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承澤3
-
2 # 心血管內科侯曉平
一般來說,運動強度的標準以心率計算,所以慢跑的標準也可以根據心率增快的情況。
心率增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運動對心臟(迴圈)的負荷情況。
人在不同的年齡段,心率的標準不一樣的。在運動的初始階段,一般要求達到相應年齡段最大心率(脈率)的60%就可以了。如果感到比較適應,運動者本人心血管病發病風險也比較小,還可以增加到最大心率的75%。或者心率(脈率)達到180(強壯)或170(正常或較瘦)減年齡的水平。
下面這張表是不同年齡段的最大脈率和有氧鍛鍊的脈率,可以用來自行對照。
需要注意的是,這張表給出的脈率水平適用於無心血管病者或低危者,如果是心血管病患者或高危者則要適當降低,並且在運動前經過專科醫生的評估。
一般情況下,運動時達到微汗、輕微的呼吸急促即可。
適宜的運動量應當是在運動停止後,輕微的呼吸急促在4分鐘內明顯減輕,心率也在10分鐘內恢復或接近正常(平時、運動前的水平)。
一般來說,運動時,在達到相應運動強度的心(脈)率後還應該再持續20~30分鐘。一般每週運動5次為宜。但是在初始運動時,應當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低強度起始,逐步增加運動量。
-
3 # 小小澤蘭
二十多歲:可進行任何運動強度的鍛鍊,可選擇馬拉松、暴走等高強度的有氧運動以及舉重等力量鍛鍊的運動方式。肌肉透過強化鍛鍊取得強健效果,心臟透過有氧耐力鍛鍊可以提高輸血量和心肺功能。
三十多歲:在運動量上應該做一些調整,可選擇爬山、慢跑等中-高強度有氧運動和力量鍛鍊等運動方式。
四十多歲:應選擇中等強度的活動,如快走、游泳、慢跑、騎車、跳舞、爬山等等,能很好地強健關節和提高心肺功能。四
五十多歲:中年後身體機能下降較快,運動是預防老年衰退和疾病的關鍵時期。可選擇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如快步走、游泳和騎腳踏車等,同時保持一定的肌肉力量鍛鍊。
六十多歲:運動應以提高生活質量、預防跌倒、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為目的,可以讓自己終身受益。多做步行、交誼舞、瑜伽或游泳等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同時保持一定的肌肉力量鍛鍊。這些都不算是激烈的運動,但是在健身之外能使人精神抖擻,並且有社交的作用,是讓老年人保持年輕心態的一個好方法。
-
4 # 跑者阿飛
(1)哪怕年齡相同,不同的人,他的慢跑速度也是不同的。
(2)慢跑不能用速度來衡量,慢跑的“慢”不是指絕對速度的快慢,而是對於某個特定的人來說,在他能掌控的跑步速度中,屬於慢的。
(3)慢跑是指運動強度的強弱,不是指速度的快慢
(4)慢跑必須滿足的條件有:體感輕鬆不累,呼吸均勻不喘,心率不高,跑步時間長,能夠聊天跑,談笑跑。
(5)心率可以直觀地反應跑步的強度,所以一定要給慢跑定個數字標準,只有心率。
一般把儲備心率的60%左右當作慢跑,而不是簡單地根據最大心率來計算,還要考慮靜息心率。
儲備心率 = 最高心率 - 靜息心率
運動心率 = (最高心率 - 靜息心率)* 60% + 靜息心率
(6)對於最大心率,220減去年齡的計算太武斷了。除了廣為人知的,簡單粗暴的220-年齡,其實還有很多預測年齡的公式,這些公式之間的差距本身也很大。
上圖來自pacer app,
(7)如果非要給慢跑加個速度數字的話,不是根據年齡,而是根據你的能力,下圖是針對有5km,10km,半程馬拉松,全程馬拉松成績的人,所對應的慢跑的1km的配速時間。
圖中的恢復跑就是慢跑。
比如5km跑25分鐘的人,慢跑是每公里6分鐘45秒
-
5 # 跑者羅飛
跑步因每個人身高體重體型不同,性別年齡的差異和跑步的水平不同,所跑的速度也就不盡相同!
關於你所說對不同年齡段的人慢跑的標準是什麼?
首先先弄清楚什麼叫慢跑?
慢跑是以輕鬆舒適的節奏跑,跑步時呼吸節奏輕鬆順暢,能順利說話交流,無疲勞感;
如講話吃力,氣喘嚴重,上氣不接下氣,這就不叫慢跑了,應叫混氧跑了!放鬆慢跑心率在控制140-150左右;
競技比賽和高強度大動運量後,身體需要放鬆慢跑有利於人體更好的恢復,恢復慢跑心率在125-135左右!
有氧耐力慢跑心率在145-155左右,跑步80%都是以有氧慢跑為主!
目前一般的運動手錶都有監測心率顯示這個功能,以控制心率的標準跑步更科學!
-
6 # 山水之墨白
對於不同年齡段的人來說,慢跑有一個靠譜的標準,就是根據心率來跑步。
跑步跑多了就會發現跑快了有太多的弊端,比如無處不在的傷病,比如日漸憔悴的容顏,於是,很多人又迴歸理性,重新回到慢跑的行列中來。
當我們慢下來了以後,會發現慢跑的好處實在是太多了。我們的精神狀態會越來越好,身體強壯,思維敏捷,精力充沛,人也越來越年輕。從此,我們可以邊跑邊欣賞四季變換的美景了;從此,我們可以邊跑邊思考今後的瑰麗人生了。
慢跑既然有那麼多的好處,那麼,怎樣跑才算是慢跑呢?總得有一個標準吧?有的人以配速為標準,認為慢下來了就是慢跑。事實上這個方法不準確,有一些跑者雖然看似配速比較慢,但是已經屬於無氧運動了。
而比較靠譜的標準是根據跑步時的心率來確定的。
我們在跑步的時候,隨著配速的變化,心率也會發生變化。通常配速越快,心率也會越快,配速越慢,心率也會減慢。
我們每個年齡段都有適合自己的心率區間,對我們的鍛鍊效果起到積極意義的是在有氧區間。而我們跑步時要做的就是把心率控制在這一區間,也就是適合我們的慢跑心率。
而慢跑時取最大心率的60%-70%為跑者的有氧心率區間。
也就是說,如果我的最大心率是200次/分鐘,那麼適合我的有氧運動區間就是:200×60%=120次/分鐘,200×70%=140次/分鐘。對於我們有跑步基礎的人可以適當酌情加5次,也就是在125次/分鐘~145次/分鐘之間。
最大心率是怎麼測出來的呢?有些人用220-年齡,這個太籠統了,會存在很大的誤差。最好是透過上坡跑來測量,找一段比較長的上坡,一口氣跑上去再走下來,再跑上去,重複三次。三次上坡跑時測得的最高心率就是我們的最大心率。
有一部分跑者會嫌邊跑邊看心率很麻煩,那麼還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以邊跑邊能說出一句話為標準,雖然不太準,但是也可以作為參考。
掌握了慢跑的標準以後我們才能做到心中有數,真正地進行慢跑,才能在健康的道路上越跑越遠,從而既能跑得長久,又能跑得無傷。所以,針對題主提出的問題,我的回答是:對於不同年齡段的人,慢跑最好是根據心率來跑。
-
7 # 真叫靜靜
跑步時候心率處於自己最大心率的64%到76%,這裡最大心率採用我們常用的220-年齡。
有時候我們採用就近原則計算就是自己最大心率的60%到80%。
假如自己有20歲,那最大心率就是220-20=200,慢跑心率為120-160。
因為慢跑有這些好處:
1、保養我的膝蓋。
2、心肺功能鍛鍊效果更好。
3、增加我們新陳代謝能力。
4、能夠增加我們肌肉的耐力。
5、身體狀態以及精神狀態會更好。
6、強度顯得低一點更容易堅持下來。
對於一個喜歡長跑的人來說,跑好了慢跑,才能更好的去跑速度跑,也只有慢跑才能更好的提高我們自身在距離上的耐力,基於這個認識,我們大部分跑步的人都會進行一定程度的慢跑,但是在一些不太熟悉的朋友眼裡,怎樣才算真正意義上的慢跑。
這一點如果按照通行定義的話,有時候會發現我們顯得特別的呆板,對於大部分的我們普通跑者來說更需要隨時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態而不是心率。
讓一個完整休息三四個月的跑友去跑十公里,心率可能剛剛達到自己慢跑的最近心率,就會覺得已經很累了,而看這個速度遠遠低於自己過去的慢跑配速。而讓一個從不運動的人按照慢跑心率公式去運動,可能剛剛達到那個最低心率自己就覺得不行了,再跑跑可能心肺就要炸了的感受。
從這一點來說,心率的定義更加的符合哪些長年累月堅持跑步的朋友,只有經過長時間鍛鍊並且堅持的人,心肺功能才能處於一個穩定的狀態,心率跳動適應於自身運動狀態。
所以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說,關於慢跑的標準,我個人理解跑起來身體不累,不氣喘吁吁的速度就是自己的慢跑速度,在這個速度基礎上你可以自己稍微加一點速度,自己身體能夠承受,自己呼吸也不會呈現太大的變化,那這個速度區間基本是自己的慢跑最適宜速度區間。
-
8 # 跑者説
標準二:心率
心率是直接反應跑步強度的晴雨表,那什麼是慢跑的心率標準了?那還得從儲備心率聊起。
理論最大心率(MHR)=220—年齡,例如一個35歲的人,其最高心率220—35=185;經常跑步鍛鍊的人實際數值大於理論數值,具體以實際監測心率為準。靜態心率(RHR)即剛醒來時測量的心率,連續3個早晨測量數,然後除以3取平均值,得到RHR,例如(59+61+60)/3=60;儲備心率(HHR)=最大心率(MHR)—靜態心率(MHR),例如HRR=185-60=125;目標心率(THR)又稱適宜運動心率或慢跑心率,目標下限心率即儲備心率的60%+靜態心率,例如(125*0.6)+60=135;目標上限心率即儲備心率的80%+靜態心率,例如(125*0.8)+60=160;目標心率(THR)=(下限+上限)/2=(135+160)/2=147.5。計算出的該數值基本就是一個人慢跑的心率標準,上下浮動±5,初跑者可考慮參照目標心率下限值。
總結有人說每公里6、7分鐘的配速就是慢跑,但這個人可能昨天熬夜、喝酒或長時間停跑,平常6分/公里配速的慢跑,可能今天就會出現心率過快或氣喘吁吁的現象。所以,無論哪個年齡段,從呼吸和心率上來判斷慢跑的標準是更科學的。
回覆列表
對不同年齡段的人來說,慢跑以出汗,心臟跳動加速,但本人承受為標準。過了五十歲運動量要遞減,進入六十歲以散步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