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下金鑰匙
-
2 # 伊nana
這是兩碼事。本身生而不教這才是父母最大的錯。自己哪怕事業上不成功,生活上不富裕。最起碼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有基本道德的富有善心的人。良好的素養不敢保證孩子能大富大貴,有多大成就,但最起碼能夠被生活,被他人所善待。
-
3 # 樂寫溡光ps
1、教育孩子當然是為了孩子以後更好的發展,管教不是最終目的!
2、沒有誰天生會做父母,所以我們要學習,教育的同時和孩子一起成長!
家庭教育絕對是門大學問1、教育是為了塑造大寫的人
對孩子來說,家庭是他初步感受愛和價值感的地方,說管教不合適,其實想想,只管你能管到他幾歲呢?
倒不如換個說法,我們是孩子的導遊,在孩子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的時候我們用自己知道的方式帶他們認識世界!
教育=教+育
教知識很重要,但育人格更重要!這些年說的素質教育就是為了孩子的全面發展,身心健康而考慮的!
那麼我們要教孩子什麼呢?
教孩子能夠自己很好的生活,如:生活必要技能,處事方法,遇到問題的解決手段、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鍛鍊身體的技巧、溝通的手段……
那我們育孩子什麼呢?
育孩子的品德,讓他感悟世界的美好,生命的可貴、尊重的感受、自然的敬畏、對弱者的保護,對強者的嚮往、自謙、自尊、成長,精神層面的東西!
2、教育孩子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什麼是成長?
它可以是知識的成長、心性的成長、身高的成長、新的感悟……
成長就是你要不斷地更新自己,身提上的、精神上的、物質上的……
很多家長自我成長止步不前,在27、8歲時生了孩子後,不學習只是用已有的經驗去教導孩子,不會也不管,但是止步不前的你,怎麼讓孩子去獲得新的“長”?
就像導遊一樣,她背了10個地方的導遊詞,帶著遊客只能遊客只能轉這十個地方,但遊客需要50個、100個的需求量,所以需要不停地學習,更新,問孩子的需求!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教育中關鍵的一環,沒有誰生來就會做父母,但我們可以學習!
幾塊錢的電子書我們可以買來看,不要錢的文章可以讀,身邊朋友可以問,學習永遠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別說自己不會,不懂!
我們最厲害的就是學習能力了!
-
4 # 以馬內利yly
最近我一直在糾結這個問題:教育是為了更好地管教孩子,還是為了孩子以後的發展!
跟朋友約好帶孩子一起出去玩,兩個孩子見面很開心,一見面就打得熱火,我和朋友也在一旁聊天,氣氛十分和諧,突然,朋友想換個地方玩,她叫了一聲:寶寶去那邊玩,孩子立即停下手裡的,跟著媽媽走了,而我的孩子似乎還意猶未盡,他還想玩,所以,我叫他走的時候,他堅持又玩了一會才走,然後我就留意朋孩子的表現:他不是一個乖孩子,很淘氣,但是媽媽說什麼他都聽,忽然覺得這樣的孩子其實挺好的,媽媽沒有白疼你!心裡有些羨慕、有些嫉妒、還有些難過,擔心我的孩子長大以後會不會不聽話,會不會成為白眼狼,然後就去問孩子:寶貝,你愛不愛媽媽?孩子說:愛媽媽!我說:如果媽媽有一天老了,滿臉皺紋,一點都不好看,你還愛媽媽嗎?孩子不假思索的說:愛!我會把媽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接下來想問的話止住了,有孩子這樣的心,知足了。
小姑子是個有本事的人,混得很好,有錢有地位,她帶著孩子來這裡度假,兩個孩子見面親的不得了,玩得很開心,有一天,要出去辦事,我決定帶上倆孩子,而小姑子的孩子卻說:我不去,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媽媽說不讓我去。然後我又留心孩子的表現,孩子很淘氣,但是很聽媽媽的話,不管媽媽說的什麼話,他都聽,不帶任何條件。再想想我的孩子:經常會跟我討價還價,許多時候我還說不過他。
我的另外一個朋友也是,孩子叫浩浩,在浩浩小的時候,她為了讓浩浩聽媽媽的話,有一次差點把浩浩牙齒都快打掉了,他的孩子也確實很聽話,有一次來我們家玩,我們孩子不好好吃飯,我給孩子講道理,浩浩跑過來跟我們孩子說:弟弟,好好吃飯吧,我媽媽給我喝的中藥可苦了,我都喝了,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那是媽媽讓我喝的。
講到這裡,大家明白了嗎?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到底是應該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還是要聽媽媽的話?真的很糾結?我也想真的大家都是這麼做的?我錯了嗎?
-
5 # 李叔叔育兒
你好!
教育孩子首先我們做父母的,要提高自身素質,這是做父母之前就應該考慮到的,家長最終還是為了孩子的發展去考慮的,但是教育的過程是很漫長且不易的!這就需要好好的去管教孩子,遇到問題不怕,去想辦法解決,人的一生就是不斷遇到問題再解決問題的,這也是成長的因素!
可以說教育孩子為了管教也是為了發展,不好好管教談何發展啊
所以家長學好管教,才能促進發展,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
6 # 生活洞察力
管教孩子是為了以後更好的發展,但管教之中不能抹殺孩子的創造力及發揮想象的能力,父母能做的就是引導孩子向正確的方向發展,而不是放縱的任由其胡作非為。
當今社會誘惑孩子的東西很多,同時競爭壓力也很大,如何培養一個能立足於未來社會的新型人才,重點就在於父母如何引導。
首先來說說學習能力,這種能力不是成績的高低,而是專注度、方法及技巧的總和,培養孩子這種能力要從實踐之中透過模仿和不斷的練習獲得,但有些家長不讓孩子幹這個,不讓孩子幹那個,什麼都不讓孩子幹,經驗從哪裡來?想象從哪裡來?創造力從哪裡來?早早抹殺了孩子的發揮能力,那以後他能幹什麼?
只有放手孩子,(這裡的放手不是放縱)讓他幹自己想幹的,才能鍛鍊這種能力,一旦孩子掌握這種能力,首先解脫的就是父母,孩子不但可以自行解決問題,還能幫助別人解決問題,有獨立的思維,孩子自然就會獨立起來。
-
7 # 百花香萬里
教育孩子絕對不是為了父母,終極目標是讓孩子成為他應該成為的樣子,他不是父母用來炫耀的工具,不是為了完成父母的夢想而來。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種子,你不知道他會長成參天大樹還是灌木叢,只有順應孩子自身成長的規律和天性,父母加以引導,才能發揮出孩子最大的潛能。完成他自身的使命。
教育孩子需要了解教育的道器用術。但是很多父母只關注術的層面。只關注這個方法有沒有立刻見效,有沒有讓自己更省心讓孩子更聽話。有智慧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能引發孩子的反思,而不是反駁。
-
8 # 悅讀老師
‘管教’一詞換成‘管理’,意思可能會更明確一些,題主的意思應該是這樣的。
那麼,這裡就首先強調一點,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這是教育的根本意義所在,違背這一目的,便不是教育。
從這個目的不難看出,在教育這件事中,居於中心的是受教育者,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係。原題中的‘管理’則不然,管理者不是為被管理者服務的,反過來,從某種意義上說,被管理者通常是為管理者服務的,此與教育差別很大。
基於以上分析,下面具體解答題主的問題。
教育孩子是為了孩子以後更好地發展,從以上分析中,已經是毫無疑問的了。
家長大都非常重視教育,皆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那教育自然是為了孩子以後能‘成龍成鳳’。
前面說過,教育的中心是受教育者,所以教育者為了更好地達成教育目的,就必須遵循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違背這一規律,必是反教育的。
因此,家長教育孩子肯定要考慮孩子的心裡感受。不顧孩子的感受,不瞭解孩子的思想發展,雖然出發點是為孩子好,結果卻可能相反,不利於孩子發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育顧及孩子的感受,瞭解孩子的思想,是為了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方法,這不等於可以遷就,不等於妥協。
比如,當孩子犯錯誤時,要堅決批評,嚴重的可能還要懲戒,不能說怕孩子不高興怕孩子鬧,就遷就妥協。這不是教育,而是養癰遺患。
至於家長教育能力問題,我想是這樣的,在知識方面,有的家長可能確實有欠缺,有的甚至是文盲,但這並不是說這樣的家長就不能教育好孩子。
教育不僅僅是知識教學,更包括道德教育,人格教育,而且後者其實比前者更為重要。有德無才雖不能作出非常大的貢獻,但還是有益於社會的,可有才無德卻會嚴重危害社會。
所以,家長知識欠缺不能教孩子,但道德品質好卻完全可以育出好孩子。家長再怎麼遇事迷茫,在大是大非面前總該清醒吧?在社會公德面前總該有正確認識吧?
結束語:能不能教育好孩子,與家長文化程度有一定關係,但不是絕對關係,沒文化的家長教育出好孩子,和文化高教育出壞孩子,兩種情況都有,而且不少。
-
9 # 才智寶貝學堂
教育孩子就要管好孩子。管理好孩子不是終極目標,讓孩子成才,發展未來,成為他最好的模樣才是目標。
教育孩子既要保證孩子的身體健康,也要培養健康、積極的心理,讓孩子身心協調發展,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不考慮孩子的心理、思想,孩子沒有養成合理的道德意識、價值觀,那麼孩子就容易在不良意識的驅使下,走歪路。人是有思想的,因而心理上的管理也是教育孩子的重要部分,不可忽略。
父母是普通人和發展孩子並不衝突。當然,如果父母不是普通人,對孩子的成長很有想法,自然對孩子的發展很有利。遇事會迷茫,那很正常的呀。父母可以學著怎麼去做孩子的好父母,自己不懂也可以請教有經驗、有想法的父母,不用擔心。
-
10 # Annie日記
你好,我是Annie。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承載我們對生活最美好的期待。我培養孩子難道不是為了孩子更好發展嗎? 管教也是為了孩子更好發展。談談我的一點看法。
-
11 # 扎小辮的羊爸
教育孩子絕不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好管教的人,教育也不等同於管教。教育更多是讓孩子能以真實的個體、獨立的思想、有價值的存在與外在的事物和諧共存。教育是一個系統性的社會問題,通俗上來講,可以分成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兩個部分。家庭教育,父母不必具備多優秀的學識以及足夠的教育知識,更多是能讓孩子在家庭這個社會基本組成單位中能夠感受到被愛以及學會給予愛,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智;社會教育更多是對孩子的心智進行多維的啟發、賦能、建設,讓孩子具備更多社會生存的能力。作為父母,不管你是否富有,知識是否淵博,你的人生是否迷茫,對孩子的教育是不可推卸的責任,或許你沒法教會他淵博的知識,沒法教會他如何變的富有,沒法讓他永不迷茫,但一定要教會他心中充滿愛與希望的活著。
-
12 # 呱唧看電影
我認為把教育孩子的觀念轉變成與孩子一起成長會更好!
在孩子0~3歲之間,你可以透過自己的語言、肢體和麵部表情去跟他交流和溝通,此時的孩子在我們看來簡直是天使,因為我們完全可以去支配他,即使孩子不願意的情況下,我們還可以使用父母的權利[機智]
但是孩子會長大,他接觸的、學習的知識會越來越多,意味著他的獨立性也越來越強,這包括思想的獨立。如果我們還像嬰兒期那麼對他,他會反抗,會叛逆!此時再教育,不能一味的講道理或者一味使用父母的權利,更多的要關注孩子自身的成長,隨時關注孩子的變化,做到因人施教!
其實,現在的年輕父母,很多時候自己也是孩子,都還沒有當父母的意識,要學習和成長的部分也很多,也是一邊摸索一邊總結!
但是我認為,父母是最好的榜樣,孩子是自己的翻版,只有保持自身的不斷進步,孩子一定不會差[機智]
-
13 # 中學數學徐老師
這位家長的迷茫想必是現行許多父母感到焦慮的問題。但無論怎樣,我們一輩子只能當一次父母。孩子就是我們生命的全部!我們的一切!將孩子培養好是我們人生最大的一筆財富,也是我們一生的職業。
俗話說生孩子容易養孩子難。從小學到中學再考大學,不管什麼學歷的父母,都缺少了一門課叫“為人父母”。往往很多高學歷的父母自己都無法“生活自理”,更何況是養育自己的孩子?許多父母在迎接新生命到來時都沒有做好準備,感到茫然無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科學的教育方法,明顯“無法”,孩子進入叛逆期時無法與孩子溝通,唯有“無奈”。但不管怎樣,無論您學歷高低,既然我們把孩子帶到了這個世上,我們就有義務,有責任將孩子教育好,這是責無旁貸的。
其實,為人父母就是一種職業。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對孩子的未來發展舉足輕重。父母完全可以成為孩子最好的老師!每個孩子內心都有一扇門,你只要找到進入孩子內心的那把鑰匙和通道,奇蹟就會發生。成才一定有方法!我們絕對完全可以做到:
如果不能給孩子優越的條件,但完全可以塑造他的優秀性格!
如果不能給孩子高貴的出身,但完全可以培養他的良好習慣!
的確,沒有任何一項事業比創造優秀的孩子更偉大!您的任何成功都不能彌補在孩子教育問題上的失敗!
文化水平不高,但是用心,一樣能成為好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的父母才算稱職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是晚清重臣曾國藩背書背了很多遍,最後房樑上的小偷都背下來了,曾國藩卻沒有背下來。或許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曾國藩有些許的“笨”,但是他卻用他的一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一個資質平庸的人如何通過後天栽培和自我完善成為聖人的道理,當然這個道理他不僅用在了自己的身上,還藉此培養出了“人中龍鳳,光宗耀祖”的子孫後代,這樣的成功離不開曾國藩傑出的治家理念和家風家訓,正是因為他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了一個優秀的榜樣,才有這麼多傑出的後代。還記的去年看到一條讓人熱淚盈眶的新聞,49歲的宿管阿姨陪同兒子一起考研最後考阿姨到了廣西大學的文學系,而兒子考到了復旦大學的數學系。從這件很勵志的事情我們可以看到的不僅僅是母子情深,還有這位母親感人至深的母愛,49歲的年紀,一般人到這個年紀估計什麼書也背不下來,更別說學習去參加研究生考試了,但是這位母親在聽到孩子上大學之後學習狀態低迷之後,她毅然堅持與孩子共同學習,給孩子塑造一個學習的氛圍,最終她成功了,她的辛苦沒有白費,培育出了優秀的兒子的同時也提升了自己。 -
14 # 知情意行君
這個問題就好比問吃飯是為了更好的端碗還是為了不餓?之所以這樣說理由如下。
我覺得這個問題涉及到了三方面概念,教育,管教,和發展孩子。這三方面理解不清楚,就會導致這個題目審題不清。理解清楚了,會發現題目需要修改。
其實更好管教和成就孩子是兩個不同的要求,之所以變成了選擇題,是因為有這些深層原因導致的。
教育,管教,成就孩子。這三個詞範圍不太一樣,嚴格區分,才能更好的回答分析這個問題。
教育專業定義就不解釋了,但是教育更多的深層次的是喚醒,是真愛,是示範引導陪伴,更多的需要側重心理和思維,要促進全面發展,要立德樹人。
管教更多的側重了在外行為約束。當然高階的管教應該攻心為上,多搭理孩子的內心,情緒,而不應該側重行為。
發展孩子,標準是什麼?就會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廣泛的講,教育孩子不一定就能讓孩子考上大學,出人頭地,但良好的教育至少能讓孩子成為一個品行端正的,三觀正,的好人。在平凡崗位上兢兢業業做貢獻不也是一種成就嗎?
即使外界能提供最好的教育,但是能否讓孩子成了某領域的頂尖,或者優秀,也需要孩子自身素質,智力努力等。
透過以上一些分析,這個題目本身有點概念錯亂,不清楚,如果粗略的看。教育孩子需要管教,但不限於管教,成就發展孩子需要教育,當然也需要適當管教,成就孩子不是成就孩子的錯誤理想和對他人社會造成傷害的。孩子理想想法不對,不能成就,要教育要管教,要制止,溝通引導讓他自己承擔後果明白是非。成就也需要看成就什麼。
成就發展孩子,可以說是最終教育的一個目的,管教是手段,粗略的說教育的目的是成就孩子好的。教育的目的不是管教。
總之這個問題如果非要選擇,教育孩子是為了成就,而不是管教。但也是有條件的。否則這道題不能選擇。
-
15 # 懶懶abc123
我們可以培養他正確的三觀,在培養和教育中和孩子一起成長,孩子教育好了自然就好管理了,而且也對他以後的發展有很大好處
-
16 # 天宇天情
管教和孩子以後得發展並不衝突啊。
管教可以分兩個層面來理解,一是管理,二是教育。
孩子不管肯定是不行的,大人都不能做到自律,更別說心智都未成熟的孩子。
但管理要鬆弛有度,好好利用他們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不要硬來,以免起反作用。
教育可以從人性、心理、道德、文化等多方面進行教育,讓他有積極正面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無需給他設定固定的職業規劃和人生道路。因為現在看起來好的職業,未來不一定好。
社會發展速度太快,也可能出現多種現在沒有的職業,比如現在的遊戲設計、app設計等都是以前沒有的。再過20年肯定也會出現新型職業。
所以,教育孩子保持正直、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和永不言敗的創新精神即可。
-
17 # 柳鄉人
教育孩子是為了更好地管教孩子,還是為了孩子以後的發展?這是一道選擇題。我的選項很明確:否定前者,選擇後者。為什麼呢?
先說第一個問題:教育孩子是不是是為了更好地管教孩子?答案是否定的。這個問題涉及到家庭教育思想,即作為家長,我們是為了什麼而教育孩子。很多家長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小孩子一定要從小像修樹和馴馬那樣,嚴格管理和教育,這樣孩子長大了就乖巧聽話,家長就省心多了。以為這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其實,這是一種短視的傳統教育觀念。‘‘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要變壞’’。這種典型的‘‘家長式’’教育方法,具有濃重的封建社會教育味道。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應該說什麼,做什麼,或者怎麼說,怎麼做,完全受制於自己的家長,沒有自由,缺乏平等,稍有偏差,非打即罵。
在這樣的家庭裡成長的孩子,逆來順受,猶如寵物,往往缺乏自信,沒有主見,性格孤僻,沒有愛心,年齡稍長後逆反心理特強,學習品質下降,繼而影響學習和以後的成人,成才。家長省心了,孩子管廢了,實不可取。
現代競爭的社會,我們不要任性專橫的‘‘熊孩子’’,也不要逆來順受的‘‘羊孩子’’,我們需要智勇雙全的‘‘狼孩子’’。家庭教育需要付出心血,更需要家長擁有育人的智慧和策略。
再談第二個問題,教育到底是不是為了孩子以後的發展。這種教育理念順應社會發展,符合教育規律,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非常正確。高爾基說過:‘‘愛孩子,這是母雞都會做的事情’’。怎麼愛孩子?古語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魚’’和‘‘漁’’,讀法一樣,但意義天壤之別。現在的“管”正是為了將來的“放”。
為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四個學會’’的人的培養目標,即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可見,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方法和手段比知識本身更為重要。因此,作為家長,要走出家門,高瞻遠矚,樹立大教育觀。
日常家庭生活中,作為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和能力,不要什麼事情都是自己包辦,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和事情,教育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必要的家務勞動讓他們親身參與,幫助孩子明辨是非,遇事多和孩子溝通和交流,不斷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引導和培養孩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些都非常重要。
我們不是為了‘‘管教’’而教育,而是為了孩子‘‘以後的發展’’而去教育和引導。一旦孩子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掌握了靈活的方法技巧,擁有了獨立自主的智慧本領,他們一定會成長的更快,發展的更遠。
-
18 # 南方孩子的北方媽媽
日本作家伊阪幸太郎說:“一想到為人父母竟然不需要考試,就覺得毛骨悚然”。
是的,我們父母沒有經過,孩子的同意,就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他們對這個世界懵懂無知,這就需要我們父母,教導孩子學習,必要的生活技能和基本的禮儀規範。
做父母的責任
孩子小時候是完全沒有自理能力的,完全依賴於父母的撫養,撫養孩子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法律規定的義務。
所以我們要教育孩子,讓他們有知識,有文化,有本領,能夠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不是簡單,更好的去管教孩子。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管教孩子的時效性非常短,孩子5歲就開始有自己的思想,十幾歲就不再對父母唯命是從,因此我們只能引導孩子去走正途,而不是一味管教。
更好的適應社會
孩子就是一張白紙,最開始在這張白紙上,塗塗畫畫的就是父母,最開始孩子會完全依賴父母,但是孩子總歸會長大,就像鳥兒會離巢一樣,他們總歸要離開父母獨自生活。
因此,我們要在孩子小時候,儘量多的教孩子一些,生活技能,讓孩子好好讀書,掌握本領,為以後走上社會獨立生活做準備,孩子只有先適應社會,才能更好地發展。
-
19 # 知行兒女
教育孩子是為了更好地管教孩子,也是為了孩子以後的更好的發展,還可以是很多!因為,教育的目標本是多元的。
我們教育孩子可以是為了讓孩子將來更好的適應社會、快樂、出人頭地、努力等等,這些目標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也不存在對錯,但我們不能偏頗目標,只發展一種。有些人培養孩子,會忽視孩子成長中的許多其他方面,比如:心理健康教育。
從您的問題中可以看出作為普通人的教育憂患和焦慮,我們都是普通人,但對孩子的教育不應該缺席,且需要全方位、分階段的考慮。
從管教方面來講
孩子服管,聽家長的話,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基礎,是手段但不是結果。我們不需要培養一個完全聽話的孩子,他們需要獨立思考能力需要創造力!幼兒時期的管教約束以及陪伴一定要做好,缺失了對於孩子發展來說是極其不利的。因為,他可能將自己放到不安全的環境中、可能沒有養成生活和學習的好習慣、可能惹是生非,你可能將自己的大部分時間、精力都花在了對抗和糾正上了,所以說,教育的手段是管教。
從孩子的發展和未來來說
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和他的成長環境以及受到的教育有非常大的關係。俗話說“窮人孩子早當家”就是這個道理。雖然經濟條件好、教育環境好的家庭在教育上的投入比普通人多得多,但教育的本質並不是有階層的,任何家庭和孩子都應該也需要被溫柔以待認真教導。將來進入社會,誠實、善良、堅強、勇敢,這些品質難道不是所有階層的人應該努力培養的優秀品質麼。
重點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
這些都是孩子心理成長出現了問題,在應該得到教育的年齡沒有得到很好的關注、教導和訓練。所以說,我們應該遵循青少年心理成長髮展規律,關注不同階段孩子的不同成長需求,以免誤入歧途。
-
20 # 幼兒園蝴蝶老師
敲黑板:教育目的是什麼?知道它,才能回答問題。
學院派答案: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養的人的質量和規格的總要求,即決定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的人的問題。
群眾提醒:說人話,說大家都能聽懂的話!
汗顏的學院派:說白了,就是希望孩上學後,希望他變成什麼樣的人,或者希望他發生什麼變化!
群眾不滿:教育就是讓孩子改變唄!
被理解的學院派:可以這麼理解,不過孩子在什麼地方改變,變成什麼樣子,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想法。
群眾求教:孩子都好好學習,以後找個好工作,買個大房子,結婚生子?還有什麼不一樣?
無奈的學院派:你說的是一些人的家庭教育的期望,還有其他的期望望,比如孩子最喜歡的事情,每天開心。不過這都不是整個社會的教育目的。
進坑的群眾:我覺得全天下的父母都會這麼想的,咋國家和我們想的不一樣?
認真的學院派:國家的教育目的和個人的教育目的不一樣。比如咱們國家教育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有的國家的教育目的和我們國家不一樣,比如美國的教育目的: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養兒童能做新事,有創造能力和發明興趣,而不在於只訓練既有事情的人,教育的第二個目的要培養兒童的批判性,具有求證的能力,而不只是接受知識。
痛苦的群眾:麻煩你說人話,說我們能聽懂的大白話!
咬牙的學院派:說白了,咱們國家的教育目的是培養社會人,社會要求是教育學習內容。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教育目的大多是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成為創新性人才。
翻白眼的群眾:早這麼說不就結了。咱們的孩子是國家的孩子,按國家想法教育培養。外國的孩子是單獨的人,按照多創新、多思考的方法教育培養,對不?
冒星星的學院派:是這個道理,你終於明白了。
不屑的群眾:別給我戴高帽!題主的問題你還沒有回答呢?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管教孩子,還是為了孩子以後的發展?
狡猾的學院派:這個問題嘛
教育孩子只是為了好管理,那孩子的心理思想要不要考慮?若是為了他的發展,但是父母本身就是個普通人,自己遇事也很迷茫,那還要不要教育他呢?
回覆列表
教育是必須的,俗話說小樹不修不直溜,教育孩子就像園丁修理樹苗一樣,你如果不管教他,他真的會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但對於父母來說,教育孩子之前,首先你要先想明白,教育孩子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更好管理?還是為了他以後的發展?答案肯定是後者。既然是後者,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就不能做有損孩子未來發展的事情,比如說,破壞孩子的注意力,很多父母就是因為不懂,所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無意識的破壞了孩子的注意力,殊不知注意力集中對於孩子未來學習、工作有多重要。對於很多父母來說,自己沒有教育經驗、沒有家庭教育的系統知識,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任由其自由生長,讓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小時候踩水坑,玩泥巴,家長不要阻攔,等到孩子大一點的時候,家長也不要阻攔孩子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只有在一些重要節點,提醒或引導孩子就可以了,不要以自己的經驗去要求孩子,這種教育方式或者是對孩子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