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他既沒有歷史上的“存在感”,也沒有世人口中的“豐功偉績”。 似乎“庸庸碌碌”度過一生,甚至,他治下的任一臣子都比他有名!但是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仁宗”
9
回覆列表
  • 1 # 長安一輪月

    首先說中國文明造極於大宋,仁宗朝是大宋的巔峰,最能代表宋朝特色。

    具體到宋仁宗,如同他的稱號“仁”,宋仁宗他不窮兵黷武好大喜功,不驕奢淫逸揮霍無度,不沉迷權術喜怒無常,他只是廣納賢才於麾下,包容各式文人,以仁政治國。歷史並不偏愛這樣的君王,因為他太符合聖賢推崇的無為而治,不與民爭,不與權貴鬥,沒有值得大書特書的鮮明個性和雷霆手段。

    但是整個大宋朝如果抽掉了宋仁宗這一頁,勢將暗淡無光;整個中國文明史,如果沒有宋仁宗這一段,也將風采稍減。古代四大發明,活字印刷、火藥與指南針與他深度關聯;唐宋八大家,他的朝堂上站著六個,三蘇、歐陽修、王安石和曾鞏;宋詞,在他的朝代寫到了巔峰極致;宋代四大書家,蔡襄蘇軾是他的臣下,而黃庭堅又是蘇軾的門下。

    當然能臣巨擘的燦爛光輝掩蓋住了宋仁宗的光華。我們只知道那個因不忍隨從被責罰而強忍著口渴一路回到宮中嚷著“朕渴死了”的仁宗,是個體恤萬民的好皇帝。

  • 2 # 記憶中的歷史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母親是李宸妃,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封慶國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封壽春郡王,天禧元年(1017年)進中書令,二年(1018年)進封升王。九月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駕崩,仁宗即帝位,時年13歲,1023年改元天聖。1063年駕崩於汴梁皇宮,享年54歲。

    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繼帝位,年僅13歲。初由太后劉娥垂簾聽政,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太后死,1033年開始親政。1022年-1063年,宋仁宗在位41年間曾多次更改年號,是兩宋時期在位最長的皇帝。剛剛即位以後改年號天聖,後來改年號明道,劉太后死後,宋仁宗又改年號為景佑,之後又先後改年後為:寶元、康定、慶曆、皇祐、至和、嘉祐。

    他在位幾十年,對下屬寬厚以待,讓百姓休養生息,使宋朝達到一個發展的頂峰。宋仁宗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時期名臣輩出,國家安定太平,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仁宗皇帝當政期間,政府正式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官交子”(相對於“私交子”而言)。

    善於納諫

    包拯在擔任監察御史和諫官期間,包拯屢屢犯顏直諫,唾沫星子都飛濺到仁宗臉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竟然沒有怪罪這個鐵面無私的人。有一次包公要拿掉三司使張堯佐的職務,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張堯佐是仁宗寵妃的伯父,仁宗有點為難,想了辦法,讓張堯佐去當節度使,包拯還是不願意,言辭更加激烈,帶領7名言官與仁宗理論,仁宗生氣地說:“豈欲論張堯佐乎?節度使是粗官,何用爭?”7人中排名最末的唐介不客氣回答道:“節度使,太祖太宗皆曾為之,恐非粗官。”張堯佐最終沒能當成節度使,仁宗回到後宮後,對張貴妃說:“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汝豈知包拯為御史乎?”

    以上兩例,表現出這位帝王確實具有相當大的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這在封建時代,也算是很難得的了。因此,以往歷史學家們稱譽他為“守成賢主”。

    仁宗的善於納諫還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拯。包青天實在是政治清明的產物而非其他,因為皇帝的清明,有了包青天產生的政治環境 。不管是遭到反唇相譏,還是被噴上一臉唾沫星子,仁宗都很清醒、很民主。他不認為這樣會龍威盡失,能接受的,他就接受;一時不能接受的,他就不理不睬。但他對提意見者絕不打擊報復,有時甚至會安撫有加。

    一個懼怕大臣的皇帝,一般來說是會贏得他的人民的熱愛的,這個王朝的天也會比較清亮。

    仁宗一朝不僅出現了包拯,還出現了“求之千百年間,蓋示一二見”,在《岳陽樓記》中唱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以及倡導文章應明道、致用,領導北宋古文運動的歐陽修。而仁宗慶曆初年實施的“慶曆新政”———由范仲淹主持的那場社會改革,更為王安石變法起到了投石問路的先導作用。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柳永,好不容易才通過了考試。但在仁宗看來,他不適合做官,還是填詞的好,就給劃掉了。宋仁宗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於是反唇相譏,說自己是“奉旨填詞”。譏諷仁宗的柳永不但沒被殺頭,填詞也沒受影響,且填得更加放肆,這就非同尋常了。也因此,柳永非但不生仁宗的氣,還“願歲歲,天仗裡常瞻鳳輦”。(意思是:老百姓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宋仁宗的儀仗,瞻仰到宋仁宗的風采,天下百姓都擁戴宋仁宗。)

    駕崩去世

    仁宗駕崩的訊息傳出後,當他的死訊傳到洛陽時,市民們也自動停市哀悼,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的上空,以致“天日無光”。他的死甚至影響到了偏遠的山區,當時有一位官員前往四川出差,路經劍閣,看見山溝裡的婦女們也頭戴紙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駕崩。

    “仁政”,一直是傳統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之前,沒有一個帝王能以“仁”為諡號或冠以“仁”。儘管沒有多少人喜歡當戰爭的犧牲品,但人們總願意記住那些會打仗的皇帝,而忘卻仁宗這樣以“仁”治國的“仁主”。

    宋仁宗在位期間西夏對宋發動戰事,雙方損失都很大。最終達成和議,西夏對宋稱臣,宋“歲賜”西夏以銀、絹、茶。宋中期土地兼併及冗宮、冗兵、冗費現象日益嚴重,仁宗起用范仲淹等進行改革,但最終失敗。

    公元1063年農曆三月二十九日,54歲的宋仁宗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號,舉國哀痛。《宋史》記載:“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 宋仁宗趙禎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時為遼國君主的遼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驚,衝上來抓住宋國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寄託哀思。”

    此後,遼國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政治

    慶曆新政

    慶曆新政由范仲淹十大政策揭開序目——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但反對勢力龐大,難以推動,一年四個月後便宣佈中止。仁宗一朝對外雖無重大戰爭,對內亦無重大革新。

    宋仁宗生性恭儉仁恕,百司曾奏清擴大苑林,宋仁宗說:“吾奉先帝苑囿,猶以為廣,何以是為?”宋仁宗去世後,就連訃告送到遼國時,竟“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耶律洪基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史載遼道宗“驚肅再拜,謂左右曰:‘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持,蓋一都虞侯耳!’”

    軍事

    仁宗即位時,由劉太后垂簾聽政,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聽政十一年後病卒,仁宗始親政。

    在位期間最主要的軍事衝突在於西夏,夏景宗李元昊即位後改變其父夏太宗李德明國策,展開宋夏戰爭,延州、好水川、定川三戰宋軍先勝後敗,韓琦、范仲淹更在好水川之戰後被貶。到定川之戰,西夏分兵欲直搗關中的西夏軍遭宋朝原州(今甘肅鎮原)知州景泰的頑強阻擊,全軍覆滅,西夏攻佔關中的戰略目標就此破滅。西夏因連年征戰國力難支,最後兩國和談:夏向宋稱臣,宋每年賜西夏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二萬斤,史稱“慶曆和議”,取得了近半世紀的和平。

    遼興宗時以蕭惠陳兵宋境。接著,宋朝派富弼與遼國協議,其嚴詞強硬,博徵旁引使國威大振,打破遼國索要後周時期柴榮奪取的三關之地,以增加歲幣為條件,維持澶淵之盟的和平協議,史稱重熙增幣。

    但需注意歲幣支出對宋而言並非沉重負擔,比起選擇戰爭的軍費,歲幣開支無足輕重。寶元元年,陝西出支為1551萬;寶元二年展開宋夏戰爭後,慶曆二年陝西出支為3363萬,幾近赤字。遼國失去南下劫掠的經濟誘因,也是遼宋能維持百年和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皇祐四年(1052年),儂智高反宋,軍隊席捲廣西、廣東各地。仁宗任用狄青、餘靖率兵南征。皇祐五年,狄青夜襲崑崙關,大敗儂智高於歸仁鋪之戰。遁走,後不知去向。

    經濟

    仁宗執政時期,由於長期的和平,宋朝經濟快速發展,並出現交子。仁宗時冗兵特別嚴重,全國軍隊總計125萬9千人,佔賦稅十分之七。真宗與仁宗兩朝土地兼併更嚴重,公卿大臣大都佔地千頃以上。仁宗晚年,“勢官富姓佔田無限,兼併冒偽習以為俗,重禁莫能止焉”最後“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卓錐之地。”

    文化

    宋仁宗在位期間,曾多次關心圖書館文化事業。景祐中,鑑於三館秘閣藏書多謬亂不全,詔翰林學士王堯臣、史館檢討王洙、館閣校勘歐陽修等人進行編次和整理,於慶曆初(公元1041年)成《崇文總目》66卷。是北宋一部重要的官修目錄。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又下詔:建隆初,三館聚書,僅止萬卷。然而今秘府所藏,比唐開元舊錄,遺逸尚多,宜開購賞科,以廣獻書之路。規定每獻1卷館閣所缺之書,賞丈絹1匹,及獻500卷,特與文資。次年閏月,又下詔搜訪遺書:“凡吏民有以書籍來獻者,令史館視其篇目,館中所無則收之。獻書人送學士院試問吏理,堪仕職官者以聞。“當年,就有三禮涉弼,三傳彭幹,學究朱載等人,響應號召獻書,並命其分置於各書府,欽賜涉弼等人以科名,以示獎勵。又下令編撰《嘉祐搜訪闕書錄》1卷,作為搜訪依據。

    慶曆初,他任用富弼以和契丹,任韓琦、范仲淹以拒西夏。並試圖進行改革,但在反對派的攻擊下,不久廢罷。

    人物成就

    宋仁宗趙禎是北宋的第四位皇帝一生沒有太大的作為。但宋仁宗在位時期北宋文人政治文化獲得較大發展,“和而不同”的慶曆士風得以涵詠和張揚,宋仁宗與他計程車大夫合作者們共建了和諧的人文社會,為北宋的“極盛”時代的到來。做出了重要貢獻。

    正面

    宋仁宗是一代明君,他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受到歷代歷史學家,政治家的稱讚。在宋代,讚美、歌頌仁宗的人有很多。這些人包括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曾鞏、胡安國、劉光祖、周必大、楊萬里、王璧、陳俊卿、劉克莊、趙汝騰、葉適、王十朋、文天祥等等。“仁”就是對他的最高評價,“為人君,止於仁。”《宋史》這樣評價讚美仁宗及其盛治:“(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之間,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殘刻之人;刑法似縱弛,而決獄多平允之士。國未嘗無弊倖,而不足以累治世之體;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君臣上下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餘年之基。子孫一矯其所為,馴致於亂。《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 3 # 駕海臨風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君主強則臣子弱,反之,如果一段時期之內,臣子的聲望高於君主,那麼這個君主必然平庸。

    宋仁宗其實是運氣相當不錯的皇帝,丟人惹事闖禍燒錢的活基本上前兩任皇帝都幹完了,到他接手家業時,宋朝已經進入了經濟相對繁榮的時期。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宋仁宗跟後來的乾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當然,如果我們站在歷史角度來看的話,一個不添亂的皇帝就已經算得上是好皇帝了,何況宋仁宗還是有不少出色的為政舉措。

    縱觀中國歷史,宋代的名臣是最多的,這確實跟宋代的皇帝安於清平有很大關係。

  • 4 # 半畝家園

    能實現無為而治,說明眼界高遠,識人善任,有一幫能臣,即使意見不一有排擠,也是一心為國,實現了天下為公,寵辱不驚的政治氣場,小人沒有市場,這樣的皇帝是另一種境界。歷史留名的需要有故事,無為而治的沒有故事而已。劉秀那麼一個開國皇帝都沒留下多麼故事,仁宗更不消說。

  • 5 # 玄坎

    宋仁宗一代仁君,以寬仁,選賢任能,無為而無不為的方略治理,讓人才各盡能,百姓各盡其力。所以在宋仁宗一朝人才輩出,社會太平。

    他治下臣子比他有名,更能說明他善用人會用人,而宋仁宗的給人感覺“庸庸碌碌”,更能說明他寬仁,無為,選賢任能,事情都讓他任用賢臣做了,給人感覺他什麼都沒做。

    個人認為皇帝就應該這樣,如果事情,皇帝都親自去做,大臣就是執行官,發揮不了群策群力的效果,治理國家不可能靠一人可以治好的,這更能詮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而是萬萬人之天下也”的觀點。

  • 6 # 齊天大猴

    世人口中的豐功偉績無非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康乾盛世。在不就是,不上朝的混混,任用宦官的昏君,提拔奸佞的暴君。因為突出所以關注。

    但是仁宗皇帝40多年的皇帝生涯中既沒有建功立業的成就,也沒有荒淫無道的劣跡。讓好事者們抓不到小辮子。實在是心生不滿,於是就說他庸庸碌碌。

    但是仁宗品性溫和,恰恰符合當時大宋休養生息發展民生的時代特點。而且其寬容大度的品質也使得朝廷中名人輩出。

    唐宋八大家,六個在宋朝,而且都是仁宗時期登上歷史舞臺的。蘇軾,柳永一干文化名人都是這個時期的中堅。程頤,程顥,周敦頤等大學這都活躍在仁宗時期。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等歷史名臣都在其中。包拯,狄青也是仁宗朝的。

    這些個人一個個拿出來都夠大家聊個十天半月的。可是你仔細一琢磨,這些牛人都在宋仁宗麾下,你說宋仁宗到底是不是碌碌無為,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老趙要是一個熊人。能撐的其這麼多牛人輩出的時代嗎?

  • 7 # 凱風23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 8 # liangzhi良知

    宋仁宗是宋朝最巔峰時期,可他死後六十幾年北宋就國破家亡,難道是世界變得太快或者是所謂的盛世也不過是文人吹噓出來的

  • 9 # 世界全史羅銳

    中國歷史上的24個王朝,完成全國性統一的王朝有11個,存活過百年的只有6個。

    這其中有四個朝代,都有至少一個在位超40年的皇帝。

    我們更加熟悉的是:西漢——漢武帝、唐——唐玄宗、清——康熙和乾隆。

    其共同特點是:存在感非常強,一提到某王朝,大家會自然而然想到他們;在其治下,王朝走到強悍之巔,稱之為名震寰宇也不為過。

    北宋同樣擁有一位在位超40年的皇帝。你第一時間會想起誰?

    是“一根棍棒打下四百軍州”的宋太祖趙匡胤?是“燭影斧聲、弒兄奪位”的宋太宗趙光義?還是那“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的徽欽二宗?

    都不是。

    這個人叫趙禎,廟號“宋仁宗”。

    宋仁宗迥異於其他朝代那幾位皇帝:他既沒有歷史上的“存在感”,也沒有世人口中的“豐功偉績”。似乎“庸庸碌碌”度過一生,甚至,他治下的任一臣子都比他有名!

    無論是教科書還是民間閒談,說到他,都只是輕描淡寫的幾句話:比較注重休養生息,一個老好人,很有人情味,好像,還有點兒傻......

    這不是宋仁宗的悲哀,儘管,他是中國第一個“仁宗”。

    事實上,皇帝堆兒裡,廟號仁宗的都跟偉大扯不上關係。國人崇拜雄主,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這些開疆裂土的強人,是國人心目中最好的皇帝。

    提起這些人,很多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彷彿那是自己的“帶頭大哥”,為自己謀得了千般富貴、萬世太平。

    於是,我們記得幾乎所有的“太祖”“太宗”,連發動玄武門之變,同室操戈的李世民,也被贊為千秋“大義”。

    但是,誰也無法否定:唐宋八大家有六位出現在仁宗一朝;世界第一張紙幣誕生在仁宗一朝;四大發明有三項或出現或開始應用於仁宗一朝......

    人文、科技、金融,這三項現代人最重視的軟實力,竟然如此鍾情宋仁宗,那些光耀千秋的巨擘,全然彙集於他在位的四十年,使那個看起來缺乏大事件的朝代,竟是那麼的令人嚮往!

    穿越兩千年風煙,想找出一個比仁宗朝更好的時代,恐怕相當難。

    被歷史選擇性埋沒的宋仁宗,因何成就了兩千年的最高峰?

    1. 寬厚

    嘉佑六年(1057年),蘇轍參加制舉科殿試,在試卷裡憤然寫道:“我聽人說,宮中美女數以千計,只以飲酒作樂為生;皇上既不關心百姓疾苦,也不跟大臣商量治國安邦大計。”

    這基本上是道聽途說的虛妄之言。如此“惡毒攻擊”他將要效力的皇帝,簡直“大逆不道”。

    考官們自然共同撇嘴。這時,仁宗卻發話了:

    最終,蘇轍與兄長蘇軾同登制舉科。宋仁宗甚至還為兄弟倆的策論斷言:“又為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欣喜自得之情溢於言表。

    某次,包拯聯合其他諫官,合力彈劾三司使張堯佐,指責他平庸無能,言辭十分激烈,並要求罷免他。

    張堯佐是張貴妃的伯父,依著張貴妃的恩寵任此要職,包拯這麼一鬧,仁宗感到很難辦。

    見拗不過包拯等人,仁宗想退一步再說,答應免除張堯佐的現任職務,放外去當節度使。誰料眾諫官的態度更加激烈,包拯更是詞壯聲高,連唾沫星子都濺到仁宗臉上。

    仁宗也有些動氣:“你們這是在聲討張堯佐嗎?節度使是個粗官,值得這樣爭吵嗎?”

    包拯旁邊的諫官唐介立馬接著說:“太祖、太宗都曾擔任過這一官職,節度使恐怕不能算粗官。”仁宗氣得乾瞪眼,外放的事只得作罷。

    回到後宮,憋了一肚子怨氣的仁宗,把悶火撒在張貴妃頭上,他對張貴妃吼道:“你只知道要宣徽使、宣徽使(當時同時任命四職)!你哪裡知道,現在是包拯當御史呢!”

    口含天憲的皇上被大臣逼得如此狼狽,千古無有!反過來說,倘使沒有仁宗的泱泱大度,又何來包拯的千古盛名?

    宋仁宗一直在學習唐太宗,唐太宗節儉愛民,宋仁宗就把節儉做到極致。

    唐太宗有一個好老婆,宋仁宗就硬著頭皮接受了非常討厭的曹皇后;唐太宗寫了《貞觀政要》,宋仁宗就寫了《洪範政鑑》。

    唐太宗擅長飛白,宋仁宗就苦練飛白;唐太宗沉迷丹藥,宋仁宗沒有。

    唐太宗也曾有殺掉魏徵的念頭“殺此田舍漢”,宋仁宗除了回到後宮對妃子發點牢騷,可是真沒動過此念,“臺諫之言,豈敢不行”!

    如果這還僅僅涉及一些所謂的“面子”,下面這件事似乎觸動了“骨子”。

    四川一個士子獻詩給成都太守:“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

    這不是明目張膽煽動造反麼?

    成都太守將他縛送京城,仁宗卻道:“這老秀才是急於要做官卻始終當不上,這才寫詩洩洩憤而已,怎能治罪呢?不如干脆給他個官做做,說不定因為感激,他會做得很好。”就授其為司戶參軍。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告誡子孫“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連坐支屬”。

    奠定了大宋朝厚待知識分子、寬恕異己人士的基礎。仁宗一朝,將這一理念推行到令人稱羨的高度。

    並且,不僅是對知識分子。饑荒年間,總會發生一些盜米和傷主事件,仁宗道:“飢劫米可哀,盜傷主可疾。雖然,無知迫於食不足耳。”饑民的死罪統統免除。

    2. 審慎

    仁宗朝,三冗問題已積重難返,宰相文彥博提出裁兵6萬,仁宗猶豫不決——他擔心,裁兵一時爽,兵變火葬場,多出來的6萬人如何處置?

    相比較,明末崇禎帝精簡驛站時,一次裁掉8萬員工,為朝廷省下大量白銀,是不是很英明、很果敢?

    但稍具歷史知識的朋友都知道,他裁掉的8萬員工中,有一位叫做李自成。

    宋仁宗反覆與文彥博探討,直到文彥博詳細給他列出裁員條例和後續措施,並立下軍令狀,保證不會發生兵變,仁宗才最終拍板。

    何況,宋仁宗清楚,之前王則起義(仁宗朝最大的農民起義之一),就是文彥博輕鬆平掉的,這是宋仁宗拍板的底氣之一。

    最終,裁員任務順利完成。

    宋夏戰爭之初,西夏聯遼攻宋,但滿腹小算盤的遼國把軍隊開到宋遼邊境,意欲先敲詐一筆。

    與此同時,半自治的廣西壯族人民不堪交趾國的壓迫,希望歸順宋朝以圖大宋的庇護。

    這本是好事,但此時答應,無異於宣佈同交趾為敵。若換成國人所膜拜的秦皇漢武,那肯定就是西夏、遼、交趾三線開戰,先打他娘再說。

    宋仁宗不敢冒險。他第一時間派富弼去和大遼談判,自願被敲詐。

    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是,大遼被爭取到自己這邊,遼主甚至御駕親征幫助宋朝攻打西夏。

    西南這邊,暫且放棄廣西。壯族首領儂智高撐不下去,投降了交趾,並幫助交趾攻宋,這就是所謂的儂智高起義。

    不過他起義時,宋夏正好打完,仁宗讓西軍將領狄青去平儂智高,很快順利解決。三個威脅全部解除。

    “好戰者亡,忘戰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這是宋仁宗常說的話。什麼人喜歡戰爭?想靠戰爭獲利的人,吃飽了沒事幹的人。

    在宋仁宗眼裡,戰爭是什麼?“將以利物,不以害物;將以救之,非以危之。”

    戰爭是為了拯救,而不是為了帶來災難,“總而言之,帝王興師,必本仁義。”

    一個封建帝王能有這樣的想法,實屬可貴,但有多少人會認為他了不起?“歲幣”一直被視為宋仁宗妥協大遼的屈辱。

    但是,假如宋仁宗寧願揹負屈辱也要踐行他的理念,這樣的人古今有多少?

    民間有俗語,爺們漢唐娘們宋,意即大宋閹割了民族的血性。

    時至今日,仍有相當多的國家主義者在歌頌開疆拓土、雖遠必誅的秦皇漢武,仍有相當多的民族主義者在讚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朱元璋。

    然而,如果所謂的血性,就是讓更多老百姓成為無謂的炮灰,究竟有多少人會力挺這種血性呢?

    3. 剋制

    某日早朝,一大臣發現仁宗臉色難看,問何故。仁宗道:我不太舒服。

    大臣想當然地以為,這肯定是昨晚貪圖美色用力過猛了,就婉勸皇上別那麼玩命。

    仁宗哈哈一笑:哪有此事!我是昨晚餓的。本來想吃口燒羊肉,但沒現成的,就忍了一宿。

    大臣們眾口一詞:何不傳御膳房?

    仁宗道:唉,我當時考慮,老祖宗的法度中,也沒有夜供燒羊的先例啊!

    要是開了這個頭,後世子孫就有可能一輩一輩傳下去,這今後不知夜裡要殺多少隻羊啊!還是拉倒吧!

    不要以為仁宗真的簡單是因為“祖制”而節慾。仁宗清楚,放縱自己的慾望,便意味著朝廷權力的擴張,同時意味著民間權利的退縮與失守。

    某日深夜,仁宗在宮中聽到絲竹之聲,問何處在作樂?宮人說:這是民間那些酒樓在玩耍。

    仁宗哦了一聲不再過問,宮人卻忍不住接著道:庶民都如此快活,咱這皇宮卻如此冷落,這哪成啊!

    這時,宋仁宗說出一句如此牛X的話:正因為咱這裡冷落,他們才有了這種快活;我要是想那麼快活,冷落的就是他們了!

    仁宗有一些妃嬪,服侍多年一直未晉升,提出升名位,仁宗說:“無此先例,恐行不通。再說我答應了,朝廷恐怕也通不過。”

    眾妃嬪都不信:“皇上所言即為聖旨,誰敢違抗聖旨呢?”仁宗笑道:“你們不信?好吧,我現在就為你們寫一道聖旨。”結果,朝廷中樞果真否決了聖旨。

    不久,又有妃嬪要求給她們晉升封官,仁宗這次不廢話,取來彩箋,上書某人某官,眾妃嬪稱謝而去。

    發薪時,她們理直氣壯地要求加薪,管理部門卻不認這個帳,將御書全部退回。

    妃嬪們來告御狀,看到仁宗“為難”的樣子,當著仁宗面撕了御書,邊撕邊說:“原來這個真不管用的。”

    事實上,歷代帝王攬權,常用方法便是繞過宰相領導的政府(明清更是不置宰相,皇帝自任政府首腦),直接下手詔。

    仁宗並非沒下過手詔,但都不是出於攬權——“帝性寬仁,宗戚近幸有求內降者,或不能違故也”:他性子軟,有些近臣跑官,他不好意思拒絕,只好下一道手詔,請宰相給予破格提拔。

    “雷人”之處在於,仁宗知道這是破壞法制的事,總是事先給宰相打好招呼:

    凡我所下手詔,你們不必遵行,退回來就行了。

    王權大不過制度。做不到不私發手詔,卻明言其手詔“毋輒行”,這便是君權的自我剋制。

    1608年,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要親審一起案件,被法官們斷然拒絕。

    詹姆士大怒:我是國王,和你們一樣具有理性,由我進行審判是合理的。大法官柯克反駁道:的確,上帝賦予陛下豐富的知識和非凡的天資,但陛下對英格蘭王國的法律並不精通。

    詹姆士更加生氣:你們還要不要國王的領導了? 大法官答:國王在萬人之上,但卻在上帝和法律之下。

    1608年,對應大明萬曆36年。但是,讓我們看看比詹姆士一世要早500多年的宋仁宗。

    宋仁宗也曾要過一把大法官的癮,當時的風俗是,“近臣有罪,不付有司議法”,仁宗自己當法官,準備直接給近臣判罪。

    “近臣”為皇帝身邊的內侍,屬於皇室家奴,以家法私自處置理論上並無不妥。但諫官王贄還是站出來抗議:“情有輕重,理分故失,而一切出於聖斷,前後差異,有傷政體,刑法之官安所用哉?”

    王贄認為,司法是一門專業技藝,“情有輕重,理分故失”,這裡面的細微處,君主未必通曉。

    假如“一切出於聖斷”,難免會因為不專業而出現差異裁決,鬧出笑話。況且,君主當法官,叫專業法官往哪裡擺?因此,王贄提出,“請自今悉付有司正以法”。

    宋仁宗是怎麼迴應的?“許之。”

    兩個故事相似,但結局大不同。

    在柯克的故事中,“詹姆斯勃然大怒,柯克感覺到落在他頭上的全部力量,忙不迭祈求陛下憐憫他、寬恕他”。隨後被免職。宋仁宗卻最終採納了王贄的意見。

    很顯然,宋仁宗比詹姆斯一世更會剋制自己的權力慾,也更尊重司法的獨立性。

    晚清的立憲派一直想說服清廷“虛君立憲”,終究失敗,如果將滿清轉換成宋仁宗時代,“虛君立憲”的轉型,又將是一副何等氣象?

    缺乏野心、霸氣和手腕,實事求是地說,宋仁宗的確談不上雄才大略,在國人的傳統認知中,根本算不得傑出。

    但他節儉、謹慎、寬容,他有私德、不折騰,仁宗時期的中國或許不是“大國”,彼時的宋朝人卻最接近“大國公民”的表徵,這,也許才是文明的真正內涵。

    然而,我們不得不丟擲這樣的疑問:這麼好的一個皇帝,為何在我們的歷史上沒有被大書特書?更加遺憾的是,為何這種更符合人性的國家治理方式,沒有流傳到後世?

    事實上,大多數朝代建立之初,基本上都是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但當國力漸漸恢復,基於專制統治的獨佔性本質,皇權與無為而治思想無法相容,朝代之初的治理理念必然被碾壓。

    因此,歷史上數百位皇帝中,也僅僅有漢文帝、宋仁宗等極少數幾位將這種道家思想貫徹到底。

    同理,儘管在宋朝這樣一個擁有寬鬆環境的時代,宋仁宗的出現是一個大機率事件,但傳統制度的“人治”本質,必然導致再好的治理模式也將無法常繼。

    道家古老的“無為而治”思想,就這樣一直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著微弱的火花,但恰恰是這微弱的火花,最貼近現代文明中的保守主義思想。

    寬容、審慎、剋制等關鍵詞,就是保守主義的基本要素。

    宋仁宗時期之所以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四十年”,主要因為他選則了“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

    古代中國有儒道法三大“思潮”,而歷史進入近現代以來,誕生了自由主義、保守主義、民族主義、民粹主義、新儒家思想等數十種思潮,思潮的博弈,推動著歷史的深度變遷。

  • 10 # 令狐不敗

    宋仁宗統治的40年,即便不是歷史上最好的時代,至少對於文人來說是,那是最好的時代。

    歷史上有很多所謂盛世,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各領風騷。然而,從文治的角度,有幾個時期是後人所讚頌的。

    一是文景之治,以黃老之術,讓利於民,藏富於民,但那個時候還是過於粗糙,整體文明程度沒那麼高。如果穿越回去,很辛苦,想想還是算了。

    二是貞觀到開元的大唐盛世。那也是中國歷史是恢弘大氣的時期。但那時候的恢弘屬於貴族,詩情畫意也不在民間。即便那時的都城長安,也有宵禁。不像宋代那樣有著清明上河圖的繁華。

    三是大明的仁宣之治。也就是最近《大明芳華》裡講的故事的一部分。不過,那更是從朱棣用兵過度後的收縮,加之明代整體的扁平化管理,自由度是嚴重壓縮的。

    四是康乾盛世。這個時代,人口大量出生,成倍增加,說明了物質的提升,但這個時期是沒有什麼精神生活的,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這樣的案例,講述著這個時代的話語空間的逼仄。

    所以,如果讓我穿越,我可能願意穿越到宋朝的仁宗年間,去給東坡先生當個小書童,看看他到底是怎麼寫出大江東去這樣的優美詞句的。 也許,會看到包公,看看他到底是不是那麼黑。

    那個時期,大宋可謂人才濟濟。

    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司馬光、柳永、晏殊、秦觀。

    唐宋八大家,六位在宋朝,這六位還都在仁宗朝。 書法家:蘇軾(再次出現)、黃庭堅、米芾、蔡襄(宋四家)

    科學家:沈括(命名“石油”那位)、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賈憲(數學是做出重大貢獻,賈憲三角聽說過沒),蘇頌(天文學家)

    思想家:張載、程頤、程顥

    出這麼多人,關鍵一條是仁宗重視言論的自由。 在他的治下,不僅臺諫官,即便其他官員和士大夫,也都能暢所欲言,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言論自由。 有一件軼聞最能說明仁宗朝言論的寬容度。

    據說仁宗“尤惡深文”,有一個舉人獻詩成都知府說:“把斷劍門燒棧道,西川別是一乾坤”,這詩是完全可視為反詩的,知府抓了此人,上報了此事。 仁宗卻說:“這是老秀才急於要做官才寫的,可給他一個遠小州郡的司戶參軍做做。”不必究詰這事的準確度,即便是附會,也真實反映了仁宗的為政風格。

    這種仁恕寬容對“忠厚之政”的風氣,對人才的教育培養,都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仁宗如此做,出於個人風格,也和祖訓有關。

    據記載,宋朝的皇帝繼位,都要看一下趙匡胤留下的祖訓。這個祖訓,沒有多麼複雜的文字,只有兩條:

    第一條,不因言治罪;第二條,善待柴氏後人。 第一條,宋代的皇帝一直堅持,大臣說錯了話,最多是貶官,沒有死罪,更不會像明朝一樣在大廳上扒了褲子打屁股(廷杖)。

    第二條,也堅持了。梁山的小旋風柴進,就有丹書鐵券,明目張膽地招待罪犯,還資助反賊。 仁宗時期,如果東坡先生開個公號,得多少粉絲啊?

    仁宗的仁,也關注細節。

    在一個暮春時節,仁宗在御花園散步,走了一段時間,身邊的人發現仁宗頻頻回頭探望,卻又什麼也不說,不知道什麼意思。等回到宮裡,他急匆匆地對宮女說:“好渴,快幫我端水來喝。” 宮女奇怪地問:“陛下為何不在外面喝水,而忍渴這麼久呢?”仁宗邊喝邊回答說:“我回頭找了多次,沒見掌管茶水的當值侍吏,又不便詢問,因為我要一問,侍吏必然受到責罰,故忍渴而歸。”

    因文明程度之高,宋朝雖然弱,但南北宋加起來超過300年,也算是國祚綿長。被元所滅,實乃是命。以南宋之一隅,抵抗打遍亞歐的上帝之鞭半個世紀,這背後的精神力量,也是不簡單。

    和韓國哭大明一樣,日本也哭大宋的滅亡。所以,元人攻日本,遇神風而覆沒。俘虜大都被殺,日本人唯獨留南宋士兵不殺,以此表示對大宋的敬意。

    仁宗統治42年,這段時期,更是宋朝最好的時期。

  • 11 # 深海的魚33

    有句非常中肯的評價:仁宗諸事不會,只會做皇帝。嘉佑二年的龍飛榜號稱千年科舉第一榜,幾乎一網打盡唐宋八大家的宋大家,還有理學宗師二程,王安石的得力助手,後來的宰相章惇,國家基本沒有大的戰爭,人民安居樂業,那是封建社會最讓人嚮往的時代。

  • 12 # 博弈娛樂新媒體

    這平庸之主絕非平庸之人!

    庸庸碌碌?平庸之道,可不是人人都能行的通的!任宗看似如史家所說,庸庸碌碌,但就是這庸庸碌碌造就了宋朝難得繁華,就是這庸庸碌碌讓其治下人才輩出!臣子強則顯君主弱,相反,君主強則顯臣子弱;這個要說的就是仁宗之仁,平庸之道不平庸,懂得避露鋒芒,不專權獨斷,善納雅言,讓治下臣民順勢發展,不過多幹預,換言之,仁宗的長遠目光,高明之處,在於願意與臣下“共治天下”!說他沒有豐功偉績的,不過是在辯論其沒有開疆擴土,但這也能體現他仁之所宗,不願以兵革而累天下臣民。仁宗愛民有心,更非平庸之人,他勤政愛民,節儉樸素,倡行仁孝之道,自有治下倍出能臣才子;換言之,能把國家治理如此繁華,民眾富饒,那臣子之強,不也在體現君主之強?臣子之所能,更也在體現君主之所能!當然後世對任宗的評價褒貶不一,但仁宗卻絕非如所說那般庸庸碌碌,毫無作為,單看其治下繁華,可想這平庸之道並非人人都可學的…!

  • 13 # 徙竹散人

    強將手下皆弱兵。

    會做領導的一定要讓底下的人充分發揮才能,否則就只能親力親為,但個人精力有限又能做多少呢?而一旦領導自己的業務能力太強他就會看底下的人不順眼——你做還不如我做。

    崇禎就是一個看起來很忙的皇帝,在位十七年換了幾十個首輔,將領領兵打仗處處干預,看起來倒是能力很強。沒用的,事不是一個人做的。

    劉邦就是一個看起來沒任何能耐的皇帝,但是他能創造一個環境把張良、蕭何、陳平、韓信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做領導就是做土壤,別把自己弄成了兵。

  • 14 # 小熊tq

    公元1063年農曆三月二十九日,54歲的宋仁宗趙禎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號,舉國哀痛。《宋史》記載:“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仁宗駕崩的訊息傳到洛陽時,市民們也自動停市哀悼,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的上空,以致“天日無光”。他的死甚至影響到了偏遠的山區,當時有一位官員前往四川出差,路經劍閣,看見山溝裡的婦女們也頭戴紙糊的孝帽在哀悼皇帝的駕崩,整個北宋國內子民無比哀痛!

    豈止是國內,宋仁宗趙禎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時為遼國君主的遼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驚,衝上來抓住宋國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寄託哀思。史載遼道宗“驚肅再拜,謂左右曰:‘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持,蓋一都虞侯耳!’”此後,遼國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一個國家的皇帝死了,讓本國黎民百姓哭得涕淚橫流的事,屢見不鮮,但讓鄰國敵國的百姓和皇帝痛哭,並且表達出由衷的尊敬與哀悼。這樣的君主,歷史上即使不是絕無僅有,也是鳳毛麟角。

  • 15 # 煮酒聽史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要說我國人民對古代哪幾位皇帝最為熟悉,莫過於這四位了。的確,這幾位皇帝,在我國古代都代表了某種巔峰。

    秦始皇,是第一位開創帝制的皇帝;漢武帝,是第一位對外擴張的皇帝;唐太宗,是第一位令四海臣服的皇帝,唐太宗本人更是被周邊國家稱為“天可汗”;宋太祖趙匡胤建立的宋朝,在武力方面稍弱,但是在經濟方面卻是古代當之無愧的老大。

    這四位皇帝,他們的名氣和他們的功績是相互匹配的,屬於我國家喻戶曉的人物。然而,在宋朝有這麼一位皇帝,他的功績足以和這幾位媲美,但是卻鮮有人知曉。

    如果不是最近的《清平樂》正在熱播中,也許這位皇帝的名氣還要更小。這位皇帝就是宋仁宗。

    那麼,為什麼宋仁宗名氣這麼低呢?

    宋仁宗期間,北宋在對外戰爭中一直處於弱勢

    對於宋朝,大家的固有印象都是懦弱但有錢。的確,無論是南宋還是北宋,在對外戰爭中一直處於不利的狀態,甚至簽訂了不少的“屈辱合約”。

    但是這並不是宋朝的過錯,而是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的過錯。若非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送出,使得宋朝丟失了優質的產馬地和對抗北方遊牧民族的陣線,宋朝在對外戰爭中不會如此吃力。

    這並非是為宋朝洗白,而是事實。

    眾所周知,在古代,騎兵作為一種兵種一直在戰爭中佔據統治地位。因為騎兵的機動性十足,且速度快。

    更為重要的是,騎兵打不過步兵,可以逃,但是步兵一旦打不過騎兵,那就是全軍覆沒。因此,騎兵可以不上陣,但是必須有。

    這也是為什麼歷朝歷代都只能擊敗北方遊牧民族,但是卻無法徹底消滅北方遊牧民族的原因。

    另外,雖說北宋一朝,和遼、夏等國簽訂了不少條約,但是事實上,條約上贈予這些國家的金錢遠遠少於戰爭的消耗。比如宋仁宗在位期間,有一個十分嚴重的現象——三冗現象。所謂的三冗現象,就是指“冗官”、“冗兵”和“冗費”。

    其中“冗兵”現象就是說北宋的軍隊數量太多,為了維持他們的運轉,北宋需要支出賦稅的十分之七來供養。而北宋送給遼、夏等國的錢,在這軍費面前,真是九牛一毛。

    因此,對於北宋來說,需要儘快解決的遠非外部問題,而是這鉅額的軍隊費用。而和遼、夏等國簽訂和平條約,就能大大縮減軍隊數量,以此減輕北宋的財政壓力。

    不過,也正是因為宋仁宗在對外戰爭中的懦弱姿態,才使得許多人對其嗤之以鼻,這才變相地削弱了他的影響力。

    宋仁宗在位之時的名人太多了,掩蓋了宋仁宗的光輝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宋仁宗在位期間的名人實在太多了。

    《清平樂》播到現在,不過十幾集,卻已經湧現了一大批大家在課本上耳熟能詳的人物。歐陽修、晏殊、范仲淹等等。

    這幾位大佬,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對其都是又愛又恨。一方面,這幾位大佬的詩詞歌賦都是一等一的好,一等一的優美,大家對其十分喜愛;另一方面,正是因為他們的詩詞歌賦太過優美,以至於他們的佳作頻繁地出現在課本,試卷中,給我們幼小的心靈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是以,大家也許會不知道宋仁宗,也會不知道曹皇后,但是卻不會不知道這些文人墨客的大名。

    而宋仁宗在位期間,寬容仁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更是催生了這種文人的出現。更重要的是,宋仁宗時整個有宋一朝,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

    宋仁宗在位時間久,其治理下的北宋又有著對於文人來說最好的環境,以至於出現了這樣的怪象:大家對這些文人墨客的熟悉的很,卻唯獨不知道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宋仁宗。

    結束語

    宋仁宗的諡號“仁”,其實早已說明了一切,對於皇帝來說,其“仁”實在是難得。而且在古代那種封建制環境下,評判一個皇帝是否是個好皇帝,不應該以其是否能夠開疆擴土為標準,而是應該以其治理下的人民幸福指度是否夠高為標準。

    而在這一點上,宋仁宗無疑是做得最棒的那一批人。

  • 16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好的皇帝,就是應該像宋仁宗這樣毫無存在感。歷史上所謂勤政的皇帝,如隋煬帝和明朝的崇禎,都沒啥好結果。

    那麼有人就問了,咱們公認的幾個有作為的皇帝,譬如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以及朱元璋、康熙這些皇帝,不都個個愛折騰麼?咱還把他們當明君,這不是好結果麼!

    司馬這就打個比方,如果你爺爺你爹積攢了億萬家產,到你這裡,你就玩投資玩電影搞地產,使勁折騰——那就沒人造你的反,也沒人罵你,因為你有資本,而且這資本不是搶來的騙來的,就該是你的。

    放在歷史上,不就如此麼?秦始皇能折騰,是因為他祖上幾輩子都在積攢,從秦穆公一直積攢到秦孝公,而發生在秦孝公時代的商鞅變法,其實就是研究把這些積攢如何合理配置,發揮出最好的功效?當時七國都在幹這個事,只是商鞅變法最為成功,把秦國的積攢發揮極致而已。

    漢武帝能折騰,也是因為前任從漢高祖劉邦開始,一直到漢景帝,都在不停地積攢國力,所以到了漢武一代,便可以對匈奴發起雷霆一擊,順便收拾了朝鮮、越南、大宛等一圈小國。他的這些功力,同樣來自先輩的積累。

    康熙能折騰,也是建立在多爾袞、順治時代的積累之上,其實說起來是有些黑暗的——因為大清國之所以能得江山,是因為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這些帶路黨,尤其是吳三桂,真的是為大清國賣了一條老命——但康熙一上來,便抄滅了三藩,這個事情的實質,其實就是先放狗咬死羊,然後先殺羊再烹狗。

    所以你看,這些個愛折騰的明君,他們的雄才偉略,都是建立在一個基礎之上。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就拍胸脯說大話,那基本上就跟戰國時代自我膨脹而滅亡的宋國差不多了。

    而這些愛折騰的明君之後,接班的皇帝,不懂得立即收斂的話,情況一般就會不可收拾,如秦二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相對而言,漢武帝的後繼者、康熙皇帝的後繼者,就知道什麼是收放自如。

    同樣的事,當代也是如此,朝鮮戰爭為什麼只打一半,而不是一口氣把敵人趕下來,除了敵人實力較強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這個國家,剛剛經歷了十年內戰、八年抗戰、四年解放戰爭,人民需要休息,國家也需要休息啊!後來打越南,為什麼也只打一半,而不是徹底地大打?主要的原因,也是因為我們這個國家,剛剛從十年動亂中擺脫出來,百業待興,太需要休養生息了。

    道理放在宋仁宗這邊,也是一樣的。仁宗之前,三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依據宰相趙普“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宋太宗即位後,先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納土歸附。而後親征太原,滅北漢。但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隨後的宋真宗,更是遭遇遼人入侵,簽訂澶淵之盟。

    所以你看,宋仁宗和我們之前講的漢武帝、康熙帝不同的就是,他的前任並沒有在積攢國力尤其是軍事實力上做到位,也就是說,宋仁宗手裡,並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也沒有真正如衛青霍去病那樣的軍事人才。

    那麼宋仁宗手裡有什麼呢?有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這些人,他們更大的長處,是治政,而不是用兵。所以宋仁宗用他們搞發展,讓大宋富起來,這事就乾得很好。可是你要讓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帶著兵馬橫掃四方,滅西夏,亡契丹——呵呵,老實說,那你就跟做夢差不多了(當然具體分析北宋為什麼不能滅夏遼,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這裡篇幅有限,就不講了)。

    宋仁宗的特點,就在於有什麼牌就打什麼牌,能文決不武,能搞經濟決不玩政治,所以他一點都不折騰,也就是題中所講的庸庸碌碌,出名的反而是范仲淹這些人。

    這樣的皇帝真的好啊!因為他是真正的順其自然,符合的是道家無為而治的真理。這樣的皇帝,一是對國家有利,二是對人民有利,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因為無為,馬屁黨不好拍馬,追求功名的人也無法拿人頭來獲取自己的沙場功名,如此而已!

    正因如此,《宋史》對這樣一個皇帝的評價是:“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也正因如此,遼國的耶律洪基,聽說宋仁宗死的訊息,立馬嚎啕大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沒錯,不論是古代還是今天,和平都是最寶貴的東西,不要以為和平久了,就嚷嚷著要打仗,你以為打仗是過家家麼?打仗是要死很多人的,你願意死麼?你家人願意你死麼?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宋仁宗的價值,其實超越了秦皇漢武——當然,肯定有人拒絕這份認同,因為他們喜歡想象廣闊的領土多麼豪邁——國土遼闊不遼闊跟你有關係麼?你家才幾平米,房貸都還清了麼?他們還想象雄赳赳氣昂昂的軍人多麼英武——子彈炮彈毒氣彈打過來的時候你還英武不?

    和平,真的很可貴!當然,如果外敵入侵,我們也毫無疑問會起來抗擊侵略,但地圖黨的胡思亂想,我想說:一邊玩去!甚至我還可以斷定,一旦真有事,這些平日子吹牛皮裝豪邁的公子哥們,一定縮入無底洞,叫你無處尋——他們,吃虧的事是從來不幹的。

  • 17 # 一片赤心

    從小受了很多苦難,體察到百姓的苦難,繼位後在劉太后的壓制下戰戰兢兢,故有德,能忍,愛民,雖然在位期間國富民富人民安居樂業名臣輩出,但沒有進取心,老是賠款避戰,最關鍵的是沒兒子,繼位的是人家的兒子,所以政績什麼的都淡化了,名聲也就不顯了。

  • 18 # 長頁論史

    宋仁宗屋裡開飛機甚為推崇。認為足可以在所有的古代的皇帝最有成就和影響力中他可以排第三,只有秦始皇和漢武帝有資格在他前面。甚至隋煬帝,唐太宗也不能。

    他號稱人才收割機,佛系皇帝。說他庸庸碌碌,仍是對他的不理解。對他的高度評價早已做出,死後諡號仁宗就是封建社會中對一個皇帝的最高評價。

    各位對排如此高很多人不理解,那麼請看我下面的解釋。

    仁宗當政時期為1022年3月23日到1063年4月30日

    一。人才輩出

    文學家,仁宗期,擅長詩詞歌賦的牛人群星璀璨,在中國歷史上有顯著地位。晏殊,歐陽修,蘇軾,蘇轍,蘇洵,秦觀,柳永,王安石,范仲淹等等,

    名臣。晏殊,富弼,韓琦,范仲淹,還有在王安石變法中的""章醇,曾布等。

    書法大家。米芾,蔡襄,黃庭堅,蘇東坡。

    可惜也弄出來一批自私自利,螞蝗一般的文臣,宋的政策一方面對士人寬鬆,催生出一批人才,另一方面也出了一堆盤根錯節的不知進取的所謂米名臣吸血蟲。

    科學家,沈括,賈憲,蘇頌,畢昇。沈括可以說是古代成就最大的科學家之一,蘇頌也是一個有卓著成就的天文學家。

    二。古代科學技術頂峰之一

    說到底,現在的人民還是隻關注人文方面的成就,中國從骨子裡是瞧不起科學技術事業的。

    仁宗時期科學成就影響幾千年,甚至影響了歷史的程序,甚至比人文方面更為卓著,因為這是世界影響。

    1。沈括

    沈括是科學全才,古代最天才的人物。被李約瑟稱為是一個科技的巨人,是"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沈括在仁宗嘉佑八年中進士。

    根據後世研究者的總結,沈括至少在這些方面顯示了他的博學多才:

    天文曆法方面,他改進天文儀器,並對曆法進行修訂,比如首倡“十二氣歷”,這是一個重大的創新,雖遭到世俗的攻擊,未被採用,但在科技史上意義重大,比後來英國氣象局所用的蕭伯納歷要早800多年。

    數學方面,其主要貢獻是首創“隙積術”和“會圓術”,開闢了中國傳統數學研究的新方向,被日本數學史家三上義夫稱為“中國算學的模範人物”。

    地質地理方面,他首創地形高程測量法,還採用木刻立體地形圖,這種立體地圖比西方早700多年。

    化學方面,他首次提出了“石油”這一科學命名,又做了以石油碳黑代替松煙制墨的實驗,準確斷言“此物必大行於世”。

    物理方面,他發現指南針磁針“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地球磁偏角的最早記載,比西方的記錄早400多年;他進行了聲音共振實驗,實驗的結果也比西方早數百年。

    工程技術方面,他詳細記述了布衣畢昇發明

    的過程

    沈括還是一名兵工專家和軍事天才。

    他主管過宋朝的軍器監——一個製造武器的部門。在他主管軍器監期間,宋朝的軍工生產比之前有了極大的改善,不僅兵器數量激增,各種器械質量也得到提升。為了製造“強弩射之不能入”的鐵甲,他還特地深入到生產場地,實地研究熟鐵和鋼,以及冷鍛和熱鍛的區別。他研究了城防、陣法、兵器、戰略戰術,寫下了重要的軍事著作“修城法式條約”等等。

    2。蘇頌

    蘇頌仁宗慶曆二年,也就是1042年中進士第 。偉大的天文學家,機械製造家。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今屬廈門市)人。中期宰相,傑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製造家、藥物學家。出身望族,其父曾任集賢殿修撰。 慶曆二年(1042年),蘇頌登第。官至刑部尚書、吏部尚書。時拜相。他執政時,務使百官守法遵職,量能授任。宋徽宗時進,累封趙郡公。元年(1101年)卒,年八十二,追贈司空。後追封魏國公。時追諡“正簡”。 蘇頌好學,於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於演算法、地誌、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傑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製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像臺,開啟近代鐘錶擒縱器的先河。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

    3。畢昇

    畢昇(約971年—1051年),一作升,湖北蘄州蘄水縣直河鄉(今湖北黃岡市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人,北宋布衣,我國古代偉大的發明家,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其發明活字印刷術,比德國人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

    畢昇大約在仁宗期1024年發明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極大的促進了文明知識的普及。光這一項發明"就足以彪炳千古。

    4。指南針和沈括

    指南針同樣是四大發明之一,具體發展過程有很多"爭議之處。但有一點是沒有"爭議的,以前指南針使用的磁鐵是天然磁鐵,北宋時發明了人造磁鐵作為指南針的核心零件而沈括就是集大成者。其實把指南針這項發明專利授予沈括並沒有多大問題。

    5。賈憲

    賈憲,數學家,約1050年完成皇帝九章算經細草一書。

    賈憲的主要貢獻是創造了“賈憲三角”和“增乘開方法”。增乘開方法即求高次冪的正根法。目前中學數學中的綜合除法,其原理和程式都與它相仿。增乘開方法比傳統的方法整齊簡捷,又更程式化,所以在開高次方時,尤其顯出它的優越性.增乘開方法的計算程式大致和歐洲數學家霍納(公元1819年)的方法相同,但比他早770年。

    "諸位,看了仁宗期的科學技術,誰還能舉出幾個比此時更牛逼的時代嗎?

    三。發達的工業與海運

    此世代主要的工業就是瓷器和絲綢服裝製作,鍛鋼鍊鐵。

    聞名世界的五大官窯,現在文物場上的搶手貨,在此時製作非常精良。鈞窯,景德鎮聞名遐邇。

    文字太多了,不寫了。不過屋裡開飛機相信大家應該對把仁宗排入古代皇帝第三已經較少疑義了吧。

  • 19 # 包山種樹

    從北宋一朝的皇帝中,宋仁宗趙禎並不是“庸庸碌碌”的皇帝,他是一個很好的守成之君,能繼承祖宗法度,知人善任,勤儉律己。在他在位期間,國家經濟繁榮,文化和科學技術也取得很大進展,歷史上對他有“仁宗盛治”的讚譽。

    人們之所以會形成宋仁宗的臣子比他更有名氣的看法,我認為這正是宋仁宗趙禎的高明所在

    宋仁宗深諳“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道理,他明白自己的資質不足以成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式的帝王,所以充分發揮他知人善任、虛心納諫的長處,讓自己的臣子盡情的展示自己的才華,他現在幕後積極支援就行。

    於是,人們便可以熟知仁宗一朝那些光輝燦爛的臣子,如韓琦、范仲淹、歐陽修、包拯等(還有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已也嶄露頭角,可謂群星拱月),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中都做出了傑出的成就。

    殊不知,倘若他們遇不到趙禎這樣的皇帝,可能也只能懷才不遇望天興嘆,最終寂寂無名。

    其實,皇帝就是每個歷史階段精英權貴階層的代表和象徵。其本人若頗具才幹,便能充分的得到實際的授權,大展拳腳,之後成為明君聖主;

    其本人若資質平平,但如果能選任精明強幹的輔佐之人,能夠基本維護大家的利益,大都能夠無功無過,安度一生;

    最糟糕的的是其本人無才無德無胸懷,只知道自己享樂,而嚴重傷害精英權貴層的利益,那麼只有被替換一途。

    仁宗皇帝的定位和選擇無疑是正確的,從他執政的過程來看,能看出他是一個君主角色意識很強的皇帝,在他四十多年的帝王生涯中,他總是勤儉律己,很少濫用職權,他的仁愛寬厚和對文人士子的尊重,給後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我們談起北宋時的科舉改革,談起活字印刷術,談起紙幣交子,談起高產的水稻,談起群星燦爛的詩人文豪,永遠也繞不開那位看似“平庸”的皇帝~宋仁宗。

  • 20 # 奕天讀歷史

    宋朝整個朝代,除了開國的宋太祖趙匡胤,篡位的宋太宗趙光義,以及成為了金人階下囚的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還有南宋開國之主宋高宗趙構之外,其他的君主,似乎存在感都非常低。

    不過,宋朝經濟繁榮,有錢;人口增長迅速,人多。這是宋朝的優勢,也恰恰符合“無為而治”的結果。君王們只要例行節儉,循規蹈矩,不瞎折騰,在沒有出現強大外患的情況下,光陰也就那麼過去了。

    宋仁宗就是這麼一位守成之主,對外沒有發動過重大戰爭,對內也沒有進行重大革新。而並不嚴重的遼夏外患,也正好時刻提醒一下仁宗,還沒到貪圖享樂的時候。

    宋仁宗時期,發生的最大事件,也就是西夏李元昊在邊境挑起的第一次宋夏戰爭。但是,仁宗朝人才擠擠,趙禎派韓琦、范仲淹掛帥西征。嗯,嗯,然後麼,宋軍一如既往的正常發揮,沒打過。在西夏軍隊的進攻下,宋軍連續在延州之戰(又稱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中失利,兩位名臣也因此遭貶。

    好在,宋軍還是有輝煌時刻的。定川寨之戰中,西夏分出一支軍隊,直逼關中。這支西夏軍走到原州(今甘肅鎮原)時,被當地知州景泰一舉全殲。李元昊的進攻戰略被破壞,失去了鬥志。

    西夏畢竟是一莞爾小國,經濟貧乏,連續打了三年之後,國力疲敝。而宋朝卻是人口眾多,兵力雄厚,補給充足。李元昊權衡之後,向宋朝議和稱臣,史稱“慶曆和議”。宋朝有錢,答應每年賜西夏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兩萬斤。

    此次宋夏議和,對於宋仁宗而言,不算丟人,但也實在談不上是什麼光彩之事。如果宋仁宗跟西夏槓上了,一定要滅了西夏,也未必不能。范仲淹屬烏龜的,防守為主,但韓琦、狄青還是很能打的。如果北宋滅了西夏,那宋仁宗的名氣應該會漲一大截。

    當時,宋軍對西夏三戰連敗,北方的遼國一看,也想趁機撈點好處,於是派大將蕭惠陳兵宋遼邊境。宋仁宗早有準備,馬上派人議和。仁慈的人通常有一個毛病,就是沒有堅定、明確的立場,缺乏決斷,搖擺不定。所以,宋遼之間的議和頗為波折。

    最後,雙方几經來回,在澶淵之盟的基礎上,終於達成了和議。宋朝提出,如果遼國能迫使西夏向宋臣服,則每年增歲幣金帛二十萬,否則,只增十萬,史稱“重熙增幣”。

    宋仁宗的“懦弱”,倒是成功挑撥了西夏和遼之間的關係。李元昊不滿遼國趁機漁利,轉而騷擾大遼邊境,主動與宋達成了“慶曆和議”。而遼國為了多拿十萬歲幣,先後發動了三次對西夏的戰爭,就是結果有點慘,皆敗。果然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呀,遼國在宋朝的糖衣炮彈下,也衰弱了。

    宋仁宗則成功將宋夏、宋遼危機轉化為了遼夏之爭。看來,有時候示弱,也並非壞事。

    之後就是皇祐年間的儂智高反宋之戰。

    儂智高的父親,在現代的廣西一帶建立了一個小國“長生國”,其父自稱皇帝。最初,他們依附越南李朝,後來又宣佈獨立。李朝就派兵突襲,抓了儂智高的父親。

    儂智高向北宋求助,要求歸附宋朝,救出父親。但是宋仁宗,嗯,怕打仗呀,怕激怒大越,不許。李朝得知訊息,就派兵又抓了儂智高。於是,儂智高臣服李朝。之後,儂智高在宋、越之間搖擺不定。

    到了皇祐四年(1052年),儂智高起兵攻宋,一路勢如破竹,席捲廣西、廣東,並直指湖南。宋仁宗無奈,只得調西軍狄青南征。儂智高很快被狄青擊敗,逃亡大理。兩年後,被大理國處死。儂智高叛亂平息。

    宋仁宗在位四十餘年,可圈可點的事蹟,也就是這三件事了,的確沒什麼出彩之處。其餘的,無外乎就是朝內的君臣之爭,後宮的妃嬪爭寵。

    宋仁宗不喜殺戮,很少處死大臣。因此,在仁宗朝,諫官、大臣是最幸福的,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可以據理力爭。范仲淹、包拯之類性格的人,大行其道。宋仁宗雖然仁慈,但也並沒有唐太宗李世民那樣的胸襟,所以,把仁宗惹煩了,他會把惹他的人給貶到外地去。

    這也就導致了一個問題,樞密院和中書門下的宰輔重臣,更換頻繁。進而導致了每位宰輔大臣所制定的政策,都很難得到徹底的貫徹執行。在一派祥和的表面之下,隱藏著下層官吏和百姓的無所適從的窘狀。

    而且,宋仁宗的仁政還導致一個問題,官員、軍隊冗餘嚴重。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官吏最高薪的一個朝代,國家收入的七成都給官員、士兵發工資了。這就必然會導致民生投入不足,最底層老百姓的福祉受到影響。

    同時,宋仁宗疏於對官吏的懲戒,導致土地兼併嚴重。宋朝表面的繁榮,是以更多百姓的犧牲為代價的。雖然看似宋朝人口增長快速,但是,百姓所創造的物質財富,更多是供給了官吏士大夫階層,百姓自己所能留下的,並不會太多。這一積弊,到了宋徽宗時期,是更加的嚴重。

    最終,這就導致了一個危機,那就是財富集中到了官僚士大夫手中,底層百姓也就是溫飽,而最頂層的大宋朝廷,同樣面臨財政危機。正如宋代葉適所言:“當仁宗四十二年,號為本朝至平極盛之世,而財用始大乏。”

    宋仁宗的後宮,同樣如歷朝歷代一樣,並不平靜。只是,仁宗仁慈,所以,很少有非常激烈的事件發生,更少有大肆的殺戮。不過,即使是這樣子,還是發生了坤寧宮事變。

    有一天夜間,仁宗夜宿坤寧宮,由曹皇后陪伴。突然,宮中大亂,火光閃動,還有慘叫之聲連綿不絕。仁宗慌亂躲入廳房避險,而曹皇后則臨危不亂,指揮宮女、太監設定障礙,嚴密把守,並派人去搜集滅火用的水,防止匪徒縱火。

    最後,當亂匪靠近坤寧宮時,眾太監、宮女在曹皇后的重賞之下,一擁而上,才發現鬧事的僅僅是四個醉酒的宮廷侍衛。這四人醉酒後,在宮內亂砍亂殺,引發騷亂。正在這個時候,宋仁宗素來寵愛的張美人突然趕至,以己之身,護住了仁宗。這位張美人能歌善舞,素來為仁宗喜愛,此舉更是令仁宗大為感動。

    隨後,四名醉酒的侍衛被當場射殺三名。原本為了查清真相,要活捉逃走的一名,但這名侍衛隨後被宦官楊懷敏發現並殺死滅口。而楊懷敏在張美人手下當差。最後,因為沒有活口,也查不到什麼,只能拿皇城守衛楊景宗、宦官楊懷敏、入內副都知鄭保吉開刀,貶官外放了事。

    之後,有人將矛頭指向了曹皇后,說是曹皇后當晚表現過於淡定,肯定是曹皇后指使的。而張美人不顧安危,護駕有功,應獲封賞。這……好在,仁宗朝的最大好處就是大家可以直舒己見,大不了被貶官外放了事。於是乎,又有人據理力爭,提出這是有人意圖廢后,然後擁立張美人為皇后,是陰謀。

    宋仁宗麼,不愧是和稀泥的高手,他應該早看出來了,曹皇后身為皇后,根本沒必要自導自演這麼一齣戲,還讓自己處於被人構陷的危險之中。只有張美人,才有動機,也可得利。但是,宋仁宗寵愛張美人,最後以四名侍衛不明動機騷亂為由結案。

    原則性太強不好,不過,太沒原則了,必然也做不出什麼大成就,宋仁宗就是這麼一個人。宋仁宗手下,絕對人才濟濟,原本他可以做出很多更偉大事蹟,但是都完美錯過了。

    范仲淹曾經在慶曆年間提出了十大新政,得到了宋仁宗的支援。可是,在新政實施一年多之後,因為反對勢力龐大,不了了之。由此也可見,宋朝那些霸佔了大量土地,佔著官位,卻無所事事的人,勢力有多麼的強大。所以,仁宗朝看似繁盛的背後,卻充滿了危機。

    宋仁宗仁慈,卻有些懦弱,所以,一生也沒能幹出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好在,他當政之時,比較節儉自律,且廣開言路,諍臣和姦佞都可以直言不諱。正所謂兼聽則明,所以,宋仁宗當政四十餘年,沒幹出什麼大事,也並沒有出現什麼大的差錯。

    宋仁宗實行仁政,沒有大興文字獄,限制言論,所以,當時湧現了大批的名人大家。唐宋八大家中,就有六人就出自仁宗朝,文化一度繁盛到了一個高峰。宋仁宗的聲望,此時相較這些名人大家,諸如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包拯、蘇軾、蘇轍,甚至於文彥博、呂夷簡、韓琦、狄青、沈括等人,的確顯得有點小呀。

    估計大家唯一能記住宋仁宗的就是包青天《狸貓換太子》中,那個一出生就被用狸貓換走的小娃娃。即使是這樣,宋仁宗還是借了包拯的光輝呀,的確有點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本小說是什麼?或者一段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