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山js
-
2 # 桃子啊桃
首先我們得知道什麼是美學:美學是從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出發,以藝術作為主要物件,研究美、醜、崇高等審美範疇和人的審美意識,美感經驗,以及美的創造、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
藝術起源五大學說:模仿說(赫拉克利特、亞里士多德)遊戲說(席勒、斯賓塞)表現說(克羅齊、伯格森) 巫術說(愛德華·泰勒、詹·弗雷澤)勞動說(馬克思、恩格斯)
美的本質是:是自由創造的形象體現,是人在社會實踐中的自由創造。沒有自由創造也就沒有美18.形式美的法則:單純齊一、對稱均衡、調和對比、比例、節奏韻律、多樣統一 。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藝術中各種形式因素(色彩、線條、形體、聲音)及其有規律的組合所具有的美。
柏拉圖的《大希庇阿斯篇》
黑格爾對美的本質的探討: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在理念的運動中把握了理性與感性的統一,是對理性派和經驗派兩大美學思潮在當時最辯證的綜合,從對理念的把握上揭示了必然和自由的統一,從而確立了美是必然和自由、主體與客體、認識和實踐的統一.
車爾尼雪夫斯基關於美的本質的見解:他認為美在生活,一方面美符合生活常識,一方面卻又不符合辯證法。凡是有利於生活的,能夠顯示生活的就是美的,認為美的屬性正是生活的屬性,從而首次明確地把生活中的美當成美學研究的主要物件,這對於後來唯物主義美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美的本質和人的本質是什麼關係:美作為人類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種屬性,上是一種關係屬性,結合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理解(一是勞動或實踐是人的本質二是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質),可以總結出二者本質都是源於認識實踐都是在關係中被認識或者是存在著的 以及在被需要的時候其屬性方才體現出來是一種非物質性的客觀存在。可闡釋美和人本質的關係。
真善美的聯絡與區別:
1.自由創造是合目的性與規律性的統一,合規律性是真,即客觀世界是自身的變化、發展規律;合目的性是善,及合乎功利性。
2.美的產生在人的實踐中,以對真的認識和掌握為前提,人的自由創造必須依靠對客觀的必然性認識才能進行,改造自然和社會要符合其發展規律和必然性,否則,自由創造無法進行,美也就無從。美與真的區別在於:真是客觀規律本身,美是透過實踐,真是求知的物件,引起人去追求真理,瞭解客觀世界本身的內在聯絡,美卻是欣賞的物件;美以善為前提。
美是如何產生的呢?為什麼說實用價值先於審美價值:美產生於勞動,美的事物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它直接呈現於物件的感性形式,凝結著人的勞動和創造。這成為人的智慧、靈巧與力量的標誌,因此能喚起人們的喜悅而成為美的事物,所以說美產生於勞動。人類的勞動生產實踐首先是為了滿足物質生活的實用需要冒充打製石器到磨製石器,不是為了美,而為了實用。因此它們實用而且又體現人的創造,人們才喜歡這些,這才有了美的性質。在工具造型上的每一個新的進展,不但體現了實用效能的提高,也是創造與智慧的發展,在實踐的基礎上才逐漸分化出滿足審美的裝飾品,所以說使用價值先於審美價值。
美教的作用:有利於陶冶人的情操;有利於促進心理結構的“內化”;有利於提高思維能力;有利於培養新型人才;美育的社會功能在於全面培養人,它是從塑造美的心靈著手,使個體成為一種立體。因此,美育著眼的是整個的人,是人的身心的健全發展,所以,美育能從更高的角度體現人的本質要求和理想。
-
3 # 綠楊天
情景交融法,是指在所描寫的景物之百中融入作者主觀感情的寫作方法。運用這種方法作文,能使情與景高度融合,所寫的景融入感情色彩內,所抒發的感情又寄託在景物之中,從而達到景中有情、情以景顯、情景交融的藝術容效果。
情景交融既表達情感,又描寫景物,相互烘托,沒有主次之分,二者幾乎合為一體。清代王夫之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要達到情景交融,至少還需要兩條:一要觸景生情,二要借景抒情,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最大好處是賦予抽象的情感以形體,在對景物的描摹之中委婉含蓄地表達詩人的情感。如,溫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寂寞的樹,淋漓的雨,寫景也是寫情,渲染出相思女子的秋思無限,秋愁萬端,離情與景物的描寫相互烘托。再如,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開頭直接將愁緒表達於無言獨上高樓之中,接著以月如鉤的意象描述一種孤清與不圓滿的遺憾意境,第三句用寂寞統領整個情緒,梧桐也寂寞,深院也寂寞,心中的寂寞與環境的寂寞相暗合。
-
4 # 北珹小姐姐
美學的核心是人類的藝術作品。
對於美論的情景把握和有效性分析,是要我們把人的主觀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因而使人感到美,其主要特點是感情的外射,與移情論相通。
“情”是主觀的意象世界,“景”是客觀外物,情景交融即是主體客體交融,達到物我兩忘,會將接受者引向一個超越現實時空,富有形體上本體意味的境界中,此為境界。意境之中的有我與無我之境相互滲透卻相互獨立,創造了各種各樣的藝術意境。
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探尋美,是結合了主觀的心意狀態與事物的客觀屬性,使美既是主觀特徵,又是自然的統一與和諧。且適用於形式美法則,強調差別,虛實對比。
情景交融在於人與自然的矛盾統一,化合為一,有“天人合一”之效,表情蘊籍含蓄,間接地抒發更傳達了感情的細膩性,韻味悠長,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
5 # 聽雨山房
這個問題帶給我很多思考,我個人認為,所謂的情景交融不僅是藝術作品傳遞給觀者的一種感受,同時也是畫家對客觀景物的主觀表現。
關於繪畫表現,古人有言“畫者也,從於心也”。這也就是說古人早就認識到主觀和情感對於繪畫的重要性,好的繪畫作品要有感而發,遵從與內心感受。關於描繪客觀世界的景,白石老人說“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因此,好的繪畫作品既要遵從於自然客觀景物,同時又要有主觀感受和藝術加工,二者缺一不可。
但藝術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曲折前進的,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面貌。如五代和宋偏重寫實,多參照自然,元側重寫意,觀照內心感受。當代隨著繪畫材料的發展及西方多種繪畫思想的湧入,則呈現多種豐富多彩的面貌,在形式表現方法題材上都有了非常大的拓展。
經濟大發展促進了藝術的繁榮,同時急功近利的繪畫界也產生了很多問題………
-
6 # 詩夜城主
藝術創作中情景交融的價值與意義
就藝術而言,“美學”是用來研究藝術美,其所研究的不是藝術創作、欣賞的一般理論,以及創作的技巧,比如繪畫藝術中的色彩、筆觸的運用,而是研究“藝術美”的本質特徵,或是藝術風格變化的內在規律,那麼,如何用美學的相關原理,來闡述藝術創作中情景交融的價值與意義呢?
開篇簡單敘述了美學的含義,“美學”就是“藝術美”的本質特徵,且任何藝術風格都在圍繞美而變化存在,所以說藝術創作中情景交融的價值與意義,首先是要以“表現美”為基礎,其次才強調情景交融,也就是“情”與“景”相互融合,“情”是指寓意情感,“景”是指內容場景,
比如一幅油畫作品,它有所描繪的物象和表達的主題寓意,作為觀賞者首先是欣賞物象的形態特徵,其次才去理解作品的主題及背後的寓意,如果一幅油畫作品裡沒有可尋找的物象,只是那些線條筆觸,人們就無法感受到作品的真實感,換句話說,這樣的作品已經完全脫離生活了,因為作品中沒有現實生活存在的場景或人物,
要體現出藝術創作中情景交融的價值與意義,作為藝術創作者就要遵守“藝術美”的規律,講究章法,當然了,藝術之美是多樣化的,有抽象美、形象美、既抽象又具體的美、表意美……,但無論哪種形式的美,都有它的規律章法,一切藝術的載體都源自於自然,藝術要體現其生命價值,而自然孕育生命。唯有情景交融的藝術作品也才有藝術價值,就好比肉體與靈魂要相互交融。
-
7 # 丹陽堂文君藝術工作室
青年畫家朱文君的畫作入選夏季達沃斯藝術大展及諸多重大展覽,並被多國友人、藏家爭相收藏。其獨創新派中國畫風格自成一家,中國水墨丹青的靈動與西方油畫的韻致完美融合,宛若幻境。濃翠淺碧金黃幾大色塊看似無意卻參差錯落繪出巨幅彩卷讓人心礦神怡,眼睛自會被它們的野性淳樸和坦蕩征服,流霞飛舞群青深處,相遇相合且相知,看不夠的綠草如絲,愛不完的白雲如山,彩色生動,鏽色蒼涼雄壯。朱文君的丹青風雲,用肺腑去觸控藝術的靈魂,一場相遇,一世心許
-
8 # 黃智637
藝術美屬於美學的範疇。用美學的原理研究藝術美,就是正確處理好藝術與現實的關係。藝術美依賴現實美,又高於現實美。用美學的相關原理,來闡述藝術創作中情景交融,具有很高的審美境界的藝術價值與意義。
一、“情景交融”是中國古代藝術論述中的名詞,是運用美學原理論述情與景相互交融的審美境界。中國古代藝術家特別重視藝術創作過程中的情景之間相生相融、互為依存的密切關係。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情和景始終緊密聯絡在一起,是無法分割開的,缺少了任何一方面,就不成為藝術。
二、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要有自己的個性風格,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審美觀,結合自然景觀的意境,融入情與景的審美,創作出感人至深的藝術作品。藝術中的“情景交融”,是指藝術家在抒情過程中著重突出主觀意識的方面,使所描繪的現實形象都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讓“物”以“我”的面目出現,突出藝術家在抒情中的形象。
三、國畫藝術最能體現“情景交融”的藝術價值,尤其山水風景畫更能抒發藝術家的審美情感。例如中國古代畫家石濤,所描繪出的黃山景色,具有情中景的奇幻之美,畫出黃山奇崛的氣勢和風貌,讓人產生獨特的審美感受。
回覆列表
下面談談對情景交融的認識:
1、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去描寫客觀景物,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 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 。採用這種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應 ,互相交融 ,互相依託 ,從而創造一種物我一體的藝術境界,完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極強的感染力。
借景抒情, 關鍵在“借”,即寫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寫景是次抒情是主,為抒情而寫景。借景抒情,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移情入景,一種是景中藏情。移情入景就是“化景物為情思”。詩人帶著有情之眼去觀察景物,以有情之筆去描寫景物,使感情附著於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此時的景物,由於蘊含特殊的情感,已不再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物,而成為作者依照他當時的感情創造出來的藝術形象。如杜甫《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裡的“花濺淚”、“鳥驚心”正是詩人在國家破碎,民不聊生情境下情感的體現。景中藏情就是指詩人常常明寫山川景物,而實際上在抒發自己強烈的感情。如柳永《雨霖鈴》中“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明是寫景,實則流露出悽楚的離愁別緒。另外,像“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因思杜陵夢 鳧雁滿回塘”“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這些詩句,景物帶有詩人強烈的主觀情感,就屬於借景抒情。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和微草等,常是詩人藉以抒情的物件。
2、寓情於景,屬於寫作手法,是記敘中抒情的一種。作者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同寫景狀物結合在一起,自覺或不自覺的把這種主觀感情溶化到客觀景物的描寫之中,以客觀之景來寄託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全詩沒有一字說惜別,但細細體味,傷懷惜別之情悠悠無盡。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藉助對雨“知”“潛”“潤”“重”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春雨到來的驚喜不已之情和對春雨無私品格的讚美。
3、觸景生情,是指詩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觸動,引發了聯想,從而產生某種感情的抒情方式。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是在人難以成寐時,忽而傳來幾縷斷斷續續的笛聲,從而觸動了詩人的羈旅情懷。李白的《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的景色觸動了遊子的心,從而引發了遊子的思鄉懷人。再如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發現今夜的露更白,頓生寒意中突出了詩人對故鄉的懷念。王昌齡的《閨怨》“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忽見陌頭柳色引起了少婦的聯想與感觸——楊柳又綠,青春易逝,從而表明閨怨的主旨。
4、情景交融,既是“寓情於景”和“借景抒情”形成的結果,同時也是一種抒情方式。它一邊表達情感,一邊描寫景物,相互烘托,景情無主次之分,二者幾乎合為一體。情景交融的好處是賦予抽象的情感於“形體”,在對景物的描摹中委婉含蓄地表達詩人的情感。如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開頭直接將愁緒表達於“無言獨上西樓”之中,接著用“月如鉤”表達一種月光朦朧,悽清的意境,第三句用“寂寞”統領整個情感,梧桐寂寞,深院也寂寞,心中的寂寞與環境的寂寞交融在一起,相互烘托,含蓄地表達出詩人的寂寞之情。
二、借景抒情、寓情於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區別
借景抒情,情在景先,寫景是次抒情是主。作者將已有的情附著在景物上藉以抒發,這裡的景物有強烈的主觀色彩。讀完之後,給讀者的感受是情“強”景“弱”。
寓情於景,以景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在景裡面的,側重“寓”,沒有刻意去“借”,只是在景物描寫中自然滲透了作者的情感。給讀者的感受是景“強”而情“弱”。
觸景生情,景在情前,見到某一景物或場景,引出詩人的某種情感。觸景生情與借景抒情的主要區別在“觸”和“借”上,前者遇到景物往往是無意的,由於某種景物的觸動而產生了某種情感;後者強調的是有著某種情感不好或不願直接表達,而藉助某種景物來傳達。
情景交融,景與情交融在一起,是“借景抒情”和“寓情於景”形成的結果。作為抒情方式,它既寫景,又抒情,景情無主次之分,景情相互烘托,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