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觀大講堂

    要回答這個問題,一定不能開上帝視角。項羽不是既不是預言家,也不是穿越過去的,他根本不知道未來的自己和劉邦會有垓下之戰,即便知道,也未必會採取筵席上殺“義兄”的辦法。

    如果我們站在項羽的角度考慮問題,這個問題就不應該是“為什麼不殺劉邦”,而是“為什麼要殺劉邦”了!為什麼要殺劉邦?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范增所言,劉邦身上有王氣,但王氣這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你說有就有?有王氣就能稱雄諸侯?就能一統天下?如果是這樣,那麼問題就來了,項羽身上有沒有王氣,是不是天命所歸?如果項羽身上沒有王氣,項羽殺了劉邦,項羽就能稱雄諸侯?失敗者才相信“王氣”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成功者只相信實力。魏王豹相信算卦所言,其姬生兒當為天子,就反了劉邦;張士誠為朱元璋所俘,竟言“天日照爾不照吾”。

    如果范增向項羽分析利弊,一一分析當時各諸侯,最後笑到最後的,唯有劉邦和項羽,而項羽必然敗於劉邦,項羽會聽范增所言,不顧一切後果不論使用什麼手段,項羽都會除去劉邦。但亞父范增只有虛無縹緲的“王氣”來建議項羽除掉劉邦,這計策怎麼聽怎麼不靠譜啊!項羽也有腦子,范增不分析各諸侯,項羽及項家高層(如項伯)也會分析各諸侯,會思慮最佳方案,最佳方案是什麼?最佳方案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只要劉邦俯首稱臣,成為自己的盟友,哪怕是表面上的盟友,自己也成功了。所以,擺鴻門宴的初衷不是殺劉邦,而是打壓拉攏誅秦第二大軍閥劉邦,最後也證明,這個目的達到了。

  • 2 # 紅金01

    鴻門宴時,劉邦送給項羽和范增美玉各一塊,項羽不得不坦然接受。

    原因與當時的大環境有很大關係,雖然當時項羽勢力最強,但是各路諸侯都有自己獨立的勢力,甚至項羽也並不能完全駕馭部下或項氏家族成員,內部有很大分歧。項莊與項伯的分歧可以證實我的這個觀點。

    宴會上送禮物,是劉邦當著天下諸侯與項氏家族表態,表達了劉項之間的良好關係。此時此刻,如果項羽殺了劉邦,不僅天下諸侯兔死狐悲,甚至項氏家族內部也會人心離散。後來項羽堅持分封制,以及族人對項羽的不滿意,可以證明我的這個觀點。

    項羽放過劉邦的決定源於當時大環境與他的格局。但是,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項羽非常非常自負,自負到了目中無人的地步。項羽看不起劉邦,始終認為劉邦不過是個蚱蜢,永遠不可能脫離自己的軍事壓制,如果劉邦敢以軍事對抗,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消滅劉邦的勢力,徹底消除隱患。這是更大的目標,比在鴻門宴殺掉劉邦更加完美。

    但是項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低估了劉邦的能力。

    范增很氣憤,因為范增在謀略與見識上的確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才。我們都是分析,都是事後軍師,但是范增在事前就把這些全部預見到了,所以范增對項羽既失望又氣憤。

    范增在謀略上非常了不起,但是在表達與說服能力上很弱,或者說,是項羽非常非常自負與剛愎自用,范增沒有能讓項羽明白到劉邦的強大與危險。

    所以,范增是沒有辦法能讓項羽主動出兵消滅劉邦勢力的,眼看大勢已去,除了一走了之,沒有任何辦法。

    劉邦的強大在於:屢戰屢敗,越敗勢力越強,最後一戰以碾壓的優勢兵力包圍了項羽楚軍。

    歷史證明了范增的判斷:劉邦的強大是帝王之才,四方人才匯聚,人民信賴,糧食與兵源從不匱乏。

  • 3 # 雨夜構想

    不論什麼原因使項羽在鴻門宴上放走對手,都令他最終落敗,或許正因為如此,項羽的悲劇才更令人扼腕嘆息。

    鴻門宴上,劉邦如何能從封鎖嚴密的敵營中脫身,項羽為何沒在鴻門宴上殺死劉邦,這些都成了千古謎團。

    秦朝末期,反秦起義如火如荼,起義軍聲勢也越來越大,項羽和劉邦所率領的起義軍,是其中最有實力的兩支隊伍,公元前207年,項羽一路與秦主力部隊苦戰,大破秦軍,乘勝向咸陽進發。而這時,劉邦已經趁機搶先佔領秦都咸陽,項羽聽後,勃然大怒,帥40萬大軍,屯兵洪鴻門,準備消滅劉邦,劉邦得到訊息後,立刻赴鴻門向項羽致歉,項羽原諒的劉邦,並設宴招待,之後,劉邦解如廁之際逃回本營。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這樣戒備森嚴的鴻門宴中,劉邦如何能夠脫身。試想在鴻門宴上,劉邦的一舉一動,無不在范增等人的嚴密監視之下,他如何能夠逃脫。於是有人認為劉邦的脫身是向羽故意放走的,但項羽為何放走劉邦而不殺掉他以絕後患的。各種緣由看法不一,前人大多認為這是因為項羽不聽忠言狂妄自大的表現,因而他的失敗也是自取滅亡。但近年來,有不少人透過研究當時的背景,重新探討這個問題,認為項羽是因為念舊情而沒殺劉邦,項羽為人血氣方剛,有他殘暴的一面也有慷慨磊落的一面,范增也曾對項羽做出,“君王為人不忍”的評價。除了上述觀點還有人認為鴻門宴上放走劉邦,是出於對當時情勢的考慮,在當時就大局而言項羽的實力遠高於劉邦,殺掉劉邦並無實質的意義,而放走劉邦既降服劉邦又維護自己反秦盟主的身份和地位,何樂而不為呢!

    至於劉邦送給范增的玉,現在看來,對事情已經無關緊要了,范增做不了項羽的主,只能是為項羽出謀劃策,最後做決定的只有項羽本人,如果項羽不想殺劉邦,那誰也阻止不了。更何況范增只是謀士,沒有項羽的命令,他是不可能調動軍隊的。再說文中提到,劉邦馬快,劉邦騎快馬逃走,根本就沒有追擊的機會。

  • 4 # 綠茵守望者

    第一,這項羽是主帥,范增就算是亞父,但也只是謀士,既然項羽都不想殺劉邦了,範曾又何必再去追擊?畢竟范增只是高階打工仔,要殺誰並沒有最終決策權。在項羽已經明確阻撓這個行動的情況下,范增如果再殺劉邦,那就是自討沒趣了。

    第二,咱們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說,覺得劉邦最終吞併了項羽,但實際上,就當時的情況來說,誰能想到劉邦後面會變得那麼強大呢?其他人根本沒想到布衣出身的劉邦會對項羽有威脅,范增就算眼光比其他人更長遠,但可能也就想到劉邦會有點威脅,而沒想到威脅大到這個程度。

    第三,退一萬步來說,就算鴻門宴沒殺劉邦,范增也有後招。畢竟參加鴻門宴的不止劉邦項羽這哥倆,而是各路諸侯都在場。殺劉邦,萬一各路諸侯為了自保而聯合起來對抗項羽,怎麼辦?范增肯定也明白這一點,所以他還有後招,那就是在分封諸侯的時候,把劉邦封地放在到漢中,在設立“三秦王”封堵劉邦出關的路線,對於項羽和范增來說,這已經是當時的最優解了,沒必要去追殺劉邦。

    至於後來劉邦和韓信來了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種事在當時沒有人會想到。范增和項羽同樣也沒想到這一招,但這都是後話,至少在鴻門宴結束的時候,范增和項羽都覺得沒必要真的殺劉邦了。

  • 5 #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項羽自以為勢力強大,沒把劉邦看在眼裡。項莊舞劍,沒有成功,劉邦逃跑,他也不派兵追趕。范增既使派人追趕,他也不會答應。

  • 6 # 太平洋上的飛魚

    項羽沒有聽范增的建議在鴻門宴殺掉劉邦,失去了一統天下的大好機會。

    這是一個領導個人決策影響歷史的典型案例。

    項羽此人雖然勇冠三軍,力大無比,打仗在行,但骨子裡卻是猶豫不決,當斷不斷。偉人的三個特質,其中一個就是“果決力”。劉邦為人十分果決,而且不是盲目的果決,是聽從意見後的果決,你看他私放苦力、起兵反秦,追擊項羽、包括後來平定季布等的反叛,無不是當機立斷,沒有絲毫憂鬱,這就是為什麼劉邦稱帝而項羽敗亡的根本原因。從歷史上講,劉邦武不及項羽、出身不及項羽、文也不及項羽,但他是偉人而項羽不是,就是因為項羽沒有偉人的氣質和做法。

    (1)劉邦和項羽同為楚將,項羽認為無同室操戈之理,殊不知要統一天下不能有婦人之仁;

    (2)劉邦已經對之前阻擋項羽進入函谷關進行了解釋,對自己入咸陽後的作為也做了交代,並無任何不妥之處,項羽覺得殺劉邦的理由不充足;

    (3)項羽只認叔父項燕的權威,對范增其實是陽奉陰違的,一直有類似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可以說項羽還有點孩子脾氣,說白了就是還嫩了點;

    (4)樊噲突然來攪局,使得宴會中斷,最後不了了之。

    (5)項羽認為自己的實力遠遠超過劉邦,劉邦對自己沒有大威脅。

    諸多因素綜合之下,項羽沒有追殺劉邦,造成了自己日後自刎烏江的悲劇。

  • 7 # 追求理想追求真理123

    因為當時西楚霸王項羽如日中天,從心底裡並沒有劉邦是他的主要對手,認為劉邦還是個低聲下氣聽命於他的小兄弟馬仔,就是哪一天不聽話,他以後也可以隨時滅了劉邦,所以項羽不想為此壞了名聲,而劉邦卻是一直行事低調小心翼翼,偽裝成胸無大志沒有野心的一方諸候,矇騙過了項羽,所以最後沒有痛下殺手造成了千古遺憾!

  • 8 # 八目刀

    因為他只是一個謀士,出主意的人罷了,最終都要由項羽定奪,如果范增動用自己的權威私自調動軍隊追擊劉邦,則觸犯了君王之大忌,喧賓奪主還是其次,如果引起項羽猜忌就很不妙了。眾所周知,項羽外寬內忌,剛愎自用,陳平、鍾離眜、黥布等人都曾經遭到他的懷疑,後來這些人也相繼離開了楚軍陣營。俗話說“伴君如伴虎”,深處帝王之側,必須小心謹慎,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功高震主者自古就沒有好下場,帝王之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可借兵權於他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種逾越界限的做法後果往往很嚴重。范增雖然憤怒項羽沒有遠見和婦人之仁,但歸根結底,他是不會犯越級指揮這種低階錯誤的。

  • 9 # Y漢忠

    范增雖是項羽的亞父,但實際只是項羽的謀士。

    鴻門宴也是他和項羽精心設下的一個圈套。

    范增原以為:劉邦不來,則可名正言順地率領大軍將其剿滅;劉邦若來,則可在宴席上將其斬首。

    可是項羽自恃軍力強盛,而又以義字當先,(未進咸陽前,曾和劉約定,誰先進咸陽,誰就為王。)自知理虧,同時劉邦當時又俯首稱臣,所以就錯誤地認為,小小的泥鰍,也翻不起大浪,於是,就放過了劉邦。

    :此時,范增若強行派兵截殺,將會以下犯上,有違主僕名分,故範只能以摔玉而洩其憤。等項羽醒悟,準備再追時,劉邦巳遠去矣。

    從此也就有了楚河、漢界,亥下之戰,以及強楚的全軍覆沒。

    最終,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毛主席的著名詩句,就是告誡後人的至理名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考研那麼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去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