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非狂不可

    秦末天下大亂之際,秦國其實並非沒有翻盤的機會,而秦國翻盤的關鍵就在鉅鹿之戰,可惜這場決定命運的戰爭最終以秦國的戰敗而結束,而這場關鍵之戰的關鍵人物,就是項羽。如果沒有項羽,我認為就算章邯不能力挽狂瀾,秦國至少也能退守函谷關以西。

    鉅鹿之戰前,章邯幾乎橫掃天下叛軍

    或許由於項羽的光芒太過耀眼,章邯的事蹟並不為人所熟知。實際上,在秦國大廈將傾之際,章邯是完全有可能力挽狂瀾的,如果不是遇到了項羽,如果不是朝中突然發生了變故(李斯被殺),章邯完全有可能橫掃天下。

    秦二世胡亥

    在天下大亂之際,章邯完全就是臨危受命,當時陳勝吳廣的大軍已經殺入關中,到達了距離咸陽不遠的戲水。秦二世這才在章邯的建議下,對驪山刑徒進行改編,章邯便率領著這支臨時拼湊的軍隊,開始了平叛之路。

    章邯先是擊敗了周文統率的數十萬大軍,先後追擊至曹陽、澠池,周文最終兵敗自殺。此後又擊敗田臧,攻陷滎陽,擊殺守將李規等。接著,章邯又連續破鄧說、敗伍徐、斬蔡賜、降宋留,迫使陳勝退走城父,擊殺張賀後章邯圍困城父,陳勝終被車伕莊賈所殺。章邯隨後又攻破駐守陳縣的呂臣。

    章邯平叛示意圖

    擊潰陳勝之後,章邯又包圍了魏王魏咎,並擊敗了楚將項它、齊將田巴率領的援軍,殺死了魏相周市和齊王田儋,魏王魏咎被迫自殺。接著,章邯又圍困了田榮,直到項梁率軍前來,才在東阿、濮陽接連擊敗章邯。

    然而,隨後秦二世便發動全部兵力增援章邯,章邯重新穩住陣腳,劉邦、項羽繞道轉攻定陶,章邯隨後偷襲向定陶進軍的項梁,項梁戰敗被殺,劉邦、項羽則退軍至彭城,並請楚懷王遷都彭城,同時呂臣率軍向彭城靠攏,防止秦軍追擊。

    項梁死後,章邯認為楚地叛亂不足魏緩,這才渡過黃河向北進軍,於邯鄲附近大敗趙軍,趙王趙歇、大將陳餘、丞相張耳逃往鉅鹿城。章邯則令王離、涉間圍攻鉅鹿,鉅鹿之戰爆發。

    定陶之戰丨紅秦軍、紫彭越、黃項羽劉邦

    綜上所述,鉅鹿之戰前,對於各路叛軍來說,章邯幾乎就是無敵的存在。然而在鉅鹿之戰,項羽先是擊敗迫降了王離,章邯在側翼暴露的情況下不得不收縮兵力,即使如此項羽也是久戰不下,章邯的投降更多源於國內的變故,李斯被殺之後趙高大權獨攬,章邯已是無路可退。

    如果沒有項羽、劉邦,秦國的命運將會完全改寫

    如果沒有項羽,那麼鉅鹿之戰顯然將會是另外一派景象,而秦國的命運也將是另外一番光景。就算章邯無法力挽狂瀾,我想守住函谷關以西,還是沒有問題的。理由如下:

    項羽影視形象

    1、秦國將會避免迅速滅亡。秦國迅速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秦國的主力部隊被牽制在了鉅鹿戰場,從而給了劉邦可乘之機。如果沒有了項羽,鉅鹿之戰的結局將會完全不同,因各路諸侯援軍全部處在觀望狀態,趙王趙歇、陳餘、張耳等人憑藉少量的兵力和並不堅固的鉅鹿城,很難抵擋章邯和王離的大軍,鉅鹿被攻破只是遲早的事。雖然當時劉邦已經向西進軍,但攻入關中卻已經是公元前207年的事情了,而鉅鹿之戰則爆發於公元前208年後九月。如果沒有項羽,那麼章邯和王離完全有能力在擊潰趙軍之後,再回援關中,不論是否能夠擊敗劉邦,至少可以守住函谷關,避免秦國的滅亡。

    函谷關位置

    2、山東六國很難攻破函谷關。一旦章邯和王離率領的三十萬秦軍重新返回關中,死守函谷關,山東六國想要進入關中並不容易。就算章邯再也無力平定天下,可憑藉他的才能,再加上三十萬秦軍,將六國叛軍攔在函谷關以東還是做得到的。至於內政方面,情況顯然不會比胡亥在位時更差了,憑藉秦國的制度,只要不再出現昏君與奸相併存的情況,秦國自保還是做得到的。

    3、山東諸侯未必會全力滅秦。隨著胡亥、趙高的先後死去,子嬰繼承國君之位,此時的秦國已經去帝號、重新稱王,等於不再是天下共主,整個天下已經重新回到了與諸侯們平起平坐的地位。這種情況下,天下諸侯是否還會聯合起來繼續滅亡秦國呢?我認為很難,就像項羽滅秦重新分封天下後的局勢一樣,函谷關以東的六國諸侯,恐怕很快就會因為自己那一畝三分地而重新陷入混戰之中。

    劉邦將很難有崛起的機會

    4、很難再有人扛起滅秦大旗。秦末天下大亂,雖然諸侯眾多,但除了劉邦和項羽之外,大多是烏合之眾。然而如果沒有項羽,劉邦也很難扛起滅秦的大旗,劉邦最終能夠奪取天下,很大程度源於項羽分封天下,給了他一片根基之地。如果天下重新進入諸侯分封的局勢,與那些六國貴族後裔比起來,劉邦根本就沒有任何競爭力,沒有立錐之地的他究竟還能有多大能量,將根本無法預料。

    綜上所述,我認為如果沒有項羽,憑藉秦王子嬰和章邯,就算無法做到力挽狂瀾,至少也可以守住函谷關以西,秦國將很難被徹底滅亡

  • 2 # 風吹雲漫飛

    大家都知道項羽鉅鹿之戰擊敗章邯消滅了秦軍主力,劉邦又攻佔咸陽佔領了秦朝首都,自此大秦帝國徹底瓦解。

    如果沒有項羽和劉邦子嬰能完成大一統嗎?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子嬰。

    歷史上對於子嬰的評價褒貶不一,司馬遷和賈誼都認為,只要子嬰能夠有一點點才能,都能守住大秦的江山,不用投降劉邦。但班固卻認為,經秦二世胡亥之手,秦朝已經走向末路,縱使天賜英才也不能挽救秦朝的頹勢了,所以子嬰做了自己能做的所有事情,後來投降自保也是情理之中,可以理解。

    其實從子嬰勸諫胡亥不可誅殺忠良之臣就能看出,子嬰是個英明之人,知人善用。後來子嬰有能夠聯合眾人,設計將趙高殺死也說明了子嬰不是一個庸惰之人,必得是深謀遠慮,思慮周詳的人才能殺了趙高這種心思縝密、心狠手辣之人。在最後劉邦攻入咸陽,子嬰審時度勢,做出了投降之舉,雖不是什麼大義之舉,卻也是人之常情。而且經過胡亥和趙高的一番折騰,秦國早已經氣數已盡。另一方面,劉邦和項羽兩個陣營,不管哪邊都比搖搖欲墜的秦國來的更強大了,更何況還有那麼多揭竿而起的諸侯國的許多起義軍。

    子嬰是個怎樣的人,歷史自有評說。可是對於子嬰來說無論如何他的人生都是失敗的。

    假如歷史可以改寫,同一個時代沒有項羽和劉邦,憑著子嬰的能力極有可能像清朝時剿滅太平天國一樣完成大一統。

  • 3 # 子曰歷史

    如果沒有劉邦和項羽的話,子嬰能不能當上秦王都兩說,更何況中興秦朝。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的先把秦末時期的時間線理一下,就能明白這個問題了。

    首先秦始皇於公元前210年,駕崩與南巡的路上,趙高聯合李斯假造始皇帝詔書扶立胡亥為二世皇帝。胡亥登基以後實施高壓的殘暴政策,再加上趙構對上欺瞞,對下構陷群臣,使得秦朝內外都處於一個分崩離析的狀態,而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無疑引爆這個高壓帝國的最後一根導火索。

    這也引發了天下群雄紛紛現身入場,劉邦項羽也就這個時候登上角逐天下的歷史舞臺。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建立“張楚”政權,公開反秦,於此同時躲在芒碭山裡的劉邦聯合沛縣的老夥伴把縣令給宰了,也拉起一支三千人的隊伍。而位於會稽郡的項梁項羽叔侄也將會稽郡守給殺了,一同響應反秦號角。

    天下各地烽煙四起,但是胡亥仍處於趙高營造的舒適圈中,對於各路起義軍的認識僅僅是一夥盜賊而已。全然沒想到項羽的步伐如此之快,在各路起義軍被章邯帶領的秦軍逐步蠶食之時,能夠置之死地而後生,在公元前207年,以區區五萬之眾戰勝章邯帶領的二十萬秦軍。

    硬生生的將秦國最後的有生力量消滅,面對這樣的情景,諸侯驚懼無不雙膝跪地迎接。更打破了趙高最後一層遮羞布,因為再怎麼瞞報,都無法阻止諸侯大軍進入關中腹地,擔心謊言被戳破的那日,就是自己被胡亥埋葬的那天。

    於是趙高聯合自己的女婿咸陽令閻樂與弟弟趙成一同衝入胡亥的宮殿,逼迫胡亥自殺,並另立子嬰為君,直到這個時候子嬰才成為秦國的國君。

    凡事有因必有果,胡亥與趙高的胡作非為才導致了天下大亂,劉邦項羽的反秦自立,但如果沒有項羽逆天般的操作,秦軍何以亡的如此之快,劉邦又如何順利進入咸陽城接受子嬰的投降呢。

    如果把這兩個人去掉,只怕胡亥的幸福生活與趙高的權勢生涯還會延長一點吧,說不定這兩人第二天就把子嬰給幹掉了呢,胡亥又不是沒有誅殺手足的前科。因此更不用談子嬰去中興秦朝了,沒有影的事。

  • 4 # 天空昊主

    不可能,絕對不會。這是根深蒂固的層次問題。秦始皇文治武功可以說是達到了巔峰了,但是卻永遠不會體會到底層的落後和棘苦。就像孫文,明知道他的目的是帶動底層翻身革命的,卻永遠融不進去,這是一種階層固化思想上的天然分岐。直到現在也存在的分岐和矛盾。劉邦出身底層,才能直觀的判斷底層人思想構成。但他又不甘心永遠讓自己處於被壓迫的底層,所以才遊走街市,努力穿插進名流階層,才能從整體大局上辨證變革和變遷。換了誰都註定被自己固化的思想和眼光區限,一時的成功,卻留下最大的隱患,就和秦始皇、孫文一樣,轟轟烈烈的變革,慘慘淡淡的收場。最終,只能是一個可以溝通底層,又能聯絡頂層的絕世人物出來完成最終目的。

  • 5 # 奔跑的紅塵光

    從陳勝吳廣揭竿起義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秦朝走向覆滅的必然結局,這是人民的選擇,也是歷史的必然,是一個大機率事件。而絕非子嬰所能解決的問題,即使沒有劉邦項羽,也會蹦出來王邦張羽,是歷史選擇了劉邦項羽,老闆項羽也積極融入了歷史並創造了歷史。下面一起分析一下當時的社會現狀。

    1..秦始皇嬴政,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秦始皇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後回到秦國。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但是到了晚年,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

    2秦朝建立後,於公元前213年至公元前212年,先後發生了“焚書”、“坑儒”事件。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聽從丞相李斯的建議,推行“焚書令”,規定“史官非秦記皆燒之。把秦朝之外的學說視為為異端,一把火燒了。又坑殺了一大批不與他們同流的儒生,在當時知識分子的心中栽下了造反的種子。當時受到秦朝的高壓政策,知識分子不敢反抗,但是心中的怒火會越燒越旺,一旦有機會就會爆發出來。就是在等待一個機會。

    3..修建萬里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的規模均極為龐大,發動全國的人口興修,勞民傷財 ,導致人民死傷慘重,全華人民都在怨聲載道,都感到始皇帝是暴君,但在秦朝強大的武力壓迫下,敢怒不敢言。

    4..執法嚴峻,即使是很小的罪過,動輒就是臉上烙印或者死罪。當然,花錢可以免罪,項梁就是犯了死罪花了錢就逃脫了。

    綜合以上幾點,結論是天下苦秦久矣。當時是始皇帝活著時還鎮的住場子,但整個秦朝就像一個巨大的火藥桶,一個極微小的火花就能燃起滔天巨火。

    5..公元前210年,始皇帝嬴政在河北駕崩,趙高為了自身的利益,脅迫李斯改了遺詔,立胡亥為接班人,殺害了扶蘇。趙高把持朝政,誘導胡亥飲酒作樂。指鹿為馬,消除異己,趙高成了秦朝的事實掌權者,也是秦朝內部最有力的掘墓人。秦二世元年( 公園元前209 )七月,朝廷徵發閭左屯戍漁陽 ,陳勝 、吳廣為屯長 。他們行至大澤鄉,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達。按照秦法,過期要殺頭。陳勝、吳廣便發動戍卒起義,提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陳勝自立為將軍,以吳廣為都尉,用已被賜死的秦始皇長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名義號召群眾反秦。

    6..全國的起義風起雲湧,湧現出項梁、項羽、劉邦這樣的牛人,秦朝迅速土崩瓦解,在這種狀態下別說子嬰,就是始皇帝嬴政活過來恐怕也是無可奈何,因為這是大勢所趨,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是哪一個人所能改變的。

  • 6 # 益事堂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子嬰是在趙高殺死二世皇帝胡亥後繼位的,而胡亥當了皇帝后呢不理朝政,而是把政權交給了趙高,自己卻“欲悉耳目之所好,窮心志之所樂,以安宗廟而樂萬姓,長有天下,終吾年壽”。為此他殺害始皇帝時期的老臣以及自己的兄長們,包括李斯也被趙高用計殺害。繼位前,已經殺害了指定繼承人公子扶蘇和蒙恬蒙毅兩位大將。因此朝廷內部人人自危,感怒不敢言。再看看外部環境,秦二世三年山東各地已經起義叛秦。真可謂內憂外患!

    劉邦、項羽是起義軍中逐漸脫離出來的強者,但是他們能夠攻破秦軍攻入咸陽也絕不單單是他們自己的力量,他們的背後是當時六國殘餘勢力的支撐,六國當時已經重新立了王,組織了對於,還有許多新型的起義隊伍,如陳勝、劉邦,所以當時秦國的敵人是整個天下,恢復到了秦始皇前兩三代的狀態,且國內政局動盪,人才凋敝,天下對秦的憎恨也達到頂峰,就算拼了命不推翻秦王朝也絕不罷兵,要想重新統一天下談何容易?

    如果當時公子扶蘇能夠順利繼位,憑藉其仁厚的性格和執政理念,或許能把新制度推廣下去,讓中國早2000年開始君主立憲的制度。子嬰繼位大勢已去,最多隻能守住秦國舊圖,重新統一六國了。

  • 7 # 琴韻詩音

    不會,就算沒有,劉邦,項羽,也會有其它人去反秦王子嬰,在秦王子嬰的暴政下,稅務繁重,百姓民不聊生,在當時的情況下,不反秦會死,反秦反而沒準會活下來,所以大部分人都會為了生死去試一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程式設計師到了30歲,你會感受到焦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