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信創易
-
2 # 京大爺
從一定程度上這句話是對的。
打工就是售賣自己的時間,為老闆做事,拿到報酬養活自己。這是我們99.99%的人做的。
但是老闆就是投資,拿少部分的錢換更多的錢,這是目的,但不一定都會成功。
打工和創業本質上沒有區別,想賺錢,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打工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用創業的心態做事,拿著老闆的錢,積累自己的經驗!
創業的時候,就是真地上了戰場,只要一分鐘不賺錢,就是看著兜裡的銀子嘩嘩譁往外流,能不心疼麼?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要想人前顯貴,必得人後受罪!
只要自己開開心心的,健健康康的,不管是打工還是創業,都是最好的!
-
3 # 剪刀手彬哥
這個問題,對於不同的人,不同的認知,就會有不同的看法
先說打工吧,
1打工的弊端
對於我們老百姓來說,由於各種原因,都選擇了打工,這些人當中,也有大量的聰明人打工的弊端就是,收入除了用於基本的開支,很難有多少留存,無法應對將來的重大變故和疾病。
2打工的好處
對於普通人來說,打工一個月4000 相比在老家幹農活要賺的多,也要輕鬆很多,做過農活的人應該知道,特別是夏天,早上天還沒亮,就得出門幹活,因為中午的太陽,吃不消 ,所以 咱比上不足比還是下有餘的嘛。
那麼創業的好處就在於,未來有無限的可能,如果成功了,至少不會再為了財米油鹽而發愁,在遇到重大疾病和意外的時候,有一定的能力應對。
創業的壞處就在於,如果你對自己的認識不夠,對你選擇的行業認識不夠,過於自信 最後的結果可能會讓創業者揹負難以承受的債務。
我也是一個創業者,曾經也輝煌過,創業的本質,確實是拿金錢換時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時間就是這個世界上最貴的東西,所以認清自己,《自己選擇的路,跪著也要走完》當你某天站在山頂,回頭一看,原來 還有人是爬上來的。
-
4 # 秋離火
所有的事情歸根結底都是拿時間換金錢,打工創業都是,只是大家效率不同罷了,創業效率會高一些,當然也有效率更差的[捂臉][捂臉]。因為時間是無價的,這個世界上最貴的就是時間,金錢是換不來的。從古至今,終極一生都是在追求時間上的永生。
-
5 # 張兆倫商業兵法
關於這個問題,常見的理解往往是這樣的――
對於打工者來說:我把自己的時間“賣”給了公司、老闆,來換到金錢(工資、獎金、提成等);
對於創業者來說:我創辦了公司,或者開了個店,招人來做事,發工資給他,是“拿錢換別人的時間”。
這兩種認識都是片面的,還可能是危險的!
首先,對打工者來說,如果認為“我只是用時間,來換老闆發給我的工資”,就可能會形成“打工心態”――
1、你給我發多少錢,我就上多少班,做多少事;
2、只要我準點上、下班,你就應該發給我約定工資;
3、業餘時間,老闆沒有錢給我,我就不做和公司、業務有關的事,該玩就玩,該睡就睡;
4、我找的只是一份“工作”,而不是我的“事業”,公司是虧是賺和我無關,虧了、倒了大不了再換一家打工,賺了、賺多了也不見得有什麼好處。我沒必要全力以赴,只要正常上下班,把公司、老闆安排的事幹完、過得去就行……
這種心態,可能會讓打工者長期陷入“能力平庸+薪水平常”的境地,最後荒廢的是自己的青春、美好的時光,失去的是成為更優秀的人、獲得更大成就和更高收入的機會!
正確的心態,是應該有“職場創業”的心態――
“我不僅僅是為老闆打工,也是在為自己的人生奮鬥”;
“我不能僅僅滿足於拿到一份工資,更要考慮是否創造、貢獻了價值”;
“我要珍惜現在的打工機會,用公司、老闆搭建的平臺,提升自己的能力,拓展自己的視野,用更快的速度成為職場金領,或者積累自己創業需要的經驗、能力和資金”;
“我要把打工當成自己的事業幹!因為我每個月、每年最多、最寶貴的時間,都用到了這件事上。只有把打工當事業幹,才會激發我全部的激情和潛能,讓我做的更好,成長的更快,賺到的更多……”
對於創業者來講,也不應該僅僅認為是“拿錢買員工的時間”!
要把員工視為最寶貴的創業資產!
要考慮如何創造更好的氛圍和機制,讓員工釋放最大的能量,創造最大的價值!
要儘可能匯入更具有激勵性的薪酬機制,而不是傳統的“底薪加提成”,爭取與員工成為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甚至更高層面的精神共同體。
如果打工者和創業者都能同時這樣想,這樣做,那麼就有很大的機會形成雙贏。最終的結果如何?
你可以試試看,一定會有意料不到的驚喜!
-
6 # 大江成長記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打工的本質的確是時間換金錢,那也是你用你的有限時間,技術給老闆創展利潤,老闆根據你的付出,支付你的工資。創業的本質是金錢換時間是不對的,創業本質應該是,一個人或幾個人,合力幹一件有意義事,失敗了血本無歸,成功了,掙個大錢。
-
7 # 品西心靈驛站
我認同打工的本質是拿時間換金錢,只要你有專業技能就有一席之地,沒有專業技能憑力氣也可以拿時間換金錢。
創業的本質是拿金錢換時間,這句話我不認同。
創業需要資本、時間、能力等,基本上當了老闆的人,沒有什麼時間休息。即使表面上看時間比打工者自由,實際上付出的精力遠比打工者多的多。打工者只做好區域性工作即可,創業者需財務、公關、管理等等各方面全域性工作,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關乎創業成敗。
創業者拿金錢換時間不現實,即使成功的創業者,隨著企業的擴張,承擔的社會責任越來越大更大,為了避免被同業淘汰,不得不繼續投入精力時間在學習和經營上。
所以說,創業的本質不是拿金錢換時間,而是拿金錢換更多的資本。
-
8 # 韻舞
我不同意這觀點,打工不僅僅是用時間換金錢,也是用體力,腦力,技術換取生活的基本保障,也是為自己積累經驗,成長的過理。創業是自己有了一定經驗,資金後做自己想做的,能讓自己獲取更大利益,實現個人價值,創業會比打工付出的更多。
-
9 # 蓮湖錦潮網路
我覺得討論這個問題沒有太大的意義。你只需要明白打工和創業的區別和結果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是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透過什麼方式能夠獲得,而你決定如何選擇?這才是人生需要思考的問題,而不是想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弄清楚這個問題改變不了你的現狀,只有對這個問題做出選擇而不是解釋,才是關乎你未來的重點。個人建議,不喜勿怪
-
10 # 襄陽魚梁洲
首先分享一個管理小故事
有個窮人,因為吃不飽穿不暖,而在上帝面前痛哭流涕,訴說生活的艱苦,天天干活累的半死卻掙不來幾個錢。哭了半晌他突然開始埋怨道:“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了,為什麼富人天天悠閒自在,而窮人就應該天天吃苦受累?”
上帝微笑地問:“要怎樣你才覺得公平哪?”窮人急忙說道:“要讓富人和我一樣窮,幹一樣的活,如果富人還是富人我就不再埋怨了。”上帝點頭道:“好吧!”說完上帝把一位富人變成和窮人一樣窮的人。並給了他們一家一座山,每天挖出來的煤當天可以賣掉買食物,限期一個月之內挖光煤山。
窮人和富人一起開挖,窮人平常幹慣了粗活,挖煤這活對他就是小菜一碟,很快他挖完了一車煤,拉去集市上賣了錢,用這些錢他全買了好吃的,拿回家給老婆孩子解饞。
富人平時沒幹過重活,挖一會停一會,還累的滿頭大汗。到了傍晚才勉強挖了一車拉到集市上賣,換來的錢他只買了幾個硬饅頭,其餘的錢都留了起來。
第二天窮人早早起來開始挖煤,富人卻去逛集市。不一會帶回倆個窮人來,這倆個窮人膀大腰圓,他們二話沒說就開始給富人挖煤,而富人站在一邊指手畫腳的監督著。只一上午的功夫富人就指揮兩個窮人挖出了幾車煤去,富人把煤賣了又僱了幾個苦力,一天下來,他除了給工人開工錢,剩下的錢還比窮人賺的多幾倍。
一個月很快過去了,窮人只挖了煤山一角,每天賺來的錢都買了好吃好喝,基本沒有剩餘。而富人早就指揮工人挖光煤山,賺了不少錢,他用這些錢拿去創業,很快又成了富人。
時間觀和金錢觀不同差異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如此重要,窮人、富人都應明白這個道理。但事實上窮人與富人在處理時間問題時,存在明顯的邏輯差異。前者瞎忙,沒有很好地認識和利用時間的效能與價值;後者能充分地瞭解時間的寶貴與作用,並有的放矢。窮人之所窮,是把時間浪費在了錯誤方向和事物上,浪費在了不適合自己身份、環境的瑣碎事物上。
富人之所富,是把時間放在了整合資源,改變自我、解決問題,致力於追求、達成自己目標、實現自己願望上。只因時間的利用不同,產生的價值與效應不同,最後就出現了窮人繼續窮,富人越來越富的“馬太效應”局面。對此時的窮人來說,錢比時間重要,而對已經富了的人來說,錢不重要,時間更重要,因為他透過時間可以讓錢再生錢。
打工者拿時間換錢,避免越忙越窮幹一天的活兒拿一天的工錢,幹一個月的工作領一個月的薪水。無論你是收入微薄的洗碗工,還是年薪過百萬的企業高管,你都是用一份時間去換一份金錢。如果你被解僱,或因患病、受傷無法繼續工作,你的收入就會馬上停止,就沒有收入。
經濟學家將這種生活狀態稱之為“貧窮的死迴圈”。低時間單位勞動值——低營養值——低階的感官刺激娛樂方式——再回到低時間單位勞動值,就這樣,人們徹底陷入“貧窮的死迴圈”。
美國國一個跨學科團隊今年完成了一項對資源稀缺狀況下人的思維方式的研究,結論是:窮人和過於忙碌的人有一個共同思維特質,即注意力被稀缺資源過分佔據,引起認知和判斷力的全面下降。一個窮人,為了滿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細算,沒有任何“頻寬”來考慮投資和發展事宜;一個過度忙碌的人,為了趕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緊急的任務拖累,而沒有“頻寬”去安排更長遠的發展。
無論你處在什麼時刻,一定不要讓自己忙死,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意志力都耗費在無效重複之事上,也就是不要把所有精力都耗費在工作上。
突破拿時間換錢的固有思維,走向良性迴圈打工付出的時間,除了金錢外,還有其他的回報形式,經驗、知識、技能的增長,人脈資源的積累等等,這不是簡單用金錢衡量的東西。在目前分享經濟的時代,除了錢,打工者還在分享行業和企業帶來的各種紅利。如果簡單理解打工就是用時間換金錢,打工者的目標就是單位時間的價值最大化,就會對工作時間和對應的收入斤斤計較,而看不到其他隱性的價值和好處,也不會實現自我突破,超越和發展。
打工如何走向良性迴圈,理想的生活狀態應該是這樣的:擁有一份單位時間產出值較高的工作,工作時間不會太長,不會經常加班,每天有屬於自己的休息時間。每天留出時間,留出精力和意志力,給自己刻意訓練,讓自己時間增值。你的精力和意志力,除了花在工作上,還有剩餘,還能推動自己去學習,打破舒適區,進入未知領域,學習新的技能。你必須留出時間、精力和意志力成本,為自己的蛻變做準備。
創業中是資源最佳化整合的過程我們在看看創業中的時間和金錢關心,創業是創業者對自己擁有的資源或透過努力能夠擁有的資源進行最佳化整合,從而創造出更大經濟或社會價值的過程。企業的創業資源主要有資金、時間、人才、市場等方面,而其管理包括這些資源的獲取、分配和組織等方面的內容,時間資源是非常重要的資源之一。如果從拿錢換時間的角度考慮,可以有兩個方面:
1、拿錢換別人的時間
這裡有個時間槓桿的模型,時間槓桿,指的是你投入一個小時,可以獲得好幾個小時的效果。常見的時間槓桿,就是建立企業,僱傭員工,你用一份時間,經營一家幾十人的公司,你的時間效果,就被放大了幾十倍甚至更多倍。透過文中開頭的案例,我們會看到,創業能帶來更大效益,因為這裡面有時間槓桿,經營得好,應該比自己做賺得多。2、拿錢換自己的時間看看創業者和老闆們的工作狀態,他們每天都在忙頭腦,不思考就不舒服,不學習就不舒服,不交流就不舒服。哪裡有學習機會,就往哪裡跑;哪裡有資源,就往哪裡跑;哪裡有機會,就往哪裡跑。飛機、高鐵、汽車等便捷的交通、自動化的辦公工具,5G網路,什麼能夠節省自己的時間,不會吝嗇,因為這些節省的時間,創業者可以創造更大的價值。
尋求改變,你要來挑戰嗎?時間和金錢在當今的社會中都是稀缺資源,無論你是打工還是創業,首先都要有正確時間觀和金錢觀,對時間和金錢互相交換的規律進行認真思考,改變固有的觀念和思維模式。當然,蛻變也絕非簡單的事情,對見識、決策和執行力的要求很高,初期會承受比較大的壓力,需要比較長久的時間才能見效。人類征服了困難,才會變得更強大,希望大家能克服困難,走向新的人生篇章。
-
11 # 跨境電商行者路
這是一種偷換概念的說法,因為不論是打工還是創業,都需要花費時間,也都需要賺錢。打工是遵守老闆的規則,在規則允許的時間內創造價值,並獲得自己的酬勞,需要的是公平;創業則是遵循市場和法律的規範,在其許可的範圍內用創造的價值贏得自身的地位和價值,獲得酬勞不僅僅是金錢,需要的是公正。
相同的是兩者都付出辛勞,不同的是兩者評價的尺度不一樣。打工者的轉身離開是換一份工作,而創業者的轉身有可能意味著深淵;打工者可能會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和職業,而創業者必須喜歡自己的選擇;打工者的成功是獲得老闆的認可,並讓家庭幸福,而創業者的成功有可能得不到想要的認可,甚至可能沒有了家庭。
那為什麼都喜歡去創業當老闆呢?因為那意味著未來可期,不管是基於理想還是底蘊,創業都意味著有機會獲得巨大的回報,並得到心理的滿足。聽過被逼無奈去打工,從來沒有被逼著去創業,如果有那也是各種“二代們”奢侈自謙。不創業就沒有活路更多的是對現狀的不滿足,是驕傲的內心推動。
當下熱議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是國家為了喚醒社會活力,推出了各項優惠政策,鼓勵並推動的。
那麼,打工與創業的本質區別是什麼呢?我認為打工者善算計小賬,而創業往往從大處著眼。出發點導致立場的不同,才是本質的區別。而兩者的矛盾也是基於此。
所以,不要再說打工者是用時間換金錢了,因為時間也是有效率和價格的尺度的。也不要說創業是用金錢換時間,因為金錢,是遠遠不沒有足夠的時候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比,顯然社會效益權重要大一些,而且越大的企業,權重越大。
不考慮社會效益的企業是不能長久的,對比一下聯想與華為的區別就能明顯的看出,重視社會效益的乙方,市場的回報效應是有著天差地別的。
聯想把總部搬到美國,自認是國際性公司,被網路輿論裹挾著眼看著被搞的灰頭土臉;
華為兢兢業業,如履薄冰,被捧成為民族英雄般存在;
騰訊由於遊戲行業的出頭鳥行為,人們往往忽視其對生活方式做出的變革,使得形象受損;
阿里巴巴成名後不忘環保與公益事業,天然的站在正義的一方,能搭上一帶一路的快車,甚至把英國的跨境支付收購了;
位元組跳動尊重資訊提供者的著作權,鼓勵創新,因此快速崛起;
而各種直播平臺,卻在譭譽參半的聲討中,沉浮不定。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但是時勢造英雄,打工者的價值也同樣偉大。
疫情當下,一線的醫生護士是打工者嗎?是,但他們是我們的英雄!
復工在即,默默無聞的警察、環衛工、普通教室等等,是打工者嗎?是,但他們受人尊重!
所以,打工還是創業,一刀切的看法本質上就是錯誤的,他們同樣是我們生活環境的改造者,是社會穩定的催化劑,是平凡的你和我,是同樣偉大的你和我。
-
12 # 保險陪你
為什麼有人說打工的本質是拿時間換金錢?創業的本質是拿金錢換時間?我很認同這句話,時間也是一種資本,打工者沒有實物資本的投資,不承擔經營風險,付出勞動賺取工資,作為對價,交換出去的是什麼呢?自己的體力、智力,當然也包括時間。一天工作8小時和工作4小時賺取的勞動報酬肯定是不一樣的。
而創業則不同,創業者投資了本金,既承擔了經營風險,也付出了自己的體力、智力和時間,但和打工者的區別在於,創業者自己是老闆,沒有人給他發工資,那他付出了這麼多,到底圖什麼呢?如果什麼都不圖,那就沒人創業了,倒不如去打工來得輕鬆愜意。
創業者圖的是當下投入的包括金錢在內的一切,在未來能夠有幾倍甚至幾十倍幾百倍的回報,能夠不用像多數人那樣辛苦熬到60歲才退休,而是40歲就能財務自由提前退休,這從40歲到60歲之間節約出來的20年不就是時間嗎?馬雲曾經說過:“財富沒了可以再掙,青春過去就再也回不來了,所以我當然願意用財富去換青春”,但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交易,時間具有單向性,只會朝著前方一直流逝下去。所以創業的本質真的是用當下全部的付出來換取,準確的說應該是搏取,豪賭那個未來的無價之寶---“時間”。
-
13 # 心平和
這個問題並不是這麼絕對,拿時間換金錢是一種大比例的人的情況,用時間增長經驗,也是一種自我磨練和自我培訓的過程。打工的意義還在於學習到某種技能。各種技能既包括賺取金錢有包含在打工的過程中學習到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從這個意義上講,打工用時間換金錢就顯得比較低檔了,或者說不太全面了。打工還有一種更高的追求就是複製成功者的經驗,然後變成自己謀生或盈利的一種能力。這種打工與其說是打工,倒不如說是一種職場自我培訓。
回覆列表
打工,你不上班就沒工資。
相當於把自己每天8小時賣給公司(節假日除外)。
你能獲得的回報是工資。
用時間換工資,
即時間換金錢。
創業,僱傭員工幹活,
是用錢購買員工的時間,
錢換來了大量的時間,
最終這些時間凝聚在公司目標上,
賺取更多的錢。
於是就有金錢換來時間的邏輯。
然而,
聰明的創業者會用投資人的錢創業,
這樣的話,
就是自己花一部分時間,
去換大錢,
然後大錢換更多的時間。
最後換成更多的錢。
其實,
就是花小錢辦大事的邏輯。
這也是我財商課程重點講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