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弟弟不乖
-
2 # 陽光盛開的花蕾美食記
大家好,我是陽光盛開的花蕾。現在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味精這東西是日本人發明的,但是他們沒怎麼用,卻發給了我們,我們卻如獲至寶般的擁入懷中。過了若干年,又出現的雞精雞粉,其實和味精路數差不多,只多了一些香濃的雞味。被很多廚師視為至寶,每做一個菜不放一勺就感覺味道不對,我也曾經是五星酒店出來的廚師,對此太有感觸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它能給飯菜提供更多的鮮味!但是您想過沒有,沒有憑白無故的好事兒,這麼簡單就能給飯菜提供鮮美的味道,那早年間那些天天炒菜放高湯,尋找好食材的廚師會不會覺得費力不討好呢?明明有這麼簡單提高菜品味道的方法,為什麼要那麼辛苦的去做那些事兒呢?所以說那一定是有代價的,只是短期看不出來而已。 五星酒店的中餐一般都是粵菜,很少有其它菜系,那味精雞精的用量確實如您所說,已經超過對鹽的用量了,簡單來說一個清炒芥蘭,味精和鹽的比例可以說是2比1,那麼您說清炒出來的蔬菜味道能不好吃嗎?家中敢這麼放嗎?現在的幾乎所有的飯店飯館都是這樣,如果一道菜不放一勺味精,那麼是絕不能給客人上桌的,由於味精和雞精是顆粒狀的,所以在拌冷盤的時候不好用,因為不能化開,所以味粉和雞粉就應運而生,其實就是打成粉末的味精和雞精,讓廚師做任何菜都可以隨心所欲的使用這些東西。 先不說味精雞精對身體有無害處,只是我認為無論做什麼事兒要付出努力才會有回報,天上掉餡餅的事兒不一定是好事兒,試想一道菜大量的放味精雞精來調料,不在食材和技術上下功夫,那味道肯定是不一樣的,也是對家人對客人的不負責! 在七八十年代,那時候的老廚師,包括名廚,也會使用味精,但是量不會太大,不做主導地位,這是因為那個年代雖然物質匱乏,但是品質卻高,食材的本味兒非常濃郁,但是現在我們吃的都是什麼,大棚種植的蔬菜,徒有其表,各種肉類也是激素催起來了,已經完全失去了本味,沒有味道的食材如何烹製,那麼只能用更多的更重口味的調料來炮製,這也是川菜為什麼大行其道的原因,無論什麼食材,辣椒花椒各種醬料味精雞精醬油醋一起招呼,再沒有味道的食材您也覺得味道不錯。其實真正的川菜是非常講究的,真的不是一大堆調料往上糊就行的,現在我們吃的也是早已變質的川菜了。
雞精與味精的成分(行業標準最權威)
雞精
以磨碎的雞肉或雞骨或其濃縮提取物及其他輔料為原料加工而成,允許新增食用香料,具有雞的濃郁鮮味和香味。
主要成分:40%~60%穀氨酸鈉(味精),10%~20%食鹽,澱粉10%~30%。
不同廠家的配料成分略有不同,主要有呈味核苷酸二鈉,食用香精,維生素B2,食用鹽,大米粉,白砂糖,雞肉,雞蛋,咖哩粉,蔥,蒜,白糊精。可見雞肉成分並不多,大約佔比8%左右。行業標準中規定,總含氮量不低於1.75克/100克,對應蛋白質大約11克(每含氮1克大約對應含蛋白質6.25克)。
味精
以澱粉質、糖質為原料,經微生物發酵、提取、中和、結晶精製而成的穀氨酸鈉。
普通味精主要成分穀氨酸鈉含量≥99%。加鹽味精中新增氯化鈉含量≤20%),增鮮味精中新增增鮮劑呈味核苷酸二鈉含量≥1.5%。
誤解1:雞精更健康
這個誤解源於大家對味精的恐慌。味精常規使用並無危害,但在高溫下(120攝氏度以上)會分解為焦穀氨酸鈉,對人體而言,是一種毒素。而雞精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加工而成,大約一半是穀氨酸鈉,還含有大量的食鹽等,對於健康而言,二者均不宜多吃。
誤解2:雞精更有營養
這個其實不算誤解,從成分來看,味精成分單一,雞精確實更豐富一些。但是人是不靠雞精和味精補充營養的,他們用量很少,只是調味品而已。
誤解3:味精高鈉,雞精低鈉
雞精的氯化鈉的量基本在10~20%左右(行業標準中規定雞精含氯化鈉≤20%),再加上40~60%穀氨酸鈉,雞精中總鈉含量不亞於味精,所以雞精同樣是高鈉的,不適合高血壓病人長期過量食用,烹飪時要注意減少食鹽的新增量。
誤解4:雞精更安全
雞精含有呈味核苷酸二鈉,在體內能代謝產生額外的嘌呤,加重痛風。此外,雞精更容易增加食鹽的攝入,因為雞精比味精難溶化,所以最好溶解後加入,如未溶解完全,會導致菜餚味道變的很重。
根據我國食品新增劑食用衛生標準規定,味精和雞精都不設定每日允許攝入量標準。正常食用情況下,二者對身體基本沒有危害。所以“兒童吃味精長不高”、“吃味精易痴呆”等傳言都是沒有根據的。作為調味劑,均可按照菜餚中新增量為0.2%左右較為適宜。需要注意的是味精勿在高溫下使用。
-
3 # 嬌嬌姐的生活日常
大家好,我是嬌嬌姐,現在我來回答一下為什麼現在的人都不願意放雞精和味精,先說說味精:味精其實是糧食製作而成,它的製作方法和醋類差不多,都是發酵而成!雞精:雖然有個“雞”字,但跟雞沒有一點關係,雞精和味精主要成分是一樣的,只是雞精是比味精更高階的調味品,使用起來沒有太大區別!人們都不願放雞精和味精,1.小時候,那時還沒有雞精,家家戶戶都吃味精,老一輩的經常囑咐要少吃味精,敗胃!2雞精出來了!又聽到人們說吃多了雞精味精緻癌,這就引起人們恐懼!話說回來,做飯炒菜不放雞精那食材真沒味!大家喜歡我的觀點的話,幫忙關注點贊,評論,謝謝大家!
-
4 # 慢食3餐
有這種想法的朋友,大都是受到當前許多新增劑不安全的影響,比方現在一些人在炒菜的時候放一些不必要的調料或香料,雖然吃起來口味可能好一些,但對身體不利。任何調味品都不可以過度食用。對於一些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來說,需要控制鈉的攝入。而大多數調味品都是含鹽的。味精也是一種鈉鹽,雞精則含有味精和食鹽。所以有這方面疾病的人應該避免過多食用。此外,嬰兒和孕婦及哺乳期的婦女都應該避免過度食用。重點是在味精出現後,明顯肥胖人數增加了,這可能和味精提升了菜餚的味道,使得人們食慾增加導致。當然我覺得不放味精,菜吃起來才原汁原味,添加了一些調味比如味精、雞精之後,吃不出正宗的原味。
-
5 # 貝拉美食
對於雞精和味精的區別營養價值我就不科普了。很多網友已經給出了豐富的答案。吃味精雞精是好是壞,每個美食家心中都有個判斷。那為什麼很多人都開始拒絕吃雞精味精呢,我覺得主要是大家對健康的生活方式越來越重視。
味精雞精再好他也是食品新增劑,食品新增劑雖然能使食物更好吃,但是吃多了對身體健康沒有什麼好處。現代人特別是那些追求生活品質的人,更願意吃原汁原味的東西,少油少糖少新增劑,這樣才能保證身體健康!
我本人做飯這麼多年從來不使用味精雞精這些東西,其實也是考慮到家人的身體健康。其實要使飯菜味道更鮮美,我們可以多加一些配菜來炒或者燉,或者選用新鮮的有機蔬菜,這樣既健康又好吃,無需太多新增劑。
-
6 # 淘小孩他媽
因為他們覺得雞精味精吃多了不健康,雞精味精除了含穀氨酸鈉外也含有鈉,過量食用的話就會導致每天攝入的鈉超量,容易導致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飯店為了口感會放大量雞精味精,所以現在好多人會說不要放雞精味精是可以理解的
-
7 # 珠海新東方烹飪
雞精和味精,哪個對身體健康有不利影響?
說白了,味精其實就是用玉米或大米等糧食作物原料發酵的調味料,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壞,其中的一種特殊的物質還是人體所需的氨基酸,而且在其他食物中也存在,沒有新增其他的東西,只要適量食用,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什麼不好的影響。
雞精與味精相比,比味精多加了一些其他的物質,所有口感上會覺得更鮮一點,但是雞精並不是用雞肉或者雞湯濃縮成的,跟雞沒啥關係。很多人家長會覺得雞精比味精要更安全,其實並不是,只是它的味道要比味精更豐富一些。
味精和雞精都是安全性的,但如果在過量食用的情況下,可能真的會帶來健康隱患了,因為其中含有不少的鈉離子,如果過量食用的話,容易影響到體內其他元素的平衡,影響到正常的代謝,不僅是雞精和味精,像食鹽、醬油、耗油等調味料都要適量食用,不能過量。
一般來說,大家每天食鹽的攝入量不建議超過6克,食用雞精和味精也可以參照這個標準,若是本身代謝就已經異常的人,可能還要再減少一點攝入量,在2-3克為宜。
傳言有說吃雞精或味精,體內容易長壞東西的這種說法也並不準確,之所以會有這種說法,是因為裡面有種物質,在溫度到達120度的時候,就會變成對人體不利的物質,但實際上這沒有準確的依據,出鍋時適量的新增一點,溫度也達不到120度,最多會降低其鮮味而已;大家平時在炒菜的時候,對於味精,最好能少放點就少放點,至於雞精的話,完全可以不放。
-
8 # 小明粗去1413
主要是大家現在健康意識提高了,雞精還是有很多新增物的,長期食用不利於健康。況且大家更願意吃到食材本來的味道不是嗎[靈光一閃]
-
9 # 深夜碧哥
不加味精是因為對致癌訊息的恐懼,但目前還沒有明確證據證明致癌。
由穀氨酸鈉的分子式可以看出,它是一種並不穩定的狀態,加熱後極易脫水變為另一種穩定的物質——焦穀氨酸鈉。
但首先,溫度並不是人們傳聞的100℃,味精溶解最佳溫度是70℃-90℃;在150℃時,它會脫水,產生結晶;如果到了200℃以上,穀氨酸鈉會發生分子內脫水,這才變為焦穀氨酸。
其次,由於焦穀氨酸沒有鮮味,“穀氨酸鈉轉化為焦穀氨酸鈉會降低鮮味”是正確的。
但是焦穀氨酸致癌,這個言論尚無科學證明。
-
10 # 狸檬
我平時做菜也不喜歡放雞精味精,外出吃飯也會提醒不要放,最直接的原因是吃了加味精雞精的菜特別容易口渴。
為什麼,因為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網上有資料說味精含13%的鈉不知道準確不準確,但確實它和鹽(氯化鈉)一樣,多了容易口渴,特別是對血壓高的人不好。
其次,味精雞精是提煉出來的氨基酸,相當於是濃縮的鮮,稍微放一點點就很容易掩蓋食物本身的味道而只有單一的鮮味,所以也會有很多人不喜歡這種沒有靈魂的做法。
-
11 # areage
味精成份是穀氨酸鈉,有些人吃了會過敏,有些人吃了會心跳加快。雞精不是從雞身上提取的,它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加入化學調料氨酸鈉和多種氨基酸製成的,由於核苷酸帶有雞肉的鮮味,故稱雞精。這些都會對有些人的身體引起不適。使用時別同時放2種,家裡是不建議使用的,因為欺騙了味蕾神經,再長期如此下去會破壞人的味覺神經,讓人對食物的味道挑剔起來。
-
12 # 偉信
你好,我的看法覺得這個原因比較普遍:就因為味精雞精是透過化學合成的方式生產出來的,讓人們一直以來都聯想到吃進嘴的東西和各方面工業化工的產品混淆一起,從而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對待!
-
13 # 小馬食圖
為什麼現在好多客人要求不要放雞精味精之類的?
1.因為味精和雞精裡面含有穀氨酸鈉,過量使用對人的身體不利,而且好多飯店會用大量的味精雞精來增加菜的鮮香味。
2.飯店裡部分菜品裡確實加入了大量的雞精味精,而且有些菜品加入了大量的味精雞精再經過了高溫加熱,容易形成致癌物。
3.雞精和味精在炒菜中可以加的,但要適可而止,炒菜的時候最好在臨起鍋再加入雞精味精,少加一點,或者可以用其他調料也是可以代替味精雞精,比如蠔油,高湯、奶湯、甜醬等。
4.味精一些負面影響會讓客人對飯館存在防備心理,對於自身身體的考慮,在點餐的時候可能會習慣性的說一下。
5.味精雞精對人體的危害不大,只要不是大量過量的食用是不會對人身體造成不利的影響。整因為對飯店廚師特意強調是因為飯店廚師在炒菜的時候會習慣性的多加一些雞精味精來提升菜的味道。
6.不管是不是雞精味精,不管有害沒害,任何東西在食用的時候都不要過量或者大量食用,適可而止,就是對人身體有利無害的東西多吃也會造成對人身體的不利影響。所以在吃的問題上要合理調味,均衡飲食。
-
14 # 品味小哥
雞精和味精是我們最常見的兩種調味料,在菜餚當中,主要起到增鮮提味的作用。在我們大家的意識當中,吃多了是對人體有害的。其實我們大家來了解一下雞精和味精的主要成分,可能就會對這兩種調味品有一個新的認知。
味精——是以小麥、大豆等含蛋白質較多的原料,經過水解、發酵等工藝加工成粉末狀或者結晶狀的調味品。裡面的主要成分就是穀氨酸鈉還有食用鹽、鐵、糖等微量元素。
雞精——雞精可以說是味精的升級版,在味精的基礎上加入了雞肉、雞骨粉或濃縮提取物製成的一種複合調味料。
這兩種調味料本身是對人體無害的,而且還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經過高溫加熱,高溫加熱之後,穀氨酸鈉就會變為焦穀氨酸鈉,這種物質對人體是有害的。所以大家在烹調菜餚時一定要,臨出鍋時在放入,這樣既可以讓這兩種調味料發揮最大的功效,還能保證食客的身體健康。
-
15 # 啞巴美食家
如果要從廚房調料中選取一種“冤情”最沉重的,那麼味精絕對首當其衝了。作為我這一代人,經歷了味精從家家廚房裡幾乎必備的調味料,直到後來又被人們各種嫌棄的“地位”變化,直到現在也依然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味精有害”。
所以這次我們就來解答一下這個味精相關的問題,順便也會破除一些謠言,儘量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疑惑。
味精到底是什麼?味精的成分就是穀氨酸鈉,是穀氨酸這種氨基酸的鈉鹽,這是很多朋友都知道的。不過“穀氨酸鈉”這四個字好像看上去就跟很多人推崇的“純天然”觀念相悖似得,所以有些人可能會單純的因為這個名字就覺得味精是人工創造、合成出來的“壞東西”。
其實味精的製造過程跟白酒有點像,最早的味精是日本人池田菊苗發掘出來的,不過他那種用大豆和小麥來提取味精的原始方法成本太高了。後來由我國的著名的近代化工專家吳蘊初改良為用水解法來生產味精,但是這種方法也比較消耗糧食、對裝置要求也不低,所以在1965年之後,我國的味精基本上都採用微生物發酵法來生產。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味精跟蒸餾白酒稍微有點殊途同歸的意思,都是糧食在微生物發酵之後,再經過提煉或者蒸餾之類的後續操作得到的產物。
味精和雞精之間有什麼關係?在開頭我們只說了味精,而沒有說起題目順帶也提及的雞精,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兩者其實也可以看做是一回事,它們實在的太像了。甚至很多雞精的主要成分就是味精,只不過是額外又添加了一些食鹽、雞肉粉、麥芽糊精、食用香精、白砂糖之類的,將其從一種單純的鮮味調料變成一種複合型的調味料而已。甚至有些雞精上為了不出現“味精”或者“穀氨酸鈉”的描述,它們會寫“增味劑E621”,其實這還是指的穀氨酸鈉,只不過是又換了個說法而已。
而味精之所以能夠一時間廣為流傳,主要是它終於將過去難以捉摸的“鮮”化為了實體。甚至可以說是因為味精的出現,才讓更多人做菜的調味從最初的“酸甜苦鹹”四味變成了“酸甜苦鹹鮮”這五味,豐富了烹飪的調味,也簡化了很多菜餚的做法和用料。
拓展內容:有些朋友可能會問“五味說的不是酸甜苦辣鹹嗎?”,其實在客觀事實上來說,辣並不是味覺,它是一種神經觸覺或者說是痛覺。
為什麼現在好多客人要求不要放雞精、味精之類的?我們老話說“廚子的湯、唱戲的腔”,充分說明了對於廚師來說高湯、鮮湯的重要性,在味精沒有出現之前,很多廚師的秘訣就是自己那一份耗費心神熬煮的提鮮高湯。這種透過食材熬煮獲得的鮮湯跟味精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區別,那就是高湯不只是“鮮”,它還有著味精不具備的“香”。
這是因為很多高湯本身就是肉、骨等飽含蛋白質、油脂的食材熬煮出來的,湯水中在溶解了提供鮮味的氨基酸、核苷酸的同時,也會有一些肉類濃香風味物質溶解進去,這就是單純加味精做不到的了,味精只是純粹無比的鮮。
所以味精放多了的話,菜餚就只有鮮而沒有香,或者說鮮味無比靠前、特別的突出。甚至用有些老饕的話說“這味都打舌頭了”,也就是鮮的不舒服不自然,這就必然會讓有些人能夠直接嚐出來。於是真的味覺特別靈敏的人,可能就會在點菜的時候交代“不要放味精、雞精”,當然也還有一些人其實是嘗不太出來的,但是這麼說不是顯得“逼格高”嘛,在餐桌上滿足一下小小的虛榮心也並不奇怪。
關於味精的幾種常見謠言或誤解的說法1、“味精、雞精吃了掉頭髮?”
這年頭很多人都工作忙、壓力大,所以年紀稍微大了一些之後,人還沒有退休,但這個“髮際線”就著急要往後退了。於是掉頭髮成了很多人的困擾,有些朋友甚至開玩笑的說“恨不得給自己每根頭髮都起個名字”,所以“吃味精掉頭髮”之類的說法一出,這就更讓人對其敬而遠之了。
可事實上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脫髮跟味精有什麼關係,而且味精中的穀氨酸本來就是人體內必然會有一種氨基酸,怎麼可能會一攝入就掉頭髮呢?其實會影響一個人是不是脫髮的因素非常複雜,比如:長時間熬夜、工作學習壓力大、遺傳因素、飲食混亂不規律等等,這些因素帶來的影響可遠比味精要明確多了。
2、“味精、雞精緻癌?”
對於一種調料、食材最嚴重、最具影響力的汙衊,可能就要屬給它扣上“致癌”的大帽子了。相信很多朋友在網上、朋友裡都看到過類似“味精加熱之後產生焦穀氨酸鈉,具有致癌性”之類的說法,但這就是一個謠言。
確實味精中的穀氨酸鈉會在加熱到120度以上的時候開始變為焦穀氨酸鈉,但這種物質並沒有毒、也不致癌,它只不過會失去鮮味而已。但坊間對於這種說法的熱度可是一直很高,時不時就有各種版本的說法出現,比如“將焦穀氨酸鈉直接注射到試驗中的老鼠大腦裡會產生神經毒性”諸如此類。
不過這件事情就算是真的,但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跟炒菜不挨著,首先我們並不是老鼠,其次也不會有人故意把味精加熱之後注射進自己的大腦裡吧。
3、“我從來沒吃過味精。”
透過前文之後大家應該都知道味精的成分就是穀氨酸鈉,這種氨基酸的鈉鹽在烹飪中可以說“無處不在”,基本上只要食物中含有穀氨酸,並且其中加了鹽,那麼在進食的時候就同樣等於攝入了穀氨酸鈉。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味精就是一種普通的廚房調味料,它並不是人類憑空創造出來的。在絕大多數加了鹽的食物當中,就算不放味精也避免不了穀氨酸鈉的存在,基本上在我們舌頭品嚐到鮮味的時候,那很大程度上就是穀氨酸鈉、呈味核苷酸等物質在起作用。
味精建議是加在烹飪的尾聲,不然過早的接觸高溫會讓它的鮮味喪失。而且味精最好不要用在酸味、甜味、酸甜味的菜餚中,這可能會碰撞出奇怪的滋味來,還有一些食材本身就有著不錯鮮味、香味的菜餚,其實也用不著味精進去多此一舉了。
-
16 # 金秋7180
因方這些人輕信謠言,缺少科學常識。也因為肩負科學普及的社會教育部門呆傻反應極慢與工作不積極。謠言偏見在社會人群中漫延,才致如此。傲慢與偏見加上不求深解,過度自信。
回覆列表
一般說來,成人適量食用味精是有益的,而嬰兒,特別是12周以內的嬰兒,如果母乳內含有過量的味精,就會使穀氨酸鈉進入嬰兒體內。穀氨酸鈉對嬰兒生長髮育有不良影響,它能同嬰兒血液中的鋅發生特異性結合,生成不能被機體吸收的穀氨酸鋅,隨尿排出體外,導致嬰兒缺鋅,進而造成嬰兒味覺變差,智力減退,厭食,生長髮育遲緩及性晚熟等。因此,哺乳期婦女應儘量少食味精,三個月齡的嬰兒應忌食味精,一週歲以內也不食味精為宜。成人的味精攝入量以每天每公斤體重不超過0.12克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