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丹飛朝陽

    趙雲這個人一沒有士大夫人脈,二是轉投陣營的人。如果在曹營中效力,他的境況比在講究門第出身派系森嚴的蜀漢好是一定的。

    在陳壽三國志中,趙雲與關張馬黃四人並列一傳是為《關張馬黃趙傳》,羅貫中藉此虛構出五虎上將。事實上,其他“四虎”職位和權柄都遠在趙雲之上,趙雲終其一生,連魏延都未能超過。陳壽惜之,以為其才不在餘下,故並列為一傳。因此說他不得重用也不為過。

    再說說曹操的用人原則。

    說穿了也很簡單,他只看三個條件。

    第一:剛正不阿。意思是為人剛強正直,不阿諛奉迎,無偏私

    第二、果斷不急躁。比喻處理事情或說話果斷、堅決、毫不猶豫。

    第三、做事勤快。

    這三個條件中,只要有人能符合其中一條,他就會重用,其他的人品道德統統不管了。

    那麼如果趙雲投靠曹操,他會得到什麼職位呢?

    首先要看看和趙雲能對應的人物在曹營的位置。

    就拿趙雲任上實權最大的中護軍來說(統管禁軍,負責中下級武官選拔),曹營處讓人能對應的就是韓浩了。此人和趙雲一樣,並非曹操創業團隊的核心成員,先跟王匡,再跟袁術,最後被夏侯惇推薦到曹營,後任中護軍(雖然魏國官制裡的中護軍責權和蜀國不盡相同)。韓浩正史上頗有作為,曾被人推薦鎮守漢中,但曹操認為自己離不開韓浩,“曹操不捨浩,與俱還”。

    而和趙雲任職最長的侍衛隊長來看,就必須是許褚了。許褚在正史中著墨不多,除了驚人的武勇,就只有“性謹慎奉法,質重少言”的評價,這倒是和趙雲差不多。而他後官至武衛將軍並封侯,待遇不在趙雲之下。

    從正史來看,趙雲的事蹟和評價都比韓浩和許褚高得多,這點從陳壽的著墨能看出來。

    事實上,曹營中,降將、非故、轉投之人的升遷案例太多了,無論是袁紹門下的郭嘉、張頜,還是有仇怨的張繡、賈詡,基本有才者得其位,比起蜀漢那種門閥森嚴的場合要富有活力得多了。

    趙雲這種性格和才能幾乎沒有缺陷的武將,能不能得到曹操的喜愛是一回事(曹操特別喜愛個性突出或者有欠缺的人),但能得到信任是肯定的。

    既然趙雲有比對應人物更高的才能,那麼比這些更高的武職,可能就得在五子良將中做比較了。

    那麼最類似的可能是于禁,相比用兵富有想象力的張遼、張頜,或是驍勇的樂進,趙雲和于禁倒都都是毅重穩健,善於斷後的將領。

    另外趙雲一生善於觀察,對政治局勢非常瞭解(入蜀勸劉備緩封諸將,伐吳據天下勢力諫先主),冷靜洞悉,猶在於禁之上。

    于禁最高職位曾至左將軍,假節鉞,想來如果趙雲身在曹營效力,這個結果也是很有可能達到的。

  • 2 # 天意U2

    首先我們要對三國時期的有名武將做個分類

    一:武藝高強,忠心耿耿,但對兵法,戰略涉獵較淺,簡單來說就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忠心不二,這類武將最典型的就是許褚,張飛等。。。所以老闆通常會把他們待帶在身邊,有需要老闆親自出面的硬仗,才會讓他出場,他老闆的利劍,一般的戰爭是不會輕易讓他出手的!

    二:武藝高強,忠心不二,會帶兵,通兵法,有謀略,這種人是老闆的上將軍,一般不會親自出手,通常領兵鎮守一方,除非遇到有名的敵將,不然不會親自出手,典型代表,曹仁,關羽等。。

    三:武功算不上頂尖,但也不差,能和頂級大將打一架全身而退這種,一般作為先鋒,副先鋒,陣前對壘,一般是他們打頭陣,他們就是老闆的打手

    我們再來看看趙雲,武藝頂尖,一身是膽,為人處世謙虛嚴謹,能帶兵鎮守一方,上陣天下無敵,人品更是沒的說,所以說趙雲是全能型人才一點都不為過

    我們再來看曹操,為人非常大氣,雖然疑心很重,但知人善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對部下和善,公平公正

    綜上所述,如果趙雲真的歸降曹操,忠心這一方面就不用說了,趙雲要麼做軍中統帥,要麼在外鎮守,肯定是頂級大將

    但是趙雲何許人也,頭可斷,血可流,寧折不彎,所以他除非死,也不可能降

  • 3 # 摘錄史料

    趙雲可以說他比關羽還有張飛更早的結識了劉備,他們第一次認識是因為公孫瓚,公孫瓚和劉備是同窗好友,曾經一起在盧植的門下求學。當時劉備因為見公孫瓚比自己大一些,所以用兄長稱呼公孫瓚。後來公孫瓚被舉孝廉,出任遼東屬國的長史,遷為涿令,劉備本身就是涿縣的人,所以此期間二人交往甚密。後來征討董卓的時候,劉備被黃巾軍所迫,便投奔已經是中郎將的公孫瓚去了。日後二人一起與青州刺史田楷對抗冀州牧袁紹,因為劉備在戰鬥中屢屢建功,所以被封為平原相。

      公元前193年,公孫瓚和袁紹罷兵,與幽州牧劉虞結怨,公孫瓚打敗劉虞將其殺死,並在此控制了幽州。但是劉虞的殘兵殘將對公孫瓚很是不服氣,一直在和公孫瓚膠著。劉備當時積極援助徐州,得到了陶謙等人的器重,當時劉備的手中幾乎沒有什麼兵力,但是陶謙很是慷慨地幫助劉備,所以劉備便在恰當的時機投奔陶謙的門下了,後世有的史學家認為劉備的行為是在背叛公孫瓚。當時公孫瓚根本無暇顧及劉備的情況,也就隨他去了。

     後來公孫瓚在與袁紹的界橋之戰中慘敗,公元199年,公孫瓚被袁紹逼迫得殺妻兒後自殺。自此趙雲離開公孫瓚,再次遇到了劉備是在鄴城,這個趙雲就給劉備當起了警衛員,他給劉備當手下的時候,這個劉備還只是一個非常小的小軍閥,這一路當然是困難重重了,但是兩人的友誼,使得這個趙雲即便有那麼多的困難還是一直陪在劉備這個小老哥的左右,長坂坡上劉備被人追殺,沒有辦法的他只能夠逃命,敵軍不肯放過他,一直在他身後追著他跑,可是這個趙雲為了救劉備,他突然就勒住了韁繩,就往敵軍的方向開始的跑去了,你說這趙雲哪裡來的勇氣?

    那麼多敵人面前他還不想著逃命,居然趕著自己去送死,這時候劉備的一位手下就挖苦趙雲,說他不可能和劉備同甘共苦,一定是怕死,投奔敵軍去了。但是以劉備和趙雲的交情,他呵斥那個挖苦趙雲的手下說:你別這樣子說,你不懂他的為人,他是不會背叛我的,他一定會回來。趙雲回來的時候他滿身的是血跡,原來他是去救劉阿斗了,這劉備看著自己的兄弟受了重傷可是他還是抱著劉阿斗不肯扔下他,這心中不知道該說什麼好,可是,劉備接過了劉阿斗以後就把他重重的扔在了地板上,趙雲這不大吃一驚嗎?這可是自己用了半條命才將他救回來的小主人,怎麼能夠把他給扔了呢?這個趙雲看著年紀還小的劉阿斗自然是心疼不已,趕緊給他抱起來,劉備就假裝在旁邊非常的生氣,一邊在旁邊說:這可是一個混小子。因為他可差一點害我丟失了一名大將,他的命可沒有趙雲你的命更來的重要啊,我就是要把他摔死。

    趙雲一聽完自然是非常的感動,後來,為了壯大自己的軍隊劉備不得已進行了政治聯姻,娶了東吳的孫夫人,而趙雲的任務就是看住這個孫夫人,可是這個女人不是一個省油的燈,她老是想著自己什麼時候才能夠回到自己的家,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帶孩子以外,她唯一想的事情就是如何帶著自己的孩子一起逃跑了,這個趙雲自然要知道這個孫夫人得起圖,所以說他每次總是能夠把這女人從半路給抓回來,他的這個敬業精神,也讓這個女人安分了不少。後來,這個劉備的勢力也是不斷的擴大,他覺得自己能夠有今天這樣的一個成就。全都是因為自己的手下們,所以他想要把自己手中的一些錢財和土地分給自己的一些手下們,這個時候趙雲就和劉備說,其實他可以把他得到的土地分給百姓們,這樣子就可以安定了百姓的心,其實從這些事情都可以看出這個趙雲其實是一個很有謀略的人,而後來在取漢中的時候,他也是想出了一個非常好的辦法,他唱了一出空營計,幫劉備可是爭了許多的面子。

    曹操對趙雲特別看重,評書中說:我要活趙雲,不要死子龍,倘有一兵一將傷損趙將軍之性命!八十三萬人馬,五十一員戰將,與他一人抵命。”但趙雲自身的為人,自身的性格,還有和劉備的感情,使他不可能降曹,即使降也會和雲長一樣,身在曹營心在漢,這種人不可能被人收買。

  • 4 # 折梅相問

    趙雲的形象一直備受廣大群眾所喜愛,給人的感覺就是長得帥,武功又高能力也不差而且重情義,這樣的人簡直完美。人見人愛,即使不喜歡劉備集團的,對關羽趙雲這兩位武將也是偏愛的,當然也包括曹操。趙雲備受推崇的就是長坂坡,可惜正史沒有記載趙雲如演義中這般精彩,但是也是趙雲單槍匹馬救下甘夫人和劉禪。雖沒有演義中七進七出,攜阿斗斬曹軍五十多人,但能夠獨自一人對抗曹軍,可見武力超強渾身是膽。博望坡之戰趙雲生擒夏侯蘭,這都是趙雲的武力值絕對錶現。趙雲也曾指揮過劉備的入川之戰和漢水之戰,並且取得良好的戰果,尤其是漢水之戰,在不利的戰局之下完成逆轉,救出黃忠張著,同時給曹軍以重創。在箕谷之戰中,由於馬謖丟掉街亭,趙雲的伏兵不得不撤退,而在撤退中趙雲也是首當斷後,摧毀棧道以防追兵。而這些也能看出趙雲的統帥能力也不差。趙雲的武力一直都是被認可,帶兵統帥能力也一直都是小股兵力,也沒有什麼輝煌彪炳史冊的戰績,但這一方面也要客觀的來考慮,畢竟劉備的隊伍人數遠不及曹魏,所以從綜合能力來說趙雲都是S級的。曹操對待人才的態度歷來都被認可,像趙雲這種武力超凡,帶兵能力不差,長得也帥,衷心之人必得重用,至少也是五子良將之列。

  • 5 # 家永遠的港灣73403094

    曹操、劉備都是一世英傑,用人也各有千秋。曹操用人固然不拘一格,麾下大將如張遼、徐晃、于禁等都是來自於他人陣營,而後被曹操委以重任,甚至各自都有了假節或假節鉞的權利;趙雲在劉備陣營裡,既能在劉備出征時穩固後方,讓劉備沒有後顧之憂,又能在外出征伐時克敵制勝,雖然沒有獲得假節的權利,但仍然是劉備十分依賴的一位頗有安全感的武將。

    趙雲文武雙全,是人才就不會被埋沒,倘若他真的跟了曹操,其人生軌跡會是怎麼樣的呢?不妨把趙雲的生平事蹟和曹操進行碰撞,看看是否契合。

    按《雲別傳》詞條:“時袁紹稱冀州牧,(公孫瓚)瓚深憂州人之從紹也,善(趙雲)雲來附,嘲雲曰:‘聞貴州人皆願袁氏,君何獨迴心,迷而能反乎?’雲答曰:‘天下訩訩,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遂與瓚征討。時先主亦依託瓚,每接納雲,雲得深自結託。雲以兄喪,辭瓚暫歸,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別。”

    趙雲的家鄉常山在冀州詞條境內,屬於冀州牧袁紹的管轄範圍,但趙雲出山時沒有就近選擇袁紹,而是選擇了公孫瓚,理由如趙雲對公孫瓚所說,趙雲選擇的是“仁政”所在。

    “仁政”簡單來說就是能夠愛護底層百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公孫瓚早年和劉備師從盧植,盧植是儒家大師,因此公孫瓚和劉備都屬於儒家子弟。既然是學習儒學的,那麼公孫瓚時有可能能施行仁政的,尤其公孫瓚早年還能捨生忘死的去營救官居太守的岳父劉其,以實際行動當上名副其實的“孝廉”,趙雲會選擇公孫瓚,還是非常有道理的。

    但是公孫瓚後來的表現令趙雲非常失望,他不但劫掠百姓,還把那個能施仁政的劉虞給殺了。恰逢趙雲兄長過世,趙雲便以此為由離開。瞭解趙雲的劉備非常明白趙雲的心思,知道他此行會一去不返。

    那麼把這事放到曹操這邊,看看結果如何:

    按《三國志·曹操傳》:“光和末,黃巾起。拜騎都尉,討潁川賊。遷為濟南相,國有十餘縣,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汙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斷淫祀,奸宄逃竄,郡界肅然。”

    曹操在擔任濟南相期間,清除了禍害百姓的“淫祀”,他一個縣級官員,憑藉自己的努力,竟然讓所在郡“郡界肅然”,可以看出曹操不僅能力強,而且是為百姓做好事;而後曹操發起聯盟軍討伐賊臣董卓,在袁紹等人停滯不前時,曹操冒著生命危險和董卓交戰,雖然戰敗,但他的一系列行為都是匡國救民的。因此,早期的曹操肯定是符合趙雲的選擇標準的。

    只是,倘若趙雲在曹操手下,估計也和在公孫瓚手下一樣,幹不長。

    按《三國志·曹操傳》:“復徵陶謙,拔五城,遂略地至東海。還過郯,謙將曹豹詞條與劉備屯郯東,要太祖。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

    《曹瞞傳》:“自京師遭董卓之亂,人民流移東出,多依彭城閒。遇太祖至,坑殺男女數萬口於泗水,水為不流。”

    曹操在盛怒之下攻打陶謙,殘殺了數萬徐州百姓,這種行為比起公孫瓚,更為惡劣,勢必為趙雲所不能容忍。即便沒有兄長去世,趙雲也會想其它辦法離開曹操。也就是說,若按趙雲的秉性,最多跟隨曹操到徐州就會結束了。

    而在曹操下令屠殺百姓之前,趙雲恐怕還得衝撞曹操一番。

    按《雲別傳》:“益州既定,時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趙)雲駁之曰:‘霍去病詞條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令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今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先主即從之。”

    將百姓的田園屋舍作為戰利品賞賜給諸將尚且會遭到趙雲的反對,更別說直接對老百姓動刀子了。

    那麼衝撞曹操的人會是什麼下場?看荀彧、孔融詞條、崔琰詞條、袁忠、邊讓詞條等人就知道了,就算不會被誅連九族,也會鬱鬱而終。

    再假如,如果沒有屠城事件,趙雲和曹操會走多遠呢?

    按《三國志·趙雲傳》:“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趙雲)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詞條,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長坂坡之戰,在魏將曹純詞條五千虎豹騎的衝擊下,劉備毫無還手之力,僅率張飛、諸葛亮等數十騎倉皇逃走,徐庶的母親,劉備的女兒都因此被曹純擄走。就在這種危急關頭,趙雲不但不逃,反而調轉馬頭,在別人以為趙雲是投降曹操了時候,趙雲愣是將劉備還在襁褓之中的阿斗,給救了回來。這種行為,可歌可泣。

    同樣危難的時刻,在曹操這邊也有:

    《三國志·典韋傳》:“後十餘日,(張)繡反,襲太祖營,太祖出戰不利,輕騎引去。(典)韋戰於門中,賊不得入。兵遂散從他門併入。時韋校尚有十餘人,皆殊死戰,無不一當十。賊前後至稍多,韋以長戟詞條左右擊之,一叉入,輒十餘矛摧。左右死傷者略盡。韋被數十創,短兵接戰,賊前搏之。韋雙挾兩賊擊殺之,餘賊不敢前。韋復前突賊,殺數人,創重發,瞋目大罵而死。”

    曹操降服張繡,因為強納了張繡的嬸孃,張繡因此發動叛亂,作為曹操保鏢典韋,以及曹操兒子曹昂詞條、侄子曹安民詞條都戰死於此役。

    曹操戰敗與劉備戰敗不同的是,劉備因為逃亡速度緩慢,被曹純的騎兵輕易追上,而曹操則是遭受了當時是張繡謀士賈詡的精心策劃,但曹操又比劉備兵力要多。

    那麼自在敗仗之中有出色表現的趙雲、典韋二人的武藝對比:透過趙雲所指揮漢水詞條大勝和箕谷小敗這兩場戰役可以看出,趙雲親自上陣搏戰的能力是非常強的,無愧於“一身是膽”“虎威將軍”的稱號;

    典韋早年在鬧市殺人,鬧的“一市盡駭”,追殺典韋的幾百人追上典韋,卻沒有一個人敢近典韋的身,這種威懾力是非常彪悍的。而後在跟隨曹操四處征討的過程中,更是表現出了超強的個人戰鬥力,因為典韋喜歡使用長刀雙戟,因此軍中將士稱其“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

    比起趙雲的“姿顏雄偉(高大帥氣)”,典韋的“形貌魁梧(凶神惡煞)”似乎要更兇猛一些。那麼在張繡叛亂的戰鬥中,趙雲就別說救什麼少主之類的人了,多半會和典韋一樣,成為曹操這輩子最為昂貴的“嫖資”。

    再假如,趙雲僥倖在張繡叛亂中活了下來,今後的命運會怎麼樣呢?

    身為一名武將,趙雲跟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在於,其人性格溫和、穩重,就像大熊貓詞條一樣,明明是一隻很有殺傷力的熊,但卻非常容易親近。因此趙雲在擔任著將軍職位同時,還擔當著中護軍詞條的職責。

    中護軍是中軍的重要官職,既掌管著武官選拔,又負責調和諸將之間的關係,穩定集團的和諧關係。這一點,又和曹操手下的韓浩、史渙詞條相類似。

    按《三國志·夏侯惇傳》:“韓浩者,河內人,沛國史渙與浩俱以忠勇顯。浩至中護軍,渙至中領軍,皆掌禁兵,封列侯。”

    這段記載和《季漢輔臣贊》有些相似:“(陳)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隨先主,名位常亞趙雲,俱以忠勇稱。”

    趙雲和陳到,韓浩和史渙,都是以忠勇著稱,且同樣被安置在中軍的人物。但是若按現在某些人的標準,估計韓浩和史渙也會是他們說的不被重用的一類。

    《魏書》:“從討張魯,魯降。議者以(韓)浩智略足以綏邊,欲留使都督諸軍,鎮漢中。太祖曰:‘吾安可以無護軍?’乃與俱還。其見親任如此。”

    用韓浩自己的話說,中護軍、中領軍共為“中軍主”,是主公身邊的軍事領袖。曹操打下漢中後準備回師,當時人都認為以韓浩的才能,足以都督諸將鎮守漢中,但曹操卻說自己身邊豈能沒有護軍?於是韓浩、史渙這倆人就一輩子跟在曹操身邊。

    經常見到有人說什麼,趙雲一輩子跟在劉備身邊當保鏢,沒有過獨當一面,所以不受重用之類的。但是從韓浩、史渙的際遇明顯可以看到,倘若趙雲這個中護軍是曹操那邊任職,那恐怕真就一輩子跟在曹操身邊,沒有機會去所謂的獨當一面。而跟在主公身邊也不是什麼不受重用之類的,“其見親任如此”便說明,越是主公身邊的人,越是被重用的親信將領。

    那麼反觀趙雲在劉備陣營,有時候作為中軍將領守衛本營保障後方穩定;有時候也會獨領一軍外出征伐,這才有機會在入川之戰為蜀漢攻城略地,漢水之戰大破曹軍,箕谷小敗卻不受損失……

    而曹操麾下的軍事力量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兵權大多掌握在姓曹的和姓夏侯的人手裡,張遼、徐晃等人固然非常優秀,但也避免不了在姓曹、夏侯的人麾下從屬作戰,即使沒有了同輩的夏侯惇、曹仁,後輩曹真詞條、曹休也會後來居上。在劉備的陣營裡,反而是沒有這種限制的。

    因此若是隻看軍事才能,趙雲就算和張遼等人一樣有朝一日能得到假節的權利,也會因為不是宗親將領,而成為諸曹夏侯將領的從將。

    倘若趙雲真的跟了曹操,為了“仁政”的夢想,趙雲勢必會在曹操傷害百姓時離開;作為保鏢時,難免為因為曹操喜好人妻而有生命危險;作為文臣上諫時,也會因為衝撞曹操而引起曹操忌恨,結局悲慘;作為中軍將領被曹操所愛時就一輩子待在曹操身邊了;有了外出征伐的機會卻又會因為不是宗親將領而受制於諸曹夏侯等人……

    曹操固然是愛才的,但無論從人品、個性還是職場環境來講,趙雲和曹操都是不合適的。

    趙雲能被後世高度讚揚,當然是因為其才能在劉備麾下充分的發揮了出來,那些未能充分發揮才能的如費詩、田豫等人,陳壽詞條在作《三國志》的時候都為他們叫過屈,既然陳壽沒有為趙雲鳴不平,還將趙雲比作國之爪牙,那就說明趙雲在蜀漢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那些認為趙雲跟了曹操才會發達的人,要麼是無知;要麼是對趙雲和劉備有誤解。

  • 6 # 世界全史羅銳

      公元208年,曹操在基本統一了北方之後,決定率軍南征荊州,並就此統一天下。就在曹操出征時,荊州牧病重,不過劉表並沒有選擇此前自己頗為看重的長子劉琦作為自己的接班人,而是選擇了次子劉琮,正因如此,在劉表去世後,劉琮就成為了新的荊州牧。當劉琮聽聞曹操率軍來襲時,他本意是要阻擋曹軍的進攻的,然而荊州本土士族不願意戰爭破壞自己佔據的領土與財富,因此他們紛紛勸阻劉琮,希望劉琮能夠投降曹操。無奈之下,劉琮只能出城投降,荊州就此落入曹操手中。

    等身在樊城的劉備得知這件事時,曹操的軍隊已經逼近宛城了,無奈之下,劉備只能帶領百姓渡江南逃。由於劉備出逃時帶著百姓,因此他逃走的速度並不快,而且曹操有誅殺劉備而後快之心,因此他不惜親率大軍征討劉備。在《三國演義》中,曹操率領的軍隊將劉備麾下的將士擊敗,劉備的家眷也在戰事中走散。當時身為劉備護衛的趙雲不顧自身安危,他連續七次衝入曹軍之中,斬殺了數十名將領,就此將劉備的幼子阿斗成功救回,順利的保全了劉備的血脈。而在趙雲衝殺過程中,曹操表現出了對趙雲濃厚的興趣與喜愛,那麼如果趙雲在長坂坡七進七出後投靠曹操,他會得到曹操的重用嗎?

    事實上,即便當時趙雲會投奔曹操,他也不會得到曹操的重用。要知道當時曹操對趙雲的欣賞只停留在他的武藝和膽量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有能力撼動曹操眼中的親族,即便是屢敗屢戰的夏侯惇,也因為是親族中最德高望重之人而受到曹操的喜愛,而趙雲作為外姓將領,在猛將如雲的曹操手中自然不會那麼耀眼。

    正因如此,即便趙雲有七進七出的本事,有忠肝義膽的品性,他在曹營也不可能謀到高於親族的地位,而且即便是代替五子良將中的一員也非常困難,畢竟對於曹操來說,他看重的不僅僅只有過人的武藝,還需要將領有較強的帶兵征戰的能力,而當時的趙雲並無這方面的突出表現,自然很難得到曹操的青睞。

    綜上所述,趙雲七進七出的時候,曹操的基本班底已經搭建完畢,這個時候投奔曹操,實在是沒有什麼太好的職位可以擔任了。

  • 7 # 談華翠

    曹操生性多疑,誰也不信,自然是利用,完成大業便一無是處,生死不過一念間,劉備何嘗不也是如此,只不過表面的深與淺而已。

  • 8 # 奕天讀歷史

    趙雲,可謂是三國時期,比較完美的一員名將。趙子龍長得帥氣,勇武過人,又忠心耿耿,還比較多謀,在識人處事上,也比較持重有度,堪稱完美。唯一的缺點,可能就是有點過於講規矩,會讓一些人畏懼他。

    趙雲相貌堂堂,人才出眾。

    《雲別傳》言:“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個子高,身材魁梧,容貌英俊。古往今來,相貌好,都是一大優勢,所以,趙雲被常山郡推舉,率領義軍投奔了公孫瓚。

    劉備見了趙雲都非常喜歡,識人善用的曹操如果見了趙雲,恐怕是隻會更加的惜才,委以重任。

    趙雲的忠義,舉世公認,很難投曹。

    趙雲投奔了公孫瓚,為劉備所賞識,準備召入麾下。趙雲雖然備受公孫瓚打壓,但是並沒有直接背棄公孫瓚,跟隨了劉備,而是“以兄喪,辭瓚暫歸”,離開了公孫瓚。

    直到公孫瓚戰敗自焚而亡,趙雲才跑去鄴城,找到了暫時依附袁紹的劉備。趙雲受劉備所託,秘密募集了數百人,自稱劉備部曲,從此之後追隨劉備左右。

    由此推斷,趙雲即使認為劉備不是明主,也只會隱退,絕對不會直接投靠曹操。或許,曹操得知了趙雲的威名,三顧趙雲於真定,那麼趙雲有可能會出山相助。亦或趙雲率常山義軍,即沒有投袁紹,也沒有投公孫瓚,而是直接投奔了曹操,那境況肯定會大不相同。

    趙雲的勇武,同樣舉世公認。

    趙雲在當陽長坂,單騎救主,雖然沒有演義中所說的百萬軍中,殺了一個七進七出,但趙雲在其他將領皆自顧逃跑之後,能夠不畏曹操追兵,保護幼主阿斗和甘夫人脫險,可謂是膽氣十足。

    漢水之戰,趙雲率領數十騎,在曹操親統的數萬主力大軍中,殺了一個數進數出,救出了部將張著,迎回了劫糧的黃忠。趙雲自此被劉備稱為:“子龍一身都是膽也。”軍中稱趙雲為虎威將軍。趙雲此戰,堪比曹仁江陵城下救牛金,張遼逍遙津八百突起破孫權。

    由此推斷,假設趙雲降曹,那麼趙雲在曹營中的地位,起碼以勇武論,不輸於曹仁、張遼。

    趙雲多謀,絕對是可以獨當一面的統帥之才。

    諸葛亮的空城計,可能是後人杜撰的,但是,趙雲卻實實在在的使用過空城計。

    漢水之戰,趙雲救回了自己的部將,退回了大營。守營的將領張翼準備關閉營門以拒曹兵,趙雲卻讓大開營門,偃旗息鼓。

    數萬曹軍到來,疑有伏兵,開始撤退。趙雲趁機擂鼓,“以戎弩於後射公軍”。曹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而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時,趙雲與鄧芝,僅率少量疑兵,吸引曹真主力。因為是疑兵,箕谷一戰,兵力過於懸殊,想戰敗曹軍主力,自然非常難。但是,趙雲在吸引了曹真主力後,還能維持對峙的局面;在收到撤兵命令後,還能全兵而還,軍需物資都沒有丟。趙雲單獨統兵的能力可見一斑。正因為如此,趙雲還受到了諸葛亮的讚賞,“亮大善之”。

    趙雲有謀略,懂戰術,同樣也懂戰略大局。劉備要討伐孫權時,趙雲就說:“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而且,趙雲深諳劉備以漢室的名義,可以深得民心,“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這跟諸葛亮的戰略觀非常的相似。

    趙雲統兵作戰能夠得到諸葛亮的讚賞,甚至在大局上,與諸葛亮有相同的見識,相比曹仁、張良、徐晃、張郃等人,也必不在其下。

    那麼趙雲降曹,曹操到底會如何安排呢?

    我們前面分析了,趙雲不可能降曹,假設趙雲降曹了,比照關羽所受到的待遇,應該會稍差那麼一點點。

    曹操應該會先把趙雲帶在身邊,親自考察趙雲。而趙雲立首功,應該是在曹操平定西涼之時。那時候,很有可能上演趙子龍大戰馬孟起的大戲,而馬超的結局可能會更慘。曹操很可能會留下趙雲,與張郃一起,跟隨主帥夏侯淵徹底平定涼州。

    之後,曹操應該還會再帶趙雲奪取漢中。但是,鑑於趙雲是劉備舊將,曹操應該不會將趙雲留在漢中,而是將趙雲帶回。此時,曹操對趙雲的信任,經過數年的磨礪,應該已經比較牢固了。

    那麼,曹操使用趙雲最好的方向,就是打孫權。把趙雲放在合肥一線,防禦東吳的進攻,是最好安排。而趙雲與孫權並無舊交,一定會兢兢業業,恪盡職守。

    那麼,這種情況下,趙雲憑藉自己的實力,與五子良將並列,應該是很輕鬆的。特別是趙雲可以活到魏明帝曹叡時期,那麼西有張郃,東有趙雲,此時,趙雲的地位超過張遼都是有可能的。

  • 9 # 老王頭談歷史

    如果是真的,曹操將會按他的實有才能去安排他,給他一個合適的位置。無論其他,就憑趙雲在長坂坡的“良好表現”,曹操肯定會重用他。

    因為曹操是一個非常實際的人,是一個不沽名釣譽的人,是一個不想“慕虛名”而處“實禍”的人。這一點,曹操在他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說得再明白不過。雖然有了稱帝的實力,但他沒有付諸行動——當時的情況下,做周文王更好!武功高超、帥氣英俊的趙雲,只要為我所用,曹操自然會喜歡且予以妥善安置的。

    因為曹操是一個“唯才是舉”的人,是一個注重實力的人。他的“五子良將”中的張遼來自呂布、張郃來自袁紹、徐晃來自楊奉。他們歸順曹操後,都能認可曹操的安排,都能安心為曹操服務。就是呂布那樣德行的人,如果不是劉備的一言提醒,他很可能也會把他收之麾下的。

    因為曹操是一個欲盡收天下英傑的團隊領導人,是一個能慧眼識人的雄猜之主。有了幫手,才便於做事;有了更多的幫手,才能做更大的事情。假如都是優秀的,那就更了不得了。關羽,他想要;文聘,雖然沒怎麼隨他征戰疆場,可只要獎勵有功人員時,曹操都記得他。袁譚,袁紹長子,曹操也想用他,可是他“自作孽”不可活。想利用曹操,那是不可能的!

    鑑於上述,只要趙雲投靠了曹操,待遇、地位絕對錯不了,甚至會好於劉氏集團。可是,很多事情不能講“可是”。如果趙雲真那麼做了,可能就不是趙雲了。

  • 10 # 我欲隨波不逐流

    趙雲唯一一次領兵作戰是在建興六年,諸葛亮北伐,並且大敗。

    趙雲在蜀漢集團一直是二流角色,什麼五虎將都是《三國演義》的藝術加工。

    把小說當歷史,是對歷史的褻瀆。是對我們祖先的不尊重。

    趙雲歸降曹營,也會是個二流。

    趙雲是個儒將,他最大的亮點是心懷百姓,不是戰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學python的話有什麼課程推薦嗎?