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世界的五彩斑斕
-
2 # 汐於子
函谷關位於今天河南靈寶市北,是古代一座著名的險關要塞。從函谷關以西至潼關,稱為桃林塞。在春秋時期,晉軍全殲秦軍於崤山,屯兵桃林塞,阻斷秦國東進之路,此後兩百多年,秦國無法跨進中原一步。
直到戰國時代,晉國分裂後,秦國經歷商鞅變法,日漸強大,從魏國手中奪取桃林塞,修築函谷關。此雄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函谷關地處洛陽至長安的咽喉要地,地形險峻,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敵,故而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戰略要塞。
在戰國曆史上,東方諸侯多次合縱攻秦,然而函谷關幾乎成了東方諸侯的噩夢。這既與函谷關之險峻難攻有關,也與東方諸侯貌合神離有關。
如果沒函谷關,秦國最核心的關中平原將無險可守。歷代失潼關必棄守長安,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也可以不走函谷關,但是也非常難走,補給困難,相比起來,走函谷關還是可行。
-
3 # 邇冬TL
函谷關名聲響亮,函谷關的名聲也是伴隨著秦國的崛起才得以聞名天下,函谷關也被稱之為戰國時期的第一雄關,因為函谷關,秦國成功抵擋住了六國聯合起來的幾次攻擊,也成就了秦國的迅速崛起。那麼,函谷關的具體優勢在哪裡呢?
函谷關扼住了六國通往秦國的道路:
函谷關道路狹窄,只能並行一輛車,幾個人,想要擺開陣勢,人海戰術,就不太好用,只要秦國佔據函谷關,六國的軍隊就進不來。
例:在秦惠文王嬴駟執掌秦國的時候,嬴駟用張儀縱橫捭闔,排程諸侯,山東的諸侯國一步一步的陷入了秦國的文徵武奪之中,無奈之下,六國聯合,進攻秦國,秦惠文王一時之間也是慌了神。好在秦國南面能夠應付楚國,而東面就正好用函谷關來抵禦其他幾國聯軍,百萬大軍,聚集函谷關下,就算是這樣,諸侯聯軍卻依然也沒能攻破函谷關,這足以證明函谷關的拒敵優勢。
這是隻是說明函谷關對於秦國的重要,但是如果秦國沒有函谷關,六國聯軍從東而下,那就真不好說了。正是函谷關擋住了列國,給了秦國發展的機會。
-
4 # 小酥哥兒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秦國據崤函之固,易守難攻,這為其抵禦外敵、保障國家國家安全提供了天然屏障,是秦國強大的重要地理條件。然而秦國的強大遠不止於此,僅從以下幾部分進行補充分析:
從人和角度講,秦的強大是歷代秦國君臣,百姓共同努力的結果。秦孝公商鞅變法為秦國的發展開闢了道路,也為東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惠文王東出則開始了秦統一六國的歷程。另外知人善任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先後任用商鞅,張儀,王翦,蒙恬等。
從天時講,秦國的強大是歷史的必然趨勢。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四分五裂,征戰不斷,統一是大趨勢。秦國把握住了這個趨勢,發奮圖強,實現一統六國的目標。
總而言之,秦的強大是天時,地利,亦是人和共同作用的結果,不能以偏概全,以點概面。
-
5 # 混雜眼淚的微笑
戰國時期的秦國,每到衰落時期就退守函谷關,恢復實力又東出,憑藉著函谷關硬是讓六國聯軍無可奈何。秦國有感於此地天險易守難攻,遂建函谷關。它東西長7.5公里、谷中道路僅容一車通行,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
秦國憑藉函谷關,多次將山東六國擋在境外,成功抵禦住列國的進攻。正確利用地理環境,是戰爭取勝的關鍵因素之一。秦國與六國之間的軍事統帥們,在策劃、指揮戰爭時,也是充分考慮到山川河流、道路交通等條件對軍事戰爭的影響。古人難道就真的不知道變通,不知道繞過某個城池去攻打敵人後方嗎?
實上並非是古人不知道變通,而是條件根本不允許。俗話說得好:“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而在古代由於交通不便極大的限制了軍隊的調動和糧草的供給,因此為了供給軍隊的正常用度更是需要數量極其龐大的後勤供給部隊。而軍隊又主要是由步兵組成,為了調動、作戰方便也通常不會攜帶大量糧草。因而倘若軍隊打算繞城而行,那也必然會使得整個軍隊的後勤補給線的危機直線上升。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變法圖強,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商鞅變法。經過商鞅變法後的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諸侯國。特別是在戰國中期和後期,秦國因為強大的軍事實力,所以在對外用兵上勝多敗少,促使山東六國為之恐懼。不過,對於商鞅變法後的秦國,也不是百戰百勝的。其中,就第二次函谷關之戰來說,可謂秦國最屈辱的一場戰役。此戰,不僅秦國引以為傲的函谷關被攻破,並且秦國還要割地求和。因為秦國都城咸陽在函谷關內,函谷關是捍衛秦國首都的重要防線。函谷關對於秦國意義是重大的。
古代戰爭有侷限性,古代是冷兵器,只要城池堅固,高大,敵人就打不進來。易守難攻。 秦國能從諸侯國中脫穎而出滅掉六國,完成第一次統一中國的功業,原因只有一個,函谷關。 函谷關高大,擋住了山東諸國的進攻,秦國得以在函谷關後面穩定發展,打得過就出關侵略,打不過就退守函谷關,割讓的土地也是佔別人的土地。一旦天下有變,秦國將百萬之師,旦夕可統一中國。
-
6 # 愛做夢的建設人
應該肯定:秦國若丟了函谷關,將會極其兇險!
一.秦國函谷關的地理位置
戰國時期,秦國在地理位置上因扼守關中地區,以天然的險峰、大川同中原列國相隔,可見地理位置是相當好的。然而自魏國吳起攻佔了秦國的河西之地後,秦國就失去了黃河天險,不得已修築了一道南北走向的長城,並巧妙地修築了一個堅固的關口:函谷關
二.秦函谷關的戰略地位
秦國自修築了南北走向的長城之後,派兵常駐,於是山東諸國要想攻秦,就只剩下以下途徑了:
1.由趙地入草原。這雖然是長途行軍,但絕對可以讓秦國措手不及,歷史上還真有人做到,這個人就是龐緩,曾一度攻到咸陽附近,一個字:牛!但也就只有龐緩做到。為何?如此繞道草原,得經過草原的主人同意才行啊!當時草原之主是誰?匈奴!那匈奴人歷來只借別人的只搶別人的,豈能容忍山東諸國借道?除非,把我匈奴打敗了再說!可見,這個途徑不行!
2.沿黃河、渭河西進。就當時的生產力和造船技術,還是不要去想了。更何況當時的秦國,弓箭手還真不是吃素的!所以,這個途徑,明顯不通!
3.先破函谷關,也就是正面攻秦。這個途徑還真的可行!只是,山東諸國能想到的,歷來尚武的秦國能想不到?所以,山東諸國欲要攻秦,則必須付出慘痛的代價去破函谷關。事實上,山東諸國聯軍曾有三次攻破函谷關,但無一不是讓秦國化險為夷(要麼是秦國割地,要麼是聯軍在關鍵時候自亂陣腳)。
可見,山東諸國要攻秦,唯有先破函谷關。秦國就不一樣了,東出攻諸國的時候,出函谷關,若能勝,函谷關馬上變為堅固的後方;若敗,速退回函谷關內,函谷關又馬上變為堅固的前沿!要是當時山東諸國擁有導彈的話,首要目標必是函谷關,因為,就是這個關口讓他們恨,咬牙切齒的恨!
後來,秦國統一了六國,全天下都是秦之天下了,函谷關依然重如泰山。想當年陳勝、吳廣率眾破函谷關,直接威逼咸陽!好在秦國迅速組織幾十萬勞役反擊成功。
綜上所述,函谷關對於秦國,實在是太重要了!破了函谷關,秦極危!
劉邦,他做到了!
-
7 # 魚麻
當然不是啊,秦軍出去揍別人的時候可沒有揹著函谷關,秦軍虎狼之師的名聲可不是吹出來的,是打仗打出來的,是屍山血海堆出來的
-
8 # 崆峒書生關於函谷關的重要性,我們先來聊聊戰國七雄形成後的秦魏關係
三家分晉以後的地圖格局,應該最有可能吞併天下的是魏國,而不是秦國。
因為魏國的地理位置太優越了,騎在太行山上,崤山函谷關盡在其國內,魏國東進可圖中原,西退可據關中,而當時的秦國,門戶全在魏國手裡,相當於一個被人家捏住喉嚨的人,能有什麼作為?
但魏國最大的失誤在於策略,國家的發展定位放在了東邊,畢竟中原才是大家爭搶的肥肉,如果當時魏國能先回過頭來把秦國滅了,解決了這個大後方的敵人,再圖東進,天下必屬魏國。然而歷史不容假設,魏國選擇了東進,然而中原的爭奪確實狼多肉少的爭奪,魏國徹底陷入了,隨後給秦國可乘之機,在秦國拿到了函谷關的主動權以後,秦國往後的發展就順暢了很多,這同時也就意味著魏國失去了角逐天下的機會。
函谷關的地理優勢函谷關有兩個特點,第一,險,第二,要。
險是因為這個關口的天然形成很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當然後世劉邦守函谷關企圖擋住項羽的失敗是不能算的,因為項羽歷史上就此一個,五萬人剛章邯幾十萬人的勝利,絕對沒有可複製性。
要是因為太重要了,這個關口一過,就是八百里秦川,真正的咽喉地帶,往後的秦國,什麼條件都捨得出去,唯獨函谷關舍不出去,這個關口一丟,等於秦國就會擺出一副任人宰割的模樣,就拿項羽來說,攻打秦國這樣的國家,如果不利用函谷關這樣的地勢把守,一旦讓他過了關,八百里秦川衝殺起來,分分鐘攻下長安與咸陽。
這就是函谷關的地理優勢。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長安才會成為歷朝古都,相比之下,洛陽建都就沒有長安建都的天險可守。
結語函谷關對秦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沒有了函谷關,秦國人民只能任人宰割,就算秦國人民再能反抗,再能戰鬥,但放棄可守的天險,依然是不明智的選擇。
-
9 # 牧陽子
關卡只是其一,國勢的盛衰不是單靠一兩個雄關就能夠強盛的,他一要靠國策;二要靠文化;三要靠民心;四要靠國力;五要靠地理資源。所以,秦國的強大,不僅僅是函谷關或其他什麼關的問題,而是依靠商鞅變法,制定了好的國策,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民眾的向心力,生產力的大力發展,才使秦國在統一六國的戰爭中所向披靡。
-
10 # 折梅相問
賈誼在過秦論中說“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函谷關對秦國來說重要性無可比擬,函谷關易守難攻,函谷一失,秦國第一道東大門就此開啟,也是六國滅秦的第一步。函谷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秦朝國都咸陽處於關中平原,北邊黃土高原,南面秦嶺山脈,東邊依著黃河邊就是崤函通道,崤函通道的東頭就是函谷關,函谷關依險而建,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秦國依函谷之險,據六國之兵,長達幾百年,即使在商鞅之前,秦國積貧積弱之時,也不被山東諸國的馬蹄踏入秦國國土半步。攻打秦國,走函谷是最近的一條道路,進入關中從北邊要透過匈奴的領地,從南邊要走巴蜀之地,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所以只能選擇走崤函通道。 古來軍事不止地利,秦國能夠東出滅六國,坐鎮函谷會六國之師憑藉的不只是函谷天險。自身實力也是不可忽視的,其中齊國孟嘗君聯合魏韓,齊將匡章統三國之兵,趁秦攻楚之際攻下函谷關,而後秦不得不割地求和,這也是秦商鞅變法後最屈辱的一次。當然也沒辦法,主力軍隊在楚國戰場。三國也知秦之強大,以三座城邑為條件接受求和草草收場,即使佔據函谷又能奈何秦嗎?答案是不一定,函谷關丟了,通往關中還是一條小道,扼守崤函通道的另一端,也能抵擋聯軍一陣。所以說關鍵秦的強大不止以來,一個函谷關。秦內部實力才是最重要的。秦自商鞅變法之後,以其新法治國而且商鞅死後新法不廢,光是新法的制度獎勵農耕,促使秦國在物力上遠超山東各國,同時秦的農耕之地在大後方,即使戰爭也不會殃及,還有後期拿下巴蜀之地,源源不斷有糧食供應,物力非六國可比。獎勵征戰,本身老秦人就好鬥,對作戰有功之人加官晉爵,促使這幫虎狼之師所向披靡。還有就是秦國廣納賢才,自秦孝公招賢令一出,山東各國人才大量為秦國所用,如商鞅,張儀,範睢,魏冉等都是出類拔萃的濟世之才。“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六國破滅,秦的強大並非一個函谷,六國在自身能力上不加強,沒有函谷關,飛機空降到關中平原也打不過秦的虎狼之師。秦國的強大不是一朝一夕,不是個別地理原因,也有其歷史必然,秦奮六世之餘烈,代代領導人能夠勵精圖治,不斷努力的結果。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自身出現問題,強大秦國四海賓服,說滅亡也就滅亡了!函谷關在軍事上固然重要,秦將秦兵面前,六國沒有過硬的實力還是得割地求和。
-
11 # 匍匐的前行著
秦國沒有函谷關就像躺開懷的壯漢,隨時都能遭到敵國的攻擊,秦國位於關中之地,東有函谷關,西有散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黃河貫穿河東之地,水勢湍急,行船困難,而且函谷關距離咸陽很近,從函谷關進攻秦國是最好的選擇,可知函谷關對秦國多重要。
秦獻公時期,魏國奪秦國函谷關、河東之地,幾乎把秦國滅掉,為奪回函谷關,秦獻公多次發動對魏國的戰爭,這是為什麼?
秦國要想發展,必須有一個穩定的環境,自己的命門抓在他人的手中,我們能有安全感嗎!
函谷關阻擋了六國多次的攻打,沒有函谷關,秦國早就被滅了。
-
12 # 韓之豫史話
大家好,這裡是韓之豫。
函谷關被稱為戰國時期的第一雄關,其戰略地位自然非比尋常。但是,對於題主所說的“不堪一擊”我並不敢苟同。秦國難道真的只是依靠一座雄關麼,那不就和三國時依靠長江天險的東吳一樣了麼?如果秦國的強大隻因函谷關,沒了函谷關就不堪一擊,那麼秦始皇的統一六國也就只是空談了。秦國的強大,建立在三點之上:
一、基礎建設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在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古代社會里,秦國率先修建鄭國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改變了之前自己貧瘠的土地狀況。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帶動了秦國經濟的提升。當然,這與函谷關也脫不開關係,六國混戰之時,秦國躲在關中安心發展經濟,一心不問關外事,全國上下齊心協力搞建設。(主要是也出去嘗試過,結果敗多勝少。)
二、軍事上的發展秦國軍隊在商鞅變法後實行軍功政策,殺敵功勞與自己的爵位職級掛鉤,能夠提升社會地位,免除自己和家人的賦役,所以,秦國軍隊愈戰愈勇,在戰場上各個亢奮。而且,隨著鑄鐵兵器的出現,武器裝備都得到改善,秦國軍隊後期最強,兵力最多時達到百萬帶甲之士,也出現了尉繚、白起、王翦等著名軍事家。
三、國君勤政、人才雲集、百姓心齊如果說函谷關是秦國的地利,那麼上述三項則就是“人和”。大家都知道,秦國的轉變源於兩個人一個是秦孝公,另一個就是商鞅。很多人都認同商鞅變法才是秦國的強大之基,這是有一定理由的,我也這麼認為,沒有商鞅實行新法,對法律、軍事、土地做出了重大的改革,秦始皇沒有那麼容易一統六國。秦孝公重視人才,引進了很多來自外國的人才,其中就包括商鞅,所以說,他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秦始皇統一六國,則是符合了“天時”,六國疲敝,百姓渴望統一良久,秦國經過多年儲備,擁有了雄厚的軍事和經濟實力,所以才能在最後一舉得天下。秦人久居關中,勤勞樸實,在秦的統治下,對秦的歸屬感很強,而且關中人自古就有戀家情結,團結力凝聚力相當高,在作戰時自然也就所向披靡了。“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國恨,滄桑難平!”每次看到這些文字,我腦海裡總能浮現一幕秦軍浩浩蕩蕩,身穿黑色甲衣征戰四方的震撼場面!
所以,函谷關固然重要,但哪怕沒有函谷關,秦國也並不一定不堪一擊,戰爭和發展,不是隻依靠地利的。戰國後期,秦國軍隊出關,能夠吊打任何一個國家,其他國家也並非沒有雄關偉城,但都在秦國的鐵蹄之下覆滅。壯哉,大秦!
-
13 # 當代曹植
秦國並非不堪一擊,函谷關是一個保護秦國的屏障,強大時,秦軍出關掠地,弱小時,據關而守,六國無可奈何。
戰國時代,晉國分裂後,秦國經歷商鞅變法,日漸強大,從魏國手中奪取桃林塞,修築函谷關。此雄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函谷關地處洛陽至長安的咽喉要地,地形險峻,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敵,故而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戰略要塞。
在戰國曆史上,東方諸侯多次合縱攻秦,然而函谷關幾乎成了東方諸侯的噩夢。這既與函谷關之險峻難攻有關,也與東方諸侯貌合神離有關。
如果沒函谷關,秦國最核心的關中平原將無險可守。歷代失潼關必棄守長安,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也可以不走函谷關,但是非常難走,補給困難。
秦國位於關中之地,東有函谷關,西有散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黃河貫穿河東之地,水勢湍急,行船困難,而且函谷關距離咸陽很近,從函谷關進攻秦國是最好的選擇,可知函谷關對秦國多重要。
-
14 # 陝西老賈
秦國來自西北高原,它的戰略縱深非常大,在強盛的時候可以進入關中平原,並實際佔領關中平原,即使在最極端的情況下,也可以退回隴西高原。春秋戰國的前期,秦國的主要對手是晉國,晉國發動的幾場大的戰役,對秦國造成了非常大的打擊, 但即使是最大規模的戰役也只打到了涇河邊,也就是關中平原的中部,即便打到了秦國的首都雍成,秦人也仍然可以退回到隴西,在不對山東六國發動戰爭的前提下,函谷關對秦人來說是可有可無的。沒有晉國的同意,當時的山東國家也不敢貿然越過函谷關進攻秦國。但隨著三家分晉,戰國開始,秦國在秦獻公,秦孝公的治理下,經過商鞅變法逐步走向強大,打敗了韓魏兩國逼迫魏國首都遷到大良,韓國人也主體簽到黃河以南,這個時候情人的主要目的變為東出函谷關攻打山東六國,在這種情況下,函谷關就變得比較重要了,這個時候涵谷關才體現出了進可攻退可守的重要軍事作用,能夠使強大的秦軍更容易地在軍事上對山東六國取得優勢,並最終統一中國
-
15 # 少年要不要喝茶
函谷關,乃是戰國時期秦國的東大門,是秦國抵禦山東六國進攻的重要關隘,而到了秦漢時期,隨著天下一統,函谷關的戰略地位實際上便已經開始下降。漢武帝時雖然新建了函谷關,卻並非在秦國關隘舊址上興建,而是東移了150公里。到了東漢末年,曹操為防止關西兵亂,又興建潼關,並廢棄函谷關,函谷關此後便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
一、函谷關的歷史意義:秦函谷關關中與關東的咽喉要道,秦國抵禦山東六國的重要關隘
二、地形地貌:所謂函古,其實只是稠桑原上的一道裂縫而已。稠桑原乃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地形,頂部雖然平坦如原,但高度卻非常高,四周峭壁陡立,黃河從稠桑原北面流過,緊貼著原壁,因而關中與關東之間想要來往,沒有其他路可走,只能透過這道裂縫。
三、此路雖然被稱為函穀道,實際上寬不過數米,乃是真正的“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鞍”,當真可謂“泥丸可塞”,而函谷關便位於這道裂縫的開口處,即今天的河南省靈寶市王垛村。函谷關的東面,即函谷關的關前,則是弘農河,這條河在古代的水量並不像今天這麼小,而這條河則形成了函谷關天然的護城河。敵人想要進攻函谷關,就必須先渡過弘農河,而由於弘農河緊貼著稠桑原東側而流,河岸和關城之間只有一條狹小的窄路,大軍根本排布不開。
四、那麼古代行軍打仗,有沒有可能繞過函谷關呢?實際上並不可能。原因就在於古代的稠桑原上乃是森林密佈(從稠桑原這個名字也不難看出森林的密集程度),從崤山到潼津這一百多里路,到處都是密集的森林,古代又被稱為“桃林之塞”、“松柏之塞”。由於森林太過密集,行人都難以透過,更何況是軍隊。因此,只要守住了這條裂縫,便等於斷絕了東西交通。正是佔據了這種天然的地利,使得山東六國多次合兵進攻秦國,卻往往只能望關興嘆。例如周慎靚王三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又如秦始皇六年,楚、趙、衛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
五、歷史意義:正是由於函谷關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導致從春秋時期開始,這裡便已經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晉國曾派軍駐守此地遏制秦國東進,晉國衰落之後此地又被秦國所奪,最終成為了秦國進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陣地。
六、所以說古代秦國不能說沒了函谷關就真的不堪一擊,只能說失去了函谷關相當於失去了一條臂膀。
-
16 # 多臻貴
山河險固,不及民眾團結,這點在秦國有很深的體現。
秦國丟失函谷關太多次,楚國,魏國,齊國,都曾經攻破函谷關,但秦國敢於堅壁清野,也敢於與入侵者決戰到底。所以,列國攻入函谷關通常秦國會求和,列國也就借坡下驢達成議和!
函谷關只是秦國的戰略要地,能夠阻攔列國大規模的軍事集結,否則小股軍隊可以透過黃河與山中小路越過函谷關,但秦國全民為兵,因此,集中攻擊函谷關,才能達到最穩妥的戰略威脅。
漢高祖劉邦,進關中就不是走函谷關,但抵擋項羽就陳兵函谷關,說明,函谷關更加直接面對關東趙國,魏國,齊國,面對楚國則需要商洛,漢中進行抵擋。
秦國被魏國奪取數百里之地而不屈服,“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只有這種精神,秦國才能披荊斬棘,戰勝犬戎獲得關中之地,開拓西戎在春秋時稱霸。
所以,任何時候,任何國家都不是依靠某個軍事設施,二戰時期的“馬奇諾防線”,號稱堅不可摧,卻沒能抵擋住德軍進攻,舉國投降!而秦國失去函谷關,能夠與列國和談,是秦國軍民意志力堅強的體現!
-
17 # 一壺清茗品春秋
秦國的強大並不僅僅是因為函谷關,雖然函谷關易守難攻,但是也曾被六國軍隊攻破。在公元前298年,在孟嘗君組織,齊將匡章率領齊、魏、韓三國大軍攻破了函谷關;公元前241年,趙將龐暖率領趙、魏、韓、燕、楚五國聯軍,繞過函谷關,深入秦國腹地。雖然僅有兩次,但是表明函谷關隨險,絕不是牢不可破。這樣秦國沒有了函谷關,就不堪一擊的論述自然不不成成立。
秦國的強大,固然與其所處的有利地勢有關,但這卻不是主要原因。秦國的強大更主要的是商鞅變法改革,讓秦國成為了強大的戰爭機器。商鞅變法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獎勵耕戰,當然最終目的還是“戰”。商鞅廢除了秦國以前貴族世襲的制度,重新制定二十級爵位。對沒有立過戰功的貴族,一概廢除級別。新的級別按照戰功確定,並且根據戰功的大小,按規定享受土地、住宅、奴隸。比如,在戰場上能夠斬殺敵人一個首級,就受爵一級,可以等那人50石的小官;斬殺兩個,就可以授爵兩級,還可以擔任百石的官,還賜給田地。同時,商鞅嚴禁私人之間爭鬥,如果私人爭執,一律訴諸法庭、如果發生私鬥,一律嚴懲。正是這樣,極大調動了秦人參加戰爭的積極性,讓他們爆發了極大的戰鬥力。
同時,在落實爵位獎賞的時候,秦國更是非常嚴格。先由官員們將敵軍首級陳列三天進行公示,然後由將軍提出準確的戰功和獎賞。如果發生措施,要對官員進行處罰。在作戰時候,一支百人的隊伍如果沒有取得敵人首級,隊長就要被處死。如果有的將士退縮不前,就要處以刺面、割鼻等刑罰。如果一伍之中,有臨陣脫逃的,除了本人要被車裂,其他四人也要同罪,只有斬獲敵人首級,才能免於處罰。軍官陣亡,就要處罰其屬下,要想免罪,也要斬獲敵人首級。
正是重獎和嚴罰的機制,把秦軍打造成了一支”虎狼之師“。正如當時張儀的描述,秦軍在這樣的機制的激勵下,左手提著人頭,右腋夾著俘虜,勇猛地追擊著敵人。韓非子描述。“(秦人)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爐炭,斷死於前者皆是也”“是故秦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他的老師荀子評價秦軍“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可見秦軍之精銳。而他們才是大秦帝國真正的”函谷關“。
-
18 # 用已在
秦國有所謂披山帶河的地形優勢,南方是秦嶺,北方是賀蘭山,東面是黃河幾字形的右腳,而函谷關就位於右腳轉折的地方。如果要從草原過,必須先打敗匈奴,向他們爭道,如果要從南面過,要麼跨秦嶺(不實際),要麼沿江上溯(更不實際),所以必須從正面突擊。
正面突擊也有兩條路,一是從渭河上溯,但是秦國肯定重兵把守渭河,而且當時的船又不像現在的船那麼強那麼大,被圍起來再用攻城器砸很快就完蛋。所以最保險的還是走函谷關。因此說,在戰國時代,函谷關是中原如秦的必經之路。函谷關當年在今河南靈寶境內。這個地方北面有呂梁山,南面有伏牛山和秦嶺,走函谷關一旦攻破的話,秦國就基本無線可守,基本可以長驅直入。歷史上,六國聯軍有三次攻入函谷關,破關數日內,兵鋒直抵咸陽宮,若不是六國各懷鬼胎,若不是秦君忍痛割城,秦國就滅了。
秦朝統一天下以後,函谷關地位就大大下降了。因為這時候整個中原都是秦國的,再也不用老惦著佔領函谷關進可攻退可守了。但是,說函谷關一點重要作用都沒有,那是瞎說。因為秦國都城咸陽在函谷關內,函谷關是捍衛秦國首都的重要防線。果不其然,秦國暴政猛於虎,最終讓陳勝、吳廣起義軍攻破了函谷關,皇帝聞之驚慌失措,幸好,在秦陵有幾十萬民役可以武裝起來反擊,起義軍雖被擊潰,但是秦國統治被極大的動搖。後來漢朝的都城也在陝西,而漢朝統治下也發生過黃巾起義這樣的事情,所以說,直到東漢末年,函谷關都是非常重要的,他是保衛皇帝統治的屏障。
到東漢末,曹操為預防關西兵亂,才於建安元年始設潼關,並同時廢棄函谷關,當時許都遠在河南,潼關比起函谷關,靠近黃河,更加有利於防守,否則如果一直憑山險拒守函谷關,那麼一旦被攻破,那就無險可守了!而潼關興起後,函谷關就再也沒有復建。
回覆列表
這個說法是有誤導作用,失去函谷關只是是去戰略性的要地,如果有,那麼就前可攻後可守,選擇餘地就非常大了。如果失去,那麼就要牽扯很大的軍力財力才函谷關方向佈防,相對而言就要起戰略性的防守,在函谷關方向再想出擊拓展生存空間,就不那麼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