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基層工蜂

    “四大名著”這個名詞不知是哪位首次提出的,約定俗成估計是五十年代以後。細考究其過程,四本書得享大名,一半是“捧”出來的,一半是罵出來的,《水滸》、《紅樓夢》尤甚。不僅有貶低的,而且四大名著都曾是禁書。明中葉田汝成是“罵派”的早期代表,其《西湖遊覽志餘》講:“(羅貫中)編撰小說數十種,而《水滸傳》敘宋江等事,奸盜脫騙機械甚詳,然變詐百端,壞人心術。”這種觀點在其後的百餘年間流傳很廣,在《續文獻通考》、《東西兩晉演義序》等不少著述中一遍遍地重複著。清乾隆十八年、十九年連續下旨查禁《水滸傳》,稱:“《水滸傳》以兇猛為好漢,以悖逆為奇能,跳梁漏網,懲創蔑如。實為教誘犯法之書也。”《三國演義》也曾遭出自名家的嚴厲批判。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受西方文學觀念的影響,人們對小說空前重視起來,甚至把救亡圖強的希望寄託到小說身上。於是有了對舊小說空前高的評價,如稱“《水滸》一書純是社會主義”、“倡民主、民權”云云。李漁在三國志演義序中最早提出四大奇書是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和金瓶梅。後來人們又用紅樓夢代替了,金瓶梅,成了四大名著,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肯定了四大名著的說法。 四大古典文學名著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確立,首先當然是這些名著本身所具有的獨特魅力所致,但是也與這些小說刊刻之後,一大批眼光獨到的小說批評家們極力批點評說有極大的關係。李卓吾批評本《西遊記》、金聖嘆批評本《水滸傳》、毛宗崗批評本《三國演義》、脂硯齋批評本《紅樓夢》使他們的名字在人們的心目中與四大古典文學名著密切相連。他們不僅開創了中國古典小說批評史的新局面,也使更多的讀者透過他們的批評更深入地瞭解了這些古典名著的精髓和魅力。所以箇中道理的有無均是發出道理的人自己的說辭,只是在名著中找了個例子罷了。

  • 2 # 金兆鑫

    凡是華人,沒有人不知道四大名著的。但是,在眾多中國古典小說中,為什麼偏偏卻是這四部小說能成經典呢?如果從個人的角度去看,四大名著其實就是人一生所要解決的四個問題:生存、事業、家庭和精神。這也是人生的四個階段: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

    《水滸傳》:生存

    人生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生存問題。梁山好漢分了三個階層:草根階層、中產階層、富貴階層。

    梁山大部分人都處於社會最底層,像李逵、武松這些人都是無產者遊民;也有解寶、解珍等獵戶;像開飯館的“菜園子”張清、孫二孃夫妻,就是農民代表。這些人來自於社會底層的各種行業,他們上梁山,就是為了生存。

    中產階層代表是晁蓋、宋江等人,晁蓋是當地的地主兼村委會會長(保正),而宋江則是一個縣的“秘書長”(押司)。這些人本衣食無憂,不過是為了獲得更多金銀,最後上了梁山。

    富貴階層則有大地主盧俊義、柴進,也有朝廷命官呼延灼、徐寧等,他們本是社會上層,最後也都被迫落草。

    無論哪個階層,首先都要面對生存的問題。如何生存?那就是追求金銀,梁山好漢都有“重金錢”的價值觀。讀到這裡,或許你會感到,這與我們當今的生活沒有差別。

    所以,《水滸傳》全書始終圍繞“生存”二字而展開,好漢們要為“論秤分金銀,異樣穿綢錦”的生活而奮鬥。

    在進入公司和體制前,年少的人所表現出的氣質是充滿自由精神的朝氣,和不受束縛的個性。中年人讀《水滸》,總容易回憶起少年時代,不怕天不怕地,敢於進取的生活狀態。生活最基礎部分的可以概況成最簡單的兩個字:生存!

    《三國演義》:事業

    青年人進入了職場,解決了生存的問題,就會面對事業發展的問題。人,簡單;事,簡單;人事,卻不簡單。如何在複雜的競爭中存活下去,這就需要理念和謀略。《三國演義》中,這樣的智慧無處不在。

    有的年輕人把《三國演義》看成“權謀學”,但是作為經典,它還是具有積極意義的,這就是“義”,而不是“權”。《三國演義》所標榜的人生價值的體現,就是華人信仰的“仁”和“義”。

    權謀是可以有的,但一個人在職場上的立足之本,更重要的應該是“義”。有的人可以透過各種手段,暫時達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卻無法善終,所以曹操最後頭疼而亡,落得一世罵名。

    人生的成功,不只在於事業的成就,還在於是否合乎社會的正義。細品《三國》,我們可以領悟到如何處理好“權謀”與“道義”之間的關係。

    《紅樓夢》:家庭

    雖然各界對《紅樓夢》的解讀很多,但貫穿這本書的一條暗線就是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歷程。家庭是人類的感情歸宿。一個成年人,事業已經有所建樹,如何經營好家庭,就是他的首要任務。

    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感情是小說的主線,但這是建立在賈家大家族的基礎上的。儘管他們的愛情純潔感人,可最後因家族聯姻的需要,賈母和王熙鳳只能讓寶玉娶了寶釵。

    對於人們來說,如何經營家庭才是最為重要,這不僅關係到自己的幸福,更關係親人的命運。一個人的成功,最後都歸於其對家庭的價值上,我們個人的生存、發展、奮鬥就是為了家庭。

    《紅樓夢》就是透過描述賈家這個大家庭的榮衰,向我們展示了個人與家庭的命運怎麼緊緊聯絡在了一起。

    即便今天,我們也看重家庭的關係,還注重家族之間的往來。我們在追求實現個人社會價值的時候,往往是藉助於家族的人際關係和社會資源。

    家庭是社會組織中的最基礎單元,一部《紅樓夢》,一部家庭史,也是一個社會的縮影。

    《西遊記》:精神

    《西遊記》看起來是部天馬行空的神魔小說,然而它的背後卻是對人生的思考。

    取經的意義是什麼,是為了普渡眾生;普渡眾生,就是對人生的規劃。取經,其實就是探索人生的過程。

    奮鬥了一輩子,當我們年老的時候,子女已經長大,不用再為現實而奮鬥打拼,面對即將逝去的生命,會有個疑問:人最後的歸宿到底是什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一生經歷種種的磨難,到生命終結的時刻,我們的肉體會消失,可是我們希望自己的精神不滅。

    所以,四大名著中的道理。不同的人可以從不同角度的分析和理解。其中的道理可以品,細品,細細品!

  • 3 # 雲巖雨石

    小說本身就是來就源於生活,沒有生活中的資源,寫什麼小說啊,小說不完全是想像出來的,即便是推理小說,也得有生活中的合理因素吧!

  • 4 # 章小飛魚

    舉個例子來說吧:一名學生文采斐然,上高中時就有一篇文章被選入高中教材,正是他所學的課本。教師講得神采飛揚,知識拓展有理有據……正在聲情並茂的講解文章體現作者情感時,這名作者學生站起來,不好意思的說:“老師,當時我沒想那麼多……”

  • 5 # 尋川文化工作室

    首先要明確,小說不是訊息,沒有“真實性”這個特點。

    但任何文學作品,都無法跳脫出時代和作者本人的思想認識侷限。

    寫作是一門具有綜合性的藝術,其中作者的認識水平、生活閱歷、知識儲備都佔了很大的分量,會對小說創作產生巨大的影響。

    而從小說欣賞的角度來說,尤其是古典小說欣賞,無論是堅持“知人論世”還是認為“作者已死”,都不免站在當下的時代對前人的思想進行評判,用今人的思考方法去衡量古人的行為,不免有失偏頗。

    但可能“曲解”了古人的意思,這就一定不好嗎?

    我看未必。今日讀文學作品,大都是在作品種讀時代、讀自己;無論是什麼時候的作品,只要對時代和個人有正向價值影響,其存在就是有益於社會發展的。

    所以回到問題,從四大名著中思考有益於當今社會發展的內容,今人必定也會受益匪淺。

  • 6 # 半葦渡江

    有,但是也不盡然。小說肯定是為了傳播某種思想的。只是讀者過多,解釋者和解釋層面也就多樣化了。甚至有很多是很牽強附會的。

  • 7 # 老黑雜談

    記得有個很有意思的段子。

    “尾田只是個作者,他哪裡懂什麼《海賊王》?”

    “尾田表示,我只是畫漫畫,沒想那麼多。”

    就很好說明了這個問題。

    每一部好的作品誕生後,都會有無數讀者,每個人的觀點不同,切入角度不同,因此產生了各式各樣的解讀。還有大量的誇張解讀,因此產生了各式各樣的道理內涵。

    就拿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來說,無數人給了格式各樣的解讀。課本上還說這部作品表達了作者對時局的憤慨,對人民的同情。可看過朱自清日記的都知道,那幾天他只是和老婆吵架了,心情不好而已。

    再拿《西遊記》來說,各種解讀滿天飛。說吳承恩文筆嚴謹,不會做無用的描寫,這段描寫有什麼含義,引申到職場怎麼怎麼樣。

    其實全是扯淡,《西遊記》到底是不是吳承恩寫的,這還在考證中。現在大家看的八十萬字《西遊記》是合訂本,是把兩個版本的合二為一,再增添了一些內容。因為原版失傳了。

    拿著合訂本解說讀者本意,想想都覺得可笑。

    還有《水滸》,那只是施耐庵為了掙錢才寫出來的。而且為了好看加入了古今大亂斗的元素,比如呂布大戰薛仁貴、李廣大戰養由基。哪來的那麼多道理可講?

    當然了也有《紅樓》,《儒林外史》這樣的,是為了表達一些,抒發一些什麼,而寫出來。但網上那些道理絕對是誇大的。

    網上熱議的,除了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外,可能更多的原因只是為了吸引眼球罷了。

  • 8 # 神獸保姆普老師

    小說是生活的一個縮影,生活氣息太多則不具備故事性,生活氣息太少則不具備真實性。四大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上成就最高的文學著作,他們中沒有一個不依託於生活。事實上一部經典小說必定會有煙火氣(生活氣息),少了煙火氣息的小說是沒有靈魂的,自然也是成不了經典的。

    《三國演義》

    劉備買草鞋,關羽賣豆子,張飛賣豬肉,沒有一處不洋溢著煙火氣息。劉備從一個落魄皇族到自己建立王朝,正是因為他們擁有了煙火氣,使小說離讀者更近一步,小說也才會更精彩。

    劉備的事蹟不正是一個無名之輩的奮鬥史嗎?難道他不是生活嗎?是!當然是!這是羅貫中對生活專注的有效證據。

    《水滸傳》

    在四大名著中水滸是與生活最貼近的,因為他就是講了一群人快活不下去了,被逼上梁山落草為寇的故事。

    難道這些不是生活嗎?是!當然是!施耐庵借古諷今的利劍。

    《西遊記》

    同樣是源於生活的小說,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西遊記中“三打白骨精”白骨精三次變人,全是生活中的人物,他們都是源於生活,並不是一味的講述神仙魔鬼。而是吳承恩藉以諷刺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難道這些不是生活嗎?是!當然是!

    《紅樓夢》

    紅樓的生活氣就更足了,比如劉姥姥進大觀園造就了紅樓的藝術價值很高,但它正因為加入了生活氣息,所以才能讓讀者有帶入感和參與感。

    難道這些不是生活嗎?是!當然是!因為都是曹雪芹的生活結晶啊!

    好的小說一定是擁有生活氣息,沒有生活氣息的作品,只不過是一具沒有靈魂的屍體。

  • 9 # 最爆洪拳

    為什麼沒有呢?五千年的文化底蘊怎麼傳下來的?不就是如小說一般讓人想象讓人不停議啊議,永遠沒個頭的流芳百世!

  • 10 # 大行中道

    三國智計謀深,水滸殺人修真。紅樓人生如夢,西遊成佛由人。自古經教無數,忠孝節義是門。若能出世入道,方知天外有身~

  • 11 # 卡卡西老師

    小說是人寫的,不是憑空出現。人是離不開社會,他對社會的感悟或多或少都會有些能深入人心,併產生共鳴的。

    網上熱議的那些道理,想必是因為作者對社會的感觸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吧!有這種共鳴,不完全沒有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年618哪一款手機值得入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