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彥彥彥2
-
2 # 雨楓談ing
下班回來的路上,一直聽著周杰倫的歌,他的歌伴著我的少年,青春,成長,是我現在感覺最美好的時光。而現在那些熟悉的旋律很少在我耳旁響起。
一首《簡單愛》讓我初識這種獨特的旋律,也僅僅是在一個娛樂節目中草草一小段,那時我並不知道他長什麼樣子,而這段旋律足足過了半年才被我無意間找到,那年我十三歲,稚氣的孩子。記得第一次買他的盜版卡帶,記得趴在床上默背卡帶封面的繁體字歌詞,記得第N次買回來周杰倫的封面裡面卻是胡彥斌《你記得嗎》。這是我的初印象對他,對他的歌。
接下來他的每一首歌,他的每一首歌詞,我深深著迷,從Jay,范特西,八度空間,葉惠美,尋找周杰倫,一直盜版一直拼命的背過歌詞,直到現在一聽見他早期的歌我就會知道叫什麼名字,還有下一句歌詞。那些卡帶我攢了足足一紙箱,相當於鞋盒大小,往後被一位比我小的孩子借走就再也沒有了下落。那時我幾乎每晚都是聽著他的歌睡著,半夜醒了再關掉,就是喜歡的不得了,根本停不下來。我用虔誠的心去理解裡面的歌詞,每一個鼓點,每一個曲調,讓我深陷在那些旋律的世界,將我的生活融入其中。有時晚上躺在房頂上,戴著雜音很重的耳機,看星星一顆兩顆三顆四顆連成線,一邊哼著一邊手指頭打著節拍,那時總感覺星星離的很近,夏天的晚上還是很涼爽,我聽著歌興奮的睡不著,現在想想那時候真好,是我的另一個世界。
在2004年的夏天,我用平時省下來的零花錢湊夠了一張七里香的正版CD,封面上的小女孩讓我印象深刻,裡面的歌我聽了無數遍,幾乎成了我做作業的背景音樂,以至於後來碟片都有些劃痕,播放也不怎麼流暢了,那是我的第一張專輯也是最後一張,現在它還躺在我家的某個角落裡,希望沒有被老媽扔掉。網路時代的來臨對我瞭解他的音樂插上了翅膀,下載,儲存,Mp3,Mp4,手機,讓我可以把這些歌統統收在裡面,一直聽,一直聽。他的每一首歌我都沒有錯過,認真的記下,哼著,留在腦子裡。我深深著迷他的演唱會,當然也只是網路上的影片,不過就那類似電影一樣長的音樂演唱會,讓當時的我激動不已,以至於後來根本不知道看了多少遍,每一遍都全神貫注,感動的一塌糊塗,也是從那時我暗暗的決心以後一定帶著我生命中重要的人去看他的一場演唱會,那時我會告訴她,他的歌裡有我的生活......那年我十八歲,多美好的年華。
-
3 # 半道不遠
當年看鳳凰衛視中文臺,放了一首《忍者》的MTV當時給聽懵了!(很多年後,突然明白了為什麼當年能聽下去,旋律抓耳!)
-
4 # 馬弗洛伊憂
在我七八歲時候,我家哥哥天天放周董的CD,無限迴圈,我媽不識字,都能準確的說出周杰倫三個字!可見我家音樂渲染的程度了吧!所以,耳濡目染的我,就這樣,無可救藥的沉迷了!!!
-
5 # 農村倆胖子
從一開始的眾多“新人”之一,到現在的“華語樂壇”領頭人;
從害羞的男孩,到現在的最“ 吊“ 巨星;
從吳宗憲口中的“華人第一才子”,到劉德華的“當紅”評價;
從sbdw的幕後黑手,到蔡依林的變身功臣;
從12屆金曲獎的得獎冷門,到14屆金曲獎槓龜冷門;
從許如雲專輯文案中的“新銳製作人”,到莫文蔚專輯“天王制作人”......
周杰倫完成這一切用了4年時間。
4年中的每一步都可以被記錄在案併為日後唱片公司培養新人作參考。
如今一提到周杰倫就會想到r& b就會想到“雙節棍”和“同一種調調”
可是我今天想說的不是唱紅r& b的周杰倫,也不是“哼哼哈嘿”的周杰倫
我要說的是作為製作人,詞曲作者的周杰倫。
因為它的歌太紅了,太個性了,所以很多人不得不認識他,欣賞他,
可是在眾多“關愛”的背後是他的才華被忽略的“寂寞”。
jay曾說過他踏入歌壇的第一個夢想是所有他欣賞的歌手都唱過他寫的歌。
一個典型的年輕創作人的心態。
那個時候他給許如雲寫的《禁止悲傷》樂評人說:“周杰倫雖然是新人,在創作上卻
相當能夠掌握許茹芸的唱功表現, 他找到許茹芸音質中最醇美的一部份。
不用飆高音卻自有一份撼動人心的感受。”
動力火車唱《重傷的淚水》時回想往日情景還曾流下男人淚。
還有閩南語歌后江惠也曾用jay寫的《落雨聲》感動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歌迷們。
很難把這些歌和他的調調聯想到一起。
那個時候他還寫過王力宏的《開啟愛》,古巨基的《夜空的精靈》 ,和溫嵐的《眼淚知道》。
這些也證明了他的“我是寫膩了流行歌才寫r& b”(呵呵^^)的說法。
聽過jay演唱會版的《蝸牛》,《你比從前快樂》還有《世界末日》,
很難想象當年這些歌被其他歌手演唱的情況。
讓我們回到過去:
《蝸牛》被許如雲,齊秦,熊天平等人唱得蕩氣迴腸,完全不像jay演唱時的少年情懷。
《你比從前快樂》是無宗憲《你比從前快樂》專輯的主打歌。我在宗憲版聽到的是一個
男人的無奈和欲哭無淚,雖然老吳的聲線永遠沒有突破,但是這首歌由這樣一個有傳奇
有故事的男人演繹起來非常感人。同樣的《平衡點》,和《三暝三日》也很有效果。
《屋頂》算是讓全世界都認識了作為詞曲作者的周杰倫,但是,這首ktv“國歌”實在是有夠“俗”的。
sbdw版的《世界末日》沒有jay版那麼多感情投入,但是咻吡嘟譁版的和聲可以稱為“Teana”。
有很多人在聽了jay演唱會上的《世界末日》後說這首歌當年就應該他自己唱嘛
可是在聽了sbdw的版本後說這麼一首好歌,這麼優美的和聲當年我怎麼錯過了?
當然,和jay合作最成功的應該是陳小春。《抱一抱》成功地把陳小春從“痞子”轉型
到“深情”男子。而且不會突兀,也沒有適應不良。《我愛的人》幾乎可以打動所有
對“哼哼哈嘿”不屑一顧的人。到了《算你狠》,陳小春也可以有資格玩自己
喜歡的hiphop和r& b了,不論和陶喆陳煥仁的合作多麼“電光石火”,《一定要幸福》
和《獻世》仍然是深情款款挽留著歌迷的耳朵。
與其說莫文蔚把《黑雨》唱得沒有一絲杰倫味,不如說成杰倫把《黑雨》寫得很莫文蔚。
早就聽說jay幫karen 寫了一首歌,但是聽《x》的感覺是很多歌都很杰倫味,但是都不“地道”
當看到歌詞本的時候下了一跳。《愛死你是》柯有倫寫的,《忽然東風》是陶喆寫的,最不jay的
《黑雨》居然是jay的。有人說,《黑雨》雖然沒有寫成很“俗”的r& b,但是也沒有創意。
我想說的是,這首歌從一開始就不定位在“主打”的位置,它要完成的任務是讓人聽到莫文
蔚的獨特演唱方式和抒情歌曲的動人,它做到了,就成功了。
最不好評價的,最說不清楚地應該是jay和蔡依林的合作。
什麼東西一扯上感情就變得很微妙。
同樣是很典型杰倫式的歌曲,《刀馬旦》被李文一唱就叫成功合作,《算命》被張學友
唱就叫駕輕就熟。《騎士精神》被jolin一唱就叫做“女版周杰倫”“失敗嘗試”和
“跟風”“流俗”......
我看來《騎士精神》被罵原因一是jolin在當時還沒有確立自己聲線的風格。所以你聽她的歌基本上是聽曲調而不是聽聲音。(我贊同!!)
jay曾把自己比作服裝設計師,他說一件衣服做出來一定會有設計師的風格在裡面,就有了偏見。如果放下所有的背景,忘記周杰倫還是一個成功的歌手,那麼這首歌還是有不錯的
創意的。至少在當時,可以把印度曲風和rap結合是不錯的嘗試,裡面的和聲也很有層次。
所以到了《說愛你》和《布拉格廣場》,jay和jolin都很低調,雖然做出來的東西還是很jay,
《布拉格廣場》的東歐風情如何的贊,卻忘記了《騎士精神》的印度遊是多麼的“失敗”。
寫到這裡我想到的是世上本無路的話。
當年《范特西》剛剛出爐的時候,樂評人說這麼一張沒有市場定位,沒有整體概念,沒有確定聽眾
範圍的專輯即使每首歌都很好聽但是從商業運作上就是失敗的,“哼哼哈嘿”是永遠不可能
成為欣賞主流的。
但是到了《葉惠美》專輯,同一批樂評人,卻說出了自打嘴巴的話:
專輯的市場定位是現在最流行的“周杰倫”風格,整體概念是“周杰倫”式的音樂形式,
聽眾是“周杰倫”的一貫歌迷。雖然是“同一種調調”可是卻是流行音樂的主流。
過分商業,過分流行,過分“周杰倫”,都成了樂評人“擔憂”的主題。
呵呵
這麼大的轉變是不是魯迅口中的“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從另類,到主流;從聽周杰倫的歌是“個性”,到聽周杰倫的歌是“太俗”。
“周杰倫”這個名字是尷尬的。
然後就有很多所謂愛護jay的人給他提出各種意見。
什麼“放穩腳步,多多吸收知識,避免江郎才盡”
什麼“轉作幕後,多和其它音樂人合作,避免主觀‘周杰倫’”
什麼“嘗試不同曲風,避免曇花一現”
我想說的是jay釋放靈感的速度是很少有人能比得上,因為他是在“玩”音樂。
有個人問“杰倫,《同一種調調》裡有一句歌詞我聽不清楚,而且歌詞本上也沒有寫,可以告訴我你唱的是什麼嗎?”
jay說那句是“副歌變繞口令”,是即興加上去的,提醒副歌部分要結束了,現在到rap了。
這句沒人聽懂的歌詞在百事可樂的廣告裡出現,我想很多人都一頭霧水吧。充分印證姚明
“別把歌詞唱清楚”的“忠告”。
還有《你聽得到》在2分10秒的時候有一句歌詞是倒著唸的,《雙刀》里加入了快打旋風遊戲中
春麗的聲音。這些都是他和歌迷玩的找茬遊戲。
《娘子》裡的rap是即興加上去的,害得方文山不想去領“最佳作詞人”獎。
《印第安老斑鳩》裡,他徹底的玩弄他的聲音。所以你聽到所有類似“人類”的聲音都是他自己的
“呦吼”“笑屁呀”“啊嚕”“休息一下”。
《完美主義》中被人津津樂道的“周杰倫周杰倫周杰倫”和《反方向的鐘》裡的“b p m f d t n l”
《威廉古堡》裡殺出來的《鬥牛》的rap,不知道因為這首歌又一次拿到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的方文山該哭還是該笑。
在上吳宗憲的綜藝節目時被要求唱陶喆的歌,他就說想到了一首但是不記得歌詞了。於是就用“吳宗憲”
做歌詞唱了一段《小鎮姑娘》。還有一次被吳要求即興為他寫的詞添曲。
結果“我媽美得像朵花,我弟肚臍眼比我大”這樣的詞居然被配上不錯的旋律。
吳宗憲還有感而發地說“我好像是在玩電動玩具”。
以上這些都是他的即興表演。
他只要不勉強,“玩”得開心,幹嗎替他著急什麼“江郎才盡”?
他曾經說過曲調的雷同是他故意的,他不是寫不出來別的調調。
因為有很多細節讓人一聽就是“周杰倫”,他認為這樣比較“吊”。
說到合作的問題,他是個很主觀的人,很多人都說他很“拽”。
用jay的話說,所謂的合作不是和別人和寫一首歌,這樣一首歌裡有兩個性格。他想
這些都是合作,而且它一直在和別人“合作”。這點就體現在他在“theone”演唱會上
重新演繹陶喆的“找自己”,從編曲到演唱風格都作了改變。當他唱“這麼多人到哪裡去”
的時候還不忘酷酷的加上一句“去看周杰倫演唱會”。有一天在一段娛樂新聞中聽到了
一小段陶喆唱《愛在西元前》,差點笑死。也證實了jay的“怪歌”換個人唱就成了“搞笑版”
不信你可以聽聽山東版的《雙節棍》和上海話版的《東風破》。
他曾用了藝名和有違“杰倫風格”的音樂形式,出現在新人的專輯當中,
當然,後果是那個新人的專輯不被重視的淹沒在眾多唱片當中,默默無聞。
所以jay說“現在的音樂形式是最好的”。
jay現在的理想是在華語樂壇留下一個時代的印記。只有有獨特並且一慣的風格才能做到。
我喜歡brian mcknight的藍調音樂,但是他就是很多年不曾改變,聽他的歌永遠都是膩人的藍色
有天我膩了,跑去聽小甜甜了。但是有天我回首伴我度過年輕歲月的音樂時,
我會永遠懷念brian曾經帶來的感動的。我想jay也是想做那個永遠在那裡,不會變的“感動”吧。
現在的國語流行音樂市場很“變態”,歌迷們也變得很“變態”。
他門聯合起來要求歌手不斷求新,卻因此要放棄原本很好的東西。
所以當我們聽到陶喆的《黑色柳丁》是卻懷念著《沙灘》;
當我們聽張學友的《熱》卻懷念著《吻別》
當我們聽到劉德華唱《黑蝙蝠中隊》時大叫的是“把我的《冰雨》還給我!!”
王立宏的麥當勞主題曲,讓我們感覺到了製作人的辛苦與無奈。
所以我們更應該因為jay能自己主導自己的風格,自己做自己的音樂而感到慶幸。
他可以不用在別人的“指揮”下,作出一桌好菜,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放下所有偏見
來品嚐他?然後我們選擇“愛吃”或者“不愛吃”。有天你吃膩了,不再來這家餐廳了。
但是,他永遠都在那裡,提醒你,你曾經為他著迷,為他感動。
這個世界太多變數,我們應該因為有一塊“不變”的美麗而更加珍惜!
-
6 # 你是我的人間煙火氣
“還記得你說家是唯一的的城堡,隨著稻香河流一起奔跑,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
當聽到這首歌的這一句歌詞時,感覺真美好,寫得很有畫面感。
從此就開始關注周杰倫了
-
7 # 鵬濤
從一首七里香開始。記著⬆️高中逃課到網咖給mp3下載周董的歌曲。那年頭,基本大街上,理髮店,網咖,小賣部都是周董的歌曲迴圈。夜曲,千里之外。到後來一首以父之名,號稱領先華語樂壇30年的經典天花板創作。有才華很重要,這首歌放到現在也沒對手。
-
8 # 蒲公英的vlog
還記得2002高中的那個夏天嗎?一首《安靜》打動了我,獨自舔著傷口,包容她的所有,包括背叛,裡面的一句我沒那種那種天分,包容你也接受他,安靜的沒那麼快,讓我獨自享受著那種悲傷,初聽不識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杰倫的抒情歌曲不知道有什麼魔力,曲和詞就像咖啡配牛奶,苦中帶點那份溫暖,原來喜歡一個人也可以放棄,只要那個她過的幸福就行。
從那以後,我慢慢熟悉杰倫的歌曲,慢慢愛上了這個鄰家大男孩,從他的故事讓我感受到一個人不是隨隨便便能夠成功的,背後的付出艱辛讓我們感慨,在大家看來,他是一位劃時代的歌手,他的譜曲能把中國風完美的融合進去,一首青花瓷更是完美展現了中國悠久的文化歷史底蘊。我最喜歡他的一首歌<蝸牛>,我要一步步往上爬,在最高點乘著葉片往前飛,小小的天就過的淚和汗,一個高中文憑的杰倫能夠寫出這樣的歌詞,他的努力和勤奮讓大家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還比如歌曲稻香,在生活中也是嚴格要求自己,鼓勵大家的歌手能不讓人喜歡嗎?他可以說是我一輩子的偶像,周董的成功也讓我相信努力能夠成功,用汗和不服輸的淚水去擁抱這個世界,他的這種正能量更是讓我崇拜!
回覆列表
從一開始的眾多“新人”之一,到現在的“華語樂壇”領頭人;
從害羞的男孩,到現在的最“ 吊“ 巨星;
從吳宗憲口中的“華人第一才子”,到劉德華的“當紅”評價;
從sbdw的幕後黑手,到蔡依林的變身功臣;
從12屆金曲獎的得獎冷門,到14屆金曲獎槓龜冷門;
從許如雲專輯文案中的“新銳製作人”,到莫文蔚專輯“天王制作人”......
周杰倫完成這一切用了4年時間。
4年中的每一步都可以被記錄在案併為日後唱片公司培養新人作參考。
如今一提到周杰倫就會想到r& b就會想到“雙節棍”和“同一種調調”
可是我今天想說的不是唱紅r& b的周杰倫,也不是“哼哼哈嘿”的周杰倫
我要說的是作為製作人,詞曲作者的周杰倫。
因為它的歌太紅了,太個性了,所以很多人不得不認識他,欣賞他,
可是在眾多“關愛”的背後是他的才華被忽略的“寂寞”。
jay曾說過他踏入歌壇的第一個夢想是所有他欣賞的歌手都唱過他寫的歌。
一個典型的年輕創作人的心態。
那個時候他給許如雲寫的《禁止悲傷》樂評人說:“周杰倫雖然是新人,在創作上卻
相當能夠掌握許茹芸的唱功表現, 他找到許茹芸音質中最醇美的一部份。
不用飆高音卻自有一份撼動人心的感受。”
動力火車唱《重傷的淚水》時回想往日情景還曾流下男人淚。
還有閩南語歌后江惠也曾用jay寫的《落雨聲》感動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歌迷們。
很難把這些歌和他的調調聯想到一起。
那個時候他還寫過王力宏的《開啟愛》,古巨基的《夜空的精靈》 ,和溫嵐的《眼淚知道》。
這些也證明了他的“我是寫膩了流行歌才寫r& b”(呵呵^^)的說法。
聽過jay演唱會版的《蝸牛》,《你比從前快樂》還有《世界末日》,
很難想象當年這些歌被其他歌手演唱的情況。
讓我們回到過去:
《蝸牛》被許如雲,齊秦,熊天平等人唱得蕩氣迴腸,完全不像jay演唱時的少年情懷。
《你比從前快樂》是無宗憲《你比從前快樂》專輯的主打歌。我在宗憲版聽到的是一個
男人的無奈和欲哭無淚,雖然老吳的聲線永遠沒有突破,但是這首歌由這樣一個有傳奇
有故事的男人演繹起來非常感人。同樣的《平衡點》,和《三暝三日》也很有效果。
《屋頂》算是讓全世界都認識了作為詞曲作者的周杰倫,但是,這首ktv“國歌”實在是有夠“俗”的。
sbdw版的《世界末日》沒有jay版那麼多感情投入,但是咻吡嘟譁版的和聲可以稱為“Teana”。
有很多人在聽了jay演唱會上的《世界末日》後說這首歌當年就應該他自己唱嘛
可是在聽了sbdw的版本後說這麼一首好歌,這麼優美的和聲當年我怎麼錯過了?
當然,和jay合作最成功的應該是陳小春。《抱一抱》成功地把陳小春從“痞子”轉型
到“深情”男子。而且不會突兀,也沒有適應不良。《我愛的人》幾乎可以打動所有
對“哼哼哈嘿”不屑一顧的人。到了《算你狠》,陳小春也可以有資格玩自己
喜歡的hiphop和r& b了,不論和陶喆陳煥仁的合作多麼“電光石火”,《一定要幸福》
和《獻世》仍然是深情款款挽留著歌迷的耳朵。
與其說莫文蔚把《黑雨》唱得沒有一絲杰倫味,不如說成杰倫把《黑雨》寫得很莫文蔚。
早就聽說jay幫karen 寫了一首歌,但是聽《x》的感覺是很多歌都很杰倫味,但是都不“地道”
當看到歌詞本的時候下了一跳。《愛死你是》柯有倫寫的,《忽然東風》是陶喆寫的,最不jay的
《黑雨》居然是jay的。有人說,《黑雨》雖然沒有寫成很“俗”的r& b,但是也沒有創意。
我想說的是,這首歌從一開始就不定位在“主打”的位置,它要完成的任務是讓人聽到莫文
蔚的獨特演唱方式和抒情歌曲的動人,它做到了,就成功了。
最不好評價的,最說不清楚地應該是jay和蔡依林的合作。
什麼東西一扯上感情就變得很微妙。
同樣是很典型杰倫式的歌曲,《刀馬旦》被李文一唱就叫成功合作,《算命》被張學友
唱就叫駕輕就熟。《騎士精神》被jolin一唱就叫做“女版周杰倫”“失敗嘗試”和
“跟風”“流俗”......
我看來《騎士精神》被罵原因一是jolin在當時還沒有確立自己聲線的風格。所以你聽她的歌基本上是聽曲調而不是聽聲音。(我贊同!!)
jay曾把自己比作服裝設計師,他說一件衣服做出來一定會有設計師的風格在裡面,就有了偏見。如果放下所有的背景,忘記周杰倫還是一個成功的歌手,那麼這首歌還是有不錯的
創意的。至少在當時,可以把印度曲風和rap結合是不錯的嘗試,裡面的和聲也很有層次。
所以到了《說愛你》和《布拉格廣場》,jay和jolin都很低調,雖然做出來的東西還是很jay,
《布拉格廣場》的東歐風情如何的贊,卻忘記了《騎士精神》的印度遊是多麼的“失敗”。
寫到這裡我想到的是世上本無路的話。
當年《范特西》剛剛出爐的時候,樂評人說這麼一張沒有市場定位,沒有整體概念,沒有確定聽眾
範圍的專輯即使每首歌都很好聽但是從商業運作上就是失敗的,“哼哼哈嘿”是永遠不可能
成為欣賞主流的。
但是到了《葉惠美》專輯,同一批樂評人,卻說出了自打嘴巴的話:
專輯的市場定位是現在最流行的“周杰倫”風格,整體概念是“周杰倫”式的音樂形式,
聽眾是“周杰倫”的一貫歌迷。雖然是“同一種調調”可是卻是流行音樂的主流。
過分商業,過分流行,過分“周杰倫”,都成了樂評人“擔憂”的主題。
呵呵
這麼大的轉變是不是魯迅口中的“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從另類,到主流;從聽周杰倫的歌是“個性”,到聽周杰倫的歌是“太俗”。
“周杰倫”這個名字是尷尬的。
然後就有很多所謂愛護jay的人給他提出各種意見。
什麼“放穩腳步,多多吸收知識,避免江郎才盡”
什麼“轉作幕後,多和其它音樂人合作,避免主觀‘周杰倫’”
什麼“嘗試不同曲風,避免曇花一現”
我想說的是jay釋放靈感的速度是很少有人能比得上,因為他是在“玩”音樂。
有個人問“杰倫,《同一種調調》裡有一句歌詞我聽不清楚,而且歌詞本上也沒有寫,可以告訴我你唱的是什麼嗎?”
jay說那句是“副歌變繞口令”,是即興加上去的,提醒副歌部分要結束了,現在到rap了。
這句沒人聽懂的歌詞在百事可樂的廣告裡出現,我想很多人都一頭霧水吧。充分印證姚明
“別把歌詞唱清楚”的“忠告”。
還有《你聽得到》在2分10秒的時候有一句歌詞是倒著唸的,《雙刀》里加入了快打旋風遊戲中
春麗的聲音。這些都是他和歌迷玩的找茬遊戲。
《娘子》裡的rap是即興加上去的,害得方文山不想去領“最佳作詞人”獎。
《印第安老斑鳩》裡,他徹底的玩弄他的聲音。所以你聽到所有類似“人類”的聲音都是他自己的
“呦吼”“笑屁呀”“啊嚕”“休息一下”。
《完美主義》中被人津津樂道的“周杰倫周杰倫周杰倫”和《反方向的鐘》裡的“b p m f d t n l”
《威廉古堡》裡殺出來的《鬥牛》的rap,不知道因為這首歌又一次拿到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的方文山該哭還是該笑。
在上吳宗憲的綜藝節目時被要求唱陶喆的歌,他就說想到了一首但是不記得歌詞了。於是就用“吳宗憲”
做歌詞唱了一段《小鎮姑娘》。還有一次被吳要求即興為他寫的詞添曲。
結果“我媽美得像朵花,我弟肚臍眼比我大”這樣的詞居然被配上不錯的旋律。
吳宗憲還有感而發地說“我好像是在玩電動玩具”。
以上這些都是他的即興表演。
他只要不勉強,“玩”得開心,幹嗎替他著急什麼“江郎才盡”?
他曾經說過曲調的雷同是他故意的,他不是寫不出來別的調調。
因為有很多細節讓人一聽就是“周杰倫”,他認為這樣比較“吊”。
說到合作的問題,他是個很主觀的人,很多人都說他很“拽”。
用jay的話說,所謂的合作不是和別人和寫一首歌,這樣一首歌裡有兩個性格。他想
這些都是合作,而且它一直在和別人“合作”。這點就體現在他在“theone”演唱會上
重新演繹陶喆的“找自己”,從編曲到演唱風格都作了改變。當他唱“這麼多人到哪裡去”
的時候還不忘酷酷的加上一句“去看周杰倫演唱會”。有一天在一段娛樂新聞中聽到了
一小段陶喆唱《愛在西元前》,差點笑死。也證實了jay的“怪歌”換個人唱就成了“搞笑版”
不信你可以聽聽山東版的《雙節棍》和上海話版的《東風破》。
他曾用了藝名和有違“杰倫風格”的音樂形式,出現在新人的專輯當中,
當然,後果是那個新人的專輯不被重視的淹沒在眾多唱片當中,默默無聞。
所以jay說“現在的音樂形式是最好的”。
jay現在的理想是在華語樂壇留下一個時代的印記。只有有獨特並且一慣的風格才能做到。
我喜歡brian mcknight的藍調音樂,但是他就是很多年不曾改變,聽他的歌永遠都是膩人的藍色
有天我膩了,跑去聽小甜甜了。但是有天我回首伴我度過年輕歲月的音樂時,
我會永遠懷念brian曾經帶來的感動的。我想jay也是想做那個永遠在那裡,不會變的“感動”吧。
現在的國語流行音樂市場很“變態”,歌迷們也變得很“變態”。
他門聯合起來要求歌手不斷求新,卻因此要放棄原本很好的東西。
所以當我們聽到陶喆的《黑色柳丁》是卻懷念著《沙灘》;
當我們聽張學友的《熱》卻懷念著《吻別》
當我們聽到劉德華唱《黑蝙蝠中隊》時大叫的是“把我的《冰雨》還給我!!”
王立宏的麥當勞主題曲,讓我們感覺到了製作人的辛苦與無奈。
所以我們更應該因為jay能自己主導自己的風格,自己做自己的音樂而感到慶幸。
他可以不用在別人的“指揮”下,作出一桌好菜,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放下所有偏見
來品嚐他?然後我們選擇“愛吃”或者“不愛吃”。有天你吃膩了,不再來這家餐廳了。
但是,他永遠都在那裡,提醒你,你曾經為他著迷,為他感動。
這個世界太多變數,我們應該因為有一塊“不變”的美麗而更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