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夏有傳奇

    您所問的全部是是“諡號”和“廟號”兩大體系。有的皇帝稱帝,比如漢武帝,那是他的諡號或是諡號的簡稱。中國古代乃至我國周邊的越南、朝鮮、日本等國有地位的人死了以後必然用諡法來評定一個人的是非功過,得到的那個字就稱為諡號。一般認為諡號始於周朝周公時期,但也有人認為是周孝王后才有的。總之有三千餘年的歷史了。比如齊桓公的諡號是“桓”漢武帝的諡號是“孝武皇帝”(漢朝皇帝諡號都有孝字)等。如果你想知道古人如何用諡號來評定,就去查查“諡法”吧!有的皇帝稱“祖”稱“宗”,那是他的廟號。所謂廟號,就是皇帝死後在宗廟中專門用一間房子來祭祀他,這個房子的稱號叫做廟號。廟號比諡號還悠久,在商朝就有了。比如商王太甲的廟號是“太宗”,武丁的廟號是“高宗”等。周秦之時沒有廟號。漢朝再度恢復,比如漢高帝劉邦廟號“太祖”,漢武帝的廟號是“世宗”等。但是在商朝和漢朝,有廟號的皇帝較少,因為當時有廟號的皇帝必須是對王朝有貢獻的,也是一條特殊享受。評判標準是“‘祖’有功,‘宗’有德”。但西漢以後有廟號的皇帝越來越多,連昏君都有。到南朝時,皇帝稱“宗”已濫,唐以後除被廢為庶人和部分末代皇帝以外無帝不稱“宗”。我們可以發現,隋朝以後的皇帝幾乎全部用廟號來稱呼(也就是稱“祖”稱“宗”),而之前是用的諡號(即某“帝”)。這個原因一則是上面說過的皇帝幾乎全部有了廟號,二則皇帝諡號用字越來越多。過去全部是一個或兩個字,而唐以後卻發生改變。比如唐玄宗的諡號是”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如果你用某“帝”來稱呼唐玄宗,那不是要拗死你的嘴巴!而且到明清時期皇帝的諡號達到了17個字,看你怎麼稱呼!所以唐以後都習慣稱皇帝為某祖某宗了。廟號中也有好壞。比如,太祖、高祖開國立業,世祖、太宗發揚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號,仁宗、宣宗、聖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另外,哲宗、興宗等都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而肅宗、代宗、顯宗、景宗都是差強人意的皇帝。神宗、英宗功業不足,德宗、寧宗過於懦弱,玄宗、真宗、理宗、徽宗、道宗等好玄虛,文宗、武宗名褒實貶,穆宗、敬宗功過相當,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國。至於“皇”字,官方只有秦始皇被冠以此名。我想大概是因為古代“始”和“帝”讀音相近,故說起來不習慣,所以稱“皇”吧。其他如“唐明皇”(唐玄宗)、“明文皇”(明成祖)等,都是民間叫法,不是官方稱呼。另外補充幾句。首先,諡號在秦始皇時一度被取消,因為專斷的始皇帝不願意讓別人隨便評價尊長。其次,每個朝代對皇帝還有不同的稱呼,如明清(特別是清朝)時期一般用年號來稱呼某皇帝,如稱明神宗朱翊鈞為萬曆帝,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為康熙帝等。這是因為過去每個皇帝有數個年號,而清代的皇帝全部只有一個年號,用年號稱皇帝,當然很方便。又如宋朝稱皇帝為某陵(用皇帝陵墓稱號),如把宋太宗稱為“永熙陵”等。又如元朝皇帝還有蒙古語稱號,如元世祖忽必烈又稱“薛禪皇帝”等。最後,唐代以後的皇帝還有尊號,與前面的諡號和廟號不同,這是皇帝生前的稱號。尊號一般很長,因為大臣們會盡量把好的詞語都往皇帝身上加,尊號一般在皇帝在世之時便開始有群臣上請,並不斷加長。如唐玄宗的尊號是“開元天地天寶聖文神武孝德應道皇帝”,但一般不以尊號稱皇帝。廟號和諡號作為古代禮教而被認為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在中國歷史上,秦漢以後基本上所有政權(包括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王朝)的君主都有廟號和諡號,而且這也深刻影響了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周邊國家和地區,也可以證明我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

  • 2 # 淦珩夢侃

    為什麼周叫王。

    商周及以前的君王被稱為人皇與天皇地皇並稱三皇,換句話說商紂是和天平起平坐的。並且商紂又叫帝辛,他的父親是帝乙,可以自稱皇帝沒有不妥,只是當時沒有這樣稱呼而已!但等周王朝推翻了商朝以後周王自稱周天子,相當於自降身份成了天的兒子。當然就不能和天平起平坐只能稱王!

    等到秦王朝結束戰國七雄的亂局的時候,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功蓋寰宇,其內心的那種雄心壯志已經不滿足於統一天下,甚至在泰山封禪,內心不懼天神魔鬼。無形當中發現自己已經不再是一個小國家的君王而是代替周天子甚至是超越周天子的人神鬼魔之主,所以自稱皇帝。

    歷史上都知道秦漢本一家,漢高主劉邦一生最崇拜的人是誰不是其他人正是秦始皇。所以無論是法令文字度量衡甚至是軍隊儀仗,相比較秦王朝都沒有太大變化,所以漢朝的也被稱作皇帝。

    這種習慣其實是被一直沿用的,一直沿用到唐朝唐唐玄宗才被有所改變,在這之前的所有的皇帝在世或者去世以後都被稱作皇帝前面加上他們的尊號,比如說唐高祖就被稱為大武皇帝無論生前還是死後。

    但這種習慣到了唐玄宗的時候改變了皇帝活著的時候就開始上尊號,死後把尊號改一改叫做諡號,於是各種好詞開始堆疊起來了,記錄的話太過複雜,於是就出現了“宗”,而這些“宗”大多都是廟號。

    至於封號有幾種說法第一種是指要後來的皇帝對前世的皇帝甚至前朝的皇帝進行追封稱號。第二種,大國皇帝對小國皇帝進行封號!

    希望對大家有用。

  • 3 # 撥雲散霧

    1.首先回答封號、尊號、諡號的區別。

    尊號一般是君主及其夫人的稱號,如皇帝、皇后、太后等;封號是最高統治者加封、賜予的稱號,如秦伯、晉侯、鄭伯、齊侯等等;諡號是對逝去的王侯將相按照其生平事蹟進行的一種類似於蓋棺定論的評價,如諡“文正”“忠獻”“武襄”等;

    2.周朝君主稱某某王(周武王、周平王),漢朝君主稱某某帝(如漢文帝,漢宣帝等),唐宋君主稱某某宗(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微宗等),大都是史書上的一種習慣性稱謂。

    其中有隨著歷史發展君主尊號不斷變化的原因(秦始皇之前的商周時期,君主的尊號就是“王”,周朝時也稱周天子),也有對於廟號使用制度逐漸寬鬆的緣故(廟號是帝王死後在太廟裡供奉是追尊的名號,常用“祖”、“宗”字,如唐高祖,唐太宗等等)。

    在隋唐以前,君主獲取廟號的要求比較嚴格,如果一個皇帝沒有足夠的功績,死後往往是不能獲得廟號的(如漢武帝廟號世宗,但是武帝的兒子漢昭帝就沒有廟號,事實上西漢十四個皇帝中一共也就四個皇帝有廟號),不少皇帝都沒有稱某某宗的資格,因此習慣上稱某某帝。在唐朝以後,廟號的使用漸漸氾濫了,幾乎每個皇帝死後都能獲得廟號,因此唐宋時期對君主的習慣性稱某某宗。

  • 4 # 風陵流度

    這是諡號和廟號的區別。

    古代帝王去世以後,後人要根據這個帝王的生平事蹟對他做出評價,這個評價就是這個帝王的諡號,也是這個帝王一生的蓋棺定論。

    古代皇帝死後,被後世供奉在太廟中還會有一個稱號,這就是皇帝的廟號

    說的直白一點,皇帝去世以後,後人會根據這個皇帝是個怎麼樣的皇帝,給他定一個諡號。等他被供奉到太廟的時候,會再給他定一個在太廟中的稱呼,叫做廟號。

    01.諡號和廟號的起源

    ▲周文王

    諡號起源於西周,根據周禮的規定,人死以後過一段時間,後人要根據他一生的事蹟給他議定諡號,用來評價他的一生。比如周文王的“文”就是對姬昌一生事蹟的最終評價。

    廟號的起源要比諡號更早一些,廟號起源於商朝,最早的廟號只有簡單的幾種,並且只用於評價有巨大功勞的帝王。比如商朝的開國皇帝商湯,他的廟號就需要用“太”字來評定,而商湯本身是開國帝王,根據“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評定標準,商湯的廟號是“太祖”。

    商周時代的諡號後面統一稱王,是因為當時“王”才是國家統治者的最高稱呼,國家並沒有皇帝一說。當時的皇和帝還是兩個專有的稱呼,特別指代三皇五帝,不能用做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謂。

    所以,商周時期的最高統治者死後在諡號後面加稱謂只能加王。

    02.諡號和廟號的廢棄

    ▲秦始皇

    到了秦始皇時代,秦始皇認為後人和臣子議論皇帝給皇帝議定諡號和廟號,是子議父、臣議君的大不敬之罪。於是秦始皇下令廢除了諡號和廟號的議定製度。

    從他開始稱始皇帝,後世按照順序排列,稱二世、三世等等。

    03.諡號和廟號的恢復

    ▲漢太祖

    到了西漢建立,劉邦又恢復了諡號和廟號的制度,並且承襲了秦朝創立的皇帝名號。天子稱皇帝,死後依然需要議定諡號和廟號。

    比如劉邦,他的諡號是“高皇帝”,廟號是“太祖”。但是由於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把劉邦的諡號和廟號混用了,所以導致我們現在對劉邦的稱呼是諡號和廟號的混合體,即:漢高祖。

    這也給後代的史官和讀者樹立了一個榜樣,那就是記載和閱讀漢朝歷史的時候,一般採用皇帝的諡號作為皇帝的簡稱。

    就比如劉恆,文帝是諡號,太宗是廟號。劉徹,武帝是諡號,世宗是廟號。

    04.諡號和廟號的發展

    ▲唐太宗

    到了唐朝時期,諡號和廟號的發展開始混亂起來,特別是五代十國時期,各個政權為了凸顯自己的合法性,諡號和廟號的議定更是混亂不堪。

    唐太宗去世以後,原本也是按照古制議定的諡號和廟號,諡號文皇帝,廟號太宗。

    可是後人為了抬升他的地位,硬是把他諡號改成了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到了宋朝以後更加不得了,宋太祖趙匡胤的諡號是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的諡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到了清朝,人們對諡號的議定更加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康熙帝的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這個時候,人們再稱皇帝的諡號就顯得不太可能了,因為每個皇帝的諡號都特別長,記起來特別麻煩,於是就改稱皇帝的廟號。

    05.年號的發展

    ▲明太祖

    從明朝開始,朱元璋廢棄前朝皇帝在位時可以更改年號的規定,規定皇帝一生只能用一個年號,中間不允許進行更改。

    於是,年號就成為一個皇帝一生最具有唯一性的標誌性稱謂,清朝延續了這一規定。

    於是,後人在稱呼明清皇帝的時候則往往採用更具辨識度的年號來替代以往皇帝的諡號或者廟號。

    06.綜述

    不論我們稱呼皇帝的諡號、廟號,還是年號,都是為了更加方便快速準確的讓其他人知道我們在說哪位皇帝,所以,我們就需要採用這個皇帝那些簡潔明瞭、唯一、特定的稱呼,以使他人在第一時間就能夠理解我們的意思。

    長久以來,人們總結出了一套約定俗成的稱謂標準來指代各個皇帝,這樣子大家可以用簡短的稱謂立馬明白這個皇帝是誰。

    就比如,有人對我們說康熙大帝,我們立馬就知道他在說什麼。但是,如果他說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不只他說的費勁,我們也可能不太清楚他在說誰。

  • 5 # 銘洋說事兒

    秦始皇以前沒有皇帝,最高統治者就是“王” ,“王”這個字,天地人溝通之意。唐以前,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所以漢朝得皇帝一般稱諡號也就是某某帝,唐宋以及之後的皇帝都有廟號,諡號的字數越來越長,不便稱呼。所以唐宋皇帝稱廟號,也就是某某宗,尊號是皇帝活著時候,大臣拍馬屁給上的,比如唐明皇,就是李隆基尊號,諡號是皇帝死後對他的“蓋棺論定”

  • 6 # 博弈娛樂新媒體

    史記殷本紀中有言:“於是周武王為天子,其後世貶帝號,號為王!”雖然沒有明確的說明是因為自己感覺德薄還是說因為以臣滅君或者為了讓天下更易接納新主的原因,而不敢稱帝;但實際上無論是否稱帝,周朝君主還是做了天下諸侯朝奉的天子,建立了周王朝!

    廟號比諡號要少,更顯尊貴!唐朝以前,為維護宗法制度倡行禮孝天下,歷代王朝都設立有七廟供奉祖先,然而七廟數字是不會變得,也就是說只會有這幾個能有自己的廟號,但皇帝卻有很多,不夠用了怎麼辦?後面便採用了諡號進行稱呼與區分,自然漢朝就有很多君主稱“帝”了!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不知什麼時候諡號成了下臣阿諛奉承的工具,自唐以後,這名字是越來越長,最長的數努爾哈赤的諡號:“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居然有長達二十九個字!於是為了更好區別,排列順序,就會有用開國的皇帝為“祖”,守成的皇帝為“宗”的說法,以此來更好區分!

    尊號是對古代皇帝、皇后尊崇的稱號,一般都是在世才叫的。

    封號是對帝王、君主加封、賜予的稱號, 和分封差不多,更多會體現在爵位賜封上,大多時候也是在世叫的。

    諡號是對死去的皇帝、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後人根據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表現給其上的尊號!

  • 7 # 文史圭璋

    你這個問題涉及中國古代的諡號、廟號和年號問題。縱觀中國古代歷史,周朝至隋朝,人們喜歡用諡號來稱呼已經去世的皇帝,唐朝至明朝中葉,人們則喜歡用廟號來稱呼已經去世的皇帝,至於年號,則清朝人最喜歡用。

    一、周朝至隋朝:諡號

    諡號,是古人對已經去世的君主的一種稱呼,通常帶有褒貶的意義。有一個成語叫“蓋棺定論”,就是當有人去世,要下葬時,蓋上棺材的那一刻,人們對逝者的一生,進行總體評價,這和西方的掉念詞有點相近。

    我們所熟知的諡號有周文王、周武王、漢文帝、漢武帝、晉文帝、晉武帝、隋文帝等,這些諡號帶有褒義的色彩,這就是美諡,還有一些諡號帶有貶義的色彩,如周厲王、周幽王、隋煬帝等,這就是惡諡,當然,如果一個君主在位期間貢獻平平,沒啥可評價的,那就給他一個平諡,漢哀帝、晉懷帝等,這就有點同情的意味了。

    二、唐朝至明朝中期:廟號

    對於已經去世的君主,還有一種稱呼方式,那就是廟號。

    廟號,就是後人在祭祀先代皇帝是給予的稱呼。古代,是一個宗法社會,“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宗教祭祀和戰爭是國家的大事情,因此歷朝歷代的君主都特別重視。

    帝王君主在去世以後,都會進入皇家太廟,太廟中有祖宗靈牌,靈牌上所寫的就是廟號。如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宋仁宗、明太祖、明成宗等。

    可見,廟號也有固定的命名方式,通常而言,後人將開國皇帝稱為“祖”,此後的皇帝則都是“宗”。

    三、明朝中期至清朝:年號

    從明代中期以後,人們稱呼君主往往喜歡用年號,比如萬曆皇帝、崇禎皇帝、康熙皇帝、雍正皇帝等。

    年號,自漢代漢武帝首創,一直流傳到清朝。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憂外患等大事時,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朝高宗皇帝有14個年號,明清時期,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所以後喜歡用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

    寫在最後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專制國家,他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所以將“皇”和“帝”這兩個稱呼結合起來,首創了皇帝制度,此後,一直沿用到清朝。

    對於帝王君主的稱呼,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生改變的,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喜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來稱呼帝王。

  • 8 # 上官人云

    帝,就是皇帝,是從秦朝嬴政開始的,以前都叫王。嬴政統一六國後,認為他的功勞遠比王要高,於是召集大鉅商議給他一個尊號。大臣說既然比王高,就在王上加個百,百王。後又經過修改變成皇,因為從他開始,所以後人都稱他秦始皇。

    宗,祖是廟號,皇帝都要有一個廟號,才屬於正統,沒有廟號就不被認可。唐太宗,宋太祖等都是的。

    封號是沒作皇帝之前,前朝皇帝給他職位,或稱號,尊號什麼的,比方,李淵被封為唐國公,曹操封魏國公。

    尊號,就是尊稱,xx聲望很高,人們都尊他為xx。

    諡號,是皇帝駕崩之後,大臣透過商討,對其功過的總結,給他定的名,稱諡號。如漢宣帝,漢獻帝。凡是帶宣字的,這樣的皇帝是了不起的,大有作為的。獻,一聽就不怎麼樣,有獻給別人之意,還有什麼廢等。

  • 9 # 常棣tandy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得不弄清楚諡法制度。

    夏、商君主多稱名,如禹、湯、桀、紂等。周代的“王”前期是身前稱謂,到周孝王之後才算是諡號。東周、秦帝王多稱諡號、尊號。如周顯王、秦始皇。漢、隋皇帝多稱諡號,如漢武帝、隋文帝。 唐、宋至元,由於諡號字數太多,不便稱呼,人們又習慣於 稱帝王的廟號,如唐高宗、宋太祖。明、清兩代,一個皇帝 般只用一個年號(漢、唐時有一個皇帝在位期間用十幾個 年號的),於是人們又習慣於用年號來稱謂皇帝,如稱朱翊鉤 (明神宗)為萬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清高宗)為乾隆皇帝。

    這裡我著重說一下諡法在各個朝代的變化:

    一、先秦時期諡法

    周王的稱號,現在已發現的禮器銘文中昭、穆、共、懿的王號都是生稱。從孝王開始,就不見生稱周王尊號,而是死稱美名(諡號)了。這就是說,諡法由穆王以前貴族稱頌故去的父祖開始,經過一百多年,終於被周王室所接受,作為追榮天子的典禮之一,自此,周王再沒有生時的尊號,只是死後加以諡號。於是,到周孝王時(約前909年~前895年),諡法正式成為周朝制度了。

    如果說,初期的諡法,不過是人們讚美先人、寄託哀思、詛咒惡人的一種方法,那麼,從孔子開始,儒家就有意識地把諡法作為以禮教褒貶人物,挽救引導社會風氣,調整人際關係的手段。

    為了管理諡法,儒家設想了周王朝春官系統之下,由太師負責天子之諡,太史負責王子弟之諡,小史負責諸侯卿大夫之諡。在許多場合,孔子借解釋時人諡號的機會,把諡號釋義與禮教結合起來。

    在禮書中,為了正名分:他們認為給諡應有一定的資格規定:“生無爵,死無諡。”只有天子、諸侯、卿大夫有爵,故有諡。“婦人無爵”,士無爵,故婦人、土都不應有諡。特別強調“已孤暴貴,不為父作諡”,旨在堵塞那些在激烈競爭中得勢的新貴們榮耀其先祖的企圖。

    大約與孟子同時,有人偽託周公編寫了一篇專講諡法的著作,這就是後來被編入《逸周書》中的《諡法解》(又稱《周公諡法》)。《諡法解》編造了諡法產生的經過,闡述了諡法的基本原則,並用主要篇幅,列出一百來個諡字,一一予以解釋。

    這是諡法史上第一部專門的而且是最有價值的經典性文獻,它承前啟後,既對西周中期至戰國中期的諡法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又對孔子及儒家關於諡法的論述進行了系統的歸納,還為今後諡法的實行提供了理論根據和實踐的參考。

    孔子及其後學對諡法的改造,為諡法在中國長期實行併發生重要影響起了關鍵的作用。

    二、漢代諡法

    公元前221年,秦國經過長期征戰,終於兼併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王贏政自認為“功過三皇,德高五帝”。為了“稱成功傳後世,而議定以“皇帝”作為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同時釋出《廢止諡法制》說:

    朕聞太古有號毋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諡。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諡法。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千萬世,傳之無窮。

    到了漢代,劉邦聽取博士叔孫通的建議,重新啟用諡法制度。西漢的諡法比較嚴格。他們首先把諡法作為神化皇帝的工具,規定皇帝的諡號,必須到南郊祭天,在繼位天子參與下,由太師宣讀諡策,稱天以諡,然後藏之於金匱之中。

    從劉邦之子劉盈開始,諡號第一字都用“孝”字,對後代帝王諡法很有影響。其次,對給諡資格有嚴格的規定,百官有爵為侯伯,則給諡,否則就不給諡號。封侯者,若因罪奪爵,亦不予諡,根據這一規定,連太子也不給諡號,因為《士冠禮》中說:“天子之元子猶士也。”士無諡,太子也不應有諡。反過來,太子以外的皇帝諸子,卻都封王,王子弟封侯,從而都有諡號。婦人無外行,不另給諡號,而是從夫之諡。如劉邦諡高皇帝,皇后呂雉稱高皇后。

    第三,在朝廷中正式設立管理王公列侯諡法的職官。景帝中元二年,朝廷設大鴻臚,為九卿之一,掌諸侯王列侯之事。凡諸侯王薨,由大鴻臚負責奏其行跡,代表朝廷參加葬禮,致讀誄文賜予諡號。而列侯之薨,則由大鴻臚的屬官大行令(行人)參加葬禮,宣讀誄文致賜諡號。

    漢宣帝時,諡法有了變化。原來從高祖至昭帝都是子繼父位。昭帝劉弗陵21歲病死,沒有子嗣。大將軍霍光等人於是挑選了武帝的曾孫劉詢(本名病已)繼承大位,是為漢宣帝。

    劉詢的曾祖母衛子夫本為武帝皇后、祖父劉據為武帝太子。宣帝即位後,追念曾祖母衛子夫的厄運,予以改葬,諡為思後,同時讓禮官議其祖父母、父母的諡號。大鴻臚根據諡法,提出其祖父劉據諡為戾、祖母為戾夫人,其父劉進諡為悼皇,母諡為悼後。

    這一次給諡活動,有三層意義:首先它打破了婦人無諡的舊規,第一次給皇后諡號;第二、這是歷史上首次以藩屬繼承皇位者追尊自己的生父生母為皇、為後;第三、戾是惡諡,它給後人樹立了榜樣,說明諡法不能私親,連皇帝也不應因其親而違背諡法的嚴格褒貶制度。

    東漢時,帝后的地位更為尊崇。明帝諡生母陰麗華為光烈皇后,從此皇后皆別有諡,皇帝庶母及蕃王承統也都給其母后以諡。皇后諡號之前照例冠以帝諡。如章帝竇皇后諡作章德皇后,順帝梁皇后諡稱順烈皇后等。

    三、魏晉南北朝諡法

    魏晉時期,禮官進行了君臣可否同諡、諡號之輕重是否在字數多少、婦人可否給諡和給諡是依其功德還是爵位共四個方面的辯論,兩項爭論取得了積極的成果:其一,確定了臣子不必諱避君主之諡的原則;其二破除了非爵不諡的傳統,改為公卿無爵亦可依功德給諡。

    南北朝時期的諡法,南朝和北朝差別較大。南朝為漢族世族政權,其諡法固守漢晉之舊,諡例較嚴。北朝的北魏、東魏、西魏、北周都是鮮卑貴族政權,北齊則是鮮卑化了的漢族政權。

    北朝諡法總的特點是過於寬濫,表現之一是肆意追尊先祖與子弟。天興元年(398年)十二月,拓跋珪稱帝,竟一下子追尊其21代28位祖宗為皇帝,其中許多人連名字都沒有留下, 而是臨時編造的,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絕後之舉。

    表現之二是宗室和諸臣得諡者眾。據王圻《諡法 通考》所錄計算,宋、齊、梁、陳四朝,宗室諡109人,諸臣 諡249人;北朝之魏、周、齊五朝,宗室諡168人,諸臣諡619 人,為南朝給諡的一倍多,還不包括得諡的宦官和僧人。

    表現之三是諡號過於溢美。諡號本應依其生前行為而定,有美 有惡,然北魏臣溢,卻惡諡極少。爾朱榮曾發動河陰之變,殺死太后、 少帝及百官2000餘人,又專斷朝政,威迫莊帝,而被莊帝親手殺死,死後竟得諡為武王。難怪時人哀嘆當時“號諡之加, 與泛階莫異,專以極美為稱,無復貶降之名。”

    四、唐宋時期的諡法

    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唐、宋達到鼎盛,同樣,在諡法史上,唐、宋諡法也發展到極致。唐朝統治者在諡法上雜取北朝諡法的寬濫和南朝的嚴謹,分別用於帝王和臣僚,使諡法方面成為封建皇帝尊大溢美滿足其虛榮心的工具,方面又成為其駕馭臣僚的褒貶手段。

    唐朝皇帝稱號的尊大溢美,肇始於唐高宗和唐玄宗。唐高宗永徽六年(655),武則天被立為皇后以後,不久就壟斷朝政,在樹立黨羽培植私人勢力的同時,千方百計地擴大自己的影響。上元元年,她追尊李治六代、五代祖為皇帝,增高祖之諡為神堯皇帝,太宗諡為文武聖皇帝,又別出心裁,上高宗尊號為天皇,自已為天后,與高宗並稱“二聖”,為其臨朝稱制以後最終篡唐打下了基礎。

    這一舉動,不僅開了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破了皇帝諡一、二字的舊例,更開創了在皇帝活著時疊加諛詞上尊號溢美的惡例。後來,武曌建周,稱自己的尊號為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

    唐玄宗的尊號初為開元神武皇帝,到天寶八載,加至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同時給自高祖至睿宗的五先帝皆加“大聖皇帝”之諡。天寶十二載,玄宗尊號增至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次年給列祖列宗諡號各改為7字(如太宗由文皇帝改為文武聖皇帝,又改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此後,帝王活著時,尊號越加越長,無不聖神文武孝德齊備,死諡的字數越改越多,也是用遍睿智聖獻文武惠孝的諛詞,連那16歲繼位,不到兩年就被宦官殺死,只會擊毬的唐敬宗李湛,竟也上以“文武大聖廣孝皇帝”的尊號和得到“睿武昭愍孝皇帝”的諡號。以其一生,何武?何孝?何睿?皆不可得言。

    宋朝諡法沿用唐制,但更為嚴密。其皇帝上尊號的制度到宋神宗時基本停止,但皇帝諡號卻比唐時更為溢美。太祖初諡16字,其他皇帝多為初諡6字,後加至16字。宋神宗趙頊的諡號,從元豐八年到政和三年曾4次改易,最後增至20字。皇后諡2字,稱制者為4字,妃嬪也有不少得諡的。

    宋代禮官雖一再強調諡法要彰善癉惡,不可阿私,但皇帝卻以之“供恩澤之具。”宋代諸臣諡號幾乎全為2字,開後代臣諡2字的定例。另外,不管禮官如何爭議,終宋之世518名臣諡,只有秦檜、向宗回兩人最終定為惡諡。宋太祖趙匡胤鑑於唐中期以後藩鎮跋扈,造成社會混亂,為了防範軍閥割據局面的再現,鞏固中央集權,實行重用文人、抑制武官事權的辦法。這種政策反映到諡法上,是大臣諡號皆以“文”字為榮,終宋之世,諡號為“文”者達142人,為“武”者僅20人,兩者相差甚為懸殊。

    五、元明清時期諡法

    蒙元諡法自世祖忽必烈實行,每帝皆有漢蒙兩種諡號。漢諡一般4字,世祖為6字。元順帝給其父明宗加至順天立道睿文智武大聖孝皇帝11字。其蒙語諡號,譯音有2字、3字兩種,如世祖為薛禪可汗,成宗為完澤篤可汗等。皇后諡般為4字。諸臣三品以上者許請諡,皆為美諡而無惡諡死節之士,雖布衣亦贈以諡號。

    元代諡法與歷代比較,最為突出的是追諡歷代名人甚至其父母。如為了表彰忠烈而追諡比干為仁顯忠烈公,箕子為仁顯公;為了倡導詩文,而追諡杜甫為文貞。

    在明朝前期,作為帝王自我尊崇和駕馭臣下禍福榮辱手段之一的諡法,吸收唐宋和遼金元各朝的經驗,賜諡之權完全掌握到了皇帝一人手中,成為他任情褒貶的工具。洪武年間,只武臣有諡,文臣無一人得諡。

    從明仁宗以後直至清末,諡法成為僵死的制度,表現之一是各種人諡號的字數固定。明代皇帝17字,皇后13字,妃2字或4字,親王1字,郡王2字,諸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皇后16字,妃1字或2字,公主額附2字,和碩親王1字,多羅郡王2字,諸臣2字。

    表現之二,是各種人的諡字各有規定,諡解也各不相同,明代諡字諡解分三種:一為皇帝親王所用的一字諡50個;二為郡王諸臣嬪妃所用二字諡409個;三為嬪妃專用的四字諡23個。清代諡字諡解分五等:有列聖尊諡71字,列後尊諡49字,妃嬪諡41字,王、貝勒諡75字,群臣諡71字。聖、神、聰、睿、中、高、章、信、淵寬、元、熙、光等諡只有皇帝可用;慈字只有皇后可用;遜、憫等字只有嬪妃可用;修、克、比、儀、信、哀、隱、殤等字只有王、貝勒可用;桓、泰、確、理、愍等字只有臣諡使用。翰林出身或為大學士者例諡文字。

    表現之三,是由於賜諡權高度集中,使諡法隨遇性很強,明代規定臣僚三品以上,清朝規定一品以上賜諡,但程式上既不讓家屬故吏請諡,也取消了駁議、論枉,任何人應否得諡,和給什麼諡號都出自“聖裁”,而且明代每5年才集中給諡一次。這樣,一方面,有些該得諡者往往被遺漏,另一方面,能討得皇帝歡心者,即使非常卑微也可得諡,甚至是極美之諡。以至明代有奶媽、方士得諡的。

    表現之四,是基本取消惡諡。明代除諸王以外,大臣只有例惡諡。清代則無一惡諡。

  • 10 # 副史

    用皇帝來稱呼君主是自秦始皇開始的:公元前221年,嬴政在前六代秦王的基礎上,“奮六世之餘烈”,吞併六國重新統一天下,他自認為這是亙古未有的功業,秦王這個稱呼不夠響亮,不能向後世之人宣示自己的豐功偉績,於是讓丞相李斯等人研究出來一個可以匹配自己業績的天子名號來。

    李斯等人商議後,認為上古之時有天皇、地皇、泰皇(三皇的一種說法),其中泰皇最為尊貴,於是建議將“王”改為“泰皇”。嬴政覺得這個還不夠好,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於是將這倆字結合起來創造出“皇帝”一詞來,成為自己的稱呼,他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成為我國封建王朝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呼。皇帝自稱朕,其他人面見皇帝的時候叫陛下、皇上、聖上、萬歲等,私下裡稱呼也很多,比如宋朝的時候稱皇帝為官家,當然也有不服皇權的好漢稱呼一聲“皇帝老兒”。

    這是在秦朝、漢朝以後,那麼在秦之前呢?商朝、周朝君主的正式稱呼都是王,比如說商紂王、周文王、周武王;春秋時期,除了周天子稱王,就只有當時還被視為蠻夷的楚國君主自稱王,原本週王封了楚一個子爵,楚國君主很生氣,乾脆自己稱王;在戰國時代,齊楚燕韓趙魏秦的君主都稱王。因此,給我們的感覺就是秦以後君主稱皇帝,秦以前君主稱王,但是我國第一個王朝—夏朝,君主的正式稱呼是什麼呢?

    夏朝的君主稱呼是“後”,漢字簡化版為“後”,為什麼叫後呢?這還要從大禹開始說起,在秦以前姓和氏是分開的,禹:姒姓,夏后氏。夏朝的開國君主啟是禹的兒子。禹死後,啟透過武力征伐,打敗其他競爭者後繼位,成為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也宣告了原始社會的結束,開啟了中國歷史的王朝時代。

    他創立夏王朝的時候就以自己的氏為國號,簡稱便是夏,夏朝的君主稱謂是名字前加一個後字,比如我們稱呼夏朝最後一個君主為夏桀或者後桀,不會稱他為桀王。這和商、周稱王,秦、漢稱皇帝是不同的,但意思是一樣的,所以《說文解字》上說:後者君也。順便聊一句,在商代,後和王是可以互換的,在周代,後就專指王的正妻了,是對天子原配的尊稱,所以不論是王后還是皇后,並非是皇帝后面的人這個意思。

  • 11 # 難得青史名姓

    尊號:活著就有的,尊稱帝后,如“慈禧”。

    封號:最高統治者封的,像“公侯伯子男”。

    諡號:死後評價用的,帝后王將相皆有。

    現在說一下原問題:

    周朝稱王,是因為他們最高統治者就是“王”,同樣,夏朝是後,如“后羿“,商朝是帝,如“帝辛“,也就是紂王。漢朝稱帝,是用諡號的習慣稱呼,你也可以叫,漢太祖、漢太宗。唐宋稱宗,則是由於從唐開始,皇帝的諡號越來越長,稱呼起來不方便,所以就用廟號,即“唐太宗、宋太祖”。當然,也有諡號稱呼的,如“唐明皇”,只是比較少。順便提一下,由於明清兩朝二十九帝幾乎年號固定不變,也就習慣以“正德”“雍正”這樣的年號稱呼。

  • 12 # 墨宸嘚吧嘚

    上三代,天子稱王。

    秦朝建立後,秦王政自認功過三皇五帝,於是各取一字稱“皇帝”。此後“帝”就是“皇帝”簡稱。

    諡號就是死後議定的一個評價。如劉邦諡“高”稱高帝(“高祖”一說應該是早期沒明確分辨時叫串了又叫開了,然後被史記發揚光大),李世民初諡“文”等。

    “宗”屬於廟號,開創稱“祖”,繼承成“宗”。如漢太祖=漢高帝,漢世宗=漢孝武帝。廟號本來有些固定的稱謂“太祖”“太宗”“世宗”等,後來自然也擴充了。

    漢朝多稱諡號是因為基本所有皇帝都有諡號,但只有少數皇帝有廟號(比如連漢景帝都沒有)。

    唐朝起諡號越整越長:李世民初諡“文”,高宗時加為“文武聖”,玄宗加為“文武大聖”和“文武大聖大廣孝”;趙匡胤初諡“英武聖文神德皇帝”,真宗加為“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 大孝皇帝”。這麼長的諡號叫起來費勁兒。但此時基本所有皇帝都有廟號,於是叫廟號的就多了。(清朝好點,諡號雖然也是一大串,但末尾有個主字,但那會兒年號叫法早已流行了)

    明朝起,皇帝任內只使用一個年號,加上年號在生前就叫開,於是年號帝叫法就流行開。如永樂帝=明太宗/明成祖,嘉靖帝=明世宗。

    尊號嘛。。“天可汗”(始自唐太宗)、“天皇”(唐高宗)、“天后”(武則天為皇后時)等等,生前給的,表達尊敬尊崇。

  • 13 # 正道者言

    夏朝以前

    夏以前,人族共主有三皇五帝等統稱為人皇,人皇屬於神話傳說,對當時有名的部落首領的尊稱。因為當時並沒有君主世襲,各個稱呼不同。

    夏朝君主稱“後”,比如後啟,夏開啟了君主世襲制度,所以君主已經君主名號統一傳承,有了共同的稱呼。

    商的君主稱“王”,死後稱“帝”,如帝辛,帝乙,有鬼神之意,在世還是稱“王”。跟部落聯盟模式的夏朝區別開來,後世皆稱王朝。

    周君主也稱“王”,如商紂王,周文王,周武王。結束了奴隸制度,尊君王為“天子”。死後也不稱帝,而是有了諡號,是對君主是一生的功過評價,“周文王”“周武王”“周穆王”中的“文”“武”“穆”皆是諡號。

    秦始皇統一六合,建立統一政權,結束周朝的分封制,集中王權,自覺功高蓋過三皇五帝,所以集合三皇五帝中的“皇”“帝”自稱“皇帝”,因他是第一個這麼稱的,所以又稱“始皇帝”。而且秦始皇認為諡號有臣議君,子議父之嫌,所以棄掉諡號,秦朝君主就沒有諡號之說。

    漢繼秦制,大部分都是依據秦朝制度,但是漢朝恢復了諡號。所以漢朝君主活著稱“皇帝”,死後稱諡號,如“漢武帝”,“漢文帝”中的“武”“文”皆是諡號。諡號因為能代表一個人的生前功過,一生的總結,根據美諡,平諡,惡諡大致能分清楚一個皇帝的好壞以及地位,所以一般皇帝皆被後人稱諡號。

    晉隋

    晉朝,隋朝皇帝生前也皆稱“皇帝”,死後稱諡號,與漢朝一致。

    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明給高祖李淵上諡號為“太武”,李世明死後,高宗李治給其諡號為“文”,但是不久,李治被女帝武則天蠱惑,又分別給李淵,李世明加了諡號分別為“神堯”“文武聖”,李隆基即位之後學李治又給加諡,最終定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和“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自此以後,諡號被玩壞了,不能代表一個人的生平,所以後世皇帝再也不能稱諡號。唐朝皇帝死後都稱廟號“高祖”“太宗”莫不如是。

    宋元

    宋朝,元朝,皇帝稱呼跟唐朝一樣,活著稱“皇帝”死後稱廟號。

    明朝皇帝死後既稱廟號,如“明太祖”,“明世祖”同時因為明朝皇帝一個皇帝一生不改年號,所以死後也可稱年號如“洪武”“嘉靖”等都是年號。

    清朝也隨明朝,死後一般稱年號“康熙”“光緒”等都是年號。

    廟號

    廟號是君主死後用於祭祀時候所用,本來是非有大作為的皇帝不可得,非常稀少,及其尊貴,漢朝四百年,有廟號的皇帝只有七位,連著名的有“文景之治”的“景帝”都沒有廟號。但是曹魏之中出了一個奇葩,魏明帝曹睿怕自己死後撈不到廟號,生前就給自己定了一個廟號“烈祖”,自此廟號氾濫。

    尊號

    尊號一般是指皇帝或者皇后在世時候對其尊稱。比如史上唯一女皇武則天在當皇后時候,跟高宗並稱“二聖”,她自己就是“天后”,稱帝之後又尊稱“則天大聖皇帝”。

  • 14 # 歷史飛凡觀

    人們對於君主的稱呼隨著時代的不同略有區別,在夏朝的時候,君主在位時稱“後”,死後稱“帝”,結果到了商朝時全部都稱帝,比如著名的商朝末代君主便叫做“帝辛”,他的父親人們稱為“帝乙”,估計這是根據他們的出生年或者登基的年天干地支來稱呼的。到了周朝時人們稱呼君主為“王”,開國君主是周文王、周武王,為此還將帝辛都改成了“商紂王”,也有人說以前的人間君主稱天帝,比如五方天帝中的東方天帝青帝太昊氏、西方天帝白帝少昊氏、南方天帝赤帝神農氏和北方天帝黑帝高陽氏以及中央天帝黃帝軒轅氏,到了周朝時認為作為不及上古先賢,遂自稱天子,這也成為了後世皇帝的別稱。

    到了秦始皇一統六國時,嬴政認為自己德配三皇功蓋五帝,可以不稱天子,改稱皇帝,並廢除大臣們為君主上諡號的行為,自稱“始皇帝”,希望後世直接以數字“秦X世”為名號,領先歐洲多年,可惜秦朝只存續二世便亡國,秦三世子嬰只能稱秦王不能稱帝。

    到了漢朝時為前任君主上諡號的行為又恢復了,劉邦被上諡號太祖“高”皇帝,所以劉邦可以叫漢太祖或者漢高帝,叫劉邦漢高祖是不對的,因為在諡法裡“高”和“太”是有區別的,王朝基業的第一任開創者可以稱“太”,而繼承了前人衣缽又強爺勝祖的只能稱“高”,所以李淵只能叫做“唐高祖”,唐太祖是他爺爺李虎。

    而“XX”宗多是廟號,唐朝以後人們對皇帝稱呼多是廟號,當然這是提及前任君主的,現任直接稱呼天子,宋朝則稱“官家”,也有稱皇陵的,比如宋太宗也可以稱“熙陵”。

    到了明朝時,朱元璋開創了一世一元制,後世人多以年號稱呼皇帝,比如洪武、永樂、正德、嘉靖等等,當然也有稱呼皇帝廟號的,比如稱嘉靖為世廟,因為嘉靖的廟號是明世宗。

    至於封號、尊號和諡號的區別很好理解,封號是皇帝賜予大臣的比如“冠軍侯”霍去病,尊號是大臣們為皇帝上的比如“道君皇帝”趙佶,這二者都是活人用的,而諡號則是給故去的人用的,比如范文正公范仲淹和大宋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趙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己有三百萬,什麼也不會,有什麼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