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理健康工作者王生中
-
2 # 金秀雲
想做什麼,就要先做好自己,才能影響別人,我的父親就是經常幫助別人,替別人著想的人,而我也是這樣跟著學,看見誰有困難就去幫,我家有人和我不一樣,想買啥就買,沒錢借錢買,而我沒錢是絕對不買,不告訴我就買藥,買來治癱丸2380元錢,一吃差點尿床,憋不住尿了,沒辦法我找那個遼寧省的廠家退不給退,這兩千多元錢打水飄了,真把我氣死了,看見這衣服好,就借錢買,我管人借人家知道總買東西,人家不借,就去管兒子要,怎麼管也管不過來。這就要求自己嚴格點。心善是不行的,必須對人要狠點才行。
-
3 # 娜麼陽光
說與做
工作中:在任何一個團隊中,管理者的身體力行都將直接影響到團隊成員的行為,營銷團隊更是這樣,在營銷團隊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別人不看你怎麼說,而看你怎麼做”。如果團隊領導人對所有的團隊成員說:“你們一天至少要講3次計劃,要做24小時跟進”。如果團隊成員發現,說這些話的他們自己都沒有這麼做,他們自然也不會去做,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家庭教育: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其實,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很多時候,孩子的言談舉止反映的正是父母本身的形象。
適應很多場景!
-
4 # 回望屋
這個問題貌似反了吧?
試問你如何做好自己?
以什麼樣的標準做好?
又是透過什麼方式做好?
……
其實我們的成長更多是來自外界!
父母、親人、朋友及任何資訊的載體。
我們生來都帶著很多優點、缺點……
如果你早些發現自己的缺點,說明你已經接近了成功!
成長的過程需要我們要合理性地攝取……
比如:一個乞丐身上也有你沒有的氣節!要看你如何攝取……
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突破、不斷地革故鼎新才能做到最好的自己,而後再去影響他人!
-
5 # 寶兒ai
我比較認同,任何人做人做事先從自己做起,但也不求去影響別人何為資格?要為了有這個資格去影響別人,才去做好自己嗎?不求別人怎麼做,錯也好,對也罷。做好自己該做的,就已足夠。畢竟做好自己看似簡單實則困難就算自己有的事做的不夠好,不夠完美,對於自己在乎的人,做的不對時,也有絕對的資格去指出不對。畢竟人無完人,沒有人是完美無瑕的,總有行錯路的時候,不求盡如人意,但求問心無愧。畢竟千萬個人,千萬張嘴。你做的再好,也總有人持反對意見。只要盡最大的努力,做到自己該做的事,便已足夠
一樣的眼睛,不一樣的視角
一樣的嘴巴,不一樣的解釋
一樣的耳朵,不一樣的聽聞
一樣的心臟,不一樣的頻率
一樣的是人,不一樣的活法
別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別人的身上
你只需做好自己認為對的就足矣
畢竟,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
我們做的再好,亦不能干涉別人的人生
把你放在心上的人,不論你是什麼樣子?你就是你,無關任何。你都有所謂的“資格”去參與探討,發表意見。別妄想影響別人,也別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別人的身上。因為那不是愛,是自私。那不是所謂的對,是實在的錯我們不能去影響任何人的人生,改變任何人的決定,只能說我們可以發表意見,採不採取最終決定權在於他們。 -
6 # 阿布訪談
筆者淺談自己的想法,希望可以對題主有些幫助;
人的根本屬性是社會性。在由社會構成的複雜關係中,做好自己就尤為重要。當你看到別人的時候,要把別人當做一面鏡子,透過別人的態度,返回來看自己做得是否正當,需不需要修改。這與身份地位無關,與心態有關。
亦舒所說: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歸宿。
做好自己有兩個步驟,一是做人,二是學會做人後再學會做事。
做人,首先要明確人生的目標,要知道此生為何而來。
人生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改變自己,而不是改變別人。沒有人能改變你,除非你自己願意改變。
改變的過程是痛苦的,改變的力量是偉大的。
擁有8000萬微博粉絲的“微博女王”姚晨其實還有一個堅持多年的身份——聯合國難民署中國親善大使。
這是姚晨尋求改變而做出的選擇。
從2010年開始,姚晨成為聯合國難民署中國區第一位代言人,連續7年自費探訪世界各地的難民,向公眾傳達難民的聲音,但是經常要面對生命的危險和心理的壓力。
姚晨的選擇或許會有人不解,因為這部分人並沒有體會到改變的力量。
正如她在獲得了“影響世界華人大獎”之後,在微博中寫到:“轉眼間,難民工作已做了近7年。身陷困頓時,前方總會投來一道光,撫慰和指引著前行的方向。”
現在,姚晨的心態愈發成熟,思想愈發深刻,她還強調:“一定是先做一個更好的自己,才有資格去影響別人。”
她始終在尋求改變,尋求突破。
做人,只有明確人生的目標,才會知道此生為何而來。
人性是脆弱的,沒有自律和堅持約束自己,就無法抗拒慾望和誘感,這是事實。
做好自己是一場人生修行。
稻盛和夫說:“在自已的言行中,如果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哪怕只有一點點也要改正。”
回覆列表
#心理有你#人際情感世界#
認同這個觀點,對身邊的人,我們互為鏡子,尤其是身邊關係更密切的親人,像好朋友、子女,因為在影響他人的過程中也會對映到自我,透過對映來更好地覺察和修正自我的認知、思維、情緒情感甚至是行為等。當然更好地自己,這個“好”的度在哪裡?因為在現實中,那些“老好人”內心更容易受傷,所以先做好自己,它沒有最好或許有最適合,適合我們家人、朋友、同事以及我們的社會。歡迎大家繼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