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哈尼德德

    人是感情動物,需要獲得周圍的認可與支援作為自己的動力。

    從幼兒園開始,我們都被教育做一個好孩子,否則老師就不喜歡了。每個孩子都希望獲得一張張的獎狀來肯定自己,否則意識裡就會有低人一等的自卑感。作為家長,也都希望在跟別人聊天的時候,聽到別人嘴裡說出“您的孩子真優秀,學習真好”等等誇獎的詞語。需要別人的認可可以說貫穿我們的一生。

    得到別人的認可是好事,說明我們在某一方面確實非常優秀,值得自己為之自豪。但別人的認可有時並不是我們生活中必須的東西,至少我們沒必要獲得所有人的認可。當我們把別人的認可當作生活的必需品,我們的生活已經誤入歧途。

    哥白尼提出了日心學說,這個在今天看來無比進步的觀點,不僅沒有得到別人的認可,反而成為當時攻擊的物件;韓信沒有得到周圍人的認可,確成為流傳清史的名將;仲永從小被人稱頌,長大缺泯然眾人。

    人生終究是每個人自己的人生,別人的認可不是我們生存下去的氧氣,誰都沒有必要因為別人的評價否定自己。偶爾出現的學生採取極端措施的例子,往往都是由於過於看重別人的評價導致的。父母因為自己的孩子不被別人認可感到沒有面子,孩子因為不被家長認可感到灰心失望,當問題激化時,孩子內心感到絕望,開始自暴自棄甚至覺得人生沒有意義而做出過激行為。

    人生百態,各有不同。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別人的經驗可以借鑑,但不能照搬。誰的觀點都未必一定正確,人生不是考試,沒有統一的固定答案。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沒有必要去按照別人的說法去生活。即便我們眼中最成功的人士也不是萬事皆懂。如果讓馬雲指導一個人如何打籃球,讓姚明教導別人如何寫作,想必沒有多少人會當回事。

    我們周圍很多百事通式的人物,他們雖然人生未必成功,但“懂得的道理”非常之多,還喜歡指導別人。這種人的各種看法或觀點給我們帶來的影響甚至遠比公眾人物還要巨大。這時候,需要我們保持自己頭腦的清醒,明白那些可以聽,哪些可以忽略。而不是一概“虛心”的接收。

    畢竟,每個人的生活理念都不一樣,沒有必要讓所有人都按照一種方式和標準去生活。即便是變成磚,也應該有不同的規格和型號。

    人生不需要獲得所有人的認可,也不必為有人不認可以而感到沮喪,善良睿智的人認可我們,我們可以感到欣喜;不認可我們,我們也無需緊張,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哪裡做的不對就好;如果人品卑劣的人認可我們,我們應當感到惶恐,反思自己是不是與卑劣的人有什麼共同的特質;如果卑劣的人不認可我們,我們應當感到高興,說明我們與他們不是一路的人。別人的認可是我們的一種動力,別人的不認可值得我們反思,但,僅此而已。

    人生如何度過是自己的選擇,無需參考別人的答案,只要自己覺得值得,又不損害別人的利益就無可厚非。

  • 2 # 十三哥喂

    不知道這種理論是怎麼來的。書本身只是一種載體,內容多種多樣,是當小說來看,還是當課本來看?定義很模糊。

    但是影視的概念就比較清晰了,如果做個推論,問題中的書應該屬於小說吧。

    不可否認,無論是小說還是影視,多少是能給人一些啟迪和安慰的,畢竟這些文學體裁根本還是寫“人”的。無論悲劇還是喜劇,總得得到一些人的認同感。但是把文學作品或者影視當做一種“燈塔”就過於誇大小說和影視的作用了,有時候這些東西只是消遣,他們什麼也做不了。

    而一個人的成熟與否,在不同的道德觀念下,也有不同的解釋。比如您上班沒多久,卻給領導提意見,會有好心人告訴你:要成熟一點。

    但總的來說一個人的成熟,一般是指的心智上的成熟,因為身體上的成熟自有界定,無序過多研究。個人以為,一個人心智上的成熟關鍵還看這個人有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若是隻做一個人雲亦云的傳聲筒,哪怕七老八十了,也還是個心智不成熟的人。

  • 3 # 雲離天

    許多人所謂的成熟,不過是被習俗磨去了稜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消亡。

    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

    哥白尼提出了日心學說,這個在今天看來無比進步的觀點,不僅沒有得到別人的認可,反而成為當時攻擊的物件;韓信沒有得到周圍人的認可,確成為流傳清史的名將;仲永從小被人稱頌,長大缺泯然眾人。

    人生終究是每個人自己的人生,別人的認可不是我們生存下去的氧氣,誰都沒有必要因為別人的評價否定自己。偶爾出現的學生採取極端措施的例子,往往都是由於過於看重別人的評價導致的。父母因為自己的孩子不被別人認可感到沒有面子,孩子因為不被家長認可感到灰心失望,當問題激化時,孩子內心感到絕望,開始自暴自棄甚至覺得人生沒有意義而做出過激行為。

    不需要什麼事都要得到別人的認同,也不用太在意別人的眼光.因為你人生道路上遇到的風景不是任何人都能看見,做真實的自己你就是獨一無二的!

  • 4 # 幸福常常來敲門

    人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學會觀察是最主要的。在觀察過程中,要學會分析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學會了,你就成熟了。

  • 5 # 欣欣小可愛呀

    較認同~

    看書或影視的時候我們通常都是站在上帝視角的,對其會有清醒的認知和判斷,真正成熟的人是需要具備這樣的特質的。

  • 6 # 詩情花語話人生

    這個觀點我也很認同

    人性的致命弱點就是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還記得著名影星阮玲玉,就是因為不堪世人的流言蜚語,最後選擇了放棄自己的寶貴生命,而香消玉損。臨別時的最後遺言寫到,“人言可畏。”

    我們只要做好自己,無愧於心。“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畢竟現在是言論自由嘛。

  • 7 # 電影密探Mr

    上面這個觀點,我認同

    我們不能獨立存在

    當書或影視來看

    當書或影視來看,說的就是一種客觀的態度,因為我們不太可能看到書裡、影視裡有一些和我們不太一樣的觀點時而生氣,同樣的別人的評論和眼光,尤其在和我們的不一樣時,我們要和看一本書、一部影視作品一樣,從當中借鑑、反省,來提升自己的水平,獲得高於現在的認知

    真正成熟不止如此

    想要真正成熟,根本上要做事情,因為做事情能讓人快速的成長,在做的過程中反省自己,比不做事情在單位時間內的想法密集得很,比如一個人慣性地每天上班、下班、睡覺,缺少對在做的事情的追求,那就不會想太多東西,成長速度慢一些,另一個處於創業狀態,每天要解決繁雜的問題,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改進自己,成長的速度可能比前一個人要快一點,當然,這僅舉了一下例子,不一定非要創業,但要對做的事投入,真正的成熟、成長可能要快一點,從書本、影視、別人評論和眼光取得反饋,只算讓自己成長、成熟的一種方法、途經而已

  • 8 # 被馴服的小麥

    成熟的標準永遠是能不能承擔責任,這不是他人所能決定的。

    成年人的生活是艱辛的,因為他們身上承擔了太多的擔子,父母、伴侶、孩子甚至於鄰里都是他們的擔子,但是他們並沒有退縮,而是勇敢的接過了這些擔子,所以他們是成熟的。

    成年人的不苟言笑是真的經歷的太多,他們害怕每一秒的停歇。

    很多人說,一個成年人的身後有一大家子人,這句話固然沒錯,但是成年人更像是一個孤獨症患者,他們擋住了風霜,但是卻不捨得對身後的人說一句:我累了。這才是成熟。

    沒有人會不在意別人的評論

    只有他還是人,他逃脫不了的就是人性,沒有一個人會真正不在乎他人的評論,聖人尚且吾日三省吾身,被別人評論並不是壞處,它能讓你看清很多事情,與其說是把它當做是書籍和影視,不如說是自己去做書摘,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才是正確對待的方式。

    但是遇到噴子就不必了,打他。

  • 9 # 都市小生追熱劇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經歷不同,表現也不一樣。但處於社會上,從外界輸入不同的資訊,可以快速的幫助自己成長,例如別人的評論和眼光。這些也代表著每個人的人生經驗與社會經歷,但是要看自己的短處,學習別人的長處,在以後的實際生活中慢慢去改變自己,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成就更好地自己。

    生活中做一個自律的人,避免無用社交,利用空餘時間去學習知識、鍛鍊身體,堅持下去,你就會發現自己的內心已經在慢慢強大起來,做事情充滿自信,遊刃有餘。

    總的來說:要想真正成熟起來就是去做自己害怕的事情,從中獲取經驗,感受人生百態(這也是我做影片的方向),在風浪中吹打,就一定會有很多感悟。

  • 10 # 軒弟高畫質

    一、什麼是成熟?

    關於“成熟”的理解,腦子裡第一時間蹦出來的就是“覺悟”,對事態敏銳的洞察能力,對人生篤定的無畏能力和對生活坦然的自若能力。

    這種感覺就像電視劇中男一號的瀟灑出場,磁場全開,很具派頭,無一例外,這樣的人在劇本中都屬於成功人設的一類,是讓作為旁觀者的我們仰慕又傾心。

    二、如何去判定成熟

    成熟就是考核一個人在遭遇疑惑、困難、挫折時所做出的選擇和決定,就好像內心有一種力量的支援。

    事實上,我只是膚淺的看到成熟帶給個人外在的這種光環,就好像那些已經獲得的權力、金錢、名聲、地位……這些看起來讓你活的風光的外在,但唯有內在的力量才能使你活得有意義。

    那,怎樣是有意義?

    1、生命的覺醒

    我們在社會中的一舉一動,都是為了獲取財富、權力、地位、名聲等等而奮鬥,久而久之,往往把這些東西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了,甚至當成了人生主要的乃至唯一的目標,為之耗盡了全部精力。

    但我們要警惕,不可本末倒置

    我們可以去追求這些種種外在的快樂,可是,倘若這種追求損害了這些單純的快樂,就變得可疑,失去了意義!

  • 11 # 安普瑞斯

    想真正成熟?這個火候比較難把握,一個人成熟與否,如果是在於旁觀者的評價,那麼旁觀者是不是成熟還值得商榷,他們的評價能夠為成熟背書嗎?如果是在於自我的認識和評價,那麼自我的成熟往往判斷身體的成熟比思想的成熟要容易的多。所以說,對於一個相對的概念卻用一種絕對的標準來評判,我想不會得到最好的答案。

    認同嗎?結合上面的兩段話,應該不會再問答案了吧,沉默也一樣意味著你變“成熟”了!

  • 12 # 安陽喬兒

    我不認同這個問題的定義。

    因為問題中提到成熟一詞,對於人本身就沒有合理的標準,如果把成熟來形容一顆種子,那就簡單多了;後半句明顯帶有不成熟的詞語“必須”,以及把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眼光當書或者影視來看,更明顯的表達出,提問者很在意別人的評價和眼光,更貶低書和影視給這個世界帶來的影響力,認為書和影視就是打發時間的兒戲。

    成熟這個詞的定義是長大,成長,泛指生物體發育到完備的階段,或事物或行為發展到完善的程度。通俗一點就是隨著自己長大,自己的閱歷、經驗、認知到達一定的水平,得到自己的認可,或者別人的認同,涉及到人際交往、責任承擔等。

    按照我的成熟標準,自己生活的開心快樂就可以了,人活在這個社會的大家庭中,最重要的就是每天開開心心。別人的評價和眼光不管是好是壞,都是對自己的一種肯定,平時多反思,揚長避短,只有這樣自己才能更成熟。

    其實說一個人成熟不成熟的標準是按照年齡階段、經歷階段,作為一個參考標準,只有自己經歷過才知道如何成長,隨著年齡的增長,成熟的定義也在不斷改變。

  • 13 # 小白貓影視

    對於我個人來說,我不認同這個問題的定義。

    一個真正成熟的人,從不在意別人的評價。哲學家叔本華曾說過: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活在別人的評價中,希望從別人口中說出,你是優秀的,是無可替代的。而一個真正成熟的成年人,不在意別人評價。他們願意花精力取悅自己,按自己的節奏,過好自己的人生。

  • 14 # 綠筍芽剪影

    我認為成熟穩重和閱歷胸襟有關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做不到完美無缺,甚至每個人身上都具有兩面性;一面是積極向上優點,一面是需要修改錯誤的缺點。人的性格本身就是性格矛盾體,總會看到別人的不足指責別人的缺點,卻很少正面面對自己的不足與缺點。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的大家庭裡,就要變得豁達富有正能量。

    1、積極樂觀端正自己的生活態度。

    做人要積極樂觀努力向上,熱愛生活對未來充滿信心;這樣既體現了自己對社會、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也能鍛鍊在承受困難和挫折時打好心理基礎。另外豐富多彩的生活,要始終保持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不能因為遇到挫折或者困難,就要產生消極悲觀畏難退縮的心態,更不能頹廢墮落、自暴自棄,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要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遇事要樂觀,做人要心胸豁達,在生活中不斷地調整心態,最佳化性格,做一個熱愛生命,樂觀向上的人。

    2、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每個人都生活在不同的壞境,同時也接受著不同的教育,很多時候我們做人和處事,都有不同的方式,往往每一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一套生活模式;所以自己選擇自己適合的道路走下去就可以了,沒必要去在意別人的看法。只要自己定好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堅持自己該堅持的,放棄那些不好的,一切都將會過去。

    3、學會懂得尊重別人的看法與意見

    4、適當地吸取一些精華未必是一件壞事

    對於他人的評論和眼光,我們不要表現出心浮氣躁,更多的要學會平常心對待。先聽聽別人怎麼講的,然後再去冷靜思考;是否別人的評價對自己有用。還可以從中吸取一些好的精華,看一下別人遇到困難時是怎麼解決和對待的,是不是值得我們學習。要學會養成多讀書的習慣,勇於與他人溝通和交流,遇到問題要勇於去面對,也是一種磨練一種挑戰。

  • 15 # 每日播劇

    哲學家叔本華曾說過: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活在別人的評價中,希望從別人口中說出,你是優秀的,是無可替代的。

    而一個真正成熟的成年人,不在意別人評價。

    他們願意花精力取悅自己,按自己的節奏,過好自己的人生。

    不成熟的人,活在別人的評價中

    《願你擁有被愛照亮的生命》書中分享:假如你是一顆樹,別人對你的態度就是一陣又一陣的風。

    如果你很在意別人的意見,那意味著,隨便一陣風,都會把你劇烈搖動,甚至將你吹倒。

    深以為然。

    我就是那棵樹,被風隨意搖擺的人。

    有時,僅僅是微風就被吹的顛三倒四,不知所措。

    有一次開會,我發表準備已久的方案,講的時候自信滿滿。

    講完後看到一個同事不屑的眼神,一個同事默默無語,還有另外兩個同事竊竊私語。

    我內心像千萬匹馬奔騰而過一樣慌亂,迅速回憶剛剛說錯話了?得罪了誰?

    接下來再說話語無倫次,像霜打的茄子蔫啦。

    不過,領導卻回覆:你這方案做的不錯、用心、思路清晰。接下來把具體細則細化一下,開始執行吧。

    我心中樂開了花,得到領導認可立馬來了精神。

    雖然內心變化多端,但依然開心,因為被認可。

    對於我來說,別人的肯定、認可,是我前進的動力。

    這是心智不成熟的心理,靠別人評價過日子,但凡不被肯定,就全盤否定自己。

    當被認可時,自我價值感很高;不被認可時,自我價值感很低,低到塵埃裡。

    而熊培雲說:人——這脆弱的會思想的蘆葦,更應該像大海一樣堅定,不要因為陸地上人多而否定自己的汪洋海水……

    成熟的人,懂得要什麼

    本仁·約翰曾說:假如我的生命不結果子,誰讚賞我都不重要;假如我的生命多結果子,誰批評我也不重要。

    生命中更重要的是,我想要什麼?而不是外界的反饋是怎樣。

    最近呂秀才上了熱搜,因為在《聲臨其境》中的表現。

    他配了《亨利五世》,號稱是莎士比亞最難的一段男性獨白。

    全程英文脫稿,語氣慷慨激昂。結束後全場掌聲雷動。

    這是他刻苦鑽研多年的成果。

    而呂秀才這次上熱搜,離上次被大眾所熟知剛好有13年。

    有人在知乎上問:《武林外傳》都紅了,愈恩泰為什麼沒紅?

    愈恩泰就是呂秀才,因為他沒有趁熱打鐵繼續演戲,而是選擇去讀書。

    2005年參演《武林外傳》走紅之後,有很多導演慕名而來。

    但他沒有繼續演戲,而是在最紅的時候選擇讀書。

    2006年他選擇攻讀中央戲劇學院的博士學位。

    有網友算過一筆賬,因讀書拒絕演戲的四年,至少損失幾千萬,還推掉大熱熒屏的《闖關東》。

    真可惜,“呂秀才”就這樣過氣了。

    他說:“戲可以演一輩子,但是讀書最好的時候就是現在。”

    雖然演繹之路不紅,但他在學術上是真“紅”,獲得牛津大學全額獎學金。

    對學術的嚴謹態度,獲得英國師生敬重。

    紅與不紅,都是別人的標籤,他只遵循自己內心想要的,而不是大眾眼中期待的樣子。

    在無人欣賞的情況下,按照自己的節奏做事,取悅自己,而不是他人的評價,這才是成熟的成年人。

    他讓別人看到成功的方式不只一種。

    所以,不需要為了取悅別人,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更不需要在他的評價裡,找尋自己的存在感。

    成熟的人,懂得堅持做自己

    在《不要用愛控制我》書中講,愛控制別人的人有很奇怪的邏輯:我知道你是誰,而你不知道你是誰。

    久而久之,會形成這樣的邏輯:我不知道我是誰,我要透過別人對我的評價來認識自己。

    所以,我們拼命去尋找好的評價,被認可的眼神,以此來判斷我們是什麼樣的人。

    導演胡玫曾問過張譯,你多大了?張譯答,27歲。

    胡玫看了張譯一眼,說了一句:“你記著,男演員28歲再不出來,您就洗洗睡吧。”

    因此,張譯很是焦慮,他說自己在文工團待了十年,馬上就28歲了。

    領導也說:小夥子,你轉行吧,你演戲等於找死。

    得不到領導的肯定,離28歲越來越近,難道真的要放棄嗎?不被認可是成長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還好,張譯在質疑聲中沒有放棄自己,沒把他人的評價、標準當回事。

    自己拼盡全力找機會演戲,花時間把該做的做到最好,花時間打磨自己演技。

    有一次,張譯毛遂自薦,足足寫了三千字的自薦信給導演康紅雷。

    最終拿下《士兵突擊》中的史今一角這一角色。

    慢慢才有後面一點點的成就,雖沒說紅的發紫,但比起之前已經好很多。

    成熟的人,懂得在無人鼓掌和肯定的時候,給自己一個鼓勵,一些安慰,一份自信,堅定的走下去,堅持做自己。

    楊絳在《一百歲感言》中說: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唯有自己肯定自己,世界才會肯定你!

    成熟的人,懂得取悅自己

    從網上看到這樣一段故事:

    一位詩人,他寫了不少的詩,也有了一定的名氣。

    可是,他還有相當一部分詩沒有發表出來,也無人欣賞。

    為此,詩人很苦惱。

    希望禪師能幫他解疑答惑。

    禪師問他:有一種植物叫夜來香,夜來香為什麼不在白天開花,而在夜晚開花呢?

    詩人搖了搖頭。

    禪師笑著說:“夜晚開花,並無人注意,它開花,只為了取悅自己!”

    詩人吃了一驚:“取悅自己? ”

    白天開放的花,是為了引人注目,得到他人的讚賞。

    而這夜來香,在無人欣賞的情況下,依然開放自己,芳香自己,它只是為了讓自己快樂。

    許多人,總是把自己快樂的鑰匙交給別人。

    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給別人看,讓別人來讚賞,彷彿只有這樣才能快樂起來。

    其實,許多時候,我們應該為自己做事。

    李笑來在《把時間當作朋友》一書中寫道:

    如果你是出色的,不需要你去證明你是出色的,別人自然會看到;

    如果你是平庸的,不需要證明你是平庸的,別人還是同樣會看到。

    所以,我們不需要活在別人的評價中。

    我們需要的只是花時間取悅自己,堅定地做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

  • 16 # 章曉陽

    我遇到過這個年紀我認為不太成熟的人,為什麼說不成熟。他們會因為領導的某句話,某個表情而影響到他的整個生活喜樂,甚至一個勾心鬥角的辦公室氛圍會讓他喘不上氣來。我覺得一個經歷過7,8年職場的人來講,對於很多事情的的認知不應該只存在於眼前,應該對事情的發展有一定的判斷,並且對事情的本質有一定的探索,面對其他人活著不重要的人,不會因為他們的喜怒而影響自己。

    舉個例子,一個30歲的人,第一次擔任一個專案的負責人,上面有更高級別的公司領導帶頭,而這個領導有被害妄想症,總覺得誰都會在他背後捅他一刀,然後會強制限制這個負責人的社交,甚至包括他的行為。這個負責人因為這個領導和工作環境而變得小心翼翼,每天上班如履薄冰,他深怕自己會因為這些負面的條件承擔一些不該有的責任,後來他申請了退出專案負責人,選擇了逃避。

    如果是一個成熟的人會怎麼辦呢?有一些年閱歷的人,應該是能看到本質的人,專案的工作環境,合作氛圍不好,可能會造成困難甚至會承擔責任,這不是什麼大問題,有人知道這個專案的情況,幹好幹賴你幹就行,人家就想要個專案過程,隨著專案的結束,一切的責任矛盾也隨之煙消雲散(不包括重大事故,這裡只是說通常情況),但是這個第一次做負責人的人來說,他卻應該是最大贏家,因為沒人去看這個專案如何,最後只有人知道,這個人步入了負責人行列,是負責人級別的人了,但是退出去就是另外一層意義了,這個人第一次成為負責人失敗,後面再用可得考慮考慮。

    還有一種點,這個人的上級領導對他產生了一種發自內心畏懼恐懼,為什麼要這樣,這個時代人人平等,會幹就幹,不會幹讓會的人幹,幹不好重幹,大不了不幹,多大點事,為什麼要懼怕到人家的一舉一動都猶如晴天驚雷。成熟的人會把那些負面的人當成笑話看,你讓我幹啥我幹,工作不相干的不搭理你,做人要有骨氣,做工作也要硬氣。反正不硬氣都嚇得倒退,為什麼不硬氣一次。

    成熟的人不畏懼什麼,或者是有選擇的緊張,但是對於那些不足為道的人和事,坦然面對,當成電影當成書當成笑話足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孩子氪金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