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以載c

    《辭海》注:中國六朝以來,為區別韻文和駢文,把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統稱“散文”。

    故追根溯源,散文的特點用六個詞來概括應該是:形散神聚、內容豐富、文風自然、情感真摯、取材自由、語言優美。

    以上。

  • 2 # 千呼生活

    形散而神不散

    一、所謂“形散”:

    主要是說散文取材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手法不拘一格:

    可以敘述事件的發展、描寫人物形象、以託物抒情、發表議論,而且作者可以根據內容需要自由調整、隨意變化。

    二、“神不散”

    主要是從散文的立意方面所說。

    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容多麼廣泛,表現手法多麼靈活,無不為更好的表達主題服務。

    為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建議在選材上注意材料與中心思想的內在聯絡。

    在結構上藉助一定的線索把材料貫穿成一個有機整體。

    常見的線索:

    ⑴以含有深刻意義或象徵意義的事物為線索;

    ⑵以作品中的“我”來作線索,

    以“我”為線索,由於寫的都是“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侃侃而談,自由暢達,使讀者覺得更加真實可信、親切感人。

    散文的其他特點:

    1、意境深邃,注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

    作者藉助想象與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而虛的依次寫來,

    可以融情於景、寄情於事、寓情於物、託物言志,

    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實現物我的統一,展現出更深遠的思想,使讀者領會更深的道理。

    2、語言優美凝練,富於文采。

    “優美”就是指散文的語言清新明麗,生動活潑,富於音樂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聲,如娓娓而談,情真意切。

    “凝練”是說散文的語言簡潔質樸,自然流暢,寥寥數語就可以描繪出生動的形象,勾勒出動人的場景,顯示出深遠的意境。

    散文力求寫景如在眼前,寫情沁人心脾。

  • 3 # 大東說奇聞

    大家好,非常榮幸可以有這個機會解答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

    “神劇”主要是從散文的意境來說的,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不管散文的內容有多廣泛,表達方式有多靈活,它都有助於更好地表達主題。

    散文是一種敘事文學,表達作者的真實情感和靈活的寫作風格。任何不押韻或不重新排列的散文通常被稱為散文。隨著文學觀念的演變和文學體裁的發展,散文的概念也不時發生變化。在某些歷史時期,小說和其他抒情詩和編年史文學作品統稱為散文,以區別於節奏詩。

  • 4 # 田岑2020

    我覺得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聚。

    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用詩一樣的語言去表達的文學體裁。

    散文分敘事散文(記人、記事)、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我喜歡寫記人、記事的散文,最後還附加一首詩作為散文的結尾。也就是用不同的散文體裁來突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散文風格!

    我用6個字概括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 5 # 熠熠古客

    如果散文的特點,要用六個字來概括的話,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一篇散文所謂的形散就是, 散文組材看似毫無邊際,可以談古論今,談天說地,天馬行空,心馳六合,神鶩八荒。非常寬泛,自由,不受任何時間和空間約束。材料和材料之間的聯絡,表面給人看去的錯覺就是非常的鬆散。似乎之間沒有什麼相互聯絡。

    而所謂的神不散就是,一篇散文不管組材如何跳躍,跨越,看似雜亂無章,但總會有一條線把這些材料有機的串聯到一起,最後為一個總的核心思想服務。

    這種“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就有點類似於一條歇後語的形象比喻那樣:張飛繡花——粗中有細。

    這就是散文的特點。

  • 6 # 凡人凡心23

    散文為眾多的文學創作者所喜愛,被譽為文藝的輕騎兵,同時散文也是個很大的概念,比如說明文、公文、信函、檄文、祭文、講演稿、通訊稿、遊記、雜文、回憶錄等等都屬於散文的範疇。散文不限篇幅,不拘題材,信手拈來,或抒情或寫景或狀物或陳述,不拘一格,盡情發揮。總之,能說明白一件事或物,能打動讀者心靈,或給人以啟迪,或給人以美的享受,或者能引發讀者對某一現象或事件事物的思考,外加準確、流暢、優美如行雲流水般的語言,那麼你的散文無疑就是一篇成功的散文了。散,並不是一盤散沙,也不是一團亂麻,更不是事無鉅細頭頭是道,而是形散而神聚,就像漁民撒開的漁網,可撒可收。

    所以簡單地說,散文的最大特點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形散而神不散"了。但說起容易做來難,重在實踐,希望大家都能創作出好的散文來。

  • 7 # 手機使用者烏龍

    說二句,我認為散文的特點就是,定性,隨心,不拘,可稱為散文的特點。散文一般都不太長,有日記範。對事物,人的描述定性準確無誤,不拘一格,有隨心所欲的感覺。特別是諷刺散文,能寫的出神入畫,天地之間有杆稱,那稱星是老百姓。說軍閥,罵漢奸是那樣的淋淋盡致,隨意入眾,喚醒一切。

    散文就是生活,它包攪永珍,日間所見,夜夢所想可隨心注入註定散文的不拘一格。它簡短明瞭,內容清晰,讀起也有記事的感覺。可謂,散文隨筆明大理,天地之間隨吾心。人人散文可創作,定義隨心申正義。淺談散文特點。個人觀點不足指正。

  • 8 # 軫念信箱

    很多喜歡文學的朋友,特別喜歡文學裡面的散文,大多的散文讀起來是比較輕鬆的,透過散文,我們不僅可以瞭解到作者真實的感情,還能夠從側面瞭解到作者所抒發的真性情。那麼文學散文的基本特徵有哪些呢?文學散文的基本特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形散神聚。這個特徵的意思是說文學散文看起來結構自由,但是整個散文有貫穿全文的線索。2、意境深邃。這個特徵的意思是說作者在書寫散文的時候有較強的感情。3、語言優美。這個特徵的意思是說散文讀起來的時候,語言都比較優美,很多語句寫的比較凝練。  散文有兩個最基本的特徵,必須同時滿足,否則不是散文。

    第一,散文最基本的要求是真實性。

    寫作散文,必須要真實。這裡的真實是藝術真實而不是生活真實。即情節、事件、例證都可以虛構,但表達的情感或講述的道理卻必須是真實的。

    《春秋》裡記載了一則故事:

    趙盾的堂弟趙穿,在趙盾逃亡在外的時候殺死了晉靈公。於是史官董狐在史書上記錄:“趙盾弒其君”。趙盾感覺很冤枉,明明自己逃亡在外,並不在現場,怎麼會說是他殺了國君呢?

    董狐解釋道“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意思是,你趙盾作為正卿,逃亡的時候沒有出國境,返回朝堂以後也沒有討伐你的堂弟趙穿這個殺君之賊,那麼,國君其實就是死在你趙盾手裡。

    從實際來看,晉靈公是趙穿殺的,但記錄的兇手卻是趙盾,董狐講述的是道理的真實。歷史散文的真實性,可以如此表達。

    情感的真實可以用現當代散文大家楊朔的散文套路來說明。

    楊朔作為現當代散文第二個高峰(第一個是巴金,第三個是餘秋雨),其寫作的套路是在文章最後要安排一箇舊社會的人來與新社會對比,藉此最後發出感嘆,新社會真好。

    這種虛構的情節大量出現,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抒發情感,表達的是情感的真實。

    第二,散文之“散”是文體形式的不受拘束,不是中心思想的散雜。

    一個文體有一個文體的寫作要求,律詩要有格律,賦體要講鋪陳,小說要有情節,而散文的要求就是不受拘束。

    不必考慮對偶、韻律、情節、詞藻等等一切限制條件,隨便去寫,只需表明作者觀點便可以。這就給了散文這一文體極大的自由,所以就有了抒情散文、敘事散文、說理散文、歷史散文等等種類,散文就像一張紙,用什麼樣的筆法來描畫,就會呈現出什麼樣的圖景。

    但是,不論呈現出來的是什麼畫作,要麼摹山,要麼描水,要麼表達山水意境,必須要有一箇中心。

    這個中心就是文章的意義, 如果一篇文章表達的內容分不清主次,那麼就不是散文,而是一種病文,需要剔除其冗餘的部分。

    這個要求就是我們常說的“形散神聚”。

  • 9 # 字遊天下者

    散文的特點早就總結過,簡而言之:形散而神不散。意即:主要指取材廣泛,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神即中心思想。無論取材怎麼散,都必須圍繞中心來寫。

  • 10 # 歲月靜好4506371886383

    隨意,觸動,抒發。我覺得大約如此,不一定轟轟烈烈,也不一定五彩繽紛,一個小小的景物,或一個小小的發現,都可能成為一篇精彩的散文,最重要的是作者一定是在心裡瞬間被感動,是一種心靈上的碰撞,情動之時,以筆為耕,抒放自己內心情感。

  • 11 # 松嫩隱士

    散文是透過作者的所見所聞,包括人物和故事的描寫,來表現作者的思想和聯想,受到的感動和啟發,得出的認識和藉此發表的議論。散文反映的內容很廣,表現的手法也很多,不僅沒有固定的和一成不變的形式,而且內容也不斷地在豐富和發現展,因此它在每個時代又有不同的特點。它的主要特徵是:

    一、選材範圍廣闊。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古今中外的各種人物、事件、自然景色、風土人情,無不可以隨意擷取,或單獨成篇,或引用穿插。它既可以選取具有廣闊社會內容的重大題材,也可選取具有一定意義的生活小事。

    二、結構自由靈活。散文的結構是最靈活、最自由的。散文可以時而寫人,時而抒情,時而狀物,隨意穿插。但散文的結構章法也並非無疆的野馬,毫無目的地任意縱橫。它必須有鮮明的主體思想,也就是既要撒得開,又要收得攏,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三、表現手法多樣化。散文兼有敘事文學作品、抒情文學作品已至議論文的某些基本手法。散文是集一切文體表現手法之大成。各種文體的表現手段,無不被散文的作者所採用。

    所以,散文能迅速地反映現實生活各個領域的新面貌,便於多方面地表現人們的生活。

  • 12 # 野喬342

    散文特點,前人早已概括:形散而神不散。形散可以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各種內容。神不散則要求各種內容必須突出一箇中心思想,服務於文章的主旨。選材不限,神吹鬼侃都可以,但不能離主題這根線。

  • 13 # 獨狐浪雪

    散文的特點是【區別】於其它文體的寫作體裁。

    所謂"散”即形式上可散

    所謂"文"即散之而不亂

    在上基礎上再加以"清”丶“描"、"色"丶"思"

    清者,文章清晰有條不紊

    描者,基於事實上的人丶物丶景丶等的描述,但可用多種手法例比喻擬人誇張對比對偶等

    色者,通篇有個基礎色調,原色基礎上可複色潤筆

    思者,作者對文章有明晰的思想情調

  • 14 # 汐嫿

    散文,隨心些來說就是散步閒暇時想說的話。[呲牙][呲牙]

    如果非要上升至理論高度總結,我想說應具備“本,神,韻,趣,情,美”六點。[偷笑]

    1.本即取材於萬物的本質特徵

    散文的寫作客體是取之不盡的,真可謂是“萬物皆備於我"。首先表現在對有形的物質材料的利用上。它不受材料大小的限制,也不必拘泥於時空,它可以展示紛繁複雜的社會人生;也可以描繪一片樹葉、一朵小花的美意情致。

    2.神即寫千變萬化的心象

    甚至可以不必論虛實,寫幻象、心象;還可以不避重複,同樣的事物,可以一寫再寫。其次表現在對無形的精神材料的利用上。

    3.韻即氣韻特質

    散文形神俱旺,主客體交相輝映,就會呈現出獨特的風采神韻,我們稱之為氣韻。首先表現為盡情張揚主體的個性氣質。散文強調“以我手寫我心”。每一個作者都是一個獨立的主觀世界,這個主觀世界的構成因素是複雜的,個人情緒、氣質、修由於作者的風格、用語習慣、題材選用範圍等因素的決定,使散文表現出一種鮮明的文體神韻。

    4.趣即啟心益智的美質

    無論以記敘為主,抒情為主,還是以議論為主,都是作者對生活,對人生,對社會,對自然的真切感悟,並隨之產生的一種情緒和意念的衝動,當至真至性的情思交匯融合時,常常會進發出智慧的火花,凝聚而成理性的思考。作者往往是將深厚理趣蘊涵於事、景、物等的描述之中,或滲透,或點化,水到渠成,自然成趣。

    5.情即抒發真情

    抒情寫意的散文在內容上強調作者主觀情感的抒發,這類散文的寫作目的就是者走進作者營造的情境中,產生不由自主的感動。一種是直接抒情寫意的。即不依附,或較少依附於寫景敘事,即使依陳是比較虛而不實的,或者是簡略的,而主要是依靠直接抒情方式。一種是間接抒情散文。即指依附手其他表現手段和表現物件的這類散文,依附性抒情散文則是以情韻悠長、蘊涵無窮來感染人的。

    6.美即詞美境美

    多姿多彩的語美,最能給人以直觀美感的,是見情見性的語言。散文的語言是多維度個性化的,又是具有時代感的,因而散文的語言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特徵。本色天然,自由真率。崇尚自然天成者,把洗盡鉛華、本色天然作為一種語言追求。還有一種是標新立異,活躍靈動。或者用新的言語組合方式,造成一種變化多端的靈動意境。

    理論好燒腦啊,還是尊從內心寫散文好。[來看我][來看我]

  • 15 # 雲端韋一

    關於散文的特徵,很難用6個字來概括,如果真要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可用“真實、靈活、情文”來概括。

    下面淺談一些對散文特徵的個人認識。

    一、真實的藝術(基本特徵)

    作個比較:小說、戲劇(包括影視)的真實可以稱之為藝術的真實,而散文的真實則應稱為真實的藝術。

    散文與小說的真實性要求的差別很明顯。小說的真實屬於生活本質的真實。但凡經過高度概括、藝術虛構寫出來的人與事,只要符合生活本質,則可視為真實,生活本質提示愈深,真實性愈強。而散文反對虛構,強調寫實,即對人、事、景、物、情感作真實性敘述描寫。吳伯簫:“說真話,敘事實,寫實物、述實情,這彷彿是散文的傳統,古代散文是這樣,現代散文也是這樣。”這正是以寫實為主的散文和以虛構為主的小說的重要區別。現代散文,有許多是作家對自己的人生片斷和心路歷程的真實描寫。如魯迅《朝花夕拾》、《郁達夫散文集》、朱自清《蹤跡》、周作人《過去的生命》、葉聖陶《腳步集》、巴金《隨想錄》、沈從文《湘西散記》等。其間大多帶有自敘傳的特色,而正是這種寫實的自敘傳特色,給散文增添了真實的藝術魅力。

    散文要真切感人,最忌作假。假人假事,假山假水,假情假義,縱然其詞豔麗,長於巧思,仍不能掩蓋蒼白情感,只能給人以矯揉造作,無病呻吟之感。一句話,散文要在反對作假的前提下,透過“我”來表達真情。比如我寫《故鄉的小河》、《尋找老街》、《一條大江》、《久違的月光》等等。

    我在這些回憶性的散文裡,不是懷念幾代人同擠一室,食不果腹的日子,而是藍天白雲,青山綠水,空氣清新的優美環境,和那種人與之間相濡以沫,互通有無,互不設防的默契。喚起人們對環境的珍惜,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重視。

    特別注意:散文反對虛構,但不排除透過聯想、想象等手法來增強散文的真實的藝術。萬不可把聯想、想象等同於虛構而加以排斥。

    二、筆調靈活(突出特徵)

    表現手法靈活多樣是散文的一個突出的特徵。

    蘇東坡:“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汨汨,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此言道出了散文內容和表現手段的隨意靈活。

    散文與詩歌比較:同樣題材如山川河流,世相百態,散文可以用具體形象展開來寫,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等手法可以集於一體。而詩歌則是高度概括的意象,不可將事物寫得太具體,因為一具象就了無詩意,乏陳意境了。

    散文與小說的比較:散文可將世間每一人、事、景、物作為內容獨立成篇,而小說只能將事、景、物作為背景,用來塑造人物。即使是記敘散文,也只擷取有表現力的片斷來寫,而不必追求情節的完整,人物、事件和環境作典型性加工。比如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只取了朝鮮戰場上的幾個片斷,來重點表現志願軍的英勇無敵。而巴金在同一題材上就寫了小說《團圓》後被改成了電影《英雄兒女》。

    因此可以看出,小說筆調固定,沉穩,散文筆調靈活輕便,自由開放。

    注意:筆調靈活並非是天馬行空,無遮無攔,漫無止境的,應為當行則行,當止則止。

    三、情文並茂(重要特徵)

    情不真則文偽,情不深則文貧,情不酣則文滯,情低俗則文無高格。

    文采可以使情致傳神,卻無法使無情變有情。

    有文采而無情韻不能使人感動,有情而無文采讀之則味同嚼蠟。只有情文並茂,才能產生令人愉悅、動人心絃的魅力。《岳陽樓記》、《醉翁亭記》中以優美的文采傳達出一個遷客騷人的高遠情懷即是一例。

    注意:文采不可理解為狹隘文辭絢麗華美,它既可是文辭華美的,如《滕王閣序》,但也可能是樸實平和,清心自然的,如朱自清的《背影》、魯迅的《社戲》、朱德的《我的母親》等,讀起來樸實無華,自然天成,毫無斧鑿之痕,這也是一種斐然的文采,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散文寫作中的最高境界。毛主席“老三篇”,語言幾乎全是大實話,讀來卻親切自然,哲理性躍然紙上。

    散文當然還有其他特徵,比如形式與內容的特徵,形神兼備的特徵等。但從總體上說,主要還是上面三種。

  • 16 # 番劇小推單

    標準答案是“形散而神不散”,剛好六個字,出自高中的教科書,但是我更願意在這裡聊聊自己的拙見:自由,共情,生活。

    其實“形散而神不散”是我認為非常中肯的答案,但是得出這個答案的角度是從讀者出發的,散文讀起來通篇輕快流暢,看似隨意,其實能感覺到作者一以貫之的情感和觀點,是為神形兼備。

    我們先說自由,既然散文來源於情感,那麼它就不必受到嚴謹格律的限制,不必講究記敘的邏輯,也不必琢磨議論的結構,而是隨心所欲的情感抒發,是將無形無質的熾熱感情化為文字,將自己心中的感動用自己認為最美的方式呈現出來,散文即是自由,是主題上的自由,也是表達模式上的自由。

    舉個例子,周作人先生的名作《喝茶》,著名的散文了,那種閒談的口吻,那種信手拈來的語句,平平凡凡的一碗茶在他筆下摻入了他內心的感情,“在江村小屋裡,靠玻璃窗,烘著白炭火缽,喝清茶,同友人閒話,那是頗愉快的事”閒談一般的口吻,卻展現著作者的審美情操,這便是隻有散文這種全無拘束的文體才能達到的效果。

    再說共情,天下文章大多不是寫給自己的,小說是給別人講故事,議論是給別人講道理,只有散文才是真正把自己的感情寫在紙上供人感受的。散文就是要“百里壯麗河山不入我字行,千般思緒流轉自成我篇章”,要把散文裡的世界都染上自己內心的顏色,再把這顏色映入讀者的眼簾。

    再舉個例子,周作人的哥哥周樹人,魯迅先生向來是以雜談出名的,但是總所周知,他的散文也相當出彩,印象深刻的是《藤野先生》,寫的是自己與先生的往事,但是對祖國孱弱的悲痛,對先生關心他的感謝,對拯救祖國的堅定信念,就從字裡行間湧了出來,讀完全篇,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藤野先生的嚴謹和溫柔,而是那句“學醫救不了中國人。”作者的喜怒哀樂就直接的感染了讀者,這便是散文所獨有的共情能力。

    最後是生活,散文是不宜從大處下筆的,無論文章背後有著多麼大的格局,為了表現細緻的感情線索,從小處著手比較容易寫出優秀的散文,散文的自由來自生活中心靈的自由,散文的共情傳達的是生活中感受的情緒,自己的生活才是散文創作的源泉,不同於可以虛構的小說,也不同於高談闊論的議論,散文只有來自生活才能打動人。

    例子也不需要更多了,周作人先生的茶中蘊含的美,正是他在生活中追求和感受的美,周樹人先生對國家名族未來的思索更是從少年時期就未曾忘記的情懷,我們的生活或許沒有那麼多的大喜大悲,但是路邊一朵可愛的花,天上一朵靈動的雲,哪怕是早餐的豆漿格外的甜,也都是我們可以寫進散文裡的生活。

  • 17 # 五順祥和

    散文讀起來意境優美讓人置身於其中,或畫面旖旎、或山靜林幽、或流水潺潺、或鳥鳴澗溪……隨著筆者的凝練簡潔的詞句思緒跌宕起伏,或豁達開朗、或哀怨婉轉、或激情澎湃奮發向上、或直抒胸臆。

    其特點歸納起來用六個字:形散 ,意凝,詞美。

  • 18 # 石頭剪刀布呀

    散文的特點用六個字概括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謂“形散”是從散文的取材和表現手法來說的。散文取材比較靈活,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手法多種多樣。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為例。

    《背影》選材有∶在家給祖母辦喪,南京送“我”去車站,車上和腳伕講價,向茶房囑託照顧好“我”,到月臺的柵欄外買橘子,近幾年父親身體和性情的變化及對“我”和“我兒子”的掛念等。時間跨度有好多年,空間跨度從徐州到家,到南京,到浦口,再到去北京的車上五六個地方,一件件,一樁樁事情,作者徐徐道來,情真意切。

    表現手法有1.敘事抒情∶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2.直抒胸臆∶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背影》這篇散文的“形散”從這些方面表現出來。

    所謂的“神不散”是指散文的主題思想是集中而明確的。

    還以《背影》為例。它的選材零碎,時間,空間跨度很大,表現手法有幾種,但這些內容一直圍繞著父親對兒子的深情至愛,兒子對父親的感激,懷念這一主題來寫。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始終能感受到父愛如山的心靈撞擊。

    散文是文學寫作的一個體裁,它區別於其它體裁的特徵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 19 # 三軍brave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就是取材廣泛,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裡,古今中外的素材都可引用。“神不散”就是隻能圍繞一箇中心來選取素材,構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所有素材都是為這一個中心才被採用的。

  • 20 # 望仙閣

    用爆文來解析散文再合適不過了。

    但提前宣告,我絕不是針對一切爆文!

    不知試圖以“六字”概括散文的特點或精要,是不是受到那眾所周知的關於“形散而神不散”的影響。這是要考驗是否知道,還是要試圖超越之?

    不過我願就當前的網路爆文贈以新六字——

    潛則遠,爆則短。

    爆文大概算是當前散文的標準了。

    而且爆文豈止是篇篇符合散文之“形散而神不散”的六字真經,爆文們可以說作為一個整體都符合“形散而神不散”的真經。

    所謂形散者,或溫文爾雅,或粗鄙以英,或文采飛揚,或質樸平實,或雍容華貴,或清真素雅,或情思聯翩,或哲嚴理密,或風揚時尚,或古典厚拙,或貼近現實,或引經據典,林林總總,各有千秋。

    而所謂神不散者,則尤其的體現了不散的要旨,竟是霍霍然這麼幾則:或憤中以聚嘯,或妒西以標高,或扒糞以自清,或擁星以耀身,或獵奇以惑眾,除此五風,無有他者。

    但我斷言,短命正是爆文的特點。

    爆文之短在於無事可說。

    其實“形散而神不散”的說法是不錯的。

    但是,問題漸漸出在了對所謂“神”的理解。

    散文要有所謂不散的“神”,詩歌眾所周知的要“言情”、“言志”。但是人們漸漸的忘記了,或者說很多人大概從來沒有意識到,所謂的“神”、“情”、“志”,歸根結底是要說“事”的。中國古人所謂“言之有物”,大概要比所謂的神、情、志要更加通曉明白一些。言之有物者即使文字簡陋也能傳世,言之無物者無論如何華貴也只能過眼煙雲。但就我們的現狀看,所謂言之有“物”,似乎還不如說文以載“事”更加直接明白。

    所謂“事”者,只能是人事,離開人,這世界上就沒有什麼事了,嚴格說就算是有事也是和我們無關的。這樣的事,就既包括了現實世界中可見的事實,這一點是容易理解的;也包括了人們的情感和思想,這一點卻是不容易理解的。

    情感和思想只有成為“事”才能入文,或者說入文的情感和思想只有成為“事”,才能真正成為文章的生命,才能產生可以傳世的真正的好文。這就是我們強調文以載“事”的緣由。

    情感和思想也能成為“事”嗎?一種情感、一種思想,讓你或茶飯不香已是平常,讓你寢食難安也算經常,讓你愁腸百結又如何,還可讓你生死相依,如果是這樣,那麼你的情感和思想就已經成為了事情,也才成為了事情。

    這就是文章中該有的事情。

    否則,文章註定是短命的。

    潛則遠則是因為文中有事。

    文中有事,即令是一種情感也必是“殺過人”的,實則是說要有人的生命的存在。

    以這樣的標準,所謂的爆文中究竟還有多少事情呢?

    那些爆文中,恨中的有幾個是真正的責任使然,妒西的又有幾個是理性的使然,扒糞的揭醜的又有幾個真正體味過罪惡者和醜陋者的人生,獵奇的煽情的又有幾個真正經歷或懂得那種情感的真意?這些實際上一目瞭然,大部分是沒有的。

    那些爆文的緣由,其庸者不過博一眼球或所謂流量,其良者也不過是一時情緒激盪而已。可是憑得一時情緒激盪,即使滔天,就能有得好文章嗎?

    必須承認,爆文中當然是有真正的好文章的,那是一定的,人們都會看得到。但是還有更多的真正的好文章,卻是一股潛流,這實在不僅是因為寫好文章的人無法犧牲自己的真正的生命感受以趨一時之俗,還因為真正的生命要獲得理解是的確需要時間的。

    這就是所謂的“潛則遠,爆則短”。

    寫爆文當然是無罪的。

    必須要說,就一個個人而言,願意寫出爆文,沒有任何可以指責的地方,實際上,很多人羨慕還來不及,那也似乎的確是他們該得的——如果他們可以而且願意如此。

    問題在於,大量以看爆文為榮,為獲得,為真知的人!

    那是真的冤枉不過了!

    這是悲哀的。

    我的宣告

    【上述也是我為文的堅持。

    我是寫不了爆文的,但,若你恰巧看到了此文並且贊同——

    我請您加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給喜歡的人發“我喜歡你”,無論結果如何賭自己不後悔,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