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個小精靈1314
-
2 # 長安野望
書讀點多了,知識寬度到達一定程度以後,容易和世俗格格不入,產生出世之心。
這不是陶潛一個人的選擇,很多古人在最後都選擇離群索居,也大都有這個原因在內。
同樣的事情,這種人往往一眼就能看透本質,而世界執行的底層邏輯被看穿之後,往往是令人絕望的。
就想很多現代的學者,弄明白熵增概念之後,也會產生強烈的失落感和無力感。
所以,有人才提出,以出世的心態思考,但要以入世的心態生活。
畢竟,無論我們的思想達到怎樣高的境界,肉體始終是要行走在是世俗的世界裡,這一點無法改變。
-
3 # 深夜o讀書
陶淵明是我國曆史上非常有名的山水田園派的代表詩人!
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想必大家也都非常熟悉了,我不再過多贅述!
至於他為何滿腹才華卻辭官歸隱田園,這其實跟他的性格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可以說陶淵明身上繼承了傳統中國文人的風骨,淡漠名利,剛正不阿,不曲意逢迎,眼中容不進半粒沙子,像他這樣的性格在黑暗的官場上註定沒有生存的空間!而他的文人風骨又決定了他絕對不會同流合汙,也正是現實中的黑暗與自己的理想差距太大,才讓他最後做出了辭官歸隱的決定!
可以這麼說陶淵明的性格和理想決定了他走到辭官這條路上是一定的,也正是他忠於自己內心的理想才給今天的我們留下了諸多不朽的詩篇,讓後世的我們可以源源不斷的汲取到豐富的精神食糧!
-
4 # 今亱望星空
‘田園詩’開創者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一席。其詩風詩藝詩才,對後來影響不小,追隨者頗多。
他近而立之年入仕,但只有十多年而已,因‘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便辭官隱居,過上了歸田生活。
個人拙見,有以下幾點:
1,個人性格。
2,對家史的領悟。
3,對世風的不滿。
4,對壯志難酬的反叛。
5,受老莊思想和當時盛行‘隱逸’之風的影響。
6,個人思想的變化。
僅此而已,莫見笑。
-
5 # 第四劍
出世歸隱跟讀書多少不是直接關係,主要跟個人性情有關。陶淵明在仕途上混覺得很累,不如回家種地自在。雖然種地身體上累點,內心卻輕鬆安適。
-
6 # 任山鳴Rsm
陶潛透過大量的讀書,思想提高,人生昇華,境界大開,達到了超凡脫俗的高度,深刻地認識到官場的腐敗,但既無力迴天,又不願同汙合汙,便只得選擇隱居。
-
7 # 唯有讀書最致遠
書生多清流,官場多汙濁。是入鄉隨俗遵守遊戲規則還是秉持原則,很艱難。做官也只是為了生活,如果生活可以多一個選擇,其實也很美好。
-
8 # 地平線自媒體
再怎麼崇高的理想,再怎麼崇高思想境界,終歸是是精神層面的東西,總是要回歸到事物本質,人是要吃飯的,不吃飯人都沒有了其它的都是虛的,最基本的物質保障才是一切理想的基礎,連聖人也不能倖免啊,所有最後聖人也懂得這個道理[捂臉][捂臉][捂臉][捂臉]
-
9 # 厚德載物6258
晉宋文學大家陶潛勤奮好讀,涉獵百家群書,學識淵博,觀世廣闊,處事不枉。他因看不慣當時官場惡習,道不同不相為謀,感嘆人生,說出"不為五斗米折腰"而當昏官庸吏的警句。無奈逃避現實歸山隱居。
-
10 # 寅飛揚
不為五斗米折腰,雖則是表現的錚錚傲骨凌寒,但根本所在還是缺乏情商,不懂為官之道。
陋室真的好麼,作為古代儒家文人,其真實的內心依舊是出仕帝王家。
特別是陶先生還有榮光的祖上,只是到他這落魄了,為官的能力不濟。
未必不是有終南捷徑的想法,想要待價而估,其所作又何嘗不是一種宣傳,好讓當朝王者賞識,作周王禮賢之想。
但是顯然陶先生高估了自己在當權者眼中的地位。
想陶先生能稱大家,自然文學功底非凡,但無人賞識。
故而心中憂忿,又無處發洩。
根本原因是沒明白文學與為官是兩碼事,牛頭不對馬嘴的事情。
文學好,又稱大家,少不了眾星捧月般的恭維,傲氣自然就產生了。
等到陶先生為官了,又弄了個芝麻綠豆大的官,少不了來自上司的各種約束,甚至喝罵。
對於一向習慣了阿諛奉承,眾人追捧的陶先生根本就是受不了的。
而且是為官之道於他陶先生根本就是不屑而為,飽讀經書的他不是不懂,而是臉面過不去。
臉皮薄,不願禮賢下士,還老是端著高高在上的架子,怎麼可能做好官。
少不得排斥,更可能是官越做越小,事越搞越多。
哪裡有被人追捧來的爽快,而且是自認學問高,理應在眾星捧月的高位。
可事實恰恰相反,官位很小,俸祿僅為五斗米而已。
因此心中不忿,覺得自己受委屈了,覺得自己沒有得到當權者,特別是帝王家的賞識。
怎麼辦?陶先生熟知經書,不可能不知道周王禮賢的典故。
所以他也來這樣的一招,還弄了大作出來,目的就是想引來一步登天的捷達之路。
最重要的是像他這樣的人,即使身在山野陋室,也少不了追捧的人,少不了吃穿用度。
不為五斗米折腰,關鍵是陶先生有這樣的底氣,知道有人會供奉他生活所需,再差也不會餓死。
-
11 # 沭雨
陶淵明,山水田園派詩人。
今天,關於陶淵明的簡介歷史,我們毋庸贅述。
我就陶淵明故事:“不為鬥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我就對,“不為鬥米折腰”,來談談我對這句話的理解。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都是由千千萬萬個如,陶淵明般充滿民族氣節,傲骨,不畏權貴。品性高尚的人所組成。
先秦時期的,屈原,到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無不體現出中華每個時期,文人的精神追求。
現代文學家,散文大家。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故事。
我想大家都應知道吧?
為什麼不吃美國提供的救濟糧?
這就是陶淵明,不為鬥米折腰;這就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權;這就是中華民族千年的傳承。
中國人的骨氣!
中國人的傲骨!
也是中華民族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所在。
中華不能沒有傲骨。在當今世界紛亂複雜時刻,國人要提倡傲骨,骨氣。
少做有損國家之事,千萬不要做洋奴。
中華民族傳統不能丟,我們每個人都應做“不為鬥米折腰”之人。
-
12 # 苦朝露
因為他老家有地,才能這麼牛掰的吼出這麼句口號。像我們這樣的,想不為五斗米折腰,吃啥喝啥?住哪?煤氣費水電費物業費咋交?現代的社會制度和已經不會讓人安安生生的活下去,需要你跪著彎腰再低著頭,才能勉強活下去。
-
13 # 非狂不可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在古時候絕對是真理。那時候大家都以讀書做官為榮,而眾多的芸芸學子,也無不以入仕光宗耀祖為自己的最高理想。不過在古代的讀書人當中,也有一些人最後是看破紅塵,解甲歸田,過上了安然自得的隱居田園生活。在這些人當中,東晉的大詩人陶淵明,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陶淵明,名陶潛,淵明是他的字。他出生於東晉時期。這是一個短命的王朝,時間只有短短的一百年。在陶淵明生活的東晉時期,朝政昏庸,官場黑暗,人民生活困苦。
陶淵明從小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思想的薰陶,道家崇尚的是貼近自然的修行,這也為他日後的隱居生活埋下了伏筆。
和古時候的許多文人一樣,陶淵明也過了一段苦日子。陶淵明出生官宦人家,幼年時家境還不錯,不過從父親去世以後,家道逐漸中落。青年時候為了實現理想以及生活的需要,做過一些小官。但是他的內心對官場是十分不滿和厭惡的,只是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委曲求全。他最後一次當官,是做小小的彭澤縣令,當時在任僅僅80幾天,陶淵明就掛靴辭官而去,從此開始了他作為農夫的田園隱居生活。當時的陶淵明應該是個中年人,這對於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來說,是很需要勇氣的。
隱居的時候,陶淵明寫了大量的田園詩,其中《飲酒·結廬在人境》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田園生活的閒適與愜意,可謂其代表作。
住在鬧哄哄的市集間,但是感受不到車馬的喧囂吵鬧,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內心的寧靜使一切的干擾都不存在了。
陶淵明喜愛菊花,這是我們都知道的,菊花代表了隱逸和氣節。詩人在東籬下侍弄菊花,抬頭悠悠地看到了遠處巍峨的南山。夕陽西下,倦飛的歸鳥紛紛回巢,這是怎樣一幅寧靜而美麗的田園景象!此中蘊含著人生的哲理,讓思考中的陶淵明面對如此美景,已經忘記了說話。
讀著這首語言簡練、意境深遠的古詩,彷彿一卷中國田園畫徐徐展開,深刻地表現了隱居生活的美好、逃離黑暗官場之後心靈的解脫。
陶淵明不愧為中國田園詩人的代表,古代不少有名的大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都流露過渴望歸隱田園的願望,但是真正付諸實施的非常少。所以,陶淵明的這種行為是很值得欽佩的,而他給我們留下的諸多作品,也是值得我們不斷咀嚼、學習
-
14 # 螞蟻傳統文化
陶淵明,又名陶潛,是東晉著名的詩人、辭賦家和散文家。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是東晉著名的大將軍陶侃,但到他這代,陶家已經敗落,生活貧困。儘管如此,從小陶淵明還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覽群書,養成不愛慕虛榮、不貪富貴的高潔性格。
義熙元年(405年),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出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潯陽郡的督郵劉雲,以兇狠貪婪聞名遠近,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否則就栽贓陷害。縣吏說:“我們應當穿戴整齊、備好禮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郵。”陶淵明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意思是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於是,陶淵明在出任彭澤令八十多天後,就離開衙門,收拾行裝,返回家鄉,從此過起隱居生活。對於官場,他絲毫沒有眷戀之心,反而有一種重獲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飲酒寫詩,過著世外桃源一樣的清閒生活。
【成長心語】
名利本為身外物,卻讓許多人樂此不疲地執著追逐,正所謂“名利本為浮世重,古今能有幾人拋”。但是,陶淵明做到了,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名利並非人生全部的追求,我們不應為名利而活,被名利驅使。淡泊不是不思進取,不是無所作為,不是沒有追求,而是以一顆純淨的心靈對待生活與人生的慾望和誘惑。在順境中不得意忘形,身處逆境時不枉自菲薄,寵辱不驚,悉由自然。這樣就會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淡泊中充實自己。
-
15 # 木山文
陶淵明,字元亮,或雲名潛,字洲明。潯州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生於晉興寧八年(公元365)。死於宋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陶淵明出生以後,陶家已衰落,在講究門第的東晉時代,他這樣的出身不會受到重視,他的仕途也受到種種限制。.他從小受的是儒家的"六經"的傳統教育,和封建社會一般知識分子一樣。青年時代,所謂"猛志逸四海,塞翩思遠離"(雜詩第五),"少年壯且厲,撫劍獨行遊"(擬古第八)。足見其不尋常的報負,但是,在現實的條件下,它的壯志是無法實現的。他在19歲起就先後幾次出仕,歷任祭酒,參軍,縣令。然而,每次歷時都很短,象陶淵明這樣孤高自守的人,與渾濁的官場是扦格不入的。他開始做州祭酒,由於"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蕭統,陶淵明詩)。後來做彭澤令,一次,郡裡派督郵到縣裡來,他手下的人報告他說,應當"束帶見之"。他嘆了口氣,說道:"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兒耶!"。當天即解職而去。從任職到去職,前後僅有八十多天。這是義興六年的事。這時,他已過而立之年(四十一歲)。那篇有名的"歸去來兮辭"就寫在這時候。幾次從政的結果,使他深深的感到理想和抱負根本無法實現,於是對仕途終於心灰意冷。
"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他後來的幾次出仕,大半由於生計所迫,"歸去來兮辭序"說:"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雅充室,缾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蕭統,陶淵明詩)"後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絃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
當時作為知識分子的唯一生路,便是"以祿代耕"。而他在幾度矛盾彷徨之後,終於走上"躬耕自資"的生活道路。
"歸去來兮辭",開篇就唱道"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調子是那麼明朗,那麼歡快。接看,否定了"以心為形役"的以往的生活道路,將之稱為"迷途"。在批判了"昨非"的同時,肯定了"今是"。這是他"逃祿歸耕"的堅定的思想基礎。
從根本上說,他辭官歸田,是因為他有一個高潔的人格,有著正直不苟合的心靈。他熱愛自由,不願受官場的霸系。恬靜的田園生活是於他最相宜的了,正如他自己所說。他這種"自然"的"質性","非矯厲可得",因此,他雖然知道,一旦歸耕。生計就要發生問題,但他寧願"凍餒"也不願混跡於那種"違已交病"的生活。.當然,他的退隱也有明哲保身的隱衷,這在他的詩中不時有所流露。他說"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飲酒第十七)又說"密網栽而魚駭,宏羅制而烏驚"(感士不遇賦),並把當世比作焚書坑儒的"狂秦"時代。(飲酒第二十)
在究竟是出仕,抑或是躬耕的思想鬥爭中,儒家的"用行舍藏"和道家的處世哲學恐怕也起了作用。
如果說,他最初把仕途作為實現理想的途徑,那麼當他親眼看到官場的烏煙瘴氣之後,就把田園生活作為精神寄託了。
-
16 # 逍遙遐邇
據《宋書·陶潛傳》所說: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可見陶潛辭官,是自己撂挑子。
為官一任,理應造福一方。為何撂挑子?這是古文人性格特點決定的,即心高氣傲,不慕權貴,放不下身段,豁不出去面子。
不為三五斗米折腰,聽起來是錚錚傲骨,實則是官場這碗飯不好吃,且食之無味。上有郡守常遣人來檢查,下有一縣百姓等待治理,作為一縣的父母官,責任重大,而陶淵明嗜酒,為官理想是“常醉於酒足矣”。可見陶公當年做官的抱負並不咋的,用現在的話來說,當屬那種不作為、或不太想作為的“今日有酒今朝醉”的逍遙官之列。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可見陶公當時是知難而退。
做官與做學問不太一樣,不是學問越大的人就越能做好官。很多學術界有份量的牛人甚至是泰斗式的人物入了官場卻吃不開,為什麼?官場是厚黑學的大染缸,講究人脈,講究站隊,不是人人都可以在這個染缸裡染成上好的顏色,詩寫得好,僅代表你在詩壇、文學界有江湖地位,所謂此一時,彼一時,環境不同、所要服務的物件不同,對人要求的能力自然不一樣。詩人從政本無可厚非,但遇上問題變得無所適從,不作出應對之策,且任由自己的心境我行我素,其結果當然是不得不提出辭呈,這是水土不服的表現。
官場上混得風生水起的人,大多是複合式的人才,既有專業上的一技之長,又有為人之道的老練圓滑,這樣的官,往往能輕鬆處世、靈活辦事。能青雲直上的官往往是那些能與天鬥、與地鬥、與人斗的鬥士,這種智慧是為官者在接受官場挑戰和尋求精神平衡中歷練出來的,遇上點困難就撂挑子,用現在的話來說,叫臨陣逃脫,若要給之安個罪名的話,就是瀆職罪。
陶淵明歸隱,可以看成是道家哲學對儒家哲學的反噬。即是脫離社會人倫,放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迴歸自然,這在他迴歸田園後所作《飲酒·其五》可見一斑。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所以我覺得陶公辭職,不是他不想做官,而是比起寫詩來,他覺得做詩人或比做官更適合自己。
-
17 # 獨不醒
陶潛的人生經歷,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少年攻讀、青年入仕和晚年歸隱。但貫穿一生的,就是“家乏”清貧,即使出仕後,依然是“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那麼,辭官歸隱和這有沒有關係呢?應該是有一定關係,當不當官都一樣清貧,當官還得為“五斗米折腰”,那又何必做官呢?當然,陶潛歸隱肯定不是這麼簡單的算計,否則又何必早年出仕呢?綜合判斷,應該是仕途理想破滅後選擇的另一種個人內在價值追求,而拒絕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則是外在表現形式。
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天性使然。從陶潛的詩文中可以看出,其本性崇尚自然,熱愛田園生活,寫作了大量的田園詩,也是田園詩的開創者,而且是貫穿一生的,並不是某個階段。這樣的人對仕途即使抱有理想,但實際上格格不入,很容易破滅。
二是思想傾向。陶潛雖然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宦人家,但依然能保證其自小可以博覽群書,客觀上也會受到當時魏晉風度的影響,崇尚超然絕俗的名士氣質。在當時出世形成了一股風潮,早期的竹林名士,後期的江左領袖都是一時之選。這樣的環境對陶潛不可能沒有影響。
三是不擅仕途。從二十歲開始入仕,陶潛一方面懷有一定的政治理想,一方面卻很難堅持到底,多次掛冠而去,最終歸隱。這裡既有政治理想難以實現的失落,也有個人缺乏做官的才能和毅力。
四是甘貧樂道。讀陶潛的詩文,可以感受到他生活雖然清苦,但對大自然的讚美和田園生活的熱愛,是發自內心的愉悅,並非迫不得已的聊以自遣,這是一種極高的思想境界,擁有這種境界的人,自然能夠做出實現另一種自我價值的選擇。
至於說陶潛歸隱是為了反抗社會黑暗,當然不排除這個原因,但卻看低了陶潛,這是典型的現代性思維,在那個時代,什麼樣的社會是光明的呢?陶潛在《桃花源記》中倒是描述了出來,不過在現代人看來,也算不得什麼。
但陶潛的人生不太可能推而廣之,因為絕大多數人做不到像他一樣甘貧樂道,即使在現代社會,個人選擇異常自由,但依然有很多人嘴上喊著“不為五斗米折腰”,身體卻無限忠實於俸祿。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18 # 大河橋下流
古代文人的內心深處都藏有一個田園夢,嚮往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優雅生活。
但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殘酷的,悠閒而又靜好的歲月註定不是普通的文人所能享受得到的。缺少雄厚的物質財富來支撐的所有夢想,都不過是水中月鏡中花。
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陶潛想玩轉社會,光憑肚子裡的才華肯定是遠遠不夠的。
自號“五柳先生”的陶潛,本名陶淵明,別號陶潛,字元亮,小時候家境還算富裕,父母也都是知書達理的儒雅之人,家中藏書眾多。
陶淵明天資聰慧,自幼博覽群書,熟讀經典,學貫百家,受老莊的影響尤深。
陶淵明少年時家境便開始江河日下,為了一餐飽飯,當時不滿二十歲的陶淵明就不得不離開家鄉,去尋找一份能填飽肚子的營生。
他後來在《飲酒》之十中寫道:“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
一個從未出過遠門的懵董少年初涉江湖,舉目無親,無依無靠,其所遭所遇可想而知。
不過讀書還是有用的,才名在外的陶淵明還是磕磕拌拌的在官府中找到了一些書書寫寫的差事,總算能把一日三餐對付過去。
但端誰的飯碗就得服誰管,被呼來喝去受閒氣肯定是免不了的,這對心高氣傲的陶淵明是個難以接受的事情。
小時候的無憂無慮,天真快樂,還有家庭的溫馨,每時每刻都在牽扯著陶淵明的那顆清高的心靈。
在基層官衙供職幾年後,稍有積蓄的陶淵明懷揣著他的田園夢想,離開了滿是銅臭氣衙門,回到了家鄉。
“阿堵物”雖然俗氣,但是想生存還必須得有銅板撐腰,清高畢竟不能代替糧米,囊中羞澀的陶淵明,在二十九歲時,又不得不出外謀生。
此時的陶淵明已是名噪一時的文壇聖手,有了名聲就好辦事,他很快就在江洲謀了個祭酒的差事。
但文人的清高脾氣註定難以適迎官場上的勾心鬥角和爾虞我詐,汙水水橫流腐臭不堪的官衙再次讓陶淵明感到窒息。尤其是時常被那些在他眼中,既愚蠢而又狂妄的上司訓斥,就更讓他無法接受。
陶淵明雖然是個書寫能手,才華過人,但是一個高水平的文人不代表是一個合格的官吏。
陶淵明在做官上實在是沒什麼天賦,其一生歷經多個職位,也結交了數名高官,但其所任職位一直不高,始終沒有機會靠近權力中樞。
陶淵明努力過,付出過,但都沒有得到其理想中的回報,如果想在官場上廝混而又得以儲存體面,不被其所蔑視的那些人所任意擺佈,就只有把官職升得足夠高。
以陶淵明的個人性情和為官能力,想再進一步顯然已無可能。
於是在多次努力無果後,心恢意冷的陶淵明萌生了歸隱的想法。
不久之後,一次官場接待徹底擊碎了陶淵明的那顆玻璃心。
時任彭澤縣令的陶淵明被巡視到此地的督郵喚去進見,督郵只是一個負責考察地方官吏政績的小官,由於可以向高層官員打小報告,所以沒人敢得罪這些人。
陶淵明一向瞧不起這些不學無術,腦滿腸肥,靠過硬的後臺和虛假的小報告來謀取利益的人。
不願再向這些庸人低頭,但又沒三國時的劉備鞭打督郵的膽氣和實力,無奈而又無助的陶淵明的內心充滿了悲涼。
對官場失望已極的陶淵明毅然的決定不再在屈意逢奉迎中討生活,靠出賣尊嚴和突破道德底線向上爬。
骨頭硬了,腰自然也就直了,不願再為五斗俸祿米而點頭哈腰的陶淵明決然的掛印而去,給歷史留下了一個傲然挺立的背影。
-
19 # 泡澡撈爪的熊
正統的分析不說了,說說按人心理分析的野史八卦吧!
可能一,這人書讀多了,精神昇華了,有自己的追求是我們俗人理解不了的。
可能二,古人讀書是為什麼,光宗耀祖啊!他也想,可得罪人了,沒辦法啊!人總得要點麵皮啊。於是就說,那沒啥大不了的,俺不稀罕,於是就出來了不為五斗米折腰啊!牌坊要掛好,名節要立好,講面子的。
可能三,這人讀書不求深解,東施效顰,裝清高,裝學問,學別人的,實際上可能就一憨貨!
-
20 # 倚杖嘆息
陶潛,即陶淵明,因家庭沒落,寄居於外祖父家,其外祖父家藏書甚多,閱讀了大量古籍,生活環境與所處時代,造就了他擁有儒家和道家不同的思想。
因博攬群書,自視甚高也有大志,先後投入桓玄和劉裕門下為官,親眼見證了官場的各種黑暗,雖高官有厚祿,但不屑於與世俗同流合汙,遂辭官掛印而去,寧願過“夫耤於前,妻鋤於後”的清貧田園生活,即所謂“不為五斗米折腰”。
回覆列表
這也跟他的品性有關係,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歸園田居。
不為五斗米折腰。
——————
當初陶先生任職彭澤縣令的時,手下提醒說:督郵要來視察工作,應束帶見之。
陶先生嘆息一聲說:“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就這麼辭官不幹了。
——————
其實這句話不是瞧不起別人,我們把這句話放在當時來看,讓他束帶見之,怎麼就侮辱他了?去不相熟的人家討飯反而不丟臉,為什麼?
——————
要理解這個問題,需要先看看督郵是個什麼官。在郡縣制裡,顧名思義,有郡有縣,一個郡下轄若干個縣。皇帝會派特派員監察郡一級長官的工作,這些特派員稱為刺史,後來刺史就演變為常駐的地方官了;郡一級的長官也會派特派員監察縣裡的工作,這些特派員就是督郵。縣令如果為非作歹,督郵就會鐵面無私一下。
——————
現在我們理解了,督郵屬於監察系統的幹部,本職工作就是給別人挑刺。那麼在中國傳統的政治智慧裡,對這個崗位會有什麼特殊的要求呢?其實不難想到,凡是一線的監察官,品級不能高,年紀不能大,資歷不能深。任何樹大根深的系統,如果要整人,尤其是整那些連大領導本人都不方便動的元老幹部,一定會這樣安排。
——————
品級不高,患得患失的心情就不多,而且立功之後的前景好,犯錯之後的代價小,所以人就更願意進取爭功。年紀不大,資歷不深,工作才有銳氣,也不會有什麼盤根錯節的關係網。而且對於上級領導來說,就算檢察官捅了大簍子,是可以輕輕鬆鬆把他們犧牲掉的。這種人事安排,是古代政治體制裡很經典的關係攻略,你還會在很多地方看到它的各種變體。督郵就是這樣,雖然可以監察縣令,但級別反而比縣令低,年紀一般也比縣令小。陶淵明說督郵是“鄉里小兒”,就是從年紀上說的。
——————
從功利角度看,督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縣令的職業前途,至少想刁難縣令一下是很容易的,縣令對他們就該連巴結帶伺候。就算公事公辦地說,督郵的權威來自後臺老闆的加持,縣令就算想打狗也必須看看主人。
——————
但從正統的倫理來看,結論就完全相反了:應該是級別低的拜見級別高的,年輕人拜見長輩,這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如果讓一個級別高、年紀大的人穿得規規矩矩地去參拜一個級別低、年紀小的人,這正是孔子最厭惡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也可以稱為亂倫。
——————
如果因為不肯亂倫才辭了職,捱了餓,那麼偶爾出門討兩次飯,完全不丟臉。
“亂倫”這個詞在古代並不僅限於男女關係,而是像它字面上所表示的那樣,凡是把倫理關係搞亂的行為,都叫亂倫。那麼我們可以想到,如果是上級長官來了,或者是某位長輩來了,讓陶淵明“束帶見之”,他肯定不會有意見。
——————
後世學陶淵明的人,有些就沒搞清“不為五斗米折腰”背後的制度和倫理邏輯,對誰都不折腰,這就不對了。李白就是反面典型,話一經他說出來,就變成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所以也難怪權貴容不下他。
折腰與否的問題,其實又會牽涉郡縣制和封建制孰優孰劣的老問題。郡縣制下,各級官員都是臨時工,怎麼才能保證臨時工既不偷懶,又不偷嘴呢?那就多派人看著他們好了。但是,負責“看著”的這些人也是臨時工,難道還要另外找人看著他們?
——————
問題不好解決,所以皇帝一般會兩手抓,一手是安排親信,比如宦官和特務,另一手是設計制度,讓大家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比如督郵雖然有權監察縣令,但自己又要受到功曹的監督。儒家意識形態是從封建制裡來的,孔子根本就沒見過郡縣制。所以在郡縣制的時代裡,打從心裡接受儒家思想的人,一定很難適應現實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