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N的平方

    這是一個真正公平的社會,它始終用一種獨特的方式維繫著社會的公平:不斷的透過各種方式來篩選出“壞人”和“蠢人”,“壞人”就是編織騙局的人,“蠢人”就是深信騙局的人。

    蜘蛛結網,飛蛾自投。讓“壞人”去收集“蠢人”,再讓法律去懲罰“壞人”。總而言之,社會就是要變相的篩選這兩種人,把他們打入地獄,永遠不得翻身。

    當前商業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提升的文化水平,同落後的騙局之間的矛盾。

    騙子越來越多,而傻子卻越來越少。

    總之:靠收“智商稅”就能謀利的時代過去了。

    所以,我們首先必須做一個好人。

    當然,如果可以選擇,我們一定要做一個聰明的好人!

  • 2 # 皛舒

    的確如此。

    有句老話叫做“適者生存”。每個時代的生存環境,都有獨特的遊戲規則。有些人能適應,有些人不能適應。

    一般來說,誰適應的快並懂得變通,就能生存下去。也就是識時務者為俊傑,順潮流而動。如果不會變通,認死理。就很容易逆潮流而動,勢必生存艱難。

    這也就是為什麼,每個時代都有活得敞亮的人,也有窩窩囊囊的人。其實,這怨不得別人,都是每個人的心態所致。

  • 3 # 知足常樂0724

    “每一個時代,都成全了一部分人,也淘汰了一批人”,你認為這種說法是否正確?

    ▲每一個時代都成全了一部分人也淘汰了一部分人,這種說法是無比正確的。

    按照成功者們的說法,一些不敢滿足現狀的人或者說愛拼才會贏的人,總是把握機會試圖拼一拼搏一搏,結果總是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財富,鉑滿盆滿腰纏萬貫。簡單理解這些成功者們的確有先見之明,大腦殼子好使。都是國家出臺的政策法規大多數人怕或者不能理解或者不敢冒險,而平庸過日子而碌碌無為。

    這也是地球人類生存法則的具體表現形式的一種,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是人類財富增值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與結果。因為成功總是給那些事前有準備的開拓者或者說是拓荒者們的。改革開放幾十年的很多機會就能夠充分的詮釋這種現象或者說是規律喲。

  • 4 # 明貞

    是的,但淘汰和成就並不是表面那麼簡單!如譚嗣同聞一多雷鋒邱少雲,他們都是很年輕就失去生命離開了世界,他們被淘汰了嗎?大智者蘇格拉底本有機會活下來,他選擇了死亡,他在最後的辯護中結束語,很有含意:我走了去赴死,你們繼續活著!至於是誰選擇了幸福,只有上帝知道!成敗順逆生老病死,並沒有體現宇宙法則並生命真相!以我們之自我之感官經驗體認生命真相,實在不太靠譜!老子所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幾人真正搞懂?

    做一個正能量的人,不問前程!福禍相依,既然由不得自己主宰,那有何必縈懷?

  • 5 # 自然流進我的心

    每一種角度的觀點都是正確的,但並不全面。每一代人都曾活過,最後都消失了。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很正常!

  • 6 # 詩予微風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腦海中閃過兩句話:

    1、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造時勢。

    這句話出自梁啟超的《李鴻章傳》。

    用李鴻章舉例子似乎還不太妥當,因為大家普遍只記得李鴻章簽訂了割地賠款的條約,實質上李鴻章仍然有非凡的成就。此處就先不論李鴻章是不是英雄了。

    但是是時勢造就了李鴻章。列強的槍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封閉多年的的大清朝被西方文明甩在身後,僅僅憑藉李鴻章一人,是無法扶大廈於將傾的。即使那個時代沒有李鴻章,也會有如李鴻章一樣的人在,可能是王紅章、李綠章。

    李鴻章也在他那個時代掀起過波瀾,他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如果沒有他掀起的浪,那現象可能沒有招商集團。注意我說的是可能。

    另外再說一個故事。那就是戰國初年,秦國東出之前,幾代秦君勵精圖治的故事。據傳老子預言秦國的統一程序和時間,說得相當準確。據傳老子西出函谷關,秦獻公嬴師熹問道老子,求老子為秦國作開塞文章並預測秦國國運。老子給秦國留下五千言《道德經》,國運預測為:秦之國運,與周分合:周秦同源,合起西垂;秦救周,始為諸侯;秦周分離,離五百年,大合於秦;合十七年,霸王出。

    在《大秦帝國》電視劇中,秦孝公問太子嬴駟如何看待這句話,太子說“縱然天命所歸,亦需人事努力。”

    秦國幾代君主可以稱之為英雄,秦一掃六合並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透過樹立目標並且不斷奮鬥得來的。是秦國堅持變法,國富民強,是自身造就了天下一統的大勢。

    戰國時代,百姓飽受戰亂之苦,一個統一的國家,也是百姓的內心訴求,並且周朝已經疲力,無法再做天下之主。這樣看來也是時代在呼喚秦國。

    但是歷史故事上既有春秋五霸,又有戰國七雄。這就側面告訴我們,當事者的主觀能動性,在大時代中還是能起到重要作用的。

    那些被時代成全的人,多數也都在為那樣的一個時代準備著,淘汰的都是沒有準備的人。

    因此,“每一個時代,都成全了一部分人,也淘汰了一批人”這個論斷,只能說是基本正確。不能算是完全正確。

    2、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這句話出自《雙城記》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這是一個信任的時期,這是一個懷疑的時期。

    我認為2020年是劃時代的一年。

    首先,2020年出現的疫情,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影響著全球的形勢與格局。世界上許多國家,在牴觸全球化,但是似乎全球化趨勢又是不可阻擋的潮流。

    其次,2020年讓許多行業洗牌。這個關口,火爆起來的行業包括物流、醫療、線上教育;幾乎被擊垮的行業有餐飲、旅遊等服務業。誰也沒想到,口罩成了年輕人囤貨的必備。這個時代是不是成就了一批人又淘汰了一批人呢?

    時代屬於時代的弄潮兒。五菱是一家老企業,五菱的口號是“人民需要什麼,五菱就生產”什麼。正是因為五菱這樣應變,才讓五菱成為時代下的大企業。

  • 7 # 小趙聊電影

    是這樣的,在馬克思在書中說: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從而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度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

    小時候我總搞不明白,那沒有秦始皇奠定了大一統的格局,那可能後世沒那麼好的繁榮基礎,可能一直割據著呢,那沒有愛迪生,也許人類還要很久才能用上電燈泡,那麼有貝爾,可能人類很久之後才能用上手機,在我當時就抱著這樣一種思維:傑出的個人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後來我想明白了,這兩種思維是不矛盾的,馬克思強調的是社會總體的發展是由人民群眾推動的,更傾向於社會形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而傑出個人確實推動了社會某個領域或多個領域的發展,從而推動了社會的變革,簡單理解——社會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浪花推動的,巨大的浪花還有大一點的和小一點的,大一點的但數量很少的就是傑出人物,小一點的但數量很多的就是人民群眾,傑出人物是屬於人民群眾的。

    在每個關鍵的歷史時期,都有一群人享受到了時代的紅利,也可以說是一個傑出人物推動了一個時代的快速來臨,比如哥倫布和大航海時代,比如達芬奇和文藝復興、比如伏爾泰和啟蒙運動、比如列寧與布林什維克革命、比如瓦特與蒸汽時代、比爾蓋茨和資訊時代……

    說完了成全,接下來說淘汰。

    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壓抑著商人,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淘汰了阻斷商道的奧斯曼帝國,蒸汽時代淘汰了手工業者、智慧手機時代淘汰了很多賣書的人、電子商務時代淘汰了很多以實體店為生的人……

    我們應該深刻的瞭解,人要順勢而為,在時代的紅利方向努力奮鬥!

    雷軍的那句話很經典: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

  • 8 # 趣說古今事

    有道是長江後浪推前浪

    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每個時代都成全了一批批的人物。這些人物因為時代而發跡、成名。時代給予了他們機遇,讓他們成就了自我。

    但有得有失,時代在給予他們的同時,他們也同樣深深的打上了時代了烙印,不可自拔。這也就意味著,一旦時代過去了,他們這批打上時代烙印的人也要跟著時代而被淘汰下來,就如長江水一樣滾滾向前,上一秒你是前浪,後一秒你就被後浪給推了下去,沉入了海底!

    《道德經》中言道”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當你被一個時代所成全的時候,也註定了你將被下一個時代所淘汰。勢有盛衰,人不可能永遠的落敗,也不可能永遠的輝煌。所以,我們能做的是儘量在時代成全我們的時候,抓住機會,乘勢而上。在時代淘汰我們的時候,努力全身而退。

    昨天已經過去,明天尚未到來,我們能把握的只有今天!不論時代是否如意,我們都必須全力以赴,無論怎樣,拼盡全力,就不會有遺憾!

  • 9 # 獨不醒

    從宇宙的尺度去看地球和人類,是非常可笑的。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就好比人類看蟲子或者螞蟻社會,有什麼意義呢?

    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就是食色二事,保證生存和繁衍,其他的都是在這兩者之上發展出來的,要想生存,獲得繁衍機會,就得對其他植物、動物甚至同類下手,這是生物鏈決定的自然法則,無論動物還是人,都一樣,這裡面其實沒什麼道德判斷,善惡都是後來人根據需要強加的。

    你要對別人下手,那你打不過別人怎麼辦呢?那就建立聯盟,誰值得信任呢?肯定是血緣關係最靠譜,動物都知道,原始的氏族社會就這麼來的,人多了行動不統一怎麼辦呢?那就聽年紀大的、力量大的、聰明的。氏族力量不夠用怎麼辦呢?那就進一步和其他氏族聯盟,透過婚姻等方式增加信任度,人類社會就在這個基礎上開始發展,產生了道德、文化、制度和法律。

    在這個過程中,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人是如何從動物中脫離出來的。二是個人和群體的關係是如何建立的。

    第二個問題,個人的社會地位是如何建立的,追根溯源的話,看看動物世界就知道了,競爭來的,為什麼要競爭呢,就是為了吃的好,吃的飽,更多的機會繁衍後代。人類社會情況複雜一些,在原始競爭的基礎上不斷增加各種有利於自身競爭的說法,但這都是勝利者制定的,一是保證自己的權利,二是保證後代和群體的權利,和動物其實也差不了多少。

    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社會逐漸演化出了複雜的群體概念,比如家庭、家族、民族、種族、國家等。每一個群體內部和相互之間,都存在合作和競爭關係,但歸根結底是為了競爭。具體到個人,到處都充滿競爭,強調團結的目的不是為了團結,而是為集體和個人獲得更好的生存狀態,從而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

    於是,人類社會就被繫結在競爭的歷史車輪中滾滾前行,這就是物競天擇,優勝劣汰。從中可以看出,個人的作用從開始的小範圍逐漸擴充套件到群體,在群體內部,個人作用的大小取決於個人獲得的優勢,一般而言,優勢大的地位高,優勢小的地位低,沒有優勢的沒地位。在群體和群體之間,個人的優勢和群體的優勢一般成正比,有時候個人為了獲得更大的優勢,脫離一個群體加入一個新的群體,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

    到這裡簡單總結一下,獲得更好的生存狀態是個人或群體推動社會發展的第二動力,為什麼是第二動力呢,因為來自於原動力,但這是區別與動物的智慧競爭。無論哪個時代,個人從一出生就會被這個觀念不停的進行資訊轟炸,所以就有了各種各樣的人生追求,但目的不會改變。人一出生就帶有競爭指數,比如天賦、出身、環境等等,為了提升競爭指數,又透過各種方式進一步加強,比如志向、學習、機會等等。

    有了一定的競爭指數,要透過群體去改變生存狀態,這裡有個匹配度的問題,匹配的好,進一步加強競爭優勢,生存狀態不斷改善,甚至有機會改變環境,改變世界。匹配的不好,只能維持生存狀態,甚至下降,最差的陷入困頓狀態,但有些人競爭指數依然存在,說些聽起來能蠱惑人心或者富有哲理的話,或者寫幾本書發發牢騷,卻意外地成了神學家、哲學家、文學家,詩人等,甚至後人總結出了這些經驗,在政治理想失敗的時候,就效法前人,另闢蹊徑,不一定改變當時的狀態,但有機會影響後世。

    總結起來看,一個人在自己的時代所獲得的生存狀態,取決於兩點,一是個人綜合優勢,二是與環境的匹配度。能力高的可以改變環境,甚至推動歷史程序;能力低的儘量迎合環境,爭取獲得更多的競爭優勢;又沒能力又無法適應環境的,只好怨天尤人,被歷史淘汰。

    按照人類的基本道德判斷,偉大的人一般擁有兩點共同屬性,一是群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二是個人能力遠遠高於普通人。根據兩者屬性所擁有的強弱程度成為了不同的偉大人物,比如雷鋒、英雄、聖人、科學家、明君、偉人等等。

    當然,從宇宙的尺度去看地球和人類,依然是非常可笑的。想要不可笑,還需要全人類共同努力,需要每個人的努力,但如何把所有人的能力共同發揮出來,人類在激發進步的同時,卻又在不斷的束縛和製造障礙,不得不說,這是人類自設的牢籠。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的夢想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