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書法的小吉
-
2 # 北珹小姐姐
這個問題,我有幸拜讀過《米芾書法研究》這本書,在此加上個人理解簡單說說,如果感興趣的話您也可以找原書看看。
米芾童年是以碑學為基礎的,“有李邕筆法”。米芾自述,學習晉書前,他的書作受顏真卿、歐陽詢、褚遂良、沈傳師、段季展影響最深,而這五位都是唐代書法家。
在他二三十歲時拜訪了蘇軾,書作就以魏晉書風為主了,我們至今看到的米芾作品基本上都有很濃重的智永、二王風格,也是因此而生。
根據《中國書法簡史》中的總結,宋代書法家一詞以蔽之:意趣,個性渾然天成,頗有自然之味。
但眾所周知……米芾大器晚成,在六十歲之前書法作品都是“集古字”,如知名的《苕溪詩帖》和《蜀素帖》,風格迥異就是因為他的個人風格還沒有定性,時有王獻之筆法結構在作品中突出。
整體來看,米芾的書法在用筆上是“八面出鋒”,在結構上是“側傾跌宕”,因為幾十年的紮實功底,作品上字字自然志趣,不矯揉造作,神采灑脫。
米芾個人的書論您也可以參考看看,不作詳述,可以當看熱鬧一樣看他罵唐代的大書法家,哈哈哈。
-
3 # 墨騰四海
米芾的書法自成一體,造詣是非常深厚的,對於篆書、隸、楷等許多書體都十分的擅長,在模仿先人筆記的時候甚至能達到以假亂真的境地,所以米芾書法特點也與許多人不同,他的特點可以從不同的方面來分析。
米芾的書法後人也有評價,說他的字是集千家之米,煮一鍋之飯,他自己曾經說自己的書法是集古字,雖然有些人並不以為然,但是也有人對他的字敬佩不已。雖然是集字,但是他已經融入了自己的風格,米芾的個性就是狂發不羈,所以他的書法也十分的好勢。
米芾的書法在宋四家之中排在蘇軾和黃庭堅之後,因為他的書法十分好勢,有點誇張,相對於蘇軾的書法,稍微遜色一點。他的書法整體佈局大氣,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大概姜夔所記的“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也是此意。
要說起米芾的用筆特點,他主要是善於在字的整體上,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形成自然流暢的氣勢、有一種快刀斬亂麻的風格。如果單獨看一個字,在起筆的時候用墨多,筆跡重,隨著筆鋒走勢到中間略略清淡,這個清淡是相對他起筆來說,然後遇到收筆或者轉折的時候,用側鋒迅速變換筆法。
捺筆的變化也很多,下筆的著重點有時在起筆,有時在落筆,有時卻在一筆的中間,對於較長的橫畫還有一波三折。米芾的書法中很多字都有傾斜之像,欲左先右,欲揚先抑,都是為了增加跌宕跳躍的風姿、駿快飛揚的神氣,以幾十年集古字的渾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於天真自然,絕不矯揉造作。
有人說米芾的字既然都有傾斜之勢,會有不穩重的感覺,好像一個人一樣,重心不穩,搖搖晃晃,其實細心點可以發現米芾也注意到了這一點,雖然米字用刷字,字搖曳多姿,欹側多變,但卻從不給人以不穩的感覺,給人的感覺非常的堅固,這個根本原因就在於他的字重心在下盤, 幾乎每一個字重心都很低,這也是他的高明之處。
-
4 # 神韻軒書法
米芾書法字法、章法獨特。變化多端,直抒胸臆,極富個性魅力。
米芾每天臨帖,自雲"一曰不書,便覺思澀″。廣遊名川大山,得山川靈氣。天資學養很高,這些是他成為一代變法出新的大家因素。不同時期,他的行書風格特點不同,現舉例說明:
一,早年三十多歲作品《淡墨秋山詩帖》。紹聖元年(1094年)10月書。紙本,共5行28字,用筆中側並用,結構欹側逞險,爽利而富於變化。章法舒朗空靈,揮灑自如,重技法意識。蘇軾評書:“風檣陣馬,沉著痛快。″
二,米芾41歲作品《苕溪帖》。
運筆灑脫俊逸,有顏體影子。二王筆意。是他中年時期典型作品。
三,米芾後期晚年書法作品《復官帖》。此帖以寫意為主,法隨意變,隨意而為之。
《復官帖》是米芾於1104年所作,尺寸為縱27.1釐米,橫49.9釐米。字形大小錯落,一任自然。章法上豎行左搖右擺,最後五行的字行距較密,和前幾行的寬舒行距形成明顯的疏密對比節奏。字帖中的各種矛盾衝突處理和諧自然。
-
5 # 書法側平格練字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湖北襄陽人,時人號海嶽外史,又號鬻熊後人、火正後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祖籍山西,然遷居湖北襄陽,後曾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米芾書畫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畫獨具風格特點。在書法也頗有造詣,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米芾謂‘草書不入晉人格,徒成下品’,此乃割地為牢,自欺欺人。元章草書之所以未見新意,正在不能突破古人藩籬也”。主要作品有《多景樓詩》《虹縣詩》《研山銘》》《拜中嶽命帖》等。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米芾年十歲,寫碑刻,臨周越、蘇軾字帖,人謂有李邕筆法。宋治平四年(1067年),米芾隨從母親閻氏離鄉來到京都汴梁侍奉英宗高皇后。
31歲: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三月,米芾來黃州訪蘇軾。“米芾、董鉞、綿竹道士楊世昌等來訪雪堂。”這年,米芾潛心魏晉,以晉人書風為指歸,尋訪了不少晉人法帖,連其書齋也取名為“寶晉齋”。今傳王獻之墨跡《中秋帖》,據說就是他的臨本,形神精妙至極。米芾一生轉益多師,在晚年所書《自敘》中也有這樣記載。米芾以書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來自後天的苦練。米芾每天臨池不輟,史料記載:“一日不書,便覺思澀”。米芾能詩文,精鑑別,擅書畫。書法得王獻之筆意,尤工行、草,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山水畫師法董源,然別出新意,多以水墨點染,重意趣不求工細,世稱“米氏雲山”。喜蓄金石古器,尤嗜奇石。著作有《寶晉英光集》《畫史》《書史》《寶晉待訪錄》等。書法風格特點:米芾平生書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書為最大。南宋以來的著名匯帖中,多數刻其法書,流播之廣泛,影響之深遠,在“北宋四大書家”中,實可首屈一指。康有為曾說:“唐言結構,宋尚意趣。”意為宋代書法家講求意趣和個性,而米芾在這方面尤其突出。米芾習書,自稱“集古字”,雖有人以為笑柄,也有讚美說“天姿轅轢未須誇,集古終能自立家”(王文治)。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米氏書法成功的來由。根據米芾自述,在聽從蘇東坡學習晉書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響最深:顏真卿、歐陽詢、褚遂良、沈傳師、段季展。元豐五年(1082年)以後,他開始尋訪晉人法帖,得到了王獻之的《中秋帖》。這先入為主的大令帖(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生性不羈的米芾並不滿足於王獻之的字,早在紹聖年間就喊出了“老厭奴書不換鵝”,“一洗二王惡札”。
37歲:儘管如此,此時的米芾書法並沒有定型,他在元祐三年(1088年)書寫的《苕溪帖》《殷令名頭陀寺碑跋》《蜀素帖》,雖然寫於一個半月之內,風格卻有較大的差異,還沒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門檻。元祐六年(1091年)後,米芾卜居海嶽庵時,又學過羊欣書法。
50歲: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何以為主”時才最後完成了自己風格的確立,大概在五十歲以後。在定型的書法作品,由於米芾過於不羈,一味好“勢”,即使小楷如《向太后輓詞》也是如此。這“勢”固是優點,但同時又成了他的缺陷。“終隨一偏之失”,黃庭堅之評價褒貶分明,應該是比較客觀的、公道的。宋人黃長睿評其書法,“但能行書,正草殊不工”,當時所謂“正”,並無確指,不一定是如今的“正楷”,倘指篆隸,倒也恰當。米芾篆隸,的確不甚工,草書也寫得平平。他後來對唐人的草書持否定態度,又囿於對晉草的見識,成績平平自然在所難免。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的李志敏評價:“米芾謂‘草書不入晉人格,徒成下品’,此乃割地為牢,自欺欺人。元章草書之所以未見新意,正在不能突破古人藩籬也”。米芾對書法的分佈、結構、用筆,有著他獨到的體會。要求“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大概姜夔所記的“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變化中達到統一,把裹與藏、肥與瘦、疏與密、簡與繁等對立因素融合起來,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澤、風神俱全,猶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視整體氣韻,兼顧細節,成竹在胸,書寫過程中隨遇而變,獨出機巧。
米芾的用筆特點,主要是善於在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形成飄逸超邁的氣勢、沉著痛快的風格。字的起筆往往頗重,到中間稍輕,遇到轉折時提筆側鋒直轉而下。捺筆的變化也很多,下筆的著重點有時在起筆,有時在落筆,有時卻在一筆的中間,對於較長的橫畫還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米芾的書法中常有側傾的體勢,欲左先右,欲揚先抑,都是為了增加跌宕跳躍的風姿、駿快飛揚的神氣,以幾十年集古字的渾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於天真自然,絕不矯揉造作。
學米芾者,即使近水樓臺如者也不免有失“艱狂”。宋、元以來,論米芾法書,大概可區分為兩種態度:一種是褒而不貶,推崇甚高;一種是有褒有貶,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第一種態度的,可以蘇軾為代表。強調要在氣質、意趣等方面嚴格分辨二者的區別”(阮璞《蘇軾的文人畫觀論辨》)。他所謂的“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合於天造,厭於人意”等,都是以傳統的造詣、功力、格法標準來要求繪畫的。簡單地說,就是舊的傳統,新的趣味。同是文入畫之祖的米芾卻不屑於這樣的調和,米芾的成功在於透過某種墨戲的態度和母題選擇達到了他認可的文人趣味。米芾意識到改變傳統的繪畫程式和技術標準來達到新的趣味的目的。
米芾初學書法是由唐入手,只不過是米芾在深入地臨學唐人書法之後,對唐代的書法進行反思,發現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等唐人書法受楷書法度的過分約束,書法的“趣”的審美趣味無法體現出來,才開始產生批唐意識。!
-
6 # 蘭瑾軒學藝
作為宋四家之一的米芾(1051-1118),能詩文,善書畫,精鑑賞,集書畫家、書畫理論家、鑑定家、收藏家於一身。凡書畫之學,實踐、尤其是行書用功最深,成就卓越。米帶書法以晉人書風為旨歸,其書體瀟散奔放,又嚴於法度,蘇東坡盛讚其“真、草、隸、篆,如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米芾六歲熟讀詩百首,七歲學書,十歲寫碑,二十一歲步入官場。米芾平生於書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書為最大。他的書法風格大致經過了青年“集古字”到中年“求新求變”至晚年“自成一家”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集古字米芾早年自稱其書風格“集古字”,這一時期大致在1082年之前,也就是32歲之前。雖有人以為笑柄,也有讚美之言,比如王文治曾評其“天姿凌轢未須誇,集古終能自立家”,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米氏書法成功的來由。其自語道:“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經過長時間學習研究,米芾認為最終應該上溯魏晉二王。他在晚年寫《自敘帖》時,敘述自己研習書法的歷程:“餘初學先寫,顏七八歲也,字至大一幅,寫簡不成。見柳慕緊結,乃學柳《金剛經》,久之,知出於歐,乃學歐。久之,如印版排算,乃暮褚而學最久。又慕段及轉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覺段全繹展《蘭亭》,遂並看《法帖》,人晉魏平淡,棄鍾方而師師宜官,《劉寬碑》是也篆便愛《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簡以竹幸行漆,而鼎銘妙古老焉。其書壁以沈傳師為主,小字,大不取也,大不取也。”從這可以看出米芾學古人集古字的心路歷程。他先學唐人,如:顏真卿、柳公權的《金剛經》,歐陽詢、褚遂良、段季展等,之後上溯《蘭亭》及魏晉法帖,隨後隸書師漢代師宜官,篆書追捧秦國《石鼓文》。書壁以沈傳師為主。他學習的順序由近及遠,從離自己近的朝代開始,再上溯高古時期。他書法裡面的很多特殊筆法,譬如他常用的“蟹爪鉤”,就是集自顏真卿的《爭座位帖》。顏真卿偶一用之的筆法,或者無意間流露出來的某一種寫法,到米芾這兒就強化了,突出了。這是他的聰明過人處。
這一時期米芾主要作品有《三吳帖》《法華臺詩帖》《道林詩帖》《砂步詩帖》《致蔡肇二札》《盛制帖》《亂道帖》《吳江舟中詩帖》,最旱的作品還有《觀閻立本一步輩圖》跋。
作品賞析:
《三吳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三吳帖》作於1081年,從用筆方面來看,結體較為緊湊,折筆稜角分明,筆畫直挺有力;從章法方面來看,此帖較為疏朗,行與行之間間距較大,字與字之間相互獨立。由於這一時期米芾在長沙任官,有機會接觸歐陽詢的一些作品,所以此帖具有明顯的歐陽詢行書的影子。
《砂步詩帖》(區域性),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歐陽詢《卜商帖》(區域性)
《砂步詩帖》作於1082年,通篇用淡墨書之,用筆沉著、結體修長而縱逸,結構緊密,瀟灑遒媚,頗具歐陽詢遺韻,兩圖比較來看,相似之處不止一二。
第二階段:求新求變第二階段的時間是在1082年至1100年期間,也就是在他三十二歲到五十歲期間。他在元豐五年(1082)左右聽從蘇軾“書學晉人”的主張,開始尋訪晉人法帖,之後米芾的書法風貌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並逐漸顯現出自己的風格。先是作《方圓庵》,此帖取法晉人,從單字結體和用筆來看,有著濃厚的《集王聖教序》的色彩。自從得到了王獻之的《中秋帖》,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甚至認為右軍不如其子。1086年的作品《張季明帖》和《李太師帖》則具備王獻之的許多特點,同時也充分顯示了米莆自己“八面出鋒”的用筆技巧。與《方圓庵》比較,這兩個帖子無論在結體還是用筆上,開張馳驟都更加劇烈。不過幾年時間,米芾對魏晉書風頗有感悟,不僅僅只是滿足於二王,從李之儀之口:“海嶽仙人不我期……筆下羊欣更出奇”可得米芾是學過羊欣的。之後他將自己幾年摸索而得的體會寫成了最具代表性的兩件作品《苕溪詩帖》和《蜀素帖》。這兩件作品皆作於1088年,期間只有一月只差,但其風格面貌雖有較大的差異,還沒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門檻。《苕溪詩帖》跌宕敬側、雄厚俊朗、強健沉穩;《蜀素帖》則詩體具備、整體平和、墨妙人神,中正舒緩。此階段,米芾還創作出了許多手札作品,如《筐中帖》、《竹前槐後詩帖》、《淡墨秋山詩帖》、《拜中嶽命書》等手札作品。
作品賞析:
《竹前槐後詩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竹前槐後詩帖》,亦稱《致希聲吾英友尺牘》。這件作品筆意靈動,映帶自然,墨色變化豐富,潤而不膩,枯而不幹,所謂“乾裂秋風,潤含春雨”。從章法來看跌宕起伏、錯落有致。疏密對比強烈,節奏感明顯,顯得輕鬆自然。
第三階段:自成一家五十歲之後,米莆的行書走向成熟階段,“八面出鋒”的用筆方法更是開創了時代新風。此時,其行書作品的結字變得更加跌宕敬側;用筆特徵已體現出老成峻拔的“刷字”用筆特點。跌宕敬側的結字法顯得淋漓盡致,快速書寫中自然飛動所生成的“飛白”更顯得灑脫、爽利,勁健。中鋒用筆沉厚有力,筆鋒靈活多變,調換極其靈躍,單字結構時跌宕有致,上下左石互相依託,在險絕中求得整體的平衡。章法因字勢和造型而跌宕穿插,故顯得密緻多姿。完成了自己風格的確立,米芾的個人風格成於“勢”,即使小楷如《向太后輓詞》也躍躍欲試。這“勢”固是優點,但同時又成了他的致命傷,一味好“勢”終隨一偏之失,褒貶分明如黃庭堅者應該是比較客觀的、公道的。這個階段米南宮的代表作品有《紫金研帖》、《珊瑚帖》、《研山銘》、《虹縣詩帖》等。
作品賞析:
《賀鑄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賀鑄帖》通篇有奇崛之勢,用筆多變,無論筆畫粗細、長短、正側、繁簡和諧統一於一體,在統一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統一。從頭至尾一氣呵成,無絲毫懈怠。此帖已經不見集古字的痕跡,已經食古化古、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米芾不同階段風格的代表作品
-
7 # 張博玉書畫
宋代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是魏晉和隋唐書風向元明清過渡的轉折階段,其時代風格是很鮮明的。要說宋朝書法的佼佼者,那米芾就算一個。
他早年採取的是“摹柘”的方法。這種方法在唐代最為風行,目的是原跡化身若干以廣為流佈。唐太宗得到《蘭亭序》後,即命供奉拓書人趙模、韓政道、馮承素、諸葛貞四人分拓數本以賜皇太子、諸王及近臣。總之,米芾透過摹拓,學到了古人的點畫位置和基本技巧,為他日後擷取古人的精神實質、走向自覺的創新鋪平了道路。
米芾第二階段是採取對本臨寫的方法。“臨”有君臨之勢,能夠從高處入眼,把握全域性。“十得六七”,表示他只取其精華,其餘的三四,不是他得不到,而恰恰是覺得必須糾正或捨棄的。這種“意臨”不是“臨其大意”,而是“參以己意”的“意臨”。清宮“三希”之一的王獻之《中秋帖》,其實就是米芾節臨《十二月帖》之本。如將二帖比勘,便能看出米氏不僅因節臨而移行,打亂了原來的章法,而且“中秋”的“秋”字,把王獻之的草書寫法改成行書。另外原帖三行末“如何”二字緊縮而侷促,形同一字,不甚美觀。米芾拉伸放開,使其舒緩,便成為全帖最精彩的片段。從《中秋帖》我們當能領悟他中歲臨寫的旨趣所在。另外還有羲之《大道帖》、獻之《東山帖》、顏氏《湖州帖》等,都可用米芾的特徵一一甄別。
米芾在元祐三年(1088)的一個半月內寫了《苕溪詩》《殷令名頭陀寺碑跋》和《蜀素帖》,三帖風格不甚相近。《苕溪》較近顏,《蜀素》較近褚,這說明元章其時正作多種嘗試而尚未囿於固定模式。《殷令名頭陀寺碑跋》風格不易看清,學羊欣的可能性極大,與跋相彷彿的還有《叔晦帖》。如果猜測不錯,那麼這一類格局較小的小行書持續的時間不長,便為稍見跌宕的書風所代替。因此比米芾小一輩的蔡絛說“時竊小王風味”,“時”表示偶一為之,而南宋的葛立方和范成大只辨出學王獻之了。
米芾經過艱苦的跋涉,終於苦盡甘來。他攀升的高度最高,蓄積的勢能最大,則發出的動能必然最巨。“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他達到這一火候,書法才最後完成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
米芾的“放筆一戲”,不僅倚仗於心態的鬆弛,而且更重要的是倚仗於幾十年練就的一套過硬本領。他不假思索,隨手刷掠,在如飛一樣的運筆速度中完成一系列高難的動作。觀其《珊瑚帖》的愉悅,《研山銘》的閒適,《值雨帖》的煩懣,《戲成詩》的詼諧,這些感情都像熔金走汞,凝固在時而飛動,時而安祥,時而焦躁,時而輕靈……其中《珊瑚帖》可以評為米氏的“墨皇”。你看他此帖的筆意,充滿著收到名畫寶物的狂喜之情。線條流走跌宕,神采飛揚。寫到“珊瑚一枝”,不僅加重增大,而且繼之以畫,媵之以詩。可以想象,米芾是在手舞足蹈不足以一豁心胸的情況下才拈筆揮灑的,這才真正稱得上是“放筆一戲空”。這件是他的銘心傑作,而他的其餘精品依然能夠使人得到完美的享受。
-
8 # 木木派
米芾是北宋著名的書畫家和鑑賞家。書史稱“蘇勝在趣,黃勝在韻,米勝在姿,蔡勝在度”,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為宋四大書法家,其書體瀟灑奔放,又嚴於法度。
他從小聰慧,七八歲時開始學書法,十多歲時就能書碑刻,長大後更是強聞博記,古文詩詞,無所不涉,藝道大進。平生於書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書為最大,多是臨摹許多名家的作品,融會貫通而自成一家。
邢春如主編的《中國書法藝術透析》中介紹說,關於米芾的書法,宋高宗趙構認為:“米芾得能書之名,似無負於海內……,然喜效其法者,不過得外貌,高視闊步,氣韻軒昂,殊未究其中本六朝妙處,醞釀風骨,自然超逸也。昔人謂支遁道人愛馬不韻,支曰:貧道特愛其神駿耳。餘於芾字亦然。”米芾的字妙就妙在“超逸”、“ 神駿”,正像他自已所說的那樣“振迅天真”。據翁方綱的考證,米芾41歲以前的署名是“黻”,此後的是“芾”。根據傳世作品,暫且將署名為“黻”的稱為早年,41歲後至50歲為中年,此後為晚年。《寒光帖》、《盛別帖》書法體態修長,筆法遒媚,行中帶草,筆勢連綿,於圓轉流美中顯現出欹側生資的姿態。《張季明帖》、《李太師帖》等帖,筆精墨妙,沉著痛快,筆鋒縱橫使轉,無不暢意。《張季明帖》豐腴流暢;《李太師帖》寬展肥美。《苕溪詩》和《蜀素帖》是米芾書法中的代表作品,當時他38歲。前者寫在紙上,秀潤勁利,欹側生資,後者寫在絹上,多有渴筆,筆鋒轉側變換間之刷掠之妙,毫髮畢見。元章中年以後,流傳下來的墨跡更多。《非才當劇帖》、《河事帖》、《丞徒帖》書法瘦硬,牽連細筋入骨,書寫筆畫力紙背,欹側縱放,轉換生姿;而《伯充帖》、《拜中嶽命詩》、《淡墨秋山詩》卻是筋豐骨健,轉折肥美,多面出鋒;《逃暑帖》、《歲豐帖》、《穰候出關帖》等又用險得夷,似欹反正,姿態各不相同。
回覆列表
米芾的書法極富天真率意的特性,他的藝術道路又不同於蘇東坡、黃庭堅等人的求意,而是能集古出新,他開闢了宋代尚意書風的另一條道路,對後世有深遠影響。米芾的書法作品,大至詩帖,小至尺牘、題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縱變幻,雄健清新的特點。從現存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跡來看,“刷”這一個字正將米字的神采活脫脫地表現出來,無怪乎蘇東坡說:“米書超逸入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