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森短影片
-
2 # 調侃歷史的幻苦君
趙括到達戰場,一改原本的指令,率領兵士主動出擊。而秦軍剛剛到來的上將軍白起早已做好準備,他先是佯敗,將趙括吸引的全力追擊,然後又派出一支部隊迂迴到趙軍後方,對其形成包圍態勢。隨後,白起以騎兵將其分割開來,使其相互孤立,陷入慌亂。
最後,白起又將趙軍的糧道切斷。這一連串的計策讓根本沒有領兵經驗的趙括無暇應對,只好先全力防守。
四十多天後,趙軍因為飢餓而戰力大減,士卒離心。於是趙括孤注一擲,率領精銳衝殺,最終被射殺。史載:"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
趙輸了,但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趙敗了,但秦的損失也很大,趙括打不過白起,但也沒讓白起好過。
趙括軍事能力如何,史書無更多記錄。但就結果來說,他在趙不具備優勢的情況下打到白起都恨得牙癢,大約不是個只知道理論不懂得實踐的人。白起說的"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大約也是對長平之戰感觸太深。
-
3 # 認輸的貓
知子莫如父,其父趙奢的評價可以看出,理論水平沒得說,實戰經驗就提不成了,正好又跟猛將白起對戰,輸掉了整個人生,要是沒有那麼厲害的對手,讓他有個發育的機會,我覺得不會那麼差
-
4 # 長安一輪月
不吹不黑的從客觀的角度來說,其實趙括並沒有歷史書上的那麼不堪,而我們也沒有孫武再世、白起復生那麼牛叉。
毫不誇張的說,我們對趙括的惡意也大多是來自教科書上的《紙上談兵》,我們也因此忽略了紙上談兵背後的合理性和邏輯性。
第一:趙括並非主動請纓,而是屬於臨危受命,奉趙王之命前來接替廉頗。
第二:當時廉頗留給趙括的局面已經非常不樂觀,趙國國力已然陷入了難以維持的境地,雙方戰事已經進入了最後的白熱化階段。所以也沒有給趙括大規模調整部署的機會和資本。
第三:有人說趙括換廉頗完全是因為趙王傻,難道說整個趙國所有人都是傻嗎。如果趙國國力還能容許廉頗繼續拖下去,趙王還會臨時換將?
第四:趙括初次掛帥便統領40萬大軍和殺神白起對抗,並在被圍斷糧46天后軍心不亂,還能率軍突圍。單單是這樣的統帥能力就不是一般人能擁有的。
第五:有的人說趙括完全可以沿用廉頗的堅守政策,但是卻沒有想過趙王為什麼要讓趙括速戰速決。要知道古代可沒有什麼馬列主義,老百姓當兵無非就是混口飯吃,搏一搏榮華富貴罷了。如果你連糧食都沒有,別人憑什麼要跟著你賣命,靠王八之氣?
第六:很多人都說趙括能力不行,完全是個書呆子。但是為什麼不想想趙括憑什麼第一次掛帥就能和白起有一戰之力,而廉頗征戰數十年卻在王紇手下一敗再敗呢,我想這足以說明趙括並非無能之輩。
第七:在春秋戰國那個極其注重養士的時代,好不誇張的說即使趙括是一頭豬。憑藉著他是趙軍統帥兼名將之後的身份,只要他願意投降就能得到秦國的招攬,根本就不會有任何生命危險。然而他在生命的最後關頭,選擇的卻是身先士卒,戰死沙場。平心而論這樣一個年輕的將軍難道不值得人們尊重?
第八:我們仔細看一看趙括的作戰方案,可以說即使是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也任然沒有辦法糾正趙括的錯誤決策。難道是像廉頗那樣繼續拖?最後弄個秦傷趙死,其他諸侯國漁翁得利?
第九:假設趙括是個一無是處的書呆子,那麼秦國為什麼要花大代價密調武安君白起?難道只是為了大炮打蚊子,閒的沒事幹。
第十:在當時趙括在趙國的聲望可是不低,就連樂毅都曾稱讚過他,連戰國四將之一的李牧都是他提攜上去的。
第十一:資訊不對等,趙括並不知道秦國已經秘密換將,而是一直以為對手是王齕。所以當趙括用專門針對王紇的方案針對白起的時候,無疑就成了一場悲劇。
第十二:有人認為趙括在擊敗王紇後主動出擊完全就是昏招,其實並非如此。在古代騎兵戰法中有一種叫做“倒卷珠簾”的戰術,其要訣就是“以弱擋強,以強擊弱,驅潰攻主,擋者無不潰敗”,也就是用騎兵驅趕敵方潰兵來衝擊敵軍主力,並將恐懼傳遞到全軍,到最後兵敗就如同雪崩,神仙來了也難救!而當時趙括面對的也正是這樣一個局面,所以說這並不是趙括的指揮失誤而是白起有心算無心。
第十三:雙方戰損比,對此武安君白起有言:“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傷亡過半,國內空……”
第十四:我們知道在廉頗的一生中一共出現了兩次換將事情,一次是趙括另一次是樂乘,然而細心的同學會發現廉頗面對這兩次換將所作出的反映確是截然不同。在面對老仇家兼小輩趙括,廉頗並沒有表示出任何不滿意或者反對的舉動;而在面對樂乘的時候卻大動干戈,舉兵攻打樂乘甚至反出趙國。廉頗面對趙括和樂乘的奪權,卻做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這其中如果沒有貓膩誰信。
最後,其實長平之戰最後的失敗的主要責任應該歸功於廉頗和趙王,而作為主帥戰死沙場的趙括儘管有著兵敗的責任但卻也不應該受人唾棄、笑話千年。
-
5 # 小怪獸講歷史
趙括的軍事水平,好比現在畢業的高材生到實際工作中,只會理論,不會實操一樣的!趙括熟讀兵書,理論知識懂得很多,但是書本畢竟比較刻板,不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變!
-
6 # 靜坐看雲起
沒有人真的會很愚昧,所以既然能夠把趙括放到一個主位上,就不會是一個沒有水平的人;
我倒是認為,趙括,是一個很有水平的人,只不過運氣差了點;
要肯定一點,
一個人能否成事,和三個因素有關,
一個是能力和耐性;
第二個是機會;
第三個是運氣;
有時候機會和能力耐性都有,但就是運氣很差;
不能說迷信,但是玄學的東西有時候就是很玄;
我想趙括就是一個沒有運氣的人;
如果趙括的不是栽倒在這個上面,我想,歷史或許就會改寫!!
愛寫玄幻和架空歷史小說的朋友,我覺得這倒是一個好的切入點,可以寫一些趙括。
-
7 # 葉飄刀
不怎麼樣,說他紙上談兵不算汙衊他
趙括是長平之戰後期的主帥,有人說長平之戰的失利,當時的局面是趙國整體國力不及秦國的結果,這麼說固然沒錯,但這麼說並不能推卸掉趙括的責任,可以從以下幾點看出趙括的軍事水平其實並不如何:
秦趙相持,趙國採取守勢,這個時候,趙括被任命為主將,代替主守的廉頗,有一個很大的原因,他是主戰派,符合趙王的意圖。而當時趙國上下,軍界幾乎沒有主戰派,連他老媽都不看好他出徵,這就代表了,趙括缺乏整體的戰略眼光。
-
8 # 當代曹植
言趙括紙上談兵,請問當時有紙嗎?
言趙括無能者,請獻良策。
趙括之能,不亞於白起。
觀長平之戰,趙括並沒有什麼大的過錯。趙軍的失敗,原因無非是兩點:一是糧草不濟,二是兵力不足。
趙括在這種不利形勢下,已經充分地消耗了秦軍的有生力量,秦軍獲勝也是一場慘勝。趙括這一戰也贏得了對手的尊敬。
長平之戰,趙王因為國力不濟,不能用廉頗的固守之計,只好以趙括代替廉頗。而趙括主動出擊,可惜趙軍糧草、兵力不足,這才無力迴天。即使如此,趙括也大量消耗了秦軍的有生力量,沒讓秦軍佔到大便宜。
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光有強大的軍隊,沒有足夠的後勤保障,沒有足夠的後備力量,是無法取得戰爭的勝利的。趙括在長平已經盡了最大努力,換了別人,恐怕也無法做得比他更好。
一,趙括並非主動請纓,而是屬於臨危受命。
二,當時廉頗留給趙括的局面已經非常不樂觀,趙國國力已然陷入了難以維持的境地。
三,有人說趙括換廉頗完全是因為趙王傻,難道說整個趙國所有人都是傻嗎?
四,趙括初次掛帥便統領40萬大軍和殺神白起對抗,並在被圍斷糧46天后軍心不亂,還能率軍突圍。單單是這樣的統帥能力就不是一般人能擁有的。
五,很多人都說趙括能力不行,但是趙括第一次掛帥就能和白起有一戰之力,而廉頗征戰數十年,卻在王紇手下一敗再敗呢?
六,憑藉著他是趙軍統帥兼名將之後的身份,只要他願意投降就能得到秦國的招攬,根本就不會有任何生命危險。然而他在生命的最後關頭,選擇的卻是身先士卒,戰死沙場。
最後,其實長平之戰最後的失敗的主要責任應該歸於廉頗和趙王,而作為主帥戰死沙場的趙括儘管有著兵敗的責任但卻也不應該受人唾棄、笑話千年。
-
9 # 逆星
國力在哪裡擺著,秦國強過趙國,趙國搞不起了必須主動出擊,其實讓廉頗上一樣會輸,趙括遠比紙上談兵的那個趙括強多了,算不上名將也算的上一個合格的將軍了
-
10 # 明太宗
趙括被後人冠以“紙上談兵”之名,四十多萬趙軍在他的指揮下只剩下兩百多名趙軍回到趙國,剩餘的趙軍全部葬身長平。趙括一生僅此一戰,那麼就依據趙括人生中唯一的一場戰役——長平之戰,來分析趙括的軍事水平。
不懂得收買人心趙括的父親馬服君趙奢一戰擊潰秦國十幾萬大軍,一戰揚名立萬,聞名於諸侯,也因此被封為馬服君。趙括的父親趙奢在開戰之前都會提前進入軍隊生活,和士兵們吃一樣的東西,拿著君王賞賜的錢財全部散發給士兵,和士兵同甘共苦。軍隊內計程車兵和趙奢就像兄弟一樣,特別隨意。然而趙括拿了君王賞賜的錢財,到處購買田產,剩下的錢財就拿回家收藏起來;對待士兵跟他父親完全兩個樣子,他父親拿士兵當兄弟看,而趙括拿士兵當士兵看。
除此之外,趙括還特別自以為是。一到長平前線,就把廉頗之前安排的將領換掉一部分,還順便把軍規也改了。趙括的行為在當時的軍隊中引起了許多將領、士兵的不滿,完完全全沒有大將的風範。
低階錯誤趙括犯下的錯誤:全軍出擊,防線薄弱,給了白起偷襲的機會隊伍拉扯過長,給了白起分割輜重部隊和主力部隊的機會。趙括年輕氣盛,剛替代廉頗,完成交接,就發兵進攻秦軍。這一進攻的結果,令趙括萬萬沒有想到,以兇猛著稱的秦軍竟然被他打敗了。雖然是小規模戰役,但這大大鼓舞了趙括的信心,信心將他拉入白起的圈套內。趙括打了一場小勝仗之後,信心滿滿,認為秦軍不堪一擊,率領全軍趁勝追擊,導致石長城防線內的防守薄弱,被秦軍兩萬五千名奇兵直接從仙公山攻入防線內,佔領了趙軍的防線。
由於四十多萬大軍規模龐大,排成一條長長的隊伍行軍,給了秦軍斷掉趙軍輜重部隊和主力部隊的機會。白起派遣兩萬五千名奇兵佔領了趙軍石長城防線之後,又派五千名騎兵分割了趙軍的主力部隊和輜重部隊。由於隊伍拉扯過長,趙軍根本做不出有效的反擊,猶如待宰的羔羊,被秦軍分割。至此,形勢已經明朗,防線被佔領,後路被斷,輜重部隊被分割,糧食被斷,趙軍已經陷入秦軍的包圍。
(黑色的是秦軍,紅色的是趙軍)
總結
趙括犯下的錯誤都是一個新手小白犯下的錯誤,完全沒有任何大將的風範。但長平之戰是趙括一生唯一一場戰役,如果趙括能活下來,吃了長平之戰的虧之後,說不定之後能成為一名跟他父親媲美大將,不過歷史沒有如果。趙括的水平就是軍事小白水平。
-
11 # 老森
趙括比較有名,“紙上談兵”,長平大戰時接替廉頗擔任主帥,最終慘敗,45萬大軍被殲;趙蔥不那麼有名,李牧被殺後趙蔥代替李牧為主帥,不久兵敗,趙國隨後滅亡。
趙括、趙蔥歷史上一直被認為是蠢才,而且當時的名氣也遠不如廉頗、李牧,為什麼趙國君臣會選了他們取代廉頗、李牧呢?史書認為是秦國實施“反間計”所致,不少文人於是搖頭晃腦:如果廉頗、李牧繼續擔任主帥……
但是問題來了,趙國君臣再蠢,會在同一個坑裡摔倒二次?
近來人們透過分析,認定趙括的出擊並無問題,趙國經濟實力遠遜秦國,繼續消耗下去趙國只有滅亡,出擊還有一線生機,趙括總算不那麼黑了,但是趙蔥還是那麼黑。
實際上李牧當時面對的形勢與廉頗相似,只是更加嚴重,趙國大部分國土淪陷,經濟實力比長平之戰時差得更多,更經不起消耗,李牧採取的固守不出的戰術是趙國承受不起的,因此趙國君臣反覆催促李牧出戰,明知很大可能失敗也不得不如此,在李牧堅決拒絕的情況下趙國君臣殺了李牧,改以趙蔥為將,雖然在與王翦的對戰中兵敗被殺,但是趙蔥的責任不大,本來取勝的把握就不大,死中求生的冒險一試而已。
-
12 # 歷史方位
趙括是一個優秀的軍事理論家,但卻不是一個實戰家。一方面,他的軍事理論知識豐富,對於兵法倒背如流,但是卻沒有豐富的實戰經驗作為理論的支撐。因而也就不能活學活用,不能夠很好的因地制宜進行變通。
趙括是戰國時期趙國名將馬服子趙奢之子,他從小跟隨父親學習兵法,對於兵法有很高的興趣。根據歷史記載,他談論兵道無人能敵,就連他的父親也比不上他。他跟時人談論兵法時,能夠根據兵法排兵佈陣,說的別人無言以對。他的母親高興的讚揚他,但是他的父親馬服君趙奢卻說:“戰爭,是死生之道,存亡之理,如果括兒將兵法談論的如此容易,會葬送很多將士的性命。倘若趙國不用他則已,如果用他,必然遭到慘敗。”
其實,他的父親也能夠明白,趙括作為自己的兒子對於兵法理解的如此透徹,他自然高興。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戰爭關係到一個國家的興亡,數以萬計將士的生命,能夠左右一個時代的天下大勢,不能僅憑兵法就妄加評論。首先,兵者,詭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你所知道的,難保別不知道。倘若趙括事事依據兵法,很容易就被熟讀兵法之人看出意圖,而戰爭一旦被敵人看出作戰意圖,這將是致命的。因為,敵人知己知你,他也能百戰不殆。
其次,兵法有云: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兵法的靈魂就是活學活用,因地制宜,因勢而動,需要在戰爭中根據實際情況解決實際問題。一個將軍,如果陷入依據兵法按圖索驥的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不知因地制宜,活學活用,將會導致導致難以挽回的失敗。
奈何,歷史驗證了馬服君趙奢的預言。當秦軍東取韓國上黨之後,上黨郡守卻將上黨獻給了趙國。歷史的程序中,一場小人物的決定,竟然將秦趙兩國推上了決戰之路,一場影響戰國局勢的戰爭就此拉開。
秦趙兩國因上黨之爭,將久推不決的長平防線推向風口浪尖。秦軍明面上以王紇為將,但真正的統帥卻是稱病的白起。秦相范雎以離間計,迫使趙王換下了以百里石長城據守長平多年的廉頗,而新將卻是初出茅廬的趙括。歷史的結局果真如同趙奢所言,趙括以失敗告終,不僅搭上了四十萬趙軍的性命,更終結了趙國的霸業,從此再也沒有一個諸侯國可以與秦國抗衡。
如果拋開歷史的偏見,趙括的失敗有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秦趙兩國國力因素趙國為什麼要換下駐守長平多年的廉頗,就是因為趙國多年據守已經消耗了大量國力,糧草難以供給到前線。雖然秦國也消耗了大量的國力,但是秦國擁有富庶的巴蜀之地,可以為長平戰場投入大量的糧草。
2.國君的賢明與否當白起利用百里石長城等地勢將趙括圍困時,秦軍軍力出現了嚴重的不足。年邁的秦昭襄王親自前往河內,征伐十五歲以上男丁,為百姓升高一爵。相比於秦昭襄王的積極參與,趙孝成王則顯得無所作為,只是坐等著長平前線的軍報。而且,在戰爭開始之初,趙孝成王任命一個連兵都沒有當過的人,去指揮舉國之兵,還壓上了整個趙國的命運,顯示出的是他的賭徒性格。
3.趙括對手過於強大相比於趙括的初出茅廬,沒有實戰經驗,白起則是老成持重,他在長平之戰前早已名聲大噪,令諸侯聞風喪膽。白起用兵不按常理出牌,而且以狠辣著稱。他所指揮的每一場戰爭,都是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摧毀敵國國力為目的。根據歷史學家的考證,戰國時期因為戰爭各國共損失兩百多萬人口,而白起所指揮的戰爭就斬殺了一百多萬人。
4.趙括實戰經驗不足,不夠穩重趙括雖然軍事理論豐富,但是實戰經驗不足。長平之戰前,他從來沒有指揮過一場戰爭。面對著軍事素養,和實戰經驗百倍於他的白起,趙括自然難以招架。另外,趙括面對兵敗時,並沒有冷靜面對,而是在勝負也定之時自殺謝罪,缺乏一個戰略家的穩重。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自古以來,對於失敗者,後世多非議之。然而,不以成敗論英雄,才是研究歷史的正確方法。拋卻歷史的偏見,就趙括的軍事水平而言,他軍事理論豐富,卻不是一個實戰家,他並沒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去支撐自己的軍事理論。然而,長平一戰的失敗,並非趙括一人所致,與兩國國君部署及國力有著密切的關係。長平戰場上,趙括率領趙軍也消耗了秦軍大量的有生力量,起碼在秦國援兵沒有到來之前,趙括與白起處於勢均力敵的拉鋸戰之中。
-
13 # 文刀木公
長平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60年,趙國的主帥是趙括,秦國的主帥是白起,主戰場在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是秦國同趙國的軍隊發生的戰爭。
戰爭的結局是殘酷的:趙軍戰敗,秦軍獲勝進佔長平,秦坑殺趙國45萬降兵。
《通典》長平之戰,血流漂滷。《法言義疏》:蚩尤之亂,不過於此矣。蔡澤:長平之下,流血成川,沸聲若雷。此戰結束後,徹底的改變當時的國家態勢與格局。
趙國經此戰後,元氣大傷,國力由盛而衰;秦因此戰,為日後橫掃七國,一統天下打下了基礎。
世事皆以成敗論英雄,都是“勝王敗寇”,作為失敗者的趙括,成為歷史上的悲劇人物。“紙上談兵”的典故由此而來。
史書上更有記載:
藺相如曾說:”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趙括的父親趙奢也直接指出:”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趙括被任命為主帥時,趙母向趙王說:"始妾事其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父子異志,願王勿遣。"
司馬遷《史記》:"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
徐鈞:"少年輕銳喜談兵,父學雖傳術未精。一敗誰能逃母料,可憐四十萬蒼生。
的確,趙括年輕氣盛,自視甚高,實戰經驗十分的不足,長平之戰的失敗他是要負主要責任的。但是他的軍事才能,難道真的如此不堪嗎?
且拋開趙括究竟有無戰略上的錯誤,歷史一旦塵封多年,難免有所歪曲。
長平之戰的戰爭全貌戰略思路
長平之戰前,趙國以廉頗為主將,廉頗堅守不出,和秦國打持久戰。但此時的秦國曆經商鞅變法,國力日益強盛,有錢有糧。
而趙國卻剛剛實行“胡服騎射”的變革,作戰特點就是“野戰與快攻”。戰爭的勝敗,就是雙方國力的比拼,打長時間的消耗戰,趙的國力支撐不了太久。
趙王理應知道這點,所以撤換廉頗,並非趙王中了什麼離間計,而是形勢所逼。撤換掉廉頗,新上任的趙括戰略思路也只能是積極進攻。
戰爭態勢
趙括到達前線後,進行了軍紀的整肅,對將領進行撤換,統一了作戰思想,趙軍上下呈現出進攻的態勢,也打了不少勝戰,可是戰爭的態勢瞬息萬變,秦昭王也在此時撤換王齕,啟用白起。
白起作為久經沙場的“戰神”,運用奇兵巧計,假裝戰敗退走,卻由背後偷襲趙軍,把趙國的軍隊截斷為兩部分,同時也切斷了趙軍的糧道,趙軍無糧,軍心浮動。
戰死沙場
即使在無糧的情況下,趙括依然率領趙軍與秦軍對峙四十幾天,趙軍飢餓難忍,甚至出現士兵互相殘殺為食的情況,趙軍就是不投降。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趙括的統率力,最後,趙括親自率勇士突圍,英勇殺敵,分四路突圍五次不成,被秦軍射殺而死,四十餘萬趙兵盡降,後被秦軍坑殺。
對手評價
長平之戰後,白起拜見秦襄王時,雲:“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
白起的這一句話證明了秦軍雖然勝利了,但是他們的損失也是慘重的,而秦國軍隊在長平之戰中的巨大損失,無疑和趙括存在直接的關係。
故事,已湮沒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長平之戰”中的趙括給趙國帶來的損失是慘痛的,他也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更成為後人眼中的笑話,但也不能否定他的軍事能力和”以身殉國,抵死反抗”的無畏精神。趙括是在不合適的位置上,做了件當時他自己“力不能逮"事。有詩云::當年血戰染長平,功過至今不厭評。豎子無情殺降卒,趙王有恨愧書生。兩千餘載一詞訓, 四十萬魂同日坑。天令斯文蒙此辱,中華始幸有同衡。。圖片部分來自網路,侵聯刪除
-
14 # 天下奇聞古今異事
趙括被人們所熟知,我們都知道紙上談兵說的是趙括,但我認為一場戰役的勝負,決定因素有好多。
古人講天時地利人和,長平之戰之前,趙括在趙國還是很有名氣的,秦國用了大量間諜謠言,使用反間計,分化趙國內部,優先失去了人和,從敵我雙方來比較,底強我弱,而趙括採取了進攻一是按照趙王的意願進攻,也是無奈之舉,失去了天時。
秦軍假敗,趙括孤軍深入,失去地理,因而慘敗。
-
15 # 追風少年已經老去
趙括的軍事水平還是很厲害的。
首先趙括成名於長平之戰,失敗也是這一戰。當時秦、趙都在比拼國力,秦國國內上下一心;反觀趙國,國內擔心消耗太大,臨陣換將。趙括就這樣被趕鴨子上架。
到了長平也是不得不主動出擊,趙王也一直在催促速戰速決。然後就知道了,內無糧草,外無援軍,被圍困兩個多月。
到最後還能組織兵力突圍,軍隊沒有譁變。這難道不是一種統率力嘛。換別人試試。趙括運氣不好,遇到了如狼似虎的秦軍,遇到了戰神白起。時也命也。如果這一仗趙括沒死,我相信他會成為戰國名將。有些東西註定了而已。
-
16 # 副史
長平之戰,趙括擔任趙國主將時期,選擇主動出擊,在秦國詐敗的時候就貿然發動全軍,導致弦氏至故關一帶被秦國5000騎打穿,趙括幕府以及主力所在地韓王山和輜重所在地大糧山隔絕。而廉頗苦心經營的趙軍最後一道防線——百里石長城,因為趙括的疏忽,反倒成了白起25000騎包圍趙軍的絕佳位置。
在被包圍期間,趙軍主力在韓王山一帶或許可以有所作為,畢竟丹河在趙軍控制下,即使斷糧也不至於斷水,而背靠韓王山也可以俯視秦軍陣地,尋找突破。但趙括無甚作為,只是消極等待邯鄲方面的援軍和糧草,以及大糧山的糧草支援,但其實這些都已經被秦河內民眾“遮絕”而不可能供應到趙括軍中了。如此直到最後關頭,趙括才決定分向突圍,但已經於是無補,自己也戰死軍中。
在趙軍全軍覆沒之後,秦軍也有“傷亡過半”的慘狀。這一部分是趙括的突圍導致的,一部分是在坑殺階段,秦軍並非對趙軍活埋,而是先殺再埋,這也就導致狗急跳牆赤手空拳的趙國降軍魚死網破般得掙扎,又導致了一部分秦軍傷亡。驍勇善戰的趙國軍隊如果可以得到適當的指揮和部署,本應對秦國軍隊造成更大的傷亡,但在趙括的統帥下,以趙國軍隊全軍覆沒的代價僅僅換取了秦國軍隊傷亡過半,這個戰績只能說是差強人意。
趙孝成王決意執行主動進攻戰略的原因,主要是由於空倉嶺陣地的失守,並認為防守戰略無法成功。但趙孝成王並沒有意識到,在丹河陣地廉頗已經穩固防守,而秦軍經過三年對峙已經呈現了疲態,所謂“秦雖戰勝於長平,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X”。基於錯誤的判斷,趙孝成王急於求成,像賭徒一樣想主動進攻創造奇蹟,便改變戰略,最終造成了趙國的失利。軍事只不過是政治的延續,此言得之。
關於廉頗在對峙階段的糧食問題是涉及廉頗趙括趙孝成王等人評價的一個關鍵因素。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在長平對峙期間廉頗趙軍已經缺糧,因此趙孝成王不得不改變戰略。而實際上,關於趙軍缺糧沒有任何記載,而趙孝成王改變戰略的原因在《平原君虞卿列傳》以及《秦本紀》《白起王翦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等篇目已經描述的很詳細。促成趙孝成王改變戰略的主要原因有二,一為空倉嶺陣地失守,二為秦應侯范雎的反間計,讓趙孝成王誤以為廉頗即將投降。而趙國缺糧的記載唯一一處是《田敬仲完世家》中記載的在前259年,齊國廟堂關於是否給趙糧食的辯論。實際上,前259年長平之戰趙國已經失利,大糧山的大批次輜重也已經被秦國俘獲,所以接下來的邯鄲保衛戰才需要齊國楚國的救援。當然,不少學者對這一記載存疑,認為此事太史公誤退一年,實際發生年代是前260年。但即便是存此說者也無一例外地認為,此事發生的階段是趙括軍隊被圍困後,韓王山趙軍主力和大糧山輜重部隊被分割包圍。而當時秦昭王親赴河內號召民眾“遮絕趙救及糧食”,一方面是遮絕大糧山和韓王山的糧草通路,一方面是遮絕太行山東面諸侯可能的救援,這與《田完世家》記載暗合,也是太史公慣用筆法。
趙括是趙孝成王主動進攻戰術的執行者,可以說失敗在所難免。但如果趙括稍微有一些臨陣水平,也不至於造成全軍覆沒的慘痛結局。對趙括的總結性評價,如果只有一個,那就是無能。如果他在上任之前就可以清晰地認識自己的能力,有點自知之明,也許可以避免戰略的改變。而如果在臨陣之後他能夠指揮得當,也不至於有這麼慘的結局。當然,趙括畢竟是一個正兒八經的將領,是統帥四十萬大軍的趙國統帥。他的失敗源於他的無能,而不是他對趙國不忠誠。而趙括因為年輕氣盛,在最後階段嘗試突圍,造成了秦國傷亡過半,這一點也是有目共睹的。所謂“起何殘忍括何愚”,對趙括的情感,可以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趙括的事蹟,正如同明清鼎革之際的南明兵部尚書史可法,屢次錯失良機,戰略執行不到位,但在揚州城破後從容赴死,被南明士民緬懷。當然,對人物的評價不能因為個別的因素而大幅度傾斜。如果想一想趙國的四十萬將士,對趙括的無能再怎麼罵也不為過。
-
17 # 清晨Sunny
大家好,拋開歷史偏見,我們一起來回顧那段歷史,公元前260,歷史上著名的秦趙長平之戰,以趙將趙括被射殺、40萬趙軍或戰死或被悉數坑殺而塵埃落定。血的代價,發人深思。趙括身死軍敗到底是什麼原因?帶給後世什麼教訓?2000多年來,人們不外乎總結為趙括紙上談兵。然而,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包含著諸多內在因素。那麼,還有什麼原因導致趙括的歷史性慘敗呢?
知子莫如母。趙王任命趙括為將之時,趙括的母親就給趙王進諫,說“括不可使將”。她還用自己的切身感受,陳述了兒子除了沒有實戰經驗之外,還有其他不能為將的深層次原因,並且把丈夫趙奢和兒子趙括做了個全面對比。她說,趙奢為將時,用自己的俸祿供養的食客多達幾十人,關係密切的朋友有好幾百,國王和朝廷賞賜的東西,全部送給部下;受領任務期間,忙得顧不上過問家事。現在趙括剛剛當上將軍,就高高在上,部屬跪在堂下都不敢抬頭看他;國王所賜的金帛,全部藏入自己家中,還每天找機會買便宜的房產。
透過趙括母親的話,可以發現,趙括根本沒有把心思用在領兵打仗上。正如趙母說的“父子異心”,父親趙奢關心百姓、愛護部屬、不貪財物、一心報效國家的這些品質,兒子趙括都沒有,有的卻是作風上脫離群眾、生活上貪財好物,思想上精力外移,工作上不思報國。趙括母親把丈夫和兒子對待部屬、對待財物、對待國家、對待工作的方方面面進行了全面對比分析後,得出一個結論:趙括不能掛帥。然而,事與願違。
趙括代將,秦人大喜,老將廉頗深憂,老母苦諫無濟於事。趙括身死軍敗好像並無人同情,就連他母親也有話在先:“即有如不稱,妾得無隨坐乎?”可見趙括之敗不僅敗在戰略、戰術上,更敗在自己的人格上,敗在官兵百姓的人心上。這就是為什麼他遭慘敗,竟無人同情的緣由所在。
相反,漢代“飛將軍”李廣也是軍敗身死,卻雖敗猶榮、雖死猶榮,深受將士和百姓愛戴。李廣死後,“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我們看看他的為人,就不難找到答案。李廣戎馬一生,但家中卻沒有積蓄。他統兵打仗時,每當遇到水源,全軍將士沒有全部痛飲,他不會走近水源;士卒沒有全部吃飽,他也不嘗飯。
在與匈奴的決戰中,部隊因故沒有按時到達預定位置,大將軍派人追查責任時,他對查辦案件的人說:“我的部下沒有過錯,完全都是因為我個人的原因而導致部隊迷路……”遂引頸自刎。而這些趙括是絕對做不到的。
所以,拋開歷史偏見,趙括兵敗,除了秦人用反間之計、趙王用人不當、趙括本人紙上談兵等因素之外,還有他的官德、人品、作風、思想、境界等方面的不足和缺陷,這些都是他身死軍敗的深層原因。
-
18 # 碼字先鋒
縱觀長平之戰,趙括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過錯:皮牢趙軍未能控制沁水十分可惜,趙軍自此就失去了獲勝的機會,只能轉而求自保。而後來趙軍的失敗,原因無非是兩點:一是糧草不濟,二是兵力不足。秦趙兩軍主力接戰,趙括雖未實現自己的意圖,但也始終不落下風,是因為糧草不濟才被迫撤退。而從兵力上看,秦軍除主力白起軍外,尚有多支部隊,分別用於阻擋趙皮牢、晉陽軍,穿插包圍趙括軍,挖渠引黃河水,阻擋趙長平留守軍,威脅邯鄲,另外在沁水、丹水之上還都有水面部隊。其中尤其穿插包圍趙括軍的秦援軍,更是兵力充足。而趙軍除主力之外,其餘各部都實力不濟,能自保已經不錯,難以對主力有真正的幫助。
趙括在這種不利形勢下,已經充分地消耗了秦軍的有生力量,秦軍獲勝也是一場慘勝。趙括這一戰也贏得了對手的尊敬,據說白起戰後遍尋趙括屍首不得,只找到了趙括的鎧甲和佩劍,白起傷心不已,將趙括鎧甲厚葬,取趙括劍自用。
後來白起還對秦王說,自己率50萬大軍圍趙括20萬軍,傷亡過半才獲勝,實在是前所未有之事。趙軍主力斷糧多日,人相食而鬥志不懈,直到趙括戰死軍心才亂,趙括用兵實在是有獨到之處。秦王則說,長平一戰,秦軍損慘勝,然而趙括死,白起存,這才是秦國的大勝。總的來說,長平之戰,趙王因為國力不濟,不能用廉頗的固守之計,只好以趙括代替廉頗。而趙括主動出擊,不是沒有勝機,可惜趙軍糧草、兵力都不足,這才無力迴天。即使如此,趙括也大量消耗了秦軍的有生力量,沒讓秦軍佔到大便宜。因此要趙括為長平之戰的失敗負責,實在是一種苛求。我們應當看到,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光有強大的軍隊,沒有足夠的後勤保障,沒有足夠的後備力量,是無法取得戰爭的勝利的。趙括在長平已經盡了最大努力,換了別人,恐怕也無法做得比他更好。
-
19 # 羊女文質
理論型選手,和平時期可以當個軍事專家,是各個衛視、媒體座上賓,擁有一大批擁躉。
但碰到白起這種天生適合帶兵打仗的,也是倒黴。
一直覺得長平之戰乃至趙國衰敗,趙王要背大鍋,趙武靈王何等威武,卻有個這樣的孫子。
統兵打仗,將軍職責,認命將領,天子職責,趙括未經歷練,且有那麼多人已經提出反對用趙括帶兵,甚至趙括老母親都出面反對,知子莫若母啊,趙王一意孤行。
趙括身上有一些書生氣質,少一些實戰刀槍火海的磨練,但基礎理論知識已經具備,假以時日,從一官半職小型戰役做起,還可以調教,可惜爹死的早,歷史也沒有給他歷練的機會就將他直接推上了最重要的舞臺。
最後兵敗,技不如人,輸給白起也不至丟人。但讓我比較動容的是明知大勢已去,依然身先士卒,帶兵突圍,最後戰死沙場,說實話這一份勇氣,就極為不易了。
所以說歷史上包括當下,雖說很多人事情做壞了要背鍋,但啟用他的人呢?參考下漢武,知人善用所以成就霸業,所以領導的職責是不是更大呢。
-
20 # 食堂開講
如果按史記記載,趙括軍事水平是有的,他在軍中斷糧四十多天的情況,竟然保證軍隊沒有譁變,這點非常厲害。
長平之戰的失敗,主要還是趙國綜合國力、政治外交的失敗。
當然趙括本身也急於取勝,中了白起圈套。
回覆列表
縱觀長平之戰,趙括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過錯:皮牢趙軍未能控制沁水十分可惜,趙軍自此就失去了獲勝的機會,只能轉而求自保。而後來趙軍的失敗,原因無非是兩點:一是糧草不濟,二是兵力不足。秦趙兩軍主力接戰,趙括雖未實現自己的意圖,但也始終不落下風,是因為糧草不濟才被迫撤退。而從兵力上看,秦軍除主力白起軍外,尚有多支部隊,分別用於阻擋趙皮牢、晉陽軍,穿插包圍趙括軍,挖渠引黃河水,阻擋趙長平留守軍,威脅邯鄲,另外在沁水、丹水之上還都有水面部隊。其中尤其穿插包圍趙括軍的秦援軍,更是兵力充足。而趙軍除主力之外,其餘各部都實力不濟,能自保已經不錯,難以對主力有真正的幫助。
趙括在這種不利形勢下,已經充分地消耗了秦軍的有生力量,秦軍獲勝也是一場慘勝。趙括這一戰也贏得了對手的尊敬,據說白起戰後遍尋趙括屍首不得,只找到了趙括的鎧甲和佩劍,白起傷心不已,將趙括鎧甲厚葬,取趙括劍自用。
後來白起還對秦王說,自己率50萬大軍圍趙括20萬軍,傷亡過半才獲勝,實在是前所未有之事。趙軍主力斷糧多日,人相食而鬥志不懈,直到趙括戰死軍心才亂,趙括用兵實在是有獨到之處。秦王則說,長平一戰,秦軍損慘勝,然而趙括死,白起存,這才是秦國的大勝。總的來說,長平之戰,趙王因為國力不濟,不能用廉頗的固守之計,只好以趙括代替廉頗。而趙括主動出擊,不是沒有勝機,可惜趙軍糧草、兵力都不足,這才無力迴天。即使如此,趙括也大量消耗了秦軍的有生力量,沒讓秦軍佔到大便宜。因此要趙括為長平之戰的失敗負責,實在是一種苛求。我們應當看到,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光有強大的軍隊,沒有足夠的後勤保障,沒有足夠的後備力量,是無法取得戰爭的勝利的。趙括在長平已經盡了最大努力,換了別人,恐怕也無法做得比他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