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喝酒的酒徒

    鳩摩智是個武痴,雖然各處招搖,找人幹架,但是從頭至尾沒有傷害一人,因此有成為高僧的因緣。鳩摩智甚至是有些可愛的,被段譽捉弄多次,仍能好言以待,不失風度,算上涵養好。鳩摩智對強者也是真心佩服,並無嫉妒之心,對喬峰更是傾佩不已。為人正派,對慕容復則不屑一顧。

    鳩摩智落井之後,被段譽機緣下吸取了全部功力,但也同時化去了身體裡的危險,是謂因禍得福,自我反省之後,大徹大悟,最後仍不忘祝福佳人,幸福綿長!

    所以鳩摩智是有感恩之心的!

  • 2 # 春秋36計

    個人感覺鳩摩智最後能成為高僧,純屬巧合,也是無奈之舉。鳩摩智一生都在追求各種武功,達到了痴迷的程度,如果不是機緣巧合,被吸去了畢生功力,他是不會乖乖去靜心念佛的,他就算是感激段譽,也只是感激救了他一命而已。以鳩摩智的秉性,再接觸到高深武學秘籍,必將重蹈覆轍。

  • 3 # 面壁者李灰

    當然會。下面說一下我的觀點。

    “大輪明王”

    鳩摩智是吐蕃國國師,人稱“大輪明王”,他一出場就來到了大理國,企圖搶奪大理不傳之秘《六脈神劍經》。

    雖然明顯是來搶的,他卻選擇了“先禮後兵”。首先道破了“枯榮禪”的來歷,連枯榮大師也不得不讚嘆他“博學精深”、“名不虛傳”。

    從他的出場我們可以看出一些人物特點:

    身份尊貴:雖然電視劇這個出場“誇張”了點,不得不承認他一國國師的身份確實尊貴。博學精深:枯榮大師知道他的目的,不會假“客套”,是真心稱讚他。武功高強:他武功高強這一點一直沒人質疑。金玉其外:這才是他最大的特點。空有佛法造詣卻注重形式,“前呼後擁”,一國國師卻幹著“搶劫”的勾當。“武學狂人”

    獲授“火焰刀”

    “火焰刀”是寧瑪派上師傳授他的

    換得“少林七十二絕技”

    後來與慕容博結為朋友,用“火焰刀”的修練法訣交換,得以學習“少林七十二絕技”。

    搶奪“六脈神劍”

    鳩摩智搶奪《六脈神劍經》失敗,經書被毀後,又擒住段譽,各種威逼利誘以套取劍譜。

    得“小無相功”

    鳩摩智在參合莊跟蹤王夫人,在琅嬛玉洞中得知逍遙派“小無相功”的練法。

    得“易筋經”

    阿朱從少林寺菩提院偷《易筋經》來後給了喬峰,後喬峰掉了,讓遊坦之撿到,遊坦之在路上遇到鳩摩智,誤以為鳩摩智是去少林寺的高僧,並將《易筋經》交給了鳩摩智。

    鳩摩智“無所不用其極”地獲取武功絕學,他對武學的追求已經到了“痴迷”和“狂熱”的地步。武功學得太多太雜,最終導致了“走火入魔”。

    “立地成佛”

    在西夏國王招親期間,鳩摩智意外跌落一口枯井裡,同時因“走火入魔”而狂性大發,一身內功剛好被段譽的“北冥神功”吸走。

    鳩摩智武功盡失後,卻因此而大徹大悟,返回吐蕃,埋首鑽研佛經,成為了一代高僧。

    鳩摩智一生其實體現了很多佛學思想。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因對武學的“執念”而“入魔”,又因武功盡失,“執念”破掉而“成佛”。“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他用“小無相功”偽裝少林絕學,殊不知只是“小”的“無相”,並不是“大”的“無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身“武功絕學”就是他的“屠刀”,雖是“意外”放下,卻也終究“成佛”。

    鳩摩智本就精通佛法,只是誤入“武學”歧途,執迷不悟,即使這樣也“未造殺孽”,可見實非“大奸大惡”之人。

    若不是真的“悟”了,一個普通人“畢生所求”盡化為泡影,豈能不“瘋癲”?既然“悟”了,又“緣起”段譽,自當心生感激。

  • 4 # 燈閱泰山

    鳩摩智原本智慧通達,如果沒有智慧,他不可能將小無相功練得那麼好,不可能學會那麼多的少林絕學。甚至於他還可以逆練修成六脈神劍中的一脈,這足以說明他的悟性過人。

    不過鳩摩智學習武功的目的是不純的,他練武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江湖揚名,做第一人。他一心想要和喬峰和慕容復交手,就足以看出他的野心。

    簡單地說,鳩摩智是將武功當做了一門工具。他認為學最多的武功,威力就最大。抱著這種功利性去學武,對他而言是很大的壓力。基本上從他開始練武,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學到一定程度後發現還有比自己強的。於是想要學更厲害的。接著又發現更厲害的武功,如此一路走下去,即便沒有那些武功的隱患,精神上也會崩潰。

    鳩摩智原本是無可挽回的局面,幸好他遇到了段譽,幸好段譽懂得北冥神功,將他一身的內功盡數吸走。這對於鳩摩智來說,等同於移走了他身上的一座山。沒有了武功,他就沒有了執著。不執著,就有了大智慧。在鳩摩智離開時,明確向段譽表達了感謝,是發自內心的感謝。

  • 5 # 路留星

    段譽、鳩摩智都是金庸先生作品《天龍八部》中的人物,鳩摩智確實因為段譽而成一代高僧,但我認為鳩摩智不會因此感激段譽。

    第一,鳩摩智一生功力因為段譽而斷送。鳩摩智自小就非常熱愛武功,在吐蕃國年紀輕輕就少有敵手,武學天賦也不是很低。在武功有成後,鳩摩智到中原到處打鬥,在大理就曾為了六脈神劍大打出手,擄走段譽。之後,和慕容復、喬峰、少林寺高手、得無涯子真傳的虛竹交過手,雖然在喬峰、虛竹手下沒討得甜頭,但也是武功高手之列。練武者對自己的武功視若生命,雖然佛法有成,但此等過節,正常人都不會釋懷吧。

    鳩摩智本來神昏迷糊,內息既有去路,便即清醒,心下大驚:“啊喲!我內力給他這般源源吸去,不多時便成廢人,那可如何是好?”當即運勁竭力抗拒,可是此刻已經遲了,他的內力就不及段譽渾厚,其中小半進入對方體內後,此消彼長,雙手更是強弱懸殊,雖極力掙扎,始終無法凝聚,不令外流。

    第二,佛教講究因果,信奉佛祖。鳩摩智在佛法上一直有一定的研究,之後能成為得道高僧,和鳩摩智自身的聰明才智有很大的關係。段譽不經意用北冥神功吸走了鳩摩智的一身內力,只是加速了鳩摩智成為高僧的步伐,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鳩摩智的主觀能動性。佛教講究因果,是不是段譽上輩子虧欠了鳩摩智,這輩子來報恩,鳩摩智也許會這樣認為。

    鳩摩智嘆:“老衲雖在佛門,爭強好勝之心卻比常人猶盛,今日之果,實已種因於三十年前。唉,貪、嗔、痴三毒,無一得免。卻又自居為高僧。貢高自慢,無慚無愧。唉,命終之後身入無間地獄,萬劫不得超生。”

    第三,成為高僧,心態必然不被世俗影響,對段譽沒什麼情緒。一代高僧必然不會被世俗的往事所羈絆,如果心有雜念,何談高僧?其實在天龍中,掃地僧可以稱之為一代高僧,除了佛法透徹,一身武藝也無人能敵。鳩摩智失去內力後只能在佛法上精進研究,當然心性會快速增強,對任何人都稱施主,前塵往事只是過眼雲煙。對於段譽不記恨,也不報恩,只是放下了。

    他坐在汙泥之中,猛地省起:“如來教導佛子,第一是要去貪、去愛、去取、去纏,方有解脫之望。我卻無一能去,名韁利鎖,將我緊緊繫住。今日武功盡失,焉知不是釋尊點化,叫我改邪歸正,得以清淨解脫?”他回顧數十年來的所作所為,額頭汗水涔涔而下,又是慚愧,又是傷心。

    筆者主要從鳩摩智的功力、心態、佛教角度談了這個問題,認為鳩摩智雖然是因為段譽成為高僧,但不會因此感激段譽。以上是本人的看法,如有不足,歡迎補充交流。

  • 6 # 最爆洪拳

    本身鳩摩智頓悟的時候他已對段譽執禮了,鳩摩智雖愛武成痴但畢竟還是個僧人,幫自己臨門一腳進入另一個境界的人感激是肯定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計劃經濟是屬於商品經濟還是自然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