒門子弟,外戚在皇帝眼裡,還有什麼價值呢?
沒價值,當然就沒用,不會提拔了。
再說宦官。
宦官問題,明朝有,宋、清沒有。而宋明清三代從沒有,到有,再從有,到沒有,這其實可以看作是後人在前人基礎上,不斷修正權力結構的一種表現。
宋朝為什麼沒有宦官問題呢?因為宋朝皇帝與士大夫妥協了。單一的宰相不厲害,但士大夫群體很強勢,皇帝也壓不住。
宋神宗時期,神宗皇帝想改革,緩解社會階級矛盾。天下士大夫出於維護自身利益的目的進行了強烈抵制。宋神宗很不不高興,就質問群臣:你們士大夫不贊成,是因為新法對你們沒好處,可在朕看來,這些新法對老百姓有益無害,為什麼不能變法?
結果樞密使(宰相)執文彥博回懟了宋神宗一句很出名、也很噎人的話——“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
這話的意思是說,陛下您是跟士大夫一起商議國家大事,不是跟老百姓,變不變法,當然得聽士大夫們的意見了,社會底層的意見沒那麼重要。
神宗皇帝聽完,心裡很不痛快,但他也沒什麼辦法。後來王安石變法失敗,士大夫還是最終的贏家。
從這個事情可以看出,宋朝皇權與士大夫是真的妥協了。在士大夫看來,天下是我們與你皇帝共有的,不管你做什麼事情,哪怕是對百姓有利的,也不能傷害我們的利益。而皇權對此毫無辦法。
想想看,當臣權如此制約皇權時,對皇帝如此不屑,皇帝心裡是什麼滋味?
當然是十萬個不爽了。
所以到了明朝時,為了避免出現像宋朝士大夫階級抱團,形成一股強大的勢力反制皇權的情況發現。明朝皇帝(朱棣)就恢復了漢唐時期遏制士大夫的老辦法——重用宦官。
明朝宦官的存在價值,網上有很多介紹,就不贅述了。這裡我們只需要知道的是:宦官在明朝的死灰復燃,其實是明朝皇帝精心設計出來的權力格局。
因為皇帝重用宦官,從本質上講,還是為了遏制士大夫階級,平衡政治,達到內廷和外朝相互制約(宦官和官僚互相制約),讓皇帝高高在上的結果。
政治平衡才是目的,並不是說皇帝有多昏。
好,既然如此,清朝建立後,為什麼沒有延續明朝的這種權力格局,不用宦官呢?
清朝沒有用宦官,其實是因為滿洲人在權力格局這個問題上,有一個先天優勢,那就是當時滿漢矛盾嚴重,滿漢兩個勢力集團天然就是互相制約的。
我們知道,清朝的六部官員,都是滿漢各有一套領導班子,滿漢相互制約,都沒有能力反制皇權。
在這種情況下,滿清雖然承襲明制,卻不用過多的發展宦官勢力,僅利用滿漢間的矛盾自然就足可以構成天然的互相牽制格局了。
其實我們回看整個中國歷史可以發現,宦官問題,實際上也就漢唐明三朝嚴重,其他時代基本上沒這個問題。而漢和明的宦官,都只是皇帝用來對付權貴和官僚階層的棋子而已。
說白了,宦官只是非常態的皇權延伸。
如果在一個時代,皇權鞏固,皇帝能壓制士大夫,或者皇帝根本就放棄抵抗了,那當然就不會有宦官了。清朝的皇權一直很穩,根本用不到宦官。所以清朝沒有宦官,並不是清朝解決了宦官問題,而是清朝皇帝壓根就沒到非要用宦官的地步。
清朝皇帝的權力可遠比明朝皇帝、宋朝皇帝要大的多。
-
20 # 猴軍集
宋明清沒外戚專權最大的原因是科舉制的普及,只有進士出身才有資格當高官,只有舉人出身才能當官,這就斷絕了一切歪門邪路躋身朝堂的可能。外戚如果有本事就參加科舉,然後就可以當官,但科舉的難度可比今天高考難多了。科舉三年才錄取一百來個進士,你想想難度有多大。最重要的是科舉普及後形成了士大夫階層,他們嚴格守衛科舉的規則,形成了可以制衡皇權的龐大力量。
回覆列表
清代達到了封建集權王朝的頂峰,在政權制度建設上充分吸取了前朝的經驗教訓。最近的明代、同樣是少數民族的元代、同一個民族金代、盛唐強漢、分裂割據的小朝廷,近兩千年的中國封建朝代,足以提供給他們很多可以借鑑的思路。
外戚和宦官,本質上是皇權的延伸,當相權代表的文官集團使皇權感到不那麼自在時,就會派上用場。考慮到從明朝開始,相權就分擔給了內閣制,已經被稀釋掉了,到了清朝,又被軍機處擠佔掉一大部分,文臣在皇權面前根本就是一團散沙,外戚和宦官也失去了存在的重要性。
清初的外戚鈕祜祿氏家族、赫舍裡家族、富察氏家族一度有些實力,但康雍乾個個強勢,最終沒有掀起大風浪;後期慈禧太后本家的弟弟、侄子都太不爭氣,權勢之爭更是無從談起。
至於宦官,想必也是吸取了明朝的教訓,清初即有嚴禁干政的明確規定,加上宦官出身又全是漢人,從心理到生理,說是弱勢群體毫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