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從頭再來96310231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有喜歡雅的,就有喜歡俗的。最終目的,就看你是否在其中得到快樂。只要不違反法律,它就有存在的必要。

  • 2 # 童心觀事

    本不想回答,替郭德綱說話多是他受欺負時,想想可以談點心得和大家交流。

    首先誰把相聲當高雅就是偽命題,早年間就是市井文化,從未登大雅之堂,當有人想把他變所謂高雅,就己經離死不遠了,不給相聲適應的生存條件,就是05年前的狀態,誰還聽相聲,那時有高雅麼?曲協可做證。

    在說能代表相聲狀態的團體,只有德雲社,代表人物郭德綱,別人連俗都談不上。縱觀郭德綱的相聲,早期以迎合觀眾口味,求生存無可厚非,反觀其他所謂主流相聲演員無一例外,更俗。但這些年,郭德綱的相聲進步了,己經雅了,迎得更多觀眾喜愛,不要低看觀眾的欣賞水平,對許多人來說,承認郭德綱不丟人。

    近些年相聲演藝市場紅火,功在郭德綱要承認。國內商演成功,主流媒體己數次發聲。國外商演成功,被認為是中華文化輸出,國家不拿錢,為國家創匯的文藝團體有麼?商演成功就是不俗的證明。

    人紅了,有錢了,能以一己之力,在國家有難時,捐款捐物回報社會,郭德綱和德雲社做的好,特別是疫情爆發時,錢物人德雲社都到了。這是大雅呀,誰能說這俗,雅要在行動上,而不是嘴上。而郭德綱又能俗得接地氣,這是人民群眾需要的,俗和雅是相對的,拿俗當大棒打人就不對了。這些那個單位如曲協,劇協,體協,足協做到了,錢物從身上拿出給社會,是得有雅的胸懷。

    不多說了,郭德綱這樣喜歡,支援。如果認為俗,也喜歡。那些認為自己雅的主流們,恰恰是俗。

  • 3 # 蘭竹ZLZ

    德雲社剛起步的時候,郭先生沒注意到“俗”的問題,因為一本正經的在臺上胡說八道,沒有觀眾願意來買你的票看你說的相聲,他也要養家餬口啊?在德雲社的發展歷程中,郭先生早在2014年開始整頓相聲舞臺,從語言的疏通上開始了改變,但還是有那麼多人說“俗”,只看曾經不看現在,更看不到德雲社在完善和進步。

    如果按照小編提問所展示的:凡是喜歡郭先生相聲的人也應該屬於俗了?是否打擊面過大。我認為所謂的三俗根本不存在,而且我聽的也都是非常不錯的200幾年的相聲,沒覺的俗,反而覺得非常接地氣,正好是民眾的心聲,例如:我要鬧緋聞,哪裡俗了?不就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嗎?

    小曲小調俗嗎?即接近百姓生活又上口好唱,其樂融融樂不可支。 可能有些人只看到了曾經所謂的“屎尿屁”,而沒有徹底的大悟郭先生為了傳統的藝術做出的貢獻?更沒看到郭先生在不斷的提升自我和展現曲藝文化的魅力?他的專業知識相當的強,說學逗唱挑不出哪裡差?

    德雲社發展規劃及專場實施等,都是按適合市場鋼需而來,並不是德雲社剛起步階段的狀態。人家的好 怎麼就看不到呢?如果俗就對了,因為我們需要的是民族文化交流的俗,不俗沒人聽的懂,一大段成語放臺上還要說相聲的幹嘛呀?

    怪不得郭德綱曾說:1、生活中就像宋祖德的嘴,你永遠都不會知道下一個要倒黴的是誰?2、以前藥房掛的是“但願世間都無病 寧可藥上都生塵 如今藥店會是38元送雞蛋”! 你覺的第二句是不是現實?這要也稱為“俗”,就沒相聲的出路了?

  • 4 # 德雲那些事

    老郭說過:我也可以說的高雅,整場下來都是文言文我也能做到,關鍵下回還有人來聽嗎?

    俗話說得好,雅到極致不風流。光注重雅了,觀眾肯定不買賬,聽相聲為了什麼,為了開心,為了樂呵,太高雅,像崑曲,我都聽不懂,理解起來都費勁,還不如在家看個電視呢,受那罪幹嘛。

    老郭的相聲在給別人帶來快樂的時候,往往相聲裡還有很多道理值得回味。

    有些東西外表華麗,但不禁打磨;有些東西雖然看著粗糙一點,但確實實用,也許就是這個道理吧。

  • 5 # Phoenixinfire

    你還少說了一樣“俗”,通俗。毛主席的論持久戰為什麼廣為流傳?通俗易懂。商業片為什麼票房高?通俗易懂。教科書為什麼用白話文?通俗易懂。老百姓需要什麼?通俗易懂的東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代詩人賀之章在《詠柳》中是如何描述柳樹的?如何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