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佛說心語
-
2 # 益歌的公益之路
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傳承是一個大一統的文化,漢族佔統治地位的時間稍微長一些,加上漢族的同化性非常強。使我們國家很多有優秀傳統的少數民族在長久的生活當中逐步被同化了,作為官方語言的漢語更是獨霸天下,其他少數民族的語言正在逐漸的衰敗。進入近現代社會,隨著我們國家融入世界腳步越來越快,被漢族同化的程序會越來越嚴重。我國的少數民族不但在語言上逐漸失去自己的獨立性。在服飾上也受漢族的影響越來越嚴重,失去了自己民族特有的服飾。現在又有很多官方和非官方的團體提倡恢復漢服,這樣的觀點我非常不贊同。這樣的倡議是唯我獨尊視其他少數民族的感受而不顧,我們國家有56個民族,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服飾特色,在這個大家庭中沒有誰高貴誰不高貴之說。各個民族的傳統服飾都是經過歷史長久的生活提煉出來的,這種個性和特點是絕對不能丟的。提倡穿傳統的民族服飾,這個我贊成。但是不贊成一家獨大。我們國家在西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人們在平常的生活當中已經很少能見住穿自己的民族服飾了,這是國家的悲哀,也是每一個民族的悲哀。
-
3 # 雪落無痕小公子
所言者,皆一家之言,姑妄聽之。有意者各抒己見,彼此交流,求同存異,共同進步!
復興的應該是漢服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堅定的,毋庸置疑的!但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復興的不只是漢服,而是漢服所代表的的深層次意義——中華文化的復興!
漢服為表,文化為裡,由表及裡,以漢服為紐帶,兼顧詩詞歌賦,書法繪畫等等個方面,由點及面,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實現中華文化的再次席捲世界。
談及漢服,其源遠流長,貫穿整個中華文化史,最早可源於黃帝制冕之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定型於周,傳承與秦漢,一直延續至明末清初,形成了在漢族為主體,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以“華夏禮儀文化”為思想源泉,自然演化形成的具有漢民族特色,體現華夏文明的傳統服裝與配飾體系。
華夏漢服之美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所以漢服又有華服之美譽,其從誕生以來,經不同時代歷史背景影響,複雜多樣文化的渲染,形成了適應於時代發展需求的漢服款式,其與華夏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彼此相合。
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千姿百態,精彩紛呈的華夏文化成就了多樣化的華服之美,同樣,步履之間,動靜相合,如馮虛御風的優美漢服也向人們彰顯著中國上下五千年的絢爛文化!
禮儀文化的傳承: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其從漢服可見一般,多式樣的漢服就有衣賞、深衣、袍衫、襦裙以及襦袴之分,古代周禮素有“五禮八綱”之稱,不同的禮儀,場合及地點,所需著裝服飾的款式,顏色及配飾都有極其分明的規則與要求,處處彰顯禮儀之美,無有失禮之處。
彰顯禮儀之美
思想哲學的體現:漢服的式樣設計也特徵鮮明的反映了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潮,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所以漢服的圓袂,即袖口其形為圓,寬且大,體現天道圓滿;其中領口則相交成叉,左右對稱,稱之為“交領”,體現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對稱美學,中正思想,即天圓地方中的地,既方且正。著漢服而行,天,地,人三道和諧統一,完美闡釋古人對於天地本質的思考!
優雅的審美風
審美文化的引領:精緻多彩的款式設計,和諧優美的色彩渲染,多層次的結構設計,無不處處體現著你的的獨特審美與優雅格調,款款而行間,如姑射仙子御風起舞,當真是步步都是詩,入目所見皆為畫,美麗的東西總是讓人著迷的,尤其它蘊含著豐富的審美文化。
在此,我想說的是:我們復興的是漢服,但更是中華文化,它歷經了千年滄桑,飽經歷史風霜,但是,它從來不曾間斷過養育著華夏兒女的成長,現在,它有些老了,需要我們的呵護與關懷,讓它重新煥發勃勃生機,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
你,我,還有著億萬萬民眾,中華文化的復興,我們責無旁貸!
-
4 # 柒雪love情詩Q村故事
不是,應該是漢文化。當然也包含漢服。中國文化要走向世界,還應該挖掘中國的傳統文化。漢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心。韓國、日本文化中有不少漢文化的影子,而且有不少相關的文化已經走向了世界。漢服中有很多的元素都可以用做現代借鑑傳承發揚。服裝作為衣食住行四大基本生活支撐,有深厚的基礎,值得透過它發揚和推廣。
-
5 # 晉銓369
不是,漢服僅僅是中華文明文化中的一個符號而已,就璧如以愛喝茶葉替代外來咖啡是同樣的道理。真正應該復興的是中華古老傳統文化中所蘊藏蘊含的精神與智慧。這亦才是吾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經久不衰的持續源泉與動力!
-
6 # 如是372
知道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屬於自己傳統服飾嗎?是因為中國人傳承下來的是中華文化,中華上下五千年,有太多傳統服飾可以選擇,但不管是哪一種服飾都不能表達出中華文化,所以我們並不在乎我們穿的是漢服,唐服,宋服,西裝還是和服,其精神核心是中國人,中華文化,又何必在意非要穿漢服才顯示自己是中國人呢?我們可以穿任何一種衣服,我們包容世界,我們的目標從來都是天下,我們的文化是一陰一陽之謂道,涵蓋所有,化育無形。
-
7 # 國病
那當然了。重要的是聽我講完,給你一個啟蒙。
我們這個時代對事物的認知是很片面和單維的,例如近來大家為科學家抱不平,因為人們看到了科學家才是民族脊樑和社會需要的。但是這種認知是不全面的,也是有問題的。今天的科技最大的不足就是單維性,西式邏輯的缺陷也是單維性。
當年儒生勢大排斥異己,造成中古時代畸形發展的局面。今天倘若只是科學勢大排斥其餘一切,社會也會走向畸形發展道路。大家都很認可科學,但科學家沒有得到至高的榮譽,這個現象的確需要改變。但是不能因此而輕視了藝術、體育、文化。因為包括英雄文化在內的人文藝術體育文化都是搭建精神世界必不可少的元素。我們不能忽視了精神世界的搭建。流量明星肯定不能代表藝術,但的確不能一棍子打死,把藝術和尚武體現的體育給忽視了。我說過,娘娘腔是由於成長過程中缺失了男性成長必須有的身體和意志的歷練,尚武首先解決的其實就是這個,而不是打打殺殺和戰爭。
喜歡聽音樂的人就有切身感觸,音樂傳達給內心靈魂的力量對一個人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能再次因為科學有用而走入一隻腳走路的畸形發展通道內嗎?實際上我們需要建立起民間的、社群的、村舍的體育文化,需要恢復民俗活動,需要將建築和街道變為免費的藝術館。而不是指植入人工智慧這一種元素。你買一個手機你都會評價外觀好不好看,這就是藝術的力量。你說大街上人工智慧很厲害,但外觀很難看,能行嗎?
為什麼必須恢復漢服等傳統衣冠?因為審美這件事有共性,還有民族性。審美風格就是民族靈魂的載體。西方人吸取東方元素時是不會把作品變為東方審美風格的。因為審美風格不僅存在人種差異,還存在祖先積澱千年的成果。審美風格也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只有適不適合之分。西式審美不能說不好,但太重口味了。家裡裝修如果裝成歐式,必然不會有中式那種如魚得水的感受。就好比看到古建築你會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這也是為何古建群能成為旅遊區的原因。你難道以為大家都是衝著歷史文化去的?
根文化讓靈魂有歸宿感,丟失了根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有精神世界的。日本明治維新全面西化,但明顯發現他們緊緊握著東方審美的命脈,緊緊握著根文化不放手。日本民俗活動保留那麼豐富可見一斑。這是任何民族都不能輕易丟棄的。
漢服衣冠丟失嚴重,那當然需要趕緊復興和發展。包括少數民族服飾在內的東方服飾,也需要重新審視。實際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擁有像我們這麼豐富的服飾寶庫。那些服飾元素如果提取改良,必然會在不久之後綻放。每一種民族服飾都可以提取到精彩的大時尚。只不過今天的人還處於媚外通道內,能發現東方美的眼睛還不夠多。抖音裡那些搞傳統家居、生活方式的先行一步,你看到區域性的精彩,那只是個開始。未來東方審美文化必然會成為大熱門。就是說對於經濟商業而言都是一塊大寶地。
審美復興、文化復興、東方哲學復興都會全面到來。你今天對漢服復興還有疑問,那是因為你還沒有從媚外的泥潭中走出來,還沒有把偏見丟棄,用心去感受。我還可以告訴大家,其實科技道路都會東方化,尤其是農業。化肥、農藥、轉基因已經窮途末路了,人類只有重走天人合一這條路,用天人合一核心思維去指導新的農業科技,而不是逆自然而行的農業科技。中醫這個頂級大科學同樣如此,他的高階部分會綻放給世人。就是說人類面臨一個新思路的科技發展通道變革。而且都是升級版的大科學,最直接的就是系統性科學模式將會被重視。《黃帝內經》就是闡述人體系統臟器之間關係的系統性科學。五行學說至少在人體內臟器之間是得到證實的,如果他還是一個高等級科學呢?因為任何科學原理都不會是孤立存在的,而會是在每個事物裡都普遍存在的。所以不能忽視。就像我發現的映象玄學其實古人也掌握著,《易經》的重頭之一就是映象玄學,就好比德國光明會圖示上的映象。可見東方文化在此時開始綻放是必然的,因為他會帶來一個新的升級版世界。這就是新紀元來臨下的華夏復興與人類找到新的前行方向的必然關係。
-
8 # 923老石油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 逆之者亡。漢服愛好者有權力擁有自己的喜好。現代社會五彩斑斕。多樣性是發展趨勢。整齊劃一以後真的很難了
-
9 # 儒姐在北京
漢服娘一直口口聲聲說漢服不是古裝,漢服就是漢服
那麼,這個“漢服”真的是在復興嗎?真的不是現在又扒出來進行二次加工改造的新興服裝風格嗎?
復興到底又指的是什麼?
是街上大家把漢服當做常服來穿嗎?,是充滿優越感來撕山正跟形制嗎?是明明連歷史常識都不知道,只要身穿所謂的漢服就代表熱愛傳統文化嗎?
一直拿日本舉例說是漢服復興要像和服一樣的,日本也不是把和服當常服穿的好嗎?只是節日穿穿罷了。
而且漢服只要是一直保持著這種窗簾布不如的質量,割韭菜般的價效比,就只會是小眾圈子的狂歡 。
有人說漢服正在逐漸復興,不是的,它只是變得流行。
復興的不該是漢服,而是大家的美學觀念跟禮儀之邦的氣度 。
回覆列表
為什麼是漢服復興而不是其他文化復興?
漢服運動自開始至今,已歷十餘年,這十餘年間取得了不少成績,使得漢服能夠在現代社會復生並且此後永遠也不會再消失,這些都歸功於漢服運動前輩們的努力。然而,時至今日,漢服運動仍然只是一個圈子裡的運動,並不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當然,這裡所說的接受並非非要讓每個人都穿漢服,所謂的接受是讓人們正確認識漢服的地位、意義,打心底的認同,如同對詩詞歌賦的認同一樣),仍有人發問: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為何只復興漢服呢?難道其他文化就不復興了嗎?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漢服運動若要走出圈子,走向社會,必然會面對這個問題。在此,我簡單的闡述一下個人的觀點。
漢服運動本身並不是單單復興一件漢服那麼簡單,我們的目標是透過復興漢服,讓人們進一步覺醒民族意識,重新拾起“服章之美”“禮儀之大”品質,進而實現華夏文明全面復興,最終實現包括五十六個民族在內的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漢服運動是一場意義重大的思想文化運動,
而以漢服來命名是因為:
一來漢服是運動的起點,
二來綜合漢服的品質、地位以及它的消失所帶來的影響,是覺醒民族意識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第三是漢服消失太久了,若是沒有前輩們艱苦卓絕的努力和奮鬥,漢服很有可能永遠也不會再次出現在神州大地上。
而詩詞歌賦、經史子集作為我國的文化瑰寶,有著極高的地位,不以他們為運動命名是因為這些優秀文化自始至終都一脈相承地保留下來了,即使在發展的過程中有過曲折,但最終也沒有被滅絕,而漢服則不同,漢服的消失不是正常的消失,而是暴力、壓迫、強制的消失。漢服作為華夏文明的表象其意義非常重大但也極容易被人忽視,所以說復興漢服是個非常困難的過程,困難不是它怎麼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困難的是它怎麼走進人民群眾的心裡,打心裡認同漢服。
漢服運動不是單單復興漢服的運動,是華夏文明全方面的復興,但目前來說我們實力弱小,只能顧得上漢服這一方面的復興尚且有些吃力。漢服不是終點,而是起點,漢服運動必將掀起一個研究國學、省視自身、熱愛傳統文化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