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河南二兩哥

    提到喝酒,不得不說兩句!關於口糧酒的標準每個人的定義不盡相同,有的人認為是招待親朋好友的酒,也有的人認為較低端但實惠的糧食酒,還有人認為是日常生活中所飲用的酒。

    其中我認為日常生活中飲用的酒才是口糧酒的標準。也就是平時能喝的起的,能做到想喝就喝,不會因為喝酒而感到有消費壓力。喝得起和買的起缺一不可,買得起不喝也白搭,喝得起買不起更白搭!

    一般來說,每天的收入能買15-20瓶的酒,就可定義為口糧酒。例如說,每天純收入500元,那麼三五十元的酒便是口糧酒。

    當然,不乏有些人一天收入幾千,每天喝的酒可能只是二三十一瓶的。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居安思危感比較強烈!年齡相對來說偏大,經歷的事比較多,也可以說它們比較低調不顯擺!

    還有些人收入不高,每天喝的酒不孬。這大部分都是比較年輕沒有成家的人辦的事!

    以上便是我所理解的“口糧酒”的標準。

  • 2 # 酒鄉韓胖

    誠邀,大家好,我是客家酒從業者,對於口糧酒,國家相關法規是必須符合的,暫且不談,在此基礎上,作為一個酒行業從業者,也是一個酒友,我認為無非有幾點:

    一、必須是純糧釀造的放心酒,口糧口糧,吃了不健康不放心還扯什麼口糧呢?只有以純糧食釀造為基礎,讓廣大酒友喝著健康放心才是首要;

    二、集中表現為地域性小酒種,包裝粗礦或者基本沒有包裝,比如我們客家地區小作坊乃至家庭作坊釀造的酒品,俗稱【散鬼子】,能夠滿足發燒酒友的日常需求;

    三、價格普遍不高,滿足平民化消費需求,送禮和商務接待主要講究檔次和攀比,所以看重品牌及包裝,當然價位也就貴了;口糧酒注重的是口感食用,不甚注重品牌和包裝,相對應的價位也是比較低的。

    四、未來比較有潛力。中國酒文化傳承幾千年,靠的從來不是品牌和攀比,而是一代代資深酒友的日常需求,並且由此而衍生出來的酒文化,從業近十年,我們在奮進的道路上也走了不少坎坷,從一開始的模仿借鑑到最後迴歸本真,從一開始的從檔次到最後迴歸平民化道路,我們發現真正能夠啟用酒行業活力的正是口糧酒,正如老乾媽品牌一樣,多注重平民消費,不斷提升服務,一樣可以取得成功。

  • 3 # 秋風252860654

    1、純粹用糧食、酒麴釀造,不新增食品新增劑的糧食酒。

    2、採用了加熱煮沸等方法去雜,有害醛類、有害醇類含量在國家標準要求範圍之內的糧食酒。

  • 4 # 餘糧酒坊

    從一個消費者的角度看,純糧食發酵,出酒後不新增任何化學物質,就是所謂的香精之類。從一個釀酒行業的從業者來說,合格的糧食及用水,合適的工藝,大米半固態工藝,其它糧食固態發酵工藝,根據顧客群用大麴工藝還是小曲工藝再者雙曲工藝。恪守本分及行業操守,堅持不勾調不勾兌,只賣原漿。

  • 5 # 一圈是個O

    我真的想有一個十分滿義的儀器,不貴但好使,凡假冒偽劣的酒經它一測,立現原形,發出刺耳的尖叫,嚇別人一跳,也嚇自已一愣……,但要三天一升級啊,否則,在金錢和效率面前,失效……

  • 6 # 秉勤持儉

    作為普通百姓的口糧酒,首先是價格適中,貼近群眾的收入水平,讓群眾買的起,喝的起,其次必須是純粹的糧食釀造工藝,儘量降低酒精對人體的危害程度,又滿足了部分愛酒人士的需求。如果再有更多的要求也不太現實,畢竟價格在那裡制約著呢。

  • 7 # 朝花夕拾靜夜思

    我認為的口糧酒就是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可以或是經常可以喝的起。如果只是朋友親人輪流坐莊經常喝的也可以當成口糧酒。這個裡面主要判斷點就是價格,必須是個人能承擔的,不然怎麼做口糧?所以按價格和個人收入的不同,口糧酒的定義範圍也就會出現不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形容一個人顯赫要用大紅大紫?這個“大紅大紫”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